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4章 心理谘詢法

  第一節 心理谘詢概述

  一、什麽是心理谘詢

  “谘詢”一詞最早載於《書・舜典》,“谘十有二牧”、“詢於四嶽”。“谘”即為商量之意,“詢”就是詢問之意。“谘詢”一詞源於拉丁語“consuitatio”,英語為“counsel”,也有商討、勸告、質疑等意。“心理谘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是指,在心理方麵給谘詢對象以幫助、勸告、引導的過程。國外心理學界關於心理谘詢的定義有許多不同的說法。莉奧妮。E。泰勒(Leone。E。Tyler)認為,“谘詢是一種從心理上進行幫助的活動,它集中於自我同一感的成長以及按照個人意願進行選擇和做出行動的問題。”塞西爾。H。帕特森(Cecil。H。Patterson)認為,“谘詢是一種人際關係,在這種關係中谘詢人員提供一定的心理氣氛或條件,使谘詢對象發生變化,做出選擇,解決自己的問題,並且形成一個有責任感的獨立個性,從而成為更好的人和更好的社會成員。”

  根據《美國哲學百科全書》中的定義,谘詢心理學有以下幾個特征:

  (1)主要針對正常人。

  (2)為人的一生提供有效的幫助。

  (3)強調個人的力量與價值。

  (4)強調認知因素,尤其是理性在選擇和決定中的作用。

  (5)研究個人在製定總目標、計劃以及扮演社會角色方麵的個性差異。

  (6)充分考慮情景和環境的因素,強調人對於環境資源的利用以及必要時的改變。

  1984年,在美國出版的國際心理學會編輯的《心理學百科全書》肯定了心理谘詢的兩種定義模式,即教育模式和發展模式。其中認為,“谘詢心理學始終遵循著教育的模式而不是以臨床的、治療的或醫學的模式。谘詢對象(不是患者)是在應付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和任務方麵需要幫助的正常人。谘詢心理學家的任務就是教會他們模仿某些策略和新的行為,從而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已經存在的能力,或者形成更為適當的應變能力。”谘詢心理學強調發展的模式,它試圖幫助谘詢對象得到充分的發展,掃除其成長過程中的障礙。

  中國北京大學心理係錢銘怡教授認為,心理谘詢具有如下特征:

  (1)體現著對來訪者進行幫助的人際關係。

  (2)心理谘詢的過程是涉及到一係列心理活動的過程。

  (3)心理谘詢屬於一個特殊的服務領域。

  我國的阮芳賦先生曾推薦裏斯曼所下的定義:“谘詢是通過人際關係而達到的一種幫助過程、教育過程和增長過程。”這一定義基本表達了谘詢的實質內容。

  綜上所述,我們給心理谘詢作如下定義:心理谘詢是通過人際關係,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方法,給谘詢對象以幫助、啟發,以協助其自強自立的過程。通過心理谘詢,可以使谘詢對象在認識、情感和態度上有所變化,解決其在學習、工作、生活、疾病和康複等方麵出現的心理問題,從而更好地適應環境,保持身心健康。下麵用一實例來具體說明。

  [病案]

  求詢者,男,大學文化水平。曾在某醫院工作。患強迫症10年。主要表現為在上班回家後要長時間洗澡,見到同事也覺得恐懼,醫院發的鈔票都要消毒,別人坐過的椅子要反複擦洗。病人自身也認為沒有這個必要,但卻常常無法克製自己的衝動,不洗就非常緊張和恐懼,以至於不能在那裏工作。後來調到其他單位工作,仍恐懼把醫院的髒東西帶回家來,來治療前,已經不能工作。

  這位谘詢者非常焦急,迫切希望醫生給予幫助,克製自己不再反複洗滌。

  在對這位求詢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醫生首先讓他發現:他的這種莫名其妙的恐懼心理實際上是一種缺乏理性的兒童心理,而並非成人應有的邏輯,讓其認識到自身行為的這種荒謬性。此後,治療者進一步向病人講解了這種恐懼心理是在幼年期形成,在成年後遇到心理衝突就顯現出來,要用成年人的態度去對待它。並要求病人思考,寫書麵體會和回憶生活經曆。接著又指出,作為一個成年人不能遷就自己內心的幼兒恐懼,不能允許它繼續主宰自己的行動。在經過幾次會談後,求詢者表示自己好多了,而且對自己的兒童心理有了認識,在書麵體會中表示要堅決用成年人的態度去揭露、批判自己的幼年恐懼。同時,行為上也有所表現,對醫院的恐懼減輕,已經可以在醫院裏稍做活動,而不會存在先前的恐懼心理了。

  二、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的異同

  通過比較心理谘詢和心理治療的定義,不難看出二者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1953年,美國谘詢心理學分支學會主席哈恩(M。E。Hahn)曾說過,許多心理谘詢學家和心理治療學家都認為,心理谘詢和心理治療不能截然分開。心理谘詢家所做的工作,在心理治療家看來,就是心理治療;而心理治療家所實踐的,在心理谘詢家看來則是心理谘詢。當然,心理谘詢和心理治療還是有所區別的。由哈恩的這段話我們不難看出:心理谘詢和心理治療這二者處於可區分與不可區分之間。說它們不可區分,是因為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的確有許多關鍵之處相互補充,難以分解。

  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的相同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采用的理論方法常常是一致的

  即在心理谘詢和心理治療的理論上沒有明確的界限。羅傑斯是第一個提出心理谘詢概念的人,他的谘客概念、谘客中心療法以及關於人類心理成長發育潛能的學說,對心理谘詢和心理治療都有極大的影響,擴大了心理谘詢的範圍,也擴大了心理治療的對象。心理治療不再局限於幾種特殊的神經症,如強迫症、恐怖症等,而是包括了一些具有煩惱、焦慮情緒的正常人。漢森(J。C。Hansen)曾指出,每一個心理谘詢家都必須發展個人谘詢學說,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學說都是折中的。1977年,加菲爾德(S。L。Garfield)等人征求了154位從事心理谘詢的醫生的意見,他們表示,在現存的學說中沒有一種能單獨運用於心理谘詢和心理治療中所見到的多種谘客的複雜情況。

  2.工作的對象常常是相似的

  即在病與非病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那些有潔癖的正常人與較輕的強迫性洗濯病人之間,小心謹慎、工作細致的正常人與較輕的強迫症病人之間,在沒有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時,都是難以區分的。對個性偏於狹隘、憂鬱的正常人和較輕的神經症性抑鬱病人,實際上也不易鑒別。在日常臨床工作中,要求幫助的谘客大都有各種煩惱和心理障礙,且多處在正常和心理疾病這個連續係統之間,難以劃分。因此,心理谘詢專對正常人而心理治療專對病人這一規定,也就失去了現實基礎。

  3.在強調幫助求助者成長和心理改變方麵,二者是相似的

  心理谘詢和心理治療都希望通過施治者與求助者之間的互助,達到使求助者心理改變和發展的目的。

  4.二者都注重建立施治者與求助者之間的人際關係

  認為這是幫助求助者心理改變和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

  盡管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之間有上述相似之處,盡管有的心理谘詢者做了一些心理治療工作,有的心理治療者也做了些心理谘詢工作,也仍然存在著如下不同之處:

  (1)心理谘詢的對象主要是正常人、正在恢複或已康複的病人。著重處理的是正常人所遇到的各種問題,諸如日常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問題、職業選擇問題、教育問題、婚姻家庭問題等等;而心理治療的對象則主要是有心理障礙的人,其適應範圍主要為某些神經症、性變態、心理障礙、行為障礙、身心疾病、康複中的精神病人等。

  (2)心理治療的主要形式是門診和住院心理治療。其從業人員主要是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家;而心理谘詢的主要形式是門診谘詢和現場谘詢,從業人員主要是各類心理學工作者和社會工作者。

  (3)心理谘詢用時較短,一般谘詢一次至幾次即可。而心理治療較費時間,由幾次到幾十次不等,甚至更多,需經年累月方可完成。

  (4)心理谘詢在意識層次上進行,更重視教育性、支持性、指導性。著重找出已存在於求助者自身的某些內在因素,並使之得到發展,或在現存條件的分析基礎上提供改進意見;心理治療則主要在無意識領域中進行,且具有對峙性,重點在於重建病人的人格。

  (5)心理谘詢工作是更為直接地針對某些有限的具體目標而進行的。心理治療的目的則比較模糊,其目標是使人發生改變和進步。

  第二節 心理谘詢的形式

  心理谘詢的形式按照不同的標準可有多種劃分。

  一、按來訪者是否本人:直接谘詢和間接谘詢

  (一)直接谘詢

  直接谘詢,是指由心理谘詢人員對求詢者本人直接進行的谘詢。直接谘詢的特點是通過谘詢者與求詢者的直接交往和相互作用,使求詢者的疑難問題得到解決,心理困擾或輕微心理疾患逐漸得到排解或減輕。這種方式是心理谘詢中最常見的,也是需要提倡的形式。

  下麵介紹一位心理谘詢醫生使用認知行為療法進行直接谘詢的實例。

  [病案]

  姓名:胡某某性別:女年齡:30歲

  教育程度:電大二年級社會經濟地位:某單位統計員婚姻狀況:已婚

  外在表現:表情緊張,語音偏低,主動談病情。

  表現出的問題:由於工作與學習壓力大,表現出緊張、焦慮、失眠、擔心等。

  既往生活史與當前生活情景:

  胡某某,女,30歲,統計員,由丈夫陪伴來就診。病人表情緊張,語音偏低,主動談病情。自述兩個星期以前,由於工作與學習緊張,焦慮、失眠、擔心,不知如何應付,前來精神科門診診治。病人為高中畢業生,現在在某單位做統計工作。由於客觀原因失掉了上大學的機會,為了繼續深造,兩年前她和其他許多同事一起報考電視大學,在職學習英文,現在已是二年級學生。本來由於邊工作、邊學習,已感到吃力,且偶爾失眠,吃些藥也就無所謂了。但三個月前由於被提升為主管統計工作,負擔加重,又加上正值一年一度的電視大學的考試將至,心理負擔加重。雖然自己徹夜不眠地念書,可是功課還是趕不上。由於單位要求按時報送報表,自己卻遲遲趕不出來,結果領導批評隻顧念書而影響工作,心情顯得更不好,時時緊張不安,不知如何是好。一方麵擔心不能參加考試而前功盡棄;同時也怕報表趕不出來,任務完不成。心裏猶如熱鍋上的螞蟻,不知所措。

  心理分析與評估:

  與病人初次談話

  醫師:“到底為什麽覺得那麽緊張呢?”

  病人:“因為我是做統計工作的,統計工作每半年要向上級單位報各種報表,非常忙;我同時又在上電視大學,沒有脫產,在職念書。在這兩者之間就比較矛盾。再加上考試時間和報表時間的衝突,所以我心情就更緊張。醫師,你說我該怎麽辦呢……”

  醫師:“你想呢?”

  病人:“我總想怎麽把時間擠出來,把表報出去,同時又可以參加考試,但我認為我做不到,所以心裏就矛盾起來……”

  醫師:“讓你覺得很難處理?”

  病人:“是的。我現在緊張得手也發抖,寫報表的時候,一直緊張得發抖,沒辦法寫。回到家裏心情仍緊張,情緒也不好,飯也吃不下。勉強吃了就嘔吐。”

  醫師:“那一定很難受!”

  病人:“是呀!心裏老是緊張……不斷地想怎麽辦呢?怎麽辦呢?……實在沒辦法解決。醫師,你說怎麽辦?”

  醫師:“你跟領導談過沒有?”

  病人:“領導批評我,說我隻想考試,不關心工作……”

  醫師:“報表的事沒有人幫助你?”

  病人:“沒有。因為隻有我熟悉,隻有我才能搞,沒有別人可以幫忙。”

  醫師:“嗯!”

  病人:“所以我就想到醫院去休息休息,看看為什麽我一吃東西就吐出來,而且兩手總是發抖。”

  醫師:“結果呢?”

  病人:“結果是我們領導不能理解,就說我住院是想躲避工作去準備考試。把我氣壞了,差一點跟他吵起來。”

  醫師:“看樣子事情變得嚴重了。”

  病人:“是呀!所以我才趕緊來看門診。醫師你說我怎麽辦才好!”

  當一個人心理上有很多負擔與壓力時,會感到很難受、吃不消。特別是當他“預料”事情會惡化,變得很危險,或者後果不堪設想時,則由於那種“預料”或“想象”而更感到焦慮不安。目前這個病人認為假如她沒按時完成報表,或按時參加考試,就會產生極惡劣的後果,根據那種“預料”,病人就變得很著急、緊張,無法控製自己。

  治療過程:

  1.改變內心的看法、態度與做法

  治療的方向之一就是跟病人一起檢討那種令人可怕的“預料”,想辦法改變看法,“化險為夷”。

  醫師:“你剛才說,很擔心擠不出時間來準備考試,是嗎?”

  病人:“我這麽緊張,根本沒辦法定下心專心念書了!”

  醫師:“所以你擔心考試考不好,是不?”

  病人:“是呀!”

  醫師:“考試考得不好,(你認為)結果會怎麽樣呢?”

  病人:“那就很令人傷心了!”

  醫師:“怎麽說?”

  病人:“我花了一年時間,用了那麽多精力去念書,也交了不少學費,結果考不上,那還不糟糕嗎?”

  醫師:“不好是不好,難道會是很糟糕嗎?”

  病人:“那當然!我這一年辛辛苦苦念了書,少說、少做別的事,一心一意就是為了這個考試……”

  醫師:“結果不能考,是嗎?”

  病人:“是呀!”

  醫師:“這我可以理解,可是比起其他的事情來,還沒有那麽糟糕吧?”

  病人:“怎麽說?”

  醫師:“比如,你害了一場大病,得了癌症;或者需要開刀,切除一條大腿;或者房子被火燒了……”

  病人:“當然沒有那麽嚴重。”

  醫師:“這一次你考不上,頂多是明年再考一次。”

  病人:“還得再念一年,明年再考!”

  醫師:“看樣子事情並不是那麽糟糕透頂走投無路,隻是多等一年的事。況且你已經等了好幾年了,再多一年,也不算什麽吧?總比你現在著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似的要好。萬一來個心髒病發作什麽的豈不是更糟?”

  病人:“你是說,我把事情看得太嚴重了?”

  醫師:“一個人把事情看得太嚴重,就容易反應強烈。假如把事情看得簡單些,反應也就會平靜些。”

  病人:“……”

  醫師:“假如你到時候報不出表來,事情會怎樣?”

  病人:“那也會很不好,很壞。”

  醫師:“怎麽壞?”

