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6.中共中央讓張國燾當紅軍總政委;張國燾仍遲遲按兵不動,鬆潘戰役流產

  收到張國燾在雜穀腦發出的電報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正在實施鬆潘戰役計劃,看到電報內容,都吃了一驚。

  毛澤東沒有想到張國燾的要權步驟來得這麽快。

  朱德氣憤地說:“這個張國燾,他到底要幹什麽?”

  毛澤東至此完全清楚了張國燾的用心何在。他冷冷地說:“他要做甚,他是伸手要權!”

  7月16日,陳昌浩出麵了,他沒有那樣直截了當,而是委婉地致電中革軍委朱德、張國燾、周恩來、徐向前:“阿壩應速取。浩甚望指揮統一,大振士氣,提高軍紀、黨紀,堅決反右、肅反,爭此大勝。一切可見代呈。唯浩隻在中央及軍委領導下堅決工作,但決不敢問,且無能另當大任也。如何?盼複。”

  7月18日,陳昌浩又一次致電,向中央施加壓力,他在致朱德的電報中說:

  職堅決主張集中軍事領導,不然,無法順利破敵。職意仍請國燾任軍委主席,朱德任總前敵指揮,周副主席兼參謀長。中政局決大方針後,給軍委獨斷專行……浩連日不得指示,現在決親來麵報。

  在紅四方麵軍領導人的再三催促下,中央無法再保持沉默。形勢很明顯:紅四方麵軍人多勢眾,沒有他們的配合,一方麵軍是孤掌難鳴。中央急於北上,擺脫在藏區缺衣少食和到處挨打的被動局麵。但是張國燾按兵不動,非要先解決權力分配的問題才肯行動,看來不讓步是不行了。

  收到紅四方麵軍領導人的電報時,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縱隊已經連續翻越幾座大山,抵達了黑水縣境內的蘆花。

  麵對張國燾咄咄逼人的態勢,中央政治局幾位負責同誌不得不停下來,商討對策。

  張聞天早就對張國燾的做法心存不滿,他尖銳地說;“這個張國燾,無非想要淩駕於中央和軍委之上,可是,欲壑能填滿嗎?”

  毛澤東何嚐不明白這個道理?但是,現在他有勢力要挾中央,況且事關全局,不忍讓行嗎?關鍵是要忍讓在點上,委屈是為了求全。

  毛澤東考慮了很久,說:“張國燾是個實力派,他有野心,我看不給他一個相當的職位,一、四方麵軍很難合在一起行動。從他露出的尾巴看,他是想當軍委主席。”

  張聞天說:“幹脆,我這個總書記的位子讓給他坐好了。”

  毛澤東說:“不行,他要抓軍權,你給他做總書記,他說不定還不滿意。但真讓他坐上這個寶座,可又麻煩了。當了總書記,還不知道會鬧出什麽亂子來。”

  “總書記不能讓,讓總政委吧!看來隻好委屈恩來同誌了。”毛澤東大手一揮,說,“既要盡量考慮他的要求,但軍權又不能讓他全抓去。”

  這就是毛澤東的智慧。關於毛澤東“寧可讓出總政委,不能讓出總書記”策略的奧秘,後來形勢的變化,證實了毛澤東的高瞻遠矚,“如果當時讓掉總書記,他以總書記名義召集會議,成立以後的偽中央,就是合法的了。這是原則問題。”彭德懷後來回憶說。

  周恩來聽到要他讓出總政委位子的話後,非常大度:“隻要能爭取張國燾北上,我倒願意讓出總政委的位子。”

  毛澤東仍然憂心地說:“但願他能適可而止。”

  7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黑水縣的蘆花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出席會議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朱德、張聞天、張國燾、周恩來、毛澤東、博古、王稼祥、凱豐、鄧發共九人。會議隻有一項議題:研究解決統一指揮和組織領導問題。

