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再訪尖峰嶺再獲大豐收

  1996年3月,我第二次訪問尖峰嶺,離第一次訪問正好16年。一到海口,就聽到一個大喜訊:從1994年起,根據省人大會議的決定,全省熱帶天然林已經停止采伐,走在了全國的前麵。第二個喜訊,整個尖峰嶺林區在采伐停止之後,正在籌備建設一個國家森林公園。更加湊巧的是,我在海口認識了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開發建設總公司的張富華副總經理,我搭他的車幾個鍾頭就跑完300多公裏的路程,來到尖峰嶺鎮,住進了公司的招待所,開始了對尖峰嶺的第二次訪問。這次,訪問的範圍更大,時間更長,收獲也就比第一次大得多了。

  有趣的專著,天池景區,金裳鳳蝶,熱帶植物園再訪尖峰嶺的第一天清晨6時,我懷著極大的興趣閱讀一部內容十分豐富的科學專著,書名是《中國海南島尖峰嶺熱帶林生態係統》。在出發到天池之前,我看了兩個小時。

  這部大書讓我感到興趣的首先是,它告訴我,尖峰嶺的植物,熱帶成份占絕大部分,在88%以上,比雲南西雙版納多一些;但在海拔高的地方,由於溫度較低,也生活著一些溫帶植物,占10.25%。植物葉片的含水量也有很大區別,刺灌叢裏的火焰蘭,葉片貯水組織發達,含水量達84.1%,而少漿植物葉片含水量隻有48.24%。在常綠季雨林裏,紅椎葉片含水量達64.53%,毛荔枝則隻有32%。

  專著告訴我,尖峰嶺的樹木,從生長速度看,有速生、中生、慢生三種。速生樹種,一般32年以後生長量下降,適宜短期輪伐。中生樹種,90年後生長緩慢,而早期受壓抑的樹木100年後生命力還很旺盛。慢生樹種,情況比較複雜,它們隻少100年後生長量才下降,有的250年後才下降的。

  在動物方麵,由於海南島相當長時間與大陸隔離,逐漸形成一個獨立的亞區,一些海南特有種,例如海南山鷓鴣、海南鼯鼠、海南兔等,在世界其他地方沒有分布。昆蟲的特點是,種類多,繁殖快。在河北、河南一年繁殖3-4代的昆蟲,在尖峰嶺一年8-9代。昆蟲當中,有1/4的天敵,對害蟲起著很大的抑製作用。在山地雨林中,一些蜘蛛的捕蟲量,比瓢蟲、草蛉、獵蝽幾種天敵加起來的捕蟲量還要高幾倍。

  我們的車子8:15開,9:35分到達天池。它是四麵環山的一塊很大的盆地。有幾條小小的山溪流到這裏來。現在,天池的水麵不算大,計劃的目標是700-1000畝水麵,將安排多項水上活動。在海南,這樣一塊盆地是很難得的。

  在盆地北邊的山坡上,招待遊客的天池山莊已經建成,穿過小溪上的吊橋,山莊的獨特外貌,讓人感到風格很不一般。沒有高樓,隻有一棟棟的平房;房外沒有什麽高級麵磚,而是貼著山林中的樹皮、葵皮、竹竿,房頂山蓋的是葵葉。我欣賞著、品味著眼前的一切,感到一股濃重的海南鄉土氣向我撲麵而來,舒服極了。室內設備,簡單、實用,價格也算適當。有兩座小樓,也隻兩層,外牆也是樹皮,十分優雅。床位,現在隻有60個,但經常滿人。各棟住房之間,分布著很多綠地和花壇,空氣清新,景色美好。山莊一旁的山坡上的一片柑桔林,白花千萬朵,一齊放著濃濃的香味,不斷地朝著山莊流來,香得人快要醉了。

  這座山莊,在天池景點中,相當完美地表現了一種樸素的自然美,同周圍的環境非常和諧,形成一個整體。它是土生土長的,是海南的民居,本來就是這裏的,而不是從城裏搬來的跟這裏風格完全不同的大高樓。