  病人:“假如到時我統計表報不出來,說不定會影響全年的獎金或部分工資;領導會當著大家的麵批評我,那就更不好過了……”

  醫師:“當一個人想同時趕做幾樣事情,而趕不出來時,常會覺得緊張。像這種情形,最好權衡一下輕重,把精神與時間先傾注在一件比較重要的事情上,把該件事做完了以後,再去試做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這樣一個接一個,按主次關係去處理,心裏就比較踏實舒暢,也有效果。例如把工作上的報表與電視大學的考試比較起來,哪一樣對你比較重要?”

  病人:“因為我想兩件事都重要,所以才這麽急著兩邊趕。……”

  醫師:“所以才覺得兩樣都搞不出來,反而更著急了。假如你從利害關係方麵著想,報表與考試,哪一個對你的將來有決定性的重要意義?”

  病人:“那不用說啦,是報表重要。”

  醫師:“考試其次?”

  病人:“是的。”

  醫師:“怎麽說呢?”

  病人:“因為考試考不考得上,隻影響我的資曆。可是報表能不能趕出來,卻影響我的整個工作。”

  醫師:“你不能丟掉工作,不能受處分,否則影響你一輩子,是嗎?”

  病人:“那當然不用說。”

  醫師:“這樣看來,你還是按照主次關係,看哪件比較重要,就先專心於哪件事,把報表準備好,完成你的工作任務,假如剩下時間,再去考慮考試的事情。不然即使考試考上了,而卻把工作弄糟了,那還有什麽用?”

  病人:“……”

  醫師:“就是把事情按重要不重要,分先後主次,先照顧最重要的事情。這樣辦事有先後秩序,反而能一一攻破呢!”

  病人:“這我就明白了。可是我現在就是時時刻刻、每分每秒都很緊張,鬆弛不下來。”

  醫師:“對!因為患緊張毛病的人,其毛病有時不在容易緊張,而在於緊張後該鬆弛下來時,不容易鬆弛下來,所以一直持續處於緊張狀態,很難受。”

  2.嚐試行為治療

  從行為治療的立場說來,有些技巧是特別幫助病人鬆弛下來的。比如,最簡單的是使用“全身鬆弛法”,即練習如何按照自己的意誌,逐步放鬆全身的隨意肌,繼而獲得心理上的鬆弛(詳細參照第十一章)。其主要原則,在每日每隔一定時間試行放鬆動作,隨時幫助個人獲得輕鬆的情況;同時在緊張情況以後,隨時能把自己的心情與身體“轉回”到鬆弛的狀況,是一種簡單具體、有用的行為治療技巧,可以幫助患有焦慮毛病的人。其具體的教導練習方法如下:

  醫師:“醫師可以教你如何自己練習全身鬆弛的方法。你想試試看嗎?”

  病人:“好的。”

  醫師:“這種方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讓一個人能養成一種習慣,把自己的緊張除去,鬆弛下來。操作很簡單,誰都可以嚐試。……”“好,現在坐在你的椅子上,盡量保持舒適的姿勢。首先把你的眼睛閉起來,讓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自己的身上。……然後把注意力移到你的頭部,注意看看頭部哪裏肌肉很緊,有沒有使你不舒服?”

  病人:“感覺不到。”

  醫師:“沒關係。現在你把牙關咬緊……有沒有感到兩邊麵頰很緊?”

  病人:“有的!”

  醫師:“現在把牙關放鬆,把咬牙的肌肉放鬆……”

  病人:“肌肉有鬆下來的感覺。”

  醫師:“對了。再注意看看頭部什麽地方的肌肉還很緊,全部把它放鬆,讓頭部各部分都鬆弛下來。現在把注意力轉移到脖子。首先把脖子的肌肉弄得緊緊的。對了,好緊吧?”

  病人:“很緊。”

  醫師:“好,現在把脖子的肌肉全部放鬆,對,覺得輕鬆了吧?”

  病人:“是的。”

  醫師:“記得脖子肌肉緊的時候,是怎樣的感覺,脖子放鬆的時候,又是怎樣的感覺。現在把脖子繼續保持在鬆弛的狀態,然後把注意力轉移到肩膀上。看看肩膀是怎樣?”

  病人:“有點酸痛,緊的感覺。”

  醫師:“對。表示肩膀肌肉有點緊張。那麽現在把肩膀豎緊,把肌肉弄得更緊,保持一兩秒鍾,然後馬上放鬆,把肩膀所有肌肉都放鬆……對,這樣放鬆下來,覺得很舒服、輕鬆了吧?”

  病人:“嗯。”

  醫師:“現在你已經學會如何把脖子、肩膀放鬆,那麽下一步把注意力移到兩手上來。”“現在把兩手用力抓緊,抓緊兩三秒鍾,有什麽感覺?”

  病人:“兩手很緊,而且發麻起來,有點酸痛。”

  醫師:“對。現在把兩手同時放鬆,把兩手所有肌肉都鬆弛下來……覺得輕鬆了吧?把兩手放得舒舒服服的,盡量保持鬆軟無力,很鬆弛。對,這樣鬆弛下來。……現在把注意力移到胸部。首先吸一口氣,把胸腔脹得鼓鼓的。保持一兩秒鍾,然後把氣吐出來,再吸氣;慢慢地吸氣、呼氣,讓胸部也覺得很輕鬆。這樣子慢慢地深呼吸幾次,頭部也會感到有點迷迷糊糊,輕鬆下來了,是吧?”

  病人:“……”

  醫師:“非常好。那麽現在我們繼續把注意力轉移到腳部,看看腳部肌肉有沒有緊張,假如有,就讓它也鬆懈下來。全身上下都鬆懈下來。繼續閉著眼睛,想象是躺在舒服的沙發上,或床上,輕輕深呼吸,把全身放得軟軟的,很輕鬆……就這樣保持一兩分鍾……好極了。你很會學習,已經學會如何自己把自己全身肌肉都放鬆,達到輕鬆的情況了,是嗎?”

  病人:“是的。”

  醫師:“好,你現在可以好好坐起來,恢複你本來的姿勢。可是,要記得你是應用什麽方式把自己放鬆的。我要你每天上、下午這樣操作兩次。不管你在哪裏,念書也好、工作也好,找一個地方每天幾次自己把自己放鬆,讓你的軀體與心情能每隔一段時間定期休息輕鬆一下。同時,每天每次無論遇到什麽緊張情況,比如:工作緊張、趕時間、忙於念書、跟別人爭吵、跟領導討論,等等,你心情緊張以後,馬上找機會把自己的軀體鬆懈下來,幫助你從緊張狀況中脫離出來,恢複到平常情況。如此,自然而然心情也跟著輕鬆下來,不會整天都持續緊張,因過分著急而難受了。從今天起,你可以開始這樣試試看。”

  這種行為治療法的施行,其特點應著眼於如何實際地幫助病人解除或改變困擾著他的行為、習慣或情緒,簡單且具體。而且其特點在於不考慮病人心理上煩惱、困惑或操心的事到底是什麽,也不用去分析產生病理的根源,而專心注重於如何減除或改變病人非適應性的行為反應。對於有些病人,特別是不願談論其內心問題的病人;或者著急緊張很厲害,嚴重被症狀困擾著的病人,需馬上做此對症性治療。

  反過來說,假如病人毛病的來源,與其環境有關,特別是與人際關係有密切關係的話,那麽,治療方式可以考慮朝此方向進行。

  3.探索人際關係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一個人的緊張與不安,可以說是針對著某種心理上的挫折、衝突、壓力或困難而產生的情緒反應,反射著其適應上的困難,特別是在家庭、學校或工作環境裏存在不良或不適當的人際關係。這時,治療的重心可以研究探討其所處環境與人際關係如何,朝此方麵去進行輔導。

  醫師:“你在這個單位工作幾年了?”

