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附錄五《大唐西域記》摘錄

  《大唐西域記》 玄奘辯機原著

  卷第一

  阿耆尼國

  阿耆尼國國東西六百餘裏,南北四百餘裏,國大都城周六七裏,四麵據山,道險易守。泉流交帶,引水為田,土宜穈、黍、香棗、蒲萄、梨、柰諸果。氣序和暢,風俗質直。文字取則印度,微又增損。服飾氈褐,斷發無巾。貨用金錢、銀錢、小銅錢。其國人也,勇而寡略,好自稱伐。國無綱紀,法不整肅。伽藍十餘所,僧徒二千人,習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經教律儀,既遵印度,諸習學者,即其文而翫之,戒行律儀,潔清勤勵,然食雜三淨,滯於漸教矣。

  千泉

  素葉城西行四百餘裏至千泉。千泉者,地方二百餘裏,南麵雪山,三陲平陸。水土沃潤,林樹扶疏,暮春之月,雜花若綺,泉池千所,故以名焉。突厥可汗每來避暑。中有鹿群,多飾環鈴,馴狎於人,不甚驚走。可汗愛賞,下命群屬:“敢將殺害,有誅無赦。”此鹿群得終其壽。

  大沙磧

  從此西北,入大沙磧,絕無水草,途路彌漫,疆境難測,望大山,尋遺骨,以知所指,以記經途。行五百餘裏,至颯秣建國。唐言康國。

  大雪山

  東南入大雪山,山穀高深,峰岩危險,風雪相繼,盛夏合凍,積雪彌穀,蹊徑難涉。山神鬼魅,暴縱妖祟,群盜橫行,殺害為務。

  卷第二

  印度總述

  一、釋名

  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雲印度,印度之人,隨地稱國,殊方異俗,遙舉總名,語其所美,謂之印度。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稱。言諸群生輪回不息,無明長夜,莫有司晨,猶白日既隱,宵月斯繼,雖有星光之照,豈如朗月之明!苟緣斯致,因而譬月。良以其土聖賢繼軌,道凡禦物,如月照臨。由是義故,謂之印度。印度種姓,族類群分,而婆羅門特為清貴,從其雅稱,傳以成俗,無雲經界之別,總謂婆羅門國焉。

  二、疆域

  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之境,周九萬餘裏,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廣南狹,形如半月。畫野區分,七十餘國。時特暑熱,地多泉濕。北乃山阜隱軫,丘陵斥鹵;東則川野沃潤,疇壟膏腴;南方草木榮茂;西方土地磽確,斯大槩也,可略言焉。

  (作者按:餘下還有三、數量、四、歲時、五、邑居、六、衣飾、七、饌食、教育、十佛教、十一、族姓、十二、兵術、十三、刑法、十四、敬儀、十五、病死、賦稅、物產)

  卷第三

  城附近寺塔及白衣外道本師說法處

  城南不遠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妝飾有虧,靈異相繼。傍有伽藍,空無僧侶。

  城東南四五十裏至石窣堵波,無憂王之建也,高二百餘尺。池沼十數,流帶左右。雕石為岸,殊形異類。激水清流,汨淴漂注,龍魚水族,窟穴潛泳。四色蓮花,彌漫清潭。百果具繁,同榮異色。林沼交映,誠可遊玩。傍有伽藍,久絕僧侶。

  窣堵波側不遠,有白衣外道本師悟所求理初說法處,今已封記。傍建天祠。其徒苦行,晝夜精勤,不遑寧息。本師所說之法,多竊佛經之義,隨類設法,擬則軌儀,大者謂比丘,小者稱沙彌,威儀律行,頗同僧法。唯留少發,加之露形,或有所服,白色為異。據斯流別,稍用區分,其天師像,竊類如來,衣服為差,相好無異。

  (作者按:梵名“窣堵波”,在中國翻譯為“浮圖”、“塔陀”。佛塔源於印度,原為埋葬僧侶的墓穴,後為佛教的一種象征。)

  大石門及王子舍身飼虎處

  從此複還叉始羅國北界,渡信度河,東南行二百餘裏,度大石門,昔摩訶薩埵王子於此投身飼餓烏檡。音徒。其南百五十步有窣堵波,摩訶薩埵湣餓獸之無力也,行至此地,乾竹自刺,以血啖之,於是乎獸乃噉焉。其中土地洎諸草木,微帶絳色,猶血染也。人履其地,若負芒刺,無雲疑信,莫不悲愴。

