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綠色明珠閃亮在東海之濱

  在我國東南部海濱,由南到北,是福建和浙江兩省管轄的區域;這兩省的自然保護區內,分布著好多塊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我們現在從福建開始,在東海之濱看一看我們的常綠闊葉林有多麽壯觀,多麽可愛。

  赤枝栲:罕見的紫皮大樹群落在福建省三明市西南方20多公裏外,在一片低山丘陵之上,覆蓋著兩片常綠闊葉林,一片是萬畝赤枝栲林,另一片是八千畝米櫧林。這個地方,就是我國著名的獨特的赤枝栲自然保護區。

  走進赤枝栲林,我的第一個深刻印象,就是那紫紅色的皮,不論高矮、粗細,每一株赤枝栲的主幹和枝條,皮膚全部是紫紅色的。那樹皮的樣子有點兒像蓑衣,它們裂成一塊塊、一條條,自動剝落下來;一條樹皮竟有幾米、十幾米長的,相當奇特。它們的樹型不完全一樣,密度大的地方,每株之間距離很近,大家爭著搶著到高處接受陽光,所以紫紅色的大樹每一株都長得高大通直;而在比較稀疏的地方,它們之間的空隙比較大,於是它們就都生出很多長長的枝條來。

  赤枝栲是殼鬥科(山毛櫸科)植物,故鄉就在我國東起台灣,中經福建、廣東,西到廣西這樣一個地帶。20世紀30年代,英國人格瑞米從廣東采到標本,定名為格氏栲。後來,有人在查閱文獻時發現,日本一位著名植物學家,在英國人之前就在台灣采到了標本,對這個樹種進行了鑒定,並且定名赤枝栲;這樣,理所當然,從名稱上說,赤枝栲代替了格式栲。大家認為,赤枝栲這個名字最容易記,隻要拿來一個赤枝栲的枝條,顏色是赤紅的,一看就知道它是赤枝栲了。

  在其他地方,赤枝栲都是散生在常綠闊葉林中,唯有在三明卻形成了萬畝純林。就是說,在赤枝栲故鄉,萬畝純林隻有這麽一塊。1958年,我國著名林學家鄭萬鈞教授考察了這個林區,建議很好的保護起來。另一位著名學者陽含熙教授等也先後前來考察,提出了同樣的建議。所以,從1958年起,這裏就被劃做封禁區,不準砍伐。

  這一塊赤枝栲純林的曆史有多長?現有的老樹,一般樹齡在140-160年之間。1960年,人們在保護區邊緣砍掉了一株最大的赤枝栲,它的胸徑1.7米,樹高40多米,木材出了20多個立方,樹齡已是300多歲。這種情況說明,這塊林子的曆史至少在300年以上,是沒有問題的了。讓我最無法理解的是,這株可以稱做大樹王的赤枝栲,竟然被人砍掉,原因何在?大樹王招誰惹誰了?大樹是什麽?在這裏,這株赤枝栲至少是一個曆史的見證,活生生地說明著這塊林子的久遠的曆史。陽含熙教授說,砍倒了這株大樹,等於把保護區的價值砍掉了一半。要知道,這種損失是沒有辦法彌補的。任何人,不管本事多大,也不可能一個晚上栽出一株300年的大樹來。

  在赤枝栲林之前,這裏曾經是一片荒廢了的毛竹林。幾百年前,這裏荒無人煙,沒有人來砍毛竹;到了衰老的年齡,它們自已死掉了。之後,很多種闊葉樹長了起來。大家就像競賽一樣,主要是比賽誰長的好長的快;結果,赤枝栲在比賽中得了第一:它們最適應這裏的環境條件,生長速度最快。於是,其他樹種絕大部分逐漸退出了這塊陣地,隻有一小部分留下來,成為赤枝栲的伴生樹種。

  有什麽根據說這裏過去曾經是毛竹林?因為它們留下了遺跡。原來那竹鞭生命力極強,並沒有完全死去。在樹木稀疏的地方,竹鞭上又發出新筍,長成高大的毛竹。特別是在林子的外圍,高大的毛竹很多。

  赤枝栲生命力的強大表現在很多方麵,在我看來它的萌發力很強就是其中之一。在林中,許多株赤枝栲大樹,不是一根主幹,而是2-4根,而且都長得一樣好。這種情況說明,在它們幼年時,主幹的頂芽被破壞,它們馬上萌發出新的側枝,而且都長成高大的主幹了。就是說,你把它們的頭頂折斷,它們也不會死去,反而活得更好些。這種強大的生命力,是很值得稱讚的。

  讓我沒有想到的是,赤枝栲林中竟存在著比較普遍的板根現象。這種現象,在熱帶天然林中是普遍存在的,這裏離熱帶已經比較遠,出現這樣多板根就顯得相當奇特。有一株大赤枝栲的板根竟有7-8米高,更是奇上加奇。板根的全名叫板狀根,是由主幹下部伸出斜插入土的,作用主要是支持樹木的穩定。這裏的赤枝栲大樹可能也有這種需要,所以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出現了適應這種需要的板根。這也就表明,赤枝栲對環境條件有相當強的適應能力。

  在單一樹種的純林中,常常分布著少量的伴生樹種;也就是說,有少數伴生樹種的存在,並不影響純林的性質。有趣的是,我在這裏看到最高大的伴生樹種,竟然還是木荷。木荷在赤枝栲林中能夠生存下來,主要原因當然是它也同赤枝栲一樣是優良速生樹種,不容易被壓下去。但它在赤枝栲林中的數量並不很多,讓人驚異的是它們株株都高大通直,威武雄壯。有一株大木荷,胸徑將近1米,那30米主幹上下一般粗細,像一根擎天大柱立在那裏。人們說,現在做膠合板最好的材料就是木荷,這一株大木荷做成的膠合板,可以裝滿一節火車皮。

  伴生樹種中,最美的要算福建柏。它們零零落落,數量不多,卻引人注目。在柏科樹木中,它和其他弟兄們一樣,不怕幹旱,也不怕貧瘠,能夠在最艱苦的條件下牢牢地紮下根來。它同時也很美。一株樹美的標誌很多,在我看來主要是它的葉、花、果實和皮膚。這幾樣都美的樹當然最好了,有的樹木隻具備1-2條也常常是很美的。我喜歡福建柏,主要是喜歡它那葉子的顏色。我看到過的柏科樹木葉子的底色都是綠的,它們的差別主要是深綠淺綠翠綠灰綠等等,而福建柏葉子的底色是黃綠色的,表麵還有一層淡淡的若隱若現的金黃色的光。它本身當然美,它跟別個不同又給它增加了一種特殊美。

  福建柏的故鄉主要在我國南方各地,越南也有分布。它們喜歡散生在常綠闊葉林中,有的地方成小片分布;在福建永泰縣,有一片福建柏的純林。在我國南方,它們被用做行道樹和庭院美化樹種,人們說它是第一流的。

  在赤枝栲林下,生長著很多小灌木和草本植物,其中不少是中草藥。我注意到,這裏分布著成片成片的砂仁。砂仁是薑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個子不高,葉子寬大,頂端一根長長的果序上,長著一顆顆紅色的果實。它的種子、果殼和花都是草藥,對胃病有較好的療效。這種藥材很名貴,有的地方在進行人工栽培;而在這裏,它們在林下有相當廣泛的天然分布。

  600年巨變:當年的人工林今天成了天然林我的親愛的小讀者們,我們現在要看的是萬木林自然保護區,它在福建省建甌縣境內。600多年前,這裏是一片人工杉木林;今天,它已經完全是一種天然林的樣子,典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1957年,這裏已被劃做萬木林自然保護區。它是我國建立最早的自然保護區之一。

  你一定會問,怎麽能夠知道它是600年前的人工林?這片林子又是誰造的呢?