  張聞天首先發言,他提出:“中革軍委設總司令,由朱德兼任。張國燾任紅軍總政委,是軍委的總負責者。軍委下設小軍委,過去是四人,現增為五人,陳昌浩同誌參加進來,主要負責的同誌還是朱德和國燾同誌。恩來同誌調到中央常委工作,但國燾同誌尚未熟悉之前,恩來同誌暫幫助之,這是軍委的分工。關於總政治部,本是王稼祥任主任,因病實際是博古。現決定博古任主任,設副主任兩個:富春和四方麵軍一個。昌浩、向前兩同誌仍任原職,更擴大權力,前麵部隊都歸他們指揮。大家討論一下。”

  張聞天雖說是“大家討論一下”,實際上主要是要張國燾表一下態。

  張國燾認為在與毛澤東的較量中,已經贏得了第一個會合的勝利。在他看來,張聞天、博古、王家祥、凱豐都不足為慮,都是紙上談兵者。朱德隻是一個戰場指揮者,不是一個政治家,他對周恩來有好感,但是大胡子周恩來病魔纏身,暫時也不用去考慮。唯有毛澤東,才是他最強勁的對手。

  “中央的安排顧全大局,我沒有太多意見。”張國燾說,“可是,一、四方麵軍裏有很多年輕有才幹的軍政幹部,他們有較豐富的作戰經驗,思維敏捷,可以考慮把他們吸收到中央或者軍委工作,這樣可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也可以豐富領導機關。”

  毛澤東心裏明白,張國燾又是想借此將他的人馬安進中央和軍委,借此控製中央和軍委。

  毛澤東不緊不慢地說:“選拔幹部是應該的,但從目前的形勢來看,中央尚不需要那麽多的人,一線需要更多人,需要更有才能的人指揮戰爭,指揮前進,目前的任務主要是北上,達成目標以後,我們再來好好的討論這個問題。”

  張國燾看到主要的任務達成了,也隻好表態:“那好吧,我沒什麽意見!”隨後,他話鋒一轉,說:“昌浩、向前同誌建議抽調4個團的兵力補充一方麵軍,請一方麵軍調幾位得力幹部到四方麵軍各軍任參謀長。我看這個建議不錯,兄弟之間,相互交流、幫助是應該的嘛!”

  張國燾躊躇滿誌,顯得很慷慨也很痛快。

  毛澤東笑了,中央也正好想交流一下幹部,抽調一些有參謀工作經驗的同誌到四方麵軍去。

  由此中央決定:第一方麵軍抽調張宗遜、陳伯鈞、李天佑、李聚奎、李榮等一批幹部到四方麵軍中任職,第四方麵軍則抽調三個建製團約4000人充實一方麵軍。

  張國燾的表態和紅一、四方麵軍的隊伍交流,表明主要分歧暫時解決,剩下的就是具體落實和貫徹戰略意圖。

  同日,中央軍委發出通知:“中央軍委主席朱德仍兼紅軍總司令,任命張國燾同誌為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委員,免去周恩來同誌紅軍總政治委員之職務。”規定“一、四方麵軍會師後,一切軍隊均由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總政委直接統率指揮”。

  張國燾自然不會滿足於紅軍總政委這個職務,當然他當時也並不想要總書記職務,他說,總書記你們當吧,現在是打仗唄。

  張國燾盯著的是毛澤東主持軍委工作這個不僅可以指揮全軍,實際上也能左右全黨的位置。但是,中央讓他做紅軍總政委,也讓他嚐到了一個大甜頭。畢竟,總政委離軍委負責人僅有一步之遙了,張國燾的權欲暫時得到了滿足。

  7月21日,中央又在蘆花召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紅四方麵軍的工作,對其前一段的鬥爭作出評價。博古主持會議,出席會議的有: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周恩來、朱德、張聞天、毛澤東、王稼祥、博古、鄧發、凱豐、李富春、劉伯承。

  在蘆花會議上,張國燾報告了四方麵軍從鄂豫皖反四次“圍剿”以來的發展情況,他說:“總的說,四方麵軍的戰略戰術一般是正確的,但缺點錯誤是有的。”

