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八章 挫折複原力,幫助孩子擺脫逆境

  世界電器大王鬆下幸之助曾經說過:“逆境給人寶貴的磨煉機會。隻有經得起環境考驗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強者。自古以來的偉人,大多是抱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從逆境中掙紮過來的。”

  培養孩子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快樂的性格。人生之中會有很多失敗,教育孩子學會承受挫折,不怕失敗,是非常重要的事。

  很多時候,因為害怕挫折而失敗了,很多時候,因為不怕失敗反而勝利了。害怕挫折,孩子的心理壓力很大,本來能夠做的,輕而易舉的事情也做不好,做不了;害怕挫折,孩子心裏會產生不做不錯、多做多錯的想法,喪失嚐試的動力,以至於長期處於無能的心理狀態。

  讓孩子學會樂觀麵對困境和挫折

  如果說,困境和挫折是走向成功的絆腳石,那麽樂觀就是走出困境、經受挫折的墊腳石。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兩個長途跋涉的年輕人在沙漠中不期而遇,他們看上去都十分憔悴,但不同的是一個臉上始終掛著微笑,而另一個卻是滿臉憂愁。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半瓶水”,他們兩個的所有食物都已經吃光,所剩的僅是半瓶水,那個悲觀者很是擔心,嘴裏老是念叨著:“怎麽辦?怎麽辦?隻剩下半瓶水了。”而樂觀者卻恰恰相反,他邊走邊哼小調,心裏想著:不錯,還有半瓶水。就這樣,悲觀者在自己的憂愁中鬱鬱而終,而樂觀者卻憑借自己的堅強意誌走出沙漠。

  在困境和挫折麵前,悲觀者選擇了逃避,且最終失去生命,而樂觀者卻勇敢麵對,最終成功。可見,麵對困境和挫折,樂觀的態度是多麽重要。

  樂觀是一種性格或傾向,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較有利的一麵,期待最有利的結果。兒童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認為,樂觀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征,還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對生活中的許多困難產生心理免疫力。

  樂觀的孩子不易患憂鬱症,他們也更容易成功,身體也比悲觀的孩子更健康。

  每個孩子都會碰到不稱心的事情,即使天性樂觀的孩子也是如此。當孩子遇到困境時,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緒變化,如果孩子悶悶不樂,父母無論自己多忙,也要擠出一點時間和孩子交談,教育孩子學會忍耐和堅強麵對,鼓勵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麵想,不要盡往消極的方麵想。

  6歲的小剛已經上幼兒園大班了。一天,媽媽從幼兒園接小剛回來時,就發現小剛有點悶悶不樂。媽媽問道:“小剛,今天幼兒園有什麽高興的事呀?”

  “今天一點都不好玩。”小剛不高興地回答。

  “為什麽呀?出了什麽事嗎?”媽媽問道。

  “今天幼兒園來了一個新同學,他很會說話,老給同學講搞笑的事情,同學們都不理我了!”原來,小剛今天在幼兒園受到冷落了。

  “那不是很有意思嗎?以後,你每天都可以跟這樣一個會說笑話的人玩了,你不高興嗎?”媽媽引導小剛。

  “可是,同學們都不理我了呀!”小剛有些著急了。

  “隻要你和同學們一樣與那位新同學一起玩,你們不是都可以玩得很開心嗎?其他同學還是跟你一起玩的呀!是不是?”媽媽問道。

  “嗯,好像是。”顯然,小剛同意了媽媽的看法。一路上,又恢複了往常的快樂。

  父母一定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隻要孩子願意與父母溝通,父母就要引導孩子把心中的煩惱說出來,這樣,煩惱很快就會消失,孩子也會恢複快樂。當然,父母也可以幫助孩子克服一些困難,教給孩子以正確的態度和措施來保持樂觀的情緒,這些都是促使孩子擺脫消極情緒的好方法。

  人的一生溝壑無數,困境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尼采說過,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困境和挫折可以輕鬆度過,而不要將困境和挫折放大。小小的困難和挫折就使你沮喪悲觀的話,生命豈不被痛苦占據?

  要讓孩子認識到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磕磕碰碰在所難免。

  麵對挫折,一笑而過是一種樂觀;麵對挫折,坦然接受是一種樂觀;麵對困境和挫折,努力克服是一種樂觀。芸芸眾生,人生無常,不被艱難困苦嚇倒,方顯英雄本色;風雨欲來,春花凋謝,不因風雨襲擊而頹敗,陽光總在風雨後;高山險峰,直聳雲霄,不畏艱難、勇攀高峰,方能一覽眾山小;要時刻記住,困境和挫折隻是暫時的,隻要我們樂觀待之。

  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會遇到各種障礙、困難,遭遇很多失敗、痛苦。在挫折麵前我們要教育孩子微笑著去麵對,對環境的變化做出靈敏的反應,善於把不利條件轉化為有利條件,擺脫失敗,走向成功。在遭遇到挫折時,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轉移到有益的活動中去,從而將不良情緒導往比較崇高的方向,使其得到升華,這是最為積極的辦法。善於采取升華這種積極的方式,就能像貝多芬說的一樣:“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麵對困難和挫折,讓孩子抬起頭來,微笑對它,相信“這一切都會過去,今後會好起來”。

  要培養孩子樂觀的品質,父母首先必須有樂觀的思維方式。父母在處理自身問題和家庭問題時的樂觀態度,對孩子具有重要的示範作用,孩子通過觀察和模仿逐漸養成樂觀品質。如果這會兒下雪了,就要引導孩子說:

  “下雪了!”而不要說“該死的天,又下雪了。”因為這樣說並不能改變下雪的事實。當然,就算說,“太好了,又下雪了”,也不能使雪發生任何改變,可是如果把這種話說給孩子聽,情況就大不一樣!“瞧,太好了,又下雪了!小鳥在歌唱,小草也在歌唱,它們都得到了雪的滋潤。”這樣就會把快樂傳遞給孩子,讓他無論麵對何種環境:都保持一種愉悅的心情。

  孩子在遇到困境時,往往會表現出悲傷。父母應該允許孩子自由地表現悲傷。如果孩子在哭泣的時候,父母要求孩子停止哭泣,不能表現出軟弱,孩子就會把心中的悲傷積聚起來,久而久之,反而造成孩子的消極心理。

  紅紅剛上小學不久,就發生了一件讓她傷心的事情。她從小就非常要好的夥伴小豔在班上結識了一個外地轉學來的同學,從此,小豔與新同學的關係非常好。紅紅就這樣遇到了友誼挫折。

  當紅紅感覺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她非常傷心。她向媽媽哭訴自己遇到的情況,誰知,媽媽並不理解紅紅的想法,反而嗬斥道:“這麽一點小事值得大驚小怪嗎?真是沒用的人!”

  媽媽的嗬斥讓紅紅更加傷心。從此,她變得鬱鬱寡歡,不管遇到什麽事情也不對媽媽說了。等媽媽意識到紅紅的變化時,紅紅已經變得非常悲觀了。

  可見,對於孩子表現出的悲傷或軟弱,父母不要嗬斥,應該讓孩子盡情地發泄心中的鬱悶,隻要孩子發泄夠了,他自然會恢複心情的平衡。當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父母應該及時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緒,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鳴,從而緩解孩子的不良情緒。

  父母應該多向孩子灌輸一些樂觀主義的認識,讓孩子明白,令人快樂的事情總是永久的、普遍的,一旦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那也隻是暫時的,不具普遍性,隻要樂觀地對待,生活仍然是美好的。

  讓孩子勇於接受失敗

  世界上每個取得偉大成就的人,沒有一個不是在失敗的時候,收拾行囊,繼續上路的。他們沒有因為一次或幾次的失敗,就停下追求的腳步,反而這些都成為他們繼續上路的動力。

  《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托爾斯泰,大學時因成績太差而被退學,老師認為他既沒讀書的大腦,又缺乏學習的意願。然而,他卻憑借自信與樂觀成為文學史上的泰鬥。發表《進化論》的達爾文當年決定放棄行醫時,遭到父親的斥責:“你放著正經事不幹,整天隻管打獵、捉狗,捉耗子的,以後有什麽出息?”正是這個看似無用的愛好卻成功鑄就了一位偉大的人類學家。愛因斯坦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認字,老師給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不合群,滿腦袋不切實際的幻想。”他曾遭到退學的命運,在申請蘇黎世技術學院時,也被拒之門外。

  提起梅西百貨,每個美國人都不會感到陌生。創始人梅西於1882年生於波士頓,年輕時出過海,以後開了一間小雜貨鋪,賣些針線,鋪子很快就倒閉了。一年後他另開了一家小雜貨鋪,仍以失敗告終。

  在淘金熱席卷美國時,梅西在加利福尼亞開了個小飯館,本以為供應淘金客膳食是穩賺不賠的買賣,豈料多數淘金者一無所獲,什麽也買不起,這樣一來,小鋪又倒閉了。回到馬薩諸塞州之後,梅西滿懷信心地幹起了布匹服裝生意,可是這一回他不隻是倒閉,而簡直是徹底破產,賠了個精光。不死心的梅西又跑到新英格蘭做布匹服裝生意。這一回他時來運轉了,他買賣做得很靈活,甚至把生意做到了街上商店。頭一天開張時賬麵上才收入11.08美元,而現在位於曼哈頓中心地區的梅西公司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百貨商店之一。

  梅西最終成為了世界百貨大王,但是他的成功經曆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相反是經過了那麽多次的失敗,才最終成就了自己的大業,他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在哪裏?就是他收拾行囊、繼續上路的精神。他沒有因為一次兩次的失敗就放棄自己。在失敗挫折中不放棄,而是重整旗鼓,重新來過,這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但是梅西做到了,這正是成功者與碌碌無為者的區別之一。

  美國著名電台廣播員莎莉·拉菲爾在她30年職業生涯中,曾經被辭退18次,可是她每次都放眼最高處,確立更遠大的目標。最初由於美國大部分的無線電台認為女性不能吸引觀眾,沒有一家電台願意雇用她。她好不容易在紐約的一家電台謀求到一份差事,不久又遭辭退,說她跟不上時代。

  莎莉並沒有因此而灰心喪氣。她總結了失敗的教訓之後,又向國家廣,播公司電台推銷她的清談節目構想。電台勉強答應了,但提出要她先在政治台主持節目。“我對政治所知不多,恐怕很難成功。”她也一度猶豫,但堅定的信心促使她大膽去嚐試。她對廣播早已輕車熟路了,於是她利用自己的長處和平易近人的作風,大談即將到來的7月4日國慶節對她自己有何種意義,還請觀眾打電話來暢談他們的感受,聽眾立刻對這個節目產生興趣,她也因此而一舉成名了。

