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素質的概念與21世紀青年人才素質的結構

  青年人才既是現實社會的產物,又是未來社會的預兆。青年人才的風範和精神麵貌,就是當今一代人即將麵對的21世紀的社會麵貌。我們追求一個和平、發展、民主、文明、安定的社會環境,就要在青年人才的素質教育中把這些目標有效地體現出來。因此,全麵推進青年人才的素質教育,就是麵對21世紀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思考。

  一、21世紀需要對人才素質的概念作出新的界定

  近年來,從教育界到社會各界,從國外到國內,包括各種文化層麵的人,都在談論人才素質,素質教育成為一個熱點問題。人才素質已經成為社會生活中普遍使用的概念。但是,人們普遍談論的人才素質,與傳統工具書中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近年來學者們的探討,使這一概念不斷深化,一個接近當代最新水平的“人才素質”概念正在形成。

  《現代漢語詞典》(1996年修訂版)中的“素質”條目,反映了人們原有的對人才素質理解的水平。它把“素質”解釋為“素養”;“事物本來的性質”;心理學上的“先天的特點”。第一種解釋隻是換一種說法而已,第二、三兩種解釋都是講“先天的”、“本來的”性質。這顯然不能概括今天人們理解的素質的含義。

  《辭海》的“素質”條目,包容較為豐富。它首先認定素質是“指人先天的解剖生理特點”;但同時又承認:“素質是在社會實踐中逐漸發育和成熟起來的。”這後一句話,實際上已經突破了本條目的定性概括,承認了後天的因素“社會實踐”對素質形成的作用,人的“素質”就不是單純的“先天”的東西了。這是一點新意。但是,這一概念有些自相矛盾之嫌,需要進一步完善。

  近年來,許多學者對人才素質的概念進行了大量的探討,推進了素質概念的現代化。

  楊叔子先生在闡述人才“素質”的概念時,引用了美國物理學家勞厄的一句話:“素質就是把所學的知識忘光後剩下的東西。”這個不正規的界定卻有著深刻的、準確的內涵。它表明:(1)素質不等於知識。知識可以忘光,而素質是忘不掉的東西。楊先生認為:“有知識沒有基本的素質是不行的!”他顯然把知識與素質兩個概念分解開來了。知識的載體可以是書本、光盤、音像製品,而素質的載體卻隻能是人本身、特別是人的頭腦。(2)知識可以轉化為素質。那些忘不了的知識,那些被人掌握到融會貫通程度的知識,就可以認定已經轉化為素質了。(3)素質是穩定的、潛在的、經常起作用的東西。楊先生對素質概念的理解,雖然不是正麵闡述,但仍然對人們有生動的啟迪作用。

  周遠清同誌較早地打開了人才素質的內涵。他提出:“‘素質’的概念是什麽?這是一個難題,我建議請理論家們去討論。我的理解是:我們的培養過程,知識加能力,再加上一個能使知識和能力更好地發揮作用的東西——做人,可不可以作為我們所說的‘素質’?”他首先向人們提出了探索“素質”新概念的任務,認為這是一個“難題”,需要專家們討論。這說明,舊的“素質”概念,已遠遠不能適應當前的需要了。周先生對素質的闡述,推進了人們對這一概念的理解。他的貢獻在於:(1)提出“能力”是素質概念中的本體性的內容,比較全麵。(2)提出“做人”是素質的本體內容之一。這不但糾正了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傾向,而且把極為豐富的思想道德方麵的內容帶人“素質”的概念之中。“做人”涵蓋了思想覺悟、心理品質、道德品質、人際關係、知行統一等相關內容。這就增加了現代“素質”概念的容量。(3)這裏談到的知識,與能力並提,可以理解為達到融會貫通程度的知識,處於穩定、潛存、長期起作用的狀態。(4)正麵提出了素質的概念,為後來者的探討奠定了基礎。