  病人:“也近八九年了。”

  醫師:“以往工作很順利嗎?跟同事們相處怎樣?”

  病人:“還可以。”

  醫師:“你負責統計工作,同事們覺得怎樣?”

  病人:“我是被分配到這個專業來工作的。因為我腦子好,在數學方麵不錯,所以做得還很稱職。隻是……”

  醫師:“隻是怎樣?”

  病人:“沒什麽……”

  醫師:“說說看。”

  病人:“有些人不太欣賞我的能力……”

  醫師:“有點不滿意?”

  病人:“人家說‘槍打出頭鳥’,因為我有時表現得好,有人……”

  醫師:“有人找你麻煩?”

  病人:“可以這麽說。”

  醫師:“誰會找你麻煩?”

  病人:“並不是找我麻煩,隻是不見得欣賞我的表現。”

  醫師:“誰?”

  病人:“……”

  醫師:“是領導?”

  病人:“我們領導雖然工作很認真,可是他的文化水平不怎麽高,且專業知識與水平也比較差。”

  醫師:“是不是領導心裏不大高興你專心去念大學,而說你不注重工作?……”

  病人:“可能有點這種情況。”

  醫師:“這是可以理解的。不過,發生這種事情,一般人怎樣看?”

  病人:“什麽意思?”

  醫師:“我是說,假如有的領導不喜歡你教育水平及能力太高,過分求進,那底下人會怎樣反應?”

  病人:“有些人則不服氣,找機會鬧……”

  醫師:“那可不太合適了。還有呢?有什麽比較積極有用的處理辦法沒有?”

  病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跟領導直接談,交換思想,讓領導了解你的思想,我們也了解領導的想法,希望能彼此諒解,改善彼此相處的關係。”

  醫師:“也就是說,工作人員要尊重領導的立場,做領導的也要體貼、培養下層人員,讓他們能發揮潛力不斷進步,彼此相互尊重,是嗎?”

  病人:“我沒辦法這麽做。”

  醫師:“為什麽?”

  病人:“我不習慣於跟人家交換思想。我說話很直,有時很容易一開口就傷害了別人,所以不敢跟領導交換思想。”

  醫師:“可是,現在你不是還可以跟醫師談吐內心事,也懂得跟醫師交流嗎?”

  病人:“跟醫師比較容易,跟領導就不容易。”

  醫師:“你跟領導交流交流,向他說明為什麽考試對你那麽重要,請他盡量協助你渡過這個難關,或許還有辦法。”

  病人:“那我就不曉得了,要試試看。”

  醫師:“假如平時你跟領導關係很好,上下能合作,感情也融洽,像你現在處於這種既要趕報表,又要急於準備考試,領導會怎樣幫助你?”

  病人:“他肯定會理解我的心情,幫助我,比如叫別的同事替我負擔點兒工作,讓我渡過這個難關。”

  醫師:“那你就不會像現在這樣緊張得焦頭爛額了。”

  病人:“也許是。”

  醫師:“看來補念大學,提高教育水平很重要,如何跟同事與領導相處,維持良好關係,也很重要。”

  病人:“你說得對。”

  (二)間接谘詢

  間接谘詢,是指由心理谘詢人員對來訪的求詢者親屬及其他人員所反映的當事人的心理問題進行的谘詢。間接谘詢的特點是在谘詢者與當事人之間增加了一道中轉媒介,當事人的心理問題靠中轉人向谘詢者介紹,谘詢者對當事人的處理意見也要由中轉人付諸實施。因此,在間接谘詢中,如果不能正確處理好谘詢者與中轉人的關係,使谘詢者的意見易為中轉人所接受並合理實施,就會直接影響到谘詢效果。所以,也正因為如此,在沒有非常特殊原因的情況下,應盡量要求谘詢對象本人親自求詢,並有足夠的求醫動機,隻有在這樣的前提下,雙方才能密切合作、共同努力,從而取得令人滿意的療效。

  二、按來訪者數量:個體谘詢和團體谘詢

  (一)個體谘詢

  這是心理谘詢最常用的形式。所謂個體谘詢,是指谘詢者與求詢者一對一的谘詢活動,如我們上麵的案例即是個體谘詢的例子。由於這種谘詢活動既可以采用麵談的方式,也可以通過電話、信函等其他途徑進行,個體谘詢也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形式:

  (1)麵谘:就是指求助者來到谘詢服務部與谘詢師麵對麵地交流。這樣可以促進雙方直接真誠地交流與了解,一般谘詢效果比較明顯。是目前主要的谘詢方式。

  (2)電話谘詢:這種谘詢方式較適合那些時間緊迫或不願暴露真實身份的求助者。

  (3)互聯網谘詢:網絡谘詢比較適合那些受軀體條件、地理環境或個人習慣等限製,不能或者不願直接進行谘詢的求助者。

  個體谘詢具有保密、易於交流、觸及問題深刻、便於個案積累和因人製宜等優點,但這種谘詢形式也有費時和社會影響較小等不足。

  (二)團體谘詢

  團體谘詢是與個體谘詢相對而言的,它又稱集體谘詢、小組谘詢或群體谘詢。一般來說,凡是同時對多個來訪者進行谘詢的方式即屬於團體谘詢。團體谘詢的出現和流行,是基於這樣的一種深刻的認識,即人是社會的人,人的心理發展乃至一切發展多與社會環境有關,人的許多心理問題皆源於人際關係中。因此,通過團體人際交互作用的方式,模擬社會生活的情境,來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從而達到自我認識、自我調節以及自我發展。與個體谘詢相比,團體谘詢具有以下特點:

  (1)團體谘詢與治療影響廣泛。每個成員不僅自己接受他人的幫助,也可以幫助其他成員。可以同時學習模仿多個團體成員的適應行為,從多個角度洞察自己。團體過程中,成員之間互相支持、集思廣益,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

  (2)團體谘詢與治療效率高。團體谘詢與治療是一個指導者對多個團體成員,即一個指導者可以同時指導多個來谘詢者,增加谘詢人數,以節省谘詢的時間與人力,符合經濟原則,提高了谘詢效益。團體谘詢與治療還可以緩解谘詢人員不足的壓力。

  (3)團體谘詢與治療效果易鞏固。團體谘詢與治療創造了一個類似真實的社會生活情境,為參加者提供了社交的機會。成員在團體中的言行往往是他們日常生活行為的複製品。在充滿信任的良好的團體氣氛中,通過示範、模仿、訓練等方法,參加者可以嚐試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實踐的結果容易遷移到日常生活中去。

  (4)特別適用於人際關係適應不良的人。有些人因為缺乏客觀的自我評價、缺乏對他人的信任、過分依賴或過分武斷,難以與他人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協調的人際關係,這些人際關係的不適應,均可以由團體谘詢來改善和矯正。