  我們一到建甌,縣林業局就給我們送來一部明代嘉靖年間的《建寧府誌》(現在的建甌當時為建安,歸建寧府管轄),上麵記載著萬木林的故事。在我看來,這個記載是可靠的。從府誌中可以知道,萬木林那個地方,古代叫大富山,地勢不高,風水很好。元代,大富山的主人是地主楊達卿。有一年鬧災荒,他想把倉中存糧拿出來救濟災民,但又不願留什麽名聲。於是,他實行了一個辦法:誰在他的山上栽一株樹,可以領到一鬥稻穀。這個辦法受到貧苦農民的歡迎,大富山上很快造起了人工杉木林。杉木是我國南方的速生樹種,十幾年後已經成材。楊達卿晚年給家人定下規矩,大富山上的樹木一株也不能賣,隻有幾種情況才能動用:蓋廟宇、學校,造船,建橋,給老人建房,對沒有房屋和棺木的貧苦人家也給以幫助。鄉親們很稱讚他的這種精神和做法,並給大富山改名萬木山。明代建寧府知府阮德柔,得知楊達卿“涉書史,明古今大義,樂善好施”的名聲,特意請他給自己的子弟作老師。因見他很有才幹,多次強行要他當官,他卻堅決不肯接受。後來,阮德柔專門畫了一張萬木林圖,把楊達卿的功績用圖畫形象地記載下來。楊達卿死後,他的孫子楊榮做了大官,楊榮的一位友人寫了一篇《萬木山記》,府誌中收入了這篇文章。

  這塊麵積隻有106公頃(約合1500多畝)的山林,從600多年前栽植起,經過多少次改朝換代,馬亂兵荒,竟然沒有受到大的破壞而保存下來,而這件大好事卻主要是一位地主做的,這件事情引起我的深思。從整體上來看,地主階級是剝削和壓迫農民的,但也有一些是做了好事的。像楊達卿這種造林為民的精神,我看今天也很值得提倡。楊達卿的造林事跡載入誌書,說明我們的祖先十分重視植樹造林這個千秋大業的,對有突出貢獻的是給予高度評價的。

  在考察萬木林自然保護區之前,我們在楊達卿故鄉(建甌縣房道鄉)了解到,建甌是全國林業先進縣,房道鄉的林業在全縣又是名列前茅。這個鄉的林木、毛竹和茶園的麵積,已經占全鄉土地總麵積的94.8%,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全鄉糧食年年增產,農民收入年年增加,1981年全鄉人均存款40多元。這就是說,在楊達卿的故鄉,600年前的楊達卿精神已經得到發揚光大。

  我們乘了一節林區小火車,向西隻跑了30分鍾,就到達保護區管理所。稍停了一小會兒,就沿著一條林間小道上山。一進林中,我們幾個人一齊歡呼起來。為什麽?因為這林子簡直就跟原始林一模一樣。就是說,它是最高級的天然林,是沒有砍伐過的天然林。600年前的杉木一株也看不到了,眼前出現的是一株比一株更高大更粗壯的常綠闊葉樹。據近年的調查,這座林子有高等植物1000多種。在一些大樹旁,我們停下來觀察和拍照,主人總是說:“這不算大,前邊還有大的。”

  讓我第一次停下來的,是一株主幹圓滿、皮膚光滑的俊俏的大樹,它叫鄂西紅豆樹。它的葉子碧綠碧綠的,也很美。當然最美的是它的種子,一顆顆閃著光亮的紅豆豆。小讀者們大約都讀過唐代大詩人王維的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我想,王維說的紅豆,大約就是紅豆樹果實裏包著的種子。在我國中部各地,紅豆樹的分布比較普遍,例如廣西就有這種美麗的大樹。它們屬於豆科植物。它們的木材也是紅色的,花紋美麗,是雕刻和細木工的上等材料。在浙江龍泉縣那座有3000年以上鑄劍曆史的工廠,不知鑄出了多少名劍,那劍殼就用的是鄂西紅豆樹的木材。

  在我國南方廣東、廣西、雲南等地,還有另外一種紅豆樹,叫做海紅豆。在亞洲南部各國,海紅豆樹的分布比較普遍。它們也是豆科植物,鮮紅鮮紅的種子,非常美麗。這種樹的木材也非常好,是優良的造船用材。在廣東的鼎湖山自然保護區的山林中,我曾經見到過一株海紅豆樹,它至少有100年以上的高齡,全身纏滿著各種附生和寄生植物。

  豆科中的一種木質藤本植物相思子,它的種子上端朱紅色,下端1/3黑色,人們也叫它紅豆。這種相思子分布在亞洲熱帶,包括我國南方。不過,這種紅豆有毒,隻能夠觀賞,不能夠吃的。

  按現在的解釋,我國自古至今所說的“此物最相思”的紅豆,好像應該包括紅豆樹、海紅豆樹、相思子等植物的種子。

  接著,一株又高又直又美的千年桐,把我拉到它的身邊。它那綠色的皮膚光滑、油潤,一丁點兒的裂紋也沒有,美極了。樹幹也是圓圓的。千年桐又名木油桐,是大戟科植物。它的故鄉在我國的東南部和西南部。書本上說它們有12米高,而我們看到的這株竟高達20米,是比較罕見的。大戟科植物中還有油桐,是一種小喬木,隻有幾米高,人稱三年桐;同千年桐相比,它顯得壽命太短了。但三年桐出的桐油卻比千年桐的質量好。

  這兩株美麗的大樹,給了我們很大的快樂,振奮了我們的精神。

  在600年的漫長歲月裏,一些大樹倒下去,一些大樹長起來;爺爺死去了,孫孫長大了。自然界的這種生生死死的規律,在這裏表現得清清楚楚。是的,你看,一株巨大的楠木躺在林子裏,就像是睡著了。它有25米高,倒下來仍舊是很威風。又細看,附近還有兩株死去的楠木倒在地麵上。人們說,這3株楠木的樹齡至少在100年以上;用它們做木箱,至少能做300隻。為什麽讓它們躺在這裏?因為要研究林子的自然變化規律,這裏的一草一木都是不能動的。在所有保護區的核心區,都執行著這樣的一條嚴格的規定。單講這3株大楠木,它們躺在這裏,比做成300隻木箱,價值不知道要高多少倍。然而,就在楠木老爺爺同一座林子裏,我看到好多株小楠木蓬蓬勃勃地站立在林中的大樹旁。人們告訴我,楠木小的時候需要遮蔭,所以必須長在大樹下。

  是一些什麽樣的大樹願意給楠木遮蔭呢?我仔細地觀察,發現給楠木遮蔭的是一些高大的樟木。呀,一株幾十米高的大樟木,我們幾個人伸出雙臂,才把它的主幹抱攏。主人告訴我們,它的樹齡是330年。就在這株樟木老爺爺的北麵,長著一株比它矮小得多的泡花楠。

  又向前不遠,一株更大的樟木讓我們十分激動。它那氣勢十分的威嚴,就像是一位大將軍。它在這裏算是老祖宗,600歲,跟萬木林同齡。它的胸徑在1.8米以上,樹高30-40米之間。這是我看到的第一株大樟木。600歲的老爺爺,卻沒有一點點老相。枝葉非常繁茂,皮膚更沒有皴裂。在它的南麵,也有一株比它細小得多的楠木,名叫柳葉楠。楠木的葉子一般都很大,而這種柳葉楠的葉子卻像柳葉那麽窄小。柳葉楠長得更慢,但材質更好,紋理美觀,香味更濃。

  樟和楠兩種樹木,都屬於樟科;樟木的木材很好,特別是它本身具有一種香氣,使得一些小蟲子不敢接近,所以人們喜歡用它做衣箱衣櫃。楠木的木材當然更好,號稱千年不朽,曆代帝王都用它來修建宮殿和製造棺槨。我們在萬木林中看到,這兩種樹,就像是一祖一孫,共存共榮,表現著一種自然界的規律。什麽規律?就是許多珍貴樹種生長很慢的規律。它們比樟木的生長速度要慢得多。請你想一想,它要等別個長起來給它把陽光遮住,才會發芽生根,這速度當然是慢得很嘛。所以,我們對這樣的珍貴樹種,就應該給它們特別的保護。

