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3章 心理治療的方法

  第一節 心理治療概述

  一、心理治療的定義

  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應用心理學知識改變病人的認知、情緒、意誌和行為,來達到消除症狀、治療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

  從廣義上講,心理治療是通過解釋、說明、支持、同情、相互之間的理解,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的交流方式,來影響對方的心理狀態,來改變對方的認知、信念、情感、態度和行為等,達到排憂解難、降低心理痛苦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切影響人的心理狀態、改變行為的方法都是心理治療。人類所具有的一切親密關係都能起到“心理治療作用”。比如父母與子女之間、夫妻之間、同學同事之間、鄰裏之間、親朋好友間的解釋、說明、指導等真摯的交往與溝通,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影響和心理治療作用。

  狹義的心理治療,則是在確立了良好的心理治療關係的基礎上,由經過專門訓練的施治者運用心理治療的有關理論和技術,對求治者進行幫助,以消除或緩解求治者的心理問題或人格障礙,以促進其人格向健康、協調方向發展的過程。

  其實,在中國古代心理治療就已得到了絕妙的應用。據《後漢書》記載,某地有一太守,因憂思鬱結患病,久治無效。後請名醫華佗診治,華佗聞得太守的病情後,開了一個奇妙的治療“處方”:他故意收取了太守的許多珍寶後不辭而別,僅留下一封諷刺太守的信件。太守聞訊勃然大怒,命人追殺華佗,但華佗早已遠去。於是,太守愈加憤怒,竟氣得吐出許多黑血。不料黑血一吐,多年的沉痼頑疾也隨之痊愈了。這裏,華佗正是采用了心理治療的方法,以“怒勝憂思”之術治好了太守的“心病”與“身病”的。

  為了更好地描述心理治療,英國心理學家艾森克(H。J。Eysenck)歸納了心理治療的幾個主要特征:

  (1)心理治療是一種兩人或多人之間的持續的人際關係。

  (2)參與心理治療的其中一方具有特殊經驗並接受過專業訓練。

  (3)心理治療的其中一個或多個參與者是因為對他們的情緒或人際適應感覺不滿意而加入這種關係的。

  (4)在心理治療中應用的主要方法實際上是心理學的原理,即包括溝通、暗示以及說明等機製。

  (5)心理治療的程序是根據心理障礙的一般理論和求治者障礙的特殊起因而建立起來的。

  (6)心理治療的目的是改善求治者的心理困難,而後者是因為自己存在心理困難才來尋求幫助的。

  二、心理治療的種類

  心理治療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依據心理學的主要理論與治療實施要點,可分為分析型心理治療、認知型心理治療、支持型心理治療、行為型心理治療、人際關係型心理治療等諸多種類;按照心理治療進行的方式,又可分為個人心理治療、夫妻治療、家庭治療、集體治療等;按進行的時間長短,則可分為長期心理治療、短期與限期心理治療等。

  我們按第一種方式進行分類,不同心理治療的主要特點是:

  1.分析型

  其特點在於探求個體的心理與行為如何受自己童年經曆的影響而形成潛意識,經過內心的分析,理解自己的內心動機,特別是潛意識中存在的症結,以改善自己的行為。

  2.認知型

  又稱認知治療。其主要理論認為:個體對己、對人、對事的看法及觀念,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其情緒和行為。其非適應性或非功能性的心理與行為常是由於不正確的或扭曲的認知而產生的,如果更改或修正這些不正確或扭曲的認知,則可改善其心理和行為。所以,其治療的重點在於矯正其對人和事錯誤的及扭曲的認知。

  3.行為型

  其理論主要來自行為主義的學習原理,包括經典條件反射原理和操作條件反射原理,以及模仿學習的原理。他們認為:人的任何行為,經過適當的獎勵或懲罰,都可獲得改進。通過行為的塑造與引導,可達到糾正異常行為的目的。

  4.人際關係型

  其理論是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樣一種特殊角度來理解人的心理與行為現象的,它認為人的所思所想、所做所為都脫離不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治療的重點是如何改善不妥當的、有困難的人際關係。他們認為如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改善了,一切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5.支持型

  無論心理醫生選擇哪種心理治療方法,都不可能不用到支持型心理治療。所謂支持型心理治療,是強調施治者設身處地的理解病人的處境,並且以此為依據用語言、行為等各種方式支持病人。一方麵發揮病人自己潛在的自我調節能力;一方麵又運用病人周圍的環境優勢來改善病人目前的困境,特別是當病人出現焦慮或抑鬱時,施治者更要盡量支持病人,同時還應調動其家屬或同事支持病人,以減輕病人的心理困境與症狀。

  三、心理治療的原則

  1.接納性原則

  即對所有求治的心理“病人”,不論心理疾患的輕重、年齡的大小、地位的高低、初診、再診都一視同仁,誠心接待,耐心傾聽,熱心疏導,全心診治。在完成患者的病史收集、必要的體格檢查、心理測定、明確診斷後,即可對其進行心理治療。施治者應持理解、關心的態度認真聽取病人的敘述,以了解病情經過,聽取病人的意見、想法和心理感受。一方麵如果施治者不認真傾聽,表現得不耐煩,武斷地打斷病人的談話,輕率或持懷疑態度,就會造成求治者對施治者的不信任,必然導致治療失敗。另一方麵,施治者又不能機械地、無任何反應地被動聽取求治者的敘述,而必須深入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注意其言談和態度所表達的心理症結是什麽。因此該原則又可稱為“傾訴”或“傾聽”原則。某些求治者在對施治者產生信任感後會全部傾訴出自己壓抑已久的內心感受,甚至會痛哭流涕地發泄自己的悲痛心情,這一結果會使其情緒安定舒暢,心理障礙也會明顯改進,故接受性原則具有“宣泄療法”的治療效果。

  2.支持性原則

  即在充分了解求治者心理疾患的來龍去脈和對其心理病因進行科學分析之後,施治者通過言語與非言語的信息交流,給予求治者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使其建立起治愈的信心,要反複強調求治者所患疾病的可逆性(功能性質)和可治性(一定會治愈)。反複地支持和鼓勵,可防止求治者發生消極言行,大大調動求治者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可使其情緒變得平穩安定,以加速病患的康複。這對悲觀消極、久治未愈的病人尤為重要。但在使用支持療法時應注意:支持必須有科學依據,不能信口胡言;支持時的語調要堅定慎重、親切可信、充滿信心,充分發揮語言的情感交流和情緒感染作用,使求治者感受到一種強大的心理支持力。

  3.針對性原則

  即通過有的放矢、對症下“藥”、精心醫治以解除求治者的心理症結及痛苦,促進其人格健康發展、日臻成熟。在心理治療的全過程中,應逐步對求治者的身心症狀、不良心理、社會因素和性格等心理缺陷的病理機製加以說明、解釋和保證;同時輔以藥物等其他綜合防治措施,促使其身心向健康轉化。在實施保證性原則的過程中,仍應經常聽取病人的意見、感受,充分運用心理治療的人際溝通和心理相容原理,在心理上予以保證,逐步解決求治者的具體心理問題,正確引導和處理心理矛盾,以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上述三個原則是一個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但接受性原則必須放在首位。治療過程中心理氣氛要融洽,務必讓求治者把話講清,一次不行,可進行多次,應要求病人高度合作,並注意保密原則;尊重病人的人格,取得求治者的高度信任,因為信任是心理治療得以成功的基礎。同時還應注意心理治療的主觀能動性原則,因為僅僅有施治者的保證,而不注意引導求治者對自己的疾病進行正確認知、充分調動自我調治的主觀能動性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心理治療效果的。