  目前,國內團體谘詢應用最廣泛的主要是在各高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例如,1988年5月,北京師範大學心理測量與谘詢服務中心,針對一些學生在谘詢過程中反映的考試焦慮問題,組織了一次較大規模的團體谘詢活動。谘詢者將前來求詢的100多名學生組成一個臨時團體,先由谘詢者就求詢者的考試焦慮問題進行集中分析和指導,然後要求每個成員填寫一份《考試焦慮自我檢查表》,對個人的考試焦慮問題進行自我評定和分析。在此基礎上,谘詢者又對全體求詢者實施團體放鬆治療。

  當然,團體心理谘詢也有其固有的局限,主要是個人的深層心理問題不便暴露,個體的心理問題差異也難予照顧。因此,在團體谘詢中注意適當的個別指導,將團體谘詢與個體谘詢有機結合起來,是心理谘詢中應當注意的一個問題。

  三、按來訪的途徑:門診谘詢、通信谘詢、電話谘詢

  (一)門診谘詢

  門診谘詢的特點是在心理門診部,通過谘詢人員和求詢者的會談活動,弄清求詢者的心理問題症結或心理疾病本質,做出準確的病情判斷,並施以相應的心理治療。目前,門診谘詢在國內是最普遍和最常見的一種心理谘詢形式。我國的各大中城市,隻要是三甲以上的綜合醫院或專科醫院幾乎都設有專門的心理門診。但相對於電話谘詢、通信谘詢來說,門診谘詢對谘詢人員有較高要求,常常由專業心理學醫師和教師組成。谘詢人員不僅應具有一般的臨床知識和經驗,而且還要具備比較全麵的心理學知識和心理谘詢、心理治療的專門技能。谘詢員通過與來訪者麵對麵的交談,詳細了解、分析來訪者的心理問題,以幫助他們擺脫有礙於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提高他們解決問題、適應環境的能力。對已經形成心理障礙者,則分析心理障礙的病因,了解症狀,製訂完整的治療計劃。這樣的當麵直接會談,往往能更深入地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取得較好的療效。但目前,已開辦的心理谘詢門診中,不少谘詢人員缺少心理學方麵的係統學習和培訓,這種情況應當通過有計劃的培訓逐步加以解決。

  (二)通信谘詢

  通信谘詢是指由心理谘詢機構以通信方式對求詢者及其相關人員所提出的心理問題給予解答、指導的谘詢形式。通信谘詢的優點在於不受居住條件限製,有疑難者可隨時通過信件訴說自己的苦惱或願望;谘詢機構在選擇專家答疑解難時也有較大的回旋餘地。對於那些不善口頭表達或較為拘謹的求詢者來說,通信谘詢的優點更是顯而易見的。例如,有一位剛參加工作不久的教師,平常表現很優秀,但一旦有老師或學校領導來聽課,就很緊張,板書、講話、演示實驗都經常出錯,自己十分苦惱。通過通信谘詢,問題逐漸減輕。

  不過,通信谘詢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一方麵,谘詢效果易受求詢者的書麵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和個性特點的影響。假如求詢者書麵表達能力較差,問題的敘述過於簡單、含糊或前後矛盾,谘詢人員便無法根據來信內容做出正確判斷;如果求詢者做事草率粗心,信件書寫潦草,字跡難辨,姓名地址不詳或錯漏,也將給谘詢工作帶來極大麻煩。另一方麵,還有往返周期長、谘詢雙方的非言語交流受到限製、谘詢幫助浮於表麵和不夠靈活等缺點。

  當然,通信谘詢的上述缺點,經過谘詢雙方的共同努力,是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彌補的。就求詢者來說,首先要求在書寫求詢信件時認真、全麵,一定要寫清所需解決的心理問題的來龍去脈,並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如本人的家庭狀況、群體氣氛和人際關係情況,個人的勞動成績、興趣愛好等。這樣,有利於谘詢者做出全麵、準確的分析判斷,進而提出恰如其分的指導性意見。其次,求詢信件寫好後,應從頭將內容仔細檢查一遍,看問題是否已敘述清楚,有無遺漏或筆誤,信件末尾的署名、通訊地址和郵編是否齊全和工整。就心理谘詢人員來說,則應本著對求詢者關心、負責的精神,精心處理每一封來信,及時函複求詢者提出的問題,並力爭使每封回信在字裏行間都飽含對求詢者的深切關懷、熱情鼓勵和殷切期待,同時在中肯分析的基礎上附有切實可行的指導措施。這樣,能使通信谘詢的功能得到最有效的發揮。

  下麵是一通信谘詢指導的實例:谘詢醫生:

  現在的我已經束手無策,內心萬分的痛苦,不知該如何麵對自己的婚姻:是盡量修複它,還是幹脆就放棄?我不知道該怎麽辦,每天的生活都讓我覺得疲憊至極,甚至一度想到結束自己的生命。

  我和我老公很早就開始戀愛,彼此也都是對方的初戀。戀愛6年,結婚7年,有一個4歲的孩子。我們曾經是非常好的一對情侶,外表般配。他很帥氣,又非常非常寵我,並且很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愛。曾經的他在我眼中善良、厚道、成熟、充滿愛心,而且好像非常依賴我,什麽話都願意跟我講(這是他父母說的)。我們在一起很輕鬆、快樂。我們的交往一直很順利,雙方父母也都很看好我們,又因為我是外地的,當時畢業分配為了兩人能在一起就留在了這個城市工作,留下來後就一直住在他家裏(婚前我們沒有越界),所以結婚也就順理成章。我呢,在外人眼裏是一個比較開朗、大方的人。但與他在一起,有點任性,而且自己的脾氣本身有點火爆。如果他稍稍冷落了我,我會生悶氣,他一般會哄我,然後就和好。他從不與我計較,所以在一起十年多我們沒有吵過架,因為我一個巴掌拍不響。