  如今,莎莉·拉菲爾已經成為自辦電視節目的主持人,曾兩度獲得重要的主持人獎項。她說:“我被人辭退18次,本來會被這些厄運嚇退,做不成我想做的事情。結果相反,我讓它們鞭策我勇往直前。”

  莎莉·拉菲爾可以成為我們的偶像,她身上那種堅韌的品質值得每個孩子學習。她的求職曆程充滿了艱辛甚至歧視,但是每次失敗後她都是重新出發的。沒有因為別人的看法改變自己對理想的追求,最終她用自己的努力證實了自己的價值,也給那些曾經看不起她的人一個很好的回應。

  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路上,也必然會遇到這樣類似的情況,也許會有人覺得你就是一個小混混,根本沒有什麽大出息;也許別人認為你不夠聰明,隻能平平凡凡的,不會有什麽大作為……是的,每個人都會受到別人這樣或那樣的評價,不管這些評價怎樣,都一定要讓孩子相信:他可以把它們變成進步的動力。隻要靠自己的努力,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目標,即使會遇到暫時的失敗,但是終將會看到最美麗的風景。

  現代的家長都是與時俱進的,他們越來越多關注對孩子的培養,有部分家長更是不惜重金,給孩子所謂最好的教育。

  可是很多父母隻是重視孩子的智力教育,其他方麵反而重視得不夠。

  家長望子成龍,無可厚非,教師培養教育孩子更是義不容辭。但是父母不要忘記:要從遵循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規律出發,符合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人生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崎嶇、充滿波折和困難的,人的一生也許要經曆無數次的失敗。如何正確麵對失敗,這是每個人必須思考的事。

  身為父母,要教育孩子不但要有勇氣去接受失敗,而且要把它作為走向成功的財富,失敗也是每一個生活強者的必經之路。父母應幫助孩子順利渡過失敗的難關,從各方麵鍛煉孩子戰勝困難的能力。

  小華是個要強的孩子,上小學時,總是班裏的第一名。

  但是,進入初中後,優秀的孩子越來越多。在一次期中考試時,小華的排名是班級第三,這讓小華非常不好受,他無法接受這個事實。

  小華的媽媽不理解兒子,反而說:“以前都是第一的,這次考了個第三,你退步太大了!”這讓小華一下子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當孩子遭遇失敗時,父母不要對孩子講:“看把事情都弄糟了,你怎麽搞的?”“你都忘了應該怎麽做了,是豬腦子?”“早知如此,不如當初不要你!”“你根本就不是學習的料!”如果孩子經常處於這些話語的反複“暗示”中,往往會接受這種錯誤判斷,從而將這些錯誤判斷作為自我評價的一部分,長此下去,必定形成怯懦、自卑、害怕挑戰的心理,認為自己什麽都不行。當孩子對自己的評價過低時,就會失去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動力,如果遭到失敗,有可能會一蹶不振,最終可能會一事無成。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正確麵對失敗,幫助孩子具體分析失敗的原因,並幫助孩子從失敗中走出來,繼續麵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困難。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說過:“一個不怕挫折的人才是真正堅強的人;一個人麵對挫折而露出的微笑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微笑。”在失敗的境地中,任其沉溺隻能淪為頹廢,堅強的人懂得吸取教訓,重要的是心態。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會有形形色色的失敗。當孩子遭遇失敗時,他們常會產生消極情緒,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的態度易受情緒因素的影響,不能以正確態度對待失敗。如果孩子悲觀失望,承認自己無能,這是意誌薄弱、缺乏勇氣的表現,也是自甘墮落、自我毀滅的開始。用悲觀來對待挫折,實際上就是幫助挫折打擊自己,是在已經失敗中,製造新的失敗,在既有的痛苦中,為自己增加新的痛苦,在舊傷痕上又添新傷痕。此時應告訴孩子:“別灰心喪氣,隻要你努力,一定能做好的。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多想想以後怎麽做。”孩子對家長的態度十分敏感,更希望得到家長的幫助。家長要告訴孩子,父母關心並理解他,但是戰勝困難卻要依靠自己。

  成功是個積累經驗的漫長過程,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定的時間。孩子需要時間去理解、觀察、掌握知識,也需要時間去練習、鞏固知識和能力。

  家長跟教師要為孩子提供各種機會,給他們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從各方麵鍛煉戰勝困難的能力和毅力,成為一個生活中的強者,逐漸走向成功。

  堅強剛毅的品格並非上天賦予的,而是後天培養的。我們不要神化強者,以為自己成不了那種鋼鐵般堅強的人,其實,普通人所有的猶豫、顧慮、動搖、失望等等,在一個強者的內心世界也曾經出現過。魯迅彷徨過;伽利略屈服過;哥白尼動搖過;奧斯特洛夫斯基想過自殺;但這並不能說明他們不是堅強剛毅的人。剛毅的心態和懦弱的心態之間並沒有千裏鴻溝,剛毅的人不是沒有軟弱,隻是他們能夠戰勝自己的軟弱。隻要加強鍛煉,對軟弱進行鬥爭,就會掌握成功的藝術,成為一個堅強剛毅的人。

  成功的花朵,人們隻驚羨她現實的明豔,誰知道她當初的芽兒,卻浸透了奮鬥的淚泉。“態度決定一切”,有一個正確對待挫折和失敗的心態,可以幫助孩子在挫折麵前站起來,並勇往直前。成功就在不遠處,隻要孩子一路直行,哪怕跌倒,那也隻是黎明前的黑暗,光明就在前方。讓孩子有平和的心態,勇於接受失敗,迎接嶄新的機遇。