  四、心理治療的目標

  一般而言,有效的心理治療應達到下列目標:

  1.解除病人的症狀

  精神與身體不適都會妨礙求治者對社會的適應,並因此而造成心理上的痛苦,所以心理治療的主要目的是解除求治者在心理或精神上的痛苦,或幫助解決其無法自己解決的心理衝突。例如,用心理治療方法(係統脫敏療法、滿灌療法、厭惡療法等)矯正求助者的恐懼、焦慮心理等。

  2.提供心理支持

  在急慢性應激狀態下,求治者因適應不了或耐受不了環境的危機,從而產生心理疾患或障礙。這時,心理治療可以幫助他們增加對環境的耐受性,降低易感性,提高心理承受力,使之能自如地順應和適應社會。這方麵的心理治療技術有危機幹預、應激應付、應激免疫訓練等。

  3.重塑人格係統

  這一點尤其被內省性心理治療家們(如認知治療、精神分析等)所強調,他們認為人類的心理疾患和心理障礙是其不成熟人格所致。所以,隻有重塑人格係統,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求治者的病態心理和不良的行為方式,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重塑人格係統不但可緩解當前的心理衝突,同時也對今後的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

  第二節 心理治療的過程

  一、心理治療的機製

  良好的心理治療效果的產生,主要依靠下述四種治療機製起作用。

  1.施治者的支持與配合

  一個人在情緒不穩定、心情不舒暢的時候,最需要的莫過於別人的支持與安慰了。一支本有希望奪冠的球隊卻名落孫山、铩羽而歸,此時,最需要的莫過於噓寒問暖、理解、支持和安慰,而並非一味地討論、分析、指責失敗的原因。同樣,剛剛喪偶、失去子女、事業失敗、生病受傷的人,心理上最需要的也是別人的體貼、安慰與支持。所謂千裏送鵝毛,禮輕情義重,一句關心的話,一些同情的表示,猶如雪中送炭,比什麽都更能使受困苦的人感動,並可以使一個精神將要崩潰的人神奇般地重新振作起來。因此,心理治療能使病人好轉的治療機製之一就是幫助病人培養希望、恢複動力。所以,給求治者提供適當的支持與輔助,可以說是心理治療的前提,也是心理治療的根本所在。

  2.求治者的認知與領悟

  俗話說,隻有愛是不夠的。一個長期陷入失意、困苦的人,或反複陷於困擾處境的人,除了支持,還得進一步強化其認知與領悟,才能使其脫離無法自遣的症結,才能摸索到得以改善的方向。

  盡管一般人都認為知道自己在做什麽,但事實上,自知甚難,這就是所謂的當局者迷,需要旁觀的第三者來幫助他了解自己的動機。所以,心理治療也是幫助病人分析自己的內心,使其看透自己的潛意識,了解自己的心理與行為的意義,繼而發現解決心理困難、處理心理問題的方向。隻要有了充分的了解,問題的答案也就不難獲得了。當然,要想意識到心理問題的症結所在,認識其性質,領悟到從前沒有意識到的潛在動機,是需要時間、耐心和精力的。

  3.治療中的訓練與學習

  一般來說,心理治療通常要兼顧三個方麵:一是定向,即了解問題的性質,決定可能得以改善的方向;二是激活,即激發病人希望通過得到醫治以求得改善的動機;三是改變,即幫助病人實際地改變行為或態度。但客觀上存在著“明知故犯”或“本性難移”的現象。有些行為由於年深日久,變成了性格的一部分,即使要改,也需要一段時間慢慢地去學習、訓練、矯正、改變。而心理治療則是利用心理學意義上的“學習原理”來幫助求治者改變行為的。通過適當地利用獎賞、處罰,來消除不合適的舊行為,增加合適的新行為,同時應用有效的方法去訓練新的行為方式。例如,減少病人在病房自由行動的機會,給他在大庭廣眾之下得以“出人頭地”之機會;或對病患行為予以電擊懲罰,對新的正常行為予以物質或精神獎勵等等。

  心理治療在通過訓練使求治者的行為得以改善的同時,還要通過刺激使其觀念和態度得以改變。幫助求治者建立一種積極、有效而且合理的基本態度,與行為訓練同等重要,但這並不容易,往往要經曆一個長久的過程,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

  4.促進自然愈合與成長

  我們知道外科醫生用針縫合傷口,隻能促使傷口自己複愈,卻無法使傷口直接複原。同樣,心理治療也隻能幫助求治者自己慢慢地從心理困境中解脫出來,得以康複。心理治療的目的在於把求治者的心理壓力與自我挫折感盡量減輕,讓病人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慢慢去克服、改變自己在心理和行為上的缺陷。有時,心理治療僅是幫助患者渡過危機和難關,需要依賴患者的心理自我調治能力的重建,才能促使自我走向健康與成熟。

  總之,心理治療並非神秘的玄術,也不是看相算命的騙人把戲,而是一個利用心理學的原理支持困境中的心理病人,讓患者從自己了解自己的過程中尋找“心結”和適應的新方法,培養自己應付困難的能力的過程,從而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來解除自己的心理問題。

  二、心理治療的階段與步驟

  關於心理治療中的階段與步驟,各種不同的心理學流派看法不一,有分3個階段的,有分4個階段的,也有分6個階段的。我們綜合各家之長,將心理治療過程分為3個階段和若幹個步驟。

  1.準備階段

  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收集求治者的背景資料,認清其存在的主要問題,並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係,製定治療的目標。這是一個準備階段,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開端。這一階段又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建立醫患關係。心理治療主要依賴於求治者與施治者之間能否建立起互相依賴、合作無間的關係,它直接影響到治療的成敗。著名心理治療專家羅傑斯(Rogers,C。R。)曾經說,許多用心良苦的心理谘詢和治療之所以未能成功,是因為在這些谘詢和醫治過程中,未能建立起一種令人滿意的醫患關係。另一位專家帕特森(Patterson,C。H。)也認為:“心理谘詢或心理治療是一種人際關係的體現。”而這種親密的關係,從第一次見麵時就應開始培養。施治者真正地去體會求治者的處境,使其初次與陌生人見麵就無所顧忌地傾訴自己內心的煩惱、個人的隱私。施治者還應使病人真切地感到鼓勵與支持,願意與施治者接近、交談、傾訴,並使他覺得有希望改善他的心理問題,從而對心理治療產生興趣。良好的醫患關係的建立可幫助求治者改變自己,達到矯治的目的。

  良好的醫患關係具有三個特點:

  首先是獨特性。即在心理治療過程中,施治者與每一位求治者的關係都是獨特的,與其他所有社會中的人際關係比較也是獨特的。帕特森曾指出,治療關係不是建立在社會交往的立場上的,它完全是一種在特定的時間內、具有隱蔽性、保密性的特殊關係。但這種關係的密切程度和深度超過了一般的社會友誼關係。因為這種關係是在沒有任何威脅的情況下建立起來的,治療的氣氛必須使前往求治的人有安全感,以保證其自我暴露和自我探索的進行。

