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十章 金融脫媒:表征、影響及對策

  ⊙王文樂

  隨著金融和管理體製改革的縱深發展,我國商業銀行正經曆著史無前例的經營環境的劇變,金融脫媒的態勢逐漸顯現。在金融脫媒時代以加速之勢形成的背景下,日益融進全球化金融市場競爭的我國商業銀行,加速變化和適應的步伐,重塑經營管理新理念,成為必需高度關注和認真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我國金融脫媒的表征

  “脫媒”一般是指在進行交易時跳過所有中間人而直接在供需雙方間進行。“金融脫媒”又稱“金融非中介化”,在英語中被稱為“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所謂“金融脫媒”是指在金融管製的情況下,資金的供給繞開商業銀行這個媒介體係,直接輸送到需求方和融資者手裏,造成資金的體外循環。隨著經濟金融化、金融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商業銀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相對降低,儲蓄資產在社會金融資產中所占比重持續下降及由此引發的社會融資方式由間接融資為主向直、間接融資並重轉換的過程。金融深化(包括金融市場的完善、金融工具和產品的創新、金融市場的自由進入和退出、混業經營和利率、匯率的市場化等)也會導致金融脫媒。金融脫媒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隨著以資本市場為中心的新金融商品的開發和需求的創造,特別是隨著資本需求的超強勁增長,證券市場的功能日趨凸現,而銀行的媒介作用則趨於萎縮。這種現象最早出現在具備完善的金融體製和發達的資本市場的美國,從1933年至1966年9月,美國出台Q條例促使銀行紛紛出現利潤下降,市場不斷萎縮,利差收入減少,依靠傳統的業務難以維持生存的狀況,即出現了所謂的“銀行脫媒”現象。

  (一)我國金融脫媒的現狀

  2012年以來,社會融資總量異軍突起是經濟生活中的一大重要特征。長期以來,我國社會融資體係以商業銀行間接金融為主。2006年以前,商業銀行新增貸款一直占社會融資總量的80%左右。然而這一比率近年來不斷下降。即使因受國際金融市場震蕩等因素影響,我國直接融資市場發展步伐近兩年稍緩,但銀行信貸占社會融資總量之比不斷下降的大趨勢並未改變。2012年全年人民幣貸款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52.1%,同比低6.1個百分點。社會生產對銀行信貸依賴度逐漸降低,凸顯出金融脫媒在我國已初顯端倪。

  不過,社會融資總量突起並未削弱商業銀行主導地位。新一屆政府組建後,信貸麵臨新一輪大規模投放。國際評級機構惠譽1月8日發表報告認為,中國信貸規模急劇擴張的後果不斷顯現,中國信貸總規模占GDP的比例已從2008年的124%攀升至2012年底的190%,並且預計中國的信貸規模有可能在2013年繼續上漲15%。優質企業和地方融資平台更多采用企債等融資方式,但債券主要通過商業銀行承銷;銀行貸款投向限製的房地產、高汙染行業、部分政府融資等領域更多選擇了信托等其他融資渠道,但信托公司更多充當銀行“通道”。

  雖然地位無礙,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環境無疑正發生著深刻的巨變。隨著市場經濟改革不斷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不斷完善,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資金通過非傳統銀行貸款渠道流向實體經濟,商業銀行的業務拓展空間日益從表內轉向表外。表外業務,市場化程度更高,靈活性更強,競爭更加充分。未來,這一趨勢仍有待加強和加快,它將使銀行高壟斷利潤之質疑迎刃而解。

  (二)金融脫媒的特征和中美比較

  我國體係體例轉軌時期金融脫媒具有較著的非對稱性。一是需求脫媒強於供給脫媒。一方麵,近年來我國金融機構信貸資產在資金運用中的占比逐年下降;另一方麵,我國金融機構資金來源中存款占比較大,而且呈現穩中有升態勢。二是企業脫媒強於居民脫媒。企業對銀行的依賴性在下降,而居民依然聯結著與銀行較為縝密的關係。三是短時間需求脫媒強於持久需求脫媒。從資金需求角度看,我國金融機構短期貸款在全部貸款中的占比下降,中長期貸款上升。從增加速度看,中長期貸款的增幅和增速都高於短期貸款。四是長期供給脫媒強於短期供給脫媒。居民儲蓄存款短期化現象,反映了我國居民儲蓄資金“買賣性”較強而“投資性”較弱的特征,反映了社會資金供給一定水平上的銀行脫媒態勢,也反映了我國儲蓄資金利率結構的非平衡態勢。五是行政性脫媒強於市場性脫媒。由於處於轉軌期,市場發育尚不成熟,經濟主體的市場化水平還不高,我國現階段的金融脫媒更多地顯現出央行主導的特征。

