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折

  (第五倫領祗從上,雲)小官第五倫。自從範巨卿與張元伯奔喪去了,我隨著人打聽,果有此事。他如今觀在墳院中栽鬆種柏,築壘墳牆,早已百日有餘也。老夫在聖人前奏過,言巨卿至仁至德,古今無比,就著老夫將頭踏傘蓋,皇宣丹詔,直至汝陽元伯墳內,征聘此人臨朝,加官賜賞。又著老夫順帶玄纁丹詔,隨路有高才大德,即便舉入朝中重用。老夫既奉朝命,不敢久停久住,直至汝陽征聘巨卿,走一遭去來。(下)(正末上,雲)目從元伯亡過,小生在這墳院中栽鬆種柏,壘墓修墳,卻早過了百日光景。(詩雲)元伯蕭然一命亡,有才無壽兩堪傷。妻夫鏡裏鸞孤影,朋友叢中雁失行。三尺素絲書姓字,一堆黃土蓋文章。晚來不敢高聲哭,隻恐猿聞也斷腸。(唱)

  “中呂”“粉碟兒”直哭的山月蒼蒼,野猿啼老鬆枝上,滿郊祠風卷白楊。吊英魂,歌楚些,不勝悲愴。若不是築室居喪,枉惹的黃泉下故人失望。

  “醉春風”我隻待壘高塚臥麒麟,栽長鬆引鳳凰。(雲)人都道自古及今,那得兄弟廬墓禮來?(唱)這死生交金石友至減心,怎道的謊,慌。今日個浮丘,有朝得誌,我將你恁時改葬。

  “紅繡鞋”我若是為宰為卿為相,(帶雲)元伯也,(唱)我與你立石人石虎石羊。撇下個九歲子四旬妻八十娘,另巍巍分一宅小院,高聳聳蓋一座萱堂。我情願奉晨昏親侍養。

  (第五倫躧馬兒引祗從孔仲山上。雲)老夫第五倫是也。奉聖人的命,與範巨卿加官賜賞。說話中間,可早來到也。令人,接了馬者。(正末雲)隻見遠遠的一簇人馬來到這墳前,不知為何?(唱)

  “石榴花”我則見蕩晨光一道驛塵黃,鬧吵吵人馬扣墳牆。(做見五倫科,唱)我這裏曲躬躬叉手問端詳,(第五倫雲)奉聖人的命,采訪賢士來。(正末唱)道當今聖上訪問賢良。(第五倫雲)賢士接了宣詔者。(正末唱)聽的道接皇宣唬的我魂飄蕩。(第五倫雲)快脫了喪服。(正末唱)脫喪服手腳張狂。(第五倫雲)昔日文王訪太公於磻溪,立周朝之政。賢士比太公何別?(正末唱)我又不曾映斜陽垂約磻溪上,怎生墳院裏遇著文王。

  (第五倫雲)賢士,今日加官賜賞,便好道崢嶸有日,奮發有時。(正末唱)

  “鬥鵪鶉”人都道我暮景桑榆,合有些崢嶸氣象,可正是樂極悲生,今日個泰來否往。(第五倫雲)為你在此築壘墳牆,栽鬆種柏,百日有餘,小官奏知聖人,特來宣命。(正末唱)壘築了這五六板墳牆,奏與帝王,又不曾學傅說作輯為霖,誤陛下眠思夢想。

  (第五倫雲)賢士不可遲延怠慢,便索臨朝,同見聖人去來。(正末唱)

  “上小樓”過舉他門下侍郎。落保了也朝中宰相。(第五倫雲)因賢士高才大德,舉薦為官。(正未唱)有甚麽孝廉方正,德行才能,政事文章?(第五倫雲)若得賢士為官,黎民有望也。(正末唱)怎消的一方之地,百萬生靈,將咱倚仗?(第五倫雲)賢士,您有尹鐸之才,當以重用。(正末唱)我又無尹鐸才怎生保障?

  (第五倫雲)請賢士上馬。(正末雲)念吾弟威靈可表。範式丹誠,本來廬墓。但朝廷有詔,禮不容違。苟得誌於朝,必不使吾弟湮滅九泉之下。(做辭墓科)(第五倫雲)祗從人擺開頭踏,慢慢的行。(孔仲山喝雲)避路。(正末唱)

  “幺篇”列旌旗一望中,擺頭踏半裏長。我則見馬前虞候,誌氣昂昂,狀貌堂堂。問姓名,是故人,別來無恙?(雲)那喝道的敢是孔仲山麽?(孔仲山雲)然也。(正末驚問,雲)呀,兄弟,你怎做馬前一卒?(孔仲山雲)因為王韜賴了我萬言長策,所以不能為官。您兄弟該當馬前虞候的身役。哥哥,您請穩便。(正末唱)我怎敢恰為官貴人多忘。