  其次是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統一。心理治療的過程,是主觀性和客觀性辯證統一的過程。在心理治療的整個過程中,施治者應保持客觀、中立的立場,隻有這樣,才能對求治者的情況有正確的了解和客觀的分析,才可能找到最佳的處理辦法。求治者之所以能從這種醫療關係中獲益,主要是施治者保持了必要的客觀性。而醫療關係中的主觀性意味著施治者應以真誠的態度對待求治者,尊重求治者,不斷地使之感到溫暖可信。客觀性和主觀性的辯證統一,有利於心理治療過程的深入發展。這是因為,施治者與求治者之間沒有日常的糾葛和利害衝突,使得施治者最有可能站在客觀的立場上為求治者著想,對求治者負責;還因為這種關係能自覺應用有關人際關係的科學原理,使治療關係能正常有效地發展,並使醫患雙方都能將注意力集中於治療中最基本的問題。

  最後是限製性。每種心理治療情境都是有其限製的,保持這種限製,對獲得治療成功往往是非常必要的。

  常見的是求治意願限製。帕特森認為,醫療關係的建立和發展,是因為求治者遇到了自己無法獨立解決或無法通過其他途徑加以解決的難題,需要特別的幫助或支持。因此,醫療關係強調求治者必須對自己的心理境況感到不滿,而主動要求取得這種幫助。如果求治者在某一方麵並不想求得幫助,或者是自己停止了來訪谘詢,那麽,即便是施治者覺得自己有新的辦法或是找到了肯定能對他有幫助的“藥方”,去主動找對方醫治也是徒勞無益的。

  另外是職責的限製。施治者應認清什麽是自己的責任,什麽是求治者的責任。例如,某求治者可能認為自己對孩子的管教毫無辦法了,認為施治者應為改變其孩子的不良行為負全部責任。而實際上,施治者的責任是幫助求治者重新認識與孩子的交往行為,協助他調整自身的行為來幫助孩子改變其不良行為。而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是求治者的職責,施治者是無論如何努力都難以越俎代庖的。在心理治療過程中,任何變化的產生都需要經過施治者與求治者雙方的努力。如果沒有求治者個人的努力,而僅僅依賴於施治者,其自身狀況的改進是不可能實現的。施治者職責的限製,實際上正是以幫助來訪者成長為目標的,這恰巧也是治療目的所要求的。

  還有就是時間的限製。時間的限製是保證治療成效的有效製約。治療中一次會談時間通常為40分鍾左右,施治者應使求治者明白,治療時間是有限的,這樣能促使求治者自己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有效地利用會談時間。盡管有些求治者可能不喜歡這種時間的限定,但最終卻必定要接受這一點。實際上,簡短會談中所含的必要而適當的信息量是有助於求治者學習和治療的;而長時間的會談和超量的信息反而會使其收獲下降。

  (2)收集問題信息。這一步驟的主要任務是,深入收集與求治者及其問題有關的資料,認清“主要問題”。一般來說,施治者收集的資料越多,對下一階段進行心理診斷就越有利。所謂“主要問題”,就是求治者最關心、最覺困擾和需要改善的問題。進入心理門診的人絕大多數都是帶著自身的問題而來的,往往非常敏感,也就更容易受傷。雖然第一次會談時,求治者往往會說明最困擾他的問題是什麽。但有時卻需經過好幾次會談,慢慢摸索、探討,才能了解真正困擾他的問題。這是因為求治者往往羞於開門見山地訴說他的主要問題,比如說:“我有同性戀傾向”,“我跟某人發生了曖昧關係”,等等。加之有時求治者也不一定真正知道自己的主要問題是什麽,而需要在不斷的會談中漸漸發現問題的核心。如,一直懷疑妻子不貞的丈夫,其“主要問題”可能是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一向不與異性來往,認為談論“性”是很肮髒的事的人,其基本問題可能是內心有許多對性的奇異幻想,卻又以偽君子的態度來掩飾、控製自己對性的欲望。為此,施治者對什麽是“主要問題”應有足夠的認識,並努力創造出某種能使來訪者產生溫暖、安全感的氣氛。此外,對對方所談內容的真誠關注、友好的麵部表情,對對方思維、情感活動的理解以及施治者良好的職業形象、敏銳的洞察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信息的收集包括三個維度:

  第一,時間維度。即注意求治者過去、現在、將來的有關信息。對於求治者過去經曆的了解,可以得知其目前的概況;對於求治者現時狀況的了解,又有助於獲得其對自身問題理解的有關信息;而對求治者對未來看法的了解,則可以更進一步認清其對自己、對他人、對周圍世界的看法,以及使之產生煩惱與困惑的原因。三者綜合,有助於了解對方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和為何前來求助。

  第二,思維與情緒的維度。即注意求治者對於自身、他人及有關事件的看法,注意由此而引發的情緒活動。對思維與情緒的認識有助於了解思維與情緒之間的交互作用。

  第三,思維與行為維度。即注意求治者對現實的理解與看法,注意其怎樣待人處世,怎樣處理自身所遭遇的各種事情,注意其出現心理衝突時,采取什麽防範應急措施,以及他對自己處理這些事件的看法。這有助於了解求治者是怎樣一個人,有助於了解其思維與行為之間的關係,並可預測其今後在某事上的反應。

  在收集信息的階段,施治者一方麵應注意引導對方的思路,另一方麵亦應注意傾聽對方的談話。不應隨意打斷求治者的談話,擾亂對方的思路;也不應連珠炮式地發問,以免造成對方過重的心理壓力;並切忌在收集信息資料階段就對求治者的問題妄下斷語,造成誤診或更嚴重的心理傷害。

  (3)進行初步診斷。這一步的主要任務是對求治者的心理問題及造成此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和確認;此外,施治者還麵對是否打算繼續接待求治者並給予治療做出決定。因為並非所有的求治者都適宜做心理治療,因此需要慎重決定治療的適合性。一般說來,求治者應符合精神狀況沒有錯亂,並患有明顯心理疾患或障礙,且願意接受治療者,才適合於心理治療。

  對求治者心理問題的確認和診斷的過程,是一個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過程。它強調對深層次問題的注意,需要施治者不為表麵現象所迷惑,並具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能夠把問題具體化,也就是施治者應注意事物的特殊性。實際上,收集與問題有關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判斷,然後決定心理治療應采用的方法,是一個由部分(收集信息)到整體(綜合分析、對問題的確認)再到部分(在抓到主要問題的前提下各個擊破)的工作過程。一位著名心理治療專家在談到心理診斷時建議:第一,不要把不同的東西分開來想,這樣做可能會以偏代全,就像盲人摸象一樣;第二,對放置著各種不同東西的場景,集中注意力去觀察它的構造;第三,抓不準和完全不懂時,即成為問題所在的部分,需放到更大的背景和構造之中進行係統觀察;第四,綜合分析,深入分析各部分事實在整體構造中發揮著什麽樣的功用,並在此基礎上做出初步診斷。

