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2章 心理防衛機製的建立

  心理防衛機製在現實生活中是一種相當普遍的心理現象。人在其心理活動中,需要與欲望是不可能都得到滿足的,或多或少地總會遇到挫折或動機的矛盾衝突,從而產生情緒上的焦慮、緊張和不安。此時,有許多方法可使我們的心理不受傷害,從而能正常去適應和應對生活。比如,采取行動積極地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消極地暫時躲避,或退行改用較幼稚的方式去應付等等。隻要我們認真回想一下,就不難發現在過去諸多經曆中屢有此類情況。即在遇到困難或挫折時,常常會使用一些心理和行為上的措施或機製,把個體與現實的關係稍作修正,使個體較易接受心理挫折或應激,不至於引起情緒上的過分痛苦與不安的自我保護方法,我們將其稱為心理防衛機製。心理防衛機製屬於一種心理適應性反應,這種反應典型地采用習慣性和潛在意識的方式,以消除或降低一個人的內心焦慮、罪惡感以及找回失去的自尊心。這種心理防衛機製,大都是在潛意識中進行的,也就是說,是在不知不覺中使用的。比如《酸葡萄》的故事中,狐狸因吃不到長在高樹上的葡萄,便說:“反正是酸葡萄,沒什麽好吃的。”用心理防衛的觀點來解釋,即當因吃不到葡萄而委屈沮喪時,把葡萄說成是酸的和不好吃的,則因吃不著而遭受挫折的心理衝突也就不會那麽強烈了。再比如,魯迅先生筆下阿Q的“精神勝利法”――主人公阿Q每每在被人欺負或挨了打以後就常常以“我家以前比這闊多了”、“兒子打老子”等類似話語來進行自我安慰,從而緩解自己絕望沮喪的情緒。

  每一個人在其行為發展過程中,均會逐漸學會種種防禦性反應,以便在自我受到侵襲時,隨時采取自動的防衛行為,這是我們人類的“心理智慧”。心理防衛機製具有以下功能:

  (1)減輕個體內疚、不安、失望、傷感和焦慮等情緒。

  (2)爭取別人的同情、幫助和照顧,減輕心理上的痛苦和壓力。

  (3)“自我欺騙”,回避矛盾,擺脫困境,保持暫時性的心理平衡,減少心靈上痛苦,避免精神崩潰。

  (4)消除個人內在態度與外在現實之間的衝突。

  (5)協助個體保持其充實感和價值觀。

  一般說來,心理防衛機製幾乎每個人都在不知不覺地使用,如果我們不這樣做,我們的心理可能會受到傷害。因此,防禦機製有一種適應功能,它能使我們避免麵對我們所不能麵對的現實,從而正常地學習和生活。例如,一個人近來常受人欺負,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又因無法反抗而難過,遂自我解嘲說:“虎落平陽被犬欺。”因為人在受人欺負時,自尊心受到打擊,所以在心理上改變一下現實,認為別人是犬,自己是虎。老虎當然比犬強,在心理上獲得自我滿足,心裏也就不那麽難過了。但假如把現實情況歪曲得太厲害,把自己當成皇帝,當成神,以彌補自己的自卑感;或將別人都視為敵人,形成妄想狀態,與現實完全脫離,則就變成病態了。可見,同一種心理防衛術由於其使用的範圍和程度有別,便有健康和病態之分。

  還有一些心理防衛機製,在某些情況下適當地使用是正常的,但在另外一些情況下使用,或過分使用,便成為病態了。比如丈夫做錯了一件事,使妻子感到不愉快時,丈夫說幾句幽默的話,或向妻子耍耍“賴”,撒撒嬌,適當地“退行”,不但可以把不愉快的事情或誤會化解,而且彼此之間通過幽默、撒嬌,更會加深雙方的感情。但假如他們在工作崗位上做錯了事,而裝成五歲孩童般向領導取笑或撒嬌,以掩飾自己的錯誤,則是一般社會所不能接受的病態“退行”。

  心理防衛機製的種類很多,按照個人心理發育程度的成熟性可分為四類:

  1.自戀心理防衛機製

  包括否定、歪曲、外射,它是一個人在嬰兒早期常常使用的心理機製。早期嬰兒的心理狀態,屬於自戀的,即隻照顧自己,隻愛戀自己,不會關心他人,加之嬰兒的“自我界限”尚未形成,常輕易地否定、抹殺或歪曲事實,所以這些心理機製即為自戀心理防衛機製。一名成年人還運用“自戀機製”來進行自我心理防禦,是很危險的防禦機製。在成年人中精神病患者常使用這一心理防禦機製,所以也稱為“精神病性”防禦機製。自戀性防禦機製是最原始的、無視現實而加以自己希望的心理防禦機製。它的特點就是自己和外界的界限已經很模糊了。他們的一切想法和推測都離不開“我”這一主體上的遐想。他們的眼裏外在的一切事物都指向自己,也常常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外界並堅信這是真的。他們似乎很難用“客觀”和“公道”的冷靜態度去看外界。他們是完全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茫然無措的人。

  2.不成熟心理防衛機製

  “不成熟”的心理防禦機製出現於嬰兒期,成年人中出現於較輕的精神病患者。包括內向投射、退行、幻想等法。

  3.神經症性心理防衛機製

  這是兒童的“自我”機能進一步成熟,在兒童能逐漸分辨什麽是自己的衝動、欲望,什麽是現實的要求與規範之後,在處理內心掙紮時所表現出來的心理機製,包括轉移、隔離、合理化、反向作用。因常被神經症患者使用,故統稱“神經症”性心理防衛機製。

  4.成熟的心理防衛機製

  這是指“自我”發展成熟之後才能表現的防禦機製。其防禦的方法不但比較有效,而且可以解除或處理現實的困難、滿足自我的欲望與本能,也能為一般社會文化所接受。這種成熟的防衛機製包括壓抑、升華、補償、幽默諸種。

  綜上所述,心理防禦機製是指個體在挫折和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其內部心理活動中發生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擺脫困境、避免痛苦、減輕內心不安、以穩定情緒和恢複心理平衡的一種適應性傾向。下麵我們將分別介紹生活中常見的心理防禦機製方式。

  一、否認

  所謂“否認”,是一種否定存在或已發生的事實的潛意識心理防衛術。它是最原始最簡單的心理防衛機製。它將已發生而令人不快或痛苦的事情完全否定,以減輕心理上的痛苦。這種防衛術能使個體從難以忍受的思想中逃避,也同樣可借此逃避個體難以忍受的願望、行動、事故,以及由此引發的內心焦慮。

