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5.鹹味

  鹹味主要是食鹽及各種含鹽分的醬油、豆豉等豆類再製品。鹹味是五味中的主味,也是調製各種複合味的基本味,除純甜以外的所有味型,幾乎都離不開鹽(鹹味)來參與調合滋味,因此有“無鹹難成菜”之說。能體現鹹味的調味料主要有:

  鹽

  學名氯化鈉,有海鹽、湖鹽、井鹽之分,食用以井鹽為好。食鹽以色潔無雜質、結晶體均勻、鹹味醇正為佳。鹽是人們生活中離不開的調味品,同時也列為五味之首,“夫鹽為食肴之將”(《漢書・食貨誌》)。鹽是鹹味的主要來源,在烹調中具有清除原料中苦味澀味、去腥壓臊、提鮮增香、調合五味、收斂凝固、增加菜肴風味等作用。

  醬油

  醬油的品種很多,優質醬油呈紅褐色,味道鮮美醇厚,並且有醬香和醋香混合的獨特香氣。醬油在烹調中具有調味、增鮮、提色、生香的作用,廣泛運用於冷熱菜的調味,及小吃麵、點心餡、麵臊、底碗作料的製作中。

  生抽

  又稱“淺色醬油”或“白醬油”。在發酵過程中自然形成色澤和香味,因此色澤較淡,氣味清芳,在烹調中多用於冷熱菜的調味,起增鮮生香的輔助作用。

  老抽

  又稱“濃色醬油”或“鹹紅醬油”。老抽是在生抽基礎上再經複曬,使之增色、濃稠而成。成品色澤暗紅汁釅,附著力強。在烹調中主要起提色增香的作用,如過油時給原料抹色,燒菜時提色,熬製蝦抽時也需加入適量老抽提色。也用於涼拌菜和麵條底碗的調味。

  複製醬油

  又稱“甜紅醬油”,行業中以淺色醬油加黃糖、香料、薑等在鍋內熬製而成。成品色澤醬紅,香味濃鬱,味道鹹鮮回甜,醬汁濃稠巴味。在烹調中多用於涼拌菜與麵食的調味,如蒜泥白肉、山城甜水麵、紅油水餃等,也可用於熱菜中提色增香助鮮。批量生產的甜紅醬油,係用黃豆製成醬坯,再配以紅糖、飴糖、食鹽、香料、酒曲釀成。

  蠔油是用牡蠣汁加工成的稀糊狀調味品,以廣東所產蠔油最為著名。成品具有色紅褐鮮豔、汁細膩泛光澤、香味獨特並有酯香氣、味道鮮美醇厚稍甜的特點。蠔油在烹調中具有提鮮、增香、生色、補味賦鹹的作用,廣泛用於燒、扒、燴、煮、炒等烹製過程中,蠔油滑雞片、蠔油扒鴨掌、蠔油�乳鴿等。蠔油也可單獨用於味碟調製,及海鮮火鍋的製鹵之中。

  豆豉

  分為幹豆豉、水豆豉兩大類。幹豆豉係用黃豆或黑豆加工密封發酵而成。成品光滑油黑,滋潤散籽,酯香回甜,味美香濃。幹豆豉在烹調中多用於調味的配料,如豆豉酥魚、太和肉、豉汁青鰻等。在紅湯火鍋中也大量使用豆豉來製作湯鹵底料。

  豆腐乳

  是用豆腐塊作坯,經自然發黴後鹽漬、加料,再密封發酵而成。豆腐乳品類較多,風味各異,是人們喜愛的佐餐食品,同時也是烹調中的特殊調味品。多用於蒸、燒、炒及蘸食味碟的調味。

  豉油汁

  又叫魚汁或蝦抽,原是粵菜的一種蘸味汁,後引入川菜調味料中。是用廣東紅蘿卜、洋蔥、芫荽、香芹、香菇、薑片等加水熬出味後濾渣,再加入生抽、老抽、魚露、蠔油、雞精等調對而成。成品汁澄色淡,氣味清香,味道清鮮,回味略甜。在烹調中多用於清蒸菜、白灼菜、涼菜的蘸味汁。豉油汁配方多種,製法大同小異,口感風味上略有不同。

  鮑魚汁

  是一種高級調味料,係用鮑魚幹、母雞、火腿、幹貝、鯽魚、雞汁、豬骨、蹄膀等多種原料,經長時間微火煨煮出味後調製而成。成品汁稠色亮,味道鮮美濃醇。常用於燒、燴、扒、�及湯羹、美點的調味。

  烹調中用鹽的技巧

  鹽在烹調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名醫陶弘景曾斷言:“五味之中,惟此(鹽)不可缺。”

  食鹽主要是氯化鈉的晶體,在溶液中,具有較高滲透力,烹調時能提出原料中的汁味。又因它是強電解質,故能提高原料中蛋白質的水化能力,使部分蛋白質變性。因此鹽在烹調中的最主要作用是增強菜肴的風味和調味作用。

  鹽能提鮮,烹飪原料中的魚、肉、禽蛋、菌類都或多或少含有呈鮮味的某些氨基酸,但這些氨基酸自身的鮮味並不明顯,隻有與鈉離子結合形成鈉鹽,才能呈現出明顯的鮮味來。人的味覺敏感度一般來講,隻有含鹽量到了0.1%~0.5%才能嚐出水中的鹹味,而菜肴的含鹽量在0.8%~1.2%之間,菜肴的口味才合適。但是不同的菜肴用鹽量是不同的:清湯的含鹽量為0.6%,濃湯為1%,炒蔬菜約為1.2%,煮肉類在1.5%~2%之間比較合適。另外富含氨基酸的原料,用鹽量應適當偏高,因為氨基酸會緩和菜肴中的鹹味。根據不同的菜肴掌握恰當的用鹽量,是用鹽調味的基本技巧。

  鹽有調合五味之妙,俗話說“鹽能引甜”“鹽鹹醋酸”。這說明鹽與其他味感物質關係相當複雜微妙,且有相畏相殺的現象。如果我們在純甜的糖溶液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鹽,這種糖鹽混合液比純糖水更甜,味道醇和可口。酸對味覺的刺激很大,一般人光喝醋會有難以下咽之苦。若以適量鹽為基味,酸辣、荔枝、糖醋、薑汁等複合味就顯得協調,味道醇厚悠長。因為鹽有較強的滲透結合能力,能與其他味料共同發揮作用,調製任何複合味都離不開鹽作底味。

