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七章 劉邦身世之謎

  他出身寒微,卻成就了一個王朝400年千秋帝業,使中國封建社會登上第一個高峰;他創立了一個王朝,卻成為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他就是漢高祖——劉邦,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

  按照中國人傳統的思維邏輯,一個出身平民之家且遊手好閑、不務正業、騙吃騙喝的小混混,最終能成就一代帝業,必定有著不同尋常的身世背景。於是,曆史上便有了種種關於漢高祖劉邦身世之謎的猜測。

  有人說,劉邦是其母與龍交配生下的龍種,是真龍天子的化身;也有人說劉邦是其母與人“野合”生下的私生子……

  曆史上真實的劉邦身世如何呢?那就讓我們從曆史文獻、曆史遺跡中去抽絲剝繭,探尋其中的秘密吧!

  劉邦的生肖

  漢高祖劉邦出生於周赧王五十九年,也就是公元前256年,按中國傳統的天幹地支紀年法這一年為乙巳年,按照中國人以生肖紀年的傳統風俗,乙巳年出生的劉邦屬蛇。據此推算,劉媼懷上劉邦就應是公元前257年,即甲辰龍年。古人是依蛇之形象創造觀念中的“龍”的,故又稱肖蛇為“小龍”,且有“深山大澤,實生龍蛇”的環境構造說。劉媼於甲辰龍年在“大澤之陂”與龍相交,再生下屬蛇的兒子,按當時人的思維方式,真是一段天衣無縫的傳奇故事。於是也就有了後來人們傳說中劉邦乃赤帝之子,因斬殺了白蛇而崛起的故事。

  我們不妨把這看做是生肖的附會。《陳留風俗傳》裏,還有一個與此呼應的傳說,講劉邦做了皇帝後,曾用“梓宮”,即皇帝級別的棺槨,放在幽野中為父親招魂,結果有人看見一條“丹蛇”從水邊遊來,鑽進了“梓宮”。丹蛇,就是赤色的蛇,恰好為劉邦是赤蛇之子提供了印證。

  其實,正是這個與肖蛇糾纏在一起的傳說,使劉邦的身世從一開始便籠罩在一團神秘莫測的迷霧中。

  劉邦出生之謎

  《史記·高祖本紀》開篇即寫道:“高祖,沛豐邑中陽裏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嚐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意思是說,劉大媽在湖邊的堤壩上打瞌睡時,迷迷糊糊中與“神”做愛,緊接著又有劉家大叔跑來做目擊證人:見有蛟龍一條盤繞在妻子的身上。彼時雷鳴電閃,天色昏暗,就那麽驚險而不失浪漫的片刻,未來的漢高祖胎床著膜了。

  劉邦的家鄉縣誌上也有類似的傳說,說是一天劉媼在正午去給太公送飯,走到半路上時突然遇雨而跑到一座橋下避雨,剛到橋下見有龍自河中噴霧而出,龍霧迅速將整個橋淹沒,後來這座橋被稱為“龍霧橋”。劉媼如在夢中一般,見龍慢慢向自己遊來,並且從口中噴出一粒珍珠,劉媼接過珍珠,見上麵刻有“玉英吞此者王”的字樣,她立即將珍珠吞下,隨後有了身孕,生下了兒子劉邦。

  劉邦身高七尺八寸,鼻梁長得很高,寬額角,長須髯,一副龍的相貌,極富男人魅力。相術家說他天庭飽滿,地角方圓,天生一幅貴人之相。更奇怪的是,傳說劉邦是赤帝子,在他的左腿長有72顆黑痣,恰好應驗了赤帝火德72日的征兆。

  有關劉邦誕生的種種神話傳說和他奇異的長相,與中國古代的帝王出生的怪誕神話和命相觀幾乎如出一轍,這些都不過是後人為了附庸皇帝權威,證明皇帝是真命天子而虛構的故事罷了。