  至少和楠木同樣珍貴的大樹,我還看到了觀光木。我第一次看到這種大樹是在廣東的鼎湖山,它高大雄偉而又胸懷寬廣,讓多少種附生和寄生植物在自己的身軀上生長。它是木蘭科植物,而木蘭科在植物發育史上有重要地位,它的果實是由裸子到被子的一種過渡的類型。而且,這種觀光木隻生活在我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人們叫它香花木,因為它的花不但很白很美,而且很香。後來,為了紀念植物學界老前輩鍾觀光先生,一位學者給香花木定名為觀光木。我第一次看到這種大樹是在鼎湖山,雖然隻看到了一株,卻讓我高興了很久;而在萬木林,我看到的是一個觀光木群落,有20株上下。而且,它們身上沒有多少附生植物,所以能夠清楚地看到它們那優美的樹型。就說一株最年長的觀光木,幾百歲的老翁,竟然還是一副俊俏模樣,圓圓的主幹沒有皴裂,灰白色的皮膚閃著光亮。枝葉還是非常繁茂,主幹上部的一些枝條,幾乎是直立地抱住了樹身。最老的一株這樣漂亮,那些比它小的當然都是更加美了。

  我還要告訴大家,在萬木林,我又看到了木荷。隻看到一株,但它特別高大粗壯,在整個林子裏,它隻比那株600歲的老樟木小那麽一點點,也是很威武的樣子。它的樹高至少也在30-40米之間,1.5-1.6米。自然界裏競爭是很激烈的,木荷雖然是強者,但它們不可能長期占領林地,因為還有比它們更強的樹木。在競爭中,樹木的壽命長短是一個重要的條件。我想,更多的木荷很可能是已經倒下去了,而它們的後代還沒有長大起來。這株木荷老爺爺為什麽還活得這樣好?在我看來,是木荷當中的最強者,就跟人類中的百歲以上的老人一樣。

  看來,萬木林裏,樟科植物占的比重較大。福建全省有樟科植物66種,萬木林中有29種,占全省的43%。我注意到,在地勢稍高、土層較厚的區域,到處散生著肉桂大樹。它們也是樟科植物。跟楠木一樣,肉桂也是喜歡陰涼的樹種,要等別個給它創造一個遮蔭的環境,它們才能夠正常生長。然而,隻要一旦進入了陣地,它們就會很快地。鞏固和擴大這個陣地。於是,我看到,在這片林子裏,肉桂的大樹、中樹、小樹,數量很多很多。這是一種興旺發達的景象,一種幾代同堂、“後繼有樹”的景象。在一個不大的範圍內,分布著這樣多的肉桂,而且都長得很好,這種情況,我隻見過這一次。

  在常綠闊葉林中,確認一個樹種並不容易,因為它們的外貌是差不多的。人們教給我一個方法,就是看葉子後麵的紋路;那肉桂葉子後麵有3條縱紋,是其他樹木葉子所沒有的。肉桂的木材不錯,但價值最大的是它的樹皮,就是中藥裏的桂皮。桂皮可以治胃痛、胃脹、腹瀉和風濕骨痛,還是一種很好的香料。

  萬木林是一個大課堂,教給我們認識許多的自然規律,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在亞熱帶,針葉林最後要被常綠闊葉林所代替,這叫植物演替規律。我一進這座林子就一直在尋找,看看是不是能夠找到600年前栽種的杉木。我隻找到一株,而且不是600前栽的,是它自己後來生長出來的,胸徑不大,也不很高。馬尾鬆也很少,它們不喜歡遮蔭。隻有在地勢稍高陽光充足的地方,林子裏才零星分布著幾株馬尾鬆。從整體上來講,這裏是一塊地地道道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萬木林這個大課堂,還讓我們非常真切地體會到“前人載樹後人乘涼”這個樸素的道理。試想,要是沒有600年前楊達卿的植樹造林,這個地方會出現一大片常綠闊葉林嗎?我看,我們應該學習楊達卿的這種精神和做法。現在已是21世紀,離開楊達卿的那個年代已經600多年,我們應該必600年前做得更好才對。

  武夷山:中外聞名的罕見的物種基因庫在福建省西北部崇安、建陽、光澤、邵武四縣交界的地方,聳立著聞名中外的武夷山自然保護區。這個物種非常豐富的林區,早就被人讚譽為“世界生物之窗”。它的麵積有84萬畝,覆蓋率高達92.1%,是我國東南部植被保存最完好的地區。保護區共有植物2480種,其中受到國家保護的珍稀植物50多種。這裏有5000多種昆蟲,分屬31目,最著名的有金斑喙鳳蝶、寬尾鳳蝶等珍稀種類,而全國的昆蟲為32目;同全國比,武夷山隻差1目。隻是大竹嵐一個地方已經發現的昆蟲,就有300多科,占全國昆蟲總科數的1/3.鳥類已經記錄到300多種,有44種模式標本產地在武夷山。兩棲爬行類106種,其中蛇類64種。獸類近百種,包括短尾猴、雲豹、黑麂等著名珍稀種類。可以說,這裏實實在在的是一座罕見的物種基因庫。

  在保護區的最高處華東屋脊黃崗山頂部,分布著少有的大麵積的高山草甸,它東西寬約2公裏,南北長約10公裏,這裏的優勢植物是黃花菜,又叫金針菜。簡稱黃花。它是百合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每年夏秋季節,是黃花菜的花期,那華東屋脊之上,簡直是一片金黃色的海洋,讓人心醉。請記住,你隻有在這裏,才會看到這樣大麵積的高山草甸,看到這樣大麵積的黃花。我怎麽也沒有想到,黃花菜竟然會有這樣大的力量,在這樣大的麵積上占據了優勢。可以一點兒也不誇張地這樣說,這一大片黃花菜,是我們全國麵積最大的黃花菜基因庫。

  但是,自然界絕對不是靜止的,黃花菜的優勢地位開始發生動搖。我看到,那一株又一株的黃山鬆,由海拔比較低的地方爬到山頂上來了。這華東屋脊的海拔高度在2000米以上,黃山鬆在這裏能夠生存就很好了,要想長成大樹就比較困難。於是,在大麵積的草甸上,點綴著一株株矮小的針葉樹,論高度,頂多10-20厘米,那就是黃山鬆。不要以為它們不那麽雄偉,不對,它們在黃山鬆當中是真正的英雄好漢。我在南方許多自然保護區看到過黃山鬆,但都是在海拔2000米以下。安徽黃山的幾座高峰,沒有哪一座的海拔高度達到2000米的。我在那裏的確看到一些雄奇的黃山鬆大樹。但海拔2000米以上的黃山鬆卻沒有看到過。因為,海拔2000米以上已經是雲冷杉的世界了。在華東屋脊上站得住腳的黃山鬆,怎麽會不是英雄好漢呢?

  我麽還要看一看華東屋脊上的黃楊天然林。黃楊的故鄉就在中國南方的高山上,是一種常綠的灌木或小喬木。它們早就成為我國很好的綠化美化樹種,在公園和道路兩側,它們把常年的綠色貢獻給大家。在天安門觀禮台前的那一列綠色的大圓球,都是用很多株黃楊拚成的。在黃崗山頂的矮林中,隻有黃楊林是常綠的。山頂上麵天氣寒冷,它們長得慢極了,1-2米高、碗口粗的小樹,就已經是幾百歲的老爺爺了。黃崗山頂是一個分界線,南麵是福建,北麵是江西。江西境內,也成立了武夷山自然保護區。這種罕見的天然黃楊林,兩省的保護區裏都有。黃楊的木材特別堅硬,是上等的雕刻材料,很珍貴稀有的。

  我們訪問了著名的昆蟲世界-大竹嵐。這是一個幾萬畝的山凹,從最低到最高,所有的山坡、山包、山脊之上,全部是竹林,或者是竹木混交林。這一片竹海,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會有“一眼望不到邊”的感覺;說真的,你就是望上十眼,也還是望不到邊。武夷山保護區,竹林實在多,加起來有12萬畝。竹子的種類,有42種。包括近年發現的兩個新種:黃崗矮竹、腫節竹。這兩個新種我都看到過:矮竹分布在黃崗山頂的草甸子上,10-20厘米高,矮得無法再矮;腫節竹,一句話,每一個關節都比較腫大。

