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紅樓夢》的美學價值

  從美學的高度來評價《紅樓夢》,應該說是王國維在紅學史上獨創性貢獻。評論《紅樓夢》的人很多,王國維提出了新的問題:這部著作的美學價值何在?王國維的回答是:《紅樓夢》的悲劇美。

  王國維從一開始就是一位深沉的學者,所以,應該認真地探討他的學術用心。王國維評論《紅樓夢》美學價值的出發點,十分清楚,是希望借推崇這部偉大小說,改變“吾國人之精神”。他指出:“吾國人之精神,世間的也,樂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戲曲小說,無往而不著此樂天之色彩:始於悲者終於歡,始於離者終於合,始於困者終於亨;非是而欲饜閱者之心,難矣!”他的論證分二步。第一步是說明諸如《牡丹亭》之返魂,《長生殿》之重圓,這是大團圓主義之作,就以《紅樓夢》而言,有《紅樓複夢》等續書,走大團圓之路,又有《兒女英雄傳》這樣的作品背離《紅樓夢》之精神。第二步,他指出“具有解脫之精神者,僅有《桃花扇》與《紅樓夢》耳”。可是《紅樓夢》與《桃花扇》相比,又高一籌。因為“桃花扇》之解脫,他律的也”。從《桃花扇》的結局看,雖然打破了傳統的大團圓的俗套:李香君與侯方域最後都逃到棲霞山,因清兵南下,明朝滅亡,兩人意外相會。正當互吐衷腸纏纏綿綿之時,張道士喝道:“嗬呸!兩個癡蟲,你看國在那裏,家在那裏,君在那裏,父在那裏,偏是這點花月情根,割他不斷麽?”於是,兩人“如夢忽醒”,拋卻塵緣,雙雙入道。王國維認為這樣的結局缺少藝術上的令人信服的力量。“桃花扇》之解脫,非真解脫也:滄桑之變,目擊之而身曆之,不能自悟,而悟於張道士之一言;且以曆數千裏,冒不測之險,投縲絏之中,所索之女子,才得一麵,而以道士之言,一朝而舍之,自非三尺童子,其誰信之哉?”所以,王國維認為這樣的安排是“他律的”。用現代的話來說,人物的主要行為,不能從性格發展上得到說明。賈寶玉遁入空門,卻是“自律的”,即為他整個性格發展所決定的。《桃花扇》有這樣“他律的”結局,尚為當時不少文人所不滿,所以就有大團圓結局的《南桃花扇》出現。我們從王國維將《紅樓夢》與《桃花扇》對比中,可以看出他對文學價值的追求。他認為:“桃花扇》,政治的也,國民的也,曆史的也;《紅樓夢》,哲學的也,宇宙的也,文學的也。”因為《桃花扇》“寫故國之感”,隻有《紅樓夢》“以描寫人生為事”。從此可見,王國維注意在文學曆史的發展中考察並確定《紅樓夢》的價值和地位。

  《紅樓夢》的美學價值,在於它是“徹頭徹尾之悲劇也”。因為“此書中之人有與生活之欲相關係者,無不與苦痛相終始……”這個結論顯然受叔本華的影響。王國維在《叔本華與尼采》一文中引過叔本華《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一書的結論:“今有一物焉,超乎一切變化關係之外,而為現象之內容,無以名之,名之曰‘實念’。問此實念之知識為何?曰:‘美術是已。’夫美術者,實以靜觀中所得之實念,寓諸一物焉而再現之。”據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由石衝白據德文本譯出的文字,王譯本的“實念”改譯成“理念”,王譯本的“美術”,改譯成“藝術”,王譯本的“靜觀”改成了“純粹觀審”。這裏的“靜觀”或“純粹觀審”,按叔本華的觀點,是天才的本領;按王國維以後的理論上的發展,與他主張的“無我之境”有聯係。叔本華說:“完全浸沉於對象的純粹觀審才能掌握理念,而天才的本質就在於進行這種觀審的卓越能力。這種觀審既要求完全忘記自己的本人和本人的關係,那麽,天才的性能就不是別的而是最完美的客觀性,也就是精神的客觀方向,和主觀的,指向本人亦即指向意誌的方向相反。因此,天才的性能就是立於純粹直觀地位的本領,在直觀中遺忘自己,而使原來服務於意誌的認識現在擺脫這種勞役,即是說完全不在自己的興趣,意欲和目的上著眼,從而一時完全撤銷了自己的人格,以便(在撤銷人格後)剩了為認識著的純粹主體,明亮的世界眼。”這一段話被王國維引用來說明如何讀《紅樓夢》,如何從理論上把握它的主旨,也可以說是王國維所遵循的理論原則。上麵引文中的“世界眼”,王國維譯為“天眼”,這也是他經常運用的概念。

  在不同的藝術門類中,叔本華最推重悲劇。王國維論述《紅樓夢》的悲劇美,意味著推崇這部著作是具有最高美學價值的著作。總的說來,悲劇要寫出一種巨大的不幸。進一步說,由於悲劇中造成不幸的原因不同,可以分為過失的悲劇、命運的悲劇和人生的悲劇。人生的悲劇最有力量。因為,《紅樓夢》寫的是“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所以讀者易於溝通,易於受到感染。這類悲劇“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命運的悲劇總有命中注定的趨向,過失的悲劇總有造成過失的偶然的因素,如《紅樓夢》那樣的人生的悲劇,“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這裏將《紅樓夢》悲劇感染力的原因揭示出來了。王國維從分析具體作品出發,認為人們對不幸的愛情更容易產生同情心。因為,本來男女之間的愛情是存乎人們的本性之中的,而如今這樣的愛情卻受到封建倫理關係的扼殺,使主人公陷於更深的痛苦。讀者會由此產生大的同情,這樣的藝術感受,“凡稍有審美的嗜好者,無人不經驗之也”。

  王國維藝術視野的開闊,還在於重視將《紅樓夢》與世界上的名著作比較。他著重將歌德的《浮士德》與《紅樓夢》進行比較研究。他認為,這兩部著作都具有深刻的悲劇美,堪稱東西方文學之冠。他說:“夫歐洲近世之文學中,所以推格代(現譯歌德——作者注)之《法斯德》(現譯《浮士德》——作者注)為第一者,以其描寫博士法斯德之苦痛,及其解脫之途徑,最為精切故也。”他進一步揭示了這兩本書又有不同的特色,“法斯德的苦痛,天才之苦痛;寶玉之苦痛,人人所有的苦痛也。其存於人之根柢者為獨深,而其希救濟也為尤切。”通過比較,他指出《紅樓夢》是著重描寫普通人痛苦的作品,易於引起更多的普通人的共鳴。

  正是從這裏出發,他讚揚《紅樓夢》在寫普通人物方麵的成就,說明《紅樓夢》能“示人生之真相”,就能“感發人之情緒而高上之”。這種藝術的感染力,給人以美的享受,能起到藝術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淨化”作用。這是他根據亞裏斯多德《詩學》悲劇理論中提出的“淨化”說(王國維譯為“洗滌”說)提出來的。由此可以看出,王國維並不完全否定藝術應有社會作用。當然,他認為根本的作用是“解脫”,這又走入叔本華的圈子裏去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