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2章 人格障礙

  第一節 人格障礙概述

  在生活中,有時會碰到一些言行舉止比較奇怪的人,比如有的人會沒有根據地以自我為中心,並且傲慢自大;也有的人過分講究細節、條理,而且毫無價值的東西仍不願扔掉;還有的人無端懷疑周圍的人都對自己有敵意,無法與任何人建立親密關係等等。這樣一些僵化的思維、情感和行為模式,不但影響了個體的正常生活,導致了自身的苦惱和心理傷害,且給身邊的人帶來了不快。這到底是不是人格障礙呢?在回答人格障礙這個問題前,我們先看看什麽是人格。心理學中所講的人格概念同我們平常口語中所說的人格有所不同,口語中所講人格,如“這人真不講人格”,“我拿人格擔保”等,其“人格”是指個人的道德品質;人作為權利、義務的主體資格,屬倫理學的範疇。心理學中所說的“人格”,又稱個性,它表現為個別差異,人與其他人相區別的個人特征,它表現為人在知、情、意等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麵。因此,人的認知能力的特征、行為動機的特征、情緒反應的特征、態度和信仰、道德價值的特征等,就構成了一個人的人格。了解個體的人格特征,不但可以預測個體在特殊情況下的行為反應,而且,不同的人格可能表現出不同的患病傾向。例如,強迫症病人常有某種焦慮、刻板、固執、追求完美的強迫人格,癔症病人常有情感不穩、易受暗示、自我中心的表現人格。有時,人格所表現的獨特行為方式可能和精神疾病混淆起來,導致論斷錯誤。人格差異有不同的程度。有些人的人格較為健全,在麵對應激性事件時,依然能夠很好地應對。有些人的人格較為脆弱,在應激性事件作用下,易於發生神經症性障礙。對於細小的事情總是憂慮的人,在困難的情境中更容易產生焦慮障礙,而相同的情境對其他人卻沒有這種影響。如果人格更為脆弱,那麽,異常行為可能在沒有應激性事件的情況下出現。

  一、人格障礙的概念

  人格障礙,又稱病態人格,是人格發展的異常。其偏離正常的程度已遠遠超出了正常的變動範圍。

  人格障礙有不同的劃分標準,其一是統計學標準。假定人格的每一種心理特征也像身高、體重、智能一樣在人群中呈近似正態分布,那麽,變態人格(abnormal personality)是正常人格的量的變異,其界線由統計學評分結果人為地規定。如果一個人的某些心理特征發展到變動的極端,就可以認為他有人格障礙。這種方法在研究工作中具有一定價值,尤其是需要檢測群體病人的人格時。但在臨床上,對於個別病人這種方法的價值就有限了。第二種標準是社會學的標準。變態人格也被視為是正常人格的量的變異,但其界線是由社會標準人為規定的。即人格變態是指由於其自身人格導致自己的痛苦或損害他人。例如,異常敏感憂愁的人常使自己痛苦不堪,而情感冷淡和具有攻擊性的人則使別人受害。雖然這種標準是主觀的,不如統計學標準精確,但符合臨床需要,因而被廣泛采用。

  一般來說,與人格障礙形成密切相關的品行障礙,在童年或少年階段即可出現,並貫穿整個生命過程。因此,預防尤為重要。對於這類患兒應及早進行綜合性心理治療、係統幹預以及配合精神衛生知識教育,提高家庭社會對其支持功能,以免病情反複波動。應注重嬰幼兒、青少年時期的正確撫養與教育,保持和睦的家庭氣氛,不斷改善社會環境,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形成人格障礙的有關因素

  人格障礙形成的原因較複雜。除了有較明顯遺傳因素及大腦發育不成熟外,童年的精神創傷、不和睦的家庭及不良社會環境、教育方式和方法不當等都是促使人格障礙形成的外在因素。大量的研究資料和臨床實踐表明,形成人格障礙的因素也不會是單一的。人格障礙可能是由生物、心理和社會環境諸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一)生物學因素

  個性是在個體的成長中逐漸形成的,然而,剛生下來的嬰兒,心理卻並不是白紙一張,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先天的遺傳心理特征。根據對初生嬰兒的觀察發現,嬰兒中有的好動,是興奮型;有的安靜,是抑製型,等等。這樣的神經類型的特點是遺傳的。這些遺傳的特征構成了一個人獨特的心理基礎。有一些證據表明,正常人格有部分是遺傳的,但對人格障礙還沒有取得滿意的遺傳證據。人們常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這說明某些行為可能是受遺傳因素影響的。曾有人調查44對同卵雙生子,其中有些出生後就分開生活。人格測驗結果顯示,分開長大的雙生子評分與那些生活在一起的相似;還有人曾對家譜進行研究,發現人格障礙患者親屬中此症的發生率與血緣關係成正比,即血緣關係越近,發生率越高,這提示遺傳有重要影響。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在某些人身上,有些個性特征幾乎純粹是先天具有的,而另一些個性特征又幾乎純然是後天形成的;但在一個人身上,更多的個性特征卻是在先天和後天這兩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形成的,隻是後天社會環境的影響更顯著罷了。

  (二)腦發育因素

  研究發現情緒不穩定型性格障礙的人有較多的神經係統軟體征,神經心理學測驗也提示輕微腦功能損害。腦電圖顯示與年齡不相符的不成熟型,有研究者發現常有攻擊行為的男性中57%具有異常腦電圖且多表現在前顳區,他認為問題可能在狀態激活係統或邊緣係統。

  (三)心理因素

  許多心理學家研究認為,在人格發育過程中,兒童早期的環境和家庭教育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兒童早期母愛被剝奪可形成缺乏感情的性格。所謂早期母愛被剝奪,指幼兒在3歲以內缺乏與母親(或起母親作用的一個人)接觸的機會,或在3歲內有一段時間(至少三個月以上)完全被隔離,或在幼兒期頻繁地更換乳母等。在孤兒院內,從對母愛被早期剝奪的觀察來看,也有類似的情形。這些兒童往往對社會很冷淡,有些人直至青少年時期仍然表現愛挑釁、易衝動和反社會行為。動作顯得過分活躍,或顯得過分被動。兒童人格的發展與父母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兒童得不到父愛或母愛,情感上的冷漠不僅使其在人際之間保持較遠的距離,而且令人難以捉摸和不好接近,因而,也就不可能與人保持熱情、溫暖和親密的關係。目前,很多家庭不注意對兒童的合理教育,有的過於嚴厲,兒童往往形成焦慮、膽怯的性格;而有的過於溺愛,往往使兒童形成被動依賴的脆弱性格。由此出現逃學、撒謊、違抗等現象,致使兒童的人格發展走上了不健全的方向。

  (四)社會環境因素

  受社會客觀環境的影響。是形成異常人格的外因,而且是很重要的因素,有時甚至是主要因素。社會環境因素主要有家庭影響、文化傳統因素影響和社會階級、階層影響。

  ⒈家庭影響

  童年接受家庭中成員特別是父母的行為影響最大,父母的離婚,一方或雙方的死亡,父母中有精神病患者或違法犯罪行為,父母對子女的遺棄、虐待、專製、忽視、溺愛、放縱,都可能形成兒童的異常人格。孩子個性中的信任感、語言能力、交際能力、情緒的穩定性、攻擊性、愛的表達與交流能力、主動性及自我認同感等等,都與家庭環境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這就是說,家庭對子女的教育,除了按社會的要求,使其發展成為適應社會要求可供選擇的人外,自己的家庭特點給予子女的影響卻是難以更改的,而且更加重要和深遠。家庭影響主要是指父母個性與特有的教育方式兩方麵。父母的個性對子女性格的形成,其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較為理想的模式是一個既有高標準要求,同時又能給孩子一個可以讓孩子保有相當自主性的父親,再加上一位稍具支配力的母親構成的個性影響係統。