  (第五倫雲)賢士,他是何人?(正末雲)相公不知,此人是孔宣聖一十七代賢孫孔仲山是也。這秀才文章勝在下十倍,被判院門下女婿王韜賴了他萬言長策,以此不能為官。(第五倫雲)便著人拿王韜來,我奏知聖人,依律重責。賢士,想王韜這廝,則待閉塞賢門,情理可惡。(正末雲)相公,據孔仲山之才,當以重用。(第五倫雲)既然賢士說孔仲山才德過人,小官順帶有玄纁丹詔在此,就著孔仲山受了宣詔,俺三人一同上馬,見聖人去來。(正末雲)既如此,賢弟你可脫了衣服,換了朝章者。(孔仲山做換衣服科)(正末唱)

  “十二月”忙換了麻衣布裳,便穿上束帶朝章。拜受了玄纁一箱,跪聽了丹詔十行。(第五倫雲)孔仲山,您望闕謝了聖人的恩者。(正末唱)麵朝著東都洛陽,三舞蹈頓首減惶。

  “堯民歌”多謝你荊州太守漢循良,舉薦我布衣芒屧到朝堂。死生交端不比孫龐,清廉吏須當效龔黃。行藏,行藏,暗酌量,也不足咱虛謙讓。

  (第五倫雲)範巨卿,為你高才大德,信義雙全,老夫奉聖人的命,與賢士加官賜賞。(正末唱)

  “耍孩兒”愧微臣敕賜加官賞,(帶雲)隻是張劭嗬,(唱)他未沾恩我豈敢承當。念生平籍貫在山陽,幼年間父母雙亡,三公若是無伊呂,四海誰知有範張?(第五倫雲)那張劭的才能德行,比你如何?(正末唱)臣比張劭無名望,張劭德重如曾、顏、閔、冉,才高似賈、馬、班、楊。

  (第五倫雲)張劭有多大年紀了?(正末唱)

  “二煞”犬馬年雖是長,論學問他更強,私心願奉為宗匠。想漢朝豈無良史書名姓,眾文武自有傍人話短長,臣舉孔仲山可作頭廳相。(第五倫雲)那孔嵩比你如何?(正末唱)似臣嗬常人有數,論此人國士無雙。

  (第五倫雲)雖然無了張元伯,可得了孔仲山,卻正是得一賢,失一賢。(正末唱)

  “一煞”雖然是得一賢失一賢,(孔仲山雲)可惜無了元伯哥哥。(正末唱)您也何須的涕兩行淚兩行,得蜀望隴休多想。(帶雲)死了元伯嗬(唱)恰便似扢折了千尋白玉擎天柱,(帶雲)用了孔仲山嗬(唱)賠與你個萬丈黃金架海梁。豈不聞晏平仲為齊相,乘車人憂心悄悄,倒是禦車吏壯誌揚揚。

  (第五倫雲)令人,與我拿的王韜安在?(祗候拿王仲略上,雲)稟爺,拿的王韜到了也。當麵!(王仲略不肯跪科,祗從雲)你怎麽不跪?(王仲略雲)壽不壓職。也罷也罷,我跪著。(第五倫雲)兀那王韜!你怎敢混賴了孔仲山萬言長策?(王仲略雲)您這個老大人差了,我若不賴他的文章,我可怎麽能勾做官,便總甲我也不得做。(第五倫雲)您等俱望闕跪者,聽聖人的命。(斷雲)聖天子思求良輔,下弓旌廣開賢路。何止是聘及山林,但聞名不遺丘墓。汝陽郡張劭雖亡,有範式亟稱其素,可遙封翰院編修,賜母妻並沾榮祿。遺弱息君章、子徵,可即授陳留主簿。範式拜禦史中丞,其孔嵩尚書吏部。王仲略詐冒為官,杖一百終身廢錮。見天恩浩蕩無私,與群臣相安舉錯。(正末等謝恩科,唱)

  “煞尾”我為甚覷功名不在心,也則念窮交不忍忘,因此乞天恩先到泉台上,才留的這雞黍深盟與那後人講。

  題目 義烈傳子母褒揚

  正名 死生交範張雞黍

  §§鄭光祖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在今山西省臨汾市西)人。其生卒年不可考,元人周德清在作於一三二四年的《中原音韻自序》中,已經提到了他的去世;同時,從《錄鬼簿》看,他享年亦較高,故人稱“鄭老先生”,以七十歲計,他的生年約在1255年前後,卒年在1324年以前。他的生平史料留傳下來的極少,我們隻知道他長期生活在杭州,以儒補杭州路吏。由於元朝前期未實行科舉製,所以習儒是沒有什麽出路的;而元人重吏,以吏入官是當時最重要的仕途。但鄭德輝雖補杭州路吏,似乎一直屈沉下僚,未能得到升遷,難以施展抱負。最後他病卒在杭州,火葬於西湖之靈芝寺。《錄鬼簿》說他“為人方直,不妄與人交,故諸公多鄙之,久則見其情厚,而他人莫之及也”。