  培養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據報道,湖北省荊州市一名女高中生,平時成績很好,也喜歡幫助同學,老師和同學都很喜歡她。隻因一次幫助同學考試作弊,被老師趕出考場就承受不了,最後羞愧地跳入長江自殺身亡。

  事實上,孩子自殺,“病”在兒女,“根”在父母。父母對孩子過多的照顧和過度的保護,使孩子無法得到磨煉,沒有經受困難與挫折的心理準備和能力。表麵上看,這些孩子個性十足,其實內心裏十分脆弱,就像剝離的蛋殼,稍一用力,就成了碎片。

  當今,一些孩子常因一些在成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原因而離家出走,甚至做出一些極端的行為。許多家長和老師說,現在的孩子太嬌氣了,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啦。一個人隻要參與社會生活,就會遇到各種壓力、困難和挫折。對此,有的人堅強、樂觀、勇敢地去戰勝它;有的人就顯得懦弱、悲觀,處處逃避它。培養孩子形成遇忙不亂、寵辱不驚的心理品質,是保持健康心態的基礎。

  心理承受能力是心理品質問題,反映一個人對待困難與挫折的理智程度和社會風險意識,對自我思想、情緒、行為的控製能力,因此,心理承受能力的培養,應該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為基礎,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要內容,循序漸進地開展起來。

  1989年,日本鬆下公司公開招聘管理人員,一位名叫福田三郎的青年參加了應試。考試結果公布了,福田名落孫山。得到這一消息後,福田深感絕望,頓起輕生之念,幸虧搶救及時,他自殺未遂。此時公司派人送來通知,原來福田被錄取了,他的考試成績名列第二,因當時計算機出了故障,所以統計時出了差錯。然而,當鬆下公司得知福田因未被錄用而自殺時又決定將他解聘。其理由是,連這樣小小的打擊都經受不起的人,又怎麽能在今後艱苦曲折的奮鬥之路上建功立業呢?由此可見,心理素質對一個人來說是何等重要!

  近年來,在培養跨世紀人才的話題中,挫折教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讓孩子在艱苦的環境中,一洗養尊處優的習氣,磨礪堅強的意誌,學會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和技能,培養他們的韌性、耐挫力和受挫後的恢複能力,從而使他們不僅學會從別人或外界的給予中得到幸福,而且能從內心深處激發一種自己尋找幸福的本能,這樣,他們才能在任何困難和挫折麵前泰然處之,保持樂觀。這是人生的無價之寶。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經說過:“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上島嶼和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一帆風順長大的孩子,很難創造出生命的輝煌。

  日本很早就開始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一些平民學校的老師經常帶領學生到戶外上課,讓學生們到大自然中尋求知識和體驗生活。這種名為修學旅行的教學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其中體驗生活的內容與我們現在開展的挫折教育相仿。

  在韓國,家長同樣也很注重從小鍛煉孩子的意誌。他們給孩子穿上羽絨服,讓他們在冰窟窿裏呆上一陣兒再出來,讓孩子懂得“寒冷”的滋味。

  可是我們的挫折教育做得卻很不夠。由於父母的嬌寵,孩子的心理承受力相當脆弱,一點點小的挫折或失敗就有可能釀成一樁慘禍。

  因此,我們家長要根據自己的條件和孩子的年齡,對孩子進行體驗痛苦的教育和訓練,使他們了解到更多的痛苦,增強痛苦意識,具有痛苦這種情感體驗。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就主張對兒童進行痛苦的訓練,他是這樣說的:“當把快樂、友誼、痛苦和憎恨都植根於兒童心靈的時候,他們對這些性質固然不明白,但一旦獲得了,就會發現這些都是相和諧的。”

  中國傳統文化對吃苦教育也有不少精辟的論述。古今中外的經驗表明,對孩子進行痛苦教育十分必要。

  當孩子遇到困難和逆境時,不必立即出麵去替他解決,而應給他們自己處理的機會。另外,應經常和他們講述一些名人遭受痛苦而成才的故事,觀看艱苦創業的故事影片,孩子通過耳濡目染,達到對痛苦的認識。必須培養他們的獨立性,堅持性、果斷性和競爭性。特別是對於稍大一點的孩子,更應如此,不要太嬌慣他們,以至於心理上“弱不禁風”,這樣,孩子長大之後,麵對人生的難題,才會不被嚇倒、壓倒,成為有作為的人才。

  困難和挫折,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是一所最好的大學。無論什麽人,隻要他沒有嚐過饑與渴的滋味,他就永遠也享受不到食物和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麽滋味;一個孩子,如果他沒有經曆過困難和挫折,就品味不到成功的喜悅,沒有經曆過苦難,就永遠感受不到什麽叫幸福。

  巴爾紮克說過:“苦難對於人生是一塊墊腳石,對於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於弱者是萬丈深淵。”一個人受不了委屈,經不起挫折,害怕困難,是不可能麵對未來激烈的競爭。哪位父母又能夠保證,你的孩子一生不會遭遇挫折呢?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既然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經的坎兒,那麽我們就必須教孩子學會接受挫折。與其一輩子替孩子遮風擋雨,不如讓孩子自己去麵對人生中的風雨。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對於孩子來說未必是件壞事,關鍵在於他對待挫折的態度。”