  事情或許得從兩年多前說起,我當時可能覺得有了孩子,自己又還年輕,想趁有能力時盡量為孩子的未來多奮鬥一下,所以跟老公說想辦全家移民去澳大利亞,老公當時說他不喜歡出國,但如果我堅持就辦著試一試,他也不反對。於是我開始準備各種材料,同時還要應付幾個重要考試。老公雖然沒說什麽,但為了讓我好好複習,他晚上主動帶了才幾個月的孩子。我很感激,但是沒有向他表達。我想,唯有自己考出好成績才對得起他。兩三個月後,我的考試結束,但又準備著手下一個考試。他的外公也在那時去世,家裏所有人都忙於喪事,我雖然感覺他有些沉悶,但以為是因為老人去世令他傷感吧,所以也沒有太在意。喪事辦完後的某天晚上,當我以他冷落了我好久為由找他談的時候,他突然對我說他覺得我們之間不是夫妻感情,他覺得不快樂,他不想一輩子這樣過。我當時的感覺很驚訝,我們一直很好,無論是在外人眼裏還是我自己看來。我問他什麽時候開始有這麽可怕的想法,他說有一兩年了,隻是我沒有注意罷了。隨後,他便變得非常怪異,不願我碰他,總是在外麵吃完飯才回,睡覺時就是給我一個背,並且無論我撒嬌也好、耍無賴也好,他都是無動於衷。從前總是溫柔含笑看我的眼神也變得冰冷冰冷,臉緊繃繃的,沒有一絲笑容。當時的我真的難以接受他的突變,總是問他: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情?他說沒有,沒什麽,他就是覺得那樣舒服。他甚至提到離婚的想法,說“長痛不如短痛”,“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等等。我實在難以接受曾經視我如至寶的老公怎會突然如此絕情,不斷在夜晚問他:我做錯了什麽?並告訴他我是一個很理智的人,當初跟他在一起是真的覺得我們的性格很合適。我明白愛情的感覺是會隨時間消失的,我希望消失的時候我們還有多年的感情、親情支持我們白頭到老。而且我們彼此那麽了解對方,難道還不夠嗎?他不聽我的,隻說我“說什麽都沒有用”。就這樣,我的世界突然倒塌,在短短幾個月內我瘦了十幾斤。看著他那麽不開心,我甚至有一次對他說讓他去酒店住一段時間,既然他那麽不願麵對我。他不同意。就這樣他不斷對我冷漠,我當時以為他隻是進入人生低穀,所以,一邊獨自舔傷,不去打擾他,一邊對他更加體貼。可是,他好似變成了鐵石心腸,無論我如何努力都溫暖不了他。有好幾次,我發現他好像在騙我,但我不相信這個我當初審慎考驗、觀察過的男人會背叛我。我覺得他的品德不會讓他做那樣的事。我對他說,從我的角度,我不想如此輕易放棄這個婚姻,我們之間隻有一個理由可以讓我離開,那就是他變心,除此以外,貧窮、疾病、懶惰我都可以接受。就這樣,我們熬過了半年多。我自己非常痛苦,很多個夜晚都失眠,甚至很多次有心理承受力達到極限的感覺,很累很累,不知道為什麽這個男人突然變成這樣。直到有一天,在他晚歸熟睡後我看他的手機,終於明白:他的生活中有另外的人,就是從他第一次跟我說感覺不好時開始的。那一刻,我極度氣憤,衝到他旁邊拉他起來給我解釋,他開始不願承認,後來說不像我想象的那樣。當他說這一切的時候,我出奇的平靜,告訴他很早以前我就想過,會給他唯一一次機會,他當時還說,如果我們倆好的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還說,不是這個人也會是其他人。我不理解,好像都是我的錯。後來他還說,要斷掉很容易。我當時想都有了孩子,再說我們那麽好的感情基礎,他或許隻是一時糊塗。所以,我很輕易地就沒有再追究。但從那以後,我的心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非常不平衡,總是在夜深人靜時猜想他到底有沒有在身體上背叛我,他到底還愛不愛我。我想,如果沒有愛,我應該堅決離開。並且當時我的移民申請已經獲得批準,我是可以隨時走人的。但,我不願這樣不明不白地離去,如果我走,也許我會永遠失去這個曾陪我度過人生最好年華的男人,我們之間有太多刻骨銘心的美好記憶。

  另外一個令我一直都很困惑的問題,就是我們之間的夫妻生活。剛結婚時,我們還比較頻繁,但他始終不是太主動。當時我自己因為怕意外受孕,所以感覺也不是很放得開。後來懷孕、生小孩期間有近一年沒有過什麽,我覺得他也還好,不像很難受的樣子。孩子出生後,我在這方麵的感覺越來越強烈,開始真正有些享受這個;但他僅僅隻是在恢複初期很激動,隨後的日子,就越來越回避這個。但白天,他還是很寵愛我,我們精神上的交流也很好。我想也許這就是個體差異吧。但後來,他的興趣越來越淡,甚至一個月都不想要。他後來自己也說,總是看我發脾氣、不高興才來一次。現在,我們之間完全是我主動,甚至我主動都沒用,他還一把推開,即使他有時做了,也總是很勉強的樣子,沒有任何愛撫、前戲,匆匆結束,我的自尊很受傷,感覺不到自己被需要,感覺不到自己的女性角色。

  現在的我們,雖然在他同那個人正式談過結束後一直維持表麵平靜的生活,但我的內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經常在夜晚跟他爭吵,有時甚至大打出手,這樣的爭吵很傷人,但我控製不住自己。白天又後悔,又想道歉,但現在道歉都不敢了,因為正如他說的,道歉後隔段時間又發作,他不信。本意上,為了孩子,我不想拆散這個家。但內心深處,我難以平息自己的不平衡和怨氣。經常有一走了之,永遠不再見這個男人的衝動。從小,我最憎恨那些不專一的人,總覺得他們一定會得到報應。所以,在我承認愛這個人的同時,我又很想讓他失去家庭,讓他為自己的行為得到懲罰。對這個人我是愛憎交織,好的時候,還可以心平氣和;恨的時候又恨不得殺了他。而他,卻很少再像從前那樣在我傷心的時候開導我了,我生氣,他就不理我,每次我都不得不自己轉圜。有時想想真是窩囊。都不知道自己這樣到底是為了什麽?最近,我偶然發現他還在跟那個人聯係,但他解釋說隻是正常的聯係。看過太多的男人欺騙妻子的案例,我時常懷疑自己也處在一場騙局之中。我告訴他,如果不愛我了,請他告訴我,我絕對不怨他,但不希望欺騙我。而他,根本不做任何回應。

  我覺得自己現在好像已經精神殘疾了,什麽事都不想做,什麽書都看不進去(其實有很多事等著我去做)。每天就是不停地想這些事情,根本停不下來。也曾想過寬容,但我怕自己認人不準,如果他再次背叛,我會覺得自己很蠢,我沒法向自己交代,所以做得也不是很好。而且我懷疑,有的人根本不值得寬容。有時,又想即使辛辛苦苦壓抑自己去維持這個家,忘掉了他給我的痛,也無非是這樣一個沒有了歡聲笑語,隻有小心翼翼,缺乏性生活的家,值得嗎?人生還有那麽長,在未來,我不會後悔嗎?

  懇請×××老師給我指明方向。

  這個婚姻值得維持嗎?我的老公還愛我嗎?

  謝謝

  一個痛苦的人這位朋友:

  你好!

  你介意我先來表述一下我的觀點嗎?

  從你的介紹來看,你和丈夫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是恩愛有加的,丈夫的體貼、溫柔、寬容造就了你們甜蜜的小家。然而在一瞬間這小家就要被拆散了,原本深愛你的丈夫突然愛上了別人,你不能接受,不能理解,無法麵對這個事實,所以情緒極度惡化,甚至從未吵過架、紅過臉的夫妻倆竟會一次又一次地爭吵,甚至大打出手。從你的內心深處發出這樣的聲音:“為什麽,這究竟是為什麽?”

  為什麽?這個答案換一個人就有一種說法,換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說法,可是既然這裏是心理谘詢網站,我們就得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剖析你的問題,而不是盲目地召開婦女控訴大會,把婚外戀的男人們都集中起來狠批狠鬥一番,這樣解決不了實質問題,你覺得呢?而在這剖析的過程中,有些可能與你一貫接受的教育、思維方式有相當多的抵觸,但是首先請你相信,我們絕非是故意與你為難,隻是誠心誠意想要幫助你而已。

  好了,在說明一些前提扼要之後,我來試著分析一下你的問題吧,有說得不對的地方,還請其他的老師批評指正。

  (1)戀愛:談到你的婚姻,不得不從你的戀愛開始說起了,你這樣描述你們的戀愛過程:“我們曾經是非常好的一對情侶,外表般配。他很帥氣,又非常非常寵我,並且很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愛。曾經的他在我眼中善良、厚道、成熟、充滿愛心,而且好像非常依賴我,什麽話都願意跟我講(這是他父母說的)。我們在一起很輕鬆、快樂。我們的交往一直很順利,雙方父母也都很看好我們,又因為我是外地的,當時畢業分配為了兩人能在一起就留在了這個城市工作,留下來後就一直住在他家裏(婚前我們沒有越界),所以結婚也就順理成章。我呢,在外人眼裏是一個比較開朗、大方的人。但與他在一起,有點任性,而且自己的脾氣本身有點火爆。如果他稍稍冷落了我,我會生悶氣,他一般會哄我,然後就和好。他從不與我計較,所以在一起十年多我們沒有吵過架,因為我一個巴掌拍不響。”