  ⒉文化傳統的影響

  每個社會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傳統,每個生活在這個社會的人的個性,都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文化傳統的影響。在文化的組成中,包括對一些重大問題的價值觀念,對人生、對人與人的關係、對自然界的看法,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行為模式,這些文化傳統影響著需求和滿足需求的途徑,影響著解決衝突的方式。文化人類學者林頓和杜波斯研究了阿羅民族的個性。他們發現,阿羅人有很強的被動性,內心充滿恐懼與膽怯,情緒不穩定等。他們認為,這樣的情況同阿羅人的母親忽視兒童有關。在阿羅族,女人在生產後十天或兩個星期,就開始到田裏從事農活,因此,嬰兒斷奶期很早,排泄訓練也不充分,兒童期的壓抑與挫折一直保留在潛意識中,影響了阿羅兒童個性的健康。誨淫誨盜的新聞媒介、電影、小說的吸引,社會動亂不安,黑社會拉幫結派,都可使社會中人格障礙的發病率增高。

  ⒊社會階層和階級的影響

  任何一個人都與一定的社會階層和階級緊密聯係著,其成員不可避免地要受該階層或階級的行為準則、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等的影響。惡劣的社會環境和不合理的社會製度是造成人格障礙的溫床。

  三、表現特征

  人格障礙,又稱病態人格,是指人格發展的異常。其偏離正常的程度已遠遠超出了正常的變動範圍。人格障礙的特點表現如下:

  (1)人格障礙者一般來說意識是清醒的,認識能力也保持完整。這種人是在沒有意識障礙,智力活動無明顯缺損的情況下,出現行為活動和情感等方麵的明顯障礙。這種人中的大多數都有求醫的要求,希望治好自己的“病”。

  (2)人格障礙通常開始於童年、青少年,並一直持續到成年,甚至維持終生。人格障礙關鍵在於預防,而不是治療,因為治療的效果一般不太理想。

  (3)人格障礙者一般都能正確處理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能理解自己的行為後果,也能理解社會對自己行為後果的評價標準。但由於這種人缺乏自製力,盡管經常同周圍發生衝突,並處處碰壁,卻很難從衝突中吸取教訓。因此,難以適應單位和社會環境。

  (4)人格障礙者在智力水平、思維水平和創造等方麵並不低,有的還超過常人,但由於人格異常,妨礙了他們的意誌活動,破壞了其行為的目的性和統一性。

  (5)人格障礙與一般疾病不同,它沒有起病標誌和病程變動。因此,人格障礙不能作為真正的精神病。

  第二節 人格障礙各論

  由於人格結構的複雜性,缺乏明確劃分人格的標準,所以,人格障礙的分類眾說紛紜,迄今沒有一致的見解。但為了指明人們行為模式的特征,人格障礙類型的概念仍有重要價值。

  世界衛生組織(1986,日內瓦)在ICD-1(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010)裏提出了下列人格障礙分類:

  1.偏執型人格障礙

  2.分裂型人格障礙

  3.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4.衝動型人格障礙

  5.癔症型人格障礙

  6.強迫型人格障礙

  7.焦慮(回避)型人格障礙

  8.依賴型人格障礙

  9.其他人格障礙

  10.未特定的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指人格特征明顯偏離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貫的反映個人生活風格和人際關係的異常行為模式。這種模式顯著偏離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認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麵),明顯影響其社會功能與職業功能,造成對社會環境的適應不良,病人為此感到痛苦,並已具有臨床意義。病人雖然無智能障礙,但適應不良的行為模式難以矯正,僅少數病人在成年後程度上可有改善。通常開始於童年期或青少年期,並長期持續發展至成年或終生。如果人格偏離正常係由軀體疾病(如腦病、腦外傷、慢性酒中毒等)所致,或繼發於各種精神障礙應稱為人格改變。

  人格障礙的診斷應遵循以下標準:

  ⒈症狀標準

  個人的內心體驗與行為特征(不限於精神障礙發作期)在整體上與其文化所期望和所接受的範圍明顯偏離,這種偏離是廣泛、穩定和長期的,並至少有下列1項症狀:

  (1)認知(感知及解釋人和事物,由此形成對自我及他人的態度和形象的方式)的異常偏離。

  (2)情感(範圍、強度及適當的情感喚起和反應)的異常偏離。

  (3)控製衝動及對滿足個人需要的異常偏離。

  (4)人際關係的異常偏離。

  ⒉嚴重標準

  特殊行為模式的異常偏離,使病人或其他人(如家屬)感到痛苦或社會適應不良。

  ⒊病程標準

  開始於童年、青少年期,現年18歲以上,至少已持續2年。

  ⒋排除標準

  人格特征的異常偏離並非軀體疾病或精神障礙的表現或後果。

  一、偏執型人格障礙

  偏執型病態人格大都形成於青少年時期,其主要原因是某些兒童受到家長無原則的遷就與寵愛。他們在百依百順的家庭環境中聽慣了家長的肯定與客人們的頌揚,習慣於以自我中心主義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人與事,缺乏正確的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不願或缺乏改正缺點的勇氣。但社會環境根本不可能像驕生慣養他的家庭環境那樣使他隨心所欲,於是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很多不順心的事或挫折,這些性格弱點就很容易發展成為偏執型人格。

  (一)表現特征

  以猜疑和偏執為特點。始於成年早期,男性多於女性。表現在這類人敏感多疑,易把別人的好意當惡意,心胸狹窄,常有病理性嫉妒觀念,懷疑戀人有新歡或伴侶不忠;經常無端猜疑別人要傷害、欺騙或利用自己,或認為有針對自己的陰謀,從不寬容他人的過錯,遇事常片麵理解,容易產生成見,報複心極強;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總感自己懷才不遇、不被重視,受壓製、被迫害,甚至上告、上訪,不達目的不肯罷休;在失敗的時候,時常遷怒於人而原諒自己,往往認為自己成了別人陰謀的犧牲品。對批評或挫折過分敏感;忽視或不相信與自己想法不符的客觀證據,因而很難以說理或事實來改變病人的想法。

  [案例1]

  邱某,女,17歲,一向性情清高,做事認真,不好交友,學習專注,好勝心強。近兩年來卻變得神情恍惚,經常胡思亂想,脾氣變得很壞,常跟父母頂嘴嘔氣,把同學對她的幫助看成是瞧不起她。學習成績也急劇下降。常認為別人在跟她過不去,因而造成許多誤解與衝突;自我評價過高,自負且好嫉妒,同時又很容易自卑;常固執己見,言行易衝動,好詭辯。

  [案例2]

