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敬位意識

  對上述孔子三句話的檢討,似乎勾勒出儒家對“德與位”理解的真實意圖。其實,在我們業已討論的德與位的幾個問題中,儒家關切的還是一個對“位”的準確把握,即在伸張一種以德居位、出於道義論的敬位意識。官箴引用儒家經典《尚書》、《詩經》來彰顯這種意識。《官模五十則》開宗明義:

  《大禹謨》曰:慎乃有位,敬修其可原。

  《伊訓》曰:製官刑敬於有位。

  《周官》曰:位不期驕,祿不期侈,恭儉惟德;無載爾偽,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居寵思危,罔不惟畏,弗畏人畏。

  《小雅》:嗟爾君子,無恒安處,靖共爾位,正直是與,神之聽之,式穀以汝。

  所謂“慎乃有位”、“敬於有位”、“位不期驕”、“靖共爾位”,表達的都是對“位”的一種不敢懈怠的敬位意識,並且提倡敬位意識所應具備的德性意識和官德職責。在此明顯看出儒家把握的這“德”對於“位”的優勢先在性。官有大小、位有高低,但職責應有、義務相致。天子有天子之位,但仍然是以德性(官德)左右。這不僅僅是儒家的態度,差不多是中國人的基本共識。如代表法家的《商君書修權》:“堯、舜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為天下位天下也。”堯、舜居天子之位,並不是居天下為私有,而是為了天下的人,出於公心之德而居天子之位。我們注意到,在這種基本態度和共識裏,對“位”的確定和把握總是與“德”聯結起來,即賦予相應的“位”以相應的職責成為特定的官德準則;同時,這德,又總是與道相連接,道義在此化為德,敬道義就是敬德,也就是敬位;位-德-道,三者連接一體,這就是隱藏在敬位意識背後的真正哲學底蘊。儒家有如此觀,道家似乎也有如此觀。

  在此我們可以分幾個層麵略作提示,借此看出德與位的這類意識幾乎涵蓋政治道德的方方麵麵:

  (1)博采眾議。清人唐甄《潛書任相》:“位在十人之上者,必處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處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之上者,必處天下之下。”做好十個人的領袖,必須向十個人虛心求教;做好百人的領袖,必須向一百個人虛心求教;做好天下人的領袖,必須向天下人虛心求教。

  (2)思民利民。漢王符《潛夫論忠貴》:“君子任職則思利民,達上則思進賢。”道德高尚的人擔任官職就思慮如何為百姓謀利益,通達顯貴居於上位時就思慮如何薦舉賢人。宋人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紀四》:“職事苟有便於民而請之,真宰相事。”在職責範圍內,隻要有益於民的事,就要請求辦理,這實在是宰相的責任。

  (3)得民之心。《呂氏春秋察微》:“不達乎人心,位雖尊,何益於安也?”在位不了解民心,官位即便尊貴,對安全會有什麽益處呢?《淮南子泰族》:“所謂有天下者,非謂履勢位、受傳籍、稱尊號也,言運天下之力而得天下之心。”所謂擁有天下,不是指登權勢赫赫之高位、接受符信典籍、稱呼帝王尊號,而是說能運用天下人的力量,得天下人民之心。

  (4)設位導法。《左傳昭公六年》:“製為祿位以勸其從,嚴斷刑罰以威其淫。”位不求虛設,製定官祿名位是用來鼓勵和引導人民聽從命令、服從法律,嚴格執法是用來威懾邪惡。

  (5)位位影響。《晉書袁宏傳》:“居上者,不以至公理物;為下者,必以私路期榮。”身居上位者,不能秉公辦事,其下屬就必然以私心求榮譽。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6)納言諫言。《漢書鮑宣傳》:“官以諫爭為職。”官員應當以向上級真言規勸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唐人韓愈《爭臣論》:“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有官職的人,不能盡職就應當辭去;有進言責任的人,不能提出規勸意見也應當辭去。漢劉向《說苑君道》:“凡處尊位者,必以敬下,順德規諫,必開不諱之口,蹲節安靜以籍之。諫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辭,乃擇可觀。”凡處在高位者,一定要尊重下級,順從公德而接受規勸,必須使下級開口,說話無所避諱,要放下架子,心平氣和地依靠他們。對提意見的人不要以威勢嚇唬,不要阻止他們說話,廣泛采納他們的意見,然後選擇可以鑒戒的建議。

  (7)位有所約。《呂氏春秋貴生》:“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製。譬之若官職,不得擅為,必有所製。”耳目鼻口不能隨意獨行,必須有所製約;這就像各種職官,不得隨心所欲,也得有所製約。

  (8)德政為本。唐李翱《李文公集》:“居上位,流德澤於百姓者,何所勞乎?”身居上位,使政德恩澤施於百姓的人,他們的辛勞是應該的。

  (9)以德守位。為政以德,以德在位並以德守位,也就是在位上處處以官德要求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集體、對待國家、對待天下。《周易乾卦》:“居上位而不驕。”身居高位、擔負要職而不驕矜自傲。《管子形勢解》:“貴而不驕,富而不奢,行理而不惰,故能長守貴富,久有天下而不失也。”位高而不驕橫,家富而不奢侈,做事遵循正理而不懈怠,所以能長守富貴和天下。《說苑敬慎》:“孔子曰:‘高而能下,滿而能虛,富而能儉,貴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辯而能訥,博而能淺,明而能暗,是謂損而不極。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能下”、“能虛”、“能儉”、“能卑”、“能愚”、“能怯”、“能訥”、“能淺”、“能暗”,是屬於“損而不極”的持滿之道,有此“至德”才能保持盛滿。這裏的九個“能”字,著意在滿而不溢、盛而不衰、盈而不虧的“至德”性上講,我們可以從中領悟到德性在保持住滿而不溢、盛而不衰、盈而不虧上的作用。

  (10)以德定位。《墨子尚賢》:“以德就列,以官服事。”按照品德高低確定次位,按照官吏的職責範圍安排工作。王符《潛夫論忠貴》:“德不稱其任,其禍必酷。”德性、德行配不上所擔任的職務,必然招致禍害。宋人葉適《水心別集》:“以德命官,賢有小大,德有小大,而官爵從之。”根據德性、德行來任命官員。賢能有大有小,德行有小有大,官職、爵位、俸祿就隨著它們來決定。司馬光總結政治道德和從政曆史經驗,一語概之:“量材而授官,錄德而定位。”根據材質委任官位,考察品德確定爵位。所以,“不患無位,而患德之不修也”。

  所舉十個方麵還是比較寬泛的,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諸家的觀點。可以看出中國人對於德與位的問題有著共同的見解。但是仔細品味或者深入研究來展開,還是儒家的觀點居於主導性地位,它似乎更能代表中國人對這個問題的基本看法。下麵我們再繼續檢討一下具有這種象征意義的孟子和《周易》的特定展開。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