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處窮達變化的為官之德

  窮達變化,居官應如何處理?儒家堅持的方針仍是屬於道義論的。

  1.基本觀點。儒家基本觀點是這樣的:第一,“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居官處窮處達,應以道義來辯證對待。《荀子儒效》:“故君子無爵而貴,無祿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窮處而榮。”《修身》:“誌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故“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重道義,即便無官無祿也無妨,這叫窮處而榮;即便為官有達,也得“遵王之道”,“此言君子之能以公勝私欲也”。“窮處而榮”、“以公勝私”,是出於道義的結果。為官者,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任何條件,都不得怠慢道義。第二,通達於“民之父母”。為官有達處達,其職守在心係“民之父母”,此有達,就是達於禮樂之源、也就是達於道義。孔子對《詩經》“愷悌君子,民之父母”作過一番解釋,很接近這裏的意思。孔子言:“夫民之父母,必達於禮樂之源,以致五至而……以橫於天下。四方有敗,必先知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何謂“五至”?孔子釋謂:“誌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樂之所至,哀亦至焉。詩禮相成,哀樂相生,是以正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誌氣塞於天地,行之充於四海,此之謂五至。”孔子解釋的字裏行間蘊涵了:為民父母乃是居官之道,它淵源於禮樂文化,彰顯的恰是一種道義精神。達,顯赫富裕,淵源於誌至、詩至、禮至、樂至、哀至。這“五至”傳達出的信息是“至”於道義的:詩、禮、樂,皆為文,而文以載道;誌、哀,乃主體之氣狀,養氣入於道,培育道義之精神狀態。這“五至”乃“塞於天地”、“充於四海”,有此所備,無往不勝。居官通達於“五至”,乃事事以“民之父母”激勵鞭策,方是達之所在、達之所為。第三,事有窮達,但“心無窮達”。居官有窮達,但心中不應受製於窮達。清儒唐甄《潛書悅入》發揮孟子“不求於外”而求在一心,道出一語:“時有窮達,心無窮達;地有苦樂,心無苦樂;人有順逆,心無順逆。”就人的時運來說,有時窮困有時顯達,但作為心之本體說,人們無須考慮它的窮與達。儒家堅信:“貧,氣不改;達,誌不改。”境況窮困,正直的氣節堅定不改;地位顯達,高尚的誌向堅定不改。窮達變化,就是要在這裏堅守始終。

  2.窮達於“通”識。處窮達變化,有個“通”識於其中。儒家獲得了這一寶貴認識。這裏的“通”,意思有三:一指通達亨通,無所阻礙;二指掌握事理,處事圓融;三指天人合一,與道同在。所以“通”,在第一層次上可指意在人生事業仕途上的通達通暢,第二層次上可指意在知行合一上的通達通順,第三層次上可指意在天道內化為人道上的通達順暢。《周易係辭下》:“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窮則思變,有變則通,有通則有達(“久”),成為中國古人的成熟信念。在諸家作品裏都存在共識。

  如先秦荀子多有申辯。《荀子修身》:“不窮窮而通者積焉。”不受製於貧窮就會積累通達。如何做得到又有沒有榜樣?《荀子儒效》:“通則一天下,窮則獨立貴名。天不能死,地不能理,桀蹠之世不能汙。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與道義同在,又使官運通達,就能一統天下;居處窮困,就獨樹高名、獨善其身。這樣,天就不能製死他,地就不能埋葬他,桀王、盜蹠的世代也不能汙染他。如果不是大儒,就不能樹立這樣的榜樣,仲尼和子弓就是這樣的榜樣。這樣的榜樣也就是君子與小人之別,如《荀子不苟》言:“君子,小人之反也。君子:大心,則敬天而道;小心,則畏義而節。知,則明通而類;愚,則端愨而法。見由,則恭而止;見閉,則敬而齊。喜,則和而治;憂,則靜而理。通,則文而明;窮,則約而詳。”此段講出了君子獲得通達的原因和表現:君子,在心誌開明的狀態下,就能效法天道而順從事理;即便在心誌微弱的狀態下,也能服從道義而有所節製。心有明智,則通理而善良;心有誠實,則端謹而正義。在被任用的狀態下,就能恭敬而有禮;在被拒絕的時候,就能警惕而尊嚴。在歡喜的時候,就能和藹而平順;在憂愁的時候,就能恬靜而合理。在顯達的時候,就能文采而彰明;在窮困的狀態下,就能簡約而安詳。這裏既充滿著通達的事實,又意會出通達的背景。《荀子榮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製人,窮者常於人:是榮辱之大分也。”“窮則不隱,通則大明。”這是從榮辱觀上闡明通達之理:光榮的,經常通達;恥辱的,經常窮困。通達的,經常管理人;窮困的,經常被人管理。這是榮與辱的最大界限。通達者,在窮困的時候不會隱諱,在通順的狀態下會更加明白事理。總之,荀子這裏想要挑明兩是處窮達變化,要把握“通”中之理,它有道的,又有義的;展開地說,它是通於仁義禮樂。如荀子在《大略》中的挑明:“仁、義、禮、樂,其致一也。君子處仁以義,然後仁也;行義以禮,然後義也;製禮反本成末,然後禮也。三者皆通,然後道也。”通在求得“仁義禮”,才有以道義行動的價值取向。這裏仍歸之於儒家道義論立場。荀子是儒家的大儒,他堅持窮達之於通的觀念,是代表儒家的看法,這是情理之中的,因而荀子的觀點是可以作為儒家的基本觀念來看待的。

  再看一下《孔子家語》中的相關記載。《孔子家語儒行解》:“上通而不困。”《孔子家語觀思》:“事所射之君,通於變也。”“夫通達之禦皆人也,以道導之,則吾畜也;不以道導之,則仇也。”《孔子家語弟子行》:“誌通而好禮,儐相兩君之事,篤雅有節。”《孔子家語哀公問政》:“道前定則不窮。”《孔子家語辨樂解》:“周道四達,禮樂交通。”《孔子家語屈節解》:“君子之行己,其於必達於己,可以屈則屈,可以伸則伸。故屈節者所以有待,求伸者所以及時。是以雖受屈而不毀其節,誌達而不犯於義。”以上所載,都是孔子的語錄,大都真實反映屬於孔子、屬於儒家的通達觀念。窮達之於“通”,孔子揭示的是“通”理和“通”事,闡明出通達之人的智慧和權變,有些辯證法因素:居官位有通,下麵工作起來就會順利;王者居位,君子為政,關鍵之處就在於掌握通達的變化;管理人的通達,應該以道德開導,這是居官之德的積累和養蓄,也能培育和善和睦的良好風尚,不以道德開導,就會產生人們之間的仇恨;做事以前能細心思考,就會比較順利;“通”離不開以道導之,此道恰在於仁義禮樂的交通,即融入一層通達變化的“時”義:受到委屈和遭遇窮困能不失節操,誌氣宏達和亨通顯赫能不違道義。看來孟子講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與孔子這裏的闡述意義一致。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