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十一章 探索創新科技富農之路

  ⊙袁小農

  農業科技進步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也是農民生產增收的主要推動力。隨著農業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化,農民作為農業生產的主體同樣是理性經濟人。必然把家庭收入最大化作為最終目標,生產僅僅是實現目標的手段、農民在不同的個人預期和約束條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必然導致生產的多樣化和差異化。但是,與過去相比,不同地域、生產不同的農產品、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的農民對農業科技服務的需求存在較大差異,從而表現為需求的多元化。

  另外,農民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質低,缺乏把握生產和投資機會的能力,也缺乏在新經濟領域就業的技能。在當前農村產業化發展過程中,沒有掌握現代知識和技能的農民也將麵臨不會“種地”的窘迫。這既影響到科學種田,也難以適應產業升級的要求。農業科技進步是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村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因,但由於農民整體科技素質較低,使得農業新技術的應用,新品種的推廣受到限製,同時也使水資源和化肥的利用率低,現代網絡經濟在大多農村地區更是一片空白,導致農產品科技含量不高,優質品比例低,缺乏市場競爭力,直接影響農民收入。

  一、農民對科技服務需求的多元化

  農民對農業科技服務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尤其是前幾年假種子、假農藥屢見不鮮,農民上當受騙卻投訴無門,更加劇了農民對科技服務的迫切需求。農民對科技服務的需求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

  (1)農民繼續會因為希望獲得優良的種苗,但又不知道哪種種苗好而發愁;農民為市場上沒有優良的種苗而發愁。農民繼續為農藥、化肥質量而擔憂以及傳統田間生產、管理而為難。但也呈現出了新的情況:對農產品市場信息、農業政策法規和新產品研發等有興趣的農民越來越多;對農業氣象信息和農業發展規劃等信息感興趣的農戶也越來越多。

  (2)農民得到過農業技術服務的途徑也是五花八門的,有從鄉鎮技術部門獲得的,有從家裏長輩獲得的,有從左右鄰居獲得的,有從民間的技術顧問組織獲得的,有從科技書上獲得的,有從農業科研機構獲得的。由此可見,農村有計劃、有組織的農業科技服務還是非常欠缺的。大多數農民還是依靠長輩和鄰裏的口口相傳的傳統技術來指導農業生產。

  (3)從需求內容看,農民現在最需要的是田間農業科技服務,說明當前農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科技含量仍然較低,農民對於最傳統最基礎的田間技術指導需求迫切。農戶對農業氣象信息和農業發展規劃需求較少,可以反映出農民的當前需求優於長遠需求,個人需求優於集體需求的特點。

  二、農業科技服務在農村的稀缺

  農業技術和管理知識是農業生產的重要支持,是“第一生產力”。傳統的農業技術是通過口口相傳的生產經驗。而現代農業,更多的依賴農業科技進步,它包括動植物品種改良的技術知識,有關植物栽培和動物飼養的技術知識,有關農產品收獲、采伐、捕撈和貯藏、加工的技術知識,各種農業工程知識及對農業經濟活動進行管理和分析的知識及方法。

  而目前我國農村農業科技服務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農業科技服務運行機製的僵化和滯後,不能滿足農民對農業科技的現實要求。現在的農業科技運行機製沿襲“六級製”中央、省、市、縣、鄉鎮、村網絡體係,在“自上而下”的工作機製下,其農業科技服務的對象和目標更多體現在上級領導的政績和各級自身的利益,而不是技術需求的主體——農民,因而在推進農業產業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今天,農業科學技術服務農業,造富農民,並沒有形成良性的自我發展機製,表現出農業科學技術市場發育不完善,以企業為載體的農業科技服務功能不強,加之國家支農資金的限製與部門之間的“條塊”分割,整個服務網絡沒有形成互動的協調機製,農業教育培訓、農業科研與農業推廣係統之間缺乏有效整合。此外,在長期的計劃模式運行機製下,農業科技人員考核與激勵機製不健全,各個農業科技支農服務主體缺乏市場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聽命於傳統製度安排,難以創新。由此使得整個農業科技支農運行機製僵化並滯後於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造成農民對農業科技支農服務有些不滿意。

  第二,目前農民獲取農業科技信息的渠道有限,獲取農業科技信息的農民較少。農民對農業科技信息的獲取仍停留在被動階段,一旦農技站的信息提供與農民生產所需的技術信息不對稱,農民則很難主動找到生產所需的技術信息。

  產生的原因,一方麵在於農業科技合作社、農業企業和科研院所的普及率較低,難以成為廣大農民農業科技信息的直接提供者;另一方麵,農民文化水平偏低,難以主動獲取最新的農業科技信息供給方式。

