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章 打造思維力,怪想法不是壞想法

  有一個孩子,父母讓他畫太陽,他畫了一個藍太陽。父母問他:“你怎麽把太陽畫成藍色的呢?”孩子說:“我畫的是海裏的太陽。”父母說:“好極了,你太有想象力了。”

  兒童是天生的破壞者,同時也是天生的創造者。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家庭是兒童創新意識的土壤。作為父母,要像嗬護細苗成長一樣,為孩子創新意識的發展提供豐富的養料。

  麵對孩子的奇思妙想,作為家長應該慶幸,因為你擁有一個很有想法的孩子,家長的心裏應該很欣慰,因為你的孩子擁有很高的智力。隻要家長善於保護孩子的“怪想法”,就是對他們創造思維、創造欲望的保護,孩子的成功,指日可待。

  創造性思維能力是一項重要的素質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對孩子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每一個家長必須關注的問題。隻有把孩子培養成為思維靈敏、判斷準確、主意巧妙的人,孩子長大後才能成為靈活自如地適應時代、促進時代發展的人,未來的社會最需要的是既有知識又有智能的人。

  人們對於簡單的問題,按照自己習慣的思維方式幾乎都可以得到解決。

  而當遇到用自己習慣的思維方式解決不了的難題時,就必須打破原有的思維方式,引進新的思維方式。

  有這樣一個故事:兩個青年一起開山,一個把石塊砸成石子運到路邊,賣給建房的人;一個直接把石塊運到碼頭,賣給杭州的花鳥商人,因為這裏的石頭總是奇形怪狀。3年後,後者成了村裏第一個蓋瓦房的人。

  後來,村裏人開始種果園。他們那兒的梨不僅產量高,而且汁濃肉脆,深受國內外客商的歡迎。那個曾第一個蓋瓦房的人,這時卻賣掉果樹,開始種柳。因為他發現,來這兒的客商不愁挑不到好梨子,隻愁買不到盛梨的筐。幾年後,他又成了第一個在城裏買房、並做起服裝生意的人。

  上個世紀90年代末,日本豐田公司亞洲區代表山田信一來華考察,當他坐火車路過這個小山村,聽到這個故事後,當即決定下火車尋找這個人。

  當山田信一找到這個人時,他正在自己的家門口與對麵的店主吵架,因為他店裏的一套西裝標價800元的時候,同樣的西裝對門就標價750元;他標價750元,對門就標價700元。一個月下來,他僅批發出8套西裝,而對門卻批發出800套。

  山田信一看到這種情景,非常失望,正準備打道回府時,他卻了解到了事實的真相:原來對門那家店也是這個人的。於是,山田信一立即決定以百萬年薪聘請他,因為他具有獨特的商業眼光。

  人才素質的競爭,實質上是人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競爭。培養孩子創造能力主要是指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是未來人才的必備素質之一,也是檢驗孩子智力水平的一個重要依據。從小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極為重要。

  創造性思維就是對已知事物從新的角度、新的途徑重新進行思考,提出新穎、獨特的見解;或對未知的事物進行前所未有的、探索性的、創造性的思考。

  創造力是一個人智力的重要方麵,實際上,創造力是一種思維能力,但它並不是漫無邊際、天馬行空式的想法,而是一種發現新問題、創造新方法、幫助人更好地適應環境的能力。有創造力的人肯定是聰明的人,他能夠把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創造出新的東西。創造、創新對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尤其重要,父母要想讓自己的孩子取得成功,就要重視培養孩子的創造習慣。

  一個三口之家決定搬到城裏去住。他們跑了一整天,直到傍晚,才好不容易看到一張公寓出租的廣告。他們趕緊跑去,房子出乎意料的好。於是,夫妻倆前去敲門詢問。這時溫和的房東出來,對三位客人從上到下地打量了一番。

  丈夫鼓起勇氣問到:“這房屋出租嗎?”

  房東遺憾地說:“啊,實在對不起,我們公寓不招有孩子的住戶。”

  夫妻倆聽了,一時不知如何是好。默默半晌,走開了。

  他們的孩子,把事情的經過從頭到尾看在眼裏。那可愛的心靈在想:真的就沒有辦法了嗎?

