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孔子擬定的三個基調

  儒家主導性地開辟了德位之辨。孔子為其定下基調設立原則。德、位之辨,孔子擬定了三個基調,《論語》中見得:

  《論語裏仁》:“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論語憲問》:“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關於第一句。孔子說,他不擔心沒有官的職位,隻擔心沒有立身做官的根基。“所以立”,指的是立身的根基,也就是一種德性、德行的要求。朱熹解釋孔子的“不患無位,患所以立”謂:“不患無位,患所以立,猶雲不怕無官做,但怕有官不會做。若有致君澤民之具,達則行之,無位非所患也。”所謂“有官不會做”,是指缺乏做官應具備的德性。朱子認為,隻要立誌做好官,具備具體的做官德性和德行,如“有致君澤民之具”,就不用擔心沒有官做。孔子強調“所以立”的官德基礎,恰在立德性和立德行,朱子的闡發也著眼於此。

  按孔子的基調和朱子的闡發,“不患無位,患所以立”,做好官,關鍵是“所以立”。立德性、立德行。具而論之,“立”什麽,又如何“立”?儒家立場何在?從官箴中可以看得清楚。清人周石藩《共城從政錄》一列就有八“立”:“立誌”、“立身”、“立品”、“立德”、“立功”、“立言”、“立名”、“立誠”。八立,較為全麵,無不顯示儒家立場:

  看“立誌”:“學記》雲:‘士先誌’。凡事必要立定主意,站定腳跟,咬定牙關去做事,方有成……《大學》首重知止,乃能得止,總視乎誌之定不定爾。”《學記》、《大學》均為儒家作品。看“立身”:“故內而格致誠正,外而齊治均平,皆以一身任之。”取向於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聖外王路徑。看“立品”:“士君子立品宜高,取法乃大,所謂‘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其立品者……既為士人,即宜從氣節上用心,氣節可伸,雖貧賤何辱,雖富貴何榮,卓然如蒼鬆翠竹,經歲寒而不變,乃為可貴,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其品之所在,光明磊落,當不似齷齪寒酸焉。”居官以品德所立;立身以誌氣為先。看“立德”:“孔子曰:‘據於德,訓行道,而有得於心’。之謂此事原不是高遠難行的,隻要在人生日用之間隨處體貼,如吾事吾親,能盡一點心,能出一點力,便是一點孝。”天德人德不在遙遠而就在自己身邊,如孔子言:“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看“立功”:“儒者有道德而後有事功。事功根於道德,非矜言才氣,馳逐榮華之謂也。”先德後功,德為本、功為末,這是儒家的一般立場。看“立言”:“言以闡道,古來載籍極博,必其道明見於心,見於行而後發於言也,取士以製藝,將以其言驗其所識與其所行也(符合孔子‘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的言行一致價值觀)……夫臨行本也,文藝末也,求其本末,知所先後,可與人德矣,豈徒掇科第已哉!”立言不為科舉而作,立言要為闡道而“各抒底蘊”,符合儒家“文以載道”的立言價值觀。看“立名”:“聲聞過情,君子之恥。蓋無其實而榮其名,實足為士行之累爾……果其立誌為人,當必有奮發於中,而日章於外者,故君子原無近名之心,而不可無立名之道。”符合孔子“正名”的名實相副觀念。君子要有正確的立名之道,但不得有貪名之心。看“立誠”:“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這是人間關頭。誠則為人,不誠則鬼,誠偽之辨,敬肆之所由分。即人禽之所由判也,是以君子慎之。孔子曰謹曰信曰忠曰敬,千言萬語,總是要學人矢一片誠心。”為官至誠,是人間關頭,也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關頭,謹、信、忠、敬又是居官至誠的關頭。從孔孟起的儒家,蓋以此左右。