  鄭德輝幾乎把他全部的理想與才華都傾注在雜劇的創作當中。據今所知,他一生總共寫作了18個劇本,現存的有《亻芻梅香騙翰林風月》、《迷青瑣倩女離魂》(一說為趙公輔作)、《醉思鄉王粲登樓》、《輔成王周公攝政》、《虎牢關三戰呂布》(一說為武漢臣作)、《鍾離春智勇定齊》(一說為無名氏作)、《立成湯伊尹耕莘》(一說為無名氏作)、《程咬金斧劈老君堂》(一說為無名氏作)等8種,僅存殘曲的有《崔懷寶月夜聞箏》1種,已佚的有《采蓮舟》、《秦樓月》、《細柳營》、《哭孺子》、《指鹿道馬》、《哭晏嬰》、《後庭花》、《梨園樂府》、《紫雲娘》9種。

  這些劇作,大都取材於曆史故事或曆史傳說,但作者的主旨,卻重在表達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即所謂“借古人之酒杯,澆自己胸中之塊壘”。象《王粲登樓》、《周公攝政》、《三戰呂布》等,或者通過文人的落魄而表現出懷才不遇的極度悲憤;或者通過對正麵人物浩然正氣的歌頌,來表達對建功立業、一層宏圖的無比渴望。《翰林風月》和《倩女離魂》屬於另一類生活風情劇,在對曲折的愛情故事描繪的同時,作者同樣表達出了對儒生酸甜苦辣的種種感慨。與關漢卿等早期的北方劇作家相比,鄭德輝的劇作更注重於個人對生活的主觀感受,而不是現實本身的客觀的社會問題。

  鄭光祖的劇作,又比較典型的代表著南方文人雜劇創作的風格:刻意追求藝術形式上的完美。在結構方麵,精心結撰,巧妙安排衝突,劇情往往起伏跌宕而錯落有致。語言風格方麵,以清雅流麗見長,並多以古書之語入曲,才情學問,結合得恰到好處。這一點與北方作家的質樸豪辣。有著顯著的不同。明代的曲論家於此十分讚賞;劇作家也往往摹仿,甚至走入極端。

  鄭光祖還留存著為數不多的一些散曲作品。這些作品以描述歸隱生活和閨怨離情者為多,風格上與他的雜劇作品大體相似。但總的來說成就並不太高。

  鄭光祖的創作,在當時就得到了廣泛的高度評價。鍾嗣成《錄鬼簿》說“公之所作,不待備述,名香天下,聲振閨閣,伶倫輩稱‘鄭老先生’,皆如其為德輝也。”不過鍾氏又說:“惜乎所作貪於俳諧,未免多於斧鑿。”實際上,“斧鑿”較為允當,而“俳諧”則未必盡然。

  早在1324年,曲論家就把鄭光祖與關漢卿、白樸、馬致遠並提,指為對元曲有重大貢獻的前輩。明初,朱權《太和正音譜》更稱讚說:“鄭德輝之詞,如九天珠玉。其詞出語不凡,若咳唾落乎九天,臨風而生珠玉,誠傑作也。”此後曲家論元曲四大家,必舉鄭氏為其一。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甚至說:“元人樂府稱馬東籬、鄭德輝、關漢卿、白仁甫為四大家。馬之詞老健而乏滋媚,關之詞激曆而少蘊藉,白頗簡淡,所欠者俊語,當以鄭為第一。”當然,這種評價不免包涵著明人形式主義審美趣味的偏見。但無論如何,經過了數百年時間的考驗,鄭光祖的成就和地位,一直是舉世公認的。

  亻芻梅香騙翰林風月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雜劇第二卷(二)

    作者:關漢卿等  

    經典名著 【已完結】

    關漢卿雜劇的劇場性和語言藝術:1.在創作劇本時,注意盡快“入戲” ,聚焦 到主要的戲劇矛盾上,從而迅速引起觀眾看戲的興趣。2.很注意處理戲劇衝突的節奏,注意...

  • 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雜劇第二卷(五)

    作者:關漢卿等  

    經典名著 【已完結】

    關漢卿雜劇的劇場性和語言藝術:1.在創作劇本時,注意盡快“入戲” ,聚焦 到主要的戲劇矛盾上,從而迅速引起觀眾看戲的興趣。2.很注意處理戲劇衝突的節奏,注意...

  • 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雜劇第二卷(四)

    作者:關漢卿等  

    經典名著 【已完結】

    關漢卿雜劇的劇場性和語言藝術:1.在創作劇本時,注意盡快“入戲” ,聚焦 到主要的戲劇矛盾上,從而迅速引起觀眾看戲的興趣。2.很注意處理戲劇衝突的節奏,注意...

  • 貞觀政要

    作者:(唐)吳兢撰  

    經典名著 【已完結】

    《貞觀政要》是一部政論性的史書。這部書以記言為主,所記基本上是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與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關於施政問題的對話以及一些大臣的諫議和勸諫奏疏。此外也記載了一些政治、經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