  心理和生理一樣,必須通過一定的鍛煉活動才能促進其健康。為培養孩子的承受能力,可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一些“心理操練”,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為了孩子的成才,除了要對孩子進行快樂安靜的性格培養之外,還必須使他們有挫折的情緒體驗。統計數字表明,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中,一半以上的人都有坎坷不幸的童年,難怪美國作家海明威在回答作家成功的訓練時所說的那樣:“一個作家最好的早期訓練,是不愉快的童年。”不光作家如此,所有成就事業的人,其他有成就之士,如科學家、藝術家也都類似。前不久《經濟日報》登載了幾十位“逆境中成功的美國企業家”的成長過程,他們都有著不斷失敗的經曆,但他們都具有頑強拚搏、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

  美國人從小就不知不覺地對孩子進行自主性的生活教育,孩子從小就被要求獨立性強、競爭性強,並要多次承受痛苦挫折。我們的家長要不失時機地對孩子進行耐受挫折的教育,要告訴孩子,任何事情都有成功和失敗這兩種可能,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做好失敗的思想準備。若失敗了,就要覺得,失敗也是常有的事情,關鍵是找出失敗的原因,爭取下次成功,失敗是成功之母。同時,也要告訴孩子,以前沒有遇到失敗,或者成功的時候多,失敗的時候少,是因為以前遇到的問題的難度還不夠大,而且有父母和老師的幫助,以後自己獨立處世,失敗的可能性會更大,要有所準備。

  良好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受到挫折後的恢複能力和百折不撓、不向挫折屈服的精神,是成功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質。培養承受苦難和不屈服於挫折的能力,對今天的孩子來說尤為重要。

  在點滴的挫折中提醒孩子成長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都願意幫助孩子取得成功,害怕孩子失敗,一看到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難就沉不住氣,急於伸手幫忙;有些家長甚至常常不知所措地跟在孩子身後,遇事總是包辦代替,不讓孩子獨立活動,不給孩子嚐試挫折、克服困難的機會,這就使得孩子養成了嚴重的依賴性,遇到挫折和困難就退縮,不會自主地解決問題。尤其是獨生子女,父母過分擔心孩子的安全,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兒童心理學研究發現:讓孩子長期處於安全環境下,孩子的獨立性及智力的發展會日漸遲緩。例如,當孩子初學走路時,對周圍環境中所有的東西都充滿極大的興趣,經常不知深淺地去接觸種種可能對他造成傷害的東西,如火爐、暖壺、刀具等等,父母怕孩子受傷,根本不讓孩子接觸這類東西,結果孩子長到了五六歲也不知道如何回避這些東西,動輒便被火爐或開水燙傷了,或被刀割傷了。

  常言說:“吃一塹,長一智。”挫折,能使孩子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學會分析和處理問題,才能真正地“長大”。如果在他最初探索周圍環境時,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對各種東西的屬性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女口了解火或開水會把人燒痛或燙傷;刀很鋒利,易把人割傷。有了一定經驗,孩子就會自覺地回避那些可能造成傷害的東西,而不必讓父母擔驚受怕、過分保護了。

  孩子在其人生的早期遭遇挫折有好的一麵,也有不好的一麵。好的一麵是挫折給人以教益,磨煉人的意誌,使人更加成熟、堅強;不好的一麵是挫折會引起失望、痛苦,使某些人消極、頹廢,從此一蹶不振,或引起粗暴、消極的對抗行為,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和損失。所以,父母要幫助孩子認識挫折的成因,幫助孩子正確對待挫折,培養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最主要的是讓孩子在挫折中成長。

  孩子總要經曆或多或少的挫折才能得到成長,關鍵是家長是怎樣看待孩子們的挫折,是責備,還是鼓勵呢?

  一位母親準備帶她5歲的女兒去野外旅遊,臨行前,她告訴女兒應該帶些什麽東西,並讓女兒自己收拾行李。到了野外,女兒發現不僅自己的衣服帶得太少,而且忘記了帶手電筒。

  母親問女兒:“為什麽衣服帶少了呢?”“我以為這裏的天氣和城裏一樣,沒想到這兒冷多了,下次再來,我就知道該如何做了。”

  母親說:“是的,你應該先了解一下這兒的天氣情況,做好充分的準備。那麽,手電筒又是怎麽回事?”

  女兒說“我想到手電筒了,但在出發時忙來忙去,就把它忘了”。

  母親說:“你一定要記住,如果不細心地對待每件事,你就會嚐到粗心的苦頭。”

  女兒說:“我明白了,以後我一定要像爸爸出門時那樣,先列一個物品單子,這樣就不會忘掉東西了。”

  “沒關係,這次我把你忘掉了的東西都帶來了。”母親一邊說著,一邊把東西拿了出來。女兒一下子高興起來,並跑過來親吻了母親。

  美國著名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與女兒的這個故事流傳已久。年幼的女兒第一次出遊,少帶了東西,這是很正常的。對這種失誤,作為母親,並沒有立即指出來,讓她彌補,而是讓它既成事實,讓孩子在嚐試中接受教訓獲得經驗。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不諳世事的孩子。要允許孩子有過失,甚至給他們“製造”一些犯錯誤的機會,讓其在挫折中成長。