  盆地東緣的山坡上,有新落成的一座兩層的白色小樓,同周圍的綠色世界也算比較協調;我在這裏看到了人們采集到的尖峰嶺蝴蝶標本。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共采集到四百幾十種,其中有18個新種和新亞種。在幾百種蝶類中,最讓尖峰嶺人驕傲的是金裳鳳蝶。它是受到國際保護的珍稀蝶類,人們通常喜歡叫它“帝王蝶”。聽說有一個外國人因為在海南偷了一隻這種蝴蝶被抓到,受到了很重的懲處。呀,我看到了這種金裳鳳蝶的一雄一雌的兩隻標本。叫它們金裳,並不是全部衣裳金光閃閃,而是在黑色翅膀上一些金色的圖案。它的全部價值就在這些圖案是金色的。我國一類保護動物-金斑喙鳳蝶,也有一件美麗的衣裳。一對枯葉蛺蝶,形狀十分奇特:它們把雙翅合起來,就是一片枯葉;隻有張開雙翅,你才會看出它是蝴蝶。

  在南麵山坡上,有一個200公頃的熱帶植物園。這裏本來是從來沒有采伐過的原始林,1964-1965年被采伐,30年後,森林又起來了;但是珍貴的樹種卻少多了。為什麽?因為珍貴樹種長得很慢,不是被采伐後一下子就能夠長得出來的。有的專家認為,熱帶天然林采伐以後,能不能恢複到原來的麵貌,要過一萬年才能做出評價。所以,這個損失是沒法彌補的。

  我在植物園中走著,心情有些沉重。我看到,這片次生林中,占優勢的是一種高大的閩粵栲,當地人叫白椎;在海南,它們是被列為第4-5類用材樹種的。這種材質差的白椎,我在原始林裏沒有看到過。當然,我也看到了幾種珍貴樹種,最高大的就是母生,還有紅椎、紅欏、華潤楠、香椿、毛丹等,雖然種類不多,也不到高聳入雲的程度,但我也感到高興。我想,如果這個植物園工作開展得好,讓參觀的人受到熱愛和保護熱帶天然林的教育,也會是一件好事。

  一串閃光的數字,一批撐天的大樹,一株通天大樹在盆地東緣山坡上的一座小樓裏,我拜訪了尖峰嶺熱帶天然林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的張振才站長。這是我第二次進入尖峰自然保護區。我記得老張,他卻記不得我,因為十幾年前那次我們是幾個人一起來的;十幾年後,我已經是一個老人了。我給了他一張名片,才喚起了他的記憶。

  從張站長對我的介紹中,我知道了:經過科技人員幾十年的調查和鑒定,尖峰嶺地區野生和栽培的植物已經達到2817種,其中受到國家保護的植物有78種之多,有12個新種和39個新分布紀錄;脊椎動物371種,包括鳥類215種,獸類68種,兩棲爬行類88種,其中國家保護的動物54種,省級保護的24種。所有這些數字都閃著光亮,讓我驚喜,因為它們說明,這座綠色金庫裏的活生生的寶藏有多麽豐富。隻是受到國家保護的物種,就有132種之多,在一個自然保護區裏,這樣的樹字是相當罕見的。

  我們前麵講的一些珍稀樹種,例如坡壘、子京、綠楠、陸均鬆、雞毛鬆等等,都是受到國家保護的。在這裏,你隨便一走,例如在管理站的院子裏,我們就看到兩株小葉龍血樹。它們是很有藥用價值的珍稀物種,它們的樹汁“血竭”是最好止血良藥。過去很長的時間裏,人們隻知道攏血樹和“血竭”產在非洲;20世紀70年代,我國植物學家蔡希陶先生,首先在雲南南部發現了這種植物,現在查明,這種植物在海南也有天然分布。