  但鹽與其他味感物質相互抵消增減的關係,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例如鮮味能抑製鹹味,2%的鹽溶液與20%的蔗糖溶液相混合味覺現象為鹹甜相抵;在2%的鹽溶液中,添加0.3%以上的醋酸,則鹹味減弱。把鹽與苦味混合,則雙方的味感減弱。因此在烹製菜肴時,根據所有原料和其他調味料的屬性,對用鹽量作適當調劑增減,也是烹調用鹽的基本技巧之一。

  掌握用鹽的投放時間,也是合理用鹽的關鍵。在烹調前對烹飪原料進行醃漬,要根據不同的原料掌握好用鹽量和投放時間。新鮮的雞、鴨、魚、肉、蔬菜用鹽量要少,時間要短,以免破壞原料的鮮味;相反,不太新鮮或異味較重的原料,用鹽量稍大,醃漬時間要長一些。質老含水量少的原料,醃漬時間長一些才能入味;質地脆嫩的原料,用鹽量不僅要偏低,而且醃製時間短,要即時烹調。

  因物而異合理用鹽。一般講瘦肉吃水量大,加鹽碼味能促使肉內水分飽和,成菜後口感細嫩。而豬腰、豬肚頭之類的內髒,其組織細胞含水量高,過早碼味易使原料脫水,下鍋受熱後萎縮卷曲,質地老綿。因此肝、腎、肚等內髒在用鹽上要比瘦肉少,隻碼點“毛毛鹽”,而且在時間上要即碼即炒,避免過早脫水,防止糊芡的現象。

  烹調中調味是合理用鹽的關鍵,清蒸雞如果過早地投入味鹽,就會形成高於雞肉組織細胞的高滲透液(湯),使雞肉組織中原有的水分外滲,並促使蛋白質凝固,使其雞肉組織變緊實,雞體中的營養物質也不能滲入湯內,結果雞肉老綿不爛,雞湯也不富含營養。因為鹽有使肉類中蛋白質凝固變性的作用,因在熬製奶湯時,切忌先放鹽,否則湯汁不乳白稠釅。

  下鍋烹炒用鹽也要視菜而定,幹煸牛羊豬肉可以烹調加熱時放鹹味(鹽)調料,促使肉類原料脫水入味;而幹煸蔬菜類的冬筍、茭白、四季豆、蘿卜絲時則須先煸幹水分,再放鹽或其他調味料。因為鹽滲進這些素菜原料的細胞膜,使其過早脫水,鍋內成為一泡湯水,不能達到幹煸菜肴的成菜要求。

  甜味

  甜味是人味覺中的一種味感,它能使人領受到一種甜蜜的甘美滋味。烹飪原料中含甜味的原料很多,常用的有綿白糖、紅糖、冰糖、飴糖、蜂蜜、紅棗、桂圓、甘草入各種水果、蜜餞、果脯罐頭等。甜味在烹調中具有特殊的調和滋味的作用,能減緩辣味的刺激,增加鹹味的鮮醇,還能起到給菜肴上色添彩的美化作用。川菜中魚香、荔枝、糖醋、怪味、鹹甜等味型都離不開用糖來調味,並都有不同程度的甜味反應,因此糖是調製複合味的一種重要調味料。而拔絲、糖霜、果羹、酥泥更是以糖為主要調味料。

  白糖

  以甘蔗或甜菜精製而成。成品晶粒細小柔軟,色白易溶於水,在烹調中運用廣泛,既可用於調味,又能用於拔絲掛霜、甜羹凍品、甜餡甜點的製作。

  冰糖

  為白砂糖熬煉而成的結晶塊,顏色有白和黃之分,呈透明或半透明狀。冰糖含水分、雜質少,甜味純正,在烹調中既可單獨用於調味,如冰糖肘子、冰汁燕窩等;也可炒成糖色,用在黃燜魚翅、紅燒駝掌等名貴菜肴的烹製提色中。

  黃糖

  又名“紅糖”,分機製和土製兩種,一般以色淺均勻、甜味濃厚純正為好。黃糖在烹調中主要用於調味增色,或做糕點餡料、小吃點心的調輔料。

  飴糖

  又名“麥芽糖”“清糖”。飴糖有軟硬之分,烹調中常用的是呈黃褐色、黏稠性大、稀糊狀的軟飴糖。在烹調中多用於燒烤菜式,如烤乳豬、叉燒酥方、烤鴨、油淋仔雞等的上色酥皮用料,也可用於月餅麵皮或老麵發酵的製作。

  蜂蜜

  又名“蜂糖”,為蜜蜂所釀的蜜糖,以稠如凝脂水分少、味甜不酸有油性、氣味芳香潔淨、無雜質為佳。蜂蜜在烹調中多用於蜜製的甜菜或糕點,也常用於給炸烤菜式上色酥皮,如當紅乳鴿、油淋脆皮鴨等。

  果醬

  為鮮果的加工製品,常見的有什錦果醬、草莓醬、桃子醬、蘋果醬等。果醬品種較多,風味各異,均以味甜酸、質細膩,並具原水果的特殊風味為佳。果醬多用於糕點的心餡製作。但也有一些甜菜果醬調味或蘸味,如脆皮蘋果環、果味小排等。

  果脯

  又稱幹蜜餞,係用鮮果以糖、蜜、香料加工製成,成品以幹爽色鮮、甜味純正、有鮮果風味為好。在烹調中廣泛用於甜羹、甜點、甜菜的製作中。

  蜜餞

  係用鮮果經糖、蜜、香料浸煮或醃漬而成的加工製品。蜜餞的品種繁多,但以形色美觀、香味濃鬱、滋味甜美為佳。蜜餞除供居家待客的消閑糖食外,也是製作甜菜、甜羹、甜點的常用調輔原料。例如八寶糯米飯、靈芝綠豆沙、什錦果排、棗糕等。