  表麵上來看,多麽好的一個男朋友啊,凡事都依你,凡事都讓你,凡事都寵你……但是問題正出在這裏,你仔細描述了丈夫對你的好,那你呢?你在做什麽?享受他對你的好?你是否應該仔細考慮一下你對丈夫的愛到底愛到什麽程度?從你的描述中,我們看到,你仿佛是一麵鏡子,丈夫給你的愛就是光,光投射在鏡子上,才有反射,而一旦光消失,鏡子就再也反映不出任何美麗的風景。你明白我的比喻嗎?愛,其實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禮物,禮物如果放在家裏不送出去,也就不是禮物了,能力如果不表現出來,也就不能稱之為能力。你的詳細描述透露了你的戀愛觀,那就是:“他對我好,所以我才對他好,我要先看到他付出,我才能後付出。”你享受著丈夫對你源源不斷的愛,而後又把對丈夫愛的反射當成了自己主動付出的愛。“如果他稍稍冷落了我,我會生悶氣,他一般會哄我,然後就和好。他從不與我計較”,啊,我的朋友,你在沾沾自喜,以為自己找到了一個一輩子不用愁的好伴侶,好依靠。可是這個時候,很多很多的病根已經埋下了伏筆。

  (2)時間一跳就過了10年,這中間你沒有詳細描述你們的婚姻生活,我們大概可以推測,這期間你們也還是像戀愛期間一樣吧?你生氣,然後他哄你,你心滿意足於這樣的生活,一絲一毫也沒有注意到丈夫的變化。你興致勃勃準備移民,你有沒有尊重過丈夫的意願?丈夫說他不願意,但是如果你想去,那就試試,你可曾發現這裏麵的問題?他是無可奈何啊,一直以來他遷就著你,幾乎已經成為一種習慣,雖然他慣性地默許了你的提議,可是內心卻是百般不願意的,而你則又滿足於自己的“獲勝”,根本沒有心情去注意丈夫的情緒。你忙著為出國奮鬥,為了你們的未來拚搏,丈夫獨自承擔了帶孩子的任務,卻得不到來自你的任何安慰、肯定的話語(他不願意出國,自然也不大可能心甘情願包攬帶孩子的任務),接著老人去世,他卻越來越沉默,這個時候的你做了一件什麽事?“當我以他冷落了我好久為由找他談的時候,他突然對我說他覺得我們之間不是夫妻感情,他覺得不快樂,他不想一輩子這樣過”,女士,這個時候你還以他冷落你為由找他談話?你的出發點是去“興師問罪”的,你以自我為中心去衡量別人的行為,你從未站在丈夫的角度去換位思考!丈夫給予你的回答也在意料之中了,一直生活在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一個不會主動付出愛的、一個需要他像嗬護孩子一樣去嗬護的妻子的身邊,他累了,他煩了,他徹底失望了,加上老人的去世,給予他的刺激就是“人生短短數十年,既然活得不開心,為什麽不往更開心的地方去呢?”這個時候的男人,外心已生,隻需遇到一朵小花對他微笑,他必然立刻邁開大步向外走去。

  但是,你大可不必立刻絕望,這個時候丈夫其實還停留在一種反叛的初級階段,他還是有相當理性的,他需要的是對過去扮演的“英雄”角色的顛覆,卻也不僅僅是為了愛而愛,為了性而性,所以他才會對你說出“其實要斷也很容易”的話。這其實是個好訊號啊!可惜我們的生命苦短,女士還沒有從受騙上當的受害者意識中走出來,看不清這事實真相,反而一再地懷疑、爭吵、哭泣、打架,這些又再一次破壞了你們的感情,這個時候,你該明白為何丈夫後來還與情人聯係了吧?

  至於性,雖然我不大具有發言權,可是我還是想說上一句,這與你的戀愛觀念是如出一轍的,你隻考慮到自己需要,想要就一定要,不想要就一定不要,那丈夫你擺在哪裏?他不是就變成你的性奴了嗎?他嘴上不說,心裏是有感受的。所以在那麽久的沉默之後,他才會突然的反叛,其實這是一個相當長的情緒的累積過程。

  暫時就先說這麽多了,有說得不對的地方,敬請原諒。

  祝您早日脫離苦海,找回幸福!

  心理醫生:×××

  (三)電話谘詢

  電話谘詢是指利用電話方式對求詢者給予忠告、勸慰或對知情人進行危機幹預及指導的一種谘詢形式。這種谘詢形式一般用於緊急情況的處理。例如,某個學生由於極度緊張、恐懼或孤獨抑鬱而突發輕生之念,此時,可利用電話谘詢首先穩住其危機情緒,或指導教師、家長等知情人做其監護工作,然後組織有關谘詢人員趕赴現場,對他的心理問題進行妥善處理。

  目前已有許多國家設置了電話谘詢的專用線路,用於心理危機的緊急幹預和自殺的防範。由於電話谘詢對具有心理危機或自殺意念的人可以起到緩衝、防範和指導的作用,因而許多人熱情地稱頌此種專線谘詢電話為“溫暖線”、“希望線”、“生命線”。在我國,很多大中城市已經逐步開設一些心理谘詢機構或谘詢門診,在利用電話為求詢者或心理危機者提供服務方麵還是做了一些工作的。隨著人們維護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識不斷提高,我國的電話谘詢包括專線谘詢都將逐步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

  第三節 心理谘詢過程

  一、心理谘詢過程的主要特點

  我們知道,心理谘詢是通過語言、文字等媒介,給谘詢對象以幫助、啟發和教育的過程。通過心理谘詢,可以使谘詢對象的認識、情感、態度和行為有所變化,解決其在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麵出現的心理問題,從而更好地適應環境,保持身心健康。心理谘詢過程有如下特點:雙向性、多端性、社會性、漸進性和反複性。隻有把握這些特點,才能駕馭心理谘詢活動的基本規律,更好地組織心理谘詢過程及其環節。

  1.雙向性

  心理谘詢過程是指由谘詢人員給谘詢對象以幫助、啟發和教育的過程。谘詢作為一種特殊的人際交往過程,就需雙方相互依賴,誰也離不開誰,缺少其中任何一方都不能構成心理谘詢過程。如果谘詢人員自恃高明,聽風是雨,口惹懸河,谘詢對象自然反感厭惡,不屑入言;反之,若谘詢對象懶於啟口,顧慮重重,或對谘詢人員抱有成見,谘詢人員也同樣會感到掃興,使谘詢過程難以進行。

  在心理谘詢過程中,谘詢人員起著主導作用,谘詢對象(求詢者)是心理谘詢過程中的主體。谘詢人員與谘詢對象相互影響,相互配合,使谘詢活動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以圓滿的結局來完成。此即為心理谘詢的“雙向性”。