  “否認”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見。父母很可能對自己孩子的生理或心理方麵的缺陷尚未察覺或不予承認,哪怕是孩子的缺陷早已人人皆知;罪犯入監後,在嚴密的監禁之下,他們有時也會失去對現實的知覺,甚至感到被監禁於己並非事實;一些接受切除手術的人有時也會忽略事實,而產生其手足或器官仍然存在的錯覺;患有歇斯底裏性麻痹和其他歇斯底裏反應的心理症患者,經常會防衛性地否定事實而忽視實際存在的痛苦,甚至以一種欣悅的方式表現出來;抑鬱性神經症患者,可能不敢麵對現實而缺乏感受;緊張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否定自身的存在,甚至否定整個人類世界的存在。可見,有些輕微的否定在日常生活中以不足為訓的行為表現出來,而有的否定卻成為一種嚴重的精神病症狀。

  [病案]

  一位中年婦女,父親在十天前因患肺癌去世,心情一直非常抑鬱。但不幸的是,禍事接踵而來。他的丈夫又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喪生。當有人來家裏告訴她這個消息時,她不肯信,也不去認屍,堅持認為弄錯了人,丈夫沒有死,下班以後就會回來。下午她照常燒好丈夫最喜歡吃的飯菜,擺好碗筷,等待丈夫回家吃飯;到了晚上,仍照往日習慣,為丈夫鋪好床,好讓丈夫一回來就可就寢。她不準任何人提及丈夫已死的事,也拒絕去辦喪事,堅信丈夫一切都很好,甚至還做好全家假期出去旅行的計劃。

  顯然,病案中的中年婦女把丈夫已死之事完全予以否定,欲通過否定作用來避免這件事所帶給她的打擊和痛苦。

  應當注意的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有意去否定許多事實。諸如,問某一年輕姑娘:“你有沒有男朋友呀?”該姑娘會不好意思,臉紅否定:“我才沒有男朋友呢!”其實她已有男朋友,而且快訂婚了,隻是不好意思而有意否定。這種連自己也能意識到的自我否定現象,並非潛意識中的否定。所以不算是心理防衛機製所指的“否定作用”。真正的否定作用是在潛意識情況之下進行的,個體不但否定了事實,而且真的相信沒有發生,有時會達到妄想狀態,便成為“精神病”症狀了。

  事實上,否定作用並不能使我們完全否定問題存在的事實,隻是使我們否定對這些問題存在的注意力而已。不過,有時否定的心理防衛機製可以說是一種在心理壓力中保衛自己的感受,或給人多一點時間做考慮與做決定。然而,不可忽略的是,否定作用在一般行為表現上,足以妨礙人們對問題的適應,因為其機理是躲避問題以代替麵對問題。

  二、歪曲作用

  所謂“歪曲作用”,是把外界事實加以曲解、變化以符合內心的需要。歪曲作用無視外界事實,與否定作用有相同的性質,屬於精神病性的心理防衛機製。因歪曲作用而表現的精神病現象,以妄想或幻覺最為常見。妄想是將事實曲解,並且堅信不疑。如相信有人危害他、配偶對他不貞、誇大性地相信自己是神或皇帝等等。幻覺乃是外界並無刺激,而由腦子裏憑空感覺到的聲音、影像或觸覺等反應,它與現實脫節,嚴重歪曲了現實。

  [病案]

  梅下崗後從親戚、朋友那裏借了一些錢,在離家不遠的一條小街上租了兩間房,進了一些小百貨和糖果煙酒之類的東西,自己開店。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的腰包也漸漸地鼓了起來。

  於是她開始籌劃更大的發展。此時,對麵又開了一家規模比她大得多的百貨商店。由於各類貨物的價格都低於梅所賣的貨物,相形之下,梅的小賣店冷清了許多,生意日淡。對此梅猶如熱鍋上的螞蟻,開始心情煩躁,焦灼不安。這樣持續了一個月後,出現了失眠,並且常常一個人呆坐在店裏,逐漸變得癡癡呆呆,神神叨叨的。為了不讓她去店鋪再受刺激,家裏人總是看著她,不讓她去店鋪。有一次,梅趁家人不備,跑到店鋪,站在店鋪門口,手在空中邊亂比畫邊喊著:“快來買呀,快來瞧,本店要什麽,有什麽。有巴黎香水,有卡秋莎狐皮領子。”“你們看我的店鋪牌子,知道是誰給寫的嗎?告訴你們,這是我舅舅給我寫的,他是咱們市的市長……”

  可以看出,梅產生虛幻的原因是對麵百貨商店的所作所為,讓她的心理上受到了極大挫傷。她賺錢心切,而現實又使她賺不了錢,在這種心理刺激和打擊下,她的精神徹底崩潰了。因此,她把外界所看到的、聽到的事實加以曲解、變化以符合內心的需求,用誇大的想法來保持其受挫的自尊心。這是歪曲作用的典型例子。

  三、外射作用

  外射作用又叫投射作用,是憑主觀想法去推及外界的事實,或把自己的過錯歸咎於他人的一種心理防衛術。日常生活中常出現這種“外射”現象,即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測別人的想法。所謂“我見青山多嫵媚,青山見我亦多情”即為此例。中國古代“臨淵羨魚”的故事,是講莊子和惠施在潭邊看魚,莊子說:“老兄,你看這些魚是多麽快樂呀?”惠施說:“老兄呀,你又不是魚,怎麽知道魚很快樂呢(汝非魚,焉知魚之樂)?”莊子說:“老兄呀!你又不是我,怎麽知道我不知道魚快樂呢(汝非我,焉知我不知魚之樂)?”其實魚樂與不樂,隻有魚自己才知道,而那位老兄不過是把自己的態度和感覺“投射”到魚身上去罷了。這種把自己的動機、想法、態度或欲望“投射”到外界的客觀現實,稱之為“外射”。但這些並不是作為心理防禦機製的“外射”。

  作為心理防衛機製的外射作用,是把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感覺或想法外射到別人身上,以避免意識到那些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感覺或想法。比如,一位由於抵製不住誘惑而對妻子不忠的丈夫反而開始懷疑妻子對他不忠;一個打小朋友的兒童反責與他爭吵的小朋友,說是小朋友先動手,他才還擊的;青年人與女友有了矛盾或難題時,會斷言說是她所引誘或惹起的;一個心懷偏見的人會否定自己的感受而說他不會憤恨別人隻是別人恨他。又如,臨床中一位病人,在銀行工作,常常產生把鈔票偷來自己用的念頭,但又為產生這種壞念頭而慚愧。結果,外射到別人身上,說別人懷疑他有偷用公家鈔票的意念。經過這種外射作用之後,他一方麵不再為自己原有的偷竊欲望而覺得不好;另一方麵因別人懷疑他有這個意圖,他也就不敢真的去偷公家的鈔票,從而達到了自我防衛的目的。還有一位女病人,因擔心自己會遭到男性的淩辱而找心理醫師。她說,報紙上常報道有暴力事件的發生,強調男人是如何的可怕。她說在外麵行走時,身上時時刻刻都要帶著一把小刀,作為自衛之用;在家裏,也一直擔心鄰居的男人會偷看她,故而把窗戶關得嚴嚴的。不僅白天如此,就連晚上入睡後也常做噩夢,夢見惡漢闖入房間非禮。可見這位女人腦子裏所想象的男人都是可怕的,她把自己內心的感覺投射到外麵,產生了恐懼,故而提防她認為可怕的男人。某些外射行為可認為是人們極其常用的且不被自己所察覺的心理防衛術,以借此對自身錯誤的行為予以饒恕與解脫。但是責怪他人成為一種習慣,總是將自己的過錯歸咎於他人,就會妨礙我們與他人之間良好的人際關係。這不僅幹擾了我們看到真實的自己,而且容易對他人形成敵對的、難以容忍的,以及懷疑心重的態度,從而把過錯外射到外界及懷疑他人而引起諸多麻煩。