  忽然,他跑了回去,那白白嫩嫩的小手又去敲房東的門。這時,他的父母已走開了,都回頭望著。

  門開了,房東又出來了。隻見孩子精神抖擻地說……

  房東聽後,高聲笑了起來,決定把房子租給他們住。

  孩子是這樣說的:“爺爺,這房子我租了。我沒有孩子,隻帶著兩個大人。”

  同一個意思同一群人,但是“兩個帶著孩子的大人”和“一個帶著兩個大人的孩子”這樣簡單的逆向表述,竟然在簡單的語序換位中應合了不合理的要求。這個聰慧的孩子巧用逆向思維為自己帶來了幸福。

  兒童處在創造力的萌芽階段,他們好動、好問,對周圍的環境有強烈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創造力主要取決於後天的培養,青少年時期是培養孩子創造力的關鍵時期,現在很多家長都注意發掘孩子的智力,事實上,如果父母注重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孩子的智力也能快速提高。

  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種求知的欲望,他們心中有著無數個“為什麽”,想了解這個奇妙世界的本來麵目。提問就是一種思考和鑽研,是具有探索意識的表現。孩子從會說話起,就開始會提問。由於年幼,所提的問題往往十分荒唐,有的可能無法回答,但不管問得怎樣,說明孩子是在思考和探索。如果成人用習以為常的姿態和不以為然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的這種求知衝動就會被逐漸扼殺。

  作為家長,應該心平氣和地、認真地對待孩子的各種問題,不能因為有的問題顯得太幼稚而不予理睬,而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積極思考,對孩子的提問表現出自己的興趣,與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尋求未知的答案,這樣,孩子提問的欲望就會不斷增強,思維將會更活躍。

  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可以有很多方法,比如讚美孩子的創造性舉動,教育孩子學會動手等等。你還可以用一些有趣的方式來激發孩子的想象力。比如,你可以這樣講故事:在一棵大樹下,有一隻狡猾的狐狸,它幾天沒有吃東西了,肚子餓得咕咕直叫。忽然。它抬頭一看,樹上有一隻蹦蹦跳跳的小鬆鼠。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轉,說:“小鬆鼠你爸爸會閉著眼睛跳下來,你會嗎?”小鬆鼠說:“我當然會啦。”說著,它閉上眼睛往下一跳。狐狸連忙跑過去,一把抓住小鬆鼠,剛要往嘴裏送,這時……

  後來,聰明的小鬆鼠沒有讓狐狸吃掉,你知道它想了什麽辦法嗎?

  鼓勵孩子多問幾個“為什麽”

  2004年,有四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應邀到北京演講,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每場演講結束後,他們都會留出十分鍾的時間,請大家提出各種問題。

  但他們感到十分意外和難以理解的是,全場一千多人鴉雀無聲,竟然沒有一個人提出問題。

  這讓幾位演講者發出了一個共同的感歎:“難道我們的理論完美無缺了嗎?難道連一個問題都提不出來了嗎?如果一點問題都沒有,那怎麽可能有創新呢?太不可思議了!”

  有人說,人跟動物的根本區別之一,就是人會問“為什麽”,而動物則不會。

  幼小的動物隻會模仿,但小孩子從咿啞學語時便會不住嘴地問“為什麽,為什麽”。和動物不一樣,人的嘴不隻是用來吃飯,還要用來說話;不隻是用來發聲,還要用來問“為什麽”。

  家長們都可能碰到過這樣的情況: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知識領域的擴大,常常會向你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涉及麵很廣。有的離奇、有的可笑、而有的使你棘手,一下子無從回答。麵對這麽多的“是什麽”、“為什麽”,做父母的應該怎麽辦呢?

  對這些提問,通常有三種態度:一種是婉言相勸,“你還小,將來長大了,讀了書就懂了,不要問了,好嗎”?另一種是粗暴拒絕,“小孩不懂事,瞎問什麽”!“煩死了!我正忙著,自己出去玩”,有些厲害的家長還要朝孩子瞪上一眼。第三種態度是細細解答,循循善誘,解答完了還要問孩子:“懂了沒有,還有什麽問題要問的。”

  很顯然,第三種態度是正確的。第一種家長的回答,盡管和顏悅色,但孩子是不滿意的,心中疑團不能解開;第二種家長的態度更是錯誤的,他們的一聲怒吼往往會撲滅孩子心中好奇的火苗,阻礙了孩子智力的正常發展,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第三種家長不僅回答了孩子的提問,滿足了孩子的求知欲,而且還能培養孩子提出問題的能力。