  第三,農業科技服務方式表麵化,仍停留在“隻動嘴不動手”的階段。張貼宣傳海報、發放科普書籍和科技講座仍是目前主要服務方式,提供田間技術指導的農業科技部門稀缺。農業科技服務流於形式,缺乏有針對性的田間長期的,具體的指導。

  第四,農業科技服務手段落後,難以滿足現代化高科技農業的需求。農業科技部門缺乏現代化的服務手段,高新農業技術難以普及應用。采用現代通訊方式的電話谘詢服務和網上信息發布更是少之又少。基礎設施的落後使農業科技推廣工作難度大、效果差,無法通過現代設施手段開展技術創新,更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科技的發展。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大幅度增加農業科技投入,推動農業科技跨越發展,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注入強勁動力。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完全符合農村實際,如何依靠農業科技創新,實現強農、惠農、富農,首先應樹立農業科技服務理念,讓農業科技成果不再是束之高閣,停留在評獎和實驗室中。

  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係高度發達的當下,服務無處不需,無處不有,無處不在,從某種意義上說,農業產業化實施運作的過程就是交織著服務與被服務關係的過程。

  三、構建農業科技強農富農的服務體係應遵守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1.可行性原則

  科技強農富農就是要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農民生活的質量,增加農民的收入。能否達到這種目的,就涉及提供的農業科技服務體係是否符合當地農村實際情況,是否便於操作。因此,為了促進農業科技服務體係的順利運行,構建農業科技服務體係必須最大限度地與當地的農村實際情況相適應。農業科技服務體係運作的各個過程應是協調的,所涉及的要素之間的關係也應該是和諧的,同時在實際的運行過程中可適當增加靈活性,以便於調控,易於操作。

  2.統一性原則

  構建農業科技服務體係要總體設計組織框架,該體係的創立、運行、調整、扶持應統一協調,以使體係中的各個部分能夠相互補益、共同作用。從農業生產與農民生活角度構建農業科技服務體係,應體現對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各環節的一體化、係統化、全程化的服務。以農民的利益為本,增強農民的文化素質和科技素質,提高農民經營的本領。必須全麵滿足農民對農業科技服務的需求,整體建設農業科技服務體係。

  3.公益性原則

  農業科技服務體係應具有公益性,堅持“少收費、多服務”的宗旨,體現政府和社會對農業和農民的扶持。對於農業生產中的服務,屬於國家和集體經濟組織對農民的扶持,以及協調組織方麵工作,根據情況,實行無償服務,對於農村純公共產品的供給也不得收費。屬於市場調節範圍內的農業科技服務也應體現低價微利的要求,合理收取服務費用。可以適度引入市場機製,鼓勵更多的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農業科技服務,增強其活力。但所提供的服務不能單純以盈利為目標,不能因此而增加農民的經濟負擔。

  4.重點性原則

  盡管農業科技服務體係突破了行業與所有製的限製,向所有農戶及農業企業服務,但服務應有所側重。地區之間在資源稟賦、農業生產結構、農民收入水平、技術水平以及農村社會建設等方麵存在差異,影響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關鍵因素也不相同。因此,農業科技服務體係要注意不同地區的特點,重點突出,對症下藥。當前應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民的文化素質及科技素質的提升,放在突出位置,對於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民的醫療、科技、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麵的服務應優先考慮,隻有農業基礎設施上了水平,農民強了本領、富了腦袋,農業發展和農村繁榮才有可能。

  5.效率效益原則

  農業科技服務體係需要相應的成本。所服務的對象是數量龐大的小規模的農戶,會增大服務的執行成本,這就要求在構建農業科技服務體係的過程中進行成本效益分析,選擇成本低、效益大的政策方案。需要指出的是,農業科技服務執行成本相對容易確定,而農業科技服務的實施效益包含著大量難以量化的社會效益,往往難以準確計算。因此,農業科技服務既要避免隻講控製成本而不講社會效益的傾向,又要避免隻講社會效益,不顧成本,造成財政沉重負擔的傾向。實踐中要把握好兩者的平衡點,這可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加強調查研究,充分論證,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尋求二者的平衡。

  6.持續性原則

  農業科技服務體係要貫徹持續性原則。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基於農村的落後狀況,作為一項係統工程的農業科技服務體係建設,需創造條件逐步建立。應利用現有條件,發揮現有優勢,不斷總結,量力而行、滾動發展,不能盲目推行,一步到位。二是指政府構建農業科技服務體係的決心不能動搖,並穩步向前推進。構建農業科技服務體係建設起步較晚,保持連續性尤為重要,隻有如此,才能向農戶傳遞真實的政策信號,表明政府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態度。