  (4)確立治療目標。在進行心理治療時,施治者要在完成心理診斷的基礎上,與求治者共同製定治療目標。即讓求治者明確:通過治療,希望解決什麽問題,應有什麽改變,達到什麽程度等。治療目的的製定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具體性。例如,麵對一個對自己失去信心而成天懷疑妻子有“外遇”的丈夫時,其治療目標就是減輕他的自卑感,增強他的自信心,最終改善其夫妻關係。這個目標的確定就是非常具體的,而且具有可測性,求治者朝這一目標走的每一步都是可見的,有利於施治者在治療中找準方向,並對目標的實施進行評價。

  第二,可操作性。治療的目標應是現實的,要根據求治者的潛力、水平以及他所受周圍環境的限製來確定。超越現實可能性的目標不僅不會使治療成功,反而可能會使求治者喪失信心,甚至放棄治療。

  第三,針對心理治療。治療的目標應是心理方麵的,而不是生理、物理方麵的。如使求治者變得更為自信、不再自卑、減少焦慮等。有時求治者伴有軀體症狀,如果這些症狀是與其心理狀態有關的,其治療目標也應是怎樣改變引發這些軀體症狀的心理因素,而不是消除和減輕其生理症狀。總之,要將治療落腳於心理問題上。

  第四,分清輕重緩急。有些求治者隻有一個治療目標,而有的求治者可能會有多個治療目標。如一位求治者具有輕生自殺意向,同時還有焦慮不安、社交恐懼、性格內向等心理問題,在麵對如此多個治療目標時,施治者應分清輕重緩急。一般應首先消除自殺意念,繼而解決焦慮問題,再解決社交恐懼問題,最後才彌補性格缺陷。當然,在治療過程中,隨著施治者對求治者的深入了解,治療目標可能會重新排序,或者也會引申出其他的治療目標。假如此時新出現的目標相對其他目標更為重要,便應將其定為治療的首要目標了。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治療的目標確立後,還需經常檢查和評價。如果目標定得具體、現實、可測,治療時對治療目標的完成情況進行回顧和檢查,對求治者來說會成為一種積極的強化,有助於激發他的動機,增強他對治療的信心;如治療進行得不順利,檢查和評價也有助於調整治療方向和選擇更適當的治療方法,使治療得以向縱深發展,並取得良好的療效。

  2.幫助和改變階段

  這是治療中的重要階段,直接決定著治療的效果。在這一階段使求治者產生何種變化,與治療方法有關,還與求治者及其所麵對的問題有關。各種療法的具體進行步驟將在下節中詳述,這裏僅強調與幫助求治者改變其認知或行為等有關的問題。

  (1)領悟。在治療階段,施治者可以幫助求治者重新審視自己內心與問題有關的“情結”,幫助對方達到某種程度的領悟。這種領悟的作用之一是,可以使求治者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降低,並能建立起真正的心理平衡。此時,許多求治者的問題雖然仍然存在,但他已經開始有所改變了。這種領悟的作用之二是,可以為他改變其外顯行為提供心理依據,產生強大的徹底解決自己問題的動機。例如,某求治者總感到自己隻要一看書、一用腦子,身體的某個部位就會產生一種難受的感覺,這種感覺影響著他,以致不能看書學習了。在治療過程中,施治者應幫助他先達到一種認知,即懷疑自己有病是無根據的,從而使其相信這種情況很可能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求治者也許能很快達到這樣一種領悟,即自己看書時,潛意識中就開始怕這種難受的感覺出現,就在等待著這種感覺的出現。意念集中在此,結果一出現微小的生理反應即引起自己的過分關注,形成條件反射並固定下來。以後,這位求治者就會將前麵的領悟擴展到其他方麵,從而在其心理健康的軌道上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此時,他便進入了發展階段並逐步成為了自己問題的施治者。

  (2)支持。即施治者通過給求治者以正強化,以及通過給對方指明在某一事件或情境中應抱有的積極、有益的方式,通過真誠地對對方好的行為的表揚、鼓勵和支持等方式來減輕對方的焦慮,促進對方積極行為方式的增長。但要注意對求治者做保證或鼓勵時,其基本出發點應當是立足於現實的,而不能僅開一張空頭支票。有的施治者出於好心,對求治者做出:“這件事情一定會好的”,或“我敢擔保你會做得很好”等保證式的支持鼓勵,實際上反而不利於治療。同時,“正強化”也必須慎重使用。施治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獎勵對方時是獎勵對方的什麽事情、哪個方麵,獎勵後會出現什麽情況,不獎勵又會出現什麽情況,什麽方式的獎勵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等。既要注意“正強化”的方向,即不鼓勵對治療起副作用的行為,又要注意避免“正強化”使求治者出現為了贏得施治者的表揚而故意迎合的行為。因為這樣反而刺激了對方的依戀心理,使治療過程難以結束。在治療過程中,求治者最理想的進步是自己獎勵自己,從而減少對施治者獎勵的需求和依賴。但求治者在治療初期尚不具備自己獎勵自己的能力,那麽此時,施治者的支持獎勵便是必不可少的了。在大多數情況下,“正強化”的采用應以適度、不定的間隔、針對性強為好,在求治者某一新行為已穩定地出現時,應不再重複表揚。

  (3)反塑造。在治療過程中,施治者往往采用獎勵、期望、對峙、幫助對方達到某種領悟等影響方式來矯正求治者的認知和行為。反塑造則是指求治者采用同樣的方式來影響施治者。對所有人來說,他人的影響都可能會在自己身上產生某種作用。因此,施治者也應注意來自求治者的各種影響。有時,求治者這種影響對方的企圖可能並不比施治者少,他們可能會有意無意地獎勵或懲罰施治者。比如當施治者以能使求治者感到愉快的方式行事時,求治者就會以自己的進步或對其看法與做法表示讚賞的形式回報施治者。而當施治者使求治者感到不快時,他就可能以退行或攻擊的方式對待施治者。對求治者所表現出的這種行為,施治者可以采用兩種方式來應對:第一種方式是,當求治者創造出一種使施治者感到相當愉快或不快的情景時,施治者可反問自己:對方為什麽要這麽說或這麽做?他希望我做出什麽樣的反應?我自己的反應會對對方產生什麽樣的影響?這實際上是在分析對方的意圖和了解是否產生了交互作用,以便做出相應的反應;第二種方式是,不管或有意不去重視求治者對施治者構成的影響,而隻專注於治療目標的實現。這有助於對方了解施治者不願受其意願的影響,並促使他放棄此類反塑造行為。

  (4)移情。移情意味著求治者可能把以前生活裏與他人關係中產生過的情感、態度等主觀體驗移植到施治者身上。比如,當施治者以一個權威者的角色出現時,對方可能表現出過去對某一權威的種種心態:敵對情緒、防禦反應或逢迎等。求治者對施治者的移情反應既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既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間接的。不論哪種情況,施治者都應對此保持較強的洞察力,認識到所有的移情都可能成為某種形式的治療阻力。一般來說,對移情的處理方式應依據移情本身的情況而定,也許應對此進行解釋,也許應讓其自生自滅。間接表達出來的、一般程度的積極的移情,隻需給予較少的注意就可以了;而直接的、強烈的、消極的移情則需認真及時的對待。