  我不知道,我們今天在保護區裏走的這條路,是不是16年前的那一條;但我要說,今天看到的內容和16年前幾乎是完全不同。為什麽?今天是一個十分難得的好天氣,晴空萬裏,什麽都看得清清爽爽。

  我的第一個強烈印象,就是上次在大霧中隻見到幾株的樹蕨,幾乎每條溝裏都有,而且又高又大。樹蕨的學名叫桫欏,尖峰嶺的桫欏科植物不是1種,而是5種:桫欏、黑桫欏、白桫欏、大羽桫欏、海南桫欏。我們在一條溝穀上方看到穀裏一小片桫欏,同巴蕉長在一起,比巴蕉高7-8米,估計它們的高度在10米以上。在我看到的樹蕨中,這樣高大的比較罕見。

  我們爬上矗立著了望塔的那麵山坡,一株紫皮大樹聳立林間,讓我驚喜;而當人們告訴我它就是子京的時候,我當然是加倍的驚喜了,因為上次我雖然看到了子京,可沒有這樣高大,這樣威武雄壯。它胸徑1米以上,高度30米,通直圓滿,活像一根紫色擎天大柱。一株老死的子京大樹,靜悄悄地躺在林下,占了一個好大的麵積。在絕對保護區裏,大樹死掉是不能動的,價值多高的也一樣不能動。世界上所有自然保護區裏的絕對保護區,都執行著這樣的一條硬性規定。

  在這麵山上,數量僅次於子京的大樹是紅欏,它們同樣圓滿、通直、高大,木材質量很好,讓人喜歡。

  我們繼續前進,不久就看到道路兩旁分布著一小片雞毛鬆人工林,20世紀70年代栽種的,已經長得很高。你大約會問:“原始林裏為什麽會有人工林呢?”原來,“文革”期間,北京的什麽人打著所謂“林副主席”的旗號,到海南來要高級木材,那時候“林副統帥”紅得發紫,小小的海南誰敢抗拒?樹砍了,林子不能開天窗,隻有栽種上比較速生的雞毛鬆。人們現在懂了,再有這種事他們會頂住了;他們說,在絕對保護區,根據我國的自然保護區方麵的法規,是誰也不能砍伐樹木的。就是說,那種“權大於法”的事,在這裏不會發生了。

  一株巨大的盤殼櫟把我吸引到它的麵前,它有4塊4米高的大板根,就像4根大柱一樣支撐著它那高40米的龐大身體。這樣的大盤殼櫟,在林子裏還散生著一些;它們雖然高大,卻也沒有形成小片純林。紅稠(把禾旁改木旁)也比較高大,但也都是散生的,形成純林是很不容易的。

  呀,就在靠進小路的林邊,竟然有一株高20米的坡壘出現在我們眼前。它大約有百歲上下的年紀了,比上次看到的那株高大多了。這樣的坡壘大樹,我隻見到一株,就感到眼福不淺了。百年的坡壘正是中青年時期,好像跟旁邊的山桂正在熱戀:在2.5-3.5米高處,它們擁抱在一起;15米高處,又一次擁抱,然後分別伸向空中去;山桂的樹冠在上,坡壘的樹冠在下,兩冠也合成一冠了。有兩個真是沒想到,一,在海南最珍貴稀有的慢生樹種坡壘,會長的這樣高大;二,這樣的珍稀樹種,竟然也是這樣多情多意。

  林中的大樹還在吸引著我。一株至少50米高的大紅稠(禾旁換木旁),樹冠高出林冠之上,顯得挺拔出眾。在它的一旁,一株比它還高的冬青,在50-60米之間,隻因主幹稍細,不夠雄壯,但卻是身段輕柔,十分窈窕可愛。

  又有一株盤殼櫟讓我停止了腳步,它的奇特在於板根的形態。跟我過去看到的板根不同,這株大樹的板根由主幹上伸展開來之後,在地麵上有2-3次的分杈,然後紮入地下。這種分杈現象,是不多見的。我數了數,它的大板根有十幾塊,而分出的小板根竟有20-30塊。這樣奇特的一株大樹有大小30-40塊板根,我隻見過這一次。