  至少從抗日戰爭期間,大竹嵐就已經開始有名。竹林的一個很大特點,就是昆蟲特別多。竹子的落葉、籜殼,都是營養豐富的食物,昆蟲特別愛吃。那戰亂的八年中,浙江的昆蟲學者馬駿超,一頭紮進大竹嵐采集昆蟲標本,一采就是5-6年。他由大竹嵐帶走的昆蟲標本竟有60萬號。我國的蜻蜓專家、福建農學院趙修複教授,從青年時代起就經常到大竹嵐采集蜻蜓標本。他發現的蜻蜓新種已經有25個。在大竹嵐和整個武夷山保護區,到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發現昆蟲新種580多個。

  也是在大竹嵐,1979年夏天,北京農業大學楊集昆副教授,在野外采集標本的最後一天,從石塊下采到了原尾蟲。外行人不會特別看重這種小小的蟲兒。它全身半透明,隻有一毫米左右長。前足高舉頭上,用中後足和3對腹足向前移動。一般昆蟲有11個腹節,原尾蟲的腹節是12個。一般昆蟲有觸角,原尾蟲沒有。別看它那麽小,在生物進化史上地位卻很重要,許許多多的昆蟲都是它的子孫。這種小小的蟲兒,在我國的科學資料中過去是一個空白,1956年,楊集昆第一次在陝西華山采集到標本,這回在武夷山是第二次了。應該說,這是一個不小的收獲。楊集昆在大竹嵐工作了一個星期,采集到的標本竟有1831號,包括26目204科,實在是一次大豐收了。

  同是1979年夏天,當時已是79歲高齡的福建師範大學周貞英教授,同上海自然博物館的幾位科學工作者一起,在大竹嵐采集到地衣、苔蘚37科90多種,初步揭開武夷山地衣苔蘚之迷,填補武夷山這方麵的空白。

  竹海中生長著很多的中草藥。向導老葛給我介紹了好多種。他原來做過藥材公司經理,來武夷山以後,隻是他已經采到的草藥就在600種以上。他隨手從草叢中采了一株小草,說是能治腰疼,叫鼠曲草。陰濕的石塊和爬滿青苔的大樹上,生長著瓦韋、石韋,它們的莖不是向上伸向天空,而是緊緊扒在樹皮和石塊的表麵,莖上豎起一張張葉片。這根莖可以活很多年。天旱的時候,它們的葉子卷起來,減少水分蒸發;空氣潮濕,葉子就舒展開來,盡量吸收水分。它們都是水龍骨科的蕨類植物,都是很好的中草藥:瓦韋可以利尿、止血;石韋對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有較好的療效。

  老葛從草叢下部找到一種小草給我看,那小草的頭頂上開著7-8朵黃花,名叫一枝黃花。這是已是12月,許多花兒早已凋謝,而一枝黃花卻正在盛開。它屬於菊科大家庭,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全株入藥,可以清熱解毒消腫,治療感冒和瘡癰等症。這種可愛的小草,分布遍全國,而且遍及亞歐美三大洲的許多地方。它又是一種很好的觀賞花卉,從它身上還可以提取黃色染料。在我國,主要重視它的藥用價值,而且早已有人工栽培了。

  在大竹嵐的向陽山坡和路邊的草叢、灌木從中,分布著許多鉤吻。它赫赫有名,人稱“斷腸草”、“虎狼草”。它隻分布在亞洲,包括我國南部和印度。它屬於著名的馬錢科,是一種纏繞灌木,根、莖、葉都有劇毒。宋朝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一書中對它有過記載。那時候,祖籍杭州的沈括到福建做官,發現有人自殺或者誤吃野葛(鉤吻的土名),剛吃半個葉子就會死掉。用水送下,中毒更快,往往放下杯子,人也隨之死掉。沈括對野葛的形態做了詳細觀察和記錄,寫入書中,讓後人注意識別,不可誤用。

  老葛告訴我,到現在,當年沈括操心的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不用說人,連牛都會識別這種草了,不會吃的。鉤吻雖有劇毒,卻又是一種很好的中草藥,可以攻毒、消腫、止疼,什麽疥癩、濕疹、瘺鬁、疳瘡等病,它都能治。當然,隻能外用,不可口服。

  在武夷山,比大竹嵐還要有名的,就是掛墩。它是一條5公裏長的溝穀,一條綠色的山溪在穀底流著,我們沿著溪流旁的一條山間小路向前麵走。跟大竹嵐比,掛墩的山更高,穀更深,林更密。樹海、竹海,在兩邊大山坡上覆蓋著,掀著綠色的波濤。

  一進入掛墩,我們就又看到了腫節竹,一片片的,很多。腫節竹不高,也不粗,主莖像人的手指,關節處稍稍腫大。掛墩的植物種類,還沒有調查過,究竟有多少種不清楚;而這裏的野生動物,在100多年前就中外聞名了。

  最早進入掛墩的是一位法國傳教士,他的名字叫戴維。這個戴維的事跡,我在四川蜂桶寨保護區了解很多。他當時在那裏的一座教堂工作,是傳教士,但更是一位生物學家。他到我國的許多地方進行野外考察,1873年來到掛墩。1987年他出版了《中國之鳥類》,記述了他采集的鳥類772種,其中大約有60種是他發現的新種,包括在掛墩發現的新種在內。他把采集到的哺乳動物的標本交給別人研究,其中也有一些新種。

  大約20年後,1896-1898年,英國駐福建海關稅務司官員拉士奇,幾次來掛墩采集標本。在他撰寫的《中國東部鳥類手冊》中,發表了在掛墩發現的一些新種。在這部書的開頭,刊登著唐春營一家人的照片,因為唐春營整整花了3年的時間,才幫助拉士奇找到掛墩這個地方。在拉士奇看來,唐春營的努力,是他完成這部著作的重要條件,應該讓讀者知道唐春營這個名字。

  又過了20多年,1925-1926年,美國兩棲爬行類學者波普,在掛墩停留了6個月,采去大量標本。發表了《中國爬行類》等著作。他宣布發現脊椎動物新種62個,其中鳥類27個。

  中國人的腳步跟了上來。1940年,李銘新、鄭作新二位學者,發表《福建掛墩概述》一書。其中僅僅鳥類模式標本就有39種。後來,福建師範大學的丁漢波教授把掛墩鳥類的數字發展到140多種。

  掛墩,早已成世界上鳥類最多的地區之一。許多著名的鳥兒,都是首先在這裏采到模式標本的。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黃腹角雉,它是我國特有的一種雉雞,早已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這裏還有白鷳、黃嘴相思鳥等等。

  在掛墩的山林中,我們看到了一株鹿鬆,一株樣子像一隻鹿的馬尾鬆。這株馬尾鬆分南北兩幹,北幹通直,朝天聳立;南幹稍矮,在1.5米高處彎成駝背向下,然後又揚起頭來,分成幾杈,很長,向下朝著山溪伸去。這個造型,跟鹿的樣子很是相似,卻又不是鹿。也就是說,在似與不似之間。我們在鹿鬆旁觀察了一小會兒,還興致勃勃地攝影留念。我見過的馬尾鬆上千上萬,但樣子像鹿的隻有這一株。

  掛墩不止是鳥類很多,其他各種動物也都不少,而且都很有名。

  我們沿著溪流向上走,坡度越大,水的吼聲越大,水的顏色越白。就在海拔800-1200米的段落,石縫裏生活著一種世界上沒有的角怪。粗心人從外形看,它們跟一般蛙類、蟾類沒有多大差別;細看就不難發現,它們的頭部兩側各長著1-4個黑色的短短的角刺。角怪的名字就是這樣來的。學者們給它定的名字是崇安髭蟾,它的確是蟾類,不會鳴叫;隻有在求偶的時候,雄蟾才叫那麽幾聲。掛墩在崇安縣境內,所以取名崇安髭蟾。髭蟾生長速度很慢,要經過兩個冬天才能長出四肢來。