  位無大小之別,一概以德來調節、控製和據有。因而儒家在檢討德與位的這個問題上,實際上是從先後本末的哲學意義裏給予“德”具有相較於“位”的優勢先在性。《大學》:“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君王治理國、家,先要在立身上謹慎從事,以德性和德行左右自己,然後才能擁有人民和土地。“為政必以德,毋忘所以立”,執掌政權必須以德為本,要實現執掌政權的基本條件(“所以立”)。所以曆史上對一些政治道德的評價,關涉到德與位的問題,總是以儒家立場來審視的。如《後漢書張衡傳》:“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尤其在一批富有居官體驗的官箴裏上升到“德,國、家之基也”的基礎性地位。如明人薛宣《從政錄》深有感悟:“孔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惟親曆者知其味。餘忝清要,日夜思念於職事萬無一盡,況敢恣肆於禮法之外乎?”禮為德行,法為刑法,“所以立”,不敢遊離於此。這是“位”對於德的要求,即盡於“職事”。清人陳宏謀《從政遺規》也有此感慨,將此上升到“責任”一層:“居大臣而德不純,才不粹,不如下僚;居下僚而政不平,刑不中,不如素士;居素士而理不明,學不正,不如庶民。可見地位高一層,則責任更重一層,非虛擁其名而已也。”所以“位”不在高低,關鍵看居官者有沒有“德”。

  關於第二句。孔子說,不處在某種職位,便不考慮它的政務。言下之意,處在某種職位,就得考慮它的政務。孔子這段話凸顯的是為官盡職的權限問題和責任問題,也是對德與位的一種“旁通”。朱熹解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似有挑明:“此各有分限。田野之人,不得謀朝廷之政。身在此間,隻得守此。如縣尉,豈可謀他主薄事!才不守分限,便是犯他疆界。馬(莊甫)曰:‘如縣尉,可與他縣中事否?’(朱子)曰:尉,佐官也。既以佐名官,有繁難,隻得伴他謀,但不可侵他事權。”位,象征一種權力,代表一種權限,意味一種職責。在位上,就要盡到職責,不越權限但又用好權力。孔子說這叫“不踰矩”,是得心應手的成熟之舉。然而對於這種權限觀和職責觀,體現儒家政治道德的一係列官箴做了辯證的理解。

  其一,為官不能逾矩,但可分責受過,即要有承擔責任的權限。徐棟《牧令書》引用朱熹一段“官與位”的言官所事:“朱子嚐言,一日立乎其位,則一日業乎其官;一日不得乎其官,則不敢一日立乎其位是也。”並據此理對時下為官不盡職責、不願分責受過,也就是不願承擔責任的人予以譴責。《牧令書》這樣議論:“今之巧宦有所謂不踹泥者,最為可鄙。無論事之大小總當先以是非為衡,而後計利害,又當先公家之利益而後及身家,若全不為百姓受過,為同官分過,為上司擔過,則一事不能行矣。故範文正公嚐言:‘凡為官者,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無’。真洞見症結之言。”既然為其官,就當職其事,在其位而謀其政也。文人常既願入仕,拿著國家優厚俸祿,卻又嫌公文簿書煩瑣。更可恨的是,一些當官的自命“巧宦”,什麽事都抱“不踹泥”態度,既不替國家百姓受過,又不與同僚下屬分責,這些都是不可取的。範仲淹說“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無”,可為當官者戒。

