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集體主義原則與青年道德建設

  最近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幹重要問題的決議》指出,“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關係國家命運的大事。要幫助青少年樹立遠大理想,培育優良品德”。而建設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都必須“以集體主義為原則”。所以,以集體主義原則推進青年的道德建設,則是當務之急。

  一、堅持青年道德建設中的集體主義原則

  集體主義作為社會主義道德規範體係的基本原則,又是社會主義道德意識的核心。集體主義道德原則的基本內容是: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堅持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在保證集體利益的前提下,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結合起來;在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時,個人利益應該服從集體利益。這就是我們幾十年以來堅持的集體主義原則的科學內涵。它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的本質,它規定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它規定了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結合的前提。它貫穿於各種道德行為規範之中,規定著人們道德行為的方向。

  集體主義並非古已有之,而是工人階級先進的世界觀與傳統美德相結合的一個嶄新的概念。提出集體主義的原則,是道德意識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這是因為,自從私有製出現於人類社會以來,一切剝削階級信奉的共同道德信條是個人主義,或曰利己主義。其主要特征是一切以個人利益為根本出發點,把個人利益淩駕於社會和他人利益之上,為謀求個人利益不惜損害和犧牲社會和他人的利益。這種道德是以私有製的經濟基礎為立腳點的。在社會主義國家,生產資料公有製建立後,個人主義失去了立足基礎,反映這種新型所有製關係的道德原則,便成為集體主義。這裏的集體,並不是指具體的行政或經濟單位,而是指宏觀的國家、社會、整體利益的“大集體”概念。集體主義反映了工人階級的聯合和團結,反映了個人與國家、集體根本利益的一致。

  新中國建立40多年中,我們在青年道德建設中一貫堅持了集體主義的基本原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集體主義已深入幾代人的內心,推動了國家的穩定、繁榮與發展。出現了像雷鋒、向秀麗、劉文學、龍梅、玉榮等無數閃耀著社會主義道德光彩的先進人物,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氣,促進了幾代人的健康成長。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誌一貫強調道德建設,提出“四有”新人的道德標準,大力倡導集體主義原則。他說:“我們從來主張,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個人的利益要服從國家和集體的利益。為了國家和集體的利益,為了人民大眾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覺悟的先進分子必要時都應當犧牲自己的利益。我們要向全體人民、全體青少年努力宣傳這種高尚的道德。”“每個人都應該有他一定的物質利益,但是這決不是提倡各人拋開國家、集體和別人,專門為自己的物質利益奮鬥,決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錢’看。”這種集體主義道德原則深深積澱在當代青年大多數人的心中,轉化為他們的良心。這就是青年道德的主流,由絕大多數青年匯成的主流。

  但是,由於一些時期,一些地方的領導在工作中忽視精神文明,也出現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問題。正如近來黨中央決議中指出的:“一些領域道德失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滋長。”建國以來形成的集體主義道德被一些人認為是過了時的東西,“自我”私欲開始膨脹,敗壞了道德狀況。一時間,把自私當成“嶄新的人生觀”,有之;指責集體主義壓製了“個人價值”,有之;疾呼“隻有自我才是絕對的”,有之;認為雷鋒也是“自私”的,有之;總之,“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的口號幾乎泛濫開了。在中華基金一課題組1994年作的全國8省市問卷調查表明,對於“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這個口號,表示“非常讚成”和“基本讚成”的達43.9%,表示“非常反對”和“基本反對”的卻隻有25.1%。回答:“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矛盾時,應如何處理?”這一問題時,表示“個人利益無條件服從集體利益”的隻占17%。這足以看出集體主義原則在某些青年道德意識中的低落。

  近期,一次全國青年思想道德文化狀況調研表明,青年中認為“社會道德水平提高”的人,隻占38.57%,這就足以說明道德建設總體狀況的壓力。看來,不大力加強青年道德建設,不大力弘揚集體主義原則,是不行了。

  二、集體主義與青年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設

  對於集體主義原則的理解和態度,直接影響到青年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或稱作個人私德)的建設。

  1.集體主義與青年社會公德建設

  六中全會決議號召:“大力倡導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的社會公德。”社會公德是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最簡單的公共道德準則。

  加強社會公德建設,必須堅持集體主義原則中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規定性;當二者發生矛盾時,堅持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的規定性。這才有社會公德可言,這是一個導向。

  社會現實中,一些違反社會公德的現象,無不與錯誤地處置了這個導向有關。公共汽車上搶上搶下、不給老人和抱小孩的乘客讓座;公共場所買票、辦事不排隊,如入無人之境;見死不救或見義而不勇為,都屬於以個人本位取代了集體主義的導向。在個人利益至上而不是集體利益至上的社會風氣中,雷鋒精神既少知音,又沒有豐厚的生長土壤。