  周之良先生對人才素質的概念也作了深刻的探討。他提出:“從生理學、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素質是生來所固有的特征。後來素質的概念被泛化了,講‘素質’是指一貫具有的基本品質,或者說是潛能。素質是長期起作用的。”他的概括有幾個新貢獻:(1)把新、舊“素質”的概念進行了銜接,指出了由舊的概念到新的概念,是一個“泛化”的過程。這對於舊的“素質”的概念是一種揚棄。這樣,就把先天的生理的素質概念,提升到思想層麵。

  (2)把“一貫具有的基本品質”確定為素質的本體內容,這很準確。(3)把“潛能”作為與“基本品質”同義的內容,既指明了“能力”是素質的本體內容,又揭示了素質的“潛在”的性質。(4)指明了人才素質的功能:“長期起作用”。

  學者們的探討,從各個角度入手,越來越接近真理,越來越匯集了素質的全麵內容。在多年大量的醞釀和探討的基礎上,有條件對“人才素質”概念作出新的概括。筆者認為,人才素質的概念應該具有幾個條件:(1)能夠說明新舊素質概念之間的關係。(2)概括素質的全麵內容。(3)描述素質的基本特征。(4)簡明而嚴謹。

  根據上述的原則,筆者把人才素質的概念概括為下列內容:人才素質是先天因素與後天因素相結合而產生的。它是穩定的、潛在的、長期起作用的基本品質、基本能力、基本觀念。

  這個概括比較簡捷,第一句交代了新舊概念的聯係;三個定語交代了素質的三大特征;三個“基本”概括了素質的三方麵本體內容。品質和能力作為素質已經有不少學者論證,認同率較高,基本上沒有什麽爭議。把觀念作為素質概念的內容,有如下理由:(1)觀念與品質、能力一樣具有穩定、潛在、長期起作用的特征。(2)觀念對於品質、能力具有製約和指導作用,居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最高層麵。

  二、新世紀青年應當具有的素質結構

  21世紀的社會,處於新科技革命不斷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聯係日益密切,國家主權在競爭中麵臨挑戰,各國社會利益調整頻繁劇烈,物欲膨脹,精神低迷,社會發展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不確定因素。然而,人類社會對21世紀的要求是更加可靠的和平與發展,是國際交往中的平等與主權,是物質的富足、精神的振奮、政治的清明。在目前的世界潮流和社會風氣下,這些理想的實現,需要人們去奮爭。尤其重要的是把這些社會理想方麵的g素,深深植根於青年一代的心靈中,全麵提高他們的素質。

  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21世紀向青年人才提出的素質要求有以下六個方麵:

  (1)合格的政治素質。內容是:具有堅定的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而決不能淡化理想;較強的民主法製和紀律觀念,而不是滿腦子西方政治模式;堅持勞動大眾的立場,而不是脫離老百姓,變成所謂的“精英”或“貴族”;具有自尊、自豪、自信的愛國主義精神,而不是崇洋媚外、無骨氣的民族虛無主義;廉潔公正的作風,而不是陰暗、徇私的市儈,更不是損公肥私的偽君子。

  最近20年來,由於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出現了80年代青年的困惑和宣泄,90年代潛在的精神失落,都造成了社會的震蕩和不安;相反,每一次對政治理想的強調和政治教育的加強,卻帶來了青年精神的振奮和對改革的認同。這說明青年在政治上的追求是強烈的,不能忽視的。

  (2)科學的思想素質。就是具有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體來說,他們應該具有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而不應該成為唯心主義、封建迷信和邪教的信奉者;他們應該具有科學的辯證思維,而不應該成為忽左忽右、形而上學、反複無常的極端主義分子;他們應該成為集體主義原則的實踐者,而不應該成為西方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和自由主義的應聲蟲;他們應該成為新型的、為人民服務的公民,而不應該成為金錢的奴隸、唯利是圖的庸人。當前,彌漫在青年思想領域的急功近利的思潮,隻講物質利益、不講精神支柱的傾向,是不科學的,如果任其發展,遲早會受到曆史的懲罰。另外,青年的天然缺點是缺少深邃的曆史眼光,因此特別需要學習曆史知識、曆史方法,培育唯物史觀。今天的大學生,不但對新中國的成立沒有充分的了解,甚至對改革開放初期的情況也不甚了解。這就提出了進行當代史教育的必要。對曆史的無知,是不可能培育起科學的思想素質的。