  其二,當官不以其位為樂。在其位,謀其政;有其位,是其政。不以有位為樂,而要以為政為憂。元代名仕張養浩《牧民忠告》一語中的:“士之仕也,有其任斯有其責,有其責斯有其憂。任一縣之責者則憂一縣,任一州之責者則憂一州,任一路之責、天下之責者,則以一路與天下為憂也。蓋任重則責重,責重則憂深,古之人所以三揖而進,一揖而退者,有以也。雖堯舜禹湯文武之為君,皋夔稷契伊傅周召之為臣,固未嚐不憂其責,而以其位為樂也。若以位為樂者,苟其位者也。嗚呼,大聖大賢宜不難於其所任,猶且不自暇逸如此,吾才遠不逮聖賢,顧可樂其位而重其去也哉!”身為一代名仕,張養浩在官十年,頗有政績,他的這番居官在位又憂樂同在的感悟,是孔子“在其位謀其政”的一種發揮和發揚。在張氏看來,大到君臣小到百官,無不有責在身上,而這種責任意識又是國家意識、天下意識的折射。宋人劉敞有一篇“在其位謀其政”的《雜說》,收在呂祖謙編著的《宋文鑒》裏,其中所發此番在位憂樂的議論,似乎為張氏《牧民忠告》的先聲:“故天子憂天下,諸侯憂其國,公、卿、大夫憂其家,所任大者憂亦大,所任小者憂亦小,非上獨逸而下獨苦也。古者以進為役,以退為休,勞力者安,勞心者憂,此其不以利私己,故上下一體也。憂大者慮遠,憂小者慮短,故有天下者,其視百歲,猶旦暮也;有一國者,其視一世,猶旦暮也;有一家者,其視一歲,猶旦暮也。旦逸樂而暮憂患,人情所不為,是故天子有百世之憂,諸侯有十世之憂,士庶人有終世之憂。”憂大憂小,在位而居;憂患意識,不以在位而設;在何種位,就有何種憂;但從天子、諸侯到士庶人,蓋憂以天下憂以國家為己任;無憂者,也蓋謂無職責矣。

  其三,上升到義務論立場,視在位謀政的職責為義務而非權力炫耀。清人甘樹椿《甘氏家訓》教導其子科舉就仕要抱著“仕宦者,義務也”的當官意識,而這一意識具有儒家意義的普遍性價值:“汝之科名,可謂蹭蹬極矣,然鄉會聯捷又不可謂不速也。吾聞之心為之喜。汝久困名場,今得稍酬其誌,諒汝也必心喜也。雖然,願汝之勿喜也,仕宦者義務也,非權力也。汝既列名仕版(仕版:即當官花名冊),則義務將自此始矣。既有應盡之義務,即當忠其事、勤其職、守其官;既委贄於朝,即不得自謀其身;即以身許國,即不得複顧其家。屍位素餐者有罰,簋簋不飭者有刑。上有國法,下有清議,是入仕之初,乃責備業集之始,非欣然自得之日也,故願汝之毋喜也。”其子連續考中鄉試、會試,可謂得意非常,而為父的則認真教誨:不要為之歡喜,當官就是盡義務,就是一種犧牲,而不是權力的炫耀。所以,得官之日,也是承擔各種責任義務之時。對此,甘樹椿總結曆史上當官的不以仕宦為義務而僅僅以權力來視之,從而對國、對家造成的顛覆結局。《甘氏家訓》結論:“自世人不知仕宦為義務,多以權利視之,於是強者幹進而第榮,弱者疲玩而不職,專謀身家,不問職守,貪黷之風由此起矣。小則敗行檢,大則覆家邦。伊古以來,國家之喪敗由於官邪者,蓋不可勝數也,汝其戒之。”

  關於第三句。孔子的高足曾參說,君子所思考的範圍,不超出自己的職位。曾子是孔子極為推崇的七十二弟子中的一位,孔子稱讚他“能通孝道,故授之業”。據說體現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道德核心的經典著作《大學》為曾子所作。曾子的觀點也在相當程度上反映出他的老師的觀點,也代表著一種儒家的觀點。