  在社會公德建設上,還須注意一個知行脫節的問題。據近期全國大調查,青年中認為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給老弱病殘讓座是文明行為的,占90%以上,這令人興奮;但同一個調查還表明,能夠在歹徒公開行凶麵前采取看熱鬧、走開、快躲開態度的卻占49.38%,能站出來的隻占9.66%。當然,這個問題很複雜,但卻清楚表明了一種公德狀況。這種狀況應當扭轉而不應去解釋甚至掩飾。隻有弘揚集體主義原則,才能從根本上消除此類現象。

  有人指集體主義為“舊”觀念,列人拋棄之列,而把個人主義請出來。這是顛倒黑白,開曆史的倒車。中國傳統的舊道德中,最缺的就是公德。梁啟超先生曾痛感:“我國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人人心目中但有一身之我,不有一群之我。……亡此國而無損於我也,則束手以任其亡,無所芥蒂焉。”“中國人心風俗之敗壞,至今日而已極,人人皆先私而後公。”梁先生90年前這些話頗擊中當今拋棄或曲解集體主義原則的人們。曆史的大進步、大變革已把集體主義提升為處於主導地位的道德原則,就不能把個人主義當成什麽“新”觀念來崇拜了。不分清這一是非,青年社會公德建設,還會走彎路。

  隻有在集體主義導向上弄清問題,才抓住了青年社會公德建設的前提。經過全社會的實踐,才能營造出一種團結互助、和諧友愛、共同上進的人際關係,全麵提高社會公德水平。

  2.集體主義與社會職業道德建設

  十四屆六中全會的決議號召:“大力倡導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社會主義的職業道德是社會主義道德在各行各業的體現,是迄今最高級的道德成果。集體主義原則是職業道德建設的根本依據和出發點。

  青年一部分有了職業,一部分處於學習成長階段,將來也要有職業。在職業道德建設中,是否堅持集體主義原則,一事當前是個人在先,還是他人和社會集體在先,問題顯得更加尖銳。

  李素麗有高水平的職業道德,實質上她是時刻把他人、把社會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堅持了集體主義道德原則。她為青年爭了光。新時期出現的張海迪、李誌軍、徐洪剛等模範人物,其共性就是堅持了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導向。

  相反,青年中一些違反職業道德的人又往往違背了集體主義原則。1995年底幾次大型音樂演唱會,走紅明星聯袂出台,聽眾卻冷清零落。原因是明星們較差的職業道德狀況使自己頓失往日光彩。有的明星、導演,將為成千觀眾演出視為兒戲;有的明星汙辱武警戰士,自討沒趣;有的搞假唱,欺騙聽眾;有的明星偷稅漏稅,醜聞迭出。究其原因,無非是視自己為上帝,視他人和社會為虛無。這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心態,缺少的正是集體主義原則的導向。

  在醫道方麵,時下流行的順口溜頗能說明問題:“醫生致富靠紅包,藥房發財靠回扣”,“藥房變商場,醫生成奸商”。這當然是少數人所為,但影響很壞。有人患膽結石需開刀,送紅包時漏掉了麻醉師,結果手術未完,麻醉藥失去效力,患者痛苦萬分。有人作過一次局部調查,證明:至少有43%的患者向醫生送禮。當然,這種現象又何止醫療界?它是一股風氣,即排斥他人和社會利益的個人主義和極端自私自利。個人主義升漲,職業道德必然下降。

  要弘揚集體主義正氣,加強青年職業道德建設,還須把影響青年職業道德建設的消極因素解決。經全國近期調查,嚴重損害和影響青年職業道德的有兩種人。其一是所謂“大款”。調查中認為“大款”對社會有貢獻的僅占l。8l%。“青年們認為大款給他們留下的印象,就是出入高級賓館、乘坐豪華轎車,損公肥私,坑害國家,敗壞社會風氣,認為他們是借助權勢,靠背景、關係甚至非法手段發財,認為他們是高消費者,對國家、人民和公益事業沒有貢獻。”對大款不能一概而論,但青年們的這種印象也絕非憑空想象。在市場經濟海洋裏弄潮的佼佼者,竟被絕大多數青年唾棄。這不僅說明大款們多數的職業道德不及格,更主要的是他們侵害社會已不被社會容忍。其二是某些領導幹部。在分析各單位道德教育效果不理想時,大多數青年認為是由於“領導幹部自身素質差,以身作則不夠,特別是有些幹部腐敗現象嚴重,群眾不服氣”。廣大青年把身邊見到的某些幹部視為追名逐利的官僚,毫無理想熱情,怎麽會聽其指揮、愛崗敬業呢?因此,正確地規範和處理這兩類現象,青年的職業道德才有一個良好的環境。

  3.集體主義與青年家庭美德

  六中全會決議號召:“大力倡導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裏團結的家庭美德。”相對社會公德、職業道德涉及社會公眾的範疇來講,家庭美德屬於私德。它是不涉及社會整體的義務和責任的私人生活和私人交往範疇,如個人生活習慣、行為風度、性格特點、情侶、夫妻、父子等私人交往的單線人際關係。在這個領域裏,也要遵照六中全會決議的號召,建設青年的家庭美德。