  徐向前在發言中介紹四方麵軍的特點。他說:紅四方麵軍幹部土生土長的多,文化程度差,但積極學習;軍事知識差,但能幹;作戰後即討論研究經驗教訓。部隊作戰,書麵命令少,沒有參謀業務處的工作,作戰計劃等都是上麵指揮員直接製定。從鄂豫皖到四川的戰爭過程中,執行紀律和進行政治工作很注意,但執行紀律不適當的現象常常發生。作戰時領導幹部層層下去指揮,一個師就由師長下去帶一個團,師政委帶一個團。這樣,戰鬥雖勇敢堅決,但幹部傷亡大,現還沒有很好地糾正。集體領導差,對軍事問題的決定非常秘密,運動兵力迅速,決定問題快,動作靈敏,指揮集中,但打退敵人後指揮就分散了,常誤事。射擊、手榴彈操練很勤,有很大進步。夜戰很好。總之,紅四方麵軍工農幹部多,軍事理論訓練少,戰略戰術是弱些,但主要是從實踐中積累經驗。

  陳昌浩匯報了四方麵軍政治工作的情況。匯報之後,徐、陳二人回前線指揮戰鬥,未再出席會議。

  22 日進行討論,會上,鄧發、朱德、凱豐、周恩來、張聞天、毛澤東相繼發言,博古作結論。

  朱德發言肯定了張國燾到鄂豫皖後,“發動了廣大群眾,擴大了十倍以上的紅軍,都是對的”。缺點是戰役計劃有不對的地方,打了許多仗,但未很好地武裝群眾,牽製敵人。用全力注意發展紅軍是對的,對地方工作不夠。他說:紅四方麵軍要變成鋼鐵紅軍是有基礎的,把戰術素養加強,交通聯絡搞好,是有把握的。

  凱豐發言批評說:四方麵軍不應退出通南巴蘇區,中央蘇區是不得已才退出,通南巴是打了勝仗,順利條件下退出的。任意放棄蘇區是應考慮的。

  周恩來的發言比較了中央蘇區與鄂豫皖蘇區的情況。他說,中央蘇區由於戰略戰術錯誤退出,鄂豫皖是完全不同的,不是像中央蘇區采取完全防禦戰造成的。退出鄂豫皖預先沒有很好準備,對發動群眾動員不夠,有些忽視敵人。但是,並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說那一次反“圍剿”一定不能勝利,一定要退出蘇區。到通南巴,克服了疲勞,建立了根據地,這是對的。

  周恩來對四方麵軍的政權建設提出批評說:建立的聯邦政府,並沒有多少少數民族,聯邦沒有東西聯。關於宣傳鼓動,周恩來認為有些超過事實。如對敵人力量的估計,說敵人是“殘餘”。又如說10萬中央紅軍,說得過火,使人失望。在組織工作上,周建議應科學化,有條理,有計劃,這更有利上下級關係。

  毛澤東說:從鄂豫皖到現在,國燾領導是沒有問題的,路線是正確的,其他個別問題不正確。鄂豫皖的反“圍剿”準備不足;放棄通南巴是嚴重錯誤,找不出任何理由說明為何要放棄。在鄂豫皖幾次沒有打退敵人,因為沒有準備,那時退出是正確的,但通南巴是打退了劉湘,在勝利後進攻中放棄的,是不對的。對紅四方麵軍的工作,毛的結論是:總的路線正確,其他個別問題不正確。

  張聞天說:關於通南巴問題,使它成了蘇區,總的路線是正確的。放棄通南巴,這是個嚴重的錯誤,因為找不出理由為何要放棄。關於民族問題,張聞天說:凱豐上次草案(指批判西北聯邦政府文章後附的民族政策草案),我是不太同意的。但提出的基本問題是同意的。聯邦政府在組織上程序上是錯誤的,我們應著重自決方麵,聯邦是要自由結合的,為什麽要采取聯邦?不能承認川陝省委所說聯邦在組織上理論上正確,這樣說不對。

  最後,張聞天強調了根據地問題。他說:通南巴地區有相當多的群眾,地方相當大,但現在放棄了。並不是被敵迫出,而是在勝利局麵下放棄。如果說中央有電報要放棄,可以不放棄,我們不會因電報放棄蘇區。原因是沒有深入開展土地革命,而全靠紅軍支持。通南巴的教訓,使我們對建立新的根據地,要有決心派好的幹部去建立政權,徹底解決土地問題。建立和鞏固革命根據地,對革命發展有很大意義。