  我們注意到,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在《論語》中出現兩次,一在《泰伯》一在《憲問》,曾子這段話是緊接著孔子這句話講的,也可看作是對孔子這句名言的一種詮釋。雖然隻有七個字,但它道出一個“止”字的盡其職責(“位”)的官德效應。所謂“思不出其位”,意味的是達到並留住於此,也就是止於為官做到盡官之道,居官則思盡其職責。《大學》言“止”切入的正是官德的政治道德意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詩》雲:‘邦畿千裏,惟民所止。’《詩》雲:‘綿蠻黃鳥,止於丘隅。’子(孔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大學》這裏講到的“止”,均落實在修身治國的道理上,做官做人,一蓋盡其所當為,這就叫“止”。就德與位而言,要以德思位,要以位思職,要以職思責。此也視為居官怠職之戒。官箴對此也多有警示。《從政遺規》:“作官常知不能盡其職,則過人遠矣。”《州縣須知》:“官守者,職分也。”《風憲忠告》:“然君子居其官則思盡其職,所謂危且難者,固有所不避焉。”《從政錄》:“為人不能盡人道,為官不能盡官道,是吾所憂也(‘吾所憂’即吾所思)。”思要落實到行上,據此官箴將思其官職又落實到為官的具體行動中。《居官日省錄》:“勤敏居官。職分所當然也。”《官箴集要》:“夫居官守職以公正為先。”《牧鑒》:“為政準則》曰:‘在位必延端人正士、信守父老,詢訪民間利病,以通下情,詢訪之後,更須隔別質正的實,然後折衷施行,又不可一概聽信,反誤事體。’”很顯然,這裏似乎已經涉及到具體的官德準則和規範的問題了。

  對於“止”的討論,引發我們對於王夫之解釋曾子這段話的一個思考。王夫之引入《周易艮卦》訓其義謂:“君子讀《艮》之象辭,而以為慎思之則也,乃稱之曰:君子之存諸心者,於道無所不涵;致其知者,於理無所不窮。而當其用思,則有異焉。思者,就事而察其理之謂也。若是,則所思之事即其位,而所處之位乃其可用吾思者也。位之中有得有失,有常有變,深入而備體之,恐不盡其理也,則有研幾精義之無可略者矣。若位之位,存亡者天也,順逆者人也,古今者時也。他日之或然,今日思之,則適以亂當前之所守;他人之未得,而代為思之,則不念在我之已疏。君子於此,不侈其博聞多知之長,勿逞其泛應旁通之力,故在己盡而於物不矜。理得於己,而抑又何求哉?此艮止之學,君子用之以治思也。”所謂“艮止之學”,源自於《艮卦》的“彖傳”語“艮其止止其所也”。意思是:施止於應當抑止之處,說明“止”要適得其所。這句說明《艮卦》揭示的“抑止”之道,重在止其所止,但目的卻在於保持正確的“行”。《艮卦彖傳》“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已經道出“行”“止”之間的辯證關係;“六五”“止其輔”之後導致“言有序”,更是以“止”求“行”的明顯象例。這寓意著行之於止的“行”,含有積極進取之義,“行正”必先“止邪”。而《艮卦大象傳》言“思不出其位”,無疑是把“抑止”作為“進取”的前提。所以,聯係《艮卦》的“止”義,又借此王夫之的釋義,令我們進一步看出“思不出其位”的職責意識。

  王夫之發揮《艮卦大象傳》。其辭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意思是:兩山重疊(喻穩固不動),象征“抑止”;君子因此所思所慮不超越本位。兼,猶言“重”;位,指本分所守之位。但也有進取之義。王夫之訓其義得:思其位,要思即位之道,研究治思之道,看出有位之失之得,尋找其規律;思不出其位,既是盡職守分又是以理處位,又是含思其位於其中的。如王夫之引入“誠”說其居位安職,突出德對位的協調性:“居其位,安其職,盡其誠而不逾其度。”這似乎已超出對“思不出其位”的一般理解。如程頤《周易程氏傳》似乎有這樣的理解:“君子觀《艮》止之象,而思安所止,不出其位也。位者,所處之分也。萬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則止而安;若當行而止,當速而久,或過或不及,皆‘出其位’也。”顯然,程氏的解釋遠不如王氏理解的辯證。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