s 閱讀頁

第四節 艱苦奮鬥:興旺發達的支撐力量

  黨的十六大召開後不久,胡錦濤總書記和中央書記處的同誌就到革命聖地西柏坡學習考察。胡錦濤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號召全黨同誌特別是領導幹部要牢記“兩個務必”,大力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為實現黨的十六大確定的目標和任務開拓進取、團結奮鬥。在今天的新形勢下,為什麽要大力提倡艱苦奮鬥?怎樣認識艱苦奮鬥精神的時代特性?青年學生應怎樣在實際生活和學習中發揚這一精神?這是擺在每一位大學生麵前的十分重要而又現實的問題。為了加深同學們的認知和理解,本刊特邀三位專家共同來探討這個問題。

  時代呼喚這樣一種精神力量為什麽在當前新的形勢下,要特別強調艱苦奮鬥的精神呢?這是十六大奮鬥目標的要求,是國情所決定的,也是形勢發展的迫切需要。要切實貫徹落實十六大提出的一係列曆史性任務,我們必須要具備艱苦奮鬥的精神力畺。

  李捷:為什麽在當前形勢下要特別強調艱苦奮鬥的精神呢?這是時代的呼喚,是黨和國家事業的要求。

  大家知道,黨的十六大是在新世紀新階段召開的一次具有曆史意義和深遠影響的大會。這次大會的曆史意義,簡單地說包括四個方麵:一是確立了一麵旗幟,就是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同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二是堅持了一條道路,就是鄧小平同誌開辟的、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並發展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三是確定了一個目標,就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而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四是產生了一個班子,就是奮發有為、朝氣蓬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這樣一種新形勢、新情況下,要貫徹落實十六大提出的一係列曆史性任務,就必須要有一種精神。

  我們都學習了十六大報告,大家一定會注意到,十六大報告開篇有一句很重要的話,叫做“形勢逼人,不進則退”;報告結尾又提出:“全黨同誌一定要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帶來的嚴峻挑戰,清醒地看到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風險,倍加顧全大局,倍加珍視團結,倍加維護穩定。”報告首尾呼應,就是在呼喚一種意識,在大好形勢下,不要讓勝利衝昏頭腦,要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十六大結束後,胡錦濤同誌又在西柏坡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兩個務必”,強調艱苦奮鬥精神,把艱苦奮鬥精神同民族、國家、政黨的命運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指出:“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政黨,是難以興旺發達的。”

  曹分田:為什麽今天仍然要特別強調艱苦奮鬥精神?從國情上看,從全麵建設小康目標的要求看,都是十分必要的。我們現在總體上實現第二步目標的小康有三個特點:第一,是低標準的。2002年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還屬於中下收入國家水平。按照十六大的目標,到2020年GDP翻兩番,即達到36萬億元人民幣(按現行匯率計算,超過4萬億美元),人均GDP將超過3000美元,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富裕。任務是很繁重的。第二,是不全麵的。目前,我國的小康還處於生存性消費階段,我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係數剛剛越過小康標準的底線,農村居民的恩格爾係數才剛剛人圍小康標準。未來20年,我國居民將獲得發展和享受資料的較為充分的滿足,獲得政治、精神生活更為充分的滿足,獲得優質生態環境和個性自由方麵更為充分的滿足,不艱苦奮鬥是得不到的。第三,是不平衡的,這包括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個人收入分配之間的不平衡。特別是中國廣大農村,它的生活條件、生產條件,要再上一個新台階,除了資金和技術的投入,必須要有一種奮發圖強、艱苦奮鬥的精神。我國西部貧困地區究竟怎麽才能富起來?就是要靠科技興牧,科技興農、興辦企業,發展工業化,走城鎮化路子。西部的發展需要國家扶植,需要富裕起來的地區支援西部開發,但要想徹底改變麵貌,還要靠當地政府和人民努力奮鬥,靠西部地區老百姓自己改變當地的生產條件和自然條件,要靠自己奮鬥。中國小康社會的實現,關鍵在農村,需要全國人民包括億萬農民共同來艱苦奮鬥,這種精神仍然是不可缺少的。