  (5)反移情。反移情是指施治者以不適當的行為來對待求治者在治療中的某些行為表現。這種反移情同樣既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比如,施治者可能無故而表現出對求治者的關心、注意,或者反感,甚至厭煩。反移情對於施治者來說,既有有利的一麵,也有不利的一麵。有利的一麵是,當施治者認識到自己反移情傾向的存在時會更好地認識自己。不利的一麵是,施治者一旦把自己的情緒帶入治療過程就必然失去判斷力,失去必要的反應形式和幫助對方的方式的客觀性,從而受到一定程度的主觀影響。

  (6)對峙。對峙是施治者向求治者指出其態度、思想與行為中出現的矛盾,而不是施治者對求治者認知、感受的直接、簡單的反饋,它更重視對方較深層的動機與所表現的行為之間的矛盾。如施治者在對某一有婚姻關係緊張問題的求治者采用的對峙方法應是,指出其矛盾:“你說是要挽救自己的家庭,使之免於破裂,但你的行為使我懷疑你是否真的想做到這一點。”

  施治者應用此法時應注意:①對峙的運用必須建立在良好的醫療關係的基礎上,因為對峙對求治者來說很可能是應激性的;②對峙的內容一定要有事實根據,在事實不充分、不明顯時不宜采用此法;③注意掌握應用對峙的時機,要在求治者能隨和接受這種對峙時采用;④應用對峙應以有助於求治者的成熟發展為目的,而不能使之變成一種攻擊式的反應。

  (7)解釋。解釋是為求治者提供關於現實世界的另一種看法,它應該被認為是施治者在治療過程中最常用、最有力的“武器”了。解釋根據不同的學派而異,如心理分析學派偏重於釋放潛在的東西,認知學派則注重理性地、現實地幫助求治者認識世界。但無論如何,在進行解釋時,施治者首先應知道向對方解釋的內容應是什麽,其次要注意何時應用解釋以及怎樣應用解釋來麵對求治者。因為隻有適當地應用解釋,才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幫助和改變階段是心理治療中最重要的階段,是施治者任務最重的階段,又是施治者最能發揮其創造性的階段。這需要明確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施治者的責任。前來求治的人往往容易把施治者當做心理“建築師”,認為他一定能為求治者個人提供心理“建築藍圖”,即施治者應告訴求治者,他的問題是什麽,他應怎樣解決這一問題,何時應往哪兒走等等。在求治者眼裏,施治者似乎是個萬能的人,不僅要對求治者的現實問題負責,而且還要為求治者的一生負責。實際上,施治者應注意避免扮演這樣的角色,而應成為求治者在心理治療過程中的管理者。因為心理治療的一個重要假設是要求治者自己回答出他是怎樣一個人,他的問題是什麽,他是否想解決這一問題,他是否想做出自己的努力等問題。施治者的角色是提供一種對求治者有利的外在環境和良好的人際關係,提出某些說明、解釋、意見和建議,通過領悟和學習,促進求治者的改變和成長,幫助求治者自己成為自己的施治者。

  3.結束階段

  心理治療實施一段時間,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後,即應進入結尾階段,以便結束其治療。治療階段的長短不同,結尾階段的開始也有所不同。如原先預定十次會談之後結束治療,那麽最後兩次會談就應將重點轉移於結束期的工作;假如是持續一年之久的治療,則在最後一二個月即應逐步開始準備結束。在結尾階段應注意如下幾點:

  (1)綜合所有資料,作結論性解釋。在整個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施治者應隨時從求治者那裏獲取心理資料,據以掌握求治者的心理反應模型,並不斷給予求治者解釋、說明,使其了解自己的行為方式,幫助其學習新的反應方式。到治療結束時,施治者宜與病人作一次全麵探討,綜合所得資料,做出結論性解釋,使求治者有機會對自己進行更清楚的認識,以便應付將來可能必然麵對的心理生活。這種綜合性的評語、建議,容易使求治者銘記在心,作為一生的座右銘,可以誘導他掌握處世待人的心理方向,幫助他不斷成熟。

  (2)幫助求治者舉一反三,學習應用治療經驗。心理治療的最終目的,不僅希望求治者能把在治療過程中所學習到的新知識、領悟與經驗應用到日常生活裏,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希望求治者以後能不經施治者指點、引導與幫助,自己也能幫助自己繼續學習、發展,走向成熟。在結束階段,施治者要向求治者指出他在治療中取得的進步,並向其指出還有哪些應注意的問題;還應幫助求治者重新回顧治療要點,幫助檢查治療目標的實現情況,進一步鞏固治療所取得的成果。在此階段中,施治者宜漸漸退出施治者的角色,采取比較被動的態度,讓求治者自己扮演獨立、自主、積極的角色來改善自己的心理狀況。

  (3)準備結束,接受離別。有的求治者經過長期心理治療以後,可能形成依賴施治者的心理,或產生喜歡施治者的情感,舍不得結束離別。施治者應讓求治者了解凡事都有終結,鼓勵其自力而為、獨立自主。有的求治者依賴性很強,施治者應采取漸次結束的辦法而終止治療。總之,心理治療是一個目標明確的過程,是由不同的階段、步驟組成的。各階段之間相互重疊、相互關聯,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從慢慢準備、發展,進入高峰,然後又慢慢結尾、停止。施治者不但要隨時注意每次治療的情形,也要時時觀察求治者在整個治療過程之中的反應。在治療全過程中,每一階段又各有其側重點,但明確的治療目標又會使其和諧地、像一首多聲部的協奏曲一樣美妙地統一起來。好的施治者就是好的指揮家,當他掌握了更多的治療技術和方法之後,當他更深刻地理解了求治者及治療過程後,就能獲得更大的自由度,自己的才智也就可以運用自如了。

  第三節 心理治療的方法

  一、精神分析療法

  精神分析療法是心理治療中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其創始人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認為,人的行為表現是源於人們自己意識不到的動機和內心衝突。因此,精神分析的基礎是出於無意識的心理過程,其中包括了諸如抗拒、壓抑、性欲、攻擊、戀親情緒等諸多無意識的心理反應。弗洛伊德的弟子E。E。瓊斯後來把精神分析理論的主要原則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麵:

  1.心理決定論原則

  心理過程不是偶然發生的,某些偶發事件看似無因可查,實則有其行為意義。弗洛伊德一次“不小心”摔破了書桌上的墨水瓶,但他認為這是事出有因的。事實上這種“失誤”如口誤、筆誤、失手等,在人們身上是常有發生的。經他仔細一想,不久前妹妹來參觀書房,對其藏書之豐富,古玩之別致和布設之雅致大加讚賞,但見到書桌上那舊而難看的墨水瓶時便說:“它與整個書房太不相配了。”弗洛伊德還辯解說:“隻要能用,不需再好。”那麽這次的“不小心”實際便是潛意識中接受了妹妹的意見,並以“失手”作為開脫。引起摔破墨水瓶行為原因的時間曆程並不長,但它是被決定了的。成年期甚至老年期出現的許多重大的心理或生理問題,都可能源於兒童期的人格發展障礙,這便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理論支撐點。羅恩・哈伯德更認為諸多重大事件的發生都是源於未出生前的胎兒期,他倡導“回思術”,讓病人逆轉時間“回到童年”,甚至“回到子宮”,以求明了當前行為最早期的決定因素。榮格在很多方麵更改了老師弗洛伊德的理論,但在這方麵則有了進一步的發揮。他認為個體有許多無意識的原型,這是人類共同經驗的積累。這樣一來,便把當前行為決定因素的時間曆程拉得更遙遠了。

