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十二年(癸酉、前168)

  前十二年(癸酉,公元前168年)

  [1]冬,十二月,河決酸棗,東潰金堤、東郡;大興卒塞之。

  [1]冬季,十二月,黃河在酸棗縣決口,向東衝潰了金堤,淹沒東郡;朝廷大量征發士卒堵塞決口。

  [2]春,三月,除關,無用傳。

  [2]春季,三月,朝廷宣布廢止關隘檢查製度,吏民出行不必帶證明身份的符傳。

  [3]晁錯言於上曰:“聖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減湯、禹,加以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餘力;生穀之土夫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遊食之民未盡歸農也。

  [3]晁錯對文帝說:“英明的君主在位,百姓不受饑寒的折磨,這並不是君主能親自耕作供給百姓食物,親自織布為百姓做衣服,而是君主為百姓開辟了生財之路。所以堯遇到九年的大澇災,商湯七年的大旱災,而全國並沒有被拋棄的病餓者,其原因就在蓄積多而預先做了充分的準備。現在海內大一統,土地之廣、人口之眾,不亞於商湯和夏禹時代,再加上沒有持續幾年的旱澇天災,但蓄積卻沒有那時多,原因何在?是因為土地還有餘力沒有利用,百姓還有餘力沒有發揮;可生長穀物的土地還沒有全部開墾,山林川澤的財富還沒有全部開發,不從事生產而消耗糧食的遊民還沒有全部回歸農業生產。

  夫寒之於衣,不待輕暖;饑之於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製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父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於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民者,在上所以牧之;民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無擇也。

  “嚴寒之時人們急需衣服,不求輕暖,能禦寒就穿;饑餓時急需食品,不求香甜可口,能充饑就吃。饑寒臨身,人們顧不得講究廉恥。人之常情,一天不吃兩餐就會挨餓,一年不做衣服就會挨凍。如果腹中饑餓卻得不到食物,肌膚寒冷卻得不到衣服,即便是慈父也不能保有他的兒子,君主怎麽能夠控製住他的百姓呢!英明的君主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引導百姓從事農桑耕織,少收賦稅,多搞蓄積,用來充實府庫,防備旱澇災害,所以才能穩定對百姓的統治。百姓的善惡,就看君主如何去誘導、統治他們;百姓追求財利,就如同水隻會向下流而不選擇方向一樣。

  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藏,在於把握,可以周海內而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布、帛,生於地,長於時,聚於力,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

  “珠、玉、金、銀等物品,餓的時候不能吃,冷的時候不能穿;但是大家都把它們視為珍寶,原因就在於君主使用它們。這些東西輕又小便於收藏,隻要拿著握於手掌中的那麽一點,就可以周遊天下而不受饑寒之苦。這可以使臣子輕易地背叛他的君主,使百姓輕易地離開故鄉,刺激了盜賊的貪欲,使逃亡者得到輕便的資財。粟、米、布、帛等物,產於土地,按時成長,投入很多人力,不是一天就可以生產出來的;重達數石的粟、米、布、帛,價值有限,一個體力中等的人卻已無法搬運,它不會成為資賊劫奪的目標,但人們一天得不到它們,就得忍受饑寒。所以英明的君主看重五穀而輕視金玉。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繇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複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賈而賣,無者取倍稱之息,於是有賣田宅,鬻妻子以償責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遊崐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無農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裏遊敖,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並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

  “現在家中有五口人的農民家庭,為官府服徭役的不少於兩個人,能耕種的土地不過一百畝,百畝土地的收獲量不超過一百石。農民春季耕種,夏季鋤草,秋季收獲,冬季貯藏,砍柴,修繕官府房屋,服徭役;春天不能避風塵,夏天不能避暑熱,秋天不能避陰雨,冬天不能避嚴寒,一年四季沒有休息的日子;還有民間的人情往來,吊唁死者慰問病人、贍養父母、哺育子女等負擔,也得從一百石的收獲物中支付。農民如此勤勞困苦,還要再蒙受旱澇災害,官府政令嚴苛而賦稅繁重,不按規定時間征收賦稅,早上發布的政令晚上又有變化。農民家中有資財的,以半價折賣,家中貧窮的,隻好去借利息雙倍的高利貸,於是就有人賣土地房宅、賣妻賣子以償還債務了。而那些行商坐賈,實力大的積貯錢財發放雙倍利息的高利貸,實力小的坐在市肆中作買賣,依靠手中囤積的物品,每天遊蕩在都市之中,得知皇帝急需某種物品,就把價格提高到兩倍以上。所以商人男的不去耕田耘草,女的不去養蠶紡織,但穿衣服卻非穿華麗的綢緞不可,吃飯非吃好米好肉不可。商人不受農民那樣的辛苦,卻可以得到很多錢財。商人依仗手中大量的錢財,與王侯顯貴結交,勢力超過了一般官員,於是以財利進行傾軋;商人到千裏之外遨遊,車子在路上前後相望,絡繹不絕。他們乘坐著堅實的車子,鞭策著肥馬,踏著絲製的鞋子,穿著精美的白色綢緞衣服。這就是商人兼並農民、農民破產流亡的原因。