  (3)全麵的文化科學素質。這是21世紀的社會發展和進步提出的更加突出的要求。適應21世紀的社會發展和進步,青年需要有較好的人文和社會科學的修養,有最新的現代科學常識的素養,有自己的業務專長,具有適應自己工作所需的外語水平。良好的工作能力和創造性的發揮,如今更依賴於基礎知識的紮實和學科交叉、綜合的作用。所謂“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片麵口號,早已過時。追逐社會時髦專業如MBA、MPA之類的狂熱理應受到約製。1988年諾貝爾獎得主的巴黎會議宣言提出,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列寧說得好,隻有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武裝自己,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隻有具備全麵科學文化素質的人,才能大有作為;畸形片麵的知識結構已不適應時代發展。

  (4)良好的道德素質。這是文明健康社會的必需,也是有為的青年人才不可缺少的條件。道德作為調節社會人與人、個人與社會關係的原則和規範,在交往日趨複雜和多變的社會中,其意義和價值更加突出了,為了保證21世紀社會的有秩序地運轉,在道德行為上,青年應該模範的遵守社會公德,體現出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道德觀念或曰道德意識支配人們的道德行為,指導人們的道德評價。良好道德素質的養成,首先就要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道德觀念。在道德觀念上,要具有坦誠待人的意識,擯棄為自己謀劃的過分精明和奸詐;要尊重他人,具有人民群眾的平常心,而不是老子天下第一,視自己為神聖,視別人為草芥;要善於與人合作,增強社會化和集體化意識,而不應該封閉怪異、孤立邪癖;要努力做到先人後己,而不應該自私自利,把個人的所得和幸福建立在損害他人和社會的基礎上,要有自重慎獨的意識,保持自己的道德品質的穩定性和延續性,而不應該隨波逐流、我行我素、被金錢和美色所惑,踏人身敗名裂的陷阱。20世紀末流行於國內的所謂“淡化道德”、“拒絕崇高”的思潮,理應被社會所拋棄;西方的“性解放”和“家庭解體”的觀念應當受到抵製。

  (5)健康的身心素質。它包括健康的生理體質,也包括心理方麵的堅強的意誌,謙和寬容的氣質,達觀的胸懷,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以及控製個人情緒的抑製力。社會的發展進步,物質條件的日益改善,增強了人們的體質,同時也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要求。對人們精神生活的關照不夠,就會導致一定程度的心理脆弱,不但常常引發社會不安,而且還更加大量地引發人們的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礙。心理方麵的素質實質上是科學思想素質的基礎層麵,它處於不穩定的、活躍的、較低層麵的感性認識階段。這個層麵的意識對提升人的科學思想素質關係極大,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影響極大。增強人們心理素質的根本途徑,隻能是實踐磨煉。

  (6)較強的工作能力素質,即與工作相關的能力素質。這包括:較好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即口才,文字表達能力,研究分析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辦事能力,創新能力。21世紀是一個社會各方麵創造、革新十分活躍的世紀,因此,創新能力顯得格外突出。全麵的工作能力素質是21世紀高頻率、快節奏、充滿競爭的複雜社會生活需要。

  具備了以上六個方麵的素質,才可以稱作21世紀全麵發展的成功的人才。

  隻有這樣的人才,才能昭示一個有希望的未來。

  三、全麵推進青年素質建設的途徑

  為了21世紀社會的健康發展,就要為青年全麵素質的建設開辟有效的途徑。這些途徑應該包括以下諸方麵。

  (1)淨化青年素質教育的大環境。在一個不正之風盛行或腐敗風氣流行的社會環境中,很難對青年進行健康有效的素質教育。黨風和社會風氣的淨化,才能使社會的主導理論與社會現實取得一致,才能使青少年建立對社會主旋律的認同。這樣,青年才能產生嚴格律己的動力,才能調動社會各方麵的力量積極投入青少年素質建設的事業之中。