  廖某,男,18歲,剛升入高中,前半學期由於同學間尚互不認識,由老師指定他暫任班長。半學期後由於與同學關係不和,被撤換班長之職。於是,他疑心是某同學在老師那裏搞他的鬼,嫉妒他的才幹,認為自己受到了排擠和壓製,對班長撤換一事耿耿於懷,憤憤不平。認為同學與老師這樣對他不公平。於是指責他們,埋怨他們,後常與同學、老師為此事發生衝突,有時還狀告到校長和家長那裏,並要求恢複他的班長之職,否則揚言要上告、要伺機報複。大家都耐心細致地勸他,他總是不等人家把話說完,就急於申辯,始終把大家對他的好言相勸理解為是惡意、敵意。這樣無理取鬧,與同學、老師的關係日益惡化,到高中畢業時,仍無根本性的變化,他不能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加以改正。

  診斷:偏執型人格障礙。

  (二)診斷標準

  偏執性人格障礙以猜疑和偏執為特點,始於成年早期,男性多於女性。診斷標準有:

  (1)符合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2)以猜疑和偏執為特點,並至少有下列3項:

  第一,對挫折和遭遇過度敏感。

  第二,對侮辱和傷害不能寬容,長期耿耿於懷。

  第三,多疑,容易將別人的中性或友好行為誤解為敵意或輕視。

  第四,明顯超過實際情況所需的好鬥和對個人權利執意追求。

  第五,易有病理性嫉妒,過分懷疑戀人有新歡或伴侶不忠,但不是妄想。

  第六,過分自負和自我中心的傾向,總感覺受壓製、被迫害,甚至上告、上訪,不達目的不肯罷休。

  第七,具有將其周圍或外界事件解釋為“陰謀”等的非現實性觀念,因此過分警惕和抱有敵意。

  (三)應對策略

  對偏執型人格障礙的治療應采用心理治療為主,以克服多疑敏感、固執、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的人格缺陷。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家庭教育

  作為家長要重視家庭教育對孩子個性或人格發展的關鍵性影響。在那些性格不健康、經常爭吵和打罵孩子的父母影響下,孩子容易自幼急躁、主觀、敏感、好猜疑和不聽他人勸告。如果孩子已經形成偏執型人格,家人、朋友應該注意其性格特點,尊重他們的合理意見,避免在小事上與他們作無謂的爭論;假如環境不允許按照他們的意見辦,則應耐心地聽他們的議論,然後作必要的解釋,打消其疑慮。有時無法協調統一意見,可以擱置起來不爭論它,以後尋找大家都心情愉快的時候再加以適當說明。

  2.認知心理治療

  (1)非理性觀念。是由於患者對別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會接受任何善意忠告所造成的。所以首先要與患者建立信任關係,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交流情感,幫助病人認識多疑固執性格的共同表現,及它對工作、人際關係和社會適應能力所帶來的不良影響,使病人能認識到自己存在心理缺陷,並使其了解人的性格是可以改變的,鼓勵病人改變自己的性格。要病人自覺地創造一個良好的人際環境,學會用自我分析法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觀念。以逐步消除偏執型人格障礙的異常人格特征。如每當自己出現對同學或老師有敵意的觀念時,患者就要分析一下是不是自己卷入“敵對心理”的漩渦之中了。又例如每當自己出現對同學、老師有不信任的觀念時,患者就要分析一下是不是自己卷入“信任危機”之中了。如果是,自己就要提醒和警告自己,不要再沉浸於“自我信任”之中。要知道世界上除了壞人還存在著好人、朋友,對好人、朋友應該持信任的態度。同學、老師都是好人或比較好的人,都是可以信賴的,不應該對他們存在不信任的態度,否則,就會失去同學、老師的信任。通過這種自我分析非理性觀念的方法,可以阻止患者的偏執行為。有時患者自己不知不覺地表現了偏執行為,事後應抓緊分析當時的想法,找出當時的非理性觀念,然後再加以改造,以防下次再犯。

  (2)矯正非理性觀念。具有偏執型人格的人喜歡走極端,這與其頭腦裏的非理性觀念相關聯。因此,要改變偏執行為,偏執型人格患者首先必須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觀念。如:

  我不能容忍別人一絲一毫的不忠。

  世上沒有好人,我隻相信自己。

  對別人的進攻,我必須立即予以強烈反擊,要讓他知道我比他更強。

  我不能表現出溫柔,這會給人一種不強健的感覺。

  ……

  現在對這些觀念加以改造,以除去其中極端偏激的成分。

  我不是說一不二的君王,別人偶爾的不忠應該原諒。

  世上好人和壞人都存在,我應該相信那些好人。

  對別人的進攻,馬上反擊未必是上策,而是我必須首先辨清是否真的受到了攻擊。

  我不敢表示真實的情感,這本身就是虛弱的表現。

  ……

  每當故態複萌時,就應該把改造過的合理化觀念默念一遍,如默念“一個人固執多疑,不利於和老師、同學來往,因為固執多疑,就會聽不進同學、老師的任何意見。隻相信自己,就會使同學、老師感到自己難以商量;因為固執多疑,即使自己的意見是正確的,也會使同學、老師在情感上難以接受,就有可能從反麵去理解而造成誤會。自己一定要改掉固執多疑的缺點,要謙和,要心平氣和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要積極地去理解同學、老師的意見,多聽聽同學、老師的意見,對自己總是有幫助的,有些意見是自己苦思不得其解的,不要總認為自己比同學、老師能幹,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己千萬不要高傲自大,不要輕視同學、老師的意見,而要向他們學習。同時也要相信他們,整天與自己過不去的同學是不會有的,自己不要整天去懷疑有人在搞鬼,不要輕易地去懷疑他們,否則,會給自己帶來無窮的煩惱。因此,自己一定要用寬容的態度對待同學、老師,相信他們也會這樣對待自己……”如果有時間的話,每天最好都能這樣默念一次,堅持一段時間,偏執型人格障礙的許多異常人格特征就會得到緩解,甚至會有明顯的改善。對這種自我暗示首先要充分相信它的神奇作用,最好能在大腦皮層興奮性較低的早晨、午休或就寢前進行默念。在默念進程中盡量運用想象,這樣自我暗示的效果就會較佳。以此來阻止自己的偏激行為。有時自己不知不覺表現出了偏激行為,事後應重新分析當時的想法,找出當時的非理性觀念,然後加以改造,以防下次再犯。

  (3)自我暗示。學會自我暗示調節法來逐漸消除偏執型人格障礙的異常人格特征,克服敵意的對抗心理。如:

  第一,經常提醒自己不要陷於“敵對心理”的漩渦中。事先自我提醒和警告,處世待人時注意糾正,這樣會明顯減輕敵意心理和強烈的情緒反應。

  第二,要懂得隻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尊重的基本道理。要學會對那些幫助過你的人說感謝的話,而不要不疼不癢地說一聲“謝謝”,更不能不理不睬。

  第三,要學會向你認識的所有人微笑。可能開始時你很不習慣,做得不自然,但必須這樣做,而且努力去做好。

  第四,要在生活中學會忍讓和有耐心。生活在複雜的大千世界中,衝突、糾紛和摩擦是難免的,這時必須忍讓和克製,不能讓敵對的怒火燒得自己暈頭轉向。

  3.行為治療

  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交友活動,在交友中學會信任別人,消除不安感。交友訓練的原則和要領是:

  (1)真誠相見,以誠交心。本人必須采取誠心誠意、肝膽相照的態度積極地交友。要相信大多數人是友好的和比較好的、可以信賴的,不應該對朋友,尤其是知心朋友存在偏見和不信任態度。必須明確,交友的目的在於克服偏執心理,尋求友誼和幫助,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心理障礙。

  (2)交往中盡量主動給予知心朋友各種幫助。這有助於以心換心,取得對方的信任和鞏固友誼。尤其當別人有困難時,更應鼎力相助,患難之中見真情,這樣才能取得朋友的信賴和增強友誼(3)注意交友的“心理相容原則”。性格、脾氣的相似和一致,有助於心理相容,搞好朋友關係。另外,性別、年齡、職業、文化修養、經濟水平、社會地位和興趣愛好等亦存在“心理相容”的問題。但是最基本的心理相容的條件是思想意識和人生觀價值觀的相似和一致,即所謂“誌同道合”。這是發展合作、鞏固友誼的心理基礎。

  (4)良好的人際環境。父母、教師對青少年患者不要輕易地責備、侮辱,彼此間要互相理解、互相關心、互相尊重、互相幫助。要經常進行溝通和交往,減少或避免不良刺激。一旦爭吵起來,周圍人要盡快散開,不要去湊熱鬧,更不要去爭辯,但大家可以齊聲有力的批評,使其收斂。而患者此時也要盡量警告自己不要吵架。使自己盡快離開,以免鬧個不休。如果患者能自覺地把自己長期置身於這樣一個良好的人際環境中,那麽,其異常的人格就會逐漸得到好轉,甚至可以有較大的改善。因為,在這種良好的人際環境中,患者通過良好的溝通與交往,容易理解他人,信任他人,從而減少敏感多疑。

  如果使用上述方法尚不能立刻奏效的話,可以求助醫生輔以藥物治療。偏執型人格障礙使用抗精神病藥有一定療效。怎樣使用,必須聽從醫生的吩咐。在使用藥物治療的同時,最好結合上述的心理調節方法。

  二、衝動型人格障礙

  衝動型人格障礙是一種以情緒和行為具有明顯衝動性為主要特征的心理障礙,又稱為爆發型或攻擊型人格障礙。

  (一)表現特征

  情緒和行為具有明顯的衝動性,情緒不穩定,情緒衝動不拘場合,遇事稍不如意就火冒三丈,易於爆發憤怒衝動。人際關係緊張,不穩定,身份識別障礙,自傷行為,持久空虛或無厭惡感。易走極端,其行為有不可預測和不考慮後果的傾向。不能在行動之前事先計劃,有不可預測和反複無常的心境,行為爆發時不可遏製。

  [案例1]

  和某,女,35歲。除非她不發脾氣,一發脾氣家中就會變得一片狼藉,最倒黴的大概就是她丈夫(一個老實的普通工人)。丈夫不但挨她打,而且胳膊和腿上到處有她用牙咬後留下的傷痕。在單位裏,她是女人群中的“頭”兒,哪個女人也不敢招惹她,否則,就會吃她的虧,在公眾麵前出盡洋相。

  [案例2]

  葛某,男,19歲。患者小學時喪母,父親取了後妻之後,他與繼母常為點滴小事發生口角而引起情緒不愉快。高中後,這種不和睦關係一直沒有得到改善,有時甚至於十分尖銳。在這種缺乏母愛和家庭溫暖的環境下,他的性格變得越來越倔強,情緒十分不穩定,常因小事而發火。一次,竟為自己的一張椅子被同學搬動過而大吵大鬧,打得同學頭破血流,受到學校記過處分。過了一陣子,又因自己的棉被被同學弄髒了,他緊握拳頭,把同學眼睛打出了血,三天睜不開眼。事後,他又十分懊悔,馬上向老師認錯,向同學道歉。學校對他做出了記大過處分。為此,父親托關係為他轉了個學校。誰知沒過多久時間,又為一點小事與同學動起武來,結果這次反被同學打傷臉部,此時更加憤憤不平,揚言要報複。事情過後,又恢複了平靜,沒有像他揚言中那樣予以報複。父親感到自己的孩子可能患有心理病,就送到醫院。

  診斷:爆發型人格障礙。

  (二)診斷標準

  衝動性人格障礙(攻擊性人格障礙)以情感爆發,伴明顯行為衝動為特征,男性明顯多於女性。

  診斷標準:

  (1)符合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2)以情感爆發和明顯的衝動行為為主要表現,並至少有下列3項。

  第一,易與他人發生爭吵和衝突,特別在衝動行為受阻或受到批評時。

  第二,有突發的憤怒和暴力傾向,對導致的衝動行為不能自控。

  第三,對事物的計劃和預見能力明顯受損。

  第四,不能堅持任何沒有即刻獎勵的行為。

  第五,不穩定的和反複無常的心境。

  第六,自我形象、目的,及內在偏好(包括性欲望)的紊亂和不確定。

  第七,容易產生人際關係的緊張或不穩定,時常導致情感危機。

  第八,經常出現自殺、自傷行為。

  (三)應對策略

  與其他類型的人格障礙相比,衝動型人格障礙更容易矯正。但患者要主動配合,要加強自我調節。調節的主要方法:

  1.教育

  開展青春期有關生理、心理方麵的教育使其能正確認識自己,認識自己外部變化和心理變化。進入青春期的男孩,不能僅僅停留在對自己身體的某些外部特征和外部行為表現的認識上,還要鼓勵他們經常反躬自問和獨立反省,完善自我,把精力用到學習、成才上去。

  2.心理分析

  進行深入細致的心理訪談,使其正確對待挫折,應用此療法可使病人從無拘束的會談中領悟到心理障礙的症結所在,並逐步改變其行為模式,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訪談的目的是分析病人所暴露的、壓抑在潛意識中的心理資料,使病人意識到衝動情緒的根源。訪談的方式一般是在安靜、溫暖的房間內,讓病人斜躺在舒適的沙發椅上,麵朝天花板,便於集中注意力於回憶上,治療者坐在病人身後。訪談的時間每次約45~50分鍾,每周會談5次。治療過程需要半年至2年之久。長期的訪談才能獲得病人足夠的心理資源,加深病人與治療者的關係。使治療者能全麵了解病人的成長過程、生活經曆、性格形成和處理問題的方式。病人通過訪談也逐步加深對自我的認識,為改變自己性格上的弱點找到了努力的方向。然後從以下幾方麵著手治療:

  (1)培養必要的涵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將心比心,互相尊重;適度容忍,寬以待人,避免產生攻擊行為。

  (2)升華作用。即使受挫,也要盡量轉移到較高的需要與目的上去,把攻擊的能量轉移到學習、工作上來。

  (3)補償作用。受挫後,盡量用另一種可能成功的目標來補償代替,以獲得集體、他人對自己的承認,充分表現自己的能力,獲得心理上的快慰感。

  (4)積極的表同作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盡量讓他們學習好的行為榜樣,從積極的方麵引導他們。

  3.係統脫敏

  當病人雖然認識到了自己的病因,也有了改變自己病態行為的決心,但是做起來卻很困難,不知怎樣做才能真正擺脫這些症狀,為此還需要學會采取一些行動來製服它們。因而我們采用係統脫敏療法。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病人要學會放鬆。一般應用肌肉放鬆訓練的方法來對抗衝動。