  四、內射作用

  內射作用是一種與外射作用相反的心理防衛術。它是將外界的因素吸收到自己的內心,成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的一種心理防衛術。事實上,人們的思維、情感及行為,往往是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表現出的心理活動。特別是在早期的人格發展過程中,嬰幼兒最易吸收、學習別人――特別是自己父母的言行與思維,從而逐漸形成自己的人格。“孟母三遷”是我國古代有名的故事。就是現在,人們在搬家時,也無不事先探聽周圍鄰居各方麵的情況。至於孟母為何三遷,大家又為何如此關心周圍的環境,理由很簡單,因為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這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現象,就是內射作用的結果。

  上麵提到的那位銀行工作人員,說別人懷疑他有這個意圖,他也就不敢真的去偷公家的鈔票,從而達到了自我防衛的目的。內射作用通常是毫無選擇性地、廣泛地吸收外界的東西。但有時卻是通過特別的心理動機,有選擇性地吸收、模仿某些特殊的人或物,我們將其稱為仿同作用(identification)。“仿同”是指一種吸收或順從另外一個人或團體的態度或行為的傾向。當個體欲吸收他人的優點以增強自己的能力、安全,以及接納等方麵的感受時,就可采取仿同的心理防衛術。比如說,女孩子因喜歡、羨慕媽媽,結果模仿媽媽,學媽媽擦口紅,穿媽媽的鞋和衣服等。通過仿同,有助於小孩性格發展的成熟。

  一般說來,仿同的動機是愛慕,是正常的心理現象。但有時卻是由一種心理防衛機製而產生的。例如,一少女自稱生平最討厭遇事大聲吼叫的女人,可是自己遇到了生氣的事,卻總是控製不住大吼大叫,而事後又每每因其失態而懊悔。經深入查詢,發現這個女孩有一個非常專橫的母親和一個非常柔順的父親。家中的事情父母之間一旦存在意見分歧時,隻要母親大聲一吼,父親就俯首稱是,照母親的意思去做。做女兒的生長在這種環境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認知,即遇事不分對錯,隻要誰的聲音大,誰就得勝。雖然她理智上知道大聲吼叫是不好的,但是在潛意識中,卻處處模仿她母親的粗陋行為,因她覺得這才是製勝之道。一方麵她對母親的這種行為很反感,另一方麵又覺得這是應付困境的好辦法,隻要她麵臨困境時就大聲吼叫。這種一方麵感到反感,另一方麵又去仿同的現象,被稱為“反感性仿同作用”。

  與此相類似的現象是與恐嚇者仿同,稱之為“向強暴者仿同”。它是指有些人常受強者恐嚇、威脅或欺負,很害怕,也很討厭。可是因為被威脅、恐嚇得沒辦法,結果向恐嚇者模仿,自己也變成一模一樣地去威脅或欺負比他弱小的人,以免除因被人恐嚇而害怕的心理。這也是一種心理防衛機製的表現。有些孩子經常被父親或哥哥毆打、欺負,結果,反而模仿他們,轉而去打弟弟或動物,以減輕或消除自己被欺負的心理。

  有時一個人失去他(她)所愛的人時,會模仿所失去的人的特點,使其全部或部分出現在自己身上,以安慰內心因喪失所愛而產生的痛苦,稱之為“向失落者仿同”,是心理防衛機製的另一種表現。比如,有一位年輕人自從母親去世後,常常擔心自己會患上心髒病,不時按脈搏、摸頭部。隻要身體稍感不適,就東奔西跑找醫師,要求量血壓、測心電圖,唯恐心髒病突發而身亡。分析其病因,原來他母親一向很關心他的身體狀況,隻要他身體稍微不舒服,馬上就替他按脈搏、摸頭部,找醫生檢查。現在母親去世了,他不知不覺中扮演了母親的角色,模仿母親關心他身體不適的“習慣”。他這樣過分關心自己的身體狀況,潛意識中保留了他已逝母親的一些氣質與習慣,借以使他產生仿佛母親尚在身旁的感覺,略慰失母之痛。

  仿同的心理防衛使用過度甚或仿同了錯誤的模式,其行為反而會變得不正常。充滿矛盾的仿同,有時易導致多重性格。上述這些仿同現象,基本上源於“內射”作用。在神經症患者中,模仿自己心目中的他人以保護自己是一種司空見慣的防禦方式。心理學家認為這種內射作用是嬰兒早期心理活動的特點,是心理和人格尚不成熟的表現。故內射作用被認為是不成熟的心理防衛機製之一。

  五、退行作用

  退行作用是指一個成年人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放棄自身比較成熟的應對技巧和方式,而使用像幼兒那種比較幼稚的方式去應付困難和滿足自己的欲望的一種心理防衛術。我們知道,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個人的人格是逐步走向成熟的。因此,人在長大以後,應付事情的方式會有很大改變,變得比較成熟。比方說,小孩一旦有了排泄的欲望,就會隨地大小便,而成人則會考慮到適當的地點或時間;小孩一遇到不如意之事,就痛哭流涕,而成人則會因需要懂得“飲泣吞聲”或“強抑悲痛”,甚至強顏歡笑,即既要考慮到什麽是社會可接受的行為方式,也要考慮怎樣的反應才有效且合適。不過,有時人們在遇到挫折後,會放棄已經達到的比較成熟的適應技巧或方式,而恢複使用原先較幼稚的方式去應付困難,或滿足自己的欲望。這就是退行作用或退行現象。

  這種退行現象,是在人們遭受外部壓力和內心衝突不能處理時,反而退回到幼稚行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安慰,從而避免承受痛苦和焦慮的一種心理防衛法。這種現象各年齡階段均可看到。由於環境的刺激,兒童會放棄已經養成的習慣而恢複到更小時候的水平。例如有一個5歲孩童,本來已經學會了自行大小便。後來突然開始尿褲子、尿床。為此,他母親煩惱異常。經過仔細分析,才了解到這家新近添了一個嬰兒,母親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小弟弟身上,整天“端屎端尿”,而無暇顧及“不惹麻煩”、“能自己照顧自己”的“乖哥哥”。這個男孩子發覺不能像從前一樣獲得父母親的照顧,乃改為退行。

  成人中也常有退行現象。例如,七尺之軀的男子漢在忍不住疼痛時,常會失聲叫“媽呀!”,也會“哭得像個孩子一樣”。有些病人經過死裏逃生的車禍或危險的大手術後,雖然軀體方麵已經複原,但是內心卻一直擔心,認為身體還沒好,想方設法留在醫院,不敢出院去麵對現實。這是因為病人經此變故,精神上受到打擊,害怕再負起成人的責任及隨之而來的恐懼和不安,而退行成孩子般的依賴了。