  針對會議上大家提出的問題,張國燾作了補充發言。他承認鄂豫皖蘇區第四次反圍剿的失敗是因為對蔣介石軍隊的力量估計不足,打得不夠堅決。當時考慮保存紅軍是主要的,對遊擊隊的作用重視不夠。他還認為,四方麵軍是為了與中央會合才放棄通南巴的,責任在中央。

  回過頭來,曆史地看問題,張國燾在鄂豫皖、川陝、通南巴地區,政治上殘酷鬥爭、無情打擊自己的幹部,軍事上搞陣地防禦,與敵人拚消耗,其結果是早晚要被迫退出根據地的。

  博古最後作結論說,同意總的估計,即張國燾執行了四次反“圍剿”後黨的路線,但是缺點和錯誤也存在。

  兩天的會議沒有形成文字的決議。這次會議是一次非正式的交鋒。中央領導人發言的調子並不一致。朱德、毛澤東、周恩來、鄧發都以肯定為主,善意地提些意見。凱豐則是措辭嚴厲,大有批判的味道。

  經過蘆化會議,紅軍改編如下:紅軍總司令朱德,總政委張國燾,總政治部主任陳昌浩,總政治部副主任周純全,總參謀長劉伯承。

  各部隊的番號和軍政首長更動如下:

  紅一方麵軍司令員兼政委周恩來

  紅一軍團改為紅1 軍,軍長林彪,政委聶榮臻,參謀長左權

  紅三軍團改為紅3 軍,軍長彭德懷,政委楊尚昆,參謀長肖勁光

  紅五軍團改為紅5軍,軍長董振堂,代政委曾日三,代參謀長曹裏懷

  紅九軍團改為紅32軍,軍長羅炳輝,政委何長工,參謀長郭天民

  原紅四方麵軍部隊番號不變。

  紅四方麵軍總指揮徐向前,政委陳昌浩

  紅4 軍軍長許世友,政委王建安,參謀長張宗遜

  紅9 軍軍長孫玉清,政委陳海鬆,參謀長陳伯鈞

  紅30 軍代軍長程世才,政委李先念,參謀長李天佑

  紅31 軍軍長餘天雲,政委詹才芳,參謀長李聚奎

  紅33 軍軍長羅南輝,政委張廣才,參謀長李榮

  同時,軍委還發布《關於鬆潘戰役軍隊部署的決定》,宣布:“任徐向前為前敵總指揮,陳昌浩為政委,前方一切作戰部隊均歸其統率指揮。並即以四方麵軍總指揮部兼前敵總指揮部。”

  這一次大幅度的調整,張國燾得到了紅軍的指揮大權。這一決定,充分體現了中央促進兩軍團結和照顧大局的精神。

  這次會議,中央作了很大讓步,張國燾占了上風,心裏非常高興,率軍前往毛兒蓋。

  中央領導人,見張國燾高興而去,心裏長籲了一口氣。毛澤東則繼續率中央縱隊向鬆潘境內的毛兒蓋挺進。

  鬆潘戰役計劃的目的一開始就很明確:集中第一、四方麵軍主力,迅速、機動、堅決地消滅鬆潘地區的胡宗南部,並控製鬆潘以北及東北各道路,以利向北作戰和發展。

  前已所述,為達到戰役目的,計劃中規定第一、四方麵軍組成左、中、右三路軍。三路軍中,左、中兩路的主要任務是從鬆潘以北之兩路口、黃勝關迂回攻擊消滅鬆潘之敵,先機切斷平武、南坪東援之敵的來路,從而取得北出甘南的道路;右路軍則一分為二,8個團經蘆化、毛兒蓋向鬆潘前進,3 個團經鬆坪溝、紅土坡、小娃溝會合鬆潘。鬆潘戰役的計劃就是要形成左、中路向北迂回和右路向南進攻的對胡宗南部的夾擊之勢。