  今天,在江蘇豐縣縣城東北兩公裏的古泡水上,也就是現在的新沙河畔,還留有龍霧橋遺址,據說就是傳說中劉邦的母親與龍相交合的地方。龍霧橋早年建有廟宇,已經毀失,現建有兩座碑亭,其下各豎立著一方石碑。其一為“重修豐縣龍霧橋廟記”,為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所刻,碑文稱:“況龍也霧也,乃天地陰陽之全,變化聚散,皆不可測,是以龍興霧滃,理勢必然,而以為斯橋之名,斷自漢高初生,母遇蛟龍而得。”另一塊是“豐縣重修龍霧橋碑記”,為清聖祖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所刻,碑文稱:“……至於之所謂龍霧橋者,乃漢高帝受妊之始,龍環霧繞,而橋以名焉。”據說,這兩塊碑刻是1981年4月在梁樓村的麥田中發現的,後被移置於此。

  用我們今天眼光來看,人龍交配生子,當然是不可信的荒唐事情。不過,有趣的是,如果我們查閱《史記》的記事,司馬遷筆下開創王朝的先祖,出生多有類似的神話。殷的先祖叫做契,商王朝的興起,奠基於契的功業。契的母親叫簡狄,傳說她到野外林中沐浴洗澡,有玄鳥飛過掉下蛋來,簡狄吞食了玄鳥蛋,受孕生下了契。棄是周王朝的先祖,薑原是他的母親。傳說薑原到野外去,看見巨人的足跡,她十分興奮,踩踏了巨人的足跡,受孕生下了棄。棄從小就繼承了巨人的因子,與鳥獸友善,長於農耕,受帝舜的賞識,受封成為周王朝的先祖,也成為農耕之神。秦的先祖叫大業,他的母親叫女修。大業的出生,與殷的先祖契相通,說是女修紡紗織布,有玄鳥飛過掉下蛋來,女修吞了玄鳥蛋,受孕生了大業雲雲……

  司馬遷是個尊重事實、勤於調查的曆史學家,是不信怪力亂神的,他記敘殷、周、秦先祖出生的神話,根據的是殷族、周族、秦族古來的記憶傳說,也是有文獻典籍和曆史遺跡所依憑的。表麵看來,這些記憶傳說荒誕不經,留心推究,荒誕不經的裏麵卻包藏著曆史的真實。

  通過對殷、周、秦先祖出生神話的分析,我們可以確認這樣的事實:作為遠古以來世代相傳的氏族之殷族、周族和秦族,他們最初的男性祖先可以追溯到契、棄和大業,他們最後的女性祖先可以追溯到簡狄、薑原和女修。在這個事實後麵,我們更可以窺探到遠古人類社會變革的信息:女性當權的母係氏族社會,在殷族結束於簡狄,在周族結束於薑原,在秦族結束於女修,與此相應,男性當權的父係社會,在殷族開始於契,在周族開始於棄,在秦族開始於大業。在母係氏族社會的群婚製度下,人人隻知其母不知其父,世係隻能由母係確認。契、棄和大業,是殷、周、秦父係氏族社會的先祖,他們以後的世係,由男係確認和排列,而他們自己的出生,卻依然是隻知道母親而不知道父親的。

  真相究竟如何,揣測者不乏其人。實際上在兩性關係處於原始階段的上古時代,母親生下孩子而沒法確定父親的,是不足為奇的普遍現象。等到強調父親血緣的宗法觀念在後世形成以後,最佳的掩飾辦法,莫過於將“聖人”的出生神話化。

  從劉邦個人來說,他對天命鬼神也是篤信不疑的。劉邦自稱“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何況,劉邦“起於微細”,一介布衣,既沒有項羽“世世為楚將”的驕人身世,又無六國諸侯王的貴族華胄,為了尋找為王作帝的理論根據,說明自己得天下的正統性和合法性,自然要千方百計造出一個“龍種”傳說來。

