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榮辱觀念在基本的知恥心中生發

  儒家意圖是想將道義灌輸到人們的精神世界裏,並試圖轉化為人們行動中的義務。榮辱觀念裏刻畫的是道義論的生發,它通過知恥心而得以彰顯。來看一下這樣的刻畫:

  儒家提倡:為政所貴,在有知恥心。無知道義與德性,則為恥。也就是說,知道義與德性,然後知所恥。從一種觀點看,知恥的開始就是榮辱觀念的表明。同樣,確立道義和德性的首先存在,就是“知恥”的首要內容,就是“知恥心”生發的內在指向。從另一種觀點看,榮辱觀念首先萌生於知恥心,此心也為榮辱觀念的心理基礎。

  儒家早有知恥之辨。定下這種討論基調的還是孔、孟二位先哲。孔子主張“行己有恥”,任何行為人要有知恥的覺悟,行為中知恥就有更好的勇敢行為,孔子界定為“知恥近乎勇”。這是知恥心中的言行一致。孟子更認為,知恥乃為成人之根據:“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在孔、孟“知恥”的字裏行間中透露出這樣的道德意義,即對自己行為的不道德感到不安與難過、悔恨與羞惡,本質上是對榮譽的肯定以及對恥辱的厭棄,蘊含著向善發展的可能性,也就是看出其中有可以生發出光榮與羞恥的心靈之明,可以導向努力向上、積極進取的心理意識與行為,可以形成健康的道德意識與道德情感。這就是知恥乃為人之貴,儒者往往如是觀。陸九淵發揮孔、孟之說:“人惟知所貴,然後知所恥。不知吾之所當貴,而謂之有恥焉者,吾恐其所謂恥者非所當恥矣。夫人之所當貴者,固天之所以與我者也,而或至於戕賊險溺,顛迷於物欲,而不能以自反,則所可恥者亦孰甚於此哉?不知乎此,則其愧恥之心將有移於物欲得喪之間者矣,然則其所以用其恥者,不亦悖乎?由君子觀之,乃所謂無恥者也。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以此。”

  孔子和孟子的知恥觀,在後儒那裏得到弘揚。這種弘揚的實質,中心放置於政治道德,從內容上講有以下幾個突出之點:

  1.知恥可強化治道的多重積極效果,可以有利於治國治民治己。如康有為在《孟子微》中發微孟子“羞恥之心”點破此處,說:“人之有所不為,皆賴有恥心。如無恥心,則無事不可為矣。風俗之美,在養民知恥。恥者,治教之大端……若欲刑措,在使知恥。若淫者,人欲所固有,有恥心,則可終身守節矣;利者,人欲所同然,有恥心,則可使路不拾遺矣;貪生者,人情之自然,有恥心,則可忠烈死節矣。”康有為發微孔、孟知恥觀,強調其在治道中的微言大義。康氏認為,建立良好的社會風氣,需要讓人民和官員具有知恥心的修養和曆練,“路不拾遺”、“忠烈死節”,就是產生於整個社會包括個體群體、人民與官員中普遍的知恥心培育和端正的榮辱觀念。而這種知恥心不是簡單靠刑法來樹立和生成,更主要的是靠人們在內心自覺的基礎上,見利不忘恥,見義就為榮,這是康有為對孔、孟知恥觀的“治教”發揮。強化治己,也在內心自覺,知恥表現在言行一致上。儒家這個看法是對的:“言不及行,可恥之甚,非特發於口者謂之言,凡著於文詞者,皆是也。嚐觀後人斯筆奮詞,議論前人之長短;及夷考其平生之所為,不及古人者多矣。豈非言不及行,可恥之甚乎!吾輩所當深戒也。”言行不一致,為恥;考其官員之所為,非單以言更要看行,言行一致,乃為榮。治國治家如此,治人治己則更如此。

  2.知恥乃為治國治人之先。儒者給出了一個先後之辨,學會知恥在先,則利於“一身以至天下國家”。如顧炎武說:“行己有恥。自一身以至天下國家,皆學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來、辭受取與之間,皆有恥之事也。‘恥之於人大矣’。不恥惡衣惡食,而恥匹夫匹婦之不被其澤。故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嗚呼!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非好古而多聞,則為空虛之學,以無本之人而講空虛之學,吾見其日從事於聖人而去之彌遠也。”君臣交往、出仕就仕、弟友交流,都有個知恥在先的問題,而且恥的意識深藏於人之內在心靈,是人之根本的表現。顧炎武借孟子“恥之於人大矣”表明有“知恥”乃為有本之人,無知恥乃為無本之人,這些卻是“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的先在根據。進一步看這先在根據,人有這“知恥心”,就有了可以教育、教化的根據:“必有恥,則可教。”儒家重視德育教化,培育這種知恥心,當屬其中之必然。儒者許衡從官員督責與教人上看出這點:“教人,使人必先知有恥,無恥則無所不為。既知恥,又須養護其知恥之心,督責之使有所畏,榮耀之使有所慕。督責榮耀,皆非所以為教也。到無所畏不知慕時,都行將不去。”

  3.知恥有源頭。源頭在何處?儒家相信,知恥源頭在心內,孟子如是看。王陽明如是看:一切起源於人的良知、良能或良心。王陽明有個證明,是這樣說的:“中庸》謂‘知恥近乎勇’。所謂知恥,隻是恥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今人多以言語不能屈服得人為恥,意氣不能陵軋得人為恥,憤怒嗜欲不能直意任情得為恥,殊不知此數病者,皆是蔽塞自己良知之事,正君子之所宜深恥者。今乃反以不能蔽塞自己良知為恥,正是恥非其所當恥,而不知恥其所當恥也。可不大哀乎!”這也是對孟子“良能”的發展。知恥蓋在首先知道自己有良能或良心,知恥的明辨,就是良心的發現。這是源頭上對知恥心的掀開和挑明。人的勇敢品行,人的意氣風發,人的積極向前,首先是內心擁有知恥德性,知恥是“一種內向的憤怒”,知恥本身“已經是一種革命”。這裏引用馬克思關於“恥辱”的原話,也可以領略到其中“知恥近乎勇”的精神實質。

  總之,儒家論知恥,著眼點在治道,即治國治家治官治人,禮義廉恥,境界就是“行己有恥”。清人顧炎武在《日知錄廉恥》中說得一語中的:“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這是儒家政治道德的高超智慧。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