  調味中用糖的技巧

  糖在烹調中運用很廣泛。含甜味的品種很多,有蔗糖、果糖、乳糖、麥芽糖、蜂糖、甜菜、紅苕、地瓜、甘草、羅漢果及各種水果,另外還有人工合成的糖精。然而廣泛用於烹飪調味的卻隻有綿白糖、紅糖、冰糖、飴糖、蜂糖等,由於不同品種的糖結構不同,它們的甜味強度有很大的差別。如果以蔗糖的甜度為100來測定其他甜味劑的強度,人工合成的糖精為蔗糖的20倍以上(即2000以上),依次果糖的甜度為114~175,木糖的甜度為40,飴糖的甜度為32~60,其中乳糖甜度最低,僅為蔗糖的10~17.了解不同品種糖的甜度,以便在烹調中掌握用糖的分量。

  糖的甜味在調味中有特殊的調和滋味的作用,如緩和辣味的刺激感,增加鹹味的鮮醇,促進各種味道綜合,形成柔美的口感等。為什麽糖有這些功能呢?因為糖分解後能生成醛,醛基具有還原性,而且性質活潑,容易和其他物質結合。

  有經驗的廚師正是利用糖這種獨有的屬性來改變或影響菜肴的口味。在燒菜時加點糖來提味,像家常味的幹燒魚和豆瓣魚,鹹鮮味的紅燒什錦和炒豬肝,紅油味的紅油雞片,以及怪味雞塊等菜肴,莫不是加入了適量的糖才能彰顯菜肴的品味。複製紅醬油的製作更是深得其中奧妙,因為用了黃糖炒色後加香料熬製,這種複製醬油才鹹鮮回甜,味道濃厚,香味濃鬱,色澤棕紅汁稠,與紅油辣子配合使用,既減緩了辣味的刺激,又巴味,使味道醇和可口。蒜泥白肉、紅油水餃、成都經濟涼麵、山城甜水麵等名小吃,正是得此相助而膾炙人口。

  前輩廚師還根據不同菜肴的成菜要求,總結出了用糖調味的訣竅。像味道濃厚的幹燒菜肴,鹹鮮本味的爆炒燒燴菜肴,要求“放糖不現甜”。即放那麽一點糖起畫龍點睛的作用,但絕不能吃出甜味來。但有一些菜如荷葉粉蒸肉、醬燒冬筍等卻要求有明顯的回甜味。而紅棗煨肘卻要體現出鹹甜協調和諧的味感來。糖醋味比鹹甜味的味道要濃厚,因此用糖量要多一些;而荔枝味酸重於甜,自然糖的用量就要少許多。針對不同味型的菜肴,恰如其分地用糖調味是烹調的基本技巧。

  糖還有去腥增香的作用,由於糖分解後的醛基與肉類中的胺化物結合,對除去魚蝦中的腥味有一定作用。另外糖與烹飪原料中所含氨基酸的分解反應及氧化反應,通過烹飪加熱生成揮發成分後,從而產生了肉香味的有機物質,這也是產生香味的眾多原因之一。在烹調中將糖與酒、醋、薑、蔥等調料配合使用,對增強菜肴風味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美化菜肴的色彩是糖的另一大功勞。針對不同的烹飪原料和菜肴來使用糖或糖製品,也是烹調中應掌握的基本技巧。用糖美化菜肴一般有三種途徑:

  (1)抹色過油像五花扣肉、夾沙肉、紅燒蹄�、紅煨豬肘就屬此種方法。在煮熟微熱的原料肉皮上,揩幹水分用糖色抹勻,也可用飴糖(麥芽糖)加黃酒稀釋後均勻塗抹上,放入六七成油鍋中浸炸成“雞皮皺”,然後撈出放入溫水內浸泡至皮軟。這樣,用糖上色後的菜肴不僅色澤美觀,而且糍糯香醇。

  (2)燜燒上色這是最常用的一種上色方法。將刀工成形的原料加入適量糖色燜燒,使其上色入味。燒製一般菜肴用紅糖或綿白糖炒製的糖色。而燒製幹燒魚翅、幹鹿筋、紅燒駝掌這些高檔菜肴,特製紅湯就加入了冰糖色,因為冰糖的雜質少,炒出的糖色紅豔發亮,成菜後色澤紅亮,湯汁稠濃上味。但不管冰糖色、白糖色,炒糖色時不能將糖炒得焦糊發苦,視鍋內糖液呈金紅色、冒大泡時摻水熬化、煮至焦糖完全溶化汁濃起鍋。燜燒菜也不能一次加糖色太多,因為糖色在加熱中時間越長色澤越深。因此加糖色時最好分次添加,由淺到深,在火力配合上宜用中小火,忌用武火猛火。

  (3)抹色燒烤為了使燒烤菜肴有誘人食欲的色澤,還需將飴糖、蜂糖加黃酒成水稀釋後,均勻地抹在原料表皮上,利用炭火的輻射熱,使菜肴成菜後油潤紅亮,皮酥化渣,像叉燒全雞、烤鴨、烤鵝都是如此製作的。像叉燒酥方、叉燒乳豬雖不用抹糖上色,但碼味時所使用的黃酒、醪糟汁卻含有大量糖分,也能達到上色的效果。

  在烹調中也有不直接用糖來調味的,如在鹵水中加入適量的甘草、羅漢果,也能達到回味微甜的效果,這種味道比直接用糖來調味,味道更自然柔和。

  酸味

  酸味是烹調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味之一。產生酸味的烹飪原料很多,有釀造的各種食醋,泡菜產生的乳酸,醃漬菜的醋酸,以及像楊梅、山渣之類的果酸,還有貴州的“酸湯”這樣風味獨特的酸味原料。由於這些酸味原料的品種不同,因此產生的風味也不同。

  酸味可促進人體對鈣質的吸收,促進蛋白質的分解,保護維生素,刺激食欲,幫助消化,健膚美容,從營養保健的角度講,酸味對人的健康意義不可低估。在烹調中,酸味具有除腥解膩、提鮮增香、調和諸味、減緩麻辣味刺激,以及與堿起中和反應的作用。因此在烹調中運用十分廣泛,是調製糖醋、酸辣、荔枝、魚香、薑汁等味型必不可少的調料。用於調味的酸(醋)原料有:

  食醋

  因其顏色呈棕褐色或淺醬色又稱“色醋”。醋的種類繁多,以主要原料命名有米醋、�醋、香醋、薑汁醋、蘋果醋、熏醋、甜醋等。品質優良的醋具有色澤棕褐、汁液澄清、醋香濃鬱、酸味柔和的特點。醋除具開胃健脾、增進食欲、殺菌防感冒、降血壓等保健食療功能外,在烹調中還可以壓腥去膻,提味增香,綜合各味,形成多種風味。