  舍身北有石窣堵波,高二百餘尺,無憂王之所建也,雕刻奇製,時燭神光,小窣堵波及諸石龕動以百數,周此瑩域。其有疾病,旋繞多愈。

  卷第四

  彌猴獻蜜奉及釋迦等遺跡處

  石室東南二十四五裏,至大凅池,傍有窣堵波。在昔如來行經此處,時有彌猴持蜜奉佛,佛令水和,普遍大覺,彌猴喜躍,墜坑而死;乘茲福力,得生人中。

  池北不遠大林中,有過去四佛經行遺跡,其側有舍利子、沒特伽羅子等千二百五十大阿羅漢習定之處,並建窣堵波,以記遺跡。如來在世,屢遊此國,說法之所有封樹。

  從此東北行五百餘裏,至薩他泥濕伐羅國。中印度境。

  (作者按:這裏的舍利子、沒特伽羅子分別是指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中的舍利弗和目犍連二人。)

  摩裕羅城

  國西北境殑伽河東岸有摩裕羅城,周二十餘裏,居人殷盛。清流交帶,出鍮石,水精寶器。去城不遠,臨殑伽河,有大天祠,甚多靈異。其中有池,編石為岸,引殑伽水為浦,五印度人謂之殑伽河門,生福滅罪之所。常有遠方數百千人集此藻濯。樂善諸王建立福舍,備珍羞,儲醫藥,惠施鰥寡,周給孤獨。

  (作者按:殑伽河即現在印度的恒河。)

  卷第五

  玄奘會見戒日王

  初,受拘摩羅王請白,自摩揭陁國前往迦摩縷波國。時戒日王巡方在羯朱嗢祗邏國,命拘摩羅王曰:“宜與那爛陁遠客沙門速來赴會。”於是遂與摩羅王往會見焉。戒日王勞苦已曰:“自何國來?將何所欲?”對曰:“自大唐國來,請求佛法。”王曰:“大唐國在何方?經途所亙,去斯遠近?”對曰:“當此東北數萬餘裏,印度所謂摩訶至那國是也。”王曰:“嚐聞摩訶至那國有秦王天子,少而靈鑒,長而神武,昔先代喪亂,率土分崩,兵戈競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懷遠略,興大慈悲,拯濟含識,平定四海,風教遐被,德澤遠洽,殊方異域,慕化稱臣。氓庶荷其亭育,鹹歌《秦王破陣樂》。聞其雅頌,於茲久矣。盛德之譽,誠有之乎?大唐國者,豈此是耶?”對曰:“然。至那者,前王之國號;大唐者,我君之國稱。昔未襲位,謂之秦王,今已承統,稱曰天子。前代運終,群生無主,兵戈亂起,殘害生靈。秦王天縱含弘,心發慈湣,威風鼓扇,群凶殄滅,八方靜謐,萬國朝貢。愛育四生,敬崇三寶,薄賦斂,省刑罰,而國用有餘,氓俗無宄,風猷大化,難以備舉。”戒日王曰:“盛矣哉,彼土群生,福感聖主。”

  卷第六

  臘伐尼林及釋迦誕生傳說

  箭泉東北行八九十裏,至臘伐尼林,有釋種浴池。澄清皎鏡,雜花彌漫。其北二十四五步,有無憂花樹,今已枯悴,菩薩誕靈之處。菩薩以吠舍佉月後半八日,當此三月八日,上座部則曰以吠舍佉月後半十五日,當此三月十五日。次東窣堵波,無憂王所建,二龍`浴太子處也。菩薩生已,不扶而行於四方,各七步,而自言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今茲而往,生分已盡。”隨足所蹈,出大蓮花。二龍躍出,住虛空中而各吐水,一冷一煗,以浴太子。浴太子窣堵波東,有二清泉,旁建二窣堵波,是二龍從地躍出之所。菩薩生已,支屬宗親莫不奔馳,求水與浴。夫人之前,二泉湧出,一冷一煗,遂以浴洗。其南窣堵波,是天帝釋捧接菩薩處。菩薩初出胎也,天帝釋以妙天衣跪接菩薩。次有四窣堵波,是四天王抱接菩薩處也。菩薩從右脅生已,四大天王以金色氈衣捧菩薩,置金機上,至母前曰:“夫人誕斯福子,誠可歡慶!諸天尚喜,況世人乎?”

  四天王捧太子窣堵波側不遠,有大石柱,上作馬像,無憂王之所建也。後為惡龍霹靂,其柱中折仆地。傍有小河,東南流,土俗號曰油河。是摩耶夫人產孕已,天化此池,光潤澄淨,欲令夫人取其沐浴,除去風虛。今變為水,其流尚膩。

  執金剛躃地處

  善賢寂滅側有窣堵波,是執金剛躃地處。大悲世尊隨機利見,化功已畢,入寂滅樂,於雙樹間,北首而臥。執金剛神、密跡力士見佛滅度,悲慟唱言:“如來舍我入大涅槃,無歸依,無覆護!”毒箭深入,愁火熾盛,舍金剛杵,悶絕躃地。久而又起,悲哀戀慕,相互謂曰:“生死大海,誰作舟楫?無明長夜,誰為燈炬?”