  劉邦的家庭

  《史記》記載,劉邦的父親稱為劉太公,母親稱為劉媼,都不是名字,而是下層社會的俗稱。近似俗語中的“劉大叔”和“劉大媽”,想來,當年都是隨便起的名。也或許是劉太公和劉媼本來另有不太雅的名字,到了兒子劉季發達做了皇帝,舊名難免丟人現眼,上不得桌麵,反不如劉大爺、劉大媽來得灑脫親切,上上下下挑不出毛病,於是就如此沿襲下來,被寫上了史書正史。

  據說,劉太公兼顧農商,長於理財置業,在豐邑鄉鎮上算得上是家境殷實、有頭有臉的人物。他為人豁達,睦鄰鄉裏,對於沽酒賣餅、鬥雞蹴球的市井生活情有獨鍾,日子過得滋潤有味,用當時社會的話來說,算是地方上父老一類的人物,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算是生活小康的平民。劉太公有四個兒子,大兒子叫劉伯,二兒子叫劉仲,劉季是老三,另有一位小兒子叫劉交,與三位哥哥不同母,家庭和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伯、仲、季,本是兄弟排行的通稱,劉伯、劉仲、劉季,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劉大、劉二、劉三,俗氣是俗氣一點,與劉大爺、劉大媽的家庭背景倒是協調一致。劉媼去世得早,劉太公是一直活到漢高祖十年才去世的,沾兒子的光,加了太上皇的封號,倒是享了些晚年的清福。

  大哥劉伯是老實本分的人,勤勞耕作而家境不乏,很得劉太公的喜愛和厚望。劉伯死得早,留下了大嫂和兒子劉信單獨生活。青年時代的劉邦,遊蕩廝混,不務正業,常常帶領一幫狐朋狗友到大嫂家混飯寄食。事多人雜,次數多了,難免惹得大嫂討厭心煩。於是某天,當劉季一幫人又吆三喝四地跨進大嫂家院門時,隻聽得一陣洗鍋聲傳出來,賓客朋友們紛紛散去。劉季掃興,進屋一看,鍋中尚有飯菜,知道是大嫂使的壞,從此怨恨大嫂,不再往來。劉邦發跡做了皇帝以後,對於其他兄弟親戚都有王侯的封賞,唯獨對大哥家沒有表示。

  後來,劉太公直接向劉邦提及此事,劉邦怏怏說道:“並不是我忘記了,實在是大嫂當年不地道。”經太公一再說情,劉邦終於礙不過一榮俱榮的親情,追封大哥劉伯為武哀侯,以劉伯的兒子劉信繼封為侯,不過,侯名很特別,叫做羹頡侯。因為“羹頡”並非縣邑名,羹者,鍋中飯菜也;頡者,用勺刮鍋也。羹頡侯,就是飯菜刷鍋侯,這是暗含當年長嫂佯為羹盡那件往事。

  二哥劉仲同大哥劉伯是同一類型的人,也是勤苦耕耘,小康殷實。劉伯死後,太公將劉家的希望,自己未來的依托,寄望在了劉仲身上。劉季起兵後,劉仲沒有跟隨出去,一直留在老家侍候供養劉太公,大概後來也同太公、呂後等一同被項羽扣押於軍中做了人質,很是受了些苦,直到高帝四年,楚漢和談成功才被釋放。劉邦做了皇帝後,劉仲改名劉喜,被封作代王,酬謝他看家養老的功勞。

  劉喜生產持家是個本分人,實在不是做國王的料。代國在現在的山西省北部,鄰近匈奴。劉喜做了代王不到一年,匈奴兵打來,他就棄國逃到首都洛陽。雖說沒有被深究定罪,做國王是不合適了,經過赦免,降級封為郃陽侯,衣食租稅,安安穩穩地在領地上過日子。劉喜於惠帝二年死去,比劉邦多活了兩年。劉喜碌碌一生,沒有什麽值得多說的事,他的兒子劉濞,就是景帝時期掀動七國叛亂的吳王,在曆史上卻是聲名昭著,這已經是後話了。

  劉交與劉伯、劉仲、劉邦不同母。他的母親,大概是劉媼死後太公續娶的妻子,比劉大媽要有文化。或許是母方的因素使然,劉交名字不俗,也有字號,他在務農置產上沒有可以稱道的事情,卻是好書法,多才藝,興趣和才能都在文化藝術上。