  小孩子與成年人不同,他們對周圍很平常的事物往往也感到好奇,所以總愛拉著爸爸媽媽的手一個勁兒地提問題。比如,當他吃餅幹時,就會產生餅幹是用什麽做成的疑問;當他知道餅幹主要是用麵粉做成的以後,還會問:麵粉是怎麽來的?在成人告訴他麵粉是用小麥磨成的以後,他也許還要問什麽是小麥,甚至問到小麥的特征和生長過程。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我們認為這是件好事,每一個家長都要積極給予鼓勵。因為孩子發問正是他迫切需要了解、探索知識的表現,對豐富兒童感性和理性知識、開發智力、提高求知欲、啟迪學習興趣都有好處。要是孩子對周圍事物無反應,吃了睡、睡了吃,那就表明智力低下、腦發育不良。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對於科學研究來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

  中外很多有成就的人,在他們的童年時代,都具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特點和強烈的好奇心,表現出旺盛的求知欲。

  愛因斯坦的成功,首先應歸功於他的正確地進行思考和創造力。

  有一次大發明家愛迪生滿腹怨氣地對愛因斯坦說:“每天上我這兒來的年輕人真不少,可沒有一個我看得上的。”

  “您斷定應征者合格或不合格的標準是什麽?”愛因斯坦問道。

  愛迪生一麵把一張寫滿各種問題的紙條遞給愛因斯坦,一麵說:“誰能回答出這些問題,他才有資格當我的助手。”

  “從紐約到芝加哥有多少英裏?”愛因斯坦讀了一個問題,並且回答說:

  “這需要查一下鐵路指南。”“不鏽鋼是用什麽做成的?”愛因斯坦讀完第二個問題又回答說:“這得翻一翻金屬學手冊。”

  “您說什麽,博士?”愛迪生打斷了愛因斯坦的話問道。

  “看來我不用等您拒絕,”愛因斯坦幽默地說,“就自我宣布落選啦!”

  愛因斯坦從自己的切身體驗出發,強調不能死記住一大堆東西,而是要能靈活地進行思考。

  愛因斯坦認為,正確地進行思考,是獲得成功至關重要的條件。

  小時候的愛因斯坦一點也看不出來有什麽天才,到3歲時,還不會講話。6歲上學,在學校裏成績非常差,一上課就是被批評的對象,老師還說他永遠也不會有什麽大的出息。大家一致認為他是一個天生的笨蛋。

  但,愛因斯坦在12歲時,就已經決定獻身於解決“那廣袤無垠的宇宙”之謎。15歲那一年,由於曆史、地理和語言等都沒考及格,也因為他的無禮態度破壞了秩序和紀律,他被學校開除了。

  愛因斯坦非常重視思考和想象。他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包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16歲時,他喜歡做白日夢,幻想著自己正騎在一束光上,進行著太空旅行,然後思考:如果這時在出發地有一座鍾,從我坐的位置看,它的時間會怎樣流逝呢?

  從此,他開始了他的科學遠征。他設計了大量理想實驗,提出了“光量子”等模型,為相對論和量子論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靈活地進行思考對一個人的成功是非常必要的。抱持“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的思想,才能不斷地提出問題,並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逐漸邁向一個個人生的高峰。

  鼓勵孩子多問,要立足於啟發孩子開動腦筋,不能包辦代替。如問題很簡單,父母就無需急於解答,可用引導觀察的方法,讓孩子自己找出答案、這樣對擴大孩子視野、活躍思維、增長感性知識有益;要是孩子提出的問題與他本人的知識領域差距較遠,可通過一起討論的方式解答,讓孩子充分發表意見後,家長再做適當的解釋、歸納,最後得出結論;如孩子提出的問題,父母一時回答不上來,應向孩子講清楚,因為自己知識水平有限,待查閱資料後,再給予解答。這樣不僅不會降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還可以在孩子麵前樹立書本的權威,等到他上學以後,有助於孩子養成勤奮讀書的良好習慣。

  當普通人拘泥於一種思維方式而沒有任何創新時,優秀人物表現出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讓人們驚訝。但正是這種獨特的逆向思維方式給人帶來了無數的成功機遇。正如牛頓看到蘋果落地會感到驚訝一樣,這種思維能力將人的思考引向深處。而這種思維能力應該在童年時代加以培養和鼓勵,因為孩子總是喜歡做出不同凡響的事來吸引大人的注意,要利用孩子這種心理來引導他們。