  (1)訓練時要求首先學會體驗肌肉緊張與肌肉鬆弛間感覺上的差別,以便能主動掌握鬆弛過程。然後根據指導語進行全身各部分肌肉先緊張後鬆弛的訓練,直至能主動自如地放鬆全身的肌肉。

  (2)病人應將引起衝動行為的具體情景按程度順序排列。給出自己對這些情景事件感到的主觀幹擾程度,按各事件引起衝動行為的程度將它們由輕度到重度的順序排列為一個等級,這個等級被稱為衝動事件層次。

  (3)病人坐在舒適的靠背椅子上,並使自己全身肌肉放鬆。病人記住衝動層次,或由治療者按順序下指令,要病人按指令想象這一衝動情景,如果在想象時肌肉保持鬆弛,未曾引起衝動,則要病人進行高一層次的衝動情景的想象。直至求治者對所有事件的衝動均基本消失。

  4.自我暗示法

  運用自我暗示法、假想法來調節自己的暴怒情緒和暴力行為。每當情緒和行為即將爆發的瞬間,患者要立刻卷起舌頭不講話,最好閉上眼睛,腦子裏默念“忍”字,並迅速離開產生暴怒情緒和暴力行為的現場,去做別的事情,如看書、寫字、做作業。盡管此時看不進書去,字寫不好,作業也做不好,但能暫緩自己的暴怒情緒和暴力行為爆發。如果一時離不開現場,不妨運用自我暗示法來加以調節和製止。患者要在腦子中迅速默念:“大發雷霆有什麽用?花那麽多時間生氣幹什麽?不是還有那麽多書要去讀嗎?總不能丟下學習去發脾氣吧!發火會使自己失態的,自己平時的涵養到哪裏去了!在這麽多同學麵前自己能發火嗎?上一次發火自己已懊悔極了。這次千萬不要再發火了,讓人家一點也不要緊的,何況他也沒講錯什麽……”通過這種自我暗示法的調節,自己就會很快地從怒者的角色轉換成緊張學習的角色,緊張的學習可以減弱怒氣。此外,也可以運用假想來調節自己的情緒。在暴怒情緒和暴力行為即將爆發時,自己迅速想到暴怒或暴力後的嚴重後果,如自己不注意一拳把人家的眼睛打瞎了,或者把對方(引起患者暴怒情緒和暴力行為的人)假想為一個極壞的、蠻不講理的人,盡量把自己爆發後的結果想象得嚴重些,以使自己息怒。

  要在間歇期裏加強自控能力的培養。在爆發型人格障礙的間歇期裏,患者要加強自控能力的培養,用理智的方法來除去易激發自己暴怒情緒和暴力行為的環境刺激。其方法有:

  (1)加強道德修養,用道德的標準來調節自己的行為。

  (2)加強法製、規章製度的學習,用紀律來調節自己的行為。

  (3)學會將心比心,用置換角色的方法使自己冷靜下來。

  (4)學會“逆情性思維”,用相反的情感反應形式去思考。如在暴怒時,自己就采用“理智”來加以思考;在發恨時,自己就采用“愛”來加以思考,以此來驅趕不良的暴怒情緒和暴力行為。

  (5)學會運用“忍”、“製怒”等座右銘以及其他諺語來提醒自己,從而提高自控能力。

  (6)學會用愉快的情景、體驗等來驅趕不愉快的情緒,學會自我排解、自我安慰。

  積極自覺地接受挫折教育,學會積極的心理防衛方法。如正確對待自己的挫折,認真分析挫折原因,不盲目采取情緒化行為,而要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將心比心、互尊互愛、容忍別人、寬以待人的方式對待自己的挫折。要盡量把注意力轉移到學習等較高的需要和目的上去,把衝動的能量發泄到學習等方麵去。通過挫折教育,提高耐挫折能力。

  三、分裂型人格障礙

  分裂型人格障礙患者主要表現出缺乏溫情,難以與別人建立深切的情感聯係,因此,他們的人際關係一般很差。他們似乎超脫凡塵,不能享受人間的種種樂趣,如夫妻間的交融、家人團聚的天倫之樂等,同時也缺乏表達人類細膩情感的能力。故大多數分裂型人格障礙患者獨身,即使結了婚,也多以離婚告終。一般說來,這類人對別人的意見也漠不關心,無論是讚揚還是批評,均無動於衷,過著一種孤獨寂寞的生活。其中有些人,可以有些業餘愛好,但多是閱讀、欣賞音樂、思考之類安靜、被動的活動,部分人還可能一生沉醉於某種專業,做出較高的成就。但從總體來說,這類人生活平淡、刻板,缺乏創造性和獨立性,難以適應多變的現代社會生活。

  這類人的性欲淡漠也頗為突出,他們可稱“不近女色”的模範。內心世界極其廣闊,常常想入非非,但常常缺乏相應的情感內容,缺乏進取心。他們總是以冷漠無情來應付環境,以“眼不見為淨”的方式逃避現實,但他們這種與世無爭的外表不能壓抑內心的焦慮和敵意的痛苦。

  分裂型人格的人可以適應人少的工作,如圖書館書庫、山地農場林場等,他們更容易從事宗教和過隱居生活,但很難適應人員眾多的場合和需要交際的工作。

  分裂型人格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另一個詞:精神分裂症,但一直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明。有些學者研究表明多數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有分裂型人格,而另一些學者的研究發現,對分裂型人格患者持續觀察15~20年後,極少有變為精神分裂症的,分裂型人格的血清中也並無較一般正常族群更多的精神分裂症病患特征。因此分裂型人格與精神分裂症和遺傳的關係尚待證實。

  (一)發病有關因素

  分裂型人格障礙的形成一般與人的早期心理發展有很大關係。人類個體出生以後,有很長一段時間不能獨立,需要父母親的照顧,在這個過程中,兒童與父母的關係占重要地位,兒童就是在與父母的關係中建立自己的早期人格的。在成長過程中,盡管每個兒童不免要受到一些指責,但隻要他感覺到周圍有人愛他,就不會產生心理上的偏差。但如果終日不斷被罵、被批評,得不到父母的愛,兒童就會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更進一步,如果父母對子女不公正,就會使兒童是非觀念不穩定,產生心理上的焦慮和敵對情緒。有些兒童因此而分離、獨立、逃避與父母身體和情感的接觸,進而逃避與其他人和事物的接觸,這樣就極易形成分裂型人格。

  (二)表現特征

  以觀念、行為和外貌裝飾的奇特、情感冷淡,及人際關係缺陷為特點。表現類似精神分裂症,情感冷淡、常有猜疑,缺乏親切感,不能表達對他人的溫暖、體貼以及憤怒。他們對讚揚或批評無動於衷,沒有愉快的情感體驗,缺乏親密、信任的人際關係。他們言行頗為離奇,孤僻不群,疏遠於家庭及社會,或時常想入非非地沉湎於夢幻境界。

  此型患者是在自我的邊緣上反複出現以危機為特點的一種人格障礙,這種危機以不穩定行為的特點來表現。這些人在情感、思維、意誌各方麵,以不穩定性為其臨床特點。他們反複就醫,因其行為和臨床表現在不同時期有不同方麵的“疾病”傾向性,所以他們身上帶著很多的病名,神經症裏所有的病在他們身上曾經都診斷出來過。