  事實上,人一生中難免有想重回到未成熟時代的表現以重溫舊夢獲取滿足的時候,隻要不影響自身正常的社會功能,均可用退行作用來進行心理調節。比如,夫妻恩愛,像小孩子般互相撒撒嬌,尋求彼此安慰;父親與孩子捉迷藏,像個小孩子似的趴在地上玩。這種短時間、暫時性的退行現象,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是極其需要的。可是假如一個人遇到困難時,常常退行,使用較原始而幼稚的方法應付困難,或利用自己的退行來獲得他人的同情和照顧,以避免麵對的現實問題或痛苦,就成了心理問題了。因為退行作用畢竟是一種逃避行為而不是麵對困難解決問題,況且不成熟的行為幾乎無法避免地把困難加重得愈發不可收拾。假如一個人在小時候,遇到困難時,常發生頭痛、肚子痛、手腳麻木等現象,且一頭痛就可不去上學,肚子一痛就不用考試,手腳一麻父母就會特別照顧。到長大以後,遇到不能應付的困難時,就易退行,采用同樣的方法處理,而“產生”頭痛、肚子痛等現象,以此逃避現實的困難,退回到兒童時期被人照顧的生活中去。

  六、幻想作用

  幻想作用是指一個人遇到現實困難和壓力時,因認為自己無法處理而利用幻想的方法,使自己從現實中脫離開而耽於幻想的境界中,按照其情感與希望,任意想象應如何處理其心理上的困難,以得到內心的滿足。它是一種與退行作用十分相似的心理防衛術。它可以說是一種部分的、且為思維上的退行現象。例如,一個在現實中備受欺淩的女孩,她可以想象自己有一天會碰到一位英俊的王子,且助她脫離苦境帶來幸福……這是西方童話中的“灰姑娘幻想”。如果一個男孩子覺得處處受大人限製時,往往會沉浸在“孫悟空式”的白日夢中,認為自己如果有七十二變的能耐,那就好了。對能力弱小的孩子說來,以幻想方式處理其心理問題,是正常的現象。但如果一個成人仍然常常采用這種方式應付實際問題,就是問題了。特別是當他將現實與幻想混為一談時,就淪為病態了。

  理想化作用(Idealization)是幻想作用的表現之一。它是指對另一個人的性格特質或能力估計過高的現象。當一個孩子對父母理想化時,便樹立了一種典範且確信自己同樣偉大。他自傲而安全地感受到,他的父親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他的母親是最美麗動人的。理想化作用對一個人的安全感有幫助,但會釀成虛幻的自尊,因為理想化作用帶有濃厚的自我陶醉色彩。

  同其他心理防衛術一樣,幻想作用有其積極的一麵。比如它能使人獲得滿足感,使人感到精力充沛和鬥誌旺盛等。但幻想作用也易形成人的情緒陷阱,因為幻想作用往往通過誇大他人的優良表現,從而寬容自己對失望和挫折的反應,形成以他人的成就來代替自己的努力實踐的傾向。由於這種滿足感是理想化的,非自己努力的結果,過分使用就會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導致一些實際上和情緒上的困擾。

  七、潛抑作用

  所謂“潛抑作用”,是指把不能被意識所接受的念頭、感情和衝動不知不覺抑製到潛意識中去的一種心理防衛術。它是各種心理防衛機製中最基本的方法。一般而言,人們都具有將一些所不能忍受或能引起內心衝突的念頭、感情或衝動,在尚未為人覺察之前,便抑製、存儲在潛意識中的傾向,以使自己不至於知道,保持心境的安寧。這些存儲在潛意識中的念頭、感情和衝動,雖不為人知,卻可能不知不覺影響到人們的日常行為,往往做出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來。

  換句話說,潛抑作用乃是把不愉快的心情,在不知不覺中,“有目的地忘卻”,以免心情不快。它與通常所謂的“自然遺忘”,即因記憶痕跡的消滅而自然忘掉的情形性質不同。與壓製作用也不一樣,壓製作用是指有意識地抑製自己認為不該有的衝動與欲望的現象。

  [病案]

  某女,20歲,不久前曾在公園裏被一男子百般淩辱後,又遭到強奸,心理受到巨大的刺激,從此,就變得一蹶不振。此後,經過家人、親戚朋友的關愛和撫慰,逐漸恢複,能堅持正常上下班,心情也漸漸好轉。但卻有了一個奇怪的習慣,就是每天都必須要反複洗澡,有時多達10次以上,連自己也說不出是什麽原因。

  顯然,該女子把自己被強奸的痛苦事情完全“壓抑”下來,自己也不知道是怎麽回事兒,為何會出現反複洗澡的現象。雖然她把那件嚴重的應激事件暫時壓抑到了潛意識中,排除在意識之外,以緩解自己的心理衝突和痛苦。但壓抑並不等於消失,一有條件或機會被壓抑的內容依舊會活躍起來,以各種症狀的形式表現出來,但此時個體是難以覺察和意識到這一點的。

  這種潛抑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常可見到,隻是不被人注意罷了。比如說,接到一封信,如果信的內容使我們覺得不愉快而不願意回信時,往往會把回信這件事“忘掉”。在心理治療過程中,也常常可以發現這種潛抑作用。一位求治者詳細地向施治者述說他小時候的事情。從四五歲上幼兒園開始,到如何進小學、念中學……結婚、工作等等,事無巨細,說得十分詳細。盡管他每次與施治者會談時,總是試圖盡量把過去的生活史詳細講出來,但他卻一直到幾個月之後,才說出自小時父母分居以後,他一直與母親同床而眠直到15歲。當施治者問他為何沒將這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講述出來時,他卻大表驚訝地問:“哦?我沒告訴你嗎?我以為已經講過了……”“也許我認為沒什麽特別的,所以沒告訴你……”從心理學觀點來分析,他並非忘了,也非故意隱瞞,而是因為他對此事特別敏感,認為自己的毛病是缺乏男子漢氣概。而這些問題的成因乃是因為與母親同床而眠的緣故,心裏覺得羞愧、難過。所以,使用心理防衛機製,把有關這件事的記憶及其連帶而來的不愉快的感覺,一起潛抑下來。因而他會一時想不起來。又比如,有一個剛剛步人青春期的少女,時常對自己的性衝動感到有一種罪疚感,每當她把自己的一些男朋友介紹給家人或其他朋友們時,卻總是“忘記”男友的名字。在心理學家看來,這就是潛抑作用的結果。

  同其他心理防衛術一樣,潛抑作用也具有二重性。就其積極方麵而言,它能幫助人們控製足以引發罪惡感受的衝動或與道德倫理相違背的念頭,以及它能通過一種暫時的“遺忘”來保護受創傷的心靈。但潛抑作用也是一種消極的逃避行為,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八、隔離作用

