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2章 青少年期的心理

  第一節 青少年期的一般特征

  青少年期是人生的黃金階段,是個體從兒童過渡到成年,逐步走向成熟的階段。從年齡上看,一般指12~28歲左右的時期。人們習慣上把青少年期作如下劃分:12~15歲為少年期,這主要是初中階段,身體發育迅速並逐漸達到成熟,而心理發展相對平穩,這種身心發展的特殊性和不平衡引發了一係列的心理危機;15~18歲為青年初期,主要是高中階段,高中生的生理發育已達到成熟,智力發展接近成人水平,在個性和其他心理品質上表現出了更加穩定和豐富的特征;18~22歲為青年中期;22~28歲為青年晚期。這兩個時期青年自我意識迅速發展,人生觀、價值觀趨於固定,但是與社會現實相碰撞,還是不免有很多的心理不適應。

  一、生理特征

  青少年期是生理迅速發育到成熟的時期,表現為形體形態、內分泌等一係列的生理現象都要發生一個巨大的變化。其具體表現在:

  1.內分泌機製完善

  青少年期人體機能和形體上的巨大變化,是在體內激素的作用下發生的。青少年期間,下丘腦垂體分泌的激素不斷增多,最終與成人接近;生長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促甲狀腺素、促性腺素等的分泌也達到了新的水平。生長素直接作用於全身的組織細胞,促進機體生長;促甲狀腺素促進甲狀腺生長;促性腺素促進生殖係統的發育成熟;促腎上腺皮質素刺激腎上腺皮質活動,腎上腺皮質產生糖皮質類固醇和性激素。這些激素是人體發育的催化劑,加速了青少年生理上的突變。

  2.生理機能逐步增強

  這主要體現在大腦發育趨向完善上。在此之前,腦的重量及體積與成年人接近,所以在青少年時期,大腦的發展主要在質量上的突破與腦功能的完善方麵。這時,大腦的發育主要是腦神經纖維變粗、增長、分支及髓鞘化,腦神經細胞分化機能達到成人水平,第二信號係統的作用顯著提高。同時,由於青少年的社會實踐活動越來越多,更促進了腦的內部結構和機能的不斷分化和迅速發展,這些變化使青少年的記憶力、理解力、思維能力得以實質性的提高。另外,心髒再次迅速增大,心肌壁變厚,心功能極大提高,這又為青少年增加活動量提供了可靠的物質基礎。

  3.第二性征出現

  青少年由於身體內分泌和物質代謝等各係統功能的增強,特別是性激素和腎上腺素分泌的不斷增加、性機能的成熟,從而引起生理上的一係列明顯的變化,男女均出現第二性征。第二性征在男性方麵表現為:身體肌肉發達、骨骼變硬、身高迅速增長、肩部變寬、睾丸和陰莖變大、長出陰毛和腋毛、精液的分泌、胡須變黑、喉結突出、聲音變粗而渾厚、並出現所謂的男子氣;在女性方麵表現為:整個身體皮下脂肪增厚、皮膚光澤、體態豐滿、臀部變圓、髖部變寬、子宮及卵巢逐步發育、月經開始、長出陰毛和腋毛、乳房隆起變大,出現女性特有的體態和征象。

  二、心理特征

  生理變化是心理變化的物質基礎。隨著生理的變化,以及環境的影響、教育的作用,因此在心理發展上就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特點。青少年期作為個體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個過渡期,在心理發展方麵更是錯綜複雜。青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如下:

  (一)智力發展顯著

  青少年期由於大腦機能的不斷增強,一直處於係統的學習狀態,同時生活空間擴大,社會實踐活動增多,其認知能力獲得了長足發展。這個時期,他們的感覺、知覺靈敏,記憶力、思維能力不斷增強,邏輯抽象思維能力逐步占據主導地位,通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斷來反映事物的關係和內在聯係,並從一般的邏輯思維向辯證思維過渡,更多地利用理論思維,而且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創造性都有顯著的提高。青少年逐步開始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周圍事物,有獨到見解,喜歡質疑和爭論。這時,他們會開始思考人生和世界,提出許多有關“人生目的”、“人生意義”、“生活理想”等一類問題。由於這些問題的解決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所以他們常常會為此感到苦惱、迷茫、沮喪與不安。

  (二)自我意識增強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我的認識,或者說是對自我及周圍人的關係的認識。個體進入青少年時期,隨著對外界認識的不斷提高,生活經驗的不斷積累,開始對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個性品質方麵進行關注和評價,並且憑借這些來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言行。自我意識趨向於獨立意識的發展,開始在心理上把自我劃分為“理想的我”和“現實的我”,這直接導致了自我矛盾。這一時期自我評價也走向成熟,能夠較為客觀地評價自己的言行,自尊心較強。同時與社會的接觸和後期進一步的成熟,使青年的人生觀、價值觀也比較穩定了,並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行為。但是我們也要看到,自我意識的發展是充滿了矛盾,甚至是激烈的心理衝突的,在挫折和動搖中向前發展。

  (三)性意識的覺醒和發展

  第二性征的出現,意味著性機能的逐漸成熟。這一變化反映在心理上會引起性意識的覺醒。所謂性意識,一般指青少年對性的理解、體驗和態度。性意識的覺醒,指青少年開始意識到兩性的差別和兩性的關係,同時也帶來一些特殊的心理體驗,如有的青少年對自己的性特征變化感到害羞,對產生的性衝動感到不安,對異性的變化表示好奇和關注等。青少年性意識有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疏遠異性階段

  青少年在青春發育初期,由於生理上急劇變化,性別發育差異,往往對性的問題感到害羞、靦腆、不安和反感。於是在心理上和行為上表現出不願接近異性、彼此疏遠、男女界限分明、喜歡與同性夥伴親密相處等情況。這一時期的性意識是對兩性關係由無知到意識狀態,是一種朦朧狀態。這一情況主要表現在初中階段。

  2.接近異性階段

  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和心理的進一步成熟,青年男女之間會產生一種情感的吸引,相互懷有好感,對異性表示出關心,萌發出彼此接觸的要求和願望,開始喜歡一起學習、參加各種活動和交往,但這時是將異性作為一般朋友,還不屬於戀愛。這個階段的性意識帶有朦朧的向往的特點。

  3.戀愛階段

  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上的進一步成熟及社會生活的全麵影響,青年男女之間開始萌生愛情。他們僅把特定的異性視為自己交往的對象,持續地交往,相互愛慕,進入戀愛。這個階段的愛情多為內心隱蔽的愛情,多以精神內容為主,重視純潔的感情。

  4.婚姻階段

  隨著男女青年交往的加深,以及心理和對人生認識等方麵的成熟,成年初期會開始期望建立穩定的伴侶關係,組建家庭,很多戀愛關係轉變成了夫妻關係。“三十而立”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這一時段的心理需要,這時可以說是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成人生活。

  (四)情感的發展與現實的矛盾

  青少年在情感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豐富的心理特點,並非孤立存在,它們錯綜複雜交織在一起,構成了影響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各種矛盾。這些矛盾集中反映了青少年發育過程中的心理特點,研究這些矛盾可以更好地認識青少年心理發展的規律。現將這一時期產生的幾個主要矛盾作一簡單的分析:

  1.閉鎖性與強烈交往需要的矛盾

  青少年自尊心強,思想情感、個人秘密不願輕易向他人吐露,如果家長不能正確對待,反而簡單粗暴,對青少年的言行橫加指責,極易造成他們心理上的閉鎖性。這種閉鎖性導致他們與父母、師長及交往熟悉的人之間產生距離,由於感到缺乏可以傾訴衷腸的知心人,於是產生一種難以名狀的孤獨感。而實際上,青少年內心又熱切地渴望與人交流,獲得他人的認可和精神上的共鳴,這二者構成了一對難以排解的矛盾。

  2.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

  青少年自我意識迅速發展後,很渴望體現自己是一個獨立的成熟個體,強烈要求自作主張,竭力擺脫家長的管束,在思想言行的各方麵都表現出極大的獨立性,表現出心理“斷乳”的願望。但他們同時又對父母、成人及長輩存在較大的依賴性。因為青少年閱曆還不夠豐富,麵對陌生或複雜的環境時,往往缺乏信心,難作決斷;同時,在經濟上大多還靠父母,對家庭的依賴作為一種慣性影響仍然存在。

  3.求知欲強與識別力低的矛盾

  青少年智力已經發展到較高水平,認知能力大幅度提高,具有極強的求知欲,對新事物新信息的接受能力很強,這有利於知識的學習和積累。但由於其社會閱曆不足,還處於思想和心理的動蕩期,識別能力較低,有時瑕瑜不分,糟粕不辨。所以當今社會文化價值觀多元化的進程和變革,給青少年帶來了很大的思想衝擊,引發了一係列心理衝突。

  4.情感與理智的矛盾

  青少年情感豐富,情緒不夠穩定,容易感情用事。雖然他們也懂得一些世故的道理,但在處理問題時,還是不夠理智,顯得情緒化,較為衝動,但事後又常常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苦惱。在成年初期後,隨著心身的進一步成熟,以及生活經曆的豐富,這種情況能得到有效的改善。

  5.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青少年的性格特點是:朝氣蓬勃,富於幻想,胸懷遠大理想,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向往,可以說是典型的理想主義者。但是由於他們的社會閱曆不足,對現實生活中的困難和阻力往往估計不足,以致在升學、就業、戀愛等問題上遭受挫折。或者,麵對社會中一些不正之風,又容易引起激烈的情緒波動,出現沉重的挫折感,有的甚至悲觀失望,嚴重的陷入絕望境地而不能自拔。

  6.性意識的發展與道德規範的矛盾

  到了青少年時期,特別是青年期,身體發育幾近成人,尤其是性機能的成熟。隨著第二性征的出現,男女青年性意識的覺醒,產生了對異性的愛慕,並且這種愛慕會越來越強烈,於是男女交友、戀愛、婚姻等問題自然出現。這個時期的男女交往有一個特點,就是極其敏感、容易衝動,常表現為激情,而他們此時思想尚未成熟,道德觀念不強,意誌力薄弱,強大的生理衝擊力有時會使他們做出違反道德規範的行為,給身心健康帶來嚴重的不良後果。所以這個時期應特別注意將性科學知識教育與倫理道德教育結合起來,使他們的性意識發展走向健康的道路。

  三、心理問題的本質與歸因

  (一)心理問題的本質

  青少年期的心理問題,從本質上來說,可以歸納為幾類。

  1.身心發展不平衡問題

  (1)身心發展不協調。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身體發育很快,這讓青少年一方麵對自己的這種改變感到驚喜,意識到自己長大了,憧憬著走入成人世界;另一方麵太過迅速的身體變化也造成了青少年一定程度的惶恐,特別是第二性征的出現,讓他們不知道如何適應。如果此時學校和家庭的性健康教育不跟上,在他們的性心理發展道路上將可能存在隱患。與此同時,青少年的心理也發生了變化:他們開始擺脫家長的管束,渴望獨立;開始崇尚理論,喜歡判斷批評;對異性的興趣也大大增加,渴望成人世界的婚戀。但是很明顯的事實是,他們的身心發展非常地不平衡。這種因身心發展不平衡而呈現在心理與行為上的問題,一般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減少或消失。當然我們也還要認識到青少年身心發展不一定都是整齊劃一的,成熟時間有早有晚,成熟程度也存在個體差異。

  (2)人格發展的紊亂無結構傾向。青少年人格發展特點是:從已建有初步秩序和結構的兒童期,變為組織紊亂無結構的過渡期,以便於重新組合,建立起更高一級秩序與結構的成人人格。這種人格上的紊亂無結構傾向可表現在日常生活裏,比如,兒童期已經養成了整潔的生活習慣和規律的作息時間,但進入青春期後反而穿戴得不整潔,生活無規律。通常來說,這個過渡期在進入成人期後,會再次恢複有序的生活方式,以便適應現實社會。

  總之,青少年在其身心發展過程中,會麵臨許多從前未曾遇到過的新問題,諸如如何減少依賴,學習自立;如何應付與日漸增的對性的興趣與欲望;如何與同輩朋友相處;如何尋找自己的興趣,建立自己成長的方向等。一般年輕人大致都能處理應付此類問題,但難免會發生困難與挫折,呈現適應上的問題。

  2.社會適應不良

  青少年的自尊心很強,但是敏感而脆弱。對生活環境的變化或挫折,很容易引起不良的情緒反應而出現心理問題,這種挫折反應常常是暫時的,減少或消除後,其心理問題多會隨之消失或改善。比如,環境的轉化(搬遷、轉學),家庭關係失和,家人生病甚至亡故,都會對青少年的情緒產生很大影響。如何提高適應能力是緩解青少年心理不適的重要課題,而是否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在其中顯得尤為必要。特別是是否能與同學朋友友好相處,是否能得到大家的認同等等都很重要。實際上也證實,青少年的很多心理問題,往往是由於對生活環境適應不良所引起,實質上是一種適應問題。

  3.精神疾患的早期症狀

  青少年期並沒有其特殊的精神疾患,隻是有些成人患的精神疾患在青春期開始呈現。如過分的孤獨畏縮、思考奇異、感覺古怪等,有時是“精神分裂症”的初期病症。假如情緒過分興奮或低沉,且周期性變化,就要考慮是否是“情感性精神障礙”的早期現象。有許多神經症,如焦慮症、強迫症、癔症等都可能在青少年時期發生,特別是神經衰弱發病率最高,宜由精神科臨床專家來診斷,並做出治療上的建議。

  (二)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歸因

  青少年所遇到的心理挫折和困惑,大體來自自我心理、性心理、家庭關係、朋友關係及社會適應等幾個方麵。

  1.自我心理

  青少年對自我意識,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評價等呈現出了很大的關注,如怎樣認識自己,認識“理想的自我”和“現實的自我”,怎樣看待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如何形成較為客觀的自我評價等。在反思自我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和困惑。由於青少年的認知能力有限,生活經曆缺乏,而且還帶有較強的理想主義色彩,所以有的問題在青少年時期是難以解答的,這也加劇了青少年的心理衝突。

