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豐鎬房和蔣家陰宅

  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是蔣介石的故鄉,因誕生了蔣家王朝的兩代“人主”而名揚海內外,國民黨的欽定史書譽稱此地:地靈人傑!

  溪口鎮地處四明山南麓,在寧波西南39公裏處,奉化城西北15公裏處。溪口之名,得自剡溪之水。剡溪源頭,主流出於剡界嶺,由新昌人奉化境,稱剡源,凡有九曲而匯於甬江,東流入海,人稱剡源九曲。第一曲為六詔,相傳王羲之曾隱居於此,東晉元帝六次下詔征其入朝而均遭婉拒;第二曲為蹕駐,相傳吳越王錢鏐曾駐蹕於此。九曲公塘以下稱剡溪,由西向東流過全鎮,至東端,有武嶺頭與溪南山阻隔成口,注入錦溪,故名溪口,亦稱錦溪村。又以武嶺橫亙鎮東,以山名命名地,也叫做武嶺。據此,蔣氏宗譜題簽自稱《武嶺蔣氏宗譜》,蔣介石自書籍貫為浙江奉化武嶺,而不書溪口。

  四明山周圍400公裏,共有280座峰,其中70峰雄踞奉化,溪口鎮即在群山環繞之中。它東枕武山,西挹龜山,北倚白岩山,南對筆架山,重巒疊嶂布景。武山即武嶺,在溪口鎮東首,屏障全鎮,為溪口的門戶。這座山的通路旁原有一所庵廟,稱武山廟。1934年蔣介石在此建造氣勢宏偉的武嶺門。門前額題有武嶺兩字,是於右任手筆,後額也有武嶺兩字,是蔣介石自題。“文化大革命”中,這4個字被用水泥塗掉,改為紅衛兩字,現已恢複原狀。

  溪口鎮自古以來就是浙東著名的旅遊勝地。這裏山清水秀,景色怡人,引得眾多騷人墨客,前來尋幽探勝。相傳有溪口十景:奎閣淩霄、武瀦浪暖、平沙芳草、碧潭觀魚、鬆林曉蔦、溪船夜掉、錦溪秋月、雪峰晚照、屏山雪霽、南園早梅,廣為天下聞。武嶺鎮口的潭墩山,是溪口十景之一,剡溪在其腳下流過,山巔有文昌閣,別名奎閣,故稱奎閣淩霄。文昌閣始建於1731年。蔣氏先祖蔣元鳳有詩:

  奎曜衝牛鬥,

  閣同霄漢通。

  崗從腳下起,

  霞旁頂塵紅。

  九曲波濤靜,

  千山樹木崇。

  1924年,蔣介石以黃埔軍校校長的身份回鄉掃墓,登潭墩山,見文昌閣楹棟欹斜,與其兄蔣介卿商議鳩工重建,至第二年造成飛簷翹角的兩層樓房,建築麵積500平方米,並築亭三楹,題名為“樂亭”。不過溪口人習慣稱文昌閣。亭建成後,蔣介石親撰《樂亭記》一文以記之,文曰:

  武嶺實出於剡溪九曲之口,獨立於四明群山之表,作中流砥柱,為萬山所景仰……命匠鳩工,建亭三楹,落成之日,屬予名之。餘以其位在山水之間……無間乎仁與智,皆有樂於此也,乃取義而名之曰樂亭。

  文體仿歐陽修《醉翁亭記》,且以砥柱中流自許。據風水先生說,文昌閣地處“伏虎吸水”,又稱龍頭。蔣介石一向迷信,樂亭建成後就成為他的私人別墅和藏書樓,每回溪口,多駐於此。樂亭兩旁均築有石級,盤旋通道。向南級而下,臨溪有一石橋,名“憩水橋”,憑欄觀魚,水清見底,名日“碧潭”,是錦溪最深之處。“碧潭觀魚”也是溪口勝景之一。蔣介石回溪口常與宋美齡在此垂釣觀魚。潭墩山東滸,沿岸遍植桃花。岸下流出的泉水,冬日也微溫不凍,這也是溪口十景之一,名為“武瀦浪暖”。蔣元鳳亦曾有詩:“兩岸桃花夾,中間一水通,泉溫由土脈,凍解不關風。”蔣介石後來在此築一臨溪小洋樓,溪口人稱小洋房。蔣經國由蘇聯回國之初,曾與妻蔣方良、長子蔣孝文、長女蔣孝章在此課讀。1939年,日本侵略軍飛機將樂亭夷為平地,1987年,由當地政府撥款按原樣重建。

