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人間萬世師表

  孔丘

  (公元前551~前479年)

  [傳略]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昌平鄉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傳見《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孔子先世為宋國貴族,因政治避難遷魯而沒落,故“少也賤,多能鄙事”,青年時做過委吏(管理倉庫)、乘田(管理畜養)一類小吏。中年開始聚徒講學,曾任魯國中都宰、司空、大司寇,攝行相事三月。後率弟子周遊列國,宣揚禮教仁政,遊宋、衛、陳、蔡、齊、楚等國,皆不見用。晚年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刪改魯史而成《春秋》,創立編年體史。相傳孔子弟子三千,有成就的賢人高足弟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有七十二人。記載孔子和弟子言行問答的書是《論語》。這是研究孔子及其學說最重要的資料。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年來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

  [影響]孔子生活在“禮壞樂崩”的春秋晚期,他推崇西周典章製度,以重建周朝文王、武王、周公的事業為己任,政治趨於保守,主張法堯、舜,把上古看做黃金時代,因此不合時宜,這是他周遊列國而不遇的主要原因。

  孔子懷著救世的精神積極從政,並且有遠大的抱負,說隻要用他治理國家,一年就可以獲得成就。他在魯國“與聞國政”隻有3個月,誅少正卯,墮三都,加強公室權力,幹得很有生氣。這當然為權貴所不容,孔子被迫出走,抱著一線希望,在諸侯列國中尋找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可是他奔走了14年,吃盡了苦頭,困厄陳國、蔡國,而毫無所獲。但孔子並不氣餒,他那積極入世和執著追求的精神,深為司馬遷敬服,因而司馬遷飽蘸筆墨,以極大的熱情把孔子事跡寫入《孔子世家》中。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以“禮”為治,達到“仁”的境界。“仁者,愛人”(《孟子》卷八《離婁下》)。仁的境界是一個充滿了普遍人性愛的社會,上下有序,一片和融。實現“仁”的手段是“禮”。所以《孔子世家》以“禮”為線索敘述孔子一生行跡。孔子幼年時“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年少好禮”。他還和魯人南宮敬叔,“適周問禮”。齊景公問政,他答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講的是禮。夾穀之會,他輔助魯定公挫敗齊景公,也是以“會通之禮”;他勸定公墮三都,根據的是“臣無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的禮。他由曹去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衛靈公問兵陣,他說“俎豆之事則嚐聞之,軍旅之事未之學也。”他“追步三代之禮”,熟知其沿革損益而盛讚周禮。他刪詩,“取可施於禮義”者。他教弟子,“以詩書禮樂”。孔子言禮,以身作則,一絲不苟。子貢說,孔子一生恪守的格言就是“禮失則昏,名失則愆”。孔子死後“魯世世相傳,以歲時奉祠孔子塚”,這是魯國人民受孔子精神感召,世世相承,按時行禮來表示對他的悼念。孔子如此重視禮,這是因為他要用禮來區別親親、尊尊、長長、男女有別等等,為當時混亂的社會提供治世良方。所以他說:“克己複禮,天下歸仁”(《論語・顏淵》)。

  孔子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創辦私學,提倡“有教無類”,注重“因材施教”,主張“溫故而知新”“多聞闕疑”。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孔子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士”,造就一個知識階層;同時培養品德修養,成為長者君子。孔子主張“學而優則仕”,讓國家政權掌握在高素質的文化人手中。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將教育普及於平民,培養了不少出身下層平民的“士”和“君子”。例如“子路,卞之野人;子貢,工之賈人;顏琢鄒,盜也;顓孫師,駔也;孔子教之,皆為顯士”(《群書治要》卷三十六)。“子張,魯之鄙家”“仲弓父,賤人”“子貢、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學,服禮義,為天下列士”(見《呂覽》、《荀子・大略》)。孔子搜集整理古代文獻,保存了我國春秋以前的重要文化遺產,也是不朽的功業。秦始皇焚書坑儒,但由於孔子徒眾遍天下,民間多保藏了《詩》《書》等典籍。故近人章太炎說:“追惟仲尼聞道之隆,則在六籍。令人人知前世廢興,中夏所以創業垂統者,孔氏也。”又說:“微孔子,則學皆在官,民不知古”(《檢論・訂孔上》)。此外,孔子修《春秋》,開私人修史先例,這在中國曆史上也具有創造性的功績。

  孔子辦教育,成六藝,在中國古代是空前絕後的偉業。司馬遷對此作了高度的評價,他說:“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史記・孔子世家》)這個評價是中肯得體的,基本符合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年的曆史。

  [餘論]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創立者和傳播者,由他所創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國的影響源遠流長,兩千多年來,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沉澱在中國人的頭腦裏。特別是由他創立的“仁”學模式,在中國社會的文化和思想觀念中,已經滲透到廣大人民的心中,並使人們的觀念、習俗、行為、信仰和情感,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並且逐漸構成了我們民族的某些共同的心理狀態和性格特征。

  儒家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它的影響也早已超出了中國民族文化的圓周。在東亞一些地區,儒家文化發揮了導引和調節的作用。它從重視全麵人才教育,提倡上下同心協力,培養刻苦耐勞的職業倫理,強調為後代造福等方麵樹立了一個東亞企業精神的典範。從這個層麵上說,孔子的學說及其思想不但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如果把海外華人的價值取向也列入考慮,它對一些國家的現代命運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所以說,孔子雖然生在中國,但是他卻屬於整個世界。

  (張奇虹)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