  隻有孩子學會思考,才能思維活躍

  思考好比播種,行動好比果實,播種愈勤,收獲也愈豐。一個善於獨立思考的孩子,才能品嚐到金秋碩果的瓊漿玉液,享受到大地賜予的豐收喜悅。正如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所說:“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他還說:“不下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樂趣。”有的父母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帖周到,從來就沒有什麽事需要孩子自己去考慮、去想辦法、去解決、去處理,長此以往,會扼殺孩子的思考能力,更談不上解決問題的能力了。父母要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給孩子創造一個思考的空間。

  英國劍橋大學的迪·博諾教授說:“一個人很聰明或智商很高,隻是說明他有創造的潛力,但並不說明他很會思考。智力和思考的關係,就好比一輛汽車同司機駕駛技術的關係,你可能有一輛很好的汽車,但如果駕駛技術不好,同樣不能把車開好;相反,你盡管開的是一輛舊車,然而駕駛技術高超,照樣能把車開好。很顯然,這裏在智商高和會思考之間畫上了不等號。”

  所以,如果孩子不斷地給自己提出問題,反複地思考問題,獨立地解決問題,無疑將使自己接近成功的殿堂。

  德國數學家高斯,是近代數學的奠基者之一,在曆史上頗有影響,可以和阿基米得、牛頓、歐拉並列,有“數學王子”之稱。高斯非常善於思考,這種良好的思維習慣在他小時候就已經表現出來了。

  高斯10歲時,一天,他的數學老師讓學生解答一道習題:“計算出1+2+3+4+……+100=?”這個題目在今天早已家喻戶曉,可是在那個時候、那個場合,對於一群小孩子來說,還真不容易。要算出這麽長的算術題耗時不少,孩子們都想爭取第一個算出來,立刻在草稿紙上做了起來。

  隻有高斯沒有開始動手,不是想偷懶,也不是發呆,他在想,難道一定得經過如此複雜的計算過程嗎?從客觀上說,他在進行思維的謀劃,謀劃的目的是要尋找一種能夠成倍提高思維效率的方法,這個過程花去了相當於其他同學進行加法計算的時間。這時候,老師看見了他,走上前來問他怎麽了,為何還不開始計算。高斯說他已經知道答案了,是5050.老師十分詫異,問他是否提前做過這道題。於是高斯告訴老師,他是這樣考慮的:1加100等於101,2加99等於101……這樣的等式一共有50個,因此這道題可以簡化為“101X50=5050”。

  “真是太神奇了!”老師讚揚地說。

  這種“神奇”並不取決於孩子的智力水平;事實上,它應該取決於孩子良好的思考習慣,使智力的潛在能力得到了充分發揮。

  愛因斯坦是著名物理學家,生於德國,因受納粹法西斯迫害,1933年遷居美國。他在物理學的許多領域中都有重大的貢獻,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狹義相對論,並在此基礎上推廣為廣義相對論,於1921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愛因斯坦幼時發育較遲緩,三四歲時候還不大會說話。但是,小腦袋中經常沉思著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他常常托著下巴在想:“雨為什麽會從天上掉下來?月亮為什麽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在他四五歲的時候,爸爸給他一個羅盤。他非常喜歡逼個玩具,愛不釋手地擺弄起來。羅盤的指針輕輕抖動著,轉動著,當靜止下來的時候,塗著紅色的一端總是指著北方,另一端總是指著南方。他小心翼翼地轉動羅盤,想偷偷地讓羅盤指針指向別的方向。但是,羅盤仿佛發覺了他的心思,紅色的一端仍然固執地指向北方。他突然猛轉身子,想讓羅盤措手不及。但是等指針停下來一著,紅色的一端還是指向北方。

  “真奇怪!”小愛因斯坦驚奇極了。“為什麽它總是指向南北,而不指向東西呢?”他喃喃地向自己提出了一個許多小朋友沒有想到的問題。

  他為羅盤的指南性著了迷,也為自己提出的羅盤問題著了迷。他一個人玩著,試著,癡癡地思考著,整天精神恍惚,沉默不語,父母還以為他生病了呢!

  終於,他找到一個答案:“這根針的周圍一定有什麽東西在推著它!”