  白醋

  又稱“米醋”,多以糯米為原料經加工後糖化發酵、酒精發酵而成。成品無色透明,酸味清淡而帶酒香。在烹調中多用於像甜酸�頭、珊瑚荷心等不需下鍋的泡菜、涼菜,熱菜中的酸菜魚肚、酸菜魚也用少許白醋來調味,以彌補在加熱中逃逸的酸味。一般都在臨出鍋時使用。

  醋精

  以冰醋酸為原料,經蒸餾精製而成。用途與白醋相同,但酸味比白醋濃烈,在使用時應酌情添加。

  檸檬汁

  係用檸檬鮮果榨汁過濾後的果汁,其酸味自然雋永,果香味濃鬱。也有用由檸檬汁分離出來的檸檬酸做調味品。熱菜中的檸汁軟煎雞、涼菜中的檸汁冬瓜和果香青瓜等,皆以鮮檸汁或檸檬酸為主要調味料。

  番茄醬

  是用紅透成熟的番茄加工而成,成品具有色紅鮮豔、細膩稠濃、味道酸甜自然的特點,在烹調中用途較廣,既可烹製自成一格的茄汁味型,也可與泡紅辣椒混合使用,形成獨具特色的茄椒風味,運用在熱炒或火鍋調味中如茄椒牛柳、番茄火鍋等。番茄醬也用於酥炸菜肴所配生菜的調味料。

  泡酸菜

  是用大葉青菜經洗曬幹淨後,入壇泡製一年以上,經乳酸作用形成的酸味泡菜。成品色澤深黃,酸味濃厚,味道偏鹹。因此一般不直接食用,需用水略漂洗後切細,再入鍋烹製,取其味後撈出菜葉,以酸菜汁調味,如酸菜魚肚、酸菜魚;也可取菜梗切細絲做調輔料烹製,如酸菜溜雞絲;或做麵臊,如酸菜肉絲麵。酸菜具清熱解暑、解膩開胃的作用,在炎炎夏日很受食客歡迎。

  泡酸蘿卜

  將白蘿卜放入壇子的泡菜鹽水中密閉浸泡而成。泡酸蘿卜浸泡的時間較長,一般都在一年以上,因此有“陳年老蘿卜”之稱。成品酸味濃鬱持久,主要用於燉湯,是烹製酸蘿卜燉老鴨、酸菜鴨火鍋的主要調味原料。

  酸梅醬

  是用梅子加糖或鹽製成的,它分甜、鹹兩個品種。甜酸梅醬又名蘇梅醬,味甜而微酸,在烹調中常做幹炸、脆炸的蘸料,也可用做粵式烤乳豬和燒鵝的蘸料,以及用於調製糖醋汁、酸醬汁等。鹹酸梅醬是潮州菜的調味品,主要用於燒製和煲製菜肴,調製梅醬複合味汁,成菜酸香開胃,刺激食欲。酸梅醬在內地使用雖不廣泛,但在一些川粵結合的菜品中,已開始用它作為調味料。

  大紅浙醋

  是一種以大米為主要原料釀造而成的米醋,因以前盛產於浙江一帶,且醋液呈透明的玫瑰紅色,故名“大紅浙醋”。

  大紅浙醋的口感酸而不酷,酸中帶甜,具有一種特殊的清香味,與一般的色(陳)醋風味有較大的區別,常與白糖、白醋調配成酸甜味的泡菜汁用來泡製菜,如珊瑚�頭、蘿卜、子薑等。食用蟹、魚翅等海鮮,以及小籠湯包也離不開用大紅浙醋來調配味碟,起到清口解膩、調節口感的作用。在熱菜烹製中,浙醋是調配脆皮漿的重要原料,起美化菜肴、上色酥皮的作用,如當紅乳鴿和脆皮烤鵝。也可將浙醋與黃辣椒醬配合調製成酸辣汁用於烹調,如酸湯牛蛙、肥牛等,其口感酸鮮微辣,風味獨特。

  醋(酸)在烹調中的妙用

  “五味調和百味生”,醋作為五味之一,是調和眾多複合味的基本調料,在川菜20多種味型中,用醋(酸)來調味的有糖醋味、荔枝味、酸辣味、糊辣荔枝味、薑汁味、魚香味、家常味、陳皮味、芥末味、怪味、紅油味、茄汁味等12種味型,幾占川菜眾多味型的一小半。其中糖醋、酸辣、荔枝、薑汁、魚香、茄汁味型的口感都帶明顯的醋(酸)味,令人開胃解膩,有回味悠長之感。

  運用醋或酸味調料做調味品,必須掌握“酸而不酷”的原則,無論熱菜或冷菜都要根據菜肴的味型和風味特點來靈活運用。

  糖醋味要求甜酸並重,因此在調味中就要求糖、醋、鹹三味的比例恰當。根據測定醋與糖的pH值關係,在0.1%的醋酸溶液中添加5%~10%的糖,則酸甜適中平衡。因此糖的用量就比醋的用量多,才能達到甜酸協調,加上鹽(鹹)在其中的綜合平衡作用,才有糖醋味正的味覺效果。

  荔枝味在口感上“進口酸,回味甜”,其味有如剛上市的新鮮荔枝,所以在調味上醋應略重於糖。

  酸辣味顧名思義是以酸味為主體,辣味助風味,因此醋的用量較重,但要突出醇酸微辣的味道,切不可忽視鹹味作為基本味的作用。

  調製薑汁味應在鹹鮮適口的基礎上,重用薑、醋,以突出辛辣與醋酸味。

  茄汁味沒有使用色醋,而是以番茄醬的果酸,並輔以白醋來增加酸味,使其甜酸適口,因此白醋用量宜少。因為白醋與色醋的口感不同,白醋味道單薄咧口,用量過度會掩蓋了茄汁的自然果酸味。

  “起鍋點醋”是廚師對烹調中用醋的經驗總結。因為醋經加熱容易揮發,醋香味的逃逸往往影響了菜肴的風味。為了避免醋在加熱中的損失,利用菜炒好的瞬間滴入少量食醋,以強化菜肴的風味。