  為迅速達到戰役目的,計劃要求尚在岷江東岸的所屬左、中、右三路部隊務必在7月3日前渡江趕到集中點。除此之外,以12個團組成岷江支隊和懋功支隊,分別集中在岷江東岸和懋功地區,鉗製東、南兩麵之敵,掩護主力進攻和保證後方安全。

  6 月29 日,會師以後的第一個戰役計劃《鬆潘戰役計劃》發布後,左路軍在林彪、彭德懷帶領下打頭陣。他們從懋功出發,經夢筆山、卓克基、梭磨河、馬塘、刷經寺、康貌、打鼓山、倉德山,7月10日抵達毛兒蓋地區後就迅速占領了該地區。

  與此同時,四方麵軍主力也調上去參戰。7 月6 日左右,徐向前率兵進至黑水地區,與彭德懷在維古河畔會師。兩軍會合後,彭德懷和徐向前迅速商定了會合後北進鬆潘的步驟。

  就在這時,徐向前接到張國燾急電,令部隊暫停前進,原地待命。

  徐向前大惑不解,琢磨著計劃是不是有變。

  正如前文所述,此時的張國燾正在向中央爭奪權位,對《鬆潘戰役計劃》則極力延宕。前進中的紅一軍團側翼安全受到影響。

  當即,朱德、毛澤東、周恩來打電報催促張國燾:“分路迅速北上原則,早已確定,後忽延遲,致無後續部隊跟進,切盼如來電所指,各部速調速進,勿再延遲,坐令敵占先機。”並要求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速到上蘆花集中指揮。

  7月中旬,當張國燾還在與中央討價還價之時,蔣介石飛抵成都,親自部署堵截紅軍。

  “朱、毛殘匪與徐匪合股於川西北,分據千裏山嶽番民地區,東扼岷江,西迄大小金川至通河邊,北至鬆潘附近之疊溪,南至懋功。朱、毛殘匪疊造重創,為數不足兩萬,徐雖眾,計約四萬。赤匪防線綿延千裏,處處布防,處處薄弱。且川康邊陲民眾以遊牧為生,糧食隻有青稞、玉米等雜糧,加以天氣奇寒,夾金山以北終年又有不化之雪山,鬆潘草地仍北麵天然屏障,飛渡不易,集中主力封鎖,赤匪插翅難飛。”

  蔣介石環視眾將,分析道:

  “赤匪陷此窮荒僻壤,一切無所取給,稍事休息,自必另謀出路,判其企圖:一、經隴南或青海向西北,打通‘國際路線’,與蘇俄溝通;二、東向岷江,麵向大金川,盤旋流竄;三、以理番、懋功為新根據地,漸圖發展。以上三項,以第一項公算為多,最堪注意。”

  蔣介石的判斷,單單忽視了紅軍過草地這一招險棋,因此,攻下鬆潘,大步跨過草地,雖險無驚,確實是一步好棋。遺憾的是,由於張國燾遲遲不發兵,鬆潘戰役越來越難以實行。

  7月18,林彪率左路軍一軍團出其不意地攻下毛兒蓋後,即向鬆潘前進,在行至距鬆潘不及百裏的羊角塘與胡宗南之補充旅相遇。

  鬆潘自清朝以來,就是川西北高原的軍事重鎮,控扼通向陝西甘肅的主要通道。鬆潘城小而堅,城內多是漢人。城外有山可做製高點,易守難攻。紅軍到來之前,胡宗南部奉命進駐鬆潘,堵截紅軍北上。阿壩的藏族土司對胡宗南的聯絡人員說:“從阿壩上下包座以北,盡是荒無人煙的沼澤草地,就是鳥兒也飛不過去。保險可以堵住共軍。”於是胡宗南在紅軍來到後,迅速收縮兵力集中在鬆潘城內外,決心死守鬆潘。在羊角塘,敵人因毛兒蓋已失,在此構築堅固工事並拚死抵抗。同時,李先念率30 軍從一軍團左麵攻擊,戰事同樣不順。