  2.情感過程的自主性原則

  情感過程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它可以脫離原情並移置到其他方麵。在心理治療過程中,由於施治者設身處地理解求治者的內心,求治者便可能對施治者產生強烈的、毫無根據的、不受意識支配的情感移置,而把施治者當做與其原情有關的人。因此,施治者可以了解到求治者的情感生活的重要線索,並引導求治者了解自己的無意識,從而達到心理健康。

  3.心理過程的動力性原則

  心理過程是有動力的,並且具有釋放與之相關的能源的趨勢。所以,無意識的種種衝動都在尋求發泄的窗口。但這種無意識衝動往往又以不同方式發泄出來,如:直接發泄――不受任何幹擾或改變,無意識的“肮髒洪水”直泄於社會,因此觸犯法律或道德,成為“有罪之人”;擇機發泄――顧及到法律的禁令和道德的戒條,在適當的時間、地點並有適當的對象時才發泄,由此便成為“凡夫俗子”;不敢發泄――內心壓抑太多,動機衝突又強,便可能成為“精神病人”;升華――把無意識的衝動當做人生前進的動力,迎合社會的法律與道德來改變原衝動的形式,或改造社會的法律與道德使之更符合人性,於是成為“偉岸丈夫”。

  4.心理壓抑的作用

  法律、道德、習俗等“看門人”隨時監視著無意識的衝動,個體心理存在壓抑是社會文明的表現。本原則與動力性原則是相對應的。

  5.精神衝突的存在

  無意識的衝動和心理壓抑的相撞,便導致精神衝突。相撞不斷,則衝突不止。

  6.兒童心理的意義

  成人期的願望和生活重要事件尋根究底都與兒童期的心理願望有直接關係,因此必須重視對兒童期心理的研究。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兒童期心理發展的全過程便是人生的縮影。

  7.兒童心理的性欲

  個體的發展從初生嬰兒的口腔期到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乃至少年的兩性交往期都是以個體性欲為主要發展動力的。結合上述原則,性欲也便貫穿於人生各階段且起著重大的作用。弗洛伊德的理論因此也有人視之為“泛性論”。

  由上述觀點可以看出,弗洛伊德認為心理障礙者的症狀和病理表現便是這眾多原因的複合物,其組成的基本因素則是各種動機和本能的衝動。把病人意識不到的心理因素召回到意識中來,通過多次的揭示和解釋,讓其了解無意識的偽裝和真實含義,擴展意識生活的內容,這便是精神分析療法的治療目的。

  精神分析療法最經典的技術便是自由聯想法、直接分析法、夢境分析法、催眠療法及暗示療法等。以後無論榮格的心理分析法、阿德勒的心理分析法、約翰・羅森的直接分析法和哈伯德的戴尼提回思術,還是認知主義和人本主義的某些療法等,凡與動力心理學基本觀點有關的心理治療方法,均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和精神分析療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下麵將結合案例對幾種具體方法進行介紹。

  (一)自由聯想法

  自由聯想是由施治者引導病人講出頭腦中的一切事情,不管這些想法與主題是否有關、多麽零亂、不合邏輯和羞於啟口,都講出來,從而從求治者所述詞句、事件和想象中,推論其間的聯係和求治者壓抑在無意識層麵的想法,將動機召回到意識層麵來。

  自由聯想法的具體做法是:讓病人在一個比較安靜與光線適當的房間內,躺在沙發床上隨意進行聯想。治療醫生則坐在病人身後,傾聽他的講話。事前要讓病人打消一切顧慮,想到什麽就講什麽,醫生對談話內容保證為他保密。鼓勵病人按原始的想法講出來,不要怕難為情或怕人們感到荒謬奇怪而有意加以修改。因為越是荒唐或不好意思講出來的東西,即可能最有意義並對治療方麵價值最大。在進行自由聯想時要以病人為主,醫生不要隨意打斷他的話,當然在必要時,醫生可以進行適當的引導。一般來說,醫生往往鼓勵病人回憶從童年起所遭遇到的一切經曆或精神創傷與挫折,從中發現那些與病情有關的心理因素。自由聯想法的最終目的,是發掘病人壓抑在潛意識內的致病情結或矛盾衝突,把他們帶到意識域,使病人對此有所領悟,並重新建立現實性的健康心理。

  由於自由聯想的方法要求治者毫不保留地說出自己想到的任何事情,而求治者又可能經常受到一些障礙,即“阻抗”,施治者就得設法穿過阻抗區,將無意識召回到意識中來。在這一過程中,對移情反應的分析又成為關鍵。在移情中,求治者根據過去積累的信仰體係和態度,對施治者產生一種強烈的、無現實根據的情感或期望,並將其視為自己的配偶、父母或仇人等。這既有利於使求治者的自由聯想穿過阻抗區,又有利於通過移情分析真正了解求治者情感生活的重要線索,還可對求治者產生的新依賴有所預防。

  一求治者曾在弗洛伊德的引導下述說了許多有關自己的生活瑣事,弗洛伊德從中注意到了兩個細節:一是他說喜歡眺望遠處的煙囪,每當看到那高聳的煙囪飄出濃濃的或淡淡的煙霧,特別是晨曦或夕陽作為背景時,便感到十分爽意。二是求治者講敘了有關自己的一個笑話:一日大雪封山,我與幾個看山人被困在山中小屋裏,唯一可做的便是圍著火爐閑談消遣。當時火越燒越旺,室內溫度不斷升高,有人感到熱不可耐,便要我回頭看看牆上掛的溫度計。我回頭一看驚呼道:“難怪這麽熱,已近90℃。”眾人“哄”地一聲笑起來,原來我把華氏度說成了攝氏度。於此,弗洛伊德把幾點聯係起來:煙、火、日出、日落、口誤都與溫度有關,而且是“高溫”,煙囪更是陽具的象征。他便斷言此人有嚴重的手淫習慣。那人聞言,由臉紅到脖子。那種被壓抑的、羞於啟齒的動機被召回到意識中來,再施予弗洛伊德的“再教育”,治療的關鍵段落便告完成。

  (二)夢境分析法

  周公釋夢預知凶吉,黃帝釋夢推知病疾,那麽精神分析療法的釋夢又能告訴我們什麽呢?