  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美國商業銀行遭遇金融自由化和“脫媒化”的影響,經營狀態惡化,利潤大幅度下滑,全行業虧損嚴重,破產銀行和問題銀行的數目急劇增加。在經曆了此次經營危機以後,美國商業銀行從90年代開始實行周全和深入的改造。經由過程成長戰略的調整、新經營理念的引進和新經管方式的采用,在調整營業、改造機構和改善經營狀態等方麵取得了明顯成效。到90年代中後期,在金融“脫媒”深化成長的趨向下,美國銀行業恢複了競爭能力,完全改變了經營困境,實現了又一次的輝煌。

  在這個階段,美國商業銀行采取的主要經營策略:一是完善自身經管體係與法人治理結構。經由過程推動上市與股權渙散化,銀行建立起了穩定的資本補償機製,很好地擴大了其社會影響力。二是調整營業組成,積極開展金融工具和業務創新,實行多樣化、多角化的營業經營戰略。三是改變盈利模式。隨著利差收入空間的減小和銀行營業結構的調整,美國商業銀行的利潤來源也相應發生了重要變化。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非利息收入比重日益上升。近年來非利息經營擴大到了金融衍生商品業務、債券經管業務、私募債券中介業務、企業並購中介業務等原本屬於投資銀行的業務。

  與美國銀行業雙向脫媒不同,我國銀行業的金融脫媒更多地體現為單向脫媒。在負債方麵,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呈現出顯著的借方脫媒趨向。在資產方麵,“垃圾”債券和商業票據等高流動性貨幣市場工具成為銀行短時間貸款的替換產物,此外,各類財政公司如各種汽車金融公司同樣成為銀行貸款市場上的有力競爭對手。從我國銀行業的脫媒現象來看,由於近幾年資本市場成長滯後,我國可供投資者選擇的投資品種依然稀缺,同時對教育、醫療、養老等預期的不確定性使得銀行儲蓄依然是居民資金的首選。因此,目前我國銀行業麵臨的金融脫媒,借方的非中介化水平仍較低,更多的是體現在貸方的非中介化,即資產方麵的脫媒。這種單向脫媒,從另一個方麵也體現為銀行存貸差的不斷增加。

  同時,我國銀行業的金融脫媒具有多階段疊加的特征,而美國銀行業則經曆了多階段接壤的脫媒衝擊。美國銀行業的金融脫媒,最初主要是受資本市場成長和貨幣市場配合基金迅速成長的影響,這可視作第一波和第二波的金融脫媒進程。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飛速成長,美國商業銀行麵臨新一波金融脫媒的挑戰。同美國銀行業金融脫媒相比,我國銀行的脫媒具有明顯的“後發優勢”。在麵臨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基金、債券市場成長等第一、二波脫媒衝擊的同時,我國銀行業也進入了網絡時代,必然同時麵臨電子商務帶來的新一波脫媒影響。因此,同美國銀行業相比,我國銀行業必須同時應對多階段疊加的金融脫媒。

  二、我國金融脫媒的動因和影響

  我國金融製度的發展演變具有很強的路徑依賴,目前銀行主導的金融製度的形成是和我國經濟發展曆程密切相關的。新中國成立後,因為政治原因,同時為了集中各種資源進行經濟建設,我國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與此相適應,當時我國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金融製度,關閉了各種金融機構,由中國人民銀行履行金融管理職能,同時辦理全國的金融業務。同時在資金方麵,采取完全的計劃體製,按照信貸計劃安排信貸發放和回收,並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規劃。在這種體製下,銀行成為財政的出納,金融市場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和生存的土壤。在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發展,我國逐步對原有的金融製度進行改革,經過建立專業銀行、開辦金融市場、建立真正的中央銀行等一係列措施,使我國的金融體係更加多樣化,功能更加健全。我國金融市場不斷發展,金融脫媒趨勢逐步形成的原因,可從下幾個方麵分析。