  髭蟾最初是在掛墩的溪流裏抓到的,後來發現,武夷山的許多條溪流裏,都生活著這種髭蟾。而且,在武夷山附近的一些地方,人們也抓到了這種頭上長著角刺的髭蟾。

  掛墩的山林裏還生活著一些鼠類,比較有名的是英國人拉士奇發現的拉氏鼴。一次,掛墩村的農民在整修山路的時候,就從洞穴中挖出幾隻這樣的小鼴鼠。拉氏鼴屬於鼴鼠科,比一般家鼠個子小一點,披著一身細軟二稠密的深灰色外衣,還微微染著一層暗棕色的金屬光輝,簡直像是美麗的天鵝絨。鼴鼠科的小動物有一個特殊的本領,就是挖掘地道;有兩個目的,一是給自己挖住宅,一是尋找食物。它們不吃糧食,而是吃蚯蚓和蠐螬等小動物。它們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挖掘,因為要不斷地吃東西。

  另一種尾巴像豬似的鼠類,也是在掛墩發現的,100多年過去了,在我國別的省份還沒有發現這種動物。科學工作者給它定名叫豬尾鼠。挺有趣的,就像是特意把豬尾巴割下來給老鼠安上去似的;要知道,真的這樣去安,那是安不上去的。

  武夷山有華南虎。好多年前,在掛墩的山上,一位性傅的農民打到了一隻黑虎。現在,那位農民的兒子還在,還記得當年他父親領他看過打死黑虎的地方、武夷山現在還有華南虎。老葛告訴我,1963年他在醫藥公司收購過農民打死的一隻老虎。不久前,有人抓到過兩隻虎仔。

  武夷山有很多獼猴,至少在500以上,其中一部分生活在掛墩。傳說有一種筆筒猴生活在武夷山書上記載叫“王孫”。我看到的《崇安縣新誌》和《武夷山誌》,都對這種筆筒猴有所記載,說它們很小,可以裝進筆筒。人們告訴我,宋代大哲學家朱熹在武夷山紫陽書院講學的時候,每晚寫字,筆筒猴都給他研墨。但是,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還沒有找到這種筆筒猴。武夷山是不是確實有這樣的小猴,現在還沒辦法下結論;但是,這樣小的猴子在世界上是真有的。

  我的小讀者們,我們在武夷山停留的時間實在太長了,但我們還是要去看一看蛇園,蛇園在大竹嵐和掛墩的西麵,建陽縣境內,一位祖傳蛇醫的文藝幹部張震,“文革”當中在這裏辦起了蛇傷防治研究所。過去,人們發現武夷山有蛇類38種,後來增加到61種。根據他們的調查和推算,在保護區和附近的100萬畝的土地上,認為至少有蛇類50萬條。據福建的一位蛇類專家估計,武夷山的蛇類可能超過1000萬條。

  研究所主要究五步蛇,這種蛇是中國的特產。越南隻在北部發現過兩條,後來不見報道。研究所的成就有兩大項:一項是成功地繁殖了五步蛇,國內的最高記錄是仔蛇183天死去;這裏的記錄是400-500天還沒有死。另一項是從五步蛇等的毒汁中,成功地提取出蛇毒。從1981年起,這裏的蛇毒年產量就很高,省委書記也從福州趕來觀看蛇毒的提取。據說,在國際蛇毒市場上,武夷山的蛇毒占了一個很大的分量。

  我們參觀了蛇園,想看看那些蛇怎樣生活。當時冬季,正好是蛇的冬眠期,他們不活動,而是盤踞在一起。蛇園有1-5號園,每園都有一個很大的蛇池,那些蛇都層層疊疊地你擠著我我壓著你地,睡成一個大團團。我們看到了眼鏡蛇、竹葉青蛇,看到最多的是五步蛇。

  在一排工作室內,我們看到了提取和幹燥蛇毒的各種設備。這裏,陳列著各種蛇毒的結晶,都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各種蛇毒結晶的顏色並不一樣,五步蛇的蛇毒結晶是白色的,竹葉青蛇的結晶是綠色的,眼鏡王蛇的蛇毒結晶是黃色的。五步蛇蛇毒結晶的藥用價值最高,能夠讓癱瘓的病人重新站立起來。

  研究所還擔負著蛇傷治療任務,自1971年以來,30年間治好的患者早已超過1000例。那年,有一位30多歲的耍蛇人來到這裏,進們就給張震跪了下來,要求救他一命。耍蛇人傷勢確實已經很重,再不搶救有生命危險。毒蛇可以耍,但耍前要叫它咬住一件東西,把毒汁排掉;耍蛇人的最大問題是沒有做這步排毒的工作,於是自己就成了毒蛇排毒的對象。咬傷之後,他自己治療,誰知買的又是假藥。張震整整用了兩個晚上的時間來救治這位患者,把他從危機中搶救過來。那耍蛇人傷愈之後,千恩萬謝地告別而去。

  張震不但自己治療,而且帶出了一些與醫術比較高的徒弟,救治了很多傷勢極重的患者,把他們從絕路上拉了回來。

  著名海島植物園-普陀山森林公園我們現在離開福建,來到東海之濱的浙江,第一個要看的地方是著名的海島植物園-舟山市的普陀山森林公園。

  舟山在寧波東麵的海上,有大小島嶼1300多個。船離岸不久,我們就看到許許多多的大小島嶼。人們告訴我,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它們大部分是光禿禿的,十分難看;今天我們看到的每個島嶼都披上了綠妝。這種新麵貌,主要是實行封山育林的結果。封山之後,島嶼上最早出現的樹種是馬尾鬆。你看,又是馬尾鬆在綠化島嶼方麵起了先鋒作用。它們不怕環境條件怎麽差,再貧瘠再幹旱的地方,它們也能夠紮下根來。這就是海島植物園給我的第一個好印象,讓我非常高興。

  在舟山市領導機關所在地定海鎮,我訪問了舟山市林業科學研究所的試驗場地。一株高大的北美紅杉在這裏十分引人注目。這種杉科大樹被人稱做“世界爺”。它的故鄉在美國西部加州海岸,就是太平洋的東岸。1986年我們訪問美國的時候,特意到舊金山海岸的國家森林公園去看過這種“世界爺”。它們最高長到一百幾十米,胸徑最大在8米以上。在針葉樹當中,沒有哪一種比它更加高大。今天,“世界爺”落戶的舟山群島,正好在太平洋的西岸。有趣的是,舊金山和舟山,也正好在一條北緯30度線上。人們告訴我,1972年,尼克鬆總統訪華的時候,贈給杭州植物園兩株紅杉,舟山是由杭州引進的。誰都沒有料到,北美紅杉在舟山,不但比杭州長的好,也比它故鄉長的好。在舟山,北美紅杉比杉木生長的速度還快,幾乎每年可以長高1米上下。那株大樹樹齡15年,高度正好15米,胸徑已是39厘米。人們告訴我,1株最大的北美紅杉,胸徑已有52厘米。到1985年,他們已經培育北美紅杉苗木2萬多株。他們在舟山造起了第一塊北美紅杉人工林。

  這裏的優良樹種太多了。我剛剛看到被人稱做“阿裏山神木”的台灣紅檜,知道它是台灣的主要造林樹種;又被告知那是米老排,來自廣西,木材質量好。還有藍果樹,我國特產,國家保護植物,這裏也是它的故鄉,當然長的不會錯。最值得一提的是舟山新木薑子。它是在舟山新發現的樟科植物,當地漁民把它叫“佛光樹”。調查的結果,百年以上的大樹隻有4株。每年春天,這種樹抽出的新枝新葉都是金黃色的,遠看像是一團佛光,十分奇特。漁民們遠航歸來,看到“佛光樹”就知道快要到家了。現在,舟山新木薑子早已被列為園林綠化樹種,在全市普遍推廣。