  2.性心理

  隨著性生理的成熟,青少年的性心理隨之發展。如何科學認識自身的性生理成熟以及產生的相應性心理,如何適應社會文化和道德規範的要求對個體的性衝動加以控製,是青少年們必須麵對的問題。這一階段青少年要進一步確定自己的性別角色。不僅要在生理上認同自己的性別,還要在行為思想上都要考慮自己的性別角色。隻有“生理性別”與“心理性別”相統一,青少年才能逐漸走向成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男性或女性。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必然存在著一些困惑、煩惱,這也是青少年必須麵對的壓力源之一。

  3.家庭關係

  如何與父母親相處,也是青少年的心理負擔之一。隨著生理心理的成熟和發展,年輕人開始傾向於認定自己是一個獨立成熟的個體,追求自主自由,而不再認為父母是權威,也不再對父母言聽計從;對父母的認識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開始覺得父母迂腐,跟不上時代,甚至公開批評父母的言行,形成親子間的隔閡,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代溝”。這是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必然的一個逆反和思辨的成長過程。經驗可見,當子女進入成年中期,各方麵真正成熟後,親子關係一般會得到改善,因為那時子女大多能理解父母了。所以這時候父母一定要很好處理這一問題,盡量不要與子女發生正麵衝突,以免在心理和情感上對雙方造成傷害。

  4.朋友關係

  與同學、朋友交往是青少年的一種需要,在交往中相互學習、幫助,會增長知識,也即是我們心理學上講的“朋輩效應”,這時同伴之間的相互理解學習對青少年的發展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青少年們的朋友感情非常濃厚,自己是否被別人喜歡,是否被朋友接納,很是重要。對於同學或朋友的言語接納很敏感,也容易產生嫉妒或爭奪別人關心的現象。有時,受到群體朋友的壓力,非采取某種行為不可,唯恐被大家排除,也是心理問題根源之一。

  5.社會適應

  青少年喜歡新鮮事物,也容易接受新信息,崇尚時髦,追隨社會上流行的風氣,最易被感染或鼓動,對傳統的大眾的東西和觀念不屑一顧,總是極力追求個性,標新立異。這樣很容易落入變遷的旋渦當中,造成社會適應不良。特別是處在如今這樣社會文化價值觀趨於多元化的今天,青少年常常會受到很大衝擊,從而導致自己的信念價值觀受到不良影響,引發嚴重的心理衝突。

  第二節 青少年期主要心理問題及調治

  個體在整個青少年發展過程中,一直都充斥著錯綜複雜的心理矛盾。這些矛盾有些能夠妥善解決,推動個體心理的健康發展,有些由於主、客觀原因的限製,沒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結果就會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青少年期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主要有:

  一、性心理

  性心理問題是由於對性的認識和觀念不成熟或不正確所造成的心理或行為適應不良,主要有手淫、早戀、單戀、失戀及性犯罪等。

  1.手淫

  “手淫”相關問題已在537-539頁中詳加闡述。

  2.性早熟

  性早熟是指青少年階段所出現的成年人的性欲、意向和行為而言。性成熟除了生物學基礎影響外,與環境因素、家庭教養方式和其他社會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現在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營養的豐富、全球氣候條件的變化等等因素,青少年性成熟已經大大提前。同時,家庭和學校教育、社會環境也對青少年的性早熟有推動作用。有的家長對子女過於溺愛,行為舉止過度親昵,這些都是對兒童性心理的額外刺激,可促進性早熟。社會文化的多元化,特別是網絡的普及,致使垃圾文化無孔不入,這也是性早熟的一種負性催化劑。另外,由於住房擁擠,孩子看到父母的性活動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誘因。性早熟可能使青少年發生早戀或過早性行為,以及性心理異常。

  3.身體關注

  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青少年對自己的形體,如身高、胖瘦、發育等變化變得十分關注。男性一般對自己的身高、體重比較敏感,很反感長青春痘,覺得十分影響形象。而女性則對自己的身材是否苗條、勻稱等等比較在意。同時,男女青年都對第二性征的發育呈現出了高度的關注,而且由於有的時候比較害羞,所以私下常去反複思考,例如女孩對自己乳房發育的煩惱,男孩對陰莖發育的焦慮……而青少年對生理衛生知識的缺乏也是造成這樣困惑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隨著生理和性心理的發展,對自己的身體適當關心並不為過,但缺乏生理衛生知識的過分擔憂則是不必要的。如果在擔心之餘,進一步采取幼稚的可能損害自己健康的行動則更不可取。例如有的少女嫌自己太“胖”,強製節食,最後導致厭食症和抑鬱症;有的則背著家長去作隆胸手術,非常危險。建議青少年如果對自己的身體有困惑的時候,不妨向家長或是老師谘詢,以獲得科學的知識。這也提醒我們,學校教育要認真設置性健康教育課程,以提供給青少年一個獲取健康知識的平台。

  4.過早性行為

  青少年發生性行為大多數是因為比較無知、自我控製能力差,在一定的環境和氣氛下一時衝動,事後又非常後悔、害怕。當然也有一部分是因為道德意識模糊,是非觀念不明、法製觀念淡薄,審美趣味低級,盲目“跟風”。過早發生性行為最大的影響來自心理衝擊。部分青少年,特別是女孩子認為發生了這種事,一輩子都完了,再也抬不起頭做人,以致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有的則在失戀後走上絕路。而男孩子,大多嚐到性快樂後,就想再次經曆,往往是一錯再錯,越陷越深,甚至最後走上性犯罪的道路。

  造成青少年過早性行為的原因主要是個人和社會環境所致。一方麵是青少年自己對身心發展的不適應。二是外界環境的影響:家庭方麵,如溺愛,管教過嚴,家庭成員品行不端,家庭環境惡劣等;學校方麵,淫穢書刊流傳,早戀成風,性知識教育不健全等;社會大環境不良,富含性刺激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大肆宣揚和流傳,國家對性犯罪一度打擊不力等等。因此,要預防青少年的過早性行為,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共同努力。

  [病案]

  包某,女,22歲,大學三年級。

  17歲那年,和學校的一個男生戀愛,兩人都是學校舞蹈隊的。某次比賽前,一起在男生的家裏練習雙人舞,兩人都很陶醉,情境所致,情緒所驅,發生了首次性關係。

  自述:那以後,我覺得我無臉見人,那個男生也不敢來找我。我那一段時間覺得很害怕,但是後來,我開始回憶那一次的快感,並且開始向往。後來我又戀愛了,同樣發生了關係,我再次享受了快樂。再後來,我又分手了,接下來又戀愛,我與每一任男朋友都發生過性行為。但是到現在,也許是人長大了,懂事了,開始有了一種深深的自責,覺得自己的行為太荒唐了,太不負責了,我開始瞧不起自己,覺得自己像個罪人,不知道怎樣麵對以後的生活,我都不想活下去了。

  據了解,包某並沒有接觸黃色書刊的經曆,純屬天性發展。

  童年時代,兩性之間也會互相吸引或產生好感,但這並不會導致心理上的異樣。而一旦進入性發育階段以後,性器官的逐漸成熟會促使一個人對異性產生一係列心理上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反映在對異性吸引力的能量積聚上。任何能量都是需要釋放的。少年時期的性能量如果不能有效地引向感情的理性控製,去激發追求創造的奮鬥,便有可能趨向純肉欲的動物式宣泄。平日裏,做父母的既恥於在孩子麵前談及性知識,也不許孩子閱讀涉及情、愛、性的書刊,從而使孩子既不願意在同學中談及性與愛,也不善於在向異性表現熱情的言行中去宣泄自己的性能量。結果,心裏積聚起來的性能量,一旦在某種場景下引發,便會輕易衝破理智的堤壩,如火山一般噴發出來。