  四、創新農業科技強農富農的措施

  (一)推廣農業科技成果,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

  通過農業科技推廣實現農業產業化生產,是農業科技創新的出發點和歸宿。解決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問題,主要要依靠完善農業科技轉化機製,增強農業科技成果和創新資源的輸入能力。

  一是要建立和健全以政府為主導的政策支持體係,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係,麵向中小企業的科技中介體係和新型的農村科技培訓服務體係。

  二是要圍繞水果、茶葉、中藥材、畜牧水產和旅遊生態林業五大特色農業和礦山采掘業、食品加工業、醫藥工業、林產品加工業、水產品加工業五大支柱工業體係的技術創新,建立起區域經濟的支撐體係。大力引進、消化和推廣農業科技先進實用技術,大力發展農業科技型龍頭企業和特色產業基地,集中力量,整合資源,突破重點產業發展的瓶頸技術,為農業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提供科技支撐,實現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三是在組織力量攻克關鍵技術難題的同時,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做到科研課題從生產實踐中來,科技成果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去,從源頭上解決科技成果轉化難的問題,從而建立起開放高效的科技創新合作交流機製,搭建起技術創新的寬廣平台。努力做到自主創新與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引進相結合。

  四是要搭建發展平台,提高科技創新服務水平。按照“服務產業化、組織網絡化、功能社會化”的方向,建立政府引導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科技創新服務平台。

  (二)加快建立農業科學技術服務中心和各類專業協會

  應開辟多種渠道,加快城鄉信息體係建設,完善工農業產品信息收集、整理、發布製度,提高信息的及時性、準確性和權威性,使信息網絡向龍頭企業、批發市場、中介組織和有條件的村延伸。

  一是縣鄉政府應積極創造條件,優化政策環境,扶持技術服務中心或專業技術協會健康成長,逐步將其培植發展成為技工貿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的經濟技術服務實體。

  二是建立村級科普服務小組。積極培育發展各類科技示範典型、建立農村科技文化中心等,為群眾提供科技文化服務。創新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係,加大科研開發力度。我們要按照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強化公益性職能、放活經營性服務”的要求,以創新求發展,加快構建公益性為主的多元化、多層次的科技推廣服務體係,加快科研開發和技術推廣,努力提高社會科技水平。

  三是按照優勢產業和區域布局,建立區域性技術服務中心站。當前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已經形成了規模化經營、專業化生產、區域化布局的模式。要根據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盡快成立區域性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站。要做到中心站的辦公地點、服務組織、服務人員、服務設施齊到位,真正為科技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三)推進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體係改革

  切實推進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體係的改革,並強化知識產權的實施力度和提供優惠政策,為企業進入農業科研領域提供激勵機製。重點是要加強與科研院所的聯係,認真實施高新農業科學技術攻關計劃。打造良好的市場機製。按照整合資源、抓點帶麵、整體推進的發展思路,探索和實踐“官助民辦”的運營模式,即以政策、項目和少量資金進行引導,吸引企業和社會資本、技術及人才共同創辦高新技術企業,調動和整合社會資源進入創新服務市場,為高新企業的成長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四)加大農業服務體係的建設

  要加大農民需求導向的農業服務體係的建設力度,為農民提供無償或低償的綜合服務,這是政府和社會的一項重要公益職能和社會職能。社會化的農業服務體係建設要基於效率和成本的資源配置,結合欠發達地區農戶生產水平較低,信息獲取能力弱,市場意識和經驗缺乏,很難高效率地獨自完成整個農產品經營管理過程,政府通過公共支農服務建設和贏利支農服務建設相結合,從而體現市場導向性和政策的引導力。

  (五)加強組織領導,健全科技創新長效機製

  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要突出黨委政府的核心作用,科技管理部門要切實轉變職能,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長效機製。

  一是完善科技進步目標責任製。全麵落實“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進一步完善科技進步目標考核責任製,把抓科技進步作為黨政領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進一步發揮人大、政協在科技創新法律法規執行的監督作用,通過科技執法、調研,增強黨政領導在科技創新方麵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二是轉變職能,提高對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的領導能力。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充分發揮其綜合協調職能、公共科技服務功能、科技示範職能,努力營造科技創新的環境。要圍繞特色產業的發展,積極開展科技成果的引進、消化、吸收和推廣應用,建立一批具有示範、帶動、輻射作用的科技示範企業、示範基地和示範戶,增強科技創新的“造血”功能。