  接著,一個更大的好消息,讓我高興了好大一陣。它是1株樺木科的普陀鵝耳櫪,嫁接在雷公鵝耳櫪上的。今年是第3年,已經開花結果。為什麽是大喜訊呢?因為普陀鵝耳櫪隻分布在普陀山,而且隻有1株大樹,人稱“地球的獨生子”,而且特別難繁殖。用嫁接的方法繁殖成功,將會結束地球獨生子的曆史,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很大的勝利呢。現在花期已過,一串串果實掛在枝頭。人們早已數過,共29串。一種有花植物,隻要它開了花結了果,那麽繁殖問題就基本解決了。

  幾株晚稻楊梅讓人看了高興,它們旺盛已極,枝葉濃密,果實累累。這是在舟山新發現的楊梅品種,果實味道特別甜,適合做罐頭,隻是在舟山就推廣了5000畝。它們在舟山長在很高的山上,樹冠很大,樹型很美,不但是優良的果樹,而且是優良的綠化樹種。梅屬於薔薇科植物,大部分果實甜中有酸,特甜的楊梅當然受歡迎。

  離開定海,我們來到普陀。這裏是舟山市的一個區。普陀是我國4大佛教名山之一,寺廟很多。在普陀最高的佛頂山上,著名的慧積寺外,我們看到了矗立在山坡上的被稱為“地球獨生子”的那株老鵝耳櫪。整個地球上,普陀鵝耳櫪隻剩下這麽1株。為了研究它,我國的專家教授們做了長期的努力。第一位,我國植物學界的老前輩鍾觀光先生,1930年在普陀山采集到它的標本;第二位,植物學界老前輩鄭萬鈞先生,1932年給它定名普陀鵝耳櫪;第三位,盧小根高級工程師,舟山市林業科學研究所所長,上個世紀80年代調查舟山古樹名木時,隻找到這麽一株普陀鵝耳櫪。“地球獨生子”就是從此叫出來的。也從此,“地球獨生子”被列入瀕危物種。可喜的是,盧小根和他的同事們經過多年努力,終於讓這株老樹有了後代。

  這株普陀鵝耳櫪並不高大雄偉,但卻很奇特。它的樹幹不是一根而是兩根,一根主幹,一根側幹。主幹胸徑63.7厘米,側幹胸徑35.3厘米,兩幹相加,胸徑將近1米。由於它有兩根樹幹,當地人叫它“夫妻樹”。據估計,這株老樹樹齡至少在200歲以上,進入老年階段;可是,它還在開花結果。

  為什麽瀕危到隻剩一株?為什麽它又開花又結果,卻不能繁殖後代?科技人員研究了兩年,發現了四個問題:

  第一,萌發力極低。普陀山上找不到一株由萌芽長大的幼樹。無論是這株老樹或新栽的幼樹,三年以上的枝條上,很少有不定芽發出的新枝。他們把一條三年生的側枝剪斷,一年之後不但沒有發新枝,連保留的那段也幹枯了。

  第二,普陀鵝耳櫪的雄花比雌花早開5-7天,兩種花相遇隻有9天。雌花正盛時,雄花盛期已過。遇上陰雨天,花粉又不能擴散。

  第三,在室內進行花粉發芽試驗,發芽率隻有3.4-29%;而且,7-12天,之後,發芽力全部喪失。

  第四,種子的飽滿率隻有15.2%,果殼又厚,隻有2%多一點的種子可以發芽。

  人們用了各種辦法對普陀鵝耳櫪進行繁殖,隻有嫁接育苗成效最好。用這種辦法,已經在佛頂山上造出了一小片人工林。在定海和杭州以及外地的植物園,也保存下來幾百株。

  在這株普陀鵝耳櫪周圍的伴生樹種,也很有趣。例如,一株高大的普陀樟,也是普陀特有樹種,在普陀山上雖是零零散散,卻分布很廣。它的學名原是日本學者定的,後來中國學者把它並入天竺桂,屬國家3級保護植物。一株高大的日本山茶花,也是雙幹,高處又不斷地分成雙杈,有特點。還有一株老齡的沙樸。樸是榆科植物,我國約有20種。它們給我的印象是生命力非常頑強,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能夠生活下來。在普陀鵝耳櫪的身旁,則分布著一些矮竹。

  在山林中,我們看到了兩株舟山新木薑子。它們頂部葉片上生長著金黃色柔毛,遠看是一片金黃色的佛光。它們適應性強,不怕土壤瘠薄,不怕大風吹刮。它們幹形通直,材質優良,紋理細膩,可以做高檔家具。

  慧積寺周圍院牆外,有一層厚厚的綠色圍牆,那是一大圈天然蚊母林。蚊母樹是金縷梅科植物,天然分布在我國和日本。我幾乎跑遍全國自然保護區,但天然蚊母林隻看到這一塊。現代科學研究結果,說這種蚊母樹是抵抗汙染能力最強的樹種之一。它枝葉茂密,葉麵粗糙,能夠把空氣中的灰塵和有毒氣體吸附過來。這塊林子據說有百年以上的曆史,一般為常綠小喬木的蚊母樹,在這裏已經長成大樹,胸徑幾十厘米的不在少數。這樣的蚊母林在國內是罕見的。

  走下佛頂山,在地勢比較平坦的地方,我們看到了一片楓香林和一片香樟林。楓香是金縷梅科大樹,葉子多角像楓,所以人們又叫它楓樹,而嚴格講,楓樹被分類學家劃入了槭樹科。楓香的葉子是3角的,楓樹的葉子角多些,常見的有5角楓、8角楓等等。秋天到了,楓樹和楓香樹的葉子都會變紅的。在南方的自然保護區裏,我看到的楓香大樹不止一株,它們的高度都在40-50米之間,也看到過滿身紅葉的楓香,那可真賽過所有的紅葉樹,但都是單株的;成片的林子,在普陀第一次看見。這片林子實在漂亮,當時是夏天,楓香的3角形葉子翠綠綠的,很喜人的。楓香的木材有一種特殊的用途,就是它剌成薄板就是很好的包裝材料。

  香樟林也好看。香樟就是樟樹,因為它的木材有香味,所以有人叫它香樟。你大概會問:“難道還有臭樟?”不錯,真的有一種樹叫臭樟。它也是樟科樹種,葉子比樟樹大一點,分布在南方各地。實際上,它隻是不香,卻並不臭。它的用途和香樟一樣。高大的樟樹,我也實在見過不少,但也都是單株的,沒想到在普陀看到了成片的香樟林。在我看來,這片香樟林很美。美在哪裏?美在大部分香樟幹枝形狀都是彎彎曲曲,越往高處,彎曲的程度越大。一株幹枝彎曲的大樹就很美了,一片大樹都是彎彎曲曲,這種群體美當然是更美的了。從用材的角度看,彎曲是不好的;而從美學的角度看,它們卻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那些曲曲彎彎的香樟,如蟒如龍,在空中飛舞,除了大自然,誰能夠造出這種奇特的美景來?

  普陀山的大樹,著名的還有漆樹科的黃連木,百年以上的有155株。最老的600歲,胸徑1米以上。它們全身含有一種特殊的香味,可以提取香精;種子榨油,供工業用也可以食用;嫩枝有香味,克製“黃連葉茶”;樹皮、葉、果都含單寧,可以提取栲膠。它的木材黃色,堅硬細致而又耐久,用途較廣。我看到,一株好大的黃連木被風吹倒,由西向東躺在路邊。人們在它的根部培了好多土,把根保護起來;又用一塊石條把它的一根大枝頂起,不讓它著地。於是,這株躺倒的老樹仍舊旺盛地活了下來。好像是一種巧合,在路的對麵,一株彎著腰的老香樟,把它的樹冠伸了過來,同黃連木的樹冠連在了一起,構成了一副十分奇特的景觀。這樣高齡的兩株大樹的樹冠連在一起的情況,在我也是第一次看到。

  普陀第一大樹是一株千年古樟,它生活在一座古廟裏。顯然,它的樹齡比古廟要老;

  就是說,先有古樟,後有古廟。在建造廟宇的時候,古樟被保留下來了。人們在古樟的周圍砌起了一個方形的護圈。這株千年古樟名不虛傳,胸徑1.98米,樹高19米。在3米高處,它分出了3條大枝和兩條中枝。如今,就是中枝的直徑也將近1米,大枝直徑當然在1米以上了。說它是“普陀第一大樹”那是千真萬確的。