  醋在調味中還具有增鮮作用。當菜肴的滋汁呈弱酸性(溫度70~90℃)的情況下,呈鮮味的氨基酸或核苷酸離解度最大,鮮味也最濃鬱。此時調入適量的醋,能使菜肴增鮮。

  醋能減辣。因為辣椒的主要成分辣椒素(又稱辣椒堿)具堿性,它可以被酸中和生成鹽,從而使辣的程度降低。如果辣椒菜味道太辣,不妨調入少量醋使辣味減弱。

  醋能增香。由於醋中含有的醋酸、氨基酸、丁二酸及其他有機酸,在加熱時與黃酒中的醇產生酯化反應,生成各種芳香氣味的脂類,這種脂類的香味是構成菜肴獨特風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根據成菜要求烹入適量的黃酒和醋,會起到去異味增添美味的作用。但操作時要先放酒後勾醋,不可亂了投料的順序。

  醋能解腥去膻。魚蝦中的腥臭物質都屬於胺化物,呈弱堿性,而食醋為酸性。因此,醋可以與胺化物結合成中性鹽,使腥味減少。在燒製魚蝦菜時酌情加入少許醋,能抑製和破壞魚腥味,燒煮羊肉時加點醋,能解除羊肉的膻腥氣。醋實際上在調味中起到了一個“祛邪扶正”的作用。

  醋除參與調味外,在烹調中還有其他作用。

  醋能防腐。由於醋有殺菌防腐的作用,所以有些菜肴使用食醋醃漬,既可防腐保鮮,也突出了菜肴的風味。

  醋易使食物酥爛。在燒煮牛肉、豬肉、海帶、土豆時加入適量醋,可使其易熟易爛。因醋有溶解鈣的作用,軟酥鯽魚時若滴醋少許,能使魚體酥軟入味。

  醋還能保持菜肴脆嫩。在炒土豆、白菜、黃豆芽、西葫蘆等瓜果蔬菜時,原料入鍋翻炒幾下後,立即烹入少許醋,繼而投放其他調料炒熟。這類炒熟的菜肴既清香,又能在一定時間內保持其脆性。

  在使用其他酸性調味料時,要根據原料自身的特點來分別使用。例如醃酸菜、酸蘿卜需先用水略為漂洗,除去部分澀味,入鍋用化豬油炒出香味,再進行烹製,如酸味不夠突出可酌加醋,這樣成菜後酸味才醇正厚道。

  酸梅醬自身酸味夠足,不僅不需要另加醋,相反在調味時要加入少量的鹽做底味,或放少許糖綜合酸味的味感,使其酸味柔和自然,吃進嘴裏不咧口。

  辣味

  辣味是一種帶刺激性的味道,人們對辣味的感覺不僅有味覺反應,也是同嗅覺、觸覺相聯係的,是人體味分析器統一活動感知的結果。在川菜烹調中,辣味是專指以辣椒為主要調味料,經烹調後所產生的特有味道和風味。川菜常用味型中的麻辣、香辣、糊辣、酸辣、紅油、魚香、家常、薑汁、陳皮、怪味、蒜泥等味型,都有不同程度的辣味。產生辣味的辣椒品種很多,運用不同辣椒製品調味所形成的口感風味也存在不小的差異。因此在使用辣味調味料時,要根據成菜的要求,對辣味調配料的選擇、用量的多少需悉心領會,兼善使用,掌握“辣而不燥”的調味原則。在辣椒的辣味以外,還有辛辣的芥末、木薑子等調味原料。

  幹辣椒

  鮮紅辣椒經曬幹後的幹製品,用於製作幹辣椒的多屬色澤較好、辣味較重的品種,如二金條、七星椒、單子朝天椒等。幹辣椒以色澤紅豔油潤、身幹肉厚、大小均勻、完整帶蒂、味辣味正者為佳。幹辣椒廣泛用於涼菜、熱菜、火鍋調味中,也可加工成辣椒粉、辣椒油、糍粑辣椒等,是川菜多種味型的常用調味料。

  油辣子

  也稱紅油辣椒,係用幹辣椒碾磨細碎後,用生菜籽油煉熟,以四至六成的油溫衝入辣椒末中攪勻,隔夜存放後即成。為了增加其馥鬱的香辣味,在煉紅油時可加入適量梗薑蔥、草果、八角、花椒等一道熬煉。紅油辣椒是川菜重要的調味品之一,廣泛用於涼菜、熱菜、小吃。

  糍粑辣椒

  是選用色紅肉厚、辣味醇正的幹辣椒,入鍋中煮軟漲,瀝去水分,絞磨成幹稠的辣椒泥。經過加工處理後的糍粑辣椒無雜質,無異味,辣味柔和不燥,是製作火鍋底料的基本原料,也可用於冷熱菜的調味。

  豆瓣醬

  又稱“豆瓣”,成渝特產,是用胡豆瓣經發酵後製成豆瓣醋,再配入辣椒醬、香料粉等即成辣豆瓣。豆瓣品種很多,有金鉤、火腿、香油豆瓣等。豆瓣以色澤紅亮油潤、味辣而鮮為佳。豆瓣是川菜的重要調味品,有“川味之魂”的美譽。郫縣豆瓣、資陽臨江寺豆瓣均為調味佐餐佳品。農家自釀的豆瓣鮮辣清香,另有一番風味,目前正成為廚師烹製家鄉風味菜的常用調味料。

  水豆豉

  以黃豆為原料,經煮熟、天然發酵後,加食鹽、幹酒、辣椒醬、老薑米、香料和煮黃豆原汁水拌勻,入壇密封,存放半月左右,即可開壇取用。水豆豉鮮酵清香,辣味柔和雋永,以前作為家庭鹹菜佐餐,現在已被作為調味料運用在烹調中,這種水豆豉風味的菜肴正受到食客的青睞。

  紅苕豆豉

  是將黃豆泡漲後入鍋煮瀝水,放在菖蒲上自然發酵後,與煮熟壓茸的紅苕泥、老薑粒、陳皮末、辣椒麵、醪糟等拌勻,團成約4厘米大的坨,在太陽下曬幹即成。使用時需用手捏散,與其他調輔料混合使用。紅苕豆豉鹹香鮮甜,辣味柔和不燥,是川西壩子一味廣受歡迎的農家小菜。現在已成為一種時興的調味原料,能烹製出豉香味濃、獨具特色的紅苕豆豉係列菜式。