  維克多,格林尼亞出生在法國一個有名望的家庭,父親經營一家船舶製造廠,擁有巨額家產。由於家境優裕,父母溺愛和嬌生慣養,格林尼亞在青少年時代整天遊蕩,盛氣淩人。他沒有理想、沒有誌向,根本不把學業放在心上,倒是整天夢想當上一位王公大人。由於他長相英俊,生活富裕、出手大方,很多年輕關貌的姑娘都非常愛慕他。

  但是,在一次午宴上,一位剛從巴黎來的波多麗女伯爵竟然不客氣地對他說:“請站遠一點。我最討厭被你這樣的花花公子擋住了視線!”這話如同針紮一般刺痛了他的心。他猛然省悟了,開始悔恨過去,產生了羞愧和苦澀之感。從此他發奮學習,要追回過去浪費掉的時間。21歲時,他離開了曾使他墮落的家庭,留下了一封信,寫道:“請不要探詢我的下落,容我刻苦努力地學習,我相信自己將來會創造出一些成就來的。”

  他來到裏昂,經過兩年刻苦學習,終於補上了過去所耽誤的全部課程,進入裏昂大學插班就讀。

  在大學學習期間,他苦學的態度贏得了有機化學權威菲利普·巴爾的器重。在巴爾的指導下,他把老師所有著名的化學實驗重新做了一遍,並準確地糾正了巴爾的一些錯誤和疏忽之處。終於,在這些大量的、平凡的實驗中,格氏試劑誕生了。

  格林尼亞一旦打開了科學的大門,他的科研成果就像泉水般地湧了出來,僅從1901年至1905年,他就發表了200篇左右的論文。鑒於他的重大貢獻,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他1912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此時,他突然收到了波多麗女伯爵的賀信,信中隻有寥寥一語:“我永遠敬愛你!”

  一定程度的挫折可以激發人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但是孩子缺乏一般的認識能力、抵禦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他們受挫折後,往往心裏痛苦不安、後悔、自卑,出現緊張、恐懼的心理,對任何事物缺乏熱情和信心,產生抵觸情緒和對抗行為。因此,作為家長,應當經常關注孩子的情感世界,及時了解孩子受挫折後的心理活動,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正確對待挫折,克服因挫折產生的心理障礙。

  當孩子遭受到挫折之後,父母首先要幫助他把思想情感和精力轉移到有益的活動中去,用積極的人生態度對待挫折,從而將不良情緒引向比較崇高的方向,使其升華到有利於社會的高度。有的孩子由於先天缺陷或意外傷殘,往往沉浸於痛苦之中,消極頹廢,不能自拔。對此,家長應該倍加關心,用榜樣的力量去喚起他們振作向上。心理學研究表明,榜樣對兒童行為的形成和改變有顯著的影響。給孩子樹立不畏困難、戰勝挫折的榜樣,不僅有助於增強兒童勇敢麵對挫折的信心,還可以向兒童揭示出這樣的道理:對任何成功者,不應僅僅羨慕而更應敬佩和學習,世上沒有唾手可得的成功,隻有在挫折中不斷進取的人,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常向孩子講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長並獲得成功的事例,希望孩子以這些名人作為榜樣,不畏挫折。比如奧斯特洛夫斯基,作為一個戰士,飽受疾病摧殘後,他正視現實,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和精力投入到為自己堅定的信仰——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中去。他滿腔熱情地進行文學創作,終於完成了不朽的作品《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又如張海迪,雖然癱瘓,仍以飽滿的激情,投入到為中華崛起的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去,她被稱為輪椅上的英雄,成為鼓舞青少年前進的一麵旗幟。兒童生活中最好的、最直接的榜樣就是家長。“身教勝於言教”。家長對待挫折的態度和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態度和行為。

  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可現實中的家長,可能從內心深處還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失敗,尤其不希望孩子遭受挫折。而孩子本身,始終成長在全家上下左右矚目的過於被保護的環境中,更習慣於以自我為中心,或以自己的判斷為準繩,沒有接受失敗的心理準備,甚至會在挫折麵前變得手足無措。但人生的道路不會永遠都是平坦的,家長應在孩子所麵臨的失敗中,或遭受挫折後,適時地引導孩子重新認識和反省自己,勇於麵對現實,善於克服困難與挫折,這對孩子的成長曆程將是難得的一筆財富。

  堅持就是勝利

  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說的就是缺乏堅持力的人是無法取得成功的。

  美國心理學家威蒙曾對150名有成就的較高智商者作過研究,發現他們的成功與三種性格品質有關:一是堅持力,二是善於為實現目標不斷積累,三是自信。由此可見,持之以恒的堅持力對一個人的成功是多麽重要。

  具有堅持力的孩子在學習時,往往會認真對待每一節課,認真完成每一次作業,日積月累就會取得好成績。缺乏堅持力的孩子則往往表現出沒有耐心,無法堅持做完一件事情,這些都給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困難。

  勝利貴在堅持,要取得勝利就要堅持不懈地努力,飽嚐了許多次的失敗之後才能成功,即所謂的失敗乃成功之母,成功也就是勝利的標誌,也可以這樣說,堅持就是勝利。

  佟文,這個來自天津的柔道女孩因北京奧運會上的驚天逆轉,令更多人見識了柔道項目的魅力,了解了柔道選手的堅韌,18秒的驚天逆轉已成為中國軍團在北京奧運會上最為經典的鏡頭之一,在體育節目中反複播放。