  雪竇山比武嶺風光更勝一籌,人謂溪鄉名勝,首推雪竇。它是四明山脈在奉化70峰中最享盛名的一個山峰。山頂平地上有一古刹,即雪竇寺,距溪口11公裏,為浙東第一名刹。因雪竇山高於諸峰正中的乳峰,下麵有一石竇,泉水從中噴激而出,其色如雪,故稱乳竇或雪竇,山名、寺名均源出於此。蔣介石每次回溪口,必遊雪竇,他曾為雪竇寺題有“四明第一山”的橫額。

  雪竇寺曆史悠久。據《雪竇寺誌》載:晉時有尼結廬山頂事佛,名瀑布院。841年改建今址。859年為裘甫所毀。867年重建,改名瀑布觀音禪院,892年,常通禪師來寺主事,刺史黃晟施田1300畝,寺院作了大規模的擴建,遂成十方禪院。999年宋真宗趙恒賜“雪竇資聖禪寺”寺額。1157年失火焚毀,1163年複建。南宋時成為天下禪宗十刹之一。1288年和1643年又兩次被毀,清代順治年間重建。“文化大革命”中再次被毀,1986年重建。

  雪竇山除雪竇古刹外,尚有許多名勝古跡,如禦碑亭、千丈岩瀑布、妙高台、三隱潭等。禦碑亭位於雪竇寺東南,為“入山第一門”。據宋代雪竇寺住持廣聞禪師《禦書應夢名山記》雲:景祐年間(1036年前後),宋仁宗趙禎夢遊“八極之表”,醒來後,詔“圖天下山川以進”。雪竇山“雙流效奇,珠琳挺秀”,“默契聖心”。於是敕諭:“名山感形夢寐,今遣內侍張履新齎沉香山子一座,龍茶二百片,白金五百兩,禦服一襲,表聯崇奉之意,監司宗臣,特免徭役,禁人樵采。”自此,雪竇山、寺名聲大振。1245年冬,宋理宗趙昀追書“應夢名山”4個大字。翌年4月,勒石建亭,將“應夢名山”4字刻於亭內,並由廣聞禪師作記,供人觀瞻。現存亭子,由雪竇寺僧人於1894年募捐重建。

  千丈岩瀑布在雪竇寺以南半公裏處,瀑高186米,以雄奇壯觀聞名江南,北宋真宗賜名“東浙瀑布”,王安石有詩:“拔地萬裏青嶂立,懸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織絲掛,映日還成五色紋。”為了觀瀑,岩壁腰際築有一石橋“仰止橋”,蔣介石、宋美齡每次來千丈岩瀑布,均於此橋駐足。離千丈岩約500米,有峰突起,截出萬山之表,稱妙高台,又名妙高峰。峰頂有坪如台,東西約15米,南北倍之,前麵是懸崖峭壁,三麵淩空,下麵臨深淵。登雪竇絕頂俯視,隻見平台不見峰,從山下仰望,隻見山峰不見台。放眼西望,翠峰間鑲一麵明鏡,曰“亭下湖”,真乃湖光山影共徘徊,堪稱雪竇山勝景中的一絕。

  這裏海拔700餘米,氣候涼爽,周圍鬆樟翠竹蔽日,是一個理想的避暑勝地。據1948年重修的《武嶺蔣氏宗譜》記載,蔣介石8歲時“始上雪竇山見妙高峰愛之”。“民國十六年總統蔣公建別墅於其地”,自題門額“妙高台”。別墅為中式建築,中間是三開間兩層樓,前有開井,黑漆大門,進門兩邊各有一間平房,上是陽台,有走廊相連,後有3間平房,有圍牆連成一個整體,建築麵積為436平方米。蔣介石、宋美齡夏季常到這裏小住。別墅左首是曾住持雪竇寺的和尚石奇的墳墓,蔣每次來,照例先向石奇和尚墓一鞠躬,再進內休息。三隱潭在雪竇寺西北約5公裏處,是一條澗水形成的三級瀑布,按位置高低,稱為上隱潭、中隱潭、下隱潭。下隱潭潭約半畝,上覆懸岩,猶如天生石屋,急流從旁飛落,若彩霞橫空。下隱潭之上循岩而人至中隱潭,峭壁幽穀,飛沫濺衣,冷風撲麵,如進清涼世界。中隱潭之上為上隱潭,仰視飛瀑有如九天銀河。蔣介石最喜歡此處勝景,曾於1920年負氣回鄉時,寫詩鳴誌,詩曰:

  雪山名勝東南最,

  不到三潭不見奇。

  我與林泉盟在夙,

  功成退隱莫遲遲。

  據考證,溪口至少在唐代即有人居住。乾隆年間所修《奉化縣誌》雲:唐貞元年中,“右相樊澤致仕卜居……樊氏子孫世居此焉”。樊澤是有史可查的溪口第一個居民,也是今溪口鎮沙堤村的樊姓始祖。後又有“宋監察禦史樊良忠因與丞相王安石不合,棄官歸裏”,終老溪口。

  1006年,溪口建村。l226年前後,人口已近800.南宋丞相魏杞,字南夫,原籍安徽壽春,奉孝宗趙昚之命,出使金國,不辱使命。他晚年告老,定居鄞縣小溪,於1184年去世,特選擇溪口飛鳳山作為墓地,可見溪口當時已頗有影響。

  溪口,舊時稱禽孝鄉。傳說,有位姓董的少女,每天依南窗刺繡,窗上有兩隻燕子築巢而居。董女每天以米食喂之,並編竹以護其巢。兩燕冬去春來,年年往複。以後,董女病死,兩燕悲鳴不已。3日之後,董女父母到其女墳頭祭掃,隻見兩燕伏死其女墳上。鄉人視為奇事,因改地名為“禽孝鄉”。以後,又由於溪口位於剡源九曲之口,為體現其景色特點,又因水易名,改稱“溪口”,禽孝鄉之名逐漸隱沒。

  1902年重修的《奉化縣誌》,稱溪口為鎮,這是現有資料中溪口稱鎮的最早記載。此後,溪口稱鄉稱鎮多次變化。1919年正式定級為行政鎮,是奉化28個鄉鎮之一。1928年改稱溪口鄉,1935年又改稱為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溪口一度改鄉,1951年改為鎮至今。

  1949年蔣氏家族敗亡台灣之前,溪口鎮共有居民900餘戶,其中大半是蔣姓。此外,溪口的大姓尚有周、王、任三族。

  溪口鎮原來隻有一條長街,沿著剡溪北岸伸展,東起武嶺門,西止武嶺公園,約2.5公裏長。從街東頭的武嶺門進鎮西行不遠,就是蔣宅。

  豐鎬房取文王建都豐邑,武王建都鎬京之意,由蔣介石和蔣瑞青兩人分別繼承。後瑞青夭折,二房合一,由蔣介石獨撐門麵。豐鎬房“前廳後堂,兩廂四廊”。蔣家陰宅也頗大。

  蔣介石於1887年10月31日出生在其祖父蔣斯千、父親蔣肇聰經辦的玉泰鹽鋪樓上。玉泰鹽鋪開設在溪口中街簟場弄口。1889年,蔣介石兩歲時,玉泰鹽鋪失火,屋化瓦礫,蔣氏一家隻得搬到下街祖遺的“素居”。不久,蔣肇聰又在火焚舊基上重新起屋開店,重建了玉泰鹽鋪。1895年,蔣肇聰過世,第二年蔣介卿、蔣介石兩兄弟析產,蔣介卿分得玉泰鹽鋪,蔣母王氏攜子留居祖宅報本堂。1921年,玉泰鹽鋪第二次失火,蔣介卿在妹夫宋周運的幫助下,又造起了新屋,但玉泰鹽鋪實際上隻掛一塊招牌,開的卻是公餘錢莊。1946年重新拆建,改成石庫牆門院落,蔣介石題寫了“玉泰鹽鋪原址”界石,今尚存。

  “素居”是蔣家祖宅,與玉泰鹽鋪相距約500米,為一幢二層小樓,有房10餘間。蔣介石的祖輩有三兄弟,屬“斯”字輩,依次取名為斯生、斯水、斯千,起房名依次為夏房、商房、周房。斯生子名肇餘,斯水無後,斯千生二子,長子肇海,嗣於斯水,次子肇聰,承接自己的香火,3家房名依舊。蔣介石的父輩,肇海無子,肇聰生有介卿、介石二子,乃以介卿過繼給肇海,為夏房;介石繼承周房。蔣介石之弟瑞青出世後,周房又一分為二,名豐房、鎬房,乃取周文王建都豐邑,周武王建都鎬京之意。瑞青夭亡後,合稱豐鎬房,由蔣介石獨撐門麵。