  再向前不遠,一株矗立在路邊的通天大樹,讓我看了好久。它又是盤殼櫟,而且是已經老死的盤殼櫟。它死了,但是沒有倒下去,以我這個外行人的眼光看,主要是有好多塊板根支持著它。它的樹心從下到頂都是空的,進入樹下的能同時容納7-10人的空洞,揚起頭來,可以看到天空。這種機會當然不能錯過,我進洞向天空望,那天空湛藍湛藍的,又像是很高很遠,又像是就在眼前。我跑遍了中國最好的300處自然保護區,隻見過這樣一株通天大樹。除了大自然這個神奇巧妙的大手,怕是誰也製做不出這樣奇特無比的通天大樹來。我從心底發出對大自然恩賜的感激之情。

  山頂矮林:長長的“大白龍”,陸均鬆大盆景尖峰嶺最高峰,名字就叫尖峰,在尖峰鎮的東麵並不很遠;從西向東看,它那山體圓圓的,頂部是一個很大的尖。平常日子,那個尖尖上總是被白色的雲霧所纏繞,就是大晴天,那上麵霧也不少,想看清楚那個尖尖不大容易。當然,它最高處隻有海拔1412米,山腳下的高度是海拔800米,就是說,隻要爬600米就到了頂上。這個600米,對我來說,真不算什麽,隻是出幾身汗罷了。

  這天上午9:30,森林公園開發建設總公司的阮副總經理和資源科副科長小陳,同我一起爬山。

  我們開頭穿過一片馬占相思的人工林。海南有幾種相思樹,例如台灣相思、大葉相思,都沒有馬占相思的葉子大;但馬占相思最大的優點還是生長速度快。這片人工林1992年栽種,4年之後一般植株已有5-6米。嚴格講,不是4年,而是3年,因為我看到它們的時間是1996年3月,1年剛過去1/3.3年平均長5-6米,這個生長速度夠快了。老阮和小陳說,正在試驗用它作膠合板。

  我發現,馬占相思寬大的樹葉像是被水洗過,上麵還留著許多水,老阮說那是霧水。這裏雲霧中水分很大,大霧過去,水留在植物的葉麵上。

  從海拔1000米起,開始進入山頂矮林。挺有趣的,一過海拔1000米這條無形的線,一切大樹都變成了小個子。想找大樹,不是絕對沒有,而是很稀少。我一下子就看到一株紅稠(禾旁改木旁)。它們本來雄壯挺拔,高度在40-50米之間,可是在這兒卻不到10米。還有的大樹,到山頂由直立的喬木變成了爬行著的藤本植物,例如,我至少看到5株在林中彎彎曲曲爬行著的十幾米長的白色的大龍,它們的學名叫做倒卵阿丁楓,是金縷梅科植物,當地人叫它山海棠。

  山嶺高處,濕度更大,更適合蘭科植物的生長;在尖峰嶺,它們在100種以上,隻是石斛就有十幾種。我們在路上稍一注意,就看到了一小片寒蘭。蘭花都散發著一股淡淡的清香,但大部分不能持久;唯有寒蘭的香,可以持續很久,甚至是固定不變的。這樣,它在芳香植物中就小有名氣。在尖峰嶺,最有名的蘭科植物並不是石斛和寒蘭,而是墨蘭、安樂蘭、多花蘭、象牙白等等。

  讓我怎麽也想不到的是,那高大美麗的陸均鬆,到海拔1200米高的山上不但變矮小了,而且有1株10米高的陸均鬆,中上部竟是曲曲彎彎,成了一株天然的常綠大盆景。它可是真絕。在我的記憶中,這樣的大盆景隻見到這一株。我敢說,靠人工的力量,要造出這樣的大盆景來,不能說一點可能性也沒有,但恐怕不知道要克服多少困難。就是在尖峰嶺,神奇無比的大自然也隻造出這麽一株奇而又奇的大盆景來。我欣賞著這株彎彎曲曲的陸均鬆,一旁的小陳對我說,在這種海拔1200-1300米的高度,土壤條件好的地方,陸均鬆仍然可以長成幾十米的大樹;這裏的土壤瘠薄,所以它們變矮了。我想,從木材利用的角度,人們希望樹木高大;而從藝術欣賞的角度,這株大盆景的價值是更高的。隻是為了欣賞這株大盆景,人們就是出幾身大汗也願意。