  經曆了驚心動魄18秒的佟文在嘶聲呐喊後全然平靜了下來,教練吳衛鳳說,佟文已經長大了。

  佟文的勝利應了那句話:堅持就是勝利。四年前,正值巔峰期的她卻因膝蓋受傷而錯過了雅典奧運會,但她卻堅持到了北京奧運會,她還將繼續堅持下去。

  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名人不都是依靠堅持而取得勝利的嗎?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在遭受了腐刑之後,發憤繼續撰寫《史記》,並且終於完成了這部光輝著作。他靠的是什麽?還不是靠著堅強的意誌,堅持,再堅持。要是他在遭受了腐刑以後就對自己失去信心,不堅持寫《史記》,那麽我們現在就看不到這部巨著、吸收不了他的思想精華。所以他的成功、他的勝利,最主要的還是靠堅持。

  傑克·倫敦,他的成功也是建立在堅持之上的。他堅持把好的字句抄在紙片上,有的插在鏡子縫裏,有的別在曬衣繩上,有的放在衣袋裏,以便隨時記誦。終於他成功了,然而他所付出的代價比其他人多十幾倍,甚至幾十倍,同樣,堅持也是他成功的保障。

  堅持力被認為是一個人心理素質優劣、心理健康與否的衡量標準之一,也是孩子未來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培養孩子的堅持力,對孩子今後的人生道路有很大的影響。因此,父母一定要對孩子的堅持力進行訓練,當然也需要父母的堅持力才能培養出孩子的堅持力。

  荀子說:“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這也正充分地說明了堅持的重要性,駿馬雖然比較強壯,腿力比較強健,然而它隻跳一下,最多也不能超過十步;相反,一匹劣馬雖然不如駿馬強壯,然而若它能堅持不懈地拉車走十天,照樣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於走個不停,也就是堅持不懈,這也就像龜兔賽跑:兔子腿長跑起來比烏龜快得多,照理說,也應該是兔子贏得這場比賽,然而結果恰恰相反,烏龜卻贏了這場比賽,這是什麽緣故呢?這正是因為兔子不堅持到底,它恃自己腿長、跑得快,跑了一會兒就在路邊睡大覺,似乎是穩操勝券,然而烏龜則不同了,他沒有因為自己的腿短、爬得慢而氣餒,反而,它卻更加鍥而不舍地堅持爬到底。堅持就是勝利,它堅持了,最終贏得了比賽。

  孩子做事缺乏耐心,虎頭蛇尾,或者膽怯懦弱,遇事優柔寡斷的現象普遍存在。在孩子做事沒有耐心、不能堅持下去時,父母一定要培養孩子的堅持性。堅持性是優秀的意誌品質之一,是指克服困難、堅持達到目的的心理特征。對孩子“無長性”的缺點,要采取一些措施來克服。

  比如,你可以幫助孩子確立行動目的,鼓勵他們堅持到底。孩子不善於獨立地給自己提出行動目的,他們的行動缺乏明確的目標,因此稍有困難就很難克服、排除,也就談不上堅持性。成人應幫助孩子確定行動目的,培養他們做事先確定目的的習慣。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要啟發他們自己提出行動目的,使他們能為達到目的而堅持行動。例如在孩子動手玩積木前,讓他們說說想建造什麽東西。但對孩子的要求不可過高,應是孩子經過努力能達到的,如果要求幼兒園中班孩子堅持畫畫40分鍾,這要求就太高了。

  有時候,孩子會被周圍世界的各種新奇刺激所吸引,從而分散了注意力,也就不能堅持做完原先正在進行的事情。這時,父母要想方設法使他的注意力回到所做的事情上。例如:明明跟著媽媽到公園做“找春天”的遊戲,找著找著,明明被路邊的小土堆吸引了,他用樹枝在土堆上掏著小洞。媽媽見了,引導他說:“明明,春天在哪裏啊?你找到了嗎?”“看,我找到了,小螞蟻都爬出洞來了。”明明經媽媽一指點,也觀察起螞蟻來了。這樣做,是在不破壞孩子玩興的同時,培養了孩子的堅持性。

  還要強調的是,家長自己要以身作則。如果今天要求孩子練琴半個小時,明天家長自己忘了,後天又被什麽事給耽誤了,那麽,培養孩子的堅持性就會變成一句空話。另外,家長自己做事的態度非常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家長很難培養有恒心的孩子。

  “水滴石穿,繩鋸木斷”,這個道理我們每個人都懂得,然而為什麽微不足道的水能把石頭滴穿?柔軟的繩子能把硬梆梆的木頭鋸斷?說透了,這還是堅持。一滴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然而許多滴的水堅持不斷地衝擊石頭,就能形成巨大的力量,最終把石頭衝穿;同樣道理,繩子也能把木鋸斷。總之,都取決於堅持的力量。

  功到自然成,成功之前難免有失敗,然而隻要能克服困難,堅持不懈地努力,那麽,成功就在眼前。

  你經曆了多少磨難,就會有多少補償,但前提是,別倒在黎明前。人生是很寶貴的,是過程,也是修行,珍惜過程,努力修行,這人生,才算沒白來。沒有什麽是不能學習的,萬事萬物都是點化你的老師。

  今天最痛苦,明天更痛苦,但是後天很幸福、陽光燦爛。不要在黎明前倒下。讓堅持成為人生的信條,成功就在不遠處等著你。

  教孩子學會自我激勵

  成長最悲哀的是當你長大成人後,在你遭遇挫折時,沒有人會安慰你,鼓勵你站起再重新開始,而在你獲得成績時,也沒有人會稱讚你、鼓勵你再創佳績。換言之,推動你勇往直前的原動力隻有來自你自己,因此父母必須讓孩子學習自我激勵的藝術。