  劉交年輕的時候,廣泛交遊,與後來成為著名學者的穆生、白生、申公等人一同在大學者浮丘伯的門下學習,直到秦始皇焚書時方才散去。浮丘伯,是戰國末年大名鼎鼎的學者荀子的門人,學識廣博,尤其精於《詩經》之學,在學術史上也是有地位的人物。劉交比劉邦大概小十歲以上。劉交死於漢文帝元年,已經是劉邦死後的第十六年。

  四兄弟中,劉交與劉邦習性相近。劉邦起兵後,劉交一直跟隨在身邊,在三哥身邊進進出出,充當聯絡內外的機要秘書,最為親密。劉邦做了皇帝後,劉交被封為楚王,延續青年時代的喜好,以禮賢下士、獎勵學術著稱,這仍是後話。

  劉邦身世探秘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種說法的本源,就是古來貴族社會的血統論。中國古來的貴族社會,從夏商周一直延續到春秋戰國,到了劉邦的時代算是走到了盡頭。劉邦出生於戰國時代的平民階層,龍鳳血統論的說法,怎麽也和他的身世合不到一起。

  但是,大凡開國皇帝的誕生,總會被後人編排出一些非凡的神奇故事來,以凸顯皇帝出身高貴、皇權天授的命題。因此就有了劉邦的親生父親絕非鄉野平民劉太公的之說。這自然是難以證實的。不像現在可以驗驗DNA,做個親子鑒定就可以給出科學論斷。但是在一代代人們將信將疑的流傳中,難以驗證的也就慢慢地成為公認。況且直接把血脈攀上神龍的譜係,正好能證明劉漢皇家“真龍天子”君權神授,確實是有百益而無一害。

  看來太史公給高祖派一個無名氏的“神”父,正是遠溯傳統,順理成章。要不然,下蠶室、受腐刑的餘痛猶在,奇恥難忘,司馬遷又怎麽敢公然青簡黑字地挑明高祖與劉太公之間並無親子關係呢?

  司馬遷編撰《史記》是極為嚴謹的,他不但要從古代史書典籍中尋找依據,還要親自遊曆采風,探尋曆史遺跡。

  劉邦的家鄉沛郡豐邑一帶,司馬遷是親自去看去聽去探查過的。司馬遷在記敘沛縣出生的幾位西漢開國元老的生平時曾經說道:“我到豐沛一帶采風,訪問當地的遺老故舊,尋觀蕭何、曹參、樊噲、夏侯嬰的故居,搜求他們當年的逸聞往事,真是聞所未聞,大長見識。”

  可見,劉邦出生的神話,應該是司馬遷在當地采訪時聽來的民間傳說。在表麵荒唐的傳說後麵,很可能就隱含著未知的曆史真實。

  在遠古的氏族傳說中,母親與神怪相結合誕生英雄,是父係不明的古代婚姻關係的遺留。在近古的民間傳說中,母親與神怪相結合誕生的英雄,或許就是婚外野合的結果。在古代,倘是背著配偶做愛,文言叫“野合”,在先秦、秦漢史上亦屬常見。姑且不論《詩經》中那些浪漫場麵的描寫,據《漢書·地理誌》介紹,甚至直到東漢時代,北方還流行著“賓客相過,以婦侍宿”的風俗。就連秦始皇這位“千古一帝”,也是他母親“有娠”後,才由其前夫送給他父親的。

  秦始皇巡遊吳越,在會稽刻石歌功,宣傳教化,特別告誡老百姓應該“防隔內外,禁之淫泆,男女潔誠”。可見當時在劉邦所出生的南方地區,這種“野合”的風氣同樣很流行,乃至上達天聽,要大書特書了。