  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於貴粟;貴粟之道,在於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餘者也;取於有餘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餘,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複卒三人;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為複卒。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以是觀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今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複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爵者,上之所擅,出於口而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於地而不乏。夫得高爵與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於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現在的當務之急,沒有比使百姓從事農耕更重要的了。要想使百姓務農,關鍵在於使全社會把糧食看成為珍寶;使全社會把糧食看做珍寶的方法,在於朝廷把糧食作為獎懲手段統治百姓。可以召募天下百姓向官府繳納糧食,用以購買爵位免除罪名。這樣,富人可以擁有爵位,農民可以得到錢,糧食就不會被屯積。那些能夠繳納糧食換取爵位的人,都是糧食有餘的,收取餘糧供給國家使用,就可以減少對貧困百姓收取的賦稅,這就是所說的‘損有餘,補不足’,政令一公布就可以給百姓帶來利益。現行的律令規定:有一匹戰馬的人家,可免除三人的兵役;戰馬,是天下的重要軍事裝備,所以給予免除兵役的優待。神農的教令說:‘有高達十仞的石砌城牆,有寬達一百步的滾沸的護城河,有一百萬全副武裝的士兵,但沒有糧食,那無法守住城池。’由此看來,糧食是君主的重要資本,是國家政治的根本所在。現在百姓繳納糧食要得到五大夫以上的爵位,才能免除一人的兵役,這與對有戰馬的人的優待相比較,差得太遠了。封爵的權力,是君主所專有的,由口而出可以無窮無盡;糧食,是百姓所種的,生長於土地而不會缺乏。得到高等爵位和免除罪名,是天下百姓最迫切的欲望;讓天下人輸送糧食到邊境地區,以換取爵位、免除罪名,不用三年時間,邊塞的糧食儲備就必定會很多了。”

  帝從之,令民入粟於邊,拜爵各以多少級數為差。

  文帝采納晁錯的意見,下令規定:百姓輸送糧食到邊塞,依據輸送糧食的多少,分別授給高低不同的爵位。

  錯複奏言:“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竊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邊食足以支五歲,可令入粟郡縣矣;郡縣足支一歲以上,可時赦,勿收農民租。如此,德澤加於萬民,民愈勤農,大富樂矣。”

  晁錯又上奏說:“陛下降恩,讓天下人輸送糧食去邊塞,以授給爵位,這是對百姓的很大恩德。我私下擔憂邊塞駐軍的糧食不夠吃,所以讓天下的屯糧崐大批流入邊塞。如果邊塞積糧足夠使用五年,就可以讓百姓向內地各郡縣輸送糧食了;如果郡縣積糧足夠使用一年以上,可以隨時下詔書,不收農民的土地稅。這樣,陛下的恩德雨露普降於天下萬民,百姓就會更積極地投身農業生產,天下就會十分富庶安樂了。”

  上複從其言,詔曰:“道民之路,在於務本。朕親率天下農,十年於今,而野不加辟,歲一不登,民有饑色;是從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務。吾詔書數下,歲勸民種樹而功未興,是吏奉吾詔不勤而勸民不明也。且吾農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將何以勸焉!其賜農民今年租稅之半。”

  文帝采納了他的建議,下詔說:“引導百姓的正確道路,在於讓他們從事農業生產。朕親自率領天下人務農耕種,至今已有十年了,但荒地的開墾沒有增加,一年收成不好,百姓就有饑餓之色;這是從事農耕的人還不多,而官吏沒有切實發展農業。朕屢次頒下詔書,每年都鼓勵百姓種植,至今未見成效,這就證明官吏沒有認真地執行詔令去勉勵百姓。況且朕的農民生活很苦而官吏並不去照顧他們,又怎麽能勉勵他們從事農業呢!今年把原定征收的土地稅的的一半賜給農民。”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