  (一)經濟發展產生了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場的內在動力

  我國的改革開放進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確立,使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同時也使經濟結構更加複雜,經濟主體更加多樣,各經濟主體的利益更加多元。在新的經濟體製下,原有的高度集中、高度計劃的金融體製已經無法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從而產生了發展金融市場的內在需求。首先,經濟發展的過程產生了許多優質大型企業,這些企業管理規範、收益穩定、信息透明,在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顯然這些企業可通過直接融資降低資金成本,並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同時市場上也存在購買此類企業發行證券的需求。對於此類企業僅僅通過銀行進行間接融資已經無法滿足其需求。因而經濟發展所導致的信息不對稱程度降低和交易成本下降必然產生發展金融市場的內在動力。其次,多樣化的經濟主體和多元的利益取向,使經濟發展中的創新行為更加普遍,同時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原動力。由於創新行為的巨大風險,商業銀行主導的間接融資在為創新提供支持方麵存在諸多劣勢,隻有發展金融市場才能為創新提供形式更加多樣化、機製更加靈活的融資渠道。

  另外,經濟活動的複雜化使各類經濟主體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麵臨著多種風險,如原材料價格的波動、利率匯率的波動、資金的短缺和富餘等等。各經濟主體管理和規避這些風險,必然產生發展包括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在內的各種金融市場的需求。經濟發展還導致大量並購重組行為的產生。隻有通過發展金融市場才能降低並購重組過程中的交易成本,便利相關的融資行為,推動行業整合,提高生產效率。

  經濟發展還使各類經濟主體積累了大量財富,僅僅在銀行存款無法滿足他們的投資需求。同時人們也渴望通過投資來分享經濟發展所創造的成果。隻有不斷發展金融市場、豐富金融產品,才能滿足人們的投資需求,使人們擁有多樣化的收入來源。

  綜上分析,經濟發展的結果必然導致對發展金融市場的需求,完全依靠銀行的金融體製已無法提供社會所需要的金融服務,這是推動我國金融市場發展,形成金融脫媒的最大動力。

  (二)行政推動建立了發展金融市場的外部環境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需要與之相適應的金融製度,而發達和完善的金融市場是這個金融製度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我國政府高度重視金融市場建設,采取了大量措施來推動金融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發展。建立股票市場、發行企業債(包括公司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建立期貨市場、推行股權分置改革、建立創業板市場等重大舉措,使我國初步建立了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係,而證券法、公司法、物權法等法律文件的出台為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建立了法律基礎。總體而言,由於金融市場在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緩解金融風險過度集中於銀行體係、鼓勵創新等方麵的巨大作用,我國政府采取了大力支持金融市場發展的措施,從而為金融市場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三)金融競爭推動了金融市場發展

  我國有大量優秀企業在境外上市,雖然其中一部分是業務發展的正常需要,但很多都和我國金融市場起步較晚,在發展初期功能不健全,因而無法滿足企業的金融需求有關。由於金融業是重要的服務業,能夠創造大量稅收、解決就業問題,因而為各國政府所重視,均創造良好環境促進金融業發展,吸引優秀企業到本國上市即是金融競爭的措施之一。同時我國的重要城市均提出要建立國際或國內的金融中心城市,彼此間也有競爭存在。金融競爭推動了我國不斷完善金融製度,優化金融環境,對我國金融市場發展也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加快推進,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金融脫媒的深化

  一方麵,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銀行現有的以批發性利差收入為主的盈利模式將發生重大變化,零售業務收入與非利差收入的比重將逐步得以提升,銀行對大企業的資金供給動力將逐步弱化,比重將逐步下降。另一方麵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商業銀行現有的存款定價體係必將發生重大變化,傳統的單純“被動負債”模式和“存款立行”方針顯然要發生根本性轉變,存款成本意識和存款效益觀念的顯著增強將有效約束銀行存款的增長幅度。