  醫生決定采用認知療法,著重改變引起包某心理症狀的不合理認知。首先要幫助包某正確認識過早性行為,消除她的自責自罪感,這是治療的關鍵。然後鼓勵她麵對困境,幫助其重樹生活的信心,避免她走上絕路。

  二、戀愛心理

  青少年的身體發育趨近成熟,性生理成熟引發了性意識覺醒,也啟動了青少年的戀愛行為。但當戀愛行為受到家庭、社會、道德以及個體自身因素的製約而適應不良時,就會產生戀愛心理問題。這裏就幾種主要的戀愛心理問題作探討。

  1.早戀

  指青春期或青春期以前的少年出現過早戀情的現象。早戀多與環境因素引起早熟性興奮和性萌發有關。陷入早戀中的少年男女情感是很單純的,就是純粹地相互吸引、互相愛慕、互相支持。情感在早戀中處於主導地位,所以早戀一般也缺乏理性。多數人有肉體和性接觸的意向,但通常以牽手、擁抱等行為表示,基本還是純精神的愛戀。早戀的少年都滿足於溫馨的情感交流和卿卿我我的言語交流。隻有極少部分控製不住性衝動而發生性行為。

  早戀可以說是受外部環境催化和性早熟的結果,很難指向一個固定的性對象,這種傾慕和愛戀也大多數是非理性的。例如有的少年稱他喜歡班上的某位女生,是因為她有漂亮的長發,或是笑起來很動人等。老師、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早戀,一般如臨大敵,急於幹涉,並認為這些孩子道德品質差。其實此時少年的早戀與道德品質的優劣無關。重要的是,家長和老師應認識到少年性心理成熟提前的趨勢,幫助孩子們認識到早戀的危害,組織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課外活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因勢利導地給予切實有效的幫助,使其擺脫早戀的羈絆。相反,如果父母發現孩子早戀後,采取暴力、強製幹涉,甚至羞辱等方法,則會適得其反,給孩子造成很大的精神傷害,也破壞了親子關係。

  2.單戀

  單戀是指一方對另一方一相情願的傾慕與熱愛。單戀多是一場情感誤會,是一種“愛情錯覺”。“愛情錯覺”是指因受對方言談舉止的迷惑,或自身的各種主觀體驗的影響而錯誤地主動涉入愛河,或因自以為某個異性對自己有意而產生的愛意綿綿的主觀感受。“愛情錯覺”導致一廂情願式的單戀,俗稱單相思。單相思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毫無理由的“單相思”,對方毫無表示,甚至對方還不認識自己,而自己執著地愛對方、追求對方,這種戀愛是純粹的“單向”;另一種是自認為有緣由的單相思,錯認為對方對自己有情,於是“落花無意”變成“落花有意”。

  青少年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單戀現象比較常見,且較多地出現在性格內向、敏感、富於幻想、自卑感強者身上。首先是自己愛上了對方,於是也希望得到對方的愛,在這種具有彌散作用的心理支配下,就會把對方的親切和藹、熱情大方當做是愛的表示,並堅信不疑,從而陷入單戀的深淵,而不能自拔。單戀者固然會體驗到一種深刻的快樂,但更多則會體驗到情感的痛苦,因為他們無法正常地向自己所鍾愛的異性傾訴柔情,更不能感受到對方愛意的溫馨。

  克服單戀的痛苦重在防患於未然。首先是避免“戀愛錯覺”,學會準確地觀察和分析對方表情,用心明辨;要視其反複性,某種信息的經常出現可能意義很深,而單單一兩次就不足為憑了;要學會用聯係的觀點去分析問題,把某種信息和其他因素結合起來考慮。如有個小夥子經常對一位姑娘進行幫助,如果這小夥子是副熱心腸,對誰都樂於幫助,那麽姑娘大可不必胡思亂想;如果這小夥子對這個姑娘網開一麵,那就得注意了。

  一旦單戀已然發生在你身上,那就需要拿出十足的勇氣,克服羞怯心理和自我安慰心理的折磨,勇敢地用心靈去撞擊。如果對方有意,心靈閃現出共同撞擊的火花,單戀則轉化為“雙戀”,愛的快樂就取代了愛的痛苦。如果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則應該麵對現實,勇敢地拋棄幻想,用理智主宰感情進行轉移,通過思想感情的轉換和升華來獲取心理平衡。

  3.失戀

  “哪個少女不懷春,哪個男子不鍾情。”尤其是青少年,由於生理、心理的逐步成熟,難免萌動春心,涉入愛河。摯情之戀是青年男女所憧憬的,它似一杯甘醇芳馨的美酒,令人如癡如醉。然而,有戀愛就有失戀,這是一個辯證的自然法則。

  所謂失戀是指一個癡情人被其戀愛對象拋棄。失戀引起的主要情緒反應是痛苦和煩惱。大多數失戀者能正確對待和處理好這種戀愛受挫現象,愉快地走向新的生活。然而,也有一些失戀者不能及時排解這種強烈的情緒,導致心理失衡,性格反常。具體到不同的個體,常常出現以下幾種消極心理:

  (1)失去自信。失戀使青少年對自己的人際吸引力產生了很大的懷疑,懷疑自己不會再被愛,或是喪失愛人的能力,自我評價下降。覺得自己很失敗,一無是處,心灰意冷。如果當事人又恰好性格內向,那麽更容易產生這種心理,極有可能造成抑鬱,甚至走上絕路。

  (2)迷茫消沉。很多年輕人都把愛情看得很重,失戀是其人生道路上一次重大挫折。失戀後,很難麵對,整天陷在失戀的痛苦中不能自拔,整個人都完全“廢”了。失戀者覺得其他什麽都不重要了,甚至學業、前途都不顧,對未來隻感到迷茫。

  (3)絕望心理。這是失戀後產生的一種極端心理。他們否定戀人的一切,否定愛情本身,甚至對生活都進行否定。他們會認為“一切愛情都是假的”,不再相信愛情和真心等。這極易引起人生無望感,出現自暴自棄行為,有的還會轉而產生報複行為。

  失戀的種種不良心態會嚴重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會導致一係列社會問題。所以,正為失戀而痛苦纏身的不幸者必須學會自我調整、自我拯救。這裏,提供如下方法:

  1.宣泄情緒

  失戀者精神遭受打擊,被悔恨、遺憾、激怒、惆悵、失望、孤獨等多種不良情緒困擾,此時如果可以,找一個知心朋友,一吐為快,把自己的煩惱和苦悶毫無保留地講出,並聽聽他們客觀的分析和勸慰,不僅釋放心理重負,也能感覺到理解和支持。

  2.移情

  及時適當地把情感轉移到失戀對象以外的人或事上。如失戀後,與同性朋友發展更密切的關係,交流思想,傾吐苦悶,求得開導和安慰;或者積極參加各種娛樂活動,釋解苦悶,陶冶性情;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把自己融化到大自然的博大胸懷中,從而得到撫慰。如果有機會,重新開始一段新的戀情,會恢複得更快,新戀情帶來的快樂會迅速撫平內心的創傷。