  卷第七

  佛舍利窣堵波

  大城西北伽藍中萃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印度記》曰:此中有如來舍利一升。昔者世尊嚐於此處,七日之中,為天、人眾顯說妙法。其側則有過去三佛坐及經行遺跡處。鄰此複有慈氏菩薩像,形量雖小,威神嶷然,靈鑒潛通,奇跡間起。

  阿難分身寂滅傳說

  濕吠多補羅伽藍東南行三十餘裏,殑伽河南北岸各有一窣堵波,是尊者阿難陁分身與二國處。阿難陁者,如來之從父弟也,多聞總持,博物強識,佛去世後,繼大伽葉持正法,導進學人。在摩揭陁國,於林中經行,見一沙彌諷誦佛經,章句錯謬,文字紛亂。阿難聞已,感慕增懷,徐詣其所,提撕指授。沙彌笑曰:“大德耄矣,所言謬矣!我師高明,春秋鼎盛,親承示誨,誠無所誤。”阿難默然,退而歎曰:“我年雖邁,為諸眾生,欲久住世,住持正法。然眾生垢重,難以誨語。久留無利,可速滅度。”於是去摩揭陁國,趣吠舍釐城,渡殑伽河,泛舟中流。摩揭陁王聞阿難去,情深戀德,即嚴戎駕,疾驅追請,數百千眾,營軍南岸。吠舍釐王聞阿難來,悲喜盈心,亦治軍旅,奔馳迎候,數百千眾,屯集北岸。兩軍相對,旌旗翳日。阿難恐鬭其兵,更相殺害,從舟中起,上升虛空,示現神變,即入寂滅。化火焚骸,骸又中折,一墜南岸,一墜北岸,於是二王各得一分,舉軍號慟,俱還本國,起窣堵波,而修供養。

  (作者按:阿難為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以英俊、強識、多聞第一。)

  卷第八

  前正覺山及佛成道故事

  伽耶迦葉波事火東,渡大河,至缽羅笈菩提山。唐言前正覺山。如來將證正覺,先登此山,故雲前正覺也。如來勤求六歲,未成正覺,後舍苦行,示受乳糜,行自東北,遊目此山,有懷幽寂,欲證正覺。自東北岡登以至頂,地既震動,山又傾搖。山神惶懼,告菩薩曰:“此山也,非成正覺之福地也。若止於此,入金剛定,地當震陷,山亦傾覆。”菩薩下自西南,山半崖中,背岩麵潤,有大石室,菩薩即之,加趺坐焉。地又震動,山複傾搖。時淨居天空中唱曰:“此非如來成正覺處。自從西南十四五裏,去苦行處不遠,有卑缽羅樹,下有金剛座,去來諸佛,鹹於此座而成正覺。願當就彼!”菩薩方起,室中龍曰:“斯室清靜,可以證聖,唯願慈悲,勿有遺棄!”菩薩既知非取證所,為遂龍意,留影而去。影在昔日,賢愚鹹睹,泊於今日,或有得見。諸天前導,往菩提樹,逮乎無憂王之興也,菩薩登山上下之跡,皆樹旌表,建窣堵波,度量雖殊,靈應莫異,或花雨空中,或光照幽穀。每歲龍安居日,異方法俗,登修供養,信宿乃還。

  卷第九

  那爛陁僧伽藍

  從此北行三十餘裏,至那爛陁唐言施無厭。僧伽藍。聞之耆舊曰:此伽藍南菴沒羅林有池,其龍名那爛陁,傍建伽藍,因取為稱。從其實議,是如來在昔修菩薩行,為大國王,建都此地,悲湣眾生,好樂周給,時美其德,號施無厭。由是伽藍因以為稱。其地本菴沒羅園,五百商人以十億金錢買以施佛。佛於此處三月說法,諸商人等亦證聖果。佛涅槃後未久,此國先王鑠迦羅阿迭多唐言帝旦。敬重一乘,遵崇三寶,式占福地,建此伽藍。初興功也,穿龍傷身。時有善占尼乾外道見而記曰:“斯勝地也,建立伽藍,當必昌盛,為五印度之軌則,逾千載而彌隆。後進學人,易以成業,然多歐血,傷龍之故也。”其子佛陀毱多王唐言覺護。繼體承統,聿遵勝業,次此之南又建伽藍。咀他揭多毱多王唐言如來。篤修前緒,次此之東又建伽藍。婆羅阿迭多唐言幼日。王之嗣位也,次此東北有建伽藍。功成事畢,福會稱慶,輪誠幽顯,延請凡聖。其會也,五印度僧萬裏雲集。眾坐已定,二僧後至,引上三重閣。或有問曰:“王將設會,先請凡聖,大德何方?最後而至?”曰:“我至那國也。和上嬰疹,飯已方行,受王遠請,故來赴會。問者驚駭,遂以白王。王心知聖也,躬往問焉。遲上重閣,莫知所去。王更深信,舍國出家。出家既已,位居僧末,心常怏怏,懷不自安:“我昔為王,尊居最上,今者出家,卑在眾末!”尋往白僧,自述情事。於是眾僧和合,令未受戒者以年齒為次。故此伽藍獨有斯製。其王之子伐闍羅唐言金剛。嗣位之後,信心貞固,複於此西建立伽藍。其後中印度王此北複建大伽藍。於是周垣峻峙,同為一門。既曆代君王繼世興建,窮諸剞劂,誠壯觀也。帝日王大伽藍者,今置佛像,眾中日差四十僧就此而食,以報施主之恩。