  大汗不斷地流著,微風讓人感到有涼意,但止不住汗。一瓶礦泉水早已喝光。10:50,我們走到山間的一個很小的平台上,天空中的大霧一下子散去了一段時間。於是,我們看到了70萬畝的尖峰嶺林區,像是一片無邊無際的綠色大海一樣,掀著碧波,湧著綠浪,大起大伏,裏麵生活著、繁衍著上千上萬的物種,成為一座巨大的綠色金庫。在我們腳下,一麵巨大的絕壁上蓋滿著綠色植物,讓我萬分驚喜的是,在絕壁的萬綠叢中,又有一條“大白龍”-山海棠,由絕壁上伸出它那雪白的身軀和綠色的頭,在空中飛著舞著。這可是又讓我大大地開了一次眼界。我想,在這樣險惡的環境下,山海棠競然生長得這樣好,說明了在萬物競長的大自然中,生命力頑強的物種是能夠戰勝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的。

  越往上走,植物的密集程度越大,大得讓我吃驚。簡直是沒有一點空隙,就連石頭上都布滿著苔蘚、蕨類和小灌木。萬綠叢中的一些映山紅,那小小的紅花顯得特別的鮮豔可愛。矮林中有比較多的白椎,它們的確速生,在矮林中個子最大。山頂矮林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水分大,非常潮濕。所有小植物的葉子上都有水,是大霧留下的。我注意到,這裏的人們把霧叫做“霧水”。3月是海南的旱季,但矮林中的水分竟然這樣大,就像是剛剛下了一場雨;正是這時候,我對“雨林”兩字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正午,我們到達尖峰最高點,一座幾十平方米的平台。高大的茅草把平台蓋了個嚴嚴實實,草叢中零星地分布著一些蕨類植物。我們在平台上坐在草叢中野餐,饅頭、香蕉和礦泉水,勝過豐盛的宴席。

  下山的確比上山難,因為有幾段路比較陡和滑。我爬上了尖峰嶺的最高峰,心情十分愉快。回來的路上,路邊的很多野牡丹在我眼中特別美,雖然盛花期已過,但許多株野牡丹的花枝上,還有一些紫色的花兒沒有凋謝。我們還拐了一個小彎去看了鹿榕。同16年前相比,它的外形沒有大的變化,隻是腿更高了,角更長了,當然也更美了。

  在最貧瘠條件下的野荔枝林這次,我一到尖峰嶺,就提出要特意看一看野荔枝林。16年前沒有看到是一個原因,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有些植物學家認為中國南方的荔枝,是由國外傳來,理由是中國沒有野荔枝;所以,我想一定要親眼看一看。

  車子在兩小時內跑了40多公裏的山路,上午10:15來到林區東北部的衛東林場。李場長馬上陪我們又跑了一段路來到林場幾位職工的住地,他說我來晚了,野荔枝王被砍掉了。問他有多大?他說要6個人才圍得攏。我算了算,大約胸徑在3米以上。在海南,這樣的大樹已經找不到了。我當然感到惋惜,但惋惜又有什麽用處?

