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百世兵家之師

  孫武

  (前535?~前480?)

  [傳略]孫武,字長卿,齊國人,我國春秋末期偉大的軍事理論家,生卒年月已不可詳考。約在前535~前480年(參見楊善群《孫子評傳》)。傳見《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

  孫氏世居齊國樂安。孫武在前514年吳王闔廬即位以後某一年奔吳,為吳將,參與指揮了春秋末期吳國的爭霸戰爭。《史記》作了簡略記載,說吳國“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具體說,大致應為前506年的吳楚柏舉之戰,前484年的吳齊艾陵之戰,以及前482年的黃池會盟。這些都是吳王霸業中的得意之筆,震駭列國的大事,特別是前506年的柏舉之戰,標誌著戰爭結構的變化和步戰的趨向成熟,已成為中國軍事史上劃時代的著名大戰。但是,最受世人稱道,也是使孫武最享盛名的卻是他留下的《孫子兵法》13篇。《孫子兵法》影響深遠,自西漢至今,兩千餘年,中國的文人武士對其習誦不衰。宋神宗熙寧年間,將《孫子兵法》頒定為《武經七書》之首,規定武學必讀。《孫子》在7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以後先後譯成法、英、德、捷、俄等語種在世界各國傳播,受到外國軍事界的高度重視。它博大精深的理論體係和戰略思想,影響及於海外。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僅沒有過時,還日益受到重視。甚至20世紀80年代末爆發的現代化海灣戰爭,以美國為首的盟軍高級將領還參考《孫子兵法》以規劃和指揮戰爭。西方軍事統帥們甚至推崇孫武為“百世兵家之師”,稱《孫子兵法》為“世界第一兵書”。

  [影響]《孫子兵法》13篇,計有《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全書僅7000餘字,文字極其簡約,但內容卻異常豐富,所涉及的領域包括戰略學、戰術學、軍製學、後勤學、軍事地形學、偵察學等諸多學科,但從其總體傾向來看,應是一部研究戰略思想的軍事學術著作。《孫子兵法》所表述的軍事戰略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以野戰為主的進攻戰的特點,概述如下:

  其一,與政治融為一體的戰爭觀。戰爭與政治的關係是古今中外軍事家普遍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孫子兵法》認為“兵者,國之大事,不可不察。”決定戰爭勝敗的因素包括道、天、地、將、法“五事”。而“道”是這樣一種境界:上下一致,同心同德,民樂為君用,生死與共。顯然,這是當時社會中理想的政治狀況。孫武又指出,在判斷戰爭雙方誰勝誰負時,首先要比較“主孰有道”,這也就是說,哪一個君主能取得民眾的支持,在政治上有一套安國悅民的辦法,他就能占有主動。從政治的高度研究戰爭,就使軍事戰略不局限於軍事,而帶有了政治、外交、宣傳等全局性的因素。《孫子兵法》又說“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可見他認為實現謀取一國的某種政治目標,可以運用政治、外交等多種手段。孫子認為,軍事行動開始之後,政治、經濟、外交等因素仍然會對之發生作用,並影響到戰爭的勝敗。這些,都已超出了軍事統帥所應當考慮的範圍,超出了所謂純軍事戰略的領域,而屬於與戰爭相關的政治策略的運用了。

  其二,以野戰為主的進攻戰略。戰略是指導戰爭全局的計劃和策略。《孫子兵法》首次提出了戰略概念,稱之為“權”。“權”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千百年來成為治兵經緯的所謂“五事”“七計”,事實上統統都包涵其中。孫武主張,在戰爭過程中,自始至終都要掌握主動權,所謂“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而要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就要實行以運動戰為主的野戰進攻。這種作戰思想很有內容。首先,速決的進攻戰。《孫子兵法》認為,“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十萬之師,日費千金,如果拖延久戰,則“頓兵挫銳,屈力殫貨”,故用兵雖笨拙而仍能速決,再機智也難以持久。因此,他提出了“兵貴勝,不貴久”的著名論斷。“對於具體作戰行為,《孫子兵法》認為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所以善戰者應能造成迅猛的態勢,攻擊的發動,其節奏又必須急促,這樣的攻擊行動才是實現戰略速決的保證。其次,要回避攻城作戰。《孫子兵法》認為,攻城作戰最不合算,曠日持久,傷亡重大,將高達三分之一,還不一定能攻下堅城,所以把攻城作戰列為最下策,主張“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並且認為善用兵者“拔人之城而非攻也”。這一主張同樣是基於速決的考慮。再次,在運動中殲敵。孫武主張,兩軍對壘,必須在運動中與敵周旋,消耗殲滅其力量。為此,要“避實擊虛”,善於調動敵人,進攻可選敵薄弱而要害的環節,從而引出其救兵,在半途上襲擊它;守則避敵之鋒芒,迅速退卻,使其來不及追趕,甚至示以餌兵,誘敵前來,將其消滅。另外,還有戰場的選擇。戰場,《孫子兵法》稱為“戰地”,並且分為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九類。這些地區的分類標準,一是自然地形,二是戰爭態勢。戰場選擇,攻擊點必須是敵人的薄弱處和要害處,防守點則必須是敵人無法攻或力所不能及的地方。

  其三,集中優勢兵力的作戰原則。戰爭史上不乏以少勝多的例子,但一般情況兵力的多寡與戰役的勝敗乃是正比例的關係。《孫子兵法》十分強調集中優勢兵力的作戰原則“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那麽,如何能使我方的兵力多於敵方,保持絕對的優勢呢?孫武主張,在作戰過程中必須做到“我專而敵分”,即集中使用我方兵力而將敵方兵力引向分散。他指出“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者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以戰者約矣。”這樣,就易於取勝。為了達到集中優勢兵力,即“我專而敵分”,這就必須“形人而我無形”。所謂“無形”就是能夠因敵變化,沒有常形。《孫子兵法》認為,主動進攻,打亂敵人部署而處處設防“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這樣必能迫使敵人分散。敵人兵力的各部分明顯地暴露在麵前,我方就可以集中兵力擊其薄弱的一部了。集中優勢兵力的作戰原則,是以野戰為主的進攻戰略所必須的,實質是用不斷進攻的手段爭取戰爭和戰場的主動權。

  《孫子兵法》的內容非常豐富,諸如戰爭的準備和進程,將帥的品質和才能,軍隊的組織和訓練,臨陣擊敵的戰術技巧等,都有值得稱道的見解。綜其所論,完全有理由把它看做是中國古代軍事學的一部百科全書,這當不是溢美之辭。

  [餘論]武聖孫武及其《孫子兵法》早在唐代就開始走向世界,並在日本的發展史上起過重大作用。近代以來,它又越過大洋,到達歐美,並跨過高原,遠至阿拉伯世界。美國人甚至還用它去指揮海灣戰爭。有關《孫子兵法》的著述在國內共約500種,外文譯著則有約200種,值得一提的是,孫子的著作是美國軍人特別是軍官的必讀書之一。美軍各軍種基本上每年都要向軍官們推薦讀書書目,《孫子兵法》總是作為必讀書列入其中。美國蘭德公司的著名學者,波拉克曾撰文說:“孫子是軍事史上最負盛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不但在中國,而且對中國之外的許多國家,都有很大的影響。《孫子兵法》對軍事戰略提出了很概括的見解,它的內容是許多不受時間限製的作戰指導原則,而不是應付種種具體情況的詳細的建議和忠告。從這個方麵說,它是名副其實的兵典,學者和軍人總能從中獲得教益。”

  由此可見孫武在世界的影響和地位。

  (李寶生)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