  3.換位思考

  失戀後多為對方著想,考慮對方的感受、難處、苦衷,有助於盡快地平靜地接受這一事實。愛情是以互愛為前提的,不可因一廂情願而強求,應該尊重對方選擇愛人的權利。在對對方寬容以待的同時,自己的人格品行都得到了相應的提升。同時,也可多想對方的不足點,分析自己的優勢,鼓足勇氣,迎接新的生活。還可以這樣設想,失戀固然是失去了一次機會,然而卻讓你進入了另一個充滿機會的世界。正如海倫・凱勒所言:“一扇幸福之門對你關閉的同時,另一扇幸福之門卻在你麵前洞開了。”

  4.升華

  失戀後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學習工作中去,個人的發展和對社會的貢獻會讓你很快獲得新生,也進一步加深了你對生活的理解。而且把失戀暫時放在一邊,等過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這個事情已經慢慢在你心中變淡了,因為時間是治療創傷的良藥。而且曆史上也不乏失戀者,像歌德、貝多芬、羅曼・羅蘭、諾貝爾、居裏夫人、牛頓等曆史名人,就是因升華感情而創造出了輝煌的成就。

  三、嫉妒心理

  嫉妒是對別人的優勢以心懷不滿為特征的一種不悅、自慚、怨恨、惱怒甚至帶有破壞性的負感情,俗稱“紅眼病”。古往今來,無論是貧民百姓還是帝王將相,因嫉妒導致傷人害己、骨肉相殘、家破人亡甚至亡國喪權的事例不在少數。三國時期的東吳大將周瑜忌諸葛亮之才,千方百計要害死諸葛亮,結果自己被活活氣死,死時還仰天長歎“既生瑜,何生亮”。實在可悲!至於曹植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詩句,更是道出了為爭奪皇位而手足相殘的曆史事件,讓人觸目驚心。

  一般來說,一個人並不對所有的人產生嫉妒,隻是嫉妒比自己強的人,尤其是經常和自己在一起,年齡、性別、學曆、地位等條件相似,過去同自己平起平坐,甚至還不如自己,可現在卻超過自己的那些人。每當與這些比自己強的人在一起時,嫉妒就會產生,內心就會產生一種痛苦的刺激,從而造成情緒上的抵觸和對立,最後把這種變態情緒發泄到對方身上。

  嫉妒心看上去似乎是對自尊心的一種滿足與安慰,但實際上它滿足的隻是自己並不正確的欲望。倘若一個人不能從與他人的相互比較中努力進取、合理競爭,僅以嫉妒別人的進步與優勢來安慰、滿足自己的自尊心,那麽,這種不正當的心理防衛勢必成為自己前進道路上的重大障礙。

  青少年一方麵由於心理發展不完全成熟,另一方麵由於社會交往範圍日益擴大,置身一種充滿競爭的學校或社會環境,於是個別差異在相互交往中被突出,由此而導致的優越地位成為他們追求的目標。羨慕他人的優勢,激發起一個人的奮發圖強的精神,這是積極方麵,但也可能使人因此而產生嫉妒心理。

  青少年嫉妒心理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學習、工作

  學業優秀、人際交往能力強、工作出色的人往往成為嫉妒的對象。因為這些人具有的優勢常直接與評“三好”、評優秀幹部、評獎金、擇業分配及領導的賞識相聯係。而這些方麵處於弱勢的人必生失落之感,雖然其中一部分人能正確對待,但也有部分人則心生不滿、怨恨、充滿敵意。

  2.愛情

  愛情是青少年開始接觸的一個問題。愛情本是一種美好的情愫,然而卻容易把雙方燒得頭腦發昏,走向嫉妒的極端。可以這樣說,愛情與嫉妒是一對雙胞胎。正如西班牙著名劇作家卡爾德隆所說:“沒有醋意的愛情等於沒有靈魂的軀殼。”輕微的嫉妒可以促進愛情,一旦妒火過盛,則容易把愛情之花燒灼枯萎,甚至導致殺人或自殺的嚴重後果。

  3.才貌和家境

  才貌和家境可以說是天生的,優秀的才能和俊美的容貌容易使人得到幸福和成功。而良好或是殷實的家境也可以在前進的道路上提供很多基礎,使人走得更加順利。而才貌較差者或是家境貧寒者要想成功,則要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嫉妒心理便由此而生。

  嫉妒心理的發展有三個階段:

  (1)最早的程度較淺的嫉妒,往往深藏於人的不易覺察的潛意識中。如自己與某同學相處很好,對於他的優勢名譽、地位等並不想施以攻擊,不過每念及此,心中總會感到有一種淡淡的酸澀味。

  (2)程度較深的嫉妒,是由強度較淺的嫉妒發展而來的。其標誌是當事人的嫉妒心理不再完全潛抑,而是自覺或不自覺地顯露出來。如對被嫉妒者作間接或直接的挑釁、造謠、誣陷等。

  (3)非常強烈的嫉妒,嫉妒者此時已喪失理智。向對方作正麵的直接的攻擊,希望置別人於死地而後快。這往往會導致毀容、傷人、殺人等極端行為。

  [病案]

  羅某,男,20歲,某重點大學二年級學生。主動來到心理谘詢中心。

  自述:我的家鄉很窮,我從小立誌刻苦學習爭取上大學,經過不懈努力考上了重點大學。可是我家太窮,無力供我上大學。最後是縣教育局和學校領導給我提供了大學的費用。

  在進大學前,我對前途充滿了信心。進校後發現,同學們不僅很聰明,而且很多還有特長。而我除了能讀書,幾乎樣樣都不如人,且經濟拮據,連套像樣的衣服都沒有,這些都無形中挫傷了我的自尊心。我不敢與同學交往,吃飯時獨自一人吃最便宜的飯菜,省下錢來買參考書,課外活動也不敢參加,怕動作笨拙引起同學譏笑。

  令我苦惱的一件事是學習上的相互競爭,昔日被稱為‘秀才’的我盡管花了比別人更多的時間,但成績總是上不去。這種無形的壓力壓得我抬不起頭來,過去理想至上和極其自信的我變得無限憂傷、壓抑、煩惱和痛苦。第一學期勉強通過了考試。這學期以來,我感到壓力越來越大,以致整天心神不寧,注意力不集中,晚上失眠。想想我的現狀和前途,我真覺得活著沒有意思。

  另外,大學本來就是個青春的樂園,很多同學都有男朋友或女朋友,我經常看見他們成雙成對在花前月下、歌廳、舞廳卿卿我我,特別是上課也要坐在一起,我們班上就有8對,每堂課都肆無忌憚地坐得近近的。每到周末,同寢室的哥們都出去約會。我知道我是個窮光蛋,拿不出錢去供一些女生花銷,也不敢請她們吃飯、看電影。但我也是人啊,人是有感情的,我也希望有個女同學陪伴在我身邊。我曾經給兩個女生寫過信,但一個明明白白地拒絕了我,另外一個至今沒有回信。說實話,我真有點嫉妒那些有女朋友的男生,有時甚至竟因嫉妒而有意疏遠那些鐵哥們。比如,我的上鋪是一個跟我挺合得來的同學,但他家裏比較有錢,而且最近他也談了一個女朋友,於是我們在一起的機會明顯減少。我真想不通,他竟是這樣一個‘重色輕友’的人。但我又嫉妒他,為他有這樣的好運,我沒有,為沒有一個女生喜歡我,而這又是因為我沒有錢並在學習上不出色。我相貌還是可以,但是我沒有錢去買像樣的衣服,我比不起他們,我嫉妒他們的家庭環境。