  於是,他想找出羅盤周圍存在的某個神秘的東西。雖然找來找去一直沒有找到,但在愛因斯坦對羅盤的探索中,已經孕育了一顆作出偉大發現的種子。

  許多科學家之所以能為人類做出傑出的貢獻,主要源於他們愛思考的習慣。無論什麽事他們都要問個為什麽,正是這種愛鑽研的習慣才成就了他們的人生。而這種習慣是要從小的時候便開始培養的。

  思考習慣一旦形成,就會產生巨大的力量。19世紀美國著名詩人及文藝批評家洛威爾曾經說過:“真知灼見,首先來自多思善疑。”

  大凡成就偉大事業的人,都是因為憑借了一種積極的思考力量,是創造力、進取精神和激勵人心的力量在支撐和構築著所有成就。一個精力充沛、充滿活力的人總是創造條件使心中的願望得以實現。要知道,沒有任何事情會自動發生。

  那麽,父母在實際生活中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你隻要給孩子創造一個思考的氛圍就可以。這對孩子形成獨特的個性,表現有創新思維很重要。父母不能因為孩子小,需要成人照顧而把他看成是成人的附屬品,要受成人支配。孩子也是一個完整、獨立的個體,應該允許他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空間。有句話說:“什麽樣的父母,教出什麽樣的子女。”因此,在父母努力啟發孩子創造力時,不要忘了同時培養自己的創造力,使父母成為能欣賞創造力,並能與孩子創造力互動的主力。因此,不必在孩子與孩子間製造競爭壓力,也不必為了培育創造力,將家庭生活弄得緊張、沉重;更不必一改常態,變成嚴肅又過分認真的父母。真正成功的創造力培養者,是能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的父母,像個摯友般地傾聽孩子的心,了解孩子的舉止,知道何時給他掌聲,何時扶持他一把。

  同時,父母在與孩子相處與交談中,要經常以商量的口氣,進行討論式的協商,留給孩子自己思考的餘地,要給孩子提出想法的機會。父母可根據交談內容經常發問,如:“這兩者有什麽關係?”、“你覺得怎麽做會更好?”、“你的想法有什麽根據?”等問題,以引起孩子的思考。對於已上學的孩子,可采用啟發式,誘導孩子逐步展開思考。當孩子在想問題時,父母不要太性急,而應該留給孩子足夠的思考時間。尤其不要輕易直接地把答案告訴他們,孩子答錯了,可用提高性的問題幫助他們思考,啟發他們自己去發現和糾正錯誤。

  那些總是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愛動腦筋,懶得思考的父母,下一次開口抱怨之前,先問問自己: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你給他思考的機會了嗎?

  如果不能確定,那就好好審視一下自己,爭取把孩子培養成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吧。

  激發孩子的想象力

  曾經有人做過這樣一個測驗,給我們的幼兒、小學生、中學生分別看“0”這個圖形,問:“這是什麽?”結果大多數中學生說是“零”或英文字母“0”;小學生中也有相當一部分人這麽回答,另一部分小學生則回答是個“麵包圈”、“眼鏡片”;而幼兒園的小朋友卻說了許多成人、中學生、小學生根本沒有想到的東西——“是眼淚”、“是肚臍眼”、“是圍棋”、“是表”等等,讓我們不得不驚歎於他們的想象力。

  這個測驗讓人不由地發出疑問:難道想象力會隨著年齡遞減嗎?為什麽年齡越大的孩子,想象力越貧乏呢?這是成長的必然結果,還是教育的失誤呢?我們孩子的想象力到哪裏去了呢?事實上,想象力是每個人都有的一種認知能力,並非偉人、奇人或者外國孩子所特有,但為什麽我們孩子的想象力就是不足呢?其中一個原因當然是“個別差異”,也就是說想象力與其他能力一樣,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有差異。但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卻是“人為的束縛”或者“人為的忽視”。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強烈的活躍的想象是偉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屬性。”想象力是人類獨有的才能,是人類智慧的生命線。