  兩位林場的同誌陪我步行去看野荔枝林。一路之上,山林寂靜,鴉雀無聲。幾次跨過山溪,那溪水沒有一點點汙染,純靜之極。溪流兩岸的河灘上的竹林,十分可愛。它們一叢叢、一團團,每團上百株、幾百株。它們的竿兒都是金黃色的。細看,那金竹的竿兒粗細並不一樣;不知道為什麽,我喜歡細竿兒的,它們像是長長的藤條,比較柔軟。走了幾裏山路,最後穿過一片人工林,到達野荔枝山下。

  到過南方的人,大約都看到過荔枝樹,它們被修剪成像是一個個大圓球,結著紅紅的帶殼的球果;它們的祖先野荔枝,卻是雄強高大,一株株都像是元帥、將軍那樣威風。一開始往山上爬,我就發現實在比較難爬,主要是山體表麵大石塊太多,沒有路,隻能在大石塊的縫隙中前進。在這巨大的亂石堆裏,爬了沒有很遠,一抬頭,幾塊巨石中間夾著的一株大樹,讓我高興得歡呼起來。向導告訴我,它就是野荔枝。這是我看到的第一株野荔枝。這株大樹,矗立在巨石之上,三麵被巨石包圍,主幹下部有發達的板根。這個環境,對野荔枝來說是太險惡了。但正是在這亂石堆裏長成的大樹,才顯得更有衝天的勇氣和頑強的鬥誌。

  向導對我說,野荔枝的最大特點是生長速度很慢,在自然條件好的地方,它們爭不過那些速生樹種;隻有這樣艱苦的地方,速生樹種生長困難,野荔枝才能夠慢慢地長起來。我欣賞野荔枝的風格,它寧願把優越的地方留給別個,自已要在艱難困苦中創立一番事業。

  我們繼續向高處爬,大石頭多,藤本多,很難走。一株母生的大樹樁,讓我觀察了好大一陣。從樹樁上可以看出,它的胸徑在1.5米以上;1990年伐的,5-6後樹樁又萌生出4株幾米高的幼樹,這種情況說明母生的萌生能力十分強大,像是一個多產的英雄母親,所以,人們給了它母生這個名字。

  接著,我看到了3株大樹結成連理的奇觀:1株高大的野荔枝伸出巨大的板根,把兩株大樹抱在懷裏,這兩株樹,1株是有著細膩圓潤的綠色皮膚的暗欏,1株是有著粗糙的紅色皮膚的鐵桂,這樣3株在一起的鴛鴦樹,特別是用板根把兩樹抱住的現象,在自然界是相當罕見的,在一般情況下,這3種不同科的植物是互相排斥,不會這樣團結,都長得這樣好。

  更加奇特的自然現象是,在一個很陡的坡上,1株高大的枇杷倒了下來,1株同樣高大的野荔枝卻穩穩當當地立在陡坡之上。野荔枝的主幹下部,伸出幾塊大板根,就把它的身體給牢牢地固定住了。了不起的野荔枝,它的頑強精神實在是讓我佩服到家了。它可以同山海棠比美了。我還要讚美板根,在熱帶,它可真是個好東西,是大樹的保護神。如果沒有板根的保護,這株野荔枝也會同枇杷一樣倒下去的。我又觀察那株倒下去的枇杷,發現它隨然頭朝下倒在那裏,卻還是抽著新枝,吐著新葉,並沒有枯死呢。在這裏,它所需要的生活條件很容易得到,又溫暖又潮濕,又有一定的土壤,要死也並不容易呢。

  我們爬上了一條山脊,迎麵就矗立著1株30米高的野荔枝,威武的姿態像是渾身披掛著綠色鎧甲的大將軍。它在山脊上巍然不動,靠的也是板根。我們數了數,這位將軍樹的大板根有7塊,小板根有17塊,加在一起是24塊。

  當然,讓我最興奮的時刻,還是見到了野荔枝王,它高大40米,胸徑2.2米,活像是一位統領萬馬千軍所向無敵的大元帥,雄強、威武之極,人說“大將軍八麵威風”,真是不假。在這條山脊上,它矗立幾百年,靠的還是板根。它主幹下部的板根,十分高大,而且數量多到不容易數得清的程度。

  隔著一條大深溝的另一麵坡上,野荔枝更多,我們無法越過,隻好回頭下山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