  (2)強調有效的教育和灌輸。人不能自發產生科學的思想體係。在這一前提下,相信教育的社會功能,采用青年喜聞樂見的方式,利用多種新的途徑,潛移默化式的教育和公開的大規模的教育相結合,使教育和灌輸既具有深入的滲透力,又具有規模的輿論效力。過去存在的問題說明,不是教育和灌輸不必要,而是方法陳舊和無效。教育和灌輸不能一曝十寒,也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幸的是,我們看到的現象常常是這樣:要麽把教育和灌輸丟到九霄雲外或忽冷忽熱,要麽就在“不抓不行”的時候簡單從事,用舊辦法搪塞和應付。這樣的工作不可能有效。

  (3)強化和改進學校教育的主渠道。大、中、小學校的教育階段,是青年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學校是青少年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國家需要加大對各級教育的投入,使各類學校的領導人從“化緣”和“謀錢”的忙碌中解放出來,真正集中精力和才思考慮教育內容和方法如何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需求。這就需要忠於黨的教育事業的教育家和幹部領導和管理學校。辦學的關鍵在於教師,應當重視教師的生活和工作,發揮他們的育人作用,使教師成為沒有後顧之憂的青年素質培育者,成為學生最尊重的人,真正起到為人師表的作用。學校的本職就是在新形勢下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就是促進青少年的全麵素質的提高。這就需要從小抓好學生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教育,打好學生的文化知識基礎,養成嚴謹的學風和創新的精神,同時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體魄。

  (4)提供參加實踐鍛煉的途徑。提供青少年接觸工農基本群眾的機會,自覺地經受一定程度的社會磨煉和磨難教育,增強意誌和體魄、提高生命力。引導青少年提高正確認識現實社會問題的基本能力,彌合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增加思想觀念的免疫力。提供青少年更多地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也是激發青少年創新能力的重要條件。現在的學生實踐環節受到了普遍的重視,但有的效果並不鮮明,需要加以改進。同時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實踐遇到了新問題。比如學生支援生產勞動,到哪裏去呢?去幫助公有製的單位還是私有製的單位?支援勞動要不要收錢、講報酬呢?假如付酬,有沒有合理的、既定的規程呢?這些也需要探索解決。

  (5)建立提高青年素質的參與機製和激勵機製。政府和社會團體應多方協作,舉辦促進青年素質教育的活動。學校和社會團體應開展青少年普遍參與的素質達標活動,形成相對穩定運作的機製。這種激勵機製應重點表彰和獎勵青少年素質教育的先進集體,而不應變成鼓吹個別所謂“天才”的炒作。首先,對素質教育的內容和標準就要認真討論,科學規範。條件成熟的時候,應把青少年素質達標活動逐漸正規化、製度化,使達標評價狀況成為青年升學和就業中的一個重要條件。

  (6)動員社會各界力量,介入和支持青年素質的培養工作。文化教育界和行政幹部的離退休人員,其中潛存著不可估量的引導和關照青年的力量,應當建立關心青少年素質培養的廣泛係統的基層組織,加大工作力度。關心青少年素質建設應當成為“老有所為”的重要內容;同時倡導代際聯係和溝通,形成社會的代際和諧。政府部門也應采取措施,鼓勵公、私企業及集團,讚助青年素質教育事業的開展。

  認清青年素質的內涵和構成,開辟有效的培育途徑,這有助於把21世紀的青少年培養成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一代新人。這樣,才能夠從青年身上看到整個21世紀中華民族的希望。

  (原作發表於《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

  §§第六章 關於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研究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