  �辣椒

  將鮮青、紅辣椒去蒂洗淨,曬幹水分後切細,先用鹽醃漬約1小時,擠去多餘水分,加入五香米粉、適量幹酒拌勻,入壇密閉醃漬7~10天,即可用於做菜。�辣椒既可調味,也能用做輔料,可蒸可炒烹製出多種同味菜肴。

  剁椒

  幹辣椒入鍋用開水煮至發軟撈出瀝幹水分,晾涼後剁碎,加鹽、白酒或醪糟拌勻,入壇密封半個月以上取出。烹調時需與蒜、薑、蔥、鮮柿椒等配合使用,方能產生清辣鮮香的獨特風味。剁椒在調味中使用較普遍,現已形成一個剁椒風味係列菜式,其代表菜為剁椒蒸魚頭。

  泡辣椒

  又稱“魚辣子”,係用鮮紅辣椒經鹽水浸漬而成,是川菜特有的調味品。泡紅辣椒以色紅鮮豔、肉厚形整、酸鹹適度、氣味清香、辣味純正柔和者為佳。在烹調中做小配料,用以增色和增添風味,是魚香味、家常味的主要調味料。

  小米辣

  又稱“小米椒”,原本是滇黔桂等地的一種半野生辣椒,現多為人工種植。這種辣椒辣味獨特,辣勁十足,其辣味極易與湯汁融合,使用前須加工成粒、茸或小辣椒圈,用在略帶湯汁的冷熱菜中,或作為蘸水調料使用。小米椒還可以與泡薑、泡椒、剁椒等組成新的味道,或與海鮮醬、豆瓣醬、香辣醬等對製味碟,在烹調中用途日益廣泛。

  鮮青椒

  因以往常做菜肴配料,因此又稱“菜椒”,顏色有青、紅、暗紅多種,形狀各異,用於調味的主要是長青椒、羊角椒、牛角椒等。鮮青椒辣味溫和,氣味清香,既可生切成粒,又可烤熟後剁碎,與皮蛋醬、海鮮醬、芝麻醬、小米辣等分別調製風味各異的涼菜味汁或蘸水。

  鮮辣粉

  是一種用幹辣椒、生薑、芫荽、小茴香、桂皮、黑胡椒、味精等多種原料,經粉碎後拌和而成的複合調味料,成品為橘紅色或紅褐色粉末,具有增辣增香,助鮮提味的作用。鮮辣粉適用於麻辣、酸辣、薑汁、家常、糊辣、荔枝味等冷熱菜肴的調味,其用法與胡椒粉相似,能使菜肴增添風味,辛辣鮮美,香味濃鬱綿厚。

  沙茶醬

  亦稱“沙嗲”醬,是一種以辛香味為主的複合調味料,味道香辣濃烈。沙茶醬可與其他調料配合,調製成用於冷、熱菜的多種味汁,適宜於炒、溜、爆、�、燒、燜、煨、蒸、涮及灼。也可直接做蘸味料和餡料調味,但不適合用在炸、煎、烤需要經受高溫製作的菜肴上。沙茶醬在調芡時,需先用鮮湯調散,以防止下鍋成坨成團,造成上味不均或糊鍋。

  芥末

  為芥菜的種子經幹燥磨細而成,其味辛辣衝鼻,也稱“苦辣粉”。芥末粉以顏色黃潤、無油臭者為佳。現已有芥末醬、芥末膏、芥末油多種芥末製品,其作用與芥末粉相同,但使用更為方便。芥末在川菜中主要用於冷菜和小吃的調味。

  木薑子

  學名山蒼子,屬樟科小喬木或落葉灌木所結的果實,其味辛辣,有異香。黔滇各民族采擷果實所磨成粉,用於烹調中調味,對魚的腥味有很強的除腥增香作用。現已從木薑子中提煉出木薑油,使用起來更方便。不僅用於煮湯,還可用在涼菜的調味中。

  刀口辣椒

  係用幹紅辣椒入鍋加少許花椒,經烘、炸或以小火炒酥脆,再用刀鍘成碎末。刀口辣椒香辣味麻,味道濃烈刺激,多用於體現味濃味厚的水煮菜、熗鍋菜、涼拌菜的調味。

  七味辣椒粉

  係用川椒、紅辣椒、陳皮、芝麻、大麻子、芥菜子、罌粟子等辛香料混合研磨而成的一種調味品,其特點辛辣而香。七味辣椒粉在烹調中可用於燒烤、酥炸、火鍋、麵食及某些肉湯的調味。

  辣椒在川菜調味中的運用

  川菜中經常使用的辣味製品達數十種,眾多的辣椒製品各司其職,用途也各不相同。

  幹辣椒用於熗炒,像宮保雞丁、糊辣魚丁、歌樂山辣子雞、熗糖醋蓮白和重慶火鍋等都離不開幹辣椒來配製調味。

  辣椒麵是煉製紅油辣子的主要原料,也可用在冷熱菜和小吃的調味中。水煮肉片、麻婆豆腐、怪味胡豆等,都需要辣椒麵來增色添味。

  紅油辣子用途廣泛,大菜小吃都用它來增香潤色,提味生津,增添風味,在怪味雞、紅油雞絲、香辣雞翅等名肴中,就有紅油辣子提味增香的貢獻。

  泡紅辣椒,是一種非常富於特色的調味原料。泡辣子因經過微生物的作用,辣椒中的糖類和蛋白質轉化為醇類的芳香物質,一經高溫便能產生芳香微辣的氣味。所以用泡辣椒烹製出的菜肴,無論是魚香肉絲或是泡椒魚柳,都呈現一種辣味雋永、香鮮味美的獨特風味。

  �辣椒是一種用鹽醃製的半發酵辣椒製品。以它為主要調味料的粉蒸肉,卻反映了另一種味辣香鮮的味道。

  水豆豉和紅苕豆豉是屬於微辣的調味品,因為有黃豆為主料,經發酵分解後,蛋白質中所含的氨基酸特別豐富,因此鮮味非常濃厚,無論燒魚燒蟹,或爆炒肉類家禽,提味增鮮的效果都很好。

  以上辣椒製品固然是“同宗兄弟”,由於不同菜肴的成菜要求不一,因物施料,所以呈現的口感、風味也是不同的,令食者有“此味不同於彼味”的感受。有的即使屬於同一種味型也使用了不同質地的辣椒製品做調味品:

  家常海參用郫縣豆瓣;

  辣子雞丁用泡紅辣椒;