  隨著我國直接融資渠道的拓寬,金融脫媒將長期發展,這將對商業銀行傳統的以資產擴張和存貸款利差為主要利潤來源的經營模式帶來巨大的挑戰。

  (1)優質貸款客戶資源將迅速流失。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我國大型優質企業可以更多地通過發行股票和債券的形式進行融資,這將使這部分企業對商業銀行信貸的依存度下降。同時,質地優良的中小型企業可以得到創業板和風險投資基金的支持。由於創業板對上市公司的要求比較寬鬆,一般沒有盈利要求,隻要求企業有未來三年的業務規劃,對企業上市的最低市值規定也較低,因此那些發展前景好的中小企業往往可以通過創業板籌集到發展資金,從而使商業銀行的客戶資源出現進一步的萎縮。直接融資規模的增加對銀行貸款有明顯的替代效應。

  (2)金融脫媒對資產和客戶結構將帶來深刻影響,對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金融脫媒的深化,金融市場的產品將日益豐富,市場收益率也將不斷提高,這將吸引大量較為穩定的商業銀行長期資金來源投入資本市場的運作。由於漏出效應的存在,雖然其中大部分資金會以各種形式回流到銀行係統,但商業銀行資金來源的總量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同時商業銀行的負債結構也將呈現出短期化的趨勢。這將使商業銀行主要依靠短期資金來源支持長期貸款發展的矛盾進一步顯現出來,資產和負債期限不匹配的流動性風險將成為商業銀行經營過程中的主要風險之一,商業銀行必須采取更為有效的工具和手段控製流動性風險。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貸款定價模式較為單一,在利率監管相對嚴格和金融脫媒特征並不顯著的市場環境下,這種定價方式仍然可以適應業務發展的需要。但隨著優質客戶的不斷分流,商業銀行要增加貸款就必須加大對風險相對較大的中小企業貸款的投入力度,這就對商業銀行貸款風險定價和信用風險控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銀行業應對金融脫媒的策略

  “金融脫媒”的日益深化對銀行現行業務結構提出挑戰的同時,也創造並提升了商業銀行的發展空間,給商業銀行帶來了重大發展機遇。

  (1)同業存款、企業機構大額存款業務麵臨發展機遇。資本市場發展在分流銀行儲蓄存款的同時,相當一部分將以證券公司客戶交易結算資金、自有營運資金存款,登記公司自有資金、清算備付金、驗資資金存款等金融機構同業存款以及企業存款的形式回流至商業銀行。其中金融機構同業存款的增長與資本市場發展具有較明顯的相關性,資本市場發展越快,同業存款的增長也越迅速,規模越可觀。

  (2)融資融券、證券質押貸款等支持金融市場和金融交易的新型融資業務將獲得發展契機。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以及券商融資融券業務的推出,券商將可以以證券質押的形式為客戶提供資金,銀行可以借此開展針對券商融資融券業務的新型資產業務。同時隨著直接融資的發展,證券品種的日益增加以及證券市值的不斷擴大,銀行的證券抵押貸款業務將麵臨新的發展機遇。此外,投資者在交易中有對流動性和資金的需求,銀行將有機會延伸其傳統信貸業務優勢,為企業收購兼並、企業和券商承銷業務、基金公司融資、機構的新股申購業務等提供過橋貸款等其他融資服務。

  (3)支付結算業務將獲得較大發展機會。以證券市場的清算服務為例,商業銀行可大力發展的領域包括:一級清算服務——即法人證券公司與滬深證券交易所中央登記公司之間的證券資金匯劃;二級清算業務——即法人證券公司與下屬證券營業部之間的證券資金匯劃;三級清算業務——即個人投資者在證券營業部資金賬戶與商業銀行存款賬戶之間的證券資金匯劃。

  (4)企業理財、現金管理、資產管理等谘詢類中間業務前景廣闊。證券品種的增加,有利於商業銀行進行多樣化的資產組合,降低代客理財的投資風險,增加銀行理財產品的市場吸引力。隨著金融投資品種的增加,企業資產選擇的機會增加,投資的專業性將增加,企業將更多地求助於專業機構為其進行現金、資產管理,為銀行發展相關業務提供機會。

  (5)脫媒有利於商業銀行更加有效地管理風險。證券市場的發展為商業銀行管理風險提供了更為豐富、有效的工具。通過貸款轉讓、貸款互換等工具,商業銀行可以更為有效地管理信用風險。通過互換、期權、期貨等工具,商業銀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市場風險。通過發行債券、證券化等工具,商業銀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流動性風險。