  夢能預報疾病似乎已為人接受。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便詳細論述過夢的機理,並記述了不少夢境預報疾病的經驗。阿沙托克在對4000份夢例進行分析統計後指出:多數夢可以預告疾病及某些特有的生理狀態。夢境能否預報吉凶大有疑問,但是我們並不否認“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之說。那麽,夢境也便可能是白天心理活動的繼續,由此揣測人的所思、所憂、所欲、所懼,也就未必全無根據了。

  常說夢是無意識得以發泄的最佳場所,所以有人說:“若以夢中的行為做出判罪的依據,那麽人人都是罪犯。”這類似的看法其實柏拉圖在其名著《理想國》中就有闡釋。他認為在夢中,“……人們會犯下各式各樣的一切愚行與罪惡,甚至亂倫或任何不合自然原則的結合,或弑父,或吃禁止食用的食物等罪惡除外――這些罪惡,在人有羞恥心及理性的伴同下,是不會去犯的。”所以,弗洛姆在其著作《夢的精神分析》中說:“柏拉圖與弗洛伊德一樣,把夢當做我們內心無理性野獸天性的表現。”但是,弗洛伊德又認為,人們在夢中也不是完全肆無忌憚的,由於“檢察官”或“看門人”的作用,夢境常得經由化裝後才能象征性地呈現出來。所以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論》中說:“夢的表麵意義無論是合理的或荒謬的、明了的或含糊的,我們都不去理會,這絕不是我們所要尋求的潛意識思想。”

  1.夢是願望的滿足

  弗洛伊德認為,夢並不一定表明未來怎樣,但它可能說明以前如何。他認為夢是人的願望的滿足。這種滿足的方式可能有三種情形:

  (1)願望的直接滿足。如夢見吃東西,剛出一個館子,又進另一個館子,見到什麽都想吃。這極可能是因為當時你腹內空空,的確需要進食。

  (2)是願望的反向滿足。如夢見得到了一筆獎金,欣喜若狂。那麽事實可能是近日單位評先進,你極想得到卻無你的份,也即中國人說的“反夢”。

  (3)是願望的象征滿足。如某男士接連兩晚做了同一個夢,夢見自己騎馬,每次跨上去,便被馬摔下來,總想馴服它,卻終究馴服不了。心理醫生說:“你是否最近在追求一女孩,但常遭冷遇?”這先生不由得十分佩服。

  2.常見夢境的分析

  (1)夢見在天上飛或飄在半空中。在夢境中看見自己飛在天上或飄浮在半空,潛意識中可能想從某個地方逃脫。據報告顯示有50%的人曾做過這種夢。

  (2)在夢中你正為某件事擔憂。常反映出做夢人近段時間的焦慮心理,大部分的人都會做這種擔心的夢,做這種夢的女性占78%,而男士隻占63%而已。

  (3)你夢見正參加某種集會或社交活動。有31%的人曾做過這種夢,夢境的形式可能有兩種:一種是做夢的人在夢中樂於其中,而另一種是他在夢中焦躁不安。這種夢通常由於人格上的不同如內向或外向而有所區分。

  (4)你夢見了一間奇怪或陌生的屋子。這種夢令人疑惑卻非常普遍(31%左右),做夢的人會發現自己處於一個有著很多空房間的陌生屋子。精神分析家認為這是個偽裝的夢,與性有關,但這個說法無法令人接受。而現在的解釋是由於現實生活中煩躁過度,所以反映在夢中。通常在這類的夢裏人會在夢境中找尋自己在現實中無法得到的東西。

  (5)在夢中你被人追逐。70%以上的人都有在夢中被追逐或追從的經驗,而且在夢中因為某種原因無法逃離那裏。這種夢通常由於極度的擔憂或是現時生活遭遇挫折時所產生。

  (6)夢見由高處摔下來。夢見由高處摔下來是常見的夢,有75%的比例。典型的夢境是在夢中被某種東西絆倒,不小心絆倒跌了下來就在那時清醒了。精神分析家認為這和情感上並沒有任何顯著的關係,是因為肌肉突然的痙攣反映在半夢半醒的狀態中。

  (7)夢見暴力的情景。這類暴力有關的夢通常是可預見的,做這種夢的男人(50%)比女人(44%)多,但是相差並不大。也許是因為男人喜歡談論暴力有關的事情,而女人通常是西部影視和摔跤節目的愛好者,所以這種夢境會反映在夢中。

  (8)發財夢。這是常見的夢,通常財務上有問題的人大部分都做過這種夢,典型的夢境是玩吃角子老虎贏大錢或是在路上撿到錢。大概1/4的男人都做過這種夢,但隻有5%的女人做過這種夢。由此可見男人比女人更重視金錢的所在。

  (9)被愛人欺騙或欺騙愛人。如果你已經結婚或者有了固定的異性朋友,但是在夢中卻與另外的男人做愛,或者有意識地在夢中欺騙你的丈夫或男朋友。那麽這就表示,你有欺騙你愛人的征兆或者就在不久將做出夢中的舉動。有意思的是,如果你的男朋友告訴你類似的夢境,這有可能意味著他對你的感情是假的,他或許早就對你們的關係感到困惑或者懷疑。

  (10)與老朋友重逢。這種夢通常發生在你生活發生重大變化的一年或者兩年之中,潛意識裏,你渴望回到你以前熟悉的地方或者老朋友之中去,然而,你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也有這樣的例子:你可能夢見你孩童時代非常要好的朋友,這意味著你想忘卻你現在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想尋求像少年時代那樣樸實、忠誠的朋友。

  (11)水、水、到處都是水……無論你的夢裏出現的是寧靜的湖水、流淌的小溪、狂怒的河流、平靜的海洋;夢中的水總是喻示著生命的精華,代表了精神的洗禮和重生。一旦你的生活變得複雜,你就有可能夢見自己遇水溺死;湖水象征著你想要盡快從煩亂的生活中掙脫出來,渴望過上寧靜安穩的生活。洪水或者狂怒的江水喻示著你麵臨不能掌控的壓力和局麵。

  傳說從前有個秀才在即將赴京趕考的頭一夜做了兩個夢:一是夢見在牆頭犁地種莊稼;二是夢見在屋裏打傘。心想這肯定與此次趕考有關,但左思右想又難釋其夢。其妹見秀才犯愁之狀問知詳情後說:“這有何難。牆頭上種莊稼種(中)不上,屋裏打傘淋(輪)不著。”秀才聞此解釋,更是沮喪,決定棄考。其母知道後說:“你的小妹不知圓夢,順口胡扯。應該是:牆上種莊稼種(中)得高,屋裏打傘漏不了。”可見,同樣的夢境可能因夢境分析者對其顯意、隱意及象征意義有不同的理解,其解釋的結果也就可能迥然不同,甚至大相徑庭。所以心理醫生在為被分析者釋夢之前都必須對其生活環境、生活習慣、心理狀況有個大致了解。對不熟悉的被分析者可通過交談或自由聯想而掌握線索。在韓文領等編著的《怎樣解夢》一書中,把科學解夢概括為:“解夢者可根據析夢的需要,詢問這類夢境的出現是經常的或偶然的,做夢者的體會是什麽,做夢者平時對夢是否有興趣,做夢者生活的順逆,再結合做夢者的性別、年齡、素質強弱、性格、職業、服裝、音容笑貌、近期生活狀況等方麵綜合分析,得出結論。”因此,筆者以為,與其說釋夢是一門科學,還不如說釋夢是一門藝術。正如弗洛姆在《夢的精神分析》中說的,“它正如其他任何藝術一樣,需要知識、才能、實際操作與耐心。”