  看過這樣一個廣告,一個老師問:“雪融化了是什麽?”孩子們一個個爭先恐後地回答,“雪化了是水。”隻有一個女孩怯生生地說:雪化了是春天。

  現代社會要求有大量的創新人才,何以創新?憑借想象力!孩子的想象也許有時候看起來有些可笑和不切實際,但是作為成人的我們是否想過,瓦特正是有了“為什麽蒸汽能把壺蓋頂起來”的思考,才有了後來蒸汽時代的到來;萊特兄弟正是有了“人能否長上翅膀,像鳥一樣在天空中飛翔”的異想,才有了人類飛翔天空的現實,正因為凡爾納無限的想象,潛水艇“鸚鵡螺”號成為了現實。每個孩子都是極具想象力的天才。還未經文明熏染的孩子,其思維模式還沒有被納入社會公認的體係中,他們天馬行空、稀奇古怪的想法其實正是可貴的想象力的火花。

  想象力是創造發明的基礎。有了大膽的創想,科學才不斷發展;有了豐富的想象,時代才不斷前進。想象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過程。想象中的形象,並不是記憶表象的簡單重現,而是對記憶表象的加工改造。

  讓自己的孩子具有創造能力,是父母們的共同心願。對於孩子來講,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便是為日後的創造性奠定良好的基礎。如果沒有想象,創造就無從談起。由此可見,想象和創造是密切相關的。

  那麽,父母可以做些什麽來幫助孩子激發想象力呢?看看達爾文的父親是怎樣做的吧:

  小時侯的達爾文人緣並不好,因為他總愛“說謊”。譬如說:他撿到了一塊怪異的石頭,就對同學們說:“這是一枚寶石,可能價值連城!”他在泥土裏拾到一枚受潮生鏽的普通硬幣,卻神秘兮兮地告訴姐姐,這是一枚古羅馬硬幣……當他的老師和親戚把這些“謊言”反映給其父,並要求懲罰他時,他的父親卻不認為達爾文是在撒謊,而是在想象,他鼓勵達爾文說:“孩子,我怎麽會責備你呢?你的想象力真偉大!”

  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建立在超越尋常人的想象之上。而他的想象及想象的良性發展應得益於其父親的鼓勵。父親的鼓勵為他建立了一個極為寬鬆的想象空間,鋪設了平坦的想象之路,並攙扶他,鼓勵他走上了這條寬闊而遼遠的想象大路。

  像達爾文的父親一樣保護孩子的想象力隻是第一步,接下來你還要激發孩子的想象力,講童話故事是個不錯的方法。

  孩子喜好新奇,向往不平凡的事物,充滿神奇和變幻莫測的童話故事會深深地吸引他們。童話能給孩子帶來巨大歡樂,幫助孩子明白事理,增長知識。例如《小貓釣魚》,孩子們從小花貓在釣魚時跑去抓蝴蝶和蜻蜓,最終沒有釣上一條魚,明白了“三心二意做一件事,最終會一事無成”的道理。《狐狸和烏鴉》告訴了孩子“喜歡聽奉承話就容易上當”的道理。

  最關鍵的是童話還有助於發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幻想能力。想象對於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有重大的作用,沒有豐富的想象力、幻想力,就不可能有巨大的創造力,應該十分重視兒童富於想象和幻想的天性,童話既能激發兒童的想象和幻想能力,也能培養美感和陶冶情操。優秀的童話往往集思想美、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語言美於一體,給孩子以美的享受,使他們從小受到文學的熏陶。

  但是,對想象力的重視並不意味著對知識的忽視。人們衡量一個人的才華,通常情況下是以他擁有多少知識為標準。誠然,人的想象確實是在廣泛的感知、豐富的經驗、淵博的知識的基礎上產生的。

  19世紀中葉,美國有一位多年從事新聞工作的人叫艾倫,他掌握大量偵破案件的新聞資料和有關知識。有一次,紐約發生了一起奇怪的殺人案,警方偵破不了,而身在費城的艾論隻憑報紙報道的幾篇新聞紀實,運用他的經驗和知識,以驚人的想象力,設想了案情的很多具體細節並把自己的想象寫成了偵探小說。後來案件破獲了,人們發現實際案情與艾論的小說驚人地相似,致使偵探家們也為之驚歎不已,可見豐富的知識是想象的基礎。沒有知識基礎,毫無科學根據、漫無邊際的想象隻能是毫無意義的空想。

  總之,為了培養或是保護孩子的想象力,凡是孩子自己能夠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去想。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因為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不要讓孩子太聽話

  在讓孩子聽話的問題上,既不能讓孩子不聽話,任性胡鬧,又不能讓孩子太聽話,唯唯諾諾,而應找到讓孩子聽話的“度”;使孩子既聽大人話,又有獨立見解。聽話是優點,太聽話是缺點。