  粉蒸肉用�辣椒;

  豉椒肉蟹用水豆豉;

  家鄉回鍋肉用紅苕豆豉;

  剁椒劃水用剁椒。

  上述菜肴雖然具有家常味的共同特點,但由於使用了不同的辣椒製品,因此在風味口感上又存在著微妙的差別。根據菜肴的不同風味來確定使用什麽樣的辣椒製品,是善用辣椒的一大訣竅。

  川菜的辣味大概分為六類:麻辣、糊辣、鮮辣、香辣、酸辣、糟辣。根據辣味的強度又可分為極辣、中辣和微辣。為了使食客能從這眾多的辣味中領略到不同風味,調味時還應在“巧”上下工夫。

  巧妙地利用味的“消殺現象”和香味的“變換互調”作用,創造出一種融合味美與嗅美和諧統一的整體效果,也是烹調中巧用辣椒的一個竅門。在六種不同辣的味型中,就是利用辣椒與其他調輔味料的巧妙搭配,烹製出了六種不同風味的味型。例如:

  荔枝糊辣味菜肴,烹炒時先用油將幹辣椒節和花椒粒熗香。脂溶性的辣椒素在熱油中溢出,與在高溫條件下辣椒中的粗纖維產生的焦香味,成嗆鼻的糊辣味;花椒本身含易於揮發性的辛香氣味,在熱油中也不斷釋放出來,因而菜肴飄逸出一種香辣微麻的氣味。

  荔枝味調料中的醬油、糖、醋在高溫條件下,加速“味的互變”生成新酸新鹽,從而產生酸甜適口的味道。同時醋與黃酒混合又生成乙酸乙酯,這種物質不僅有特殊的香味,還使整個菜肴的味道變得鮮醇。所有這些“味的互變”與從調料中逸出的香味“變換互調”,都在高溫條件下瞬間完成,形成了糊辣荔枝味香辣微麻、酸甜鹹鮮的獨特風味,從而實現了“味美可口”與“香味撲鼻”的和諧統一。

  又如近年流行的鮮辣味,有的使用鮮青椒或烤青椒,有的使用小米椒,盡管辣的風味和辣的程度不同,但在其他味料搭配上卻極盡巧妙匠心。海鮮醬、香辣醬、豆瓣醬、皮蛋醬和美極鮮均成了與鮮辣椒“聯姻”的對象,再搭配上香蔥、香菜、香油、蒜泥和薑汁等,使鮮辣味口感風味豐富多彩,且各具特色。

  由此看來,在調味中如何運用辣椒還是一門學問,關鍵是要把“善用”與“巧用”結合起來。善用就是掌握辣椒不同品種的性味,把辣椒用在烹製不同風味的菜肴。而“巧用”則是尋找辣椒與其他調味料搭配上味的和諧。隻有這樣才能在調味中將辣椒用“活”,並創新出更多的辣椒風味菜肴。

  麻味

  主要指花椒所產生的辛麻味道,麻味也是川菜五味中的基本味之一,屬於菜肴中的特殊用味,如川菜中的椒麻味、麻辣味。麻味能給味覺帶來麻幽幽的辛香愉悅刺激,加強腸胃的蠕動和促進食欲。運用花椒中的麻味與其他調味料混合使用的味型,還有陳皮味、椒鹽味、糊辣荔枝味、怪味、五香和煙香味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辛麻香味。使用花椒調味須掌握“麻而不烈”的原則,根據不同菜式靈活掌握,以適口為度。

  花椒

  又稱“川椒”,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果實,曬幹後供應用。花椒品種較多,其中以四川漢源青溪花椒、川陝接壤之地的“大紅袍”花椒質量上乘。另外還有“青花椒”(又稱土花椒)、鮮花椒等品種。花椒具有散寒除濕、解魚腥毒等功能。運用在烹調中可壓腥去膻,增香提味,醃漬時常與薑、蔥、料酒或其他香料混合使用。花椒的麻味也是調製麻辣、椒麻、椒鹽、陳皮、糊辣、怪味、五香味的重要調味料。花椒的製品有花椒油、花椒粉、椒鹽、刀口花椒、花椒水等。

  花椒油

  為鮮花椒或幹花椒用熱油浸泡而成的調味品,成品油呈琥珀色,麻味幽香柔和。在調味中多用於冷菜,也常用於麻辣味、椒麻味、孜然、五香味等熱菜的“尾油”,起增香、潤色、增添風味的作用。

  花椒粉

  川人也叫“花椒麵”,係將幹花椒去籽,用微火烘脆後碾細成粉末。花椒粉是涼菜、小吃的常用調味料,熱菜中的麻辣、幹煸菜肴也用花椒粉來增香提味,如水煮菜、麻婆豆腐、幹煸牛肉絲等。花椒粉也是對製椒鹽的重要調味料。

  刀口花椒

  又稱“花椒糊”,是將去籽的生花椒或幹花椒,與小蔥、鹽、麻油混勻鍘細成泥茸狀。成品具麻味濃烈持久、辛香味濃悠長的特點。刀口花椒主要用於涼菜調味,是拌製椒麻味和麻辣味的主要調味料。

  椒鹽

  將上等幹花椒摘淨,用小火炒香後研磨成粉,與炒熟的細鹽混勻即成。有的椒鹽還加入了少量的五香粉。椒鹽多用於軟炸、酥炸類菜肴的調味,與菊花蔥、甜麵醬一道做成味碟供蘸食。

  花椒水

  花椒水是用花椒與適量的薑、蔥、八角等香料,加水熬製出味後濾渣,成為調味用的花椒水。成品汁清澄淨,麻味清香柔和,有去腥增香作用,常用於碼味、炒菜、拌餡等。

  鮮花椒

  指剛成熟未經晾曬的鮮品,具麻味清香悠遠的特點。用鮮花椒調味風味獨特,廣泛用於熱炒、火鍋的調味,並在食壇掀起一股持久不衰的食風。

  花椒酒

  是用優質花椒用料酒浸泡後,濾渣取汁的一種調味酒。具體做法是取100克、上等花椒,先用料酒拌濕後鍘成碎末,然後加入3000克、料酒浸泡1~2天之後取汁使用。花椒酒對有腥味的野味、牛羊、雞鴨、禽畜內髒等具很強的去腥壓膻作用。經過花椒酒醃漬後再進行烤、烘、熏、炸、蒸的禽畜原料腥膻異味全無,而且香味濃鬱,形成一種特殊的風味。