  (6)商業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合作大有可為。首先,商業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功能特征存在差異產生了合作的可能。其次,在綜合經營仍然處在“積極穩妥”推進階段、補充外源資本渠道不夠暢通的情況下,密切與非銀行金融機構業務層麵的合作對於中小銀行來說是一個較為經濟、快速、可行的選擇。

  伴隨著金融脫媒的演進,銀行業麵臨的主要發展趨勢是國際化、市場化和綜合化。主要是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發展推動了人民幣國際化;金融市場定價多樣化最終將推進人民幣利率市場化;金融需求的綜合化將快速推動銀行產品的多元化。麵對直接融資市場化的發展對銀行傳統信貸功能的替代效應,銀行傳統負債來源的分流及人民幣利率市場化趨勢,銀行業必須審時度勢,趨利避害,創新發展。

  (一)政府的應對策略

  對於管理機構來說,因資金流動格局的變化而產生的挑戰具體包括4個方麵。一是金融脫媒意味著可交易金融資產的增多。隨著金融市場的深入發展和金融創新日新月異,新的金融工具不斷湧現,金融資產的流動性也不斷提高,貨幣和金融工具之間的替代性空前加大。因而,不僅作為貨幣的貨幣與作為資本的貨幣難以區別,交易賬戶與投資賬戶之間、廣義貨幣與狹義貨幣之間、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之間的界限也日趨模糊,貨幣的定義與計量日益困難與複雜化了。貨幣供應的概念、統計方法和調控方式麵臨巨大衝擊,這將不斷侵蝕貨幣管理當局控製貨幣供應的基礎。2007年以來,國內理論界曾對我國貨幣供應統計的合理性提出質疑,正是這種變化的反應。二是可交易金融資產的增多,將不斷增加對貨幣作為交易和支付中介的需求。總的結果是,貨幣需求的範圍在不斷擴大,其易變性更加顯著。貨幣需求的不穩定,進一步弱化了當局貨幣調控的效力。三是資金從銀行體係中流到資本市場,意味著越來越多的金融活動脫離貨幣管理當局的監控視野,同時也限製了貨幣政策的影響範圍和深度。四是直接融資規模的擴大和市場種類的增加,將不斷收窄貨幣政策的信貸傳導渠道,這將弱化貨幣政策效力。另外,金融脫媒固然有強化貨幣政策的資產價格渠道、利率渠道和匯率渠道傳導效率的作用,但是,在利率等“價格”手段不能充分有效發揮作用的條件下,貨幣政策尚難以有效地利用這些傳導渠道。總之,直接融資的不斷發展,將使得現有的貨幣政策傳導機製受到嚴重阻塞,政府應采取積極措施加以應對。

  (二)國有商業銀行的應對策略

  麵對金融脫媒態勢的不斷深化,加快變革,早日實現由傳統銀行向現代商業銀行的飛躍,是我國商業銀行生存發展的必然選擇。

  (1)建立金融脫媒背景下的經營理念。目前,商業銀行的高管層和中層的經營理念還比較傳統,對金融脫媒的新變化,理念上尚未迅速轉變和完全接受。因此“金融脫媒”下我國商業銀行應進行經營理念的創新,從重點關注信貸市場向信貸市場和證券市場並重轉型,從以資金融通為主向以資金融通、財富管理和風險管理並重轉型。

  (2)推進體製和機製革新。商業銀行應對策略中兩個關鍵、實在的因素是人和部門。商業銀行應實施經營體製的創新,從以部門銀行為主向流程銀行轉型。要實施組織架構的創新,穩步推進垂直的運作方式,實現高效運營服務與有機管理風險的統一;要實施經營模式的創新,整合經營平台,發揮協同效應,節約交易成本,分散經營風險;要迅速適應證券市場變化,帶動全行人力資源機構轉變,大量引進資本市場人才是必由之徑;要實現人力資源管理體係從行政級別導向型向戰略導向、業績導向和技術導向型的轉型。

  (3)轉換業務經營模式,調整客戶結構。業務經營模式轉型方麵,商業銀行要積極探索存貸業務和增值服務並重的業務發展模式和盈利增長模式,大力發展零售業務和中間業務,降低資金依賴型業務的比重。客戶結構調整方麵,要大力發展零售客戶和中小企業客戶,對大型客戶逐步從單純的存、貸和結算業務,過渡到為其直接融資提供銀行服務的綜合業務經營上。