  孩子如果在道德上不聽話,要堅決反對;如果是因為淘氣不聽話,家長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如果是思維上不聽話,則要予以支持和鼓勵,甚至允許標新立異,家長應該遵循“行為上嚴,思維上寬;小時候嚴,長大了寬”的原則。

  常聽父母抱怨:“我家的孩子老是不聽話。”也經常聽到媽媽們相互嘮叨:“你這孩子怎麽這麽聽話呀,讓人羨慕死了!”孩子不聽話,一定不好嗎?專家們告誡父母:“太聽話的孩子問題更大,因為他們很可能失去更重要的東西——創造力。”

  家長們往往因為孩子不聽自己的話就大發雷霆,究其原因,不是因為孩子的固執會有什麽惡果,而是因為自己的權威受到了蔑視。

  孩子怎麽就不能頂嘴了?頂嘴意味著他有自己的見解,這是好事,說明他在獨立思考。

  創造來自於批判,人人都想自己的孩子有創造性,但當孩子批判的鋒芒指向你時,你就受不了了。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不要太聽父母的話,世界上無論誰的話都不能全聽。人無完人,人都是會犯錯誤的,任何人的知識都是有限的,判斷力也是有限的,沒有絕對正確的人。而且人都有自己的目的,有自己認識事物的立場,出發點不一樣,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得出的結論也不一樣,別人的觀點未必就適合你。遷就別人,常常會失去自己,久而久之,就沒有主見、沒有個性、沒有創造力了。

  一項實驗證明,“淘氣”的孩子往往比“老實”的孩子更有創造力,其原因就是淘氣的孩子接觸麵廣,大腦受到的刺激多,激活了孩子的智能。

  因此,給孩子創造一點“不聽話的自由度”,對提高孩子的創造力是有好處的。

  愛因斯坦自稱是一個“離經叛道的人”,這在很大意義上是針對當時的教育而言的。正是這種對傳統教育的離經叛道和喜歡自由自在地想入非非,最終催生了一位翻開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曆史新篇章的偉大科學家。

  探究愛因斯坦獨特而又深刻的教育思想,對於我們轉變教育觀念,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全麵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我們的老傳統是喜歡“老實聽話”的孩子。有很多父母總希望孩子規規矩矩、百依百順,孩子稍一調皮就不能容忍,往往是管得過死、限製過多,把孩子的創造性都給扼殺了。其實調皮、好動是兒童的天性,也是創造力發展的幼芽,隻要不出大格,就不要限製太多。什麽都看著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諾諾,不利於孩子創造力的發展。

  雖然現在的家長都想把孩子培養成創造型的孩子,可是孩子真的有創造型孩子的特點,一些家長又擔心了,因為創造型孩子往往不太聽話。據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育心理學主任托倫斯的研究,創造力高的兒童多數具有讓人討厭的特點:頑皮、淘氣、荒唐和放蕩不羈;所作所為時逾常規:處世不固執,較幽默,但難免帶有嬉戲的態度。

  父母給孩子製定了繁複無比的規則,孩子不事事聽從,也是可以理解的。其實,如果你的孩子總是有自己的主見,不見得不好。這代表你的孩子已經會判斷,經由判斷,他有了自己的看法,這是獨立思考的開始。

  一般來說,父母會非常高興自己的孩子這麽聽話,叫他做什麽就做什麽。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小孩習慣聽大人的話,什麽都照大人的意思去做,會造成小孩子習慣被管,會變得比較被動。這樣長大後,就容易被別人管,失去自己,變成了一隻服從、盲從的毛毛蟲。因此,如果你的孩子乖得不得了,你反倒要小心了。

  有一種過著團體生活的毛毛蟲,每次出外覓食時,都會由其中一隻帶頭,其他的則一隻跟著一隻很有秩序地排成一列往前走。法國科學家約翰·法伯把這些毛毛蟲放到一個花盆旁邊,讓它們首尾相接圍成一個圓圈,然後在離它們約六英寸的地方灑了鬆針(毛毛蟲最喜歡的食物)。

  這些毛毛蟲一直跟著前一隻毛毛蟲不停地走,一圈又一圈繞著花盆邊緣行走。不吃不喝過了幾天,守紀律的毛毛蟲始終沒有亂了隊伍,最後終於餓死了。臨死之前還不知道食物就在離它們六英寸這麽近的地方。