  如果孩子是個完全不懂得自我激勵的人,做錯事或遭遇挫折時,會嚴厲地譴責自己、懲罰自己,從而不再讓自己做平日喜歡做的事情;取得成績時,又會覺得是理所當然,不會獎勵自己,讓自己開心一下。久而久之,就會變得很容易沮喪、情緒低落,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完全看不到自己生存的價值。改變的方法就是學會自我鼓勵。

  德國人力資源開發專家斯普林格在其所著的《激勵的神話》一書中寫道:“強烈的自我激勵是成功的先決條件。”

  在1972年墨西哥奧運會馬拉鬆比賽中,出現了一個非常感人的場麵:

  一位黑人選手在左膝蓋受傷的情況下,憑著自己頑強的意誌跑完了全程。

  當他到達終點時,其他選手早已回去休息了。對他來說,跑不跑到終點,都已經沒有名次了,但是,他還是堅持跑完了全程。

  當他跑到終點時,一位記者問他:“是什麽力量讓你堅持跑完全程的?”

  他回答:“我隻是不斷地告誡自己,一定要跑完!”

  這位選手積極的自我激勵精神贏得了全場最熱烈的掌聲。

  另一個例子是這樣的:

  1991年,一個名叫坎貝爾的女子徒步穿越非洲,不但戰勝了森林和沙漠,而且通過了400公裏的曠地。當有人問她為什麽能完成這令人難以想象的壯舉時,她回答說:“因為我說過‘我能’。”當問她對誰說過這句話時,她的回答是:“對自己說過。”

  這種不斷告訴自己“我行,我能行,我一定能成功”的做法就是自我暗示激勵。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貝克爾說過:“人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簽,就會按標簽所標定的去塑造自己。”因此,我們要讓孩子經常用心理暗示自己:我行,我一定能行。

  父母可以從早到晚告訴孩子,父母是多麽為他們驕傲,但是,孩子不能總是依賴父母和老師的讚許,還要依靠自己內心的動力前進。因此,父母要及時指出孩子做的正確的事情,然後提醒孩子自己鼓勵自己。

  一個善於自我激勵的人,總是能夠發揮自身的潛能,創造出超越自己能力的神話;而一個不會自我激勵的人,就算擁有良好的天賦,也無法開發出自己的潛力,甚至會走上絕路。

  對孩子來說,通過自我激勵可以提高自我形象,從而使自己能夠擁有良好的心態;而良好的心態反過來又會使孩子充滿信心,不斷激勵自己。

  孩子學會激勵自己,可以讓他獲得前進的動力,也可以讓他在麵對挫折時有一顆能夠重新崛起的心;而不善於自我激勵的孩子,往往就容易陷入悲觀絕望的境地。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尼爾斯·玻爾的父親為了激勵兒子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良好的行為,常常給兒子提供一些有意思的激勵方法。

  有一次,小玻爾幫助鄰居修好了自行車,父親專門擺了一桌“慶功宴”以示激勵。

  還有一次,玻爾與父親爭論關於水的張力問題,這對身為物理學家的父親來說,並不是一件難事,但是,父親的講解並不能使玻爾信服。為了激勵孩子自己探索的精神,父親與兒子達成了一項協議,即由兒子去父親的實驗室做實驗,讓實驗的結果來說明問題。在這項協議中,父親要求玻爾自己動手製作儀器,而玻爾則要求父親擔任儀器製作和實驗的顧問。結果,玻爾的實驗成功地證實了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

  孩子的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風順,磕磕碰碰、溝溝坎坎常伴隨著他們,如果孩子善於調整心態、學會自我激勵,就能戰勝自我,超越自我,這樣天塹也能變通途。隻有學會了自我激勵,孩子才能不斷地戰勝自我,真正成為命運的主人。

  
更多

編輯推薦

1好父母勝過好老師
2影響孩子一生的66個...
3影響孩子一生的44個...
4影響孩子一生的58個...
5影響孩子一生的56個...
6影響孩子一生的42個...
7影響孩子一生的66個老故事
8教出最棒的兒子
9學前兒童遊戲
10教子從此不累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不要讓孩子輸在心態上

    作者:龍柒編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本書為家庭教育類讀物。全書共分九章,第一章至第八章,分別從培養孩子自信、樂觀、積極向上、獨立自主、寬容、勇敢、知足、感恩等八大心態,詳細、全麵講述了孩子的良好心態是如何被培養起來的。第九章“幫助...

  • 教子聖經

    作者:西西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從生活習慣、溝通協調能力、學習及交往能力,甚至是孩子的快樂天性,父母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本書分為“寶貝的生活習慣”、“寶貝的溝通能力”、“寶貝的學習能力”、“寶貝的協調能...

  • 原諒這世上沒童話

    作者:安小漠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這是一本關於一個女孩在艱辛的家庭中獨立自強的青春傷感小說。無法忍受賭徒父親的欺侮,林向南逃離南方小鎮,投靠多年前離家的母親,並多了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哥哥景昔。因為景昔對林向南的關心和照顧引起了他的...

  • 家教:與孩子同行

    作者:章創生主編  

    親子育兒 【已完結】

    本書向家長和我們的孩子講述家庭教育的道理,家庭教育的一些錯誤做法和想法,要的是給我們小孩以健康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