  成功背後必有拚搏和奮鬥

  在中國的土地上,成功的企業、單位和人士往往都有一部艱苦奮鬥史,國際上一些大顯身手的人物,其成功離不開聰明才智和奮鬥。而那些喪失了艱苦奮鬥精神的人,最終的結果將導致墮落和失敗。

  曹分田: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深刻感受到在成功背後,蘊含著一種奮鬥精神。著名的農村先進典型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黨委書記吳仁寶談到他的財富觀時,特別強調“財富就是艱苦奮鬥的結果”。他經常教育華西人,要不斷地創造財富,才能擁有財富。華西村遵循的10個字是“艱苦、認真、創新、奮發、有為”。從改革開放到2000年,華西村累計交稅3.96億元,2001年人均交稅8萬元,2002年人均交稅9.2萬元。華西村為了幫扶中西部地區農村致富,已投資1億多元。從2001年開始,又兩次將周邊10個村納入華西共同發展。從1995年到現在,吳仁寶本人則將上級批準發給他的累計3000多萬元的獎金全部留給集體。吳仁寶的財富觀,可以說是建立在艱苦奮鬥的思想基礎上的。其實,國際上一些大顯身手的人物,也都是靠奮鬥來取得成就的。例如,從34歲起進入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日本人藤森義明,奮鬥了16年,今年1月被任命為該公司亞洲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此前10年中,他負責的亞洲地區的營業額由3億美元上升到200億美元。他追求的目標就是挖掘新的業務發展機會,而聰明才智和奮鬥精神,則是他采摘豐收果實的本錢。

  李捷:很多事實說明,弱者要變為強者,必須靠艱苦奮鬥。任何一個有才能、有才華的人,包括出生在名門望族、富裕家庭的人,他要想成才,就要奮鬥,一味貪圖享樂是成不了大器的。

  劉書林: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成功的企業、人士往往都有一部艱苦奮鬥史,離開艱苦奮鬥則將一事無成。除非特殊的人物,不是經過自己的奮鬥追求到了某些地位和利益,但最後的結局是不好的。

  曹分田:我們都知道原公安部副部長李紀周因受賄罪、玩忽職守罪被依法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他在監獄裏懺悔,講了墮落的四個教訓:放鬆學習,放鬆思想改造;過多地與不法商人老板攪在一起;放鬆了對親屬的管理;

  最後一個是因情而動,墮入情網,把艱苦奮鬥這個黨員幹部應該具備的基本作風丟掉了,把這種可貴的精神完全丟失了。從這個反麵的例子可以看得出艱苦奮鬥的作風一刻也不能丟失,今天仍然必須強調這一點,牢記黨的宗旨和堅持艱苦奮鬥二者之間的密切聯係。隻有堅定共產主義信念、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才能保持艱苦奮鬥的革命意誌和革命品格;而隻有艱苦奮鬥,才能更好地履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共產主義的崇高事業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努力。喪失了這些根本的東西,就是背叛,就會墮落。

  李捷:我們強調艱苦奮鬥,還有一個重要的國際背景,這就是當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形勢。當今的國際競爭,說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什麽是綜合國力?首先是國家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是綜合國力的硬件部分。但是,綜合國力還有一個非常重要但又往往容易被人忽視的部分,這就是民族凝聚力。這是綜合國力的軟件,是決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興衰存亡的至關重要的因素。增強民族凝聚力,就必須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艱苦奮鬥精神就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民族精神。有了這種精神,我們的青年人就不會在享受著豐厚的物質成果的同時,在精神世界裏出現“文化空虛”、“文化沙漠”,就能夠在物質條件比較好的社會條件下始終保持堅強的意誌力和頑強的拚搏精神,就能夠把個人奮鬥同民族複興緊密地結合起來,在人生觀和價值觀上實現從“小我”向“大我”的飛躍。