  三是拓展投入渠道,增強科技創新發展後勁。科技強農富農是一項百年大計,因此,必須廣開籌資渠道,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機製,發揮好科技投入在強農富農工作中的支撐作用。通過向上級業務部門爭取、地方財政傾斜、金融部門支持等多種形式,初步建立起以政府投資為導向、金融貸款為後盾、群眾投資為主體、引進外資和社會籌資為補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機製。

  另外,政府在科技支農服務中存在“缺位”現象,農民對此滿意度較低。依據目前中央要求政府公益性職能和經營性職能相分離的原則,各級政府應強化科技支農服務公益性方麵的職能,逐漸剝離經營性服務職能,使其走向企業化和市場化。然而經調查發現,各級政府在重大動植物病蟲害防治、農村公共信息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公共產品的提供上存在明顯“缺位”。

  政府應該在交通運輸、農業科技、市場信息、市場體製、市場規製、農業生產與市場基礎設施等方麵進行重點投入建設。在農業服務組織的運行機製中,要體現市場規律要求,運用市場機製建立農業服務體係的治理結構,明確政府、企業服務組織、農戶等相關利益者的責、權、利,這樣才能讓農民真真得到實惠。

  (六)完善農業科技服務政策的監督檢查,保證農業科技服務政策的落實

  目前對農業科技服務的法律法規有《農業法》《農業技術推廣法》等,要進一步細化,有些方麵還缺乏法律基礎,這種狀況往往會因形勢的變化以及人為因素導致政策缺乏穩定性和連續性,而且多數政策隻有指導意義,可操作性差。因此,在農業科技服務政策體係建設中要加快製定與農業科技服務相關的法律法規步伐。

  (1)現有農業科技服務的法律法規,如《農業法》《農業技術推廣法》等要進一步細化,進一步明確農業保護的目標、原則、各級政府的職責以及執行機構的權限,明確農業、農村支持保護資金的預算規模,農業、農村支持保護資金在每年新增財政收入中的比例,明確保護的內容、對象、範圍、條件、具體標準以及農業科技服務政策的監督檢查等,為具體政策實施提供可操作性依據。

  (2)根據農業科技服務政策內容體係的需要出台專項法律法規,如在農業科技投入方麵,製定《農業科技服務投資法》《農村發展法》《貧困地區援助法》《農業結構調整法》《農民收入支持法》等,在資源和環境方麵,製定《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法》《動植物保護法》《農地保護法》《農業用水法》等;在風險防範方麵,製定《農業保險法》《災害救濟法》《食品援助法》《農村社會保障法》等;在規範市場方麵,製定《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農產品批發市場管理法》《農民合作組織法》《農業信貸法》《農村信用合作法》等等,為農業保護提供係統的法律保障。

  (3)根據農業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變化,對農業法律法規的有關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

  (七)構建完善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金融支持體係

  1.農村金融機構不能很好適應農村經濟發展和龍頭企業多元化的資金需求突出表現在服務的品種少

  僅能提供開戶、結算、貸款等常規服務,而資信評估、理財谘詢、承兌匯票、貼現等服務則很少,服務層次低,大多數是一些小額零散的業務,效率低,直接影響了企業的效率。針對目前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融資難的現狀,要努力形成政策性融資與商業性融資相結合、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相協調的多元化資金支持體係。金融部門必須結合自治區資源優勢,真正將金融支持農村產業化發展深入到農業的各個領域和各個生產環節,尋求農業產業化和金融機構發展的最佳結合點。

  加快基地建設,擴張主導產業,培植龍頭企業,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

  (1)進一步推進“基地”建設,支柱產業向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方向發展。同時,大力改善農產品流通環境和基礎設施。

  (2)扶持和壯大一批以農產品加工和營銷為重點的龍頭企業,積極推廣“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穩固的利益聯合機製,提升農業綜合競爭力。

  (3)加快企業經營機製的轉換,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完善企業經營和財務會計製度,提升農業產業化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

  2.圍繞構築“公司—農戶”的農業產業化鏈條,建立“農行—農發行—農村信用社—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金融,支持農業龍頭企業新模式

  (1)重點支持“龍頭”企業發展,以發揮其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示範、帶頭作用。選擇對農業產業化具有輻射麵廣、帶動力強、經營規模大、資金實力雄厚、經濟效益優良、抗風險能力強,並與農戶、基地以及相關企業建立穩定經濟關係的骨幹企業作為信貸支持的重點對象。

  (2)大力支持“主導”產業發展,以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3)積極支持科技農業發展,增強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後勁;支持區域特色農業發展,突出本區農業產業化經營特點。