  蔣介石發跡之後,於1930年對豐鎬房進行了翻修。因正對著蔣家大門的山峰叫筆架山,舊時迷信風水,有言“對著筆架山,代代兒孫會做官”。由於這個緣故,豐鎬房的黑漆木結構中式大牆門沒有拆改,維持原狀。風水先生曾說,這大門的位置和高低、大小恰到好處,若是稍加改變,恐會引起宅第龍脈的動蕩。為擴建豐鎬房邸,蔣介石特地在溪口上街新造了25間樓房,動員原住在豐鎬房周圍的蔣家同族人家遷居,因上街好做生意,大家都樂意,24家都應命搬走了,隻有一家不願遷移,蔣介石也沒有堅持。這樣,豐鎬房圍牆外就留著那麽一個不大協調的的折角。

  擴建後的豐鎬房營造精致,用料講究,但規模並不大,共有大小樓房49間,係舊式世家府第建築。整個建築為“前廳後堂,兩廂四廊”格式。前廳題額“素居”,正中設佛堂和一套臥室,猶如蔣母王氏生前居住時一般陳設。臥室平素關著,隻有葛竹至親如王賢裕、王賢钜兩舅公一家來時方可進去住宿。後堂為“報本堂”,三字為吳稚暉所題。堂上供有蔣家4代先人的神主牌位,即曾祖蔣祈增夫妻、祖蔣斯千夫妻、父蔣肇聰及妣徐氏、孫氏、王氏,還有亡弟瑞青。

  報本堂擴建後與舊式格局無大變,但裝潢迥異:五馬散牆——在舊時,隻有王侯之家方可造此散牆。報本堂柱子上的兩條楹聯:“報本至親,是謂至德要道;光前裕後,所望孝子順孫”20個大字,也改成貼金。蔣介石手書“浩氣長存”錦框一塊,懸於堂中,堂前懸有蔣介石示經國的“寓理帥氣”橫額。天井裏仍植兩棵桂樹,一金一銀,四周銀杏樹若幹。東廂樓上,陳設均為西式,是為宋美齡準備的臥房。宋美齡來溪口時,隻是由蔣介石陪同參觀過,並沒有住,而是常宿文昌閣。西廂房的布置,則全是中式家具,為毛福梅的臥室。

  蔣介石發跡後,除特殊情況外,每年清明或自己的生日,總要回鄉。清明回鄉是掃墓祭祖,生日回鄉是為了避壽。特殊情況,如1927年第一次下野後即隱居溪口,以退為進,不久東山再起。1936年西安事變突遭“兵諫”,被釋後,於1937年初回故鄉調養,並在家中辦了兩件事,一件是為他的哥哥蔣介卿辦喪事,一件是為從蘇聯返回的兒子蔣經國補辦婚事。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溪口“光複”,蔣介石父子重返故鄉,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

  1949年局勢急轉直下,蔣家王朝在大陸的統治即臨覆亡之命運,蔣介石第二次“掛印”,再次退居溪口,住了3個月。表麵上是在野之身,了無牽掛,縱情於湖光山色,其實已知辭去故鄉的時辰迫近,何日得歸遙不可期。因此,在此期間,他做了一切拜別故鄉的事。除了隆重地開祠堂門進宗譜,遍宴族中父老之外,還一再地上魚鱗嶴去,站在蔣母王太夫人墓前默禱。他曾到葛竹外婆家裏,向外公外婆的墳拜別,去看了兩個年邁的舅舅,又去桃坑山拜別生父蔣肇聰的墳。他到奉化,遊了錦屏山,去城內的中塔、嶽林寺以及其他一些寺廟;還到了奉化縣政府、奉化孤兒院,這個院的名譽正副董事長正是蔣介石和宋美齡。他又去寧波,重遊了天一閣、金峨寺、天童寺和阿育王寺,向寺裏的和尚施舍了香金,要他們好好保護名刹。他在天童寺韋馱菩薩前還求了一簽。最後,又間道至小盤山,拜別祖塋摩訶的墓。畢竟是熱土難離,何況蔣介石又是家鄉觀念極重的人。

  直到1949年4月21日渡江戰役開始以後,他還滯留溪口,戀戀不去,期盼著奇跡出現。然天意難違,國民黨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在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攻勢麵前如雪崩而解,蔣介石不得不於4月25日最後辭別故鄉,敗走台灣,作古孤島再也未得重返溪口。蔣介石生前遺願:不想身葬異鄉!死在台灣隻在棺木暫厝,希望有朝一日能回故鄉安魂。

  人民解放軍進軍浙江,毛澤東指示譚震林保護蔣氏遺跡,蔣經國表示,“這筆錢應該由我來出。”這樣才有我們今天所見浙江旅遊勝地——浙江奉化溪口鎮。

  據王舜祁著文介紹,1949年解放浙江過程中,毛澤東曾經於5月6日指示部隊:“在占領奉化時,不要破壞蔣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築物。”