  所謂“隔離作用”是指將部分的事實從意識境界中加以隔離不讓自己意識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此處所講的部分事實,乃是指整個事情中的一部分,最常被隔離的是與事實相關的感覺部分。

  隔離作用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年輕的女孩往往喜歡說“朋友來了”,而不說月經來了。究其原因,不外乎說“朋友來了”要比來月經好聽得多。因為提到月經,則會聯想到血跡斑斑,是女孩子的私事,不應告訴別人等。用“朋友來了”來代替,人們既“知道”所指,又不會引起汙穢肮髒之感,說起來和聽起來都要舒服得多。這種把觀念和感覺分離,隻留下人們可理解的觀念,而把可能引起不快感覺隔離起來的現象,心理學上稱之為“隔離作用”。

  在心理治療過程中,治療者要注意觀察來訪者使用隔離作用的現象,以發現問題的根源。因為病人用隔離作用來處理的問題,多寓有許多不適的感覺,而難為求治者所接受,這正是心理治療的出發點。如有位求治者,在會談中一直使用漢語,但當談到夢遺時,卻不說夢遺,而忽然改說英文nocturnal jaculation。顯然,這位求治者感到用漢語說“夢遺”,會引來許多尷尬,便使用外國語來表達同一意思,以避免難為情。這就說明,求治者對夢遺這件事,有著極強的羞愧感,非得通過隔離作用來處理。這種情況的發現,可以幫助施治者發現其問題所在,然後針對問題,對症下“藥”。

  九、轉移作用

  轉移作用是指把對某一方的情緒反應轉移到另一方的心理防衛術。這是人們常有的傾向,即把自己對某一對象的情感,諸如喜愛、憎惡、憤怒等――因某種原因無法向該對象直接發泄,而轉移到其他較安全或大家較易為接受的對象身上,從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宣泄,心理得到平衡。

  [病案]

  一位丈夫,在辦公室裏受了上級的責備,一肚子的氣因工作關係而不敢發作,隻好忍氣吞聲。但一回到家中,可能就會對妻子粗聲粗氣,甚至發一陣子脾氣,而做妻子的莫名其妙,一肚子火沒處發,剛好小兒子在旁邊,便順手給了兒子一巴掌。兒子平白無故地挨了一巴掌,滿腔憤怒,真想回敬一下,但孩子當然不能打媽媽,回頭一看,小花狗正在搖尾巴,走過去抬起腳就給了小花狗一腳……

  本來是丈夫受了上級的氣,轉來轉去,最後發到了小狗身上。盡管怒氣沒有發到本來的對象身上,但因為得到了轉移,出了氣,心情也就舒展多了。這是因為對某一對象的情感、欲望或態度,是不為自己或社會所接受的,所以把它轉而移到另一個比較可以接受的對象身上,以減輕自己精神上的負擔,即為“轉移作用”。一般說來,人們所轉移的對象,與原來的對象有相似關係,具有代替的性質,像小孩子喜歡吮奶頭,長大了沒有奶頭可吮,便改為吸吮手指頭,再大一點時改為咬筆尖,更大時,變成抽香煙或嚼口香糖,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有一位母親,帶著她的2歲孩子來找心理醫生谘詢。最近她發現孩子常常抱著自己的小枕頭到處跑,怎麽打罵都不聽。同時,不管在家裏或者在外麵,常常吵著要枕頭,並且常用手指頭捏著枕頭的角,玩個不停。如果媽媽帶他外出,他非要拖著一個枕頭不可,使媽媽又氣又急。後來,心理醫生從媽媽那裏了解到:這個孩子出生不到半年,媽媽的父親突然得了重病,為了照顧其父親,隻得把小孩留在家裏讓丈夫照顧。在這一段時間裏,每當小孩哭的時候,丈夫就扔一個枕頭讓他抱著玩。因此,他無形中養成了習慣,把枕頭角當成奶頭吮吸,或用手指頭去玩弄,把對母親的依戀轉移到了枕頭身上。

  還有一對姐妹,同時喜歡上了一位男子,經過一段時間的追求,結果姐姐與這位男士結了婚,並生有一兒一女。後來姐姐不幸病故,這位男士便續弦其妹為妻。婚後妹妹雖然對姐姐遺留下來的男孩子較好,可對那位女孩子卻很凶,常常無緣無故地打她,待她好像仇人一樣,她自己也莫名其妙。在心理谘詢中才得知:因姐姐搶走了男友,她心裏非常氣憤,便不知不覺中把對姐姐的仇恨,都發泄到長得很像姐姐的女孩子身上去了,這也是轉移作用的結果。

  轉移作用在心理治療過程中經常出現。求治者常常在不知不覺中把小時候對其重要人物(通常是自己的父親)所表現的關係,轉移到施治者身上,形成了病人與醫生的普通醫患關係之外的另一種關係,即為“移情關係”,這種關係也是轉移作用的一種。

  十、反向作用

  反向作用是指把別人或社會所不能接受的衝動或欲望轉移到它們的反麵,使之成為可接受的一種心理防衛術。人有許多原始衝動和欲望,由於是自己及社會所不容忍和不許可的,故常被壓抑而潛伏到所謂的潛意識之中,不為自我所覺察。這些欲望及衝動雖然被抑製下去,但並未被改變或消除,仍然具有極大的驅動力,隨時在伺機暴發。所以為防止這些衝動暴發出來,不得不加強防禦。

  [病案]

  有一個2歲多的小女孩,喜歡吮大拇指,每當被媽媽發現時,就會遭責罵,甚至挨打。這個小女孩很快知道啃手指頭是不被媽媽所接受的,如被發現就會受處罰。以後她每次見到媽媽,就把兩手放在背後,搶先向媽媽聲明:“媽媽,我沒吮手指頭。”

  其實,她沒有吮手指頭,手放下來就可以了,為什麽要藏在背後去呢?這表明她內心有很強的吮手指頭的衝動,唯恐手太接近嘴邊,控製不住而將手指頭放進嘴裏去吮就糟了。為了對抗這種衝動,隻好把手放得離嘴越遠越好。這個例子足可顯示出人的某些行為,如果過分,可能正表示了他潛意識中有剛好相反的欲望,反而使人懷疑他在這方麵可能存在心理問題。這種內心有一欲望或衝動,可是因為表現出來就會引起不良後果或受到處罰,所以隻好拚命去控製,結果不但不敢表現,反而由相反方向去表現者,即為反向作用。這種矯枉過正的反向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觀察到。比方說,一個曾經對媽媽采取攻擊行為的孩子,反而關心起媽媽的安全,唯恐有人對她媽媽造成傷害。當然,反向作用指的是本人不知不覺中使用此種心理防衛法。自己一無所知,真的相信自己是所表現的那種人,如果有人暗示他可能是別的,他就會暴跳如雷,並不是一般人所說的“偽君子”、“偽善者”。