  由於他們表現在各種事情上的不穩定性,每當見到這類人人們很難說他是一個什麽樣的人。他們主要表現在心緒、人際關係、自我形象上的不穩定性,其不穩定性的臨床表現如下:

  1.情緒不穩定

  患者具有反複無常的心緒,容易由正常心緒轉為激動、焦慮或抑鬱。

  2.突發的暴力行為傾向

  表現為患者具有對自己行為的不能控製性、不可預測和不考慮後果的明顯的衝動性。他們的這種情緒也表現在人際關係上,如患者由親人和朋友的眷愛和依賴轉變為難於忍受的親密性。他們對他人的理想和價值觀以及態度也是常常變幻莫測的,令身邊人很難理解他們的轉變是從何而來。他們的愛好、興趣、甚至職業也是可能較頻繁地轉換,使身邊人無法理解他們到底想做什麽。他們的不穩定性是廣泛的,且反複出現自傷行為和自殺企圖。他們的自殺行為以大計量地用藥和割腕等方式來表現,讓人看起來很像自虐行為。

  3.同一性危機

  同一性是一個人在正常情況下對自己的一種總括性主觀評價。自我同一性障礙是指一種非始終一致或矛盾的自我形象。有些時候他們對自己的性別也是矛盾的,他們可能為自己是同性戀患者而惶恐不安。

  4.他們很怕獨處

  他們無法忍受孤獨,以致無法享受清靜的生活。在獨處時,他們會有莫名的空虛感和焦慮感。

  此型患者應與抑鬱症相區別:他們沒有長期的憂愁,不存在自責和罪惡感可做鑒別。患者的反複自傷的行為是比較有特點的臨床表現。

  [病案]

  有一位著名的數學家,曾在科研領域做出過卓越的貢獻,並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數學定理。盡管他在科研事業上出類拔萃,然而他卻是一個人格障礙患者。他性格孤僻內向,成天關在小房間裏看書學習,演算公式,攻克難題,幾乎談不上有社會和人際交往。他為人沉默寡言,興趣索然,生活隨便,給人一種“古怪”的印象。40歲左右才在人催促下結了婚。結婚時,不知如何操辦家具布置陳設;婚後,不知道上街購買生活用品。由於過分內向離群,對外界反應不敏捷,社會適應性很差。多次發生車禍,造成嚴重的後遺症。他所表現出的這些人格特征,心理學上稱之為分裂型人格障礙。

  (三)診斷標準

  (1)符合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2)以觀念、行為和外貌裝飾的奇特、情感的冷淡,及人際關係缺陷為特點,並至少有下列3項:

  第一,性格明顯內向(孤獨、被動、退縮),與家庭和社會疏遠,除生活或工作中必須接觸的人外,基本不與他人主動交往,缺少知心朋友,過分沉湎於幻想和內省。

  第二,表情呆板,情感冷淡,甚至不通人情,不能表達對他人的關心、體貼,及憤怒等。

  第三,對讚揚和批評反應差或無動於衷。

  第四,缺乏愉快感。

  第五,缺乏親密、信任的人際關係。

  第六,在遵循社會規範方麵存在困難,導致行為怪異。

  第七,對異性的性活動不感興趣(考慮年齡)。

  (四)應對策略

  對分裂型人格障礙的應對目標,是要糾正其孤獨離群性、情感淡漠和與周圍環境的分離性。具體方法有以下幾種:

  1.行為訓練法

  旨在糾正孤獨不合群性,一般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1)提高認知能力。使其懂得孤獨不合群、嚴重內向的危害,自覺投入心理訓練。同時,講清訓練的方法、步驟、目的和注意事項,要求積極配合實施。

  (2)製定社交行為訓練評分表。自我評分,每天小結,每周總結。8~12周為一療程。施治者(醫生、專業人員、家長等)每周核對記錄,並做出評價。

  訓練無稍有進步,願意參明顯進步,能夠主動與人孤獨不合群現變化加社交,與人接觸接觸交談,孤獨不合群的象基本消失交談,但接觸交談傾向改變程度在50%以仍比較勉強和刻板上第一周/第一天得分第二天得分第三天得分第四天得分……第八周/第七天得分(3)評分計算和獎勵措施。每日最低分為0分,最高分為3分,每周最高分為18分。如果以8周為一療程,總分144分。一般以獎勵表揚為主,對每一點滴進步都要加以肯定,並給予強化,以鼓勵其自信心,這一點很重要。獎勵方式通常可采用現金、貨幣、贈送喜愛的生活學習用品、允許定期外出旅遊等等。切忌因為無進步或進步微小而批評責備,以免造成患者心理反感和對自己喪失信心。

  (4)明確訓練內容和目標。訓練內容從簡到繁,從易到難。開始時由施治者和受訓者共同商定,以一位朋友(同學或同事)為交談對象,每次要求主動與他交談5分鍾,交談內容和方式不限,逐漸做到主動,直至比較融洽地隨便交談。進而逐步增加交談的時間(從5分鍾增加到20分鍾,再增加到半小時);對象由1人增加到5人。訓練成功後,改變訓練內容,鼓勵其轉向積極參加集體活動,投入現實生活。

  2.認知療法

  要求本人有意識地分析自己,確定積極的人生理想和目標。應使其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人生是情趣無窮的愉快旅程,每一個人都應該是一位情趣盎然的旅行家,像欣賞宇宙萬物那樣每時每刻都在奇趣歡樂的道路上旅行,這樣才能充滿生活樂趣和前進的活力。

  治療上以行為療法為主。

  3.適應社會的鍛煉

  (1)社會實踐。要創造條件,有意識地接觸社會實際生活,擴大接受社會信息量,促使興趣多樣化。這樣有助於克服興趣索然、情感淡漠的人格。

  (2)參加興趣小組活動。這是培養興趣的較好形式,內容有繪畫、歌詠、舞蹈、藝術、體育鍛煉、科技活動等。

  四、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又稱社會性病態,是對社會影響最為嚴重的類型。反社會性人格障礙者在兒童、少年期一般都有品行障礙。

  (一)表現特征

  以行為不符合社會規範,經常違法亂紀,對人冷酷無情為特點,男性多於女性。年少時即有品行障礙及某些不良行為,如離家外出,與人鬥毆,傷害動物,毀壞他人財物,經常說謊、偷竊、逃學、偷竊、賭博、吸煙等。對人冷漠無情,喜歡惡作劇或損人不利己。他們的意識完好,但行為未加深思熟慮,不考慮後果,常因微小刺激便引起攻擊、衝動和暴行。他們從無內疚感、羞慚感,不能從經驗中吸取教訓,一犯再犯而不知改悔。不能與他人維持長久的關係,容易責怪他人,或為自己的粗暴行為進行辯解。具體表現為高度的攻擊性,無羞恥感,行為多受偶然性影響。

  [案例]