  僧徒數千,並俊才高學也。德重當時,聲馳異域者,數百餘矣。戒行清白,律議淳粹。僧有嚴製,眾鹹貞素,印度諸國皆仰則焉。輕益談玄,渴日不足,夙夜警誡,少長相成。其有不談三藏幽旨者,則形影自愧矣。故異域學人,欲馳聲問,鹹來稽疑,方流雅譽。是以竊名而遊,鹹德禮重。殊方異域欲入談議,門者詰難,多屈而還,學深今古,乃得入焉。於是客遊後進,詳論藝能,其退飛者,固十七八矣。二三博物,眾中次詰,莫不挫銳,頹其名。若其才高學博,強識多能,明德哲人,聯暉繼軌。至如護法、護月,振芳塵於遺教;德慧、堅慧,流雅譽於當時。光友之清論,勝友之高談,智月則風鑒明敏,戒賢乃至德幽邃。若此上人,眾所知識,德隆先達,學貫舊章,述作論釋,各十數部,並盛流通,見珍當世。

  (作者按:那爛陀伽藍,又稱爛陀寺,是印度古代一所曆史悠久的最高的佛教學府,其不僅規模宏大,藏書豐富,人材輩出,印度許多佛學大師都曾在這裏講學或授業。玄奘法師留學印度大部分時間是在此寺度過。)

  卷第十

  護法遺事

  建誌補羅城者,即達摩波羅唐言護法。菩薩本生之城。菩薩此國大臣之長子也,幼懷雅量,長而弘遠,年方弱冠,王姬下降。禮筵之夕,憂心慘悽,對佛像前殷勤祈請。至誠所感,神負遠遁,去此數百裏,至山伽藍,坐佛堂中。有僧開戶,見此少年,疑其盜也,更詰問之。菩薩具懷指告,因請出家。眾鹹驚異,遂允其誌。王乃宣命,推求遐邇,乃知菩薩神負遠塵。王之知也,增深敬異。自染衣已,篤學精勤,令問風範,語在前記。

  卷第十一

  佛教二部

  僧伽羅國先時唯宗淫祀。佛去世後第一百年,無憂王弟摩醯因陁羅舍離欲愛,誌求聖果,得六神通,具八解脫,足步虛空,來遊此國,弘宣正法,流布遺教。自茲已降,風俗淳信。伽藍數百所,信徒二萬餘人,遵行乘上座部法。佛教至後二百餘年,各擅專門,分成二部。一曰摩訶毗羅住部,斥大乘,習小教;二曰阿跋耶祗釐住部,學乘二乘,弘演三藏,僧徒乃戒行貞潔,定慧凝明,儀範可師,濟濟如也。

  卷第十二

  蔥嶺

  從此東入蔥嶺,蔥嶺者,據瞻部洲中,南接大雪山,北至熱海、千泉,西至活國,東至烏铩國,東西南北各數千裏。崖嶺數百重,幽穀險峻,恒積冰雪,寒風勁烈。多出蔥,故謂蔥嶺,又以山崖蔥翠,遂以名焉。

  (作者注:《大唐西域記》是一部蜚聲中外的不朽巨著,共十萬餘字。它特別是一部全世界學者公認的、了解古代印度社會、曆史、風俗、文化、宗教等唯一一部權威性的著作。這部書不僅史料翔實,內容廣博,條理分明,而且文筆典雅。讀之,如親睹西域異國那些奇異風情。該書共十二卷,內容中大量言及西域一百多國的各種國情及佛教的曆史、演變、傳說及遺跡等。為使讀者對由唐代高僧玄奘法師及其弟子辯機所撰寫的這部著作的全書寫作風格和內容有一些印象和了解,現作者特從由季羨林先生主編的《大唐西域記校注》一書摘錄是書每一卷其中一二段文字於上,以饗讀者。)後記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紅牆檔案(二)
10紅牆檔案(三)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