  反向作用若使用得當,不僅無害,而且可能有助於人們的社會適應能力。然而遺憾的是,反向作用往往被人過分使用,不僅不能使他們做應做之事,而且耗費了許多精力,做出違背意願的行為。舉例來說,做繼母的大多不會像親生母親一樣疼愛子女,當孩子做錯事、惹麻煩時難免會產生一種厭惡之感。其實,即使親生父母親有時也會產生這種感覺,否則就不會聽到有父母打罵孩子的事情了。但是親生父母打罵孩子似乎是天經地義的,可以公開表現其心境;而繼母則不然,怕打罵孩子或表示討厭孩子會引起別人非議,所以即使孩子行為確實需要管教(處罰乃管教的一部分),也不敢,有時反而過分溺愛放縱,以表示自己並非“不愛”他。這樣一來,做繼母的不但需要消耗很多的精力來抑製自己的怒氣和不快,而且要費更多的精力去表現自己“喜愛”孩子。這種矯枉過正的結果,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孩子嬌生慣養,有一天會變成問題兒童。更嚴重的是,小孩會體會到繼母的內心是如何地恨他,而一點都不感謝她的“愛”。這種反向作用,在心理疾病患者中也常可見到。

  [病案]

  有位學生因為在學校一言不發而被送來就診。谘詢發現,他不僅不主動講話,而且在老師詢問或斥責他時,反而用手捂緊嘴巴,因此被認為是精神錯亂者。通過反複詢問後才得知其不愛講話的原因:這個學生以前脾氣很暴躁、有話必說、有氣必發。直到不久以前,一次在發脾氣時,他拿刀子威脅表哥,表哥害怕,不慎跌倒而被他的刀子刺成重傷。他與表哥一起長大,平時感情很好,隻因一時衝動,幾乎置表哥於死地。他因此後悔不迭,從此對自己的脾氣很害怕,見到刀、剪刀等銳器,都要退避三舍。不僅如此,而且會用左手抓緊自己的右手,唯恐一時控製不住,會抓起刀去殺人。至於上課捂住嘴,是因為有一次老師因一件事情而斥責他,他心裏很生氣,但一覺察到自己在發火時,就驚恐起來,擔心會破口大罵老師,甚至動武。所以連忙用手將嘴捂住。

  他這種過分小心的行為,乃反向作用的典型例子。

  十一、抵消作用

  所謂“抵消作用”是指以象征性的活動或姿態來抵消已經發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以補救其心理上的不舒服的一種心理防衛術。健康的人常使用此法以解除罪惡感、內疚感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如一個小孩會說“對不起”,或以乖的表現來彌補他的錯誤行為。一個小孩長大之後,同樣會在適當的時候繼續以這種表示歉意的方式來補償自己的不當行為。一個丈夫在娛樂城玩得太晚而回家很遲,他也許會為妻子帶回較貴重的禮物來抵消他的愧疚之情。過年時候,我國的習俗是圖吉利,最好不要打破東西,不要講不吉利的話,否則這一年財運都會不好。如果不慎打破了碗,則家裏的老人們會急忙說“碎(歲)碎(歲)平安”,用諧音法來抵消。有時小孩不懂事,在過年時說了句“死東西”,媽媽會拿張草紙給他擦嘴巴。因為草紙通常是用來擦P股的,用草紙來擦嘴,象征嘴是P股,P股放出來的話不算數,是放屁,放屁可以亂放,所以沒有關係。其道理何在呢?這是因為一些不幸事件,使我們心裏難受和不安,由於事情本身已經發生了無法補救,隻好做一些象征性的事情來彌補,以減少內心的不安。這種做一些象征性的事,企圖抵消已經發生了的不好的事情,就屬於抵消作用。

  抵消作用常常具有強迫性人格的特點,人們使用這種防禦機製是為了用象征性的活動來彌補已經發生的令人不快的事件,或者抵消自己內心的罪疚感。

  [病案]

  一個經常手淫的17歲青年,每當他心裏有一種性欲念時,便強迫自己倒背字母表;而每當他遇到一位他所認識的同樣手淫的男孩子時,他便轉過身去吐唾沫。

  他之所以倒背字母表或吐唾沫,其用意即想以此象征性的動作來抵消其心中的邪惡之感、罪疚感。實際上,這些行為對已發生之事毫無補救,但心理上卻有抵消的作用,可以使其暫時緩和手淫所帶來的激烈的心理衝突。

  十二、補償作用

  補償作用是指個體企圖用種種方法來彌補其生理、心理缺陷或行為上的受挫,從而可以重拾個體自尊和自信的一種心理防衛術。這種引起心理上產生不適感的缺陷,可能是事實,也可能僅僅是想象而存在的。有些人覺得自己的身體素質欠佳,不能在運動場上驍勇稱霸,於是在學習上拚命用功,在考場上奪冠摘桂。有的人功課不好,便在社交場所大出風頭。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乃補償作用也。補償作用使用得當,對維護自身形象及心理健康極為有利;運用不當或過度,則會產生負效應。

  [病案]

  一位母親,在朋友的勸告下到心理門診求治。她有3個孩子,老大、老二念中學了,品學兼優,做母親的對他們的教育得心應手,效果較好。唯有老三,已7歲,頑皮異常,經常惹禍,母親對他束手無策,無計可施。這位母親說:“我最疼愛這個孩子,有好穿的讓他先穿,有好吃的讓給他吃,打都下不了手。”

  經過數次會談,才發現做母親的曾因身體虛弱,生了兩個孩子後便不想生了,但意外地又懷了孕,自己吃了些藥想打胎,卻沒有成功,隻好作罷。結果孩子生下來以後,體重不足,長大了些又常常生病,做母親的總感到有愧於他,認為自己沒有資格做他的母親,所以為了補償自己的罪惡感,便對這個孩子格外溺愛,要什麽給什麽,要怎樣就怎樣。孩子受嬌縱,就產生了行為問題。經過心理醫生的分析,母親認清了自己因過分溺愛兒子反而害了他,便一改往日作風,對此子嚴加管教,不久孩子的問題就消失了。

  另有一位17歲的男孩,近來突然拚命運動,外出必須戴上寬邊太陽鏡,叼上一支大號的雪茄,一開口便說有多少女孩子在追求他……以各種方式想表現他是一個很了不起的男人。經了解,發現他生長在一個充滿女性化的家庭,有6個姐姐,他是唯一的男孩,平時就很擔心敵不過那些“娘子軍”,最近在學校裏又被女生嘲笑:扭扭捏捏,像個姑娘。經過此次刺激後,他突然來了一個180度大轉彎,企圖用行動來向他人證明自己是一個很富有陽剛之氣的男人,於是出現了這種過分的補償現象。可見,補償作用可形成一種強有力的成就動機和有效能的力量,以適應人們改正自己的缺陷。補償作用還可以增進安全感、提高自尊心以及維護心理健康水平。所以我們將“補償作用”歸為一種比較成熟的心理防禦機製。但萬事萬物均“過猶不及”,過分的補償仍然害多益少,不利心理健康,如同上例中的那個17歲男孩。