  為什麽說谘詢人員在心理谘詢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呢?這是因為谘詢人員有著關於人的豐富的心理知識,具有窺探人的內心世界的專業技巧,在各種心理問題的適應與解決方麵受過專門訓練,並有較深的造詣。這樣,谘詢人員不僅能幫助谘詢對象解決其難以解決的心理問題,也能勝任其他人(如谘詢對象的父母、教師、同事、朋友、領導等)所難以勝任的幫助。同時,這種幫助也較少帶有主觀感情色彩,而具有相對的客觀性。為什麽說谘詢對象是心理谘詢過程中的主體呢?這是因為,谘詢對象存在的心理問題的根本解決有賴於其主觀努力。谘詢對象不是消極的接受器、簡單的傳聲筒,對於谘詢人員的勸導、幫助和教育,他都要經過自己的吸收與消化,都要經過認知的折射和情感的容納,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來接受,並以自己獨特的行為來表現。

  因此,在心理谘詢過程中,一方麵,谘詢對象必須認真聽取谘詢人員的意見,積極配合谘詢人員的幫助與教育;另一方麵,谘詢人員也必須洞察谘詢對象的心理變化,並根據其反應調節自己的幫助與教育,調動谘詢對象的積極性。

  2.多端性

  眾所周知,一個人的心理結構和心理麵貌主要由四方麵組成:知(認知)、情(情感)、意(意誌)和行(行為)。一個人的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也主要是這四個方麵發生了偏差。例如,在認知方麵,人們對於客觀事物的真與假、美與醜、善與惡的認識,對於自我和他人的認識,往往會發生歪曲或錯誤的現象;在情感方麵,人們對於客觀事物也會有愛與憎、好與惡、熱與冷、急與緩等迥然不同的態度,其中包括一些消極的情感;在意誌方麵,人們也有堅強與懦弱、果斷與寡斷、鍥而不舍與缺乏恒心等各種不同的表現;在行為方麵,人們在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行為風格與習慣,其中有許多不良習慣是影響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人的心理結構中,這四方麵組成了一個統一的有機體:認知愈深刻,情感就愈有理性,意誌就愈堅定,行為就愈自覺。一般說來,認知是起點,行為是歸宿,情意是中介。認知是行動的先導,隻有知道了怎樣行動和為什麽要這樣行動,才有可能自覺地產生相應的行為。因此,心理谘詢過程應在轉變谘詢對象的認知方麵下工夫,做到“曉之以理”。行為是歸宿,也是心理結構的核心,隻有知而去行的“知”才是“真知”,知而不行,等於不知。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谘詢對象的心理問題,就要“導之以行”,對其行為習慣或行為方式提出相應的要求和進行必要的訓練。情意是中介,隻有積極的情感與意誌,才能使認知順利轉化為行為。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情感――就是道德信念、原則性和精神力量的血肉的心髒,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隻能養成偽君子的枯燥無味的語言。”這對於心理谘詢同樣有意義。因此,為了使心理谘詢更卓有成效,就要“動之以情”、“煉之以意”。

  由於社會生活實踐不同,每個人心理結構中這四方麵因素所占的位置、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其發展的不平衡就產生了某個方麵的薄弱環節。因此,在心理谘詢過程中,必須根據谘詢對象的具體情況,選擇最需要、最迫切的方麵作為谘詢工作的開端和突破口,從“曉之以理”著手,幫助其弄清事理,認識危害;從“動之以情”入手,用愛的情感溝通雙方的心靈,解除心理防衛的屏障,並調整其情感;從“煉之以意”著手,使其樹立信心,堅定決心,培養恒心,善始善終配合谘詢過程;從“導之以行”入手,讓其從事與原有心理障礙相頡頏的健康心理活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就是心理谘詢過程的“多端性”。

  3.社會性

  在人類社會中,人從來就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作為社會的一分子,人不能不受到社會各方麵因素的影響。無論是優秀的心理品質、良好的心理結構,還是不良的心理品質、不健全的心理結構,都是在社會環境中逐漸形成的。

  心理谘詢不是在“真空”裏進行的。社會經濟文化的興衰、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社會價值體係的變化,都會給心理谘詢事業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同時,心理谘詢人員對於谘詢對象的幫助,也隻是各種“影響源”中的一“支流”。家庭、學校、社會機構等若幹“支流”無時不在蕩滌、浸淫著谘詢對象的心靈。這些“流”有些與心理谘詢方麵一致,能夠幫助和促進谘詢對象更好地克服心理障礙,有的則與心理谘詢方麵相背,甚至阻礙和削弱心理谘詢的順利開展。這就要求心理谘詢人員必須把心理谘詢與學校、家庭、社會聯係起來,統一步調,協同幫助谘詢對象。一方麵,必須注意分析谘詢對象存在心理問題的社會背景,弄清其產生心理障礙的真實原因;另一方麵,在解決谘詢對象的心理問題時,必須積極取得各方麵的配合,利用與心理谘詢要求一致的積極影響去克服和抵製與心理谘詢要求相違背的消極影響。這就是心理谘詢過程的“社會性”。

  4.漸進性

  人的心理品質的形成與發展是漸進的。同樣,不良心理品質的克服與消除也是漸進的,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一蹴而就。因此,心理谘詢人員與谘詢對象要克服急躁情緒,不能一下子提出過高要求,而要由淺入深、從簡單到複雜、由量到質逐步地去做。例如對於酗酒、吸煙成癮的谘詢對象,僅向他們說明酗酒、吸煙的危害還遠遠不夠,要他們馬上戒煙或戒酒也不太現實,而應在曉之以理的基礎上導之以行,指導一些克服壞習慣的方法,必要時還可用厭惡療法等心理治療手段加以輔助,才能使其逐漸改掉酗酒、吸煙的惡習。如果操之過急,指望功成於一旦,往往會適得其反,使谘詢對象喪失信心。心理過程的“漸進性”,要求谘詢人員培養仔細和耐心的品質,對於谘詢對象的幫助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5.反複性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曲折的,是螺旋式上升而非直線式前進的。人的心理品質的形成與發展也是如此,不良心理品質的克服和消除更是如此。因此,心理谘詢人員不能存有一勞永逸的思想,與谘詢對象的關係也不要僅局限在門診室內,對谘詢對象出現的反複切不可表現出厭惡、冷漠,更不可橫加批評與指責。心理谘詢人員還必須注意檢查自己的谘詢效果,對重點谘詢對象定期回訪,鞏固谘詢效果,同時預防舊病複發。

  二、心理谘詢過程的基本階段

  1.建立良好的谘詢關係

  谘詢雙方建立令人滿意的谘詢關係,是谘詢過程的第一步,也是貫穿整個谘詢過程一個極為重要的步驟。正如美國心理谘詢專家拉斯(S。W。Russ)所言,“谘詢者與求詢者之間建立一種坦率、信任的關係,是谘詢過程中頭等重要的事情……是有效谘詢的前提條件。”

  在谘詢關係中起主導作用的應為谘詢者。谘詢者應能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有關原理和反複,使這種關係得以順利地建立與發展起來。因此,作為谘詢者,要在以下幾個方麵加以注意。

  (1)充分地尊重和溫暖來訪者。尊重來訪者。要求治療者要能接受對方,能容忍甚至接受對方的不同觀點、習慣等。要求谘詢人員不能將自己視為高人一等的專家,而應以平等的身份看待前來求詢的人。卡普蘭(G。Caplan)指出,建立谘詢關係最重要的方麵就是谘詢者與求詢者的平等地位。經驗表明,谘詢人員的等級觀念將增加求詢者的壓抑感和不滿情緒,從而將使谘詢過程一開始即罩上不愉快的陰影。

  有一位來訪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