  劉書林:現在人們充分享受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物質好處,這個時候強調艱苦奮鬥非常有意義。在60年代、三年困難時期,即使不強調艱苦奮鬥,人們客觀上也必須在艱苦的條件下工作和學習。而今天不強調這一點,很多人就不自覺了。應該教育青年提高這種自覺意識,生活條件好了,容易丟掉艱苦奮鬥作風,丟了艱苦奮鬥的作風,就等於丟掉了自己一部分的生命力。老一輩的革命家、教育家都懂得這個道理,毛澤東說年輕人要到大風大浪當中去鍛煉,就是要經曆風雨,就是要有一種主動的艱苦奮鬥的精神。

  時代賦予艱苦奮鬥新的內涵艱苦奮鬥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本色,是我們中國共產黨的光榮傳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過程中必需的一種民族精神。艱苦奮鬥精神也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前進、不斷發展著的,也要與時俱進。在新世紀改革開放的現代化進程中,艱苦奮鬥的精神內涵更加豐富多彩,不斷賦予了新的時代特色。

  李捷: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在敵強我弱、異常艱苦的情況下,靠著正確的指導思想,靠著艱苦奮鬥的精神,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從井岡山精神到瑞金精神,到延安精神,再到西柏坡精神,一條紅線貫穿著我們黨的奮鬥史。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黨沒有拋棄艱苦奮鬥的精神,正如鄧小平同誌強調的:“中國搞四個現代化,要老老實實地艱苦創業。”“我們的國家越發展,越要抓艱苦創業。”今天我們都講改革開放精神。改革開放精神的實質是什麽?除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艱苦奮鬥的精神。如今,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湧現出的先進集體和模範人物,同樣體現著艱苦奮鬥的精神。正如胡錦濤同誌所講的:“我們黨是靠艱苦奮鬥起家的,也是靠艱苦奮鬥發展壯大、成就偉業的。沒有艱苦奮鬥,就沒有我們黨今天的局麵。艱苦奮鬥作為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作為我們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本色,是凝聚黨心民心、激勵全黨和全體人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共同奮鬥的強大精神力量,是我們黨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係的一個重要法寶。”

  我們體會到,艱苦奮鬥精神也應有與時倶進的時代特征,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把它往前推進。我們曾經塑造過一個延安精神,那是在艱難困苦的戰爭時期,它的核心內容就是艱苦奮鬥的精神,當然延安精神還有實事求是的精神,但是最基本的東西還是艱苦奮鬥的精神。今天,我們又塑造了改革開放的精神。在改革開放時期,講艱苦奮鬥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現代化建設中,把自己的前途命運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地聯係在一起,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甘於奉獻、敢於奮鬥的精神。沒有這樣一種精神做支柱,恐怕其他的東西都談不上。對於廣大的青年學生來說,怎樣把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理想同祖國的前途命運聯係起來,在改革開放的事業中建功立業,這樣艱苦奮鬥精神的內涵就豐富了。

  劉書林:在最近紀念學習雷鋒40周年的活動中,也曾討論到雷鋒的艱苦奮鬥精神。雷鋒的艱苦奮鬥作風是在國家當時的情況下產生的,不講究任何條件,而是講究勞動和奉獻,勇於克服困難,堅持為國家作貢獻,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服務。雷鋒當時穿帶補丁的褲子,是為了節約資源,不奢侈浪費,他是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作出行為判斷的。雷鋒沒有錯,然而今天要學習這種艱苦奮鬥精神,就不能號召大家都去追求一種形式的東西,而要深刻領會雷鋒精神的實質是什麽,然後把這種精神與時代的特征結合起來,擴展開來。雷鋒精神具有永久的價值,重要的問題就是怎麽把雷鋒精神挖掘出來,和時代的特征相結合。