  羅某的文化素質較高,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嫉妒的危害,所以主動前來進行心理谘詢。而且,羅某的嫉妒心理尚處於初級階段,故尚能保持理智,而實際上羅某對於嫉妒心理尚缺乏真正全麵的了解,因而無法通過自我調適來加以消除。

  施治方案:主要采用認知療法,醫生在和羅某交談後,一起分析,他現在麵臨的問題主要有:①缺乏自信。由於其一直以來成績都很優秀,現在在大學不能再保持學習尖子的地位,而心灰意冷,自信心減退,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②耐挫能力較差。在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是很平常的,但是由於他不能承受這個現實,造成不能適應大學生活,缺乏自我調節、自我保護的能力。③處於輕度的嫉妒中。這是目前比較重要的一個問題。而產生嫉妒的主要原因並不是這些他所謂的客觀現實,而是他對這些情況的一個主觀歸因,是他不合理的認知所致。隨後的兩個月內,醫生引導他認識到導致他沒有女朋友,當不了幹部,評不了獎學金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他的家境貧寒,不是因為他沒有錢。而是他自身在人際交往方麵,以及其他方麵能力的欠缺。同時,多予以鼓勵,樹立他的自信。兩個月後,羅某心理狀態好轉,與同學的關係較融洽,成績有所提高。

  嫉妒是把“雙刃劍”,在傷害別人的同時也深深地傷害了自己。那麽青少年應該怎樣去消除這種不良心理呢?

  1.客觀認識自我和他人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人都各有優勢和不足。既要看到自己的長處,不妄自菲薄;同時也要正視自己的缺點,看到自己的不足,揚長避短,發現並開拓自身的潛能,不斷提高自己,力求改善現狀,開創新局麵。比如要提醒自己,某些方麵己不如人,但可能在另外一些方麵做得更好。同時,要善於發現他人的優點,悅納他人,接受他人,以客觀、公正的眼光以及與人為善作為人際交往的準則。

  2.克服虛榮心和自我中心

  虛榮心是一種扭曲了的自尊心。自尊心追求的是真實的榮譽,而虛榮心追求的是虛假的榮譽。對於嫉妒心理來說,要麵子、以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正是一種虛榮和空虛心理的表現。單純的虛榮心比嫉妒心理容易克服,但從形成的心理機製來看二者又緊密相連。所以,克服一分虛榮心就會減少一分嫉妒。另一方麵,具有嫉妒心理的人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客觀看待他人的成績,總把它當成是對自己的威脅,因而隻有跳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圈子,才能擺脫痛苦。

  3.密切交往,加深理解

  許多嫉妒心理是由誤解產生的。嫉妒者誤認為對方的優勢會造成對自己的損害,從而耿耿於懷。所以要打開心扉,主動接近,加強心理溝通和融洽,避免發生誤會,即使發生了也要及時妥善地消除。

  4.學會公平競爭

  競爭應是激勵人奮進的過程,而不應成為目標,如果把競爭本身看作是目的,便會使人過於看重結果,很容易引發不擇手段、不講規矩的舉動。要明白凡是競爭總有輸贏,不要把目標隻放在輸贏上,而是要注重競爭的過程,從中發現自己輸或贏的道理,體會競爭的樂趣,形成健康的心理。

  5.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你的人生價值是僅僅追求個人名利?還是希望能對社會有所貢獻?隻要樹立了高尚的價值觀,就能擺脫私心雜念,心胸開闊,不計較眼前得失,更不會去嫉妒他人的成功。一個埋頭於自己的事業追求的人是無暇顧及別人的事的。相反,一個人沒有理想,胸無大誌,無所事事,就會去挑別人的刺,尋別人的短,自己不進取,卻去阻礙他人前進,唯願眾人都平庸度過,相安無事。

  6.培養達觀的人生態度

  人生本來就是一個大舞台,每個人都有自己適合的角色,人最終的快樂就來自於人人自得其所,各有歸宿;要有勇氣承認對方有比自己更高明更優越的地方,從而重新認識、發現和創造自己。這樣就能從病態的自尊心和自卑感中解放出來,從嫉妒的泥潭中自拔出來。

  四、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種因過多自我否定而產生的自慚形穢的情緒體驗。世界上沒有全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如果在不足的方麵產生一定程度的自卑感是很正常的。但是當自卑達到一定程度,影響到正常的學習和工作生活時,這就是一種自卑心理了。自卑心理在人際交往中主要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品質等自身因素評價過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經不起較強的刺激;謹小慎微、多愁善感,常產生疑忌心理;行為畏縮、瞻前顧後等。

  自卑心理的產生,主要由以下幾個因素引起:

  1.生理因素

  有些青少年存在個子矮、過胖、五官不正、身體有殘疾缺等,這些由先天或後天造成的生理上的不足或缺陷很容易引起青少年的自卑心理,覺得自己不如他人,精神壓力很大,不能客觀正確地看待,總是懷疑或擔心自己的缺陷被人恥笑,因而離群獨處,不敢主動交往或接受友誼,極大地抑製了自己的發展,甚至喪失自信。

  2.挫折經曆

  青少年在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中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困難和阻礙,產生挫折。如學習落後、人際關係不良、失戀等等。挫折會使青少年產生不良的情緒反應,比如灰心喪氣,意誌低落。此時如果不能對挫折進行正確的歸因和適當的情緒調節,將有可能導致較長時間的不良情緒反應,引起自我評價下降,自信心下降,甚至自我否定,即是自卑心理。

  3.自我認識不足

  有些青少年不能客觀正確地認識自我,僅僅根據一些片麵的成績來進行自我評價。例如,由於學業上、工作上成績平平,無出色表現而妄自菲薄,覺得自己才智水平不如他人,甚至導致對整個自我認識消極。所以自卑者常常表現出“清高”,不願與人交往。

  [病案]

  張某,男,20歲,某重點大學學生。因來自農村,覺得自己在服飾、語言、舉動以至風度上都不及城裏來的同學,而產生了處處不如人的消極心理。但同時又不甘心、不服氣,想以優異的學習成績來顯示自己的才能。由於過分緊張的學習和沉重的心理壓力,他開始出現了失眠。百般無奈之下,他隻好鼓起勇氣來心理谘詢所進行心理谘詢。

  張某的主要問題是因對生活環境的變化,以及在新集體中位置與角色的不適應,引起對自我的評價降低,強烈的自尊心與自卑感的尖銳矛盾衝突,導致了心理失衡。為了維護自尊心,他對自己提出了不切實際的要求,自我期望值過高,使得目標實現的可能性降低,於是出現了緊張、焦慮的情緒體驗。