  5月25日,首先進駐溪口的部隊是七兵團二十一軍六十一師。據《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七兵團戰役總結》記載:“六十一師於5月16日由蕭山一帶出發,經紹興,21日攻克三界鎮、章鎮、仙居、浦口等據點……22日晨占嵊縣,續冒雨占新昌,守敵東竄。25日,全部占領奉化溪口一帶。”

  六十一師政委王靜敏曾對進駐蔣介石故居豐鎬房的師部組織科長馬貝禾交代:“你們駐進去後,一定要嚴守紀律,譚政委(即第三野戰軍副政委兼七兵團政委、浙江省軍管會主席譚震林)指示,對蔣介石家中的任何東西都不得亂拿和破壞,家裏原來怎麽擺設的都要原樣放著,不要隨便搬動,免得外國記者去參觀時,借口加以歪曲宣傳,造謠破壞我軍的聲譽。”

  馬貝禾堅決貫徹了這一指示。他在《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的回憶文章中說:“蔣介石走後,豐鎬房留有一名年近五旬的老人看家,得悉我們進駐,顯得很高興,說:‘這麽多房子和東西,我正愁管不了,大軍進來駐,太好了。’接著,戰士們和他一起,清點房子和物品……點好後把門鎖上,貼上封條。老人連連點頭:‘這樣好,這樣好。”’

  馬貝禾和他的戰士們在駐豐鎬房的日子裏,從未運用過蔣介石家裏的任何東西。當時西廂房的幾間屋子裏,放著不久前給蔣經國40歲祝壽時各地送來的火腿、香腸、名酒,沒有一個人打過什麽主意。盡管當時部隊糧食困難,一天三餐喝稀飯,豐鎬房裏麵存放著二十多袋大米,也沒有動過一粒。該師師長胡煒、政委王靜敏還親自把蔣母墓廬查看,把看房子的人找來問了情況,交代他繼續把房子和墳墓看管好,防止被人破壞。過去人們一直以為保護蔣氏遺跡是出自“三野”首長譚震林的指示,現在才進一步弄清原來是解放軍最高統帥毛澤東的命令,譚則是把這一命令精神貫徹到占領溪口的部隊。

  保護蔣氏墓宅意義重大,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顯示其遠見卓識。中國共產黨這一舉措贏得了國內外輿論的好評,而且在以後的曆史發展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央在準備武力解放台灣的同時,根據當時國內外形勢的變化,爭取與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談判,用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當時王舜祁在溪口部隊工作,新華社曾派記者來溪口拍攝蔣氏墓宅的照片,以及蔣介石設在武嶺學校校長室的陳設(因蔣介石自兼武嶺學校校長),說是準備趁一位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的機會托人帶人台灣。這些照片當然引起了蔣氏父子的故鄉之思,對國共兩黨秘密接觸起了一定作用。

  1959年,中共中央通過1949年國民黨和談代表、著名民主人士章士釗給台灣寫信,內中有兩句話:“奉化之廬墓依然,溪口之花草無恙。”當時毛澤東、周恩來對這兩句話非常欣賞。要是沒有當年保護蔣氏廬墓的命令,那麽這兩句話就無從寫起。周恩來還針對當時美國企圖分裂台灣的陰謀,在信末加了四句話:“台澎金馬,唇齒相依,遙望南天,諸希珍重。”可謂語重心長,撼人心靈。

  1978年12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以後,黨中央宣傳新時期的對台方針:“我們主張通過‘一國兩製’和平解決台灣問題,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接著,中央指示,修複在“文革”中遭到部分破壞的蔣氏墓宅,經過兩年時間,蔣氏墓宅修繕一新,1981年10月10日,時任中共中央主席的胡耀邦在首都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會講話中,向國內外宣布:“溪口塋墓修複一新,廬山美廬保養如故”,並向蔣經國等14名台灣上層人士發出邀請,希望他們回大陸家鄉走走看看。

  此後,許多外國記者獲準來溪口蔣氏故裏采訪,最多一批是12國34家新聞單位43名記者。不少蔣氏親友、舊部也聞訊趕來,一窺究竟。照片通過多種渠道送到蔣經國手中。據幾位接觸過蔣經國的人多次反饋,蔣經國拿到照片後表示欣慰,說:“這筆錢應該由我來出。”1991年溪口被列入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6年蔣氏故居被國務院列入“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海內外遊客年年超百萬,1999年達160餘萬人次,其中來自台灣的每年數千人。

  溪口在統一祖國大業和發展旅遊經濟中的作用應歸功於毛澤東。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