  有的專家通過對沛縣山川人物的探查也確實找出了這樣的依據:沛縣民間,男女風氣開放,野合外婦,是古往今來的常事。劉邦的大兒子劉肥,就是外婦曹氏所生。外婦就是婚外的情婦,劉肥是劉邦與情婦的私生子,劉邦做了皇帝以後,堂堂正正地封劉肥做了齊國的國王,當時當地,沒有人忌諱這種事情,甚至流傳以為美談。

  劉邦生活的年月早已進入夫妻製的文明時代,這時的文人如要神化皇帝的出生,是不會在文字中留下直接的與人“野合”,非婚生育的痕跡的。司馬遷的描述則與眾不同,他采取婉轉的敘述手法,曲折地表現了這樣的場景:雷雨交加的野外,劉母與一避雨的陌路人一番雲雨,懷上了劉邦。這情景又恰巧被丈夫看在眼裏。在這裏,司馬遷一麵“神化”皇帝,一麵依然堅持了自己的史筆原則。假如司馬遷純粹出於神化皇帝出生的需要,那就不會如此赤裸裸地記載劉母與“蛟龍”(他人)發生婚外性關係的真實情景了。以此推想,司馬遷所采錄的劉邦出生的神話傳說後麵,很可能藏有劉邦是野合私生的隱事。

  因此,關於劉邦的身世之謎,就有了劉邦其實是非婚生子的結論,就是說,劉邦其實是母親與外人“野合”產下的私生子,是在大家庭歧視的目光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正因如此,他才形成了與眾兄弟迥然不同的豁達性格和反抗精神,較早走向社會,並進而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關於這一點,學者們從《史記》中為我們挖出了一些線索:

  《史記·高祖本紀》中講到劉邦生得儀表非凡、相貌堂堂,卻不討其父親太公的喜歡,常被指責為“亡(無)賴”,不能“治產業”。“及壯”,也就是到了30歲,才與好友一起“學書”,“試為吏,為泗水亭長”。他的成長過程與諸兄弟截然不同,顯示出他從小在家裏是備受歧視的。這是因為太公親眼見到妻子有外遇,不愉快的情緒自然會發泄到劉邦身上。

  還有我們上麵曾經提到過的關於劉邦與長嫂間的過節,劉邦帶賓客到大嫂家蹭飯。“嫂厭叔”,假裝羹湯已吃完,用勺子刮鍋,賓客離去後,劉邦卻見鍋裏有羹湯,“高祖由此怨其嫂”。直到當了皇帝,長兄的兒子“獨不得封”,太公出麵說情,才封了個具有諷刺意味的“羹頡侯”。可見在劉氏大家庭中,連劉邦的嫂子也厭惡這個小叔。這個故事記載於《史記·楚元王世家》。

  正由於劉邦年輕時在家中得不到溫暖,這才促使他投身社會、廣交朋友,成為“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而有遠大抱負的人。這些與劉邦後來出類拔萃、成就帝業有著直接關係。

  當然,也有學者不讚成這一觀點。他們認為,農民出身的劉邦當上皇帝後,其卑微的出身使當時許多封建貴族難以接受。劉邦的部下及其後代也需要神化劉邦,因為他們大多出身貧寒或低級官吏,一步登天之後,也需要有維護其統治的輿論為之張目。《史記》那樣描述劉母懷孕的情景,正是順應了統治階級的需要。從司馬遷來說,他與當時的儒士們一樣,要服務於皇權,積極參與對劉氏家族的造神運動是理所當然的事。因此,《史記》、《漢書》對劉邦出生的記載應是神話,這在古代史書中並不鮮見。

  細細品味《史記·高祖本紀》的有關描述,可以看出來,為了神化劉邦的“龍種”身世,司馬遷的確經過了精心策劃。“劉媼嚐息大澤之陂”,是有意將故事的發生地點選擇在一個水域環境(“大澤”),因為龍是“水蟲之神”,“乘於水則神立,失於水則神廢”。接著寫劉媼“夢與神遇”,是在暗示神龍給劉媼送子來了,劉邦是受天命而生的龍種。接下去,有“雷電晦冥”、天氣驟變的描寫,是因龍總與雲雨雷電伴行。然後,“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孕而生劉邦,順理成章,而且皆夫妻間秘事,外人無從考查,隻能相信所寫是真。