  李某,男,23歲,未婚,無業,小學文化程度。自幼頑皮,動輒與家人爭吵,摔打東西,有一次吵架時用螺絲刀刺傷其兄。8歲入學,成績一直很差,老師多次家訪,其母百般袒護。小學四年級時自動退學,終日浪跡於火車站,夜不歸宿,與一夥壞友鬼混,致使一女青年懷孕後自殺。從小打架、扒竊成習,15歲時因盜竊行為入少管所三年,18歲又因偷竊送勞動教養,19歲因報複行凶,致人重傷而被判處六年有期徒刑。李某在監獄中表現為不守監規、偷盜倉庫,與其他犯人鬥毆,辱罵管理人員,勞動時不遵守操作規程,致使一台牛頭刨床嚴重損壞,造成停產。某日在挖土時又與另一犯人發生口角,用钁頭連擊該犯人的麵部、腰部,造成其當場昏倒、顴骨骨折。當晚李某自覺問題嚴重,即自備方便麵、雞蛋、白糖等向被打傷的犯人賠禮道歉,企圖息事寧人。審訊過程中,他否認有意傷害,到第三次提審時破口辱罵辦案人員,並威脅說:“咱走著瞧,就是這次加了刑,出去還有見麵的時候!”次日絕食、緘默、裸體、頭擊鐵門,有時又偷吃東西,要同監犯人證明管教幹部打了他,給家中母親寫遺書,揚言要自殺。被送來作精神鑒定。其父係汽車司機,嗜酒,性情暴躁,與同事關係不睦,對子女冷淡,常用木棍、磚塊毆打子女。李母性格刁潑,常與鄰居吵架。哥哥自幼患癲癇,性情怪僻,有偷竊習慣,對家人凶狠。

  診斷: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二)診斷標準

  以行為不符合社會規範,經常違法亂紀,對人冷酷無情為特點,男性多於女性。本組病人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18歲前)就出現品行問題。成年後(指18歲後)習性不改,主要表現行為不符合社會規範,甚至違法亂紀。

  診斷標準:

  (1)符合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並至少有下列3項:

  第一,嚴重和長期不負責任,無視社會常規、準則、義務等。如不能維持長久的工作(或學習),經常曠工(或曠課),多次無計劃地變換工作;有違反社會規範的行為,且這些行為已構成拘捕的理由(不管拘捕與否)。

  第二,行動無計劃或有衝動性,如進行事先未計劃的旅行。

  第三,不尊重事實,如經常撒謊、欺騙他人,以獲得個人利益。

  第四,對他人漠不關心,如經常不承擔經濟義務、拖欠債務、不贍養子女或父母。

  第五,不能維持與他人的長久的關係,如不能維持長久的(1年以上)夫妻關係。

  第六,很容易責怪他人,或對其與社會相衝突的行為進行無理辯解。

  第七,對挫折的耐受性低,微小刺激便可引起衝動,甚至暴力行為。

  第八,易激惹,並有暴力行為,如反複鬥毆或攻擊別人,包括無故毆打配偶或子女。

  第九,危害別人時缺少內疚感,不能從經驗教訓,特別是在受到懲罰的經驗教訓中獲益。

  (2)在18歲前品行障礙的證據,至少有下列3項:

  第一,反複違反家規或校規。

  第二,反複說謊(不是為了躲避體罰)。

  第三,習慣性吸煙、喝酒。

  第四,虐待動物或弱小同伴。

  第五,反複偷竊。

  第六,經常逃學。

  第七,至少有2次未向家人說明外出過夜。

  第八,過早發生性行為。

  第九,多次參與破壞公共財物活動。

  第十,反複挑起或參與鬥毆。

  第十一,被學校開除過,或因行為不軌而至少停學一次。

  第十二,被拘留或被公安機關管教過。

  (三)應對策略

  1.教育

  不是所有的反社會人格都一定會犯罪,而大多數犯法者也並非病態人格。是否有暴力傾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所處的家庭環境和文化背景。一般來說,成長於暴戾的家庭者更易出現暴力攻擊行為,而來自平和的家庭的人則把自己的行為限製在輕微一些的程度和範圍內。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和矯正兒童、少年的品行障礙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注意進行道德情感的教育,尤其要進行責任感和義務感的教育,讓兒童知道自己作為一個人,不能光享受,還應履行義務和責任。

  其次,父母要注重自身的修養,為孩子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樣,給他們創造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對兒童、少年的不良行為傾向,要及時進行教育、批評,將其消滅在萌芽狀態,切不可掉以輕心,甚至包庇縱容,以免釀成惡果。

  2.認知領悟療法

  由於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病因相當複雜,目前對此症治療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實踐中,發現對那些環境影響形成的、程度較輕的患者,用認知領悟療法有一定的療效。

  幫助患者提高認識,了解自己的行為對社會的危害,培養患者的責任感,使他們擔負起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提高患者的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使他們明白什麽事可以做,什麽事不能做,努力增強控製自己行為的能力。這些措施對減少患者的反社會行為不失為有效的方法。

  3.厭惡療法

  個別威脅家庭與社會安全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可送入少年工讀學校或成人勞動教養機構,參加勞動並限製其自由。對情節特別惡劣、屢教不改的患者,可采用行為治療中的厭惡療法,即當患者出現反社會行為時,給予強製性的懲罰(如電擊、禁閉等),使其產生痛苦的體驗,實施多次以後,患者一產生反社會行為的衝動,就感到厭惡,全身不舒服,從而減少其反社會的行為。然後根據其行為矯正的實際表現,放寬限製,逐步恢複其正常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

  五、表演型人格障礙

  表演型人格障礙又稱癔症型人格障礙或尋求注意型人格障礙。其典型的特征表現為心理發育的不成熟性,特別是情感過程的不成熟性。具有這種人格的人的最大特點是做作、情緒表露過分,總希望引起他人注意。此類型人格障礙多見於女性,各種年齡層次都有,尤以中青年女性為常見,一般年齡都在25歲以下。

  (一)表現特征

  以過分感情用事或誇張言行吸引他人注意且情緒不穩定為特點。患病率兩性無明顯差異。他們的人情感膚淺,整個精神活動都帶著濃厚的情感色彩。這類人常好表現自己,而且有較好的藝術表現才能,唱說哭笑,演技逼真,有一定的感染力。有人稱他們為“偉大的模仿者”、“表演家”,他們情緒容易變化,猶如黃梅季節的天氣;愛表現自己,行為誇張、做作,猶如演戲,經常需要別人注意,為此常嘩眾取寵、危言聳聽,或在外貌和行為方麵表現過分;說話裝腔作勢,易受他人或環境影響,以自我為中心,為滿足自己的需要不擇手段,不斷渴望受到讚賞,感情易受傷害,追求刺激,富於幻想,說謊欺騙,操縱他人為自己的需要服務。

  [案例1]

  畢某,女,18歲,高二。學習成績很好,名列班級前茅,就是有一點同學們很反感,她喜歡在同學們麵前高談闊論,有意無意地標榜自己,表現自己,吹噓自己,說自己被某某男生“鍾愛”,某某男生是如何追求自己的,是如何寫戀愛信給自己的,自己又是如何刁難他們的。有時為了引起同學們的注意,竟不顧個人尊嚴,進行肆無忌憚地戲劇化表演,哭笑唱做樣樣都來。平時生活十分活躍,情感變化十分頻繁,富於幻想,自我中心,唯我獨尊,常用獻殷勤、謅媚等多種花招使同學們就範,與同學關係十分膚淺,十分要好的同學幾乎沒有,有時同學的一句客觀評語會使她痛苦流涕,委靡不振,但她從不吸取教訓,依然故我。