  十三、合理化作用

  合理化作用又叫文飾作用,是指個人遭受挫折或無法達到所要追求的目標,以及行為表現不符合社會規範時,用有利於自己的或為社會所容易接受的理由來為自己辯解,將麵臨的窘迫處境加以文飾,以隱瞞自己的真實動機或願望,從而為自己進行解脫的一種心理防衛術。合理化作用是人們運用得最多的一種心理防衛機製,其實質是以似是而非的理由證明行動的正確性,掩飾個人的錯誤或失敗,以保持內心的安寧。用弗洛伊德的話來說就是,我們需要使“自己看上去很好”。

  一般說來,每種現象或事件的發生,都可用許多理由與方法進行解釋。合理化則是從個體的心理需要出發,從一係列理由中選擇其中一些合乎自己內心需要的理由去特別強調,而忽略其他理由,以避免心理上的痛苦。古時候有個故事,說是一個吝嗇的主人帶了仆人外出,途經一所小店,主仆二人進去各吃了一碗麵當做晚飯。做仆人的心想應該由主人付錢,就沒有自己結賬。做主人的礙於麵子,勉強替仆人付了錢,心裏卻極不情願。出得店來,天色已黑,仆人點上燈籠,跟隨在主人身後,慢慢向前趕路。主人因為剛才的事心裏還在生氣,便借題發揮,轉身對仆人說:“你打著燈籠,卻走在我後麵,我怎麽看得見路?”仆人一聽,提起燈籠,快走了幾步趕到主人前麵照路。哪知氣喘未定,卻聽見主人大吼一聲說:“你好大的膽子,居然走到了我的前頭,讓我變成你的跟班了。”仆人一聽,走在前麵也不行,便後退一步與主人同行,心想這下可行了吧,誰知主人火氣更大,停下來說道:“好了,造反了,你這樣子與我並肩而行,難道我們是平起平坐的嗎?”仆人無可奈何,隻好低聲抗辯:“老爺,我走前也不是,後也不是,平行也不是,請問老爺,您到底要我走到哪裏呢?”老爺兩眼一翻說:“把剛才那頓飯錢還給我,你愛走哪裏就走哪裏。”這雖然是個笑話,卻說明了同一件事情可以有許多不同的看法,而各種看法雖然不同,卻都言之在理。重要的不在於說出來的“理由”,而在於其本來的動機。

  同樣的道理,人的行為常常由許多不同的動機而產生。一般說來,越是發於情感的,越是以自我為出發點,在各種動機當中所起的作用就越大。但人類往往企圖以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來解釋其行為,以衝淡其潛意識中因自私衝動而引起的不安。這種在一係列的動機當中,選擇一小部分最動聽、最崇高,而且最適合“理性”的動機加以強調,企圖掩蓋其內心所不能接受的原因,仿佛隻有這一種原因而無其他,以使自己感覺到心安理得的心理防衛機製,就是合理化作用。一般而言,小孩到了四五歲,隨著言語及思維能力的發展,已經會使用合理化作用,而且很喜歡用,所以聽起來常常覺得他們在強詞奪理。比如說,2歲的妹妹手上拿了一顆糖果,4歲的哥哥伸手就搶了過來,還沒等放到口中,妹妹就哭了起來。媽媽趕來追問究竟,妹妹一邊哭一邊伸手指哥哥手中的糖果,媽媽責罵哥哥:“為什麽搶妹妹的糖果?”哥哥便將此合理化,說:“我不是‘搶’妹妹的糖,我是替妹妹把糖果‘拿’開,怕妹妹吃壞了牙齒。”

  合理化作用與外射作用不同。外射作用是將自己內心無法接受的感覺、動機及行為歸於別人,以保持自己心靈的寧靜。合理化作用則在為自己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在此過程中或前提之下,往往委過於人。比如,一位學生考試未及格,即歸咎於教師教得不好。其實,考試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像天資不夠、沒有用心聽講、準備不充分等等,並不一定是教學問題。然而,承認前麵任何一種理由,都會引起自己心中的不快,如果歸咎於教師教得不好,就心安理得了,所謂“天亡我也,非我之過”。

  合理化的另外一種表現是,在追求某一種東西而得不到時,為了衝淡自己內心的不安,就得為自己找一個言之成理的“理由”,於是常常將對方貶低,認為並非我追求不力、條件不夠,而是“不值得”太賣力,借以安慰自己。《伊索寓言》中吃不到葡萄便說葡萄酸的狐狸,就是很好的例子。有的男性追不到某一女孩,就說:“哼!那種女孩子,水性楊花,嫁給我,我都不要!”這種認為自己得不到或沒有的東西就是不好的現象,即稱為“酸葡萄”心理。容貌平平的女人,特別相信“紅顏薄命”,也是這個道理。

  另一種與此恰恰相反的合理化作用,稱之為“甜檸檬”心理。具有“甜檸檬”心理的人,不說自己得不到的東西不好,卻百般強調凡是自己所有的東西,都是好的。如果他得不到葡萄,隻有檸檬,就認為檸檬是甜的,這樣也可以減少內心的失望和痛苦。比如說,有的孩子,天資稍差,智力平平,便安慰自己說“憨人有憨福”;有人被偷了,就說“失財免災”;有的女子,姿色平平,嫁個木訥寡言的丈夫,卻說“這才可靠呢!”這種知足常樂的心理防衛機製,不失為一種幫助人們接受現實的好方法。所以說,合理化作用運用得當,可以消除心理緊張、緩和心理氣氛、減少攻擊性衝動和攻擊行為產生的可能性;若運用過度,則會妨礙人們去追求真正需要的東西。例如有些存在心理障礙的病人,也常用合理化作用來處理問題。有位病人,懷疑鄰居故意與他為難,製造聲響來騷擾他。於是強調鄰居應該和平共處、互相幫助、互敬互愛。但卻時常批評他的鄰居不講道理、沒良心、罪大惡極……當他“覺得”鄰居在吵鬧他時,馬上凶狠狠地跑到別人家裏,高聲責罵,有時甚至動手打人。他不但不承認自己脾氣暴躁,反而認為他是在教育大家和平相處,完全合理。

  十四、壓抑作用

  壓抑作用是指當一個人的欲望、衝動或本能無法達到滿足或表現時,有意識地去壓抑、控製、想辦法延期以滿足其需要,以保持個體心境安寧的一種心理防衛術。它是最基本的成熟的心理防衛機製。換句話說,壓抑作用是“自我”機能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才能執行的心理機能。舉例來說,一個兒童看到食品店門口擺著香噴噴的食品時,隻能抑住口水,不會賴要或偷拿,心想:這是商店裏的東西,自己不能拿來吃,回家向媽媽要錢來買才行等等。或者,一位男子在馬路上閑逛,碰見一位陌生的漂亮姑娘,一刹那間產生了想入非非的念頭,可是馬上想到這樣的念頭是不好的,也對不起自己的妻子,應趕快壓抑、打消不應有的邪念,這都是壓抑作用的表現。可以說,我們之所以能保持正常的人際關係、社會秩序,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每個人的壓抑作用來約束自己的行為的。越是成熟、有修養的人,就越能自如地使用壓抑作用。