  值得指出的是,“蛟龍於其上”,並非龍“伏”於劉媼身上,應該解讀為“龍在劉媼上方的雲層中”,這樣“太公往視”,才能在遠處看見龍。在這裏,司馬遷實際寫的是劉邦乃“感龍而生”,而非與龍的交合而生。“上”指“上方空中”而非“身上”。東漢的王充在《論衡·奇怪篇》提及此事時,更明言雷龍在空中而行,劉媼感龍而孕是“吉祥之瑞,受命之征”。

  《史記》所記述的劉邦與長嫂不睦的關係起因應是劉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又常帶一幫朋友到寡嫂家叨擾,長嫂“厭叔”是情理中事,並非因劉邦是“私生子”而加以歧視。

  同樣,太公對劉邦的“歧視”之說,也是站不住腳的。太公常說劉邦“亡(無)賴,不治產業”。彼時的“無賴”不同於今天的“無賴”,其含義應該是“無所依托”、“無所憑借”,太公說劉邦“無賴”,是指他“不治產業”,將來沒有謀生的技藝借以養家糊口,是關切之語。後來,劉邦當上泗水亭長,為官作吏,也是父親支持的結果。太公以家庭經濟作後盾,不讓另外兩個兒子劉仲、劉交為官,隻讓劉邦作吏,足見其對劉邦的器重。後來,劉邦稱帝到了長安,父親在那裏過不習慣。劉邦問明內情後,為了討父親開心,將老家豐邑故人搬進長安,營建新豐城,以娛樂老父晚年,著實盡了一番孝道。由此可以推斷劉邦確是劉太公之子。

  關於劉邦的身世之謎的結論,我們不能說誰對誰錯,曆史本來就留下了很多的謎團,隻能依靠一代代學者們繼續深入地探究,說不定有一天,真相就會浮出水麵。

  公元前3世紀,摩揭陀國統一印度大部分地區。

  漢惠帝

  ——劉 盈

  漢惠帝劉盈,是西漢的第二個皇帝,生於公元前211年,即秦始皇帝三十六年,屬虎,漢高祖劉邦的次子,也是劉邦與原配夫人、皇後呂雉所生的唯一的兒子,他還有個同父同母的姐姐被稱為魯元公主。

  劉盈的一生非常坎坷。幼年時,父親劉邦就不斷“造反”,使他一直處在顛沛流離和驚恐不安之中,生活充滿了艱辛。劉邦與項羽爭天下之初,劉盈又屢次逃亡,甚至在隨父親逃亡的過程中,險些被父親扔下車去,幸得太仆夏侯嬰勸說,方得以保全性命。最終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被劉邦送到了後方。

  劉盈6歲被立為太子,劉邦稱帝後,9歲的劉盈以王太子身份升任皇太子,但劉邦不喜其過於柔弱的性格,屢次想廢掉他而立趙王如意,最後還是在母親呂後的多方運作下,方得以保全太子地位。

  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四月,漢高祖劉邦駕崩。五月,皇太子劉盈即位,是為惠帝。“惠”有“仁慈、柔順”的意思,這個諡號可謂概括了劉盈的一生。從惠帝開始,漢朝皇帝的諡號都加一個“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這是因為漢朝統治者推崇孝道,“以孝治天下”的緣故。

  劉盈16歲就當上了皇帝,但是由於天生的軟弱和母後呂雉的強悍,性格中難免多了一些唯唯諾諾的成分,終日鬱鬱寡歡,最後竟然把朝政丟給母親呂太後,自己則沉浸於縱飲淫樂之中。

  劉盈是個短命的皇帝,在23歲的時候就鬱鬱而終了。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到他在短短7年的統治中,為鞏固漢朝江山做出的貢獻。惠帝死後,呂後又執政8年。這前後15年,正是漢王朝從建國到文景之治的過渡時期、奠基時期,在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