  李捷:保持艱苦奮鬥精神至少有四個層麵的含義:首先這是一種生活方式。雖然我們今天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不能貪圖安逸,這是艱苦奮鬥最基本的原則。古人有一句話,叫做“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是很關鍵的,人必須戰勝自我,貪圖享樂、喜歡安逸是人的一個弱點,誰能夠戰勝自我,能夠在生活上以苦為樂、以苦為榮,這個人就會成長起來。第二就是工作態度,你是一種得過且過隨大流的方式,還是要有一點拚搏、奉獻的精神?在後一種工作狀態下,就需要有一點毅力,有一點頑強拚搏的精神。第三個層麵,是人內在的要求,就是要求自己要有頑強的意誌力。這種頑強的意誌力,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物欲橫流的現象麵前,怎麽樣把個人對權利的追求、對金錢的追求、對美色的追求等種種帶有潛在危險性的欲望克服到最低的限度,同時,使真善美的東西得到更大的發展。第四個層麵,實際上也是一種升華,就是一種精神境界。雷鋒有一句話,就是“人為什麽而活著”,這一點是最根本的:你說這個問題大,它可以上升到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問題;你說它小,也可以小到自我和他人的關係。如果一個人的精神境界不僅僅是為自己而活著,同時也是為國家和民族而活著,這種精神境界就高大了。

  曹分田:隨著時代的發展,對艱苦奮鬥也不斷賦予新的內涵。一是它包含著自強不息、追求奮鬥、昂揚向上的精神,一種改變命運的精神。從生存到發展,到事業的成就感,再到對社會的責任感,境界和事業同時提升。二是艱苦奮鬥就是不怕困難,有一種不折不撓的精神。三是勤奮工作,具體到大學生就是勤奮學習。四是還要有創造性。艱苦奮鬥總是要解決新的問題,所以要開拓創新。五是節儉精神。今天提倡艱苦樸素好像與鼓勵消費有矛盾,我覺得這個不矛盾。根據自己實際的生活條件來決定個人的消費,根據自己的收入情況來決定個人的消費,不是與別人攀比。從這幾方麵來看,艱苦奮鬥精神是一種綜合素質的體現,我們黨把它看作是一種優良傳統和作風,激勵每一個黨員幹部以及青年從思想上都要有一種內在的追求。

  青年學生應如何看待艱苦奮鬥同學們應充分認識我國的基本國情,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堅持艱苦奮鬥的重要性,把個人的前途和命運與祖國的前途和命運緊緊地聯係在一起,努力做“四有”新人。

  劉書林:具體到大學校園中,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關於大學生的消費問題也引起了許多議論,但是,從根本上說今天的大學生非常需要艱苦奮鬥的精神。對這個問題,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思考:

  一是要敢於攻克學業上的難題,在學習上有一種不怕吃苦的精神。艱苦奮鬥不光表現在吃飯、穿衣和日常的生活消費上,還表現在吃苦精神上。對待自己的學業和科研中的一些難題,應該用艱苦奮鬥的精神去攻克、去解決。學校在德育方麵應該設立這樣的指標,就是表彰和鼓勵那些為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文化發展的進步,能夠以艱苦奮鬥精神去攻克難題的學生。

  二是要加強困難生和非困難生的交流。現在每個學校都有25%的困難生,這些困難生得到國家各種資助才能堅持學習,否則很難完成學業。要加強困難生和非困難生的交流。困難生應當從非困難生身上學習他們在良好的環境下所形成的寬闊眼界、知識結構、靈活處理問題的方法等等。而非困難生也要從困難生身上學習他們怎樣克服經濟上的困難,堅持學習的。比如在清華大學,你條件那麽好能考上清華,他條件特別不好通過努力奮鬥也考上了清華,這就說明他的這種潛能和生命力,要比非困難生更強一些。非困難生應該向人家學習這種頑強拚搏的精神和堅強的意誌。同時,在這種交流中大部分非困難生,能通過自己身邊的困難生了解到我們的國情,了解不發達地區的情況。還有,同學們在生活中互相關心,你奉獻愛心對人家好,人家也會在感情上回報你,這有利於校園中團結友愛氛圍的形成。