  在製作花椒酒的基礎上,再加入蔥白茸浸泡即成蔥椒酒,其用途與花椒酒相似。無論花椒酒或蔥椒酒,在醃漬碼味時可配合五香料使用,成菜後風味尤佳。

  麻而不烈的調味技巧

  花椒是產生麻味的惟一調味料,它那辛麻芳香的味道能對味覺產生強烈的刺激。外省人一聽說菜裏有花椒,會條件反射地伸出舌頭直打顫,稱花椒為食品中的“麻醉劑”。在調味使用花椒時,怎樣做到麻而不烈,使食者吃後有一種辛麻舒適的感覺,這就需要從眾多方麵掌握不同花椒品種和製品的性味品質,按不同食客對麻味的接受程度來進行調味。

  不同花椒品種的麻味程度不同:褐紅油潤的花椒麻味悠長而濃烈;色青紅的花椒(又稱土花椒)香麻味濃烈但略帶苦味,像這樣的花椒用量要少而精;色紫紅、粒大肉厚的紅袍花椒麻香味足,麻味綿長,這種花椒在調味時須適當掌握用量。

  鮮花椒麻味悠長柔和,氣味清香,在調味時即使超量一點,也不會造成麻得咧嘴的後果。另外,不同的花椒製品,麻味的輕重也不相同。

  刀口花椒麻味偏重,應根據菜肴的口味和食客的要求來靈活掌握。花椒粒麻味輕重程度變數較大,如果用於熗炒,隻取它的麻香味,花椒用量要少,不可多放。若用之於醃漬、鹵、泡,花椒主要起壓腥除異和輔助增香的作用,因此用量要適中。而像重慶的麻辣火鍋和水煮菜、霸王菜係列,不僅花椒用量要多,還要讓其在烹調中充分被脂溶水解,使麻味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形成麻辣味濃的風味。

  花椒油麻味輕淡,在烹調中主要起壓腥增香的作用,主要用於熱菜和涼菜的提香調味。

  再看花椒與其他調味料的關係:

  糖和醋均能減輕麻味對味覺的刺激。

  麻不壓鮮,鮮味能綜合麻味與其他調味料的味感,使複合味的味道協調醇厚。

  花椒與辣椒是一對孿生兄弟,麻辣是天然的最佳搭檔:麻能突出辣的風味;相反辣又能抑製綜合麻味的味感,使二者協調又味濃醇厚。

  通過對以上不同花椒品種、花椒製品麻味特點、麻與其他調味料關係的分析,在使用花椒時應針對不同的食客及成菜要求,靈活運用調味方法。

  (1)點到為止

  對不吃花椒的食客,隻能慢慢“引誘”,讓他隻聞其香,麻味點到為止。如水煮肉片、麻婆豆腐成菜後撒花椒粉,可改成澆適量花椒油。或像圓籠粉蒸牛肉那樣,撒上少許花椒粉再放入香菜末、小蔥花,並以滾沸麻油淋之。麻味在濃鬱香味的掩遮下,不再給食客大辣大麻的感覺,僅起一種增香的作用,並在品味中領略到那麽一點麻酥的刺激。

  (2)溫柔的麻醉劑

  臨床上麻醉劑使人失去知覺,但用花椒調味卻不能這樣,要使食者吃了花椒後,有種辛麻而舒適的感覺,這就需要在調味中把握麻味的適度。怪味和陳皮味中花椒隻起輔助調味的作用,讓人感到有麻味但刺激卻不辛烈。糊辣味和糊辣荔枝味的麻香味與香辣味濃鬱,隻重在給食者嗅覺上的刺激,麻味並不強烈。再加上糖、醋和鮮味的綜合,麻味、辣味受到抑製,菜肴整體味感協調和諧,味道鮮醇,使人吃了並不感到麻辣味重。

  另外烹製椒麻仔雞、麻香牛蛙這樣的熱菜,如果使用幹花椒,先將花椒焯一水,再入鍋烹炒,這樣會大大減弱花椒的麻味。出鍋前再澆上一勺半勺的鮮花椒油,既彌補了麻香味的不足,又強化了菜肴的風味。如果用鮮青花椒來製椒麻菜味道會更佳。即使盤中多了些花椒,也是樣子(堆頭)嚇人不“麻”人。適中的麻味與濃鬱的辛香,使人好似墜入溫柔的夢鄉,渾身麻酥酥地舒服。

  (3)麻你沒商量

  麻味並不是一味的“溫柔”,也有表現自己“個性”的時候,椒麻味是惟一的以花椒為主要調味料的典型。但是在突出麻味時,要盡量通過技術手段處理,達到“麻而不烈”的味感要求。

  傳統的椒麻味是選優質幹花椒去籽,與蔥葉、鹽、麻油混勻鍘成細茸,再加醬油、味精、白糖、麻油等調成椒麻汁。而現在用鮮花椒代替幹花椒,使麻味變得溫和了許多;也可減少刀口花椒的用量,加入適量花椒油調味,這樣既突出了椒麻味的風味特點,又保持了菜肴的幹淨清爽。

  花椒單獨構成味型的例子雖不多,但在麻辣味、香辣味中麻味仍占有重要地位。重慶的紅湯火鍋花椒用量不少。為了改變以往“麻你沒商量”的酷麻味感,先將花椒用溫油浸泡出味,再放入火鍋湯鹵中熬煮,這樣花椒的麻味失去了原有的“烈性”,又保持了自己既有的“個性”。

  霸王辣子菜和毛血旺等,都是大辣大麻的典型菜例,外地食客對此心存餘悸,本地人卻趨之若鶩。花椒、辣椒皆選用麻辣味足的優良品種。一盤菜裏用了幹辣椒、糍粑辣椒、辣椒麵、紅油辣子、花椒、花椒粉等麻辣調料。通過烹調盡顯麻辣本色,吃進嘴裏熱辣刺激,麻味十足。像這樣重複使用麻辣調味料強化麻辣味感的烹調方法,雖然突出了地方風味特色,也要以不傷料,不傷味為前提。

  單純的麻味是不易被人接受的,酷麻更使人味覺難過。隻有經過加工和提升的麻味,才能使味蕾產生愉悅的快感,做到“麻你沒商量”。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