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十六章 武夷山懸棺之謎

  武夷山具有豐富的曆史文化遺存。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勞動生息,逐步形成了國內外絕無僅有的“古閩族”文化和其後的“閩越族”文化,綿延二千多年之久,留下眾多的文化遺存。而其中最讓人為之著迷的是武夷山上的懸棺。

  武夷山曾屬甌地。古時有過閩甌、越甌等稱,秦漢之際又分為東甌、西甌,武夷山則屬於甌人的活動中心。

  有個原始故事:一位孤獨的老婆婆,收養了一個短尾人。老婆婆死時,這個短尾人刮起了一陣狂風,把老婆婆的遺體送到了懸崖之上。因為,短尾人是不凡的龍子,他每年三月三都要來掃墓;因此,形成三月三的歌節。

  這是關於甌人的故事,說明了甌地武夷山的懸棺葬俗似乎有很密切的聯係。“龍子”是�人的自稱,這個短尾人就飽含了�人的圖騰崇拜印跡。宋代的祝穆曾經寫道:“混沌初開,有神星曰:聖姥母子二人來居此山。眾仙立為皇太姥聖母。”

  聖母也是“幔亭招宴”中的一個重要人物。母子兩人居於山中,與上述那個故事中的主人翁不正恰好對應麽?同源於古越�人――“�”的侗族,最崇奉的神就是“去世了的祖母”,都帶有明顯的母係社會的痕跡。這故事中所表現的葬俗,其實是出於後人對先人的崇敬,也就像人們所普遍猜測的那樣,極受族人尊敬的人物,才可能享受懸棺葬這種禮遇,因為這種祭奠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

  此外,這種葬俗必然與當時武夷民族意識有關。郭沫若先生考察時曾提出,這是一種屬於天葬的葬式。武夷山曾有“懸棺數千”,那時,懸棺可能布滿了山中大小、高低的各岩壑,免受風雨之侵大概是最基本的條件。為什麽要把它高擱在懸崖絕壁之上?

  有的人提出,這是為了表達後人對死者的虔敬;有人提出,是部落酋長為了顯示身份、顯示勢力、顯示與眾不同的一種方式,其中也有子民們臣服的意識;有人以為這是為了保護尊者的遺體不受野獸的侵擾,以保佑亡靈平安無恙;有人以為這是古人山嶽崇拜意識的體現,是為了使亡者的幽靈更便捷地升入天國等等……

  那麽,武夷山上的懸棺葬俗對其他地方的殯葬風俗有多大影響呢?武夷山作為懸棺葬俗的發源地,為學術界所公認。隨著武夷人的遷徙、文化的交流,這種葬俗竟波及到南方的14個省、區,成為我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化現象,它的影響甚至波及到東南亞。

  武夷懸棺葬俗可追溯至夏禹時代,這種葬俗在春秋、戰國時候的江西貴溪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留下了許多遺物,有的仿屋宇造型,還出土了大量先進的紡織器材及織品,與武夷先民高度發達的紡織技術可謂一脈相承。

  先秦時同屬甌地的浙江省的臨海在東漢時還有懸棺葬的習俗,是安家族人所尊奉的習俗;而在台灣都蘭,也有屬於先秦時代的岩棺遺物;湖南有楠木洞,石縫中有船,俗稱仙人所居沉香船的地方;貴州安順有牛角苗者,“人死,用棺以窯藏,掛於岩上”的風俗;而這種懸棺葬俗,在四川分布最廣。三峽有所謂“兵書寶劍匣”;在龍河兩岸,隨處可見“鑿岩為穴,置棺以葬”的岩棺;在小三峽一帶則又可見以棧懸棺;而四川宜賓珙縣境內現存的懸棺之多可謂全國之最。

  近年來,考古人員又在武夷山東部的鬆溪縣,發現了一個“千棺洞”,內藏三四百具明清時代的棺木。由於數千年的發展,這種葬俗文化的內容因而顯得格外豐富。棺形由船簡化為似屋、似函、似臼,以至普通棺具。

  武夷船棺以其神秘性和獨特性吸引了千百年來的無數過客。它的形製是什麽樣的?考古人員在武夷山的觀音岩取下的一號船棺殘長3.54米,寬0.56米,高0.78米,棺內空長2.16米,棺的頭部和尾分別向外延伸,各有一洞,棺底兩端向上翹,有明顯的船形。棺蓋頭部伸出,頭略翹。那麽,這樣沉重的船棺又是怎麽放進山洞裏的呢?