  [案例2]

  時某,男,工人,46歲,漢族,已婚。因喜表現自己,感情用事,易激惹等原因於13年前入院。病人於13年之前,不明原因逐漸表現愛模仿戲裝演員的動作,身著戲裝或其姐的紅毛衣,頭紮鮮花,抹口紅,打扮自己,行為舉止女性化。同時,容易發脾氣,自己的願望如不能得到滿足,就煩躁,甚至打人。變得非常自私,把家裏電視機和洗衣機搬至自己的房間,不許別人使用,並常緊鎖門戶,防止他人進入。愛聽表揚的話,與人談話時,總想讓別人談及自己如何有能力,親戚如何有地位,自己外貌如何出眾等,如果別人談及別的話題,病人常常千方百計地將話題轉向自己,而對別人的講話內容則心不在焉。因此病人常與家庭地位、經濟情況、個人外貌等不如他的人交往,而對強於他的人常常無端抵毀。病人常常感情用事,以自己高興與否判斷事物的對錯和人的好壞,對別人善意的批評,即使很婉轉,也不能虛心接受,不但不領情,還仇視別人,迫使別人不得不遠離他。因此,許多人說他不知好歹。與別人爭論問題時,總要占上風,即使自己理虧,也要編造謊言,設法說服別人。病人常到火車站站口或公共汽車上幫助檢票、售票。有時對人過分熱情,但若別人稍違於他,就與別人吵架,從而導致關係破裂,幾乎無親密朋友。近幾年來,他與人發生糾紛次數有所增加,給家庭帶來許多麻煩。

  [案例3]

  耿某,女,25歲,工人。平時隻講究穿著打扮,炫耀自己,在單位上盡幹出風頭的事。隻喜歡聽到對她的讚揚聲、甜言蜜語聲,不愛聽到反對她的聲音,更不愛聽到批評,即便輕一點的批評對她來說都不得了,大吵大鬧後還不上班。她平常言語、行為和服飾總愛模仿影視明星和歌唱明星,好像她本人就是明星似的,等等。

  診斷:癔症型人格障礙

  (二)診斷標準

  以過分的感情用事或誇張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為特點。

  診斷標準:

  (1)符合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2)以過分的感情用事或誇張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為特點,並至少有下列3項。

  第一,富於自我表演性、戲劇性、誇張性地表達情感。

  第二,膚淺和易變的情感。

  第三,自我中心,自我放縱和不為他人著想。

  第四,追求刺激和以自己為注意中心的活動。

  第五,不斷渴望受到讚賞,情感易受傷害。

  第六,過分關心軀體的性感,以滿足自己的需要。

  第七,暗示性高,易受他人影響。

  (三)應對策略

  一般來說,癔症型人格障礙會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心理的逐漸成熟而症狀減輕。但這不能表示它可以不治而愈,因為患者常不能知覺到自己的真正感情是怎樣的,而且青少年時期,不加以調節,其症狀隻會加重。因此,青少年朋友一定要學會控製自己,學會情緒調節,在青少年時期就消除癔症型人格障礙。

  1.教育

  癔症型人格障礙一般認為與早期家庭教育有關,父母溺愛孩子,使孩子受到過分的保護,造成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不符,心理發展嚴重滯後,停留在少兒期的某個水平,因而表現出癔症型人格特征。另外,患者的心理常有暗示性和依賴性,也可能導致本類型人格產生。一般來講,此類型患者的人格障礙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的逐漸成熟而症狀減輕。但這不能保證可以不治而愈,在應激狀態下還有可能發生癔症症狀。因此,患者隻有正視自己,才能揚其長避其短,適應社會環境。如果不能正視自己的缺陷,自我膨脹,放任自流,就會處處碰壁,導致病情發作。

  2.認知領悟療法

  具有此種人格的人要改變過分的情感表達,首先要做的便是向自己的親朋好友做一番調查,聽聽他們對這種情緒表達的看法。對他們提出的看法,千萬不要反駁,要捫心自問:這些情緒表現哪些是有意識的,哪些是無意識的;哪些是別人喜歡的,哪些是別人討厭的。並把它記下來。然後要做的就是對別人討厭的地方要堅決予以改進,而別人喜歡的地方則在表現強度上力求適中,特別對無意識的表現,一定將其寫下來,放在醒目處,不時自我提醒。

  此外,還可請好友在關鍵時刻提醒一下,或在事後請好友對自己今天的表現作一評價,然後從中體會自己情緒表達過火之處,以便在以後的情緒表達上適當控製,達到自然、適度的效果。

  3.升華法

  表演型人格患者有一定的藝術表演才能,唱說哭笑,演技逼真,而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難怪有人戲稱她們為“偉大的模仿者”、“表演家”。但是,她們這種逼真的演技主要是為了表現自己,引起他人注意,因此,成了癔症型人格障礙的異常人格特征之一。我們不妨“將計就計”,讓她們把興趣轉移到表演藝術中去,使患者原有的淤積能量到表演中去得到升華。事實也表明,許多藝術表演都需要一定的誇張成分;許多演員為了使觀念能沉浸到劇情之中,都充分運用了自己的表情、語言去打動他們。而癔症型人格障礙患者在這一點上恰恰大有用武之地,他們投身於表演藝術是一種很有效的調節障礙的方法。因此,表演型人格障礙的人投身於表演藝術是一條很有效的自我完善之路。

  4.反省法

  平時要學會經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有失常。睡覺前冷靜客觀地回想一下自己一天來的各種表現,最好能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想想自己的這些言行他人能否接受,自己這個時候為什麽要采取這種行為,說這些話,如果是自己聽了是否也會發怒,等等。通過冷靜分析和思考這些問題,找出自己人格中的缺陷,並有意識地加以控製和調節。如果自己反省感到困難,可以學會如下方法進行控製:首先,可以借助於心理醫生和心理輔導老師的幫助,反省自己的人格缺陷。在醫生和老師的提醒下,認識癔症型人格障礙的特點及其在自己身上的具體表現,從而提高反省自己言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正視自己患的人格障礙並自覺主動地加以調節。其次,可以通過閉目靜思來幫助自己反省。癔症型人格障礙患者難以安靜下來,而反省必須在安靜的心態下來進行。因此,患者要慢慢養成閉目靜思的習慣。這樣就易於控製自己的情感,反省自己的言行,去認真思考諸如下麵的問題:自己是否比別人更想引人注意?自己的情緒是否帶有戲劇性色彩?自己是否常想成為話題的中心者?自己是否有反複無常的感情?自己是不是追求那種稍縱即逝的人際關係?自己是否喜愛那種迅速變化的生活?自己有否持續地尋求或要求他人給自己安慰、讚同、表揚?等等。通過坐禪易於控製自己的情感,便於反省自己、客觀地了解自己和正視自己。

  5.自我暗示法

  可以經常用下列暗示語來暗示自己,例如:“不要太激動”、“不要自我中心”等等,來暫時控製自己的情緒。也可以運用較長的暗示語來暗示自己,以達到相對穩定的情緒,例如:“自己個性中最大的弱點就是自我中心。在這種心態下,自己的行為就會一切以自我為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