  (4)提高農業產業化融資效率。降低評級、授信標準,提高授信額度,下放貸款審批權限,簡化貸款審批程序,提高貸款審批效率。調整貸款結構,合理確定貸款期限,提高短期貸款比重。開辦商業匯票承兌等中間業務,發揮金融機構在項目評估、產業信息、代客理財等方麵的優勢,提高農業龍頭企業的融資效率。

  3.建立農業投入保障機製,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

  (1)落實龍頭企業融資的配套扶持政策。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的財政支持力度,切實兌現稅收減免政策。

  (2)地方政府要牽頭建立產業化發展基金擔保機構,為農村金融機構發放支農貸款提供擔保,降低龍頭企業和專業大戶的融資難度和成本。

  (3)要加快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承擔和分散部分農業產業化發展中轉移過來的投資風險和產業化經營中可能發生的風險,補償受損農民的利益,從而保證信貸資金的歸還,形成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良性循環的發展態勢。

  4.完善信貸風險防範體係,創造良好的農村金融外部環境

  一方麵,要盡快建立和完善信貸征信管理體係,做好資信評估工作,為金融部門提供全麵的企業和個人信用報告,有效防範金融風險。

  另一方麵,要進一步加快農村信用工程建設,提高農村信用水平,為信貸投入提供信譽保證。同時加大清收不良貸款的力度,嚴厲打擊各類惡意拖欠、逃廢貸款的行為,努力營造良好的農村信用環境。

  5.各級司法部門要加大對截留、挪用、貪汙支農資金和信貸資金、支農建設項目中行賄受賄以及各類侵害農民和支農經營組織合法權益行為的偵察和執法力度,為支農服務政策的落實保駕護航

  (八)發揮社會監督功能

  在農村建立舉報箱,開辟農民參與監督的渠道;發揮現代大眾媒體的輿論監督職能,對農業科技服務政策執行中出現的違法行為進行公開曝光、跟蹤報道或展開社會討論;大力宣傳農業科技服務政策執行中的先進典型,動員全社會力量大力宣傳農業科技法律法規和農業科技服務政策,提高農民、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農業科技服務管理部門以及其他涉農部門的守法意識和嚴格執行農業科技服務政策的意識。

  (1)構建與完善欠發達地區支農服務體係是一項係統工程,應結合欠發達地區“三農”問題的實際情況,開展相應的工作。構建與完善支農服務體係不僅與農業發展關係密切,與農民生活和農村穩定繁榮也具有重要聯係。構建與完善欠發達地區支農服務體係,要結合欠達地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實際,以及農民對於支農服務的需求等多方因素,進行通盤考慮。

  (2)應強化欠發達地區省市政府的宏觀調控的支農服務職能和縣鄉政府的微觀執行支農服務職能。當前在廣大的欠發達地區農村,支農服務體係的公益性仍非常明顯,政府要為其提供大量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為配合構建與完善欠發達地區支農服務體係,加強政府在支農服務領域的政策力度,政府應以支農服務體係的主導者與協調者的身份出現,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加強服務職能,提高服務效率,加快構建與完善支農服務體係的步伐。

  (3)完善支農服務體係的運行方式。支農服務體係運行,僅有政府是不夠的,大量的技術性的工作應由企事業單位來完成,需要多主體共同參與,多種服務模式相互配合。要適當引進市場機製,增強支農服務體係活力,特別要加強農業院校,科研院所、企業以及醫療衛生等部門的服務作用。政府需要創造良好的環境,讓更多的企事業單位能夠介入支農服務領域,建立“需求導向型”的支農服務模式。

  (4)健全支農服務體係的運行機製和運行保障。投資機製、激勵機製是支農服務體係兩大“支撐”機製。投資機製要靈活、激勵機製要有效,這是支農服務體係運行機製的核心。同時,支農服務體係實現最有效運行的前提是政策和法律保障。國外支農服務體係建設的經驗表明,支農服務的快速發展與法律對其強有力的保護是分不開的,因此應該盡快建立一套支農服務的法律條款。組織保障是支農服務體係的核心;隻有形成一支良好的支農服務體係的人才隊伍,才能夠形成可持續的支農服務力量,為促進支農服務體係的發展發揮持久作用。

  (5)構建與完善欠發達地區支農服務體係應充分借鑒發達國家與國內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曆史是一麵鏡子,隻有曆史地看問題,才能現實地看問題。構建與完善欠發達地區支農服務體係,可以從發達國家和國內發達地區地支農服務實踐中得到啟示。在支農服務體係中,政府必須處於主導地位,支農服務所需資金主要來有政府,這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支農服務最重要的是對農業實行支持和保護政策以及實行城鄉統籌,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實現農民享受公共服務帶來的好處。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