  三是要把艱苦奮鬥當作鍛煉自己堅強意誌的途徑。現在很多學生心理方麵存在著一些弱點,有心理疾病。每年都有極個別學生自殺,究其原因都是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這些年輕人意誌很不堅強,經不起一點困難和挫折。有人做過調查,心理上有問題的學生約占25%。人的意誌的培養,靠享樂是培養不出來的,隻有通過艱苦奮鬥才能增強人的意誌,增強人的生命力。要樹立一麵旗幟,號召大家鍛煉堅強意誌。去年我們學校大抓學風,主要是抓學生遲到問題,抓了很長時間也糾正不過來。清華大學是以學風嚴謹而著稱的,以前哪會出現這種事?這其中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學校對學生未來分配的杠杆沒有了,表現好壞和他將來的就業沒有關係,學校對他的評價已經不能支配他的就業問題了。這是思想上鬆懈的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今天的學生缺乏一種嚴格要求自己的頑強意誌。挺不住,為什麽該起床卻起不來呢?為什麽做不到按時去上課呢?這就是意誌問題。學風必須要整治,要建立一種健全的人格。一個追求成功的人,沒有堅強的意誌怎麽能行?

  四是要看到我們國家的教育資源有限,上大學的青年畢竟是少數,應珍惜今天的學習機會,發揚艱苦奮鬥精神。我們國家的教育資源非常有限,錢隻能用在刀刃上,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現在國家對高校的投資隻占60%,剩下的40%,都得高校自己去籌措,這說明我們國家資源有限,辦起這麽多大學來已經很不容易了。雖然錄取的比例越來越大,但還是少數,不是多數。所以應該珍惜這種機會,艱苦奮鬥。

  五是每一位大學生都應當把自己的成長和祖國的發展結合起來,把自己近期的利益和長遠的利益聯係起來。用江澤民同誌的話來說,大學生應該是立誌高遠,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利益聯係在一起,這才有動力嚴格要求自己,有動力來艱苦奮鬥。我自己就是曆經坎坷,在求學的道路上非常的艱難,我說我能吃苦得到了很多好處。年輕人需要從長輩人那裏得到營養,認識受苦有什麽好處。誰都不願意受苦,但主動去以苦為樂會獲得很多好處。我們大學生如果能經常這麽考慮,眼光就拉長了,就不貪圖眼前的享樂了。久而久之,就會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聯係在一起,在艱苦中磨煉自己、實現自己的價值。大家都能艱苦奮鬥,周圍的氛圍就好起來了。學校的任務就是要尋求一些教育的方法和途徑,讓艱苦奮鬥精神在大學生中生根發芽,讓他們受益,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永遠高揚的一麵旗幟

  編者結語:今天談論的艱苦奮鬥,應該是我們永恒的主題,永遠高揚的一麵旗幟。正如胡錦濤同誌所說的:“艱苦奮鬥作為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作為我們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本色,是凝聚黨心民心、激勵全黨和全體人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共同奮鬥的強大精神力量,是我們黨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係的一個重要法寶。”“不論我們黨取得什麽樣的成就,都必須長期艱苦奮鬥,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色和宗旨。”

  也正如前麵專家們談到的,我們的改革開放雖然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仍有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還麵臨著許多困難和風險。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經濟、科技、國防實力還存在很大的差距,仍然麵臨著各方麵的壓力。而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更需要全黨和全國人民特別是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全體青年的艱苦奮鬥。

  同時我們也應看到,艱苦奮鬥精神的具體內容和表現形式都是與時俱進的,要與社會的曆史條件和時代特征相適應,與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相結合。我們今天提倡艱苦奮鬥,並不是要人們再去做“苦行僧”,再過清苦生活,也不是否定合理的物質利益。我們所要反對的隻是脫離國情、脫離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個人經濟能力的高消費和奢侈浪費。從物質層麵看,艱苦奮鬥要求我們的消費要節製在一個合理的限度內,與社會生產發展水平和個人的收入狀況相適應;從精神層麵看,艱苦奮鬥是指不畏艱難困苦、銳意進取、堅忍不拔、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和為人民利益甘於奉獻的思想品德。這樣,艱苦奮鬥就賦予了新的時代特色,充實了新的思想內容。

  “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作為青年人,說到底還是要有一個正確的苦樂觀和幸福觀,這不僅僅是為了確立對幸福和快樂的正確理解,更是為了用來指導自己的實踐。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勇於投身到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去,懂得艱苦創業,銳意創新,樂意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艱苦的環境中經風雨受鍛煉,為促進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而建功立業。

  (原文發表於《時事報告》大學生版,1997年第1期)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