  在心理治療過程中,常常看到一些病人因過分使用壓抑作用,把自己本來無可非議、正常的欲望或本能都拚命地去壓抑,以致無法自由行動,形成一種病態反應。一般說來,過分謹慎、嚴肅、呆板的強迫性性格異常者,就屬於這種例子。所以,如何適當地應用壓抑作用來調節原始的欲望,使自己能恰如其分地應付現實環境,並符合社會價值規範,是人格完善與成熟的基本內容。

  十五、升華作用

  升華作用是指把被壓抑的不符合社會要求的原始衝動或欲望,用符合社會要求的建設性方式表達出來的一種心理防衛術。在現實社會中,個體的某些行動或欲望,是與社會規範不相符合的,如果直接表達出來,就可能產生不良後果而受到責罰。因而必須改頭換麵,以迂回曲折的方式表現出來。比如說,將殺人、打人的衝動,改為以罵人或僅僅是諷刺人的方式來表現。因為殺人、打人是社會所不容許的,會受到嚴重的處罰;但罵人或諷刺人,則顯得無所謂。這樣采取社會較能接受的方式,同樣可以發泄自己的本來情感,而不會引起內心的焦慮與緊張。如果將這些衝動或欲望,導向比較崇高的方麵,使其以有利於社會和本人的形式表現出來時,無意識欲望即得到滿足,這個過程就叫做升華。例如,當某人遭受愛情挫折時,他可以轉向寫詩、寫小說、繪畫、彈琴或雕塑等,抒發自己被壓抑的情感,就是升華作用。

  有位保險公司的火災調查員,每次聽到哪裏有火災,就馬上跑過去看,以便調查起火的原因,幫助公司鑒定,是否需要負責給予賠償。這位職員每到火災現場時,總會產生一種說不出的興奮,因為他從小就有一種嗜好,喜歡拿火柴點火玩,看到東西燃燒就覺得很高興。他雖有這種玩火的欲望,卻不會隨便去放火,變成縱火犯。反而善於利用,當了一名火災調查員,為公司服務,可說是升華作用之例。升華作用能使原來的動機衝突得到宣泄,消除焦慮情緒,保持心理上的安寧與平衡,還能滿足個人創作與成就的需要。

  十六、利他作用

  利他作用是指采取一種行動不僅能直接滿足自己的欲望與衝動,同時所表現的行為又可幫助他人、有利於他人,受到社會讚賞的一種心理防衛術。它是一種與升華作用類似的心理防衛機製。比如,某人一看到小孩就產生濃厚的興趣,希望與之接近。假如她想辦法去從事於一種工作,如去幼兒園做保育員,就可天天與小孩子在一起,照顧小孩,滿足自己的興趣。同時又對孩子們有好處,可以說是利他作用的表現了。在社會生活中,許多從事社會福利工作的人員,往往也是應用利他作用的機製既滿足自己,又滿足他人的。

  十七、幽默作用

  當一個人處境困難或陷於尷尬境地時,有時可使用幽默來化險為夷,渡過難關;或者通過幽默間接表達潛意識意圖,在無傷大雅的情形中,表達意念,處理問題。我們將這種心理防衛術稱之為幽默作用。比如,在春秋時代,齊國有個聰明善辯的外交家晏子,一次被派往楚國辦理外交事務。晏子身材矮小,楚王有意捉弄他,便在宮門旁開了個小洞,要晏子從洞裏爬進來。晏子麵臨這種情況,心裏當然很生氣,但身為外交使臣,代表國家,一舉一動都不能有損國家形象,於是靈機一動,向楚王開玩笑似地說:“大國通常有大門,隻有小國才有小門,難道楚國是小國嗎?”楚王一聽,無言以對,隻好叫守衛開大門讓晏子進來。與此相同,西方有個關於蘇格拉底的故事。這位大名鼎鼎的哲學家,其妻的脾氣非常暴躁。有一天,當蘇格拉底正在跟一位客人談話時,夫人忽然跑進來大罵蘇格拉底,接著將一桶水往蘇格拉底頭上一倒,將他全身都淋濕了。這時,蘇格拉底一笑,對著客人說:“我早就知道,打雷之後,一定會有傾盆大雨的。”本來很難為情的場麵,經蘇格拉底這麽一幽默,就把大事化小了。由此可見,幽默也是一種高尚成熟的心理防衛機製。人格發展較成熟的人,常懂得在適當的場合,使用合適的幽默,可以將一些原來較為困難的情況轉變一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渡過難關,免除尷尬。它是一種成功的適應方法。

  綜上所述,當人遭遇挫折時,常會心情不愉快,甚至痛苦焦慮。為了不讓這些不愉快、痛苦的情緒壓抑折磨自己,特別是長時間地折磨自己,就要盡量避免或減輕焦慮心理的發生。我們將個體在生活實踐中學到的某些對付或適應挫折情境的方式稱為防衛術。與人體生理活動具有一種保持生理、生化活動相對穩定和平衡的能力一樣,心理活動也同樣具有恢複與保持情緒上的平衡並保持心情安寧與穩定的機能,這就是本章所述的心理防衛機製。心理防衛機製本身,並非異常或病態心理,但是運用過分或不當,以致阻礙個人對周圍社會環境的適應,就可能導致心理變態。

  我們從以上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心理防衛機製有積極與消極兩種作用。

  1.積極作用的表現

  對偏激或攻擊性行為有緩解作用;能暫時消除內心的痛苦和不安;可能引導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等等。例如,升華作用可以將不被社會所接受的動機或行為轉變為可接受的動機或行為,使個體在心理上獲得滿足。又如,補償作用能使人變得更聰明、機敏,能取長補短,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和減輕某些挫折感。

  2.消極作用的表現

  心理防衛機製對現實存在的問題並不能真正解決,往往帶有一種“自我欺騙”的性質。它常常隻起到使人逃避現實的消極作用,有時還會使實際問題複雜化,反而加重心理衝突。

  總之,建立心理防衛機製的目的在於處理自己與現實的關係,以消除心理的挫折,求得內心的安寧。是一種“自我”保護方法。雖然其方法種類繁多,但互相滲透、互相聯係,很少單獨使用。而同一心理現象,往往也可使用不同的心理防衛機製來解釋和說明。在通常情況下,一般人常用成熟的心理防衛機製,也常用神經症心理防衛機製,隻是偶爾使用不成熟的心理防衛機製。至於神經症患者,雖然也用成熟的心理防衛機製,但主要還是使用神經症性心理防衛機製。隻有精神病患者,才使用精神病性心理防衛機製。換句話說,隨著個人的成熟及其健康狀況,每個人都會使用不同水平的心理防衛機製。而從臨床心理學來說,心理醫生懂得心理防衛機製的原理與方法,有助於進一步了解病人的症狀和心理問題,對心理治療極具指導意義。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