  這種由於自卑心理而導致的角色錯位,主要還得通過心理誘導,幫助他分析自己的優勢所在,提高其自信心。為了讓他克服自卑情緒,能夠把精力用到學習上去,免除不必要的焦慮,可采用認知領悟療法。醫生與他一道分析了他目前的情況,指出在大學新生的適應過程中,從農村到城市的同學,普遍存在這種心態。他們往往為語言、服飾、言談舉止的鄉土氣息而自卑,卻忽略了自己淳樸、上進、能吃苦等優勢。由於自我認知失調而造成了心理上的種種不平衡,引起了緊張焦慮。

  因此,醫生要求他正確對待由於城鄉生活環境差異所造成的同學之間的差別,既要承認農村學生由於生活環境的限製存在的一些不如城市學生的地方,如知識麵窄、外語水平低等,又應看到這些差距是可以通過學習來彌補的,更應看到農村學生勤奮刻苦、吃苦耐勞、生活自理能力較強等長處。既要通過進一步的學習來拓寬自己的知識麵,培養自己多方麵的興趣愛好,更應客觀地分析自己的學習能力,坦然地接受自己盡了最大努力而取得的成績。這樣才能消除心理上的緊張焦慮,在良好的心境中從容地參加考試,發揮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去爭取理想的成績。

  通過前後幾次谘詢,張某終於能正確麵對自己的具體情況,並決心摒棄自卑心理,通過努力學習和加強與老師和同學們的關係來鞏固認識。第二學期伊始,張某再次來到谘詢所,說自從谘詢後,感到心理壓力減輕了許多,期末考試成績他認為比較理想,自信心也進一步提高了。

  自卑是心理暫時失去平衡的一種心理狀態,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積極的方法來補償:

  1.正確對待失敗

  青少年由於知識和經驗的不足,失敗時往往找不到恰當的方法排解自卑感、挫折感,結果出現惡性循環,失敗導致自卑,自卑引起又一次的失敗。這就需要我們理解,人生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失敗和挫折是很正常的,在追求成功的同時,也要能夠接受失敗。同時要學會正確歸因,不能因一次失敗,就認為自己能力不行。殊不知這次失敗的原因很可能是多方麵的,不一定是能力不足造成的。

  2.增強自信

  凡事都要有必勝的信念,要對自己有充分的信心,對事態發展抱樂觀態度。自信是消除自卑,促進成功的最有效的補償方法。平時要注意及時抓住自信心的種子,清掃自卑的瓦礫,給它一片濕潤的土壤,通過一次次微小的成功來增強自信心。

  3.正確認識自己

  要克服自卑心理,首先要學會客觀、辯證地認知自己。在此基礎上,積極調整自己:一是以勤補拙。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麵有缺陷,不背思想包袱,以最大的決心和頑強的毅力去克服這些缺陷。二是揚長避短。例如蘇格拉底其貌不揚,於是在思想上痛下工夫,最後在哲學領域大放異彩。日常生活中,我們應注意自我調節,“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揚長避短,克服自卑。

  4.自我激勵

  自卑的人一般都比較敏感脆弱,經不起挫折的打擊。因此應當注意,要善於自我滿足,知足常樂。在學習上,目標不要定得太高。適宜的目標,可以使你獲得成功,這對自己來說是一種最好的激勵,有利於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之後,可以適當調整目標,爭取第二次、第三次成功。在不斷成功的激勵中,不斷增強自信心。

  5.選準參照係

  自卑心理常常產生於比較當中。在與別人比較時,我們應該選擇適當的參照係,要與自己各方麵相類似的人、事比較。否則與自己懸殊太大,或者拿自己的弱點與別人的優點相比,總免不了自卑感,結果加重了自卑感。

  [病案]

  吳某,男,21歲,大學二年級學生。他性格內向,不善言談,遇到事情總愛一個人苦苦思索。一年級第二學期,有一門課不及格,這次參加英語四級考試又沒有通過。他認為自己的學習能力不強,無法適應大學的學習。覺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兩年的大學生活,沒有知心朋友,有話無處講,有事無處求。對自己就讀的大學不滿意,認為缺乏學術氛圍,周圍的同學都在混日子,自己也隻能無所事事,隨波逐流。因此,吳同學認定自己的前途一片黯淡,將來是注定沒有出息的。吳某的情況是自卑心理。經了解,他並沒有明顯的生理缺陷,他的自卑主要是由挫折經曆和內向的性格引起的。單單是挫折可能會引起一些負性情緒反應,而不恰當的歸因則加快了一個人自卑心理形成的步伐。

  人的活動需要積極的反饋和成功的經驗,它利於一個人的自我肯定。但有的人在活動中屢次失敗,得到的盡是消極的反饋,挫傷了他們繼續參與活動的銳氣,使他們在冷淡和嘲笑中變得蒼白無力,漸漸形成自卑。例如,嚐試一種新的活動沒有成功,應該說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可能是活動難度過大或外界條件不完善,也可能是缺少必需的技能或運氣不佳,應該說各種原因都有一定的可能,可是有些人卻抱定“缺乏能力”一項不放,不去做其他原因的解釋。這樣的歸因會使得一個人從此不再相信自己能力,限製了原有能力和潛力的發揮,並且不再期望以後活動的成功。同時個人的性格也有一定影響。性格內向者多愁善感,見人害羞,敏感,總覺得別人瞧不起自己,所以事事退縮、處處回避。這樣下去,不敢交往、害怕交往,更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所以,對吳某主要采用認知療法結合支持療法。用認知療法幫助其改變不合理的歸因,正確看待挫折與失敗,以及加深自我認識,學會揚長避短。同時要多給予吳某一些信心和鼓勵,使其能克服怯弱和害羞,敢於自信地生活和進行人際交往。通過認知的轉變和行為的改進,勢必會重塑自信,逐漸消除自卑。

  五、孤獨心理

  孤獨感是一種感到與世隔絕,與他人難以溝通,孤單寂寞的情緒反應。孤獨感使青少年害怕交往,封閉內心,很難融入周遭生活,並且產生一係列的負性情緒,比如抑鬱。那麽,青少年產生孤獨感的主要原因是什麽呢?

  1.獨立意識的增長

  青少年處於人的生命發展過程中從不成熟走向完全成熟的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期中,他們的實踐範圍逐步擴大,邏輯抽象思維能力迅速加強,於是開始積極地用自己的內心去體驗世界,覺得自己長大了,不願再盲目地依從父母。他們力圖擺脫對成人的依賴和追隨,但現實又讓他們心生不安全感。為了走出這種困境,多數青少年積極與同齡人交往,但也有少部分人站在人群外觀望,或不屑於與同齡人交往,唯我獨尊;或害怕增加不安全感而緊張不適,從而轉向自我內心的交流。

  2.自我意識的發展

  青少年智力的發展幾近成熟,這有力地促進了其自我意識的發展,他們已基本能正確進行自我觀察、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控。他們常會產生關於自己的許多獨特的想法和憧憬,發現自己心靈中的美,也看到自己心靈中的醜。由於青少年自尊心的增強,個人隱私的範圍逐漸擴大,往往擔心自己的某些方麵會被人恥笑,於是便小心地在心中構築起一道籬牆,鎖閉自己內心的秘密。