  我最後看到的珍稀植物,是一株普陀特有的全緣葉冬青。冬青科植物在地球上有400種以上,我國也有120多種。普陀這種冬青同一般冬青相比,最大的不同在葉子:它的葉子是沒有缺口的,所以叫全緣,而一般冬青的葉子是有缺口的。這一株是普陀山上最大的冬青樹,樹齡在400歲上下,胸徑70厘米,樹高12米。

  海島植物園給我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而難忘的。

  九龍山:一座巨大的生物基因庫。一次終生難忘的攀登在浙江西南部遂昌縣境內,有一座九龍山自然保護區。你站在高處向四外望,就會看到在保護區範圍內,真的像是有九條龍臥在大地上。它們不是黑龍,也不是白龍,而是蓋滿山川的綠龍。包括8個學科的48位專家在這裏考察的結果,一致宣布:九龍山是一個巨大的生屋基因庫。於是,在這裏劃定了一個3萬畝麵積的自然保護區。它的高等植物有1300多種,將近全省植物的一半;列為國家保護的珍稀樹種有16種,占全省的55%。當然,我們不去說它的幾百種動物了。

  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琚金水,浙江林學院畢業生,一位三十幾歲的青年人,是我的向導,又是我的老師,同我一起上山。我們在山林中看到的第一個珍稀樹種,叫做九龍山榧。它是紅豆杉科植物,在九龍山隻發現4株。這一株榧樹已是老態龍鍾,主幹和枝條上全部掛滿了苔蘚,它的本來麵目倒看不清了。同一般榧樹相比,它的針葉稍長也較柔軟,針葉背麵的氣孔帶不是黃色,而是淡黃或灰綠色。複旦大學和北京植物所的專家都來現場考察過,也同日本專家研究過標本,但還是沒有肯定它是不是一個新種。老榧樹頭頂已禿,但高處仍在發著新枝,人們隻能從它那細細的針葉看出它是榧樹來。

  很快,我們就開始爬一麵很大的山坡,大汗一身一身地流。忽然,山林中出現一種很高的大樹,讓我高興,小琚說那是野核桃。它們有20-30米高。這樣高大的野核桃樹是比較少見的。野核桃的果實同一般核桃樣子相差不多,隻是殼厚、仁小。提起野核桃,我在一些自然保護區幾次看到,特別是新疆有一處專門的野核桃自然保護區。但我國核桃的祖先到底是誰個,起源於哪裏,目前好象看法並不一致。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我看到過的野核桃,都不是人工栽培,而是天然分布的,因為人們不會把核桃栽到高高的山上去。

  不久,一小片高大美麗的香果樹在林中出現。最初看到4株,接著就看到7-8株,然後就更多。它們是茜草科的落葉大喬木,高幾十米。它們的故鄉就在我國的南方。它們的花很美,金黃色的大花,下有白色的萼片托起。花瓣謝了,果實長大了,萼片還不凋謝,托著果實。果實也美,樣子像紡錘,紅色的。裂開後,有很多小小的帶翅的種子。因為它們比較稀有,所以珍貴,早已被列為國家保護植物。它們是很好的觀賞樹種,木材也是上等的,潔白細膩。在南方的保護區,我幾次看到香果樹,但這樣成片的香果樹,隻在九龍山看到這一次。

  緊接著,一株高大的鍾萼木讓人更加高興。它的故鄉也在我國。也有人叫它伯樂樹。它的數量更加稀少也更加珍貴,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九龍山上鍾萼木有一定的數量,但都散生在山林中,見到一株也並不容易。它們的花序長70-80厘米,春天開滿了粉紅色(淡黃色)的花朵。有趣的是花瓣外麵包著的萼片,樣子竟然像一口口小鍾,鍾萼木的名字就是這樣來的。它的果實和種子都是紅色的。鍾萼木的材質也是很優良的,相當堅韌,做建築材料和家具都是上等。

  我們爬上爬下,一會兒進入一小片灌木林。灌木林的最大特點就是樹木很矮又很密,人在裏麵走要彎著腰。當然又是大汗橫流。這種灌木林我走多了,隻是多流些汗我不怕,彎腰倒是實在不怎麽好受……

  中午時分,我們到達一條山脊上,才鬆了一口氣。說真的,在這以前,爬山的路還沒有讓我感到很大的困難。但是再向前,情況不同了。

  我們在山脊上走了不遠,就向左爬上了一麵山坡,又向下進入了一條陰濕的溝穀。呀,我首先看到一株高大的浙江柿。浙江柿一般高15米上下,九龍山的這株卻在20-25米之間,高得出奇。浙江柿屬於柿樹科植物,這一科植物有450種,分布在亞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我國有40種。果實有豐富營養的中國柿和日本柿,早已傳入歐洲。柿樹科不但有好吃的果實,而且有人稱烏木的上等木材。浙江柿果實小、核多,但木材極好。

  溝穀中另一株更大的樹,高30米以上,是著名的鵝掌楸。鵝掌楸是木蘭科大樹,故鄉就在華東,當然包括九龍山在內。鵝掌楸有重要的觀賞價值,主要是它的葉片形狀奇特,像我國清代的馬褂,所以有人叫它馬褂木。你想,一株大樹,在空中展現著上千上萬張綠色的小馬褂,那景觀不是很奇特嗎?它的花也美,黃綠色的,很大,5月開放。人們告訴我,九龍山鵝掌楸的特點,一是有成片的分布,這種情況不多見;一是有很多大樹,最大的胸徑在兩米以上,就更不多見。江蘇植物研究所的科技人員跑到九龍山來,目的之一就是要看一看鵝掌楸,數一數它們的數目。

  在欣賞鵝掌楸之後,山勢險要,根本無路,隻有四肢著地,向前爬行,就跟我們的祖先猿猴一樣。這樣情況,叫做返祖現象。無論往高處走,還是平行,都得爬。空手爬不行,要抓住樹幹,或者露出地麵的樹根,連小灌木也可以抓;抓住它們我才能爬得了,不然腳下都是素石塊,一下子就把我滑到溝底去了。

  我們又爬到一條山脊上,然後就在一麵大坡上橫著向前爬。大坡很陡,又很滑,隻長著一些蕨類和苔蘚。出乎意料的是,陡坡上竟然鑽出了兩株嫩綠的小苗,一株白豆杉。一株南方鐵杉。白豆杉是灌木,南方鐵杉是喬木,都是我國特產的珍稀植物。九龍山也是它們的故鄉之一。它們都是針葉樹,要有闊葉樹給它們遮陰,才能夠長得起來。這麵陡坡正是在高大的闊葉樹的樹陰下,全年都沒有陽光照進來,所以怕陽光的小針葉樹就長起來了。這兩株小苗苗,讓我高興了好大一陣。

  爬完這麵陡坡,我們爬進了一條更陰濕的溝穀。首先看到兩株高大的香果樹。胸徑都有幾十厘米,高度在30米上下,一在溝左,一在溝右,相距不遠。溝左的那一株身上爬著一條大藤。還有一株大樹,幾乎和香果樹一般高大,小琚告訴我,它是香椿。香椿的故鄉也在中國,而且南北方都有分布。北京房山就有香椿的天然林,而且有一些大香椿樹。跟著名的“中國桃花心木”同屬楝科大樹,而且木材花紋極美,紅紅的如同彩雲一般,堅實,細致,不翹不裂,不怕濕。所以,浙江的專家說,香椿也是桃花心木。

  在香椿上麵,又是一株高大的香果樹。它足有40米高,渾身上下披滿著綠苔。小琚說,它是九龍山香果樹最大的一株。我想,我今天在九龍山上看到的所有大樹,怕是數它最大了吧。後來我在好幾個保護區看到香果樹,都比它小些。我查工具書,也說它的高度約30米。就是說,九龍山連香樹的高度,大大超過了書本的記載。