  與西方社會相比較,中國是一個極講究私德修養的國度。《論語》、《孟子》十之有九是講私德修養的。對於君臣、父子、夫婦、兄弟之間的關係,都有詳細的規定。但由於曆史的局限,這些規定無非停留在孝、悌、忠、信的說教。在家庭為本的社會中,很難抽象出一般的公共道德規範。這套傳統道德的落後性在於壓迫婦女,壓製青年。不僅有“夫為妻綱”的規定,而且男女出事,全是女方不對,皇帝老子丟了天下,卻去責怪妲己、西施、武則天亂政。至於年輕人就更無地位,“父為子綱”,老子說什麽全是對的,兒子的話沒說早就錯了。這種陳腐的舊道德一直延續到20世紀40年代,最終被新中國所清除。新中國帶來了個人私德建設的嶄新基礎:男女平等、人權平等,徹底改換了幾千年的陳規陋習,使家庭內在的人際關係發生了深刻的變革。

  新中國取消了父母包辦兒女婚姻的陋習,提倡婚姻自主;取締了婦女纏足的陋習;取締了婦女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陋習,引導她們廣泛走向社會;取締了家庭宗法製度;取締了男人納妾製度,徹底實行一夫一妻製。這都為新型家庭美德奠定了基礎。有重大曆史意義的新道德是當代青年應該珍視和繼承的。

  在新形勢下,建設家庭美德,仍需要集體主義原則中所內含的合理規範自我利益的導向。否則,許多陳規陋習,又會死滅複燃。這方麵的事實,值得人們警醒。在南方某省份,少數“大款”納妾之風又起,公然破壞一夫一妻製。1993年全國有80萬對夫婦離婚,比1984年的45萬對翻了一番。時下有句順口溜:“新婚如閃電,離異似秋風,今夜花好月圓,明日各奔東西。”還有“打麻將三天五天不累,下舞池三夜五夜不睡”的人,也是建設不了美好家庭道德的。封建孝道要廢棄,但尊老還是必須的。但現在也出現了不贍養老人的現象。河南信陽某村,1993年冬天,一位養了五個兒子卻沒有一個兒子撫養的老太太服毒身亡。據說,僅1993年該縣就發生此類事件100多起。所有這些問題,都是自我私心膨脹,不能正確對待個人與妻、兒、老人的關係。實際上還是背離了集體主義道德原則的導向,違犯了一種引申意義的集體主義原則。一個私心膨脹、不能在公德方麵實踐集體主義原則的人,在私德方麵也必然是卑下的。

  為了建設青年的家庭美德,我們不僅要借鑒和發揚傳統道德修養中慎獨、勤儉、敬老等有價值的東西,更要從社會和曆史的高度,引導青年理解新中國的道德革命,用集體主義道德原則,在新時期的新情況下,把家庭美德推向文明、科學的新高度。

  三、集體主義原則辨析

  青年是人群中追求真理最熱情的部分。青年曆來都是社會主義新道德最熱情的開創者、擁護者、實踐者。當代絕大多數青年的道德建設是好的,是與中、老年人相通的,是遵循著集體主義原則開拓前進的。當然問題也不容忽視,一些傾向性的問題更不應等閑視之。但這些問題都與青年對集體主義原則的理解有關。因此,對集體主義原則作一辨析,十分必要。

  第一,集體主義原則不等於小團體主義。這裏的集體是泛指社會、國家、全體人群,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單位、團體。將其理解為小團體主義是錯誤的。集體主義的出發點是從全體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是全局;小團體主義是從局部出發,是從擴大了的個人利益出發。把這裏的集體理解為具體單位、團體,很容易滑向小團體主義。

  第二,集體主義不等於不尊重個人利益。集體主義包含了尊重正當的個人利益,盡可能地保護和滿足正當的個人利益。但這種個人利益並不代表個人主義和自私自利,因為它是以保證集體利益為前提,並在與集體利益相矛盾時服從集體利益的。把集體主義原則中規定的個人利益在一定條件下服從集體利益說成是忽視個人利益、犧牲個人利益是一種歪曲。

  第三,不存在“合理的個人主義”。在社會主義道德中存在合理的個人利益,但不存在“合理的個人主義”。個人主義是與集體主義相對立的觀念。個人主義在資產階級身上表現到極致,成為損人利己、損公肥私、唯利是圖、爾虞我詐的代名詞。西方學者也曾提出過一種克製的、經過限製的所謂“合理利己主義”,企圖以此消除其社會中個人主義惡果。在資本主義現實中,這是不可能實現的。把資產階級個人主義加以改造,拿到社會主義國家來使用,更是不允許的,行不通的。

  第四,集體主義原則包含了無產階級價值觀的導向,體現了無產階級價值觀與道德觀的一致。堅持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在保證集體利益前提下發展個人利益,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體現了個人服從社會的道德觀。而在對社會和他人的積極奉獻中滿足個人自我,實現自我價值,同樣體現了個人服從社會的價值觀。它們有著內在的貫通性。

  (原作發表於《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