  其實隻要有任何一隻毛毛蟲不盲從,就可以拯救自己以及其他毛毛蟲的命運。可惜這些毛毛蟲已經習慣於服從領頭的毛毛蟲,所以沒有任何一隻毛毛蟲可以做到這一點。

  這些毛毛蟲看起來真的很笨。隻知道跟在別人的P股後麵,沒有自己的一點想法。可是,很多家長就是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的,不允許孩子有獨特的想法,要求他們必須按規矩辦事。

  猶太人認為扼殺孩子的觀點就等於扼殺他的能力,所以他們不讚同毛毛蟲。以色列學者曾經用了將近20年時間追蹤有反抗期現象的孩子及沒有反抗期現象的孩子,發現前者自主性較強,而後者長大後大都缺乏自主性。

  猶太人認為父母施予太大壓力,孩子容易過於溫馴、有固定形式的人格。

  不會跟父母說“不”的孩子,父母反而要小心。

  所以孩子不聽話,是好還是壞?不見得是壞喔!如果孩子非常有主見才不聽話,那麽恭喜你!你養的是一隻幼獅而不是哈巴狗。幼獅會長成森林之王,哈巴狗雖然可愛無比,可是命運注定哈巴狗一生必須討人歡心,到處搖尾巴。你要把孩子教成一隻哈巴狗還是未來的森林之王呢?

  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創造力和聽話兼備呢?

  我們要求孩子行為上要基本聽話,整天打架、罵人、不聽話不行,但思維上可以不太聽話,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美國總統尼克鬆寫了一本書《領袖們》,他說,中國的教育製度可以為群眾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卻失去了中國的達爾文和愛因斯坦。

  我們的教育製度過分強調每個人要樣樣都好,樣樣搞統一,從小把孩子訓練得十分馴服,不允許有獨立見解,更不允許有愛因斯坦稱的“離經叛道”,這樣隻能培養出守業型人才。父母要真心熱愛創造型孩子,就不要對孩子求全責備,不要用傳統的觀點把孩子訓成“小老頭”。

  在孩子小時候,要讓他們以聽話為主,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孩子大了應該給他們一點“不聽話度”,甚至行為上也可以有自己的做法。

  美國科學家福克曼說:“固執與執著兩者之間的區別非常微妙,如果你的想法成功了,每個人都說你非常執著、堅持不懈;如果你沒有成功,人們就說你固執、頑固不化。”西方人認為應該允許孩子“固執”,因為那裏麵可能有執著,應該允許孩子“不聽話”,因為那裏麵可能有創造。

  所以孩子不聽話,父母應該高興與否,就看孩子是有主見、執著,還是隻是固執或者是叛逆,差之毫厘,失之千裏,不可不察。

  孔子說過:“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對於自己的行為要約束,同時,對於別人的話要思考,不能一味地聽從,也就是要有主見。

  
更多

編輯推薦

1好父母勝過好老師
2影響孩子一生的66個...
3影響孩子一生的44個...
4影響孩子一生的58個...
5影響孩子一生的56個...
6影響孩子一生的42個...
7影響孩子一生的66個老故事
8教出最棒的兒子
9學前兒童遊戲
10教子從此不累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不要讓孩子輸在心態上

    作者:龍柒編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本書為家庭教育類讀物。全書共分九章,第一章至第八章,分別從培養孩子自信、樂觀、積極向上、獨立自主、寬容、勇敢、知足、感恩等八大心態,詳細、全麵講述了孩子的良好心態是如何被培養起來的。第九章“幫助...

  • 教子聖經

    作者:西西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從生活習慣、溝通協調能力、學習及交往能力,甚至是孩子的快樂天性,父母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本書分為“寶貝的生活習慣”、“寶貝的溝通能力”、“寶貝的學習能力”、“寶貝的協調能...

  • 原諒這世上沒童話

    作者:安小漠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這是一本關於一個女孩在艱辛的家庭中獨立自強的青春傷感小說。無法忍受賭徒父親的欺侮,林向南逃離南方小鎮,投靠多年前離家的母親,並多了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哥哥景昔。因為景昔對林向南的關心和照顧引起了他的...

  • 家教:與孩子同行

    作者:章創生主編  

    親子育兒 【已完結】

    本書向家長和我們的孩子講述家庭教育的道理,家庭教育的一些錯誤做法和想法,要的是給我們小孩以健康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