  但是,高處出現了一株更大的樹,就真的比香果樹還大。我第一眼看到它就高聲喊道:“啊,那不是銀杏嗎?”小琚對我說,那是連香樹。我為什麽把連香樹誤認為銀杏?因為我見過一些古老的銀杏,常常是子子孫孫一大群圍在它的周圍。這株連香樹也是這樣,它周圍的小樹竟有40多根,成群結隊呢。這株老連香樹高度在40米以上,胸徑兩米多。它是九龍山第一大樹王,比那株香果樹威武得多。連香樹的故鄉也在中國。人們給它單獨立了一科,就是連香樹科,但這一科隻有它一種樹。

  有趣的是,一株碗口粗的獼猴桃爬上了這株大樹王,而且爬到了樹頂。人們在繁殖連香樹的時候,要到高處采種,獼猴桃出了力:連香樹沒法爬,獼猴桃是好爬的;人們爬上獼猴桃去采連香樹的種子。

  繼續向西,又入一穀,這裏又矗立著一株高35米的大連香樹。同銀杏一樣,連香樹也是雌雄異株,這株是雌性,東麵那株大的是雄性。它們相距不遠,卻無法實現授粉。所以,它們的種子都是不飽滿的,沒辦法用來繁殖。後來,人們用壓條法試驗成功,才解決了繁殖問題。

  這時候,我回頭下望,好陡好陡的陡坡呦,連我自己也不知道是怎麽爬上來的。隻是在這時候,我才感到完全脫離了險境,心情平靜了下來。我要說,在20年的野外考察當中,這樣的四肢著地爬過危險地段的事,不隻一次,而是很多次,九龍山這次不過是爬行時間最長的一次,大約有兩個小時吧。

  後來,我還看到了很多,但最值得給小讀者們說一說的,是九龍山上最大的一株香椿,它竟有40米高,胸徑90厘米。一個地地道道的龐然大物,一位威風凜凜的大將軍。在我看到的香椿當中,它是最大的一株了。它是我心目中的香椿王。

  西天目山自然保護區:最大的古樹和大樹王國在杭州西麵的臨安縣境內的西天目山自然保護區,是一個十分有名的古樹和大樹的王國。你會問,有西天目山,是不是還有東天目山呢?對的,在西天目山的東麵,真有一座東天目山;因為山上的植被已經遭到很大破壞,沒有保護的價值,所以沒有劃作保護區。你還會問,為什麽叫天目山呢?因為這兩座山的頂部,都有一個圓形的泉眼,終年有水,從不幹涸,所以,人們說它們像是天的兩隻眼睛。

  這座大樹王國的麵積隻有1.5萬畝,植物卻高達2000多種,屬於國家保護的植物有35種。新中國成立後出版的《浙江天目山藥用植物誌》,記載的藥物1184種。在動物方麵,受到國家保護的有32種。對林下昆蟲進行調查的結果,發現了700多個新種。西天目山實在是一座麵積不大內容卻極豐富的物種寶庫。讓人更驚訝的是,對保護區內進行有毒氣體測定的結果,低於國家規定標準的25倍,低於杭州西湖的40-50倍。

  跟普陀一樣,西天目山也有“地球獨生子”,而且不止一個,是兩個。這裏的第一個“地球獨生子”叫做天目鐵木。它就矗立在公路邊的一個山坡上。高7-8米。本來要高得多,前些年一場大風,把它的樹冠吹斷了。你會問,既然說它是鐵木,為什麽又被風吹斷?這種情況說明,風的力量太大了。發現和采集標本的是我國著名植物學家秦仁昌教授,時間是1925年;兩年之後,另一位著名植物學家陳煥鏞教授鑒定並發表了這個新種,給樺木科增加了一個新的成員。

  有兩個消息讓人高興:一個是,在發現這個“地球獨生子”幾十年之後,人們在對麵的那座山上,又找到4株天目鐵木。這樣,天目鐵木就有了5株,也還是十分稀有和珍貴的。另一個消息是,天目鐵木的繁殖已經成功。天目鐵木的數量為什麽這樣稀少?主要是它的種子太癟不發芽。所以,用它的種子繁殖是不行的。後來采用枝條扡插的辦法,成功了。用這種辦法,已經繁殖出成百成千的天目鐵木了。最早繁殖的天目鐵木,已經有7-8米高了。呀,“地球獨生子”已經是有了一個家庭,並且子子孫的第一大群了。

  天目山的第二個“地球獨生子”,是槭樹科的羊角槭。在全中國和全世界,隻有這一株。人們在天目山上找了好多年,沒有找到第二株。槭樹科植物有極高的觀賞價值,主要是它們的葉子形態很美,秋天變成鮮豔的紅色。西天目山保護區內有槭樹科植物20多種,葉子都是很美的,那羊角槭不但葉子美,果實更有特殊的美。它們的小枝是淡紫色的,花兒是綠色的。果實成熟後裂開,竟然像羊的兩隻角。

  西天目山最著名的大樹群落是大柳杉。人們統計過,這裏共有大柳杉1300多株,胸徑1米以上的有1300多株。這可是一個罕見的驚人數字。而且,胸徑兩米以上的竟有19株。胸徑兩米的大樹有一株就很不容易了,19株胸徑兩米的大柳杉真給西天目山增加了無比的光彩。在我走過的自然保護區中,這種情況我隻在西天目山看到過。在這裏,1500年的柳杉天然林裏的大樹,雖然非常高大雄偉,像是一個個威風凜凜的大將軍,卻又都顯得十分年輕英俊,看不出一點兒老相。

  天目山大柳杉哪一株最大?主人領我們看一株大柳杉,樹高竟然50多米,胸徑2.1米。人們算過,它的材積量在71立方米,可以造2000平方米的房子。說它是天目山的柳杉王,我看不會錯。這裏保護區的人們也是這樣看的。但是,清代的乾隆皇帝卻不這樣看,他跑到天目山來,沒有經過調查研究,見到一株很大的柳杉,就封為“大樹王”。這株大樹王我們也看到了,它的胸徑2.75米,夠雄偉的,但樹高卻隻有20幾米,材積量隻有49.72立方米。就是說,在三項可比的指標中,乾隆封的“大樹王”有兩項是遠遠落後的。皇帝難道就可以瞎封一氣嗎?不知道當時有人指出他的錯誤沒有。

  大柳杉雖多,也要加強保護,不然也會出事的。乾隆封的這株大樹王,在1948年死去。不是它年老,不是它有病,更不是雷擊……不知是哪一年,有人傳出一個荒誕的信息,說天目山大樹王的皮可以治病,於是很多人就來剝它的皮。主幹上的皮剝光了,大樹王也就無病而死了。這樣的事絕對不能再發生了。我們當然不能怨乾隆,隻能說我們的文化素質太低。

  另一株大柳杉也是死在人為破壞。它的殘骸站立在路邊,本來40多米高的大樹,我們看到的是隻剩的下燒焦了的5米。它像是在哪裏哭泣。1983年8月24日,有人路過這裏,隨手向樹洞裏扔了一個煙頭,於是著起火來。火由裏向外燒,大柳杉變成了一根大紅蠟燭。許多人來救火,從小溪邊到大樹下踩出了一條路,救了一天,也沒有把大柳杉救活。

  在這株大柳杉的殘骸旁,人們立了一塊很大的說明牌,記載著這株大柳杉死亡的經過,讓大家記住這個沉痛的教訓。在我看來,這個辦法很好。一株這樣的大樹,樹齡在千年上下,是活文物,是國寶。死掉一株,地球上就少了一株……我們當然應該但用這個事例來教育大家。

  海拔越高的地方,柳杉越是高大。在一片柳杉林中,我們在它的空隙裏看到了許多的紫楠。向導告訴我們,這一片柳杉林正在發生著有趣的變化。林子的下麵,鋪墊著厚厚的枯枝落葉層,柳杉的種子比較輕,沒有辦法接觸到地麵,沒有足夠的水分,也就不能發芽;紫楠的種子比較重,容易穿過枯枝落葉層到達地麵,有了水分這個條件,所以它們繁殖起來就比較快。這樣,可以預料,比如500年後,老柳杉一旦走到生命的盡頭,它們又沒有後代,那麽這一片林子的主角將是紫楠。本來,如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