  (三)直接分析療法

  由羅森首創,是一種現代心理動力學療法,施治者不是去等待求治者產生頓悟,而是提出自己的解釋並且向其直接陳述這些解釋。施治者采用通俗的語言,讓求治者產生一種看得見或通過視覺能增強的思想,以切斷求治者的習慣與防禦之間的聯係。這種方法常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對那些思維混亂和退縮型病人或心理障礙者也很適用。直接分析療法不像傳統的心理分析療法那樣通過漫無邊際的自由聯想或對夢境和過失作一番分析後再去接觸“原始衝突”,然後剝去其偽裝,化潛意識為顯意識,待求治者產生頓悟後方施予“再教育”。它也不像認知療法那樣把一般的情緒都看成是由認知發動和維持的,以為把歪曲的認知予以矯正便可使紊亂的情緒條理化,行為便有良好的適應。但直接分析療法又與上述兩種治療方法有相似之處。在形式上,它更像認知療法中的合理情緒療法和領悟療法,即都是向被分析者直接進行陳述和解釋;在理論上,它又與傳統的分析療法一樣,把求治者的原衝突區域的解釋常集中於性欲。

  [案例1]

  某男,21歲,醫學本科生。

  自述初中三年級時便與一女生朦朧相愛。在這段時間內自以為數學方麵有了進步。但萬萬沒想到臨近的一次數學測驗卻考得一敗塗地,老師找他談話,認為他數學的退步是因為精力未集中在學習上。他雖感到老師誤解了他,但有口難辯,此後數學成績一直不理想。進入大學後情況更甚,見到數學便害怕,幾次考試不及格。且總是思念那位女友(她在外省某重點大學),有兩次在圖書館閱覽室還情不自禁地喊出她的名字,弄得好狼狽。自認為這輩子是非她不娶,但在能力上又自慚形穢。假期中兩人雖也來往,但他不敢開誠布公。曾看了不少心理學特別是心理分析方麵的書,但也無法擺脫單相思、害怕數學、注意力不集中的困擾。

  他似乎知道“病根”,是初中的那次數學考試,但應該還有更深層的問題。施治者問他:

  “那位女生是否考得比你好?”

  “是的,她數學曆來好,所以我認為與她交往在數學上自己是進步了的,但老師卻以一次考試來論斷。”

  “老師是否批評你,認為你這次成績的退步是因為她?”

  “正是這樣。老師說有同學反映,但我們從未有過任何出格的行為。即使現在,那女孩也不知道我暗戀著她。”

  “看來被打擊的是男子漢的尊嚴,牽涉的是性問題。你至今耿耿於懷,把她作為唯一可‘娶’的對象,並不一定全是因為愛。你回去仔細想想。”

  第二次會麵,時隔五天。他說似乎想通了,那女子確實長得一般,與現在和他交往較多的幾個女孩子比更是遜一籌,苦苦鍾情於她可能是個錯誤。但又無法在腦海中擺脫她。為尋求突破點,施治者給他進行了卡特爾個性因素測驗,並約定了下次見麵的時間。第三次會麵時,施治者已有了幾分把握。從他的個性因素中表現出三個特點:一是依賴性強;二是行事不果斷;三是新環境下的適應能力差。我們開始了如下交談:

  “你在家中的地位比較特殊吧?”

  “是的,我有兩個姐姐,一個妹妹。”

  “那你與父親的關係是否欠佳?”我稍加思考後問。

  “是的,他不是看電視就是看報,很少與我交談。”

  “我想你那位女友顯得較成熟,對嗎?”

  “對!您怎麽知道?”他很是驚訝。

  突破點找到了,問題便解決了一大半。其實突破點隻有“特殊地位”這個判斷,這是由“依賴性強”而來。這點正確,在此便可推出第二點。他生活在一種特殊的女性為多的環境中,從“戀親情結”來講,他應該從父親那裏學習與環境相處的東西,但他又缺少男子氣概,“行事不果斷”,故大膽推出他與父親的關係。如是,第三點也就自然成立了。他總是依賴,又優柔寡斷,定有“需人保護”的心理。如果戀愛發生較晚,他可能找一個年紀大於自己的女子;既然戀愛在同學中發生,其對象應該是一個在心理上較成熟的人。鑒於求治者是一個有一定心理學基礎且對精神分析理論有所了解的人,施治者直言道:“如果你能接受我上述解釋,那麽在你女友的身上實際有你母親的影子。這是一種具有‘牛犢戀’色彩的心理。你對此事之所以耿耿於懷,以致影響你的學習,是因為‘幼年我’支配著你的‘成年我’,希望你回去後用‘成人我’進行一下反省。”時隔半月有餘,他來了。說原來以為自我認識不錯,未想到竟是“幼年我”一直在支配自己。當想到無須把那事看得太神聖――能得到自然好,得不到未必是壞事時,便能靜下心來學習了。雖然對數學仍心有餘悸,但已好多了,相信最終能完全克服這種心理。

  [案例2]

  阿浩是一位職業歌手,通過各演藝場所流動獻演以換取收入,俗稱“跑場子”,生活比較動蕩。偶然間遇到了中學時代的初戀女友,兩人舊情複燃,最終重墜愛河。然而,阿浩卻也同時陷入了痛苦之中。由於女友回到他身邊時也坦言在這三年之中曾經失身於別的男人(女友的初夜在三年前已給了阿浩本人),並且有懷孕並墮胎的經曆,這讓阿浩感到無法接受,而且在她的身上阿浩依然看到三年前分手時的那些原因,如任性、嬌縱等等。但是,他卻又無法離開對方,因為隻有在她身上才能找到真正戀愛的感覺。自此,阿浩陷入了激烈的矛盾衝突之中……

  分析: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一切的心理問題、矛盾衝突皆源自於內心深處潛意識的本能。但對於其實質,幾乎每個精神分析心理學家皆有著不同的認識。因此,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以偏概全是掌握精神分析法的要領。

  本案例中,阿浩的症結在於無法離開對方與無法容忍其失身於他人之間的心理衝突。初步判斷可以認為,在其女友處有一特殊的原因可以讓阿浩得到心理滿足,但同時“她和其他男人上過床還懷過孕”又給這一心理需求的滿足造成了障礙。那麽,分析出這一心理需求的根本是解決其心理問題的關鍵。

  在阿浩的潛意識中,其本性是一種強烈的占有欲。這種占有欲帶有性的成分,因此對於把初夜交給自己的女人,他有一種無法替代的滿足感,他甚至可以自己表象的尊嚴為代價,他表述為:“說得俗點我當時很粘她,以至不顧一切哪怕犧牲自己的家人和事業去和她在一起。”

  而在女友三年後回來之際,原本期待重新找回男人自尊的阿浩卻遭受到了整個過程中最為嚴重的一種挫折――女友的性格依舊不合自己的心意,阿浩認為她總是希望男人去順應她,這完全有悖於他對自己將來婚姻與家庭的規劃,潛意識中的男性權欲便無法得到滿足。而在性本能上,失身於他人並懷過孕的經曆更打破了原本隻有他一人享有女友身體的快慰。這便是造成他如今極端痛苦狀態的根本原因。

  從上述兩個案例中可以看到,因為施治者受過辨識行為模式和衝突的訓練,便可能把求治者或心理障礙者幻覺中真實的東西加以“肯定”,甚至“發揮”。這些誇大了的東西可能不盡真實,然而許多精神分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