  (4)加強金融產品和管理方法的創新。要實現從淺層創新、孤立創新向依托證券市場開展組合創新、交叉創新、合作創新和深度創新轉型。從被動式的資產負債管理向主動式的資產負債管理轉型,從以定性為主的風險管理向定性、定量並重的風險管理轉型。

  (5)推進綜合化經營。商業銀行必須向全能化經營道路發展,立足我國金融業發展現狀,我國商業銀行可通過以下途徑推進綜合經營:大力發展現有金融混業業務;積極實踐創新的綜合經營業務;構建金融機構之間的戰略聯盟;培育和加強商業銀行的投資銀行功能;加快綜合性金融控股集團的組建進程;選擇商業銀行海外分支機構進行綜合經營試點。

  (6)打造強大的銀行資金鏈,緩解借方非中介化。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已經開始探索通過發行金融債等進行主動負債,通過開發理財產品、投資性避險性產品、年金管理產品來實施產品型負債,通過發行次級債務、資產證券化等獲得資本性資金來源。

  (三)中小商業銀行的應對策略

  隨著我國直接融資渠道的拓寬,金融脫媒將長期發展,這將對中小商業銀行傳統的以資產擴張和存貸款利差為主要利潤來源的經營模式帶來巨大的挑戰,但同時也會給中小商業銀行的業務轉型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首先,在傳統信貸業務被直接融資所替代的同時,金融脫媒的發展也催生了新的資產業務,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為商業銀行的資金運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通過加大對債券及各種結構性產品的投入可以提高商業銀行的資金使用效率增強資產盈利能力。其次,麵對資本市場發展和投資渠道豐富的全新經營環境,中小商業銀行在利用傳統網點吸收存款和繼續發展傳統信貸業務的同時,可以通過金融債券、資產證券化等金融創新手段滿足大規模融資需求,優化資金來源結構,改變高度依靠存款支持業務發展的現狀。再者,強化風險管理。風險管理和業務發展是並行不悖的,風險管理的過程同樣是創造價值的過程。要應對金融脫媒,就要適應商業銀行股權結構變化,逐步建立董事會管理下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在風險管理的執行層麵,要改變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實現風險管理橫向延伸、縱向管理,在矩陣式管理的基礎上實現管理過程的扁平化。要進一步發揮間接風險管理的作用,特別是針對一些時效短、批量化處理的銀行業務,如資金業務、零售業務,要進行間接管理,運用模型用定量分析工具、進行國別風險、地區風險、行業風險、企業風險、家族風險等分析,結合信貸審查等直接管理形式,有效控製業務風險,提高風險管理技術。

  (四)金融製度安排時的應對策略

  根據目前的金融分業經營和監管體製,適應金融脫媒發展影響的製度調整應包括以下幾方麵內容。一是要適當深化綜合經營的製度安排,為商業銀行跨市場業務和產品創新創造更為寬鬆的製度環境。從國際經驗看,金融脫媒發展導致了西方商業銀行經營策略發生了根本性轉變。重要原因之一是金融製度安排的及時調整,放寬銀行業的限製和管製,促進其經營綜合化。首先是放寬銀行業務經營範圍的限製;其次是取消利率上限管製;再則是解除外匯管製,促進資本自由流動,增強本國銀行業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競爭。如果沒有寬鬆的製度環境,商業銀行要加快創新,真正實現業務和收入結構重大轉型是比較困難的。要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適時對現有利率政策作重大調整,有限度放開存款利率限製,使資金能真正按照市場需求決定脫媒的程度。二是進一步加強現有監管製度的協調性與一致性,使現有監管體製能形成促進金融機構創新和加強風險管理的有效機製。在我國現有分業監管體製下,為有效應對金融脫媒的影響,監管部門之間一定要建立有效的協調機製。

  參考文獻

  [1]塗曉兵,金融脫媒下我國商業銀行的路徑選擇,經濟管理,2011(6)。

  [2]朱剛,金融脫媒現象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分析——基於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角度,經濟研究導刊,2008(11)。

  [3]吳修翠,金融脫媒趨勢下商業銀行基於顧客價值的應對策略分析,價值工程,2008(03)。

  [4]Anjan V,Thakor。The Design of Financial Systems:An Review。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ial,1996.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