  獨立意識是一種向外的力量,自我意識是一種向內的力量,它們與青少年生理、社會性發展的不平衡相互作用,導致青少年期特有的閉鎖心理,並因此而產生孤獨感。深沉的孤獨感會產生挫折感、寂寞感和狂躁感等,嚴重的甚至厭世輕生。所以,青少年應學會打破心理閉鎖,消除孤獨感。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1)積極交往。交往利於人際的了解和情感交流。要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首先需要真誠相待。要主動親近別人,關心別人,你對人真心,別人也會對你以誠相待。而其他的交往技巧都是建立在真誠的基礎上的。不要自命清高,高高在上,也不自卑多慮,自怨自艾,要相信同齡人之間的交往是比較容易的,而且集體中肯定有你的一個位置。這樣就能擴大社交麵,融洽人際關係,孤獨感自然就會消退了。

  (2)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為自己安排好豐富有益的業餘生活,把思想感情從孤獨的小圈子中脫離出來,投入到有益的活動中去。而且在活動中可能會遇到誌同道合的朋友,這樣也有消除孤獨感的可能。

  (3)辯證看待孤獨。應力求避免陷入孤獨,但卻無必要害怕孤獨。對孤獨要有辯證的看法。孤獨並非孤立,也不一定是壞事。要學會享受孤獨。在孤獨中思考,在思考中升華。

  [病案]

  謝某,女,22歲。大學畢業被一家跨國大公司錄用。新錄用的職員來自天南海北,多數住在單身宿舍。經過一段時間接觸,謝某與同宿舍的張某結為好友。平時,張某總是護著謝某,謝某覺著心裏很踏實。可是兩人由於某次矛盾,感情疏遠。後來,謝某與人換了房間,新環境裏她倍感孤單,經過一段時間後總算有了新的夥伴。對這位新夥伴,謝某從物質上接濟她,精神上安慰她,生怕失去新的友誼。可是好景不長,兩人因為借用物品而產生矛盾又分道揚鑣。最近這半年,一到周末,謝某就像掉了魂一樣,六神無主,特想有個人能與她作伴,安慰她關心她。但是自己感覺交往困難,搞不清如何與人相處,不知道與對方保持什麽距離,心裏充滿矛盾。

  心理醫生對謝某的家庭背景進行了了解,知道了謝某的父母離異,母親把她帶離了原來生活的城市,就再也沒有見到父親,而母親本身性格不好,常常拿她出氣。可以確定謝某有很強的孤獨心理,還伴有一定的社交障礙。

  謝某的這種孤獨感突出表現為“周末綜合征”,一到周末情緒極為低落,懼怕過周末。其實這種孤獨感是青少年時期孤獨心理的延續。父愛母愛的缺失,正常家庭環境的缺乏,使她情緒的發展缺少必要的滋養,情緒發展產生障礙,形成“情結”。以後雖然生理年齡在成長,但這種“情結”埋藏在她的潛意識之中,不時提出對家庭關愛的強烈需求,周末時由於環境刺激更為強烈。渴望親密夥伴是克服孤獨感的代償手段,因此她不惜以不平等的方式與他人交往。但同時,謝某又存在一定的社交障礙,這主要是因為她不幸的年少經曆,父母是她最親的人,但是父母之間、她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讓她沒有一個健康的學習人際關係的氛圍,她把握不準對人際關係的判斷,無法進行正常的交往活動,出現人際交往障礙。

  心理醫生建議謝某從兩方麵努力:

  (1)正確定位自己的社會角色。人有兒童自我、成人自我和父母自我三種狀態。成人自我狀態是比較理智的、社會適應性較強的狀態。謝某主要還是以兒童狀態為主,應該逐漸調整為成人自我狀態,才能改善人際交流。

  (2)情感宣泄和轉移。通過合適的方法,如記日記,找個可以信任的人傾訴等,以達到宣泄情感的作用。另一方麵,多參加集體活動,積極轉移自己的情感,不在孤獨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六、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青少年中常會發現個別人就是“不受教”、“不聽話”,常與教育者“頂牛”、“對著幹”。這種與常理背道而馳,以反常的心理狀態來顯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為,往往來自於“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長過程的不同階段都可能發生,但是以青春期少年的逆反心理最為突出,而且還伴有逆反的行為。如對正麵宣傳作不認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對先進人物、榜樣無端懷疑,甚至根本否定;對不良傾向持認同情感,大喝其彩;對思想教育及守則遵紀則消極抵製、蔑視對抗等等。

  逆反心理的產生原因主要有兩方麵:

  1.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因素

  青少年處於心理“斷乳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監護。他們反對成人把自己當“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成熟”,就對任何事物傾向持批判態度。同時他們又擔心外界無視他們的成熟和獨立,便通過“標新立異”的行為和言語來確立這種地位。

  2.教育的方式方法

  教育者的不可信,教育形式、方法、地點的不適當,往往也會導致逆反心理。比如過多的、缺乏技巧的說教都會引起青少年極大的反感和不信任。

  逆反心理作為一種反常心理,雖然不同於變態心理,但已帶有變態心理的某些特征。其後果是嚴重的,它會導致青少年出現對人對事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的病態性格,使之信念動搖、理想泯滅、意誌衰退、工作消極、學習被動、生活委靡等。逆反心理的深一步發展還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態心理轉化。所以必須采取有效的對策來克服和防治其發生。

  1.重視社會因素的影響

  青少年的心理活動,會受到社會經濟製度變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識形態發展,善惡、美醜、是非、榮辱等觀念更新等方麵的影響。特別是現在社會變化日新月異,更要重視社會因素對青少年心理的影響。要克服逆反心理,不能把青少年僅局限在學校這個小天地裏,而要讓他們與社會接觸,把對他們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麵的培養同社會政治生活、經濟文化活動以及社會道德風尚聯係起來,以提高他們心理上的適應能力,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不致迷失方向。

  2.引導青少年正確認識自己

  這裏需提倡自我教育,就是要求青少年學會把自己作為教育對象,經常思考自己,主動設計自己,並自覺能動地以實際行為努力完善或造就自己。

  3.要改善教育方式

  教師要懂得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掌握好青少年心理發展不平衡性這個規律,不失時機地幫助青少年克服消極心理,使其心理健康發展。同時在教育中,杜絕“假、大、空”的說教,努力與青少年建立充分信任的關係,要與他們交朋友,以誠相待,以身作則。而且要愛護和尊重青少年的自尊心,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和場合,注意正麵教育和引導,堅決反對以簡單、壓製和粗暴的形式對待青少年。在某些時候可以合理地利用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來消除逆反心理。

  [病案]

  秦某,男,16歲,高一學生。

  自述:我的老師不喜歡我,我初中成績好,是靠自己努力才考進這所重點高中的。隻是剛進高一我稍微放鬆了一下,所以現在成績確實不怎麽好,但我正在努力調整改變。我覺得老師因為我成績不好,對我心存偏見。我這個人比較直,如果我覺得不對或者沒道理就會提意見,否則憋在心裏很難受。上周老師讓我們背誦曆史年表,這些東西一查書就知道了,把它們全部背下來,有必要嗎?我跟老師表示了我的想法,老師堅持說我在故意搗亂,他越是這樣說,我就越要跟他爭辯一下,何況同學們也很支持我。班主任沒少跟我談話,我最近幾乎天天都要在老師辦公室裏呆上一段時間……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