  《晉安逸誌》中曾記載了這樣一個小故事說:一個叫遊三蓬的青年是秦國人,年少的時候就成為了孤兒。一天,遊三蓬正在和弟弟打漁,在一個叫泊梅溪的渡口遇到一個請求渡船的老翁,老翁穿著破爛,遊三蓬問老人想坐船到哪裏去?老翁回答:“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將大宴群仙,所以我要參加宴會,不知道你們想不想跟我一起去呢?”兄弟兩個聽到老翁說的話,很高興地答應了,老翁就讓兄弟兩人閉上眼睛,坐在舟中不要睜開眼睛,兄弟二人閉緊了雙眼,聽著耳邊響起了大風,感覺就像在飛一樣。不一會,老翁叫他們睜開了眼睛,而他們則已經到了很遠的地方了。

  武夷民間還傳說“有個仙人乘舟渡月而來,船馬上就到達地麵,結果被一個女子看到了,於是,仙人就變成白鶴飛走了,而把船留在了這裏”。

  同樣盛行懸棺葬的四川宜賓珙縣,傳說是變成神鷹的黑衣力士用手托舉升上陡壁。三峽附近則傳說:“昔人於江上鬥龍船,忽飛起置今處”,說是自己飛上去;廣西則記載:“人謂神巫有奇術,能將棺木深夜飛升……”;《太平廣記》中則寫道:“或風雨之夕,聞人馬簫管之聲,及明,則有棺槨在懸崖之上。”這些故事,其實都是人們對這個千古之謎百思不得其解之後的附會。傳說畢竟隻是傳說,它代替不了事實,也代替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

  嚴峻的生活,強悍的習性,獨特的信仰,再加上他們的勇敢和智慧,武夷族的先人為了讓死者享受永久的冥福,他們在峰巒溝壑間,舉行了一次又一次隆重的葬禮,在武夷山上留下了這些永恒的祭奠。所有放置船棺的洞穴,上到峰頂,下至崖穀,都至少有數十米之遙,而所處的峭壁大多陡峭,令人們根本就無法攀援。武夷族先人是用什麽方法將船棺放進岩洞之中的呢?

  有人根據明代的記載,提出可能是從岩頂將棺木懸吊垂下至洞穴後,將棺柩移入洞穴的。如唐以前的五溪蠻,於“臨江高山半肋,鑿龕以葬之,自山上懸索下柩”。但三四千年前人類還未發明使用轆轤等機械,船棺僅長就近五米,形體巨大,難以控製,有的岩石突出,會將船棺撞毀,何況有的山峰本身就無法攀登。又怎麽可能架棧道將船棺移入呢?

  武夷山自古就有許多飛閣棧道的記載,雖然架設棧道的工程浩大,但武夷懸崖多是單獨成峰,突兀峭拔,無緩坡可供架設。有人發現在某些峭壁間似有插孔做棧道的痕跡,但考古人員曾仔細觀察過,在陡峭的懸岩峭壁間根本就沒有棧道的任向痕跡。

  那麽,是否可能用搭設台架的方法升置船棺呢?因為廣西有這樣的先例,但是且不說搭設三五十米的台架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而大藏峰的金雞洞,下臨深潭,水流縈回,台架又何處可搭呢?

  眾說紛紜,卻未能有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大概是各種手段都兼而有之?至今人們還在力圖互相說服,而四千年前生活在的武夷的先人早已悄悄地把仙舟高高地擱在懸崖峭壁之上了,留下這個令一代又一代後人絞盡腦汁也難以解開的謎團。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3章澤
4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5從日記到作文
6西安古鎮
7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8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