  此時,徐向前率領紅軍的中路軍,正艱難地向鬆潘前進,進抵犛牛溝與胡宗南部丁德隆旅相遇。右路軍沿閩江東岸北上,推進至鎮江關地區,與胡宗南部李文旅交火。

  徐向前回憶說:“由茂、理到鬆潘,山高林深路險。又因地震關係,山石不斷塌方,極難通行。部隊一邊排除塌方,一邊行進,每天隻能通過一個團。31軍有個班,行進途中遇上塌方,全部犧牲。我軍剛到川西北時,計劃占領鬆潘,但因行進困難,才被胡宗南部搶先一步控扼,打了一下,攻不動,退到鎮江關一帶。這次調兵上去,準備再打鬆潘,是硬著頭皮幹的。”戰事的發展證實,徐向前的擔憂不是沒道理的。

  自7月中旬至下旬,一方麵軍的第1軍(即蘆花會議前的紅一軍團)和四方麵軍的第30軍在臘子山至羊角塘弧形戰線上,向胡宗南部發動了一次又一次攻勢。胡宗南深知,此條戰線對於阻止紅軍北進的重要性,親自登上鬆潘南郊的城南山上督戰,阻止紅軍前進,調動其他各軍嚴密布防鬆潘一線。

  由於張國燾遲遲不發兵出戰,左、右兩路紅軍留滯於毛兒蓋、黑水、卓克基一帶,無法形成優勢兵力攻擊敵人。

  當時紅軍兵力分布大致上集中在毛兒蓋和卓克基兩個地點。毛兒蓋在北,卓克基在南,兩地相距有4天路程。在毛兒蓋集中的部隊主要是打鬆潘的紅1、3 軍和徐向前、陳昌浩帶領的前敵司令部,包括了紅4軍、30軍。在卓克基的左路軍則主要是紅軍總司令部,包括了紅5 軍、9 軍、31 軍、33 軍。

  紅1 軍和30 軍,鏖戰旬日,一些陣地來回拉鋸,得而複失。由於缺糧,戰鬥部隊每日一幹一稀兩頓飯。肚子填不飽,衝鋒沒力氣。一邊作戰還要一邊籌糧,這還怎麽打仗呢?再有,紅軍長征以來,重武器都丟光了,隻有步槍和很少的機槍,在碉堡麵前就無計可施。強行攻堅隻能白白犧牲戰士的生命。權衡利弊,紅軍總部下令停止進攻鬆潘,與敵形成對峙局麵,等待左右兩路軍上來後再行動。

  當紅軍攻勢鬆懈下來之後,胡宗南長籲了一口氣,歎道:“最困難的時候終於過去了!”

  由於鬆潘戰役實際上已告停止,胡宗南得以在鬆潘地區從容集結和部署20餘師,薛嶽部已從雅安進抵平武地區,正向胡宗南部靠攏。此外,川軍先後占領了懋功、綏靖、北川、茂縣、威州以及岷江東岸地區,正逐漸緊縮對紅軍的包圍。紅軍已全麵喪失戰機,中央軍委被迫放棄鬆潘戰役計劃。眼看著北上的大路被胡宗南擋住,西邊的阿壩草原是一片荒無人煙的曠野,南邊的退路又被四川軍閥阻塞。擺在紅軍麵前的路,隻有一條,取道自然條件極為惡劣的草地北上。究竟是北上還是南下,必須在兩者之間做出決斷,毛澤東與張國燾就要攤牌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2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3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雜劇第二卷(二)

    作者:關漢卿等  

    經典名著 【已完結】

    關漢卿雜劇的劇場性和語言藝術:1.在創作劇本時,注意盡快“入戲” ,聚焦 到主要的戲劇矛盾上,從而迅速引起觀眾看戲的興趣。2.很注意處理戲劇衝突的節奏,注意...

  • 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雜劇第二卷(五)

    作者:關漢卿等  

    經典名著 【已完結】

    關漢卿雜劇的劇場性和語言藝術:1.在創作劇本時,注意盡快“入戲” ,聚焦 到主要的戲劇矛盾上,從而迅速引起觀眾看戲的興趣。2.很注意處理戲劇衝突的節奏,注意...

  • 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雜劇第二卷(四)

    作者:關漢卿等  

    經典名著 【已完結】

    關漢卿雜劇的劇場性和語言藝術:1.在創作劇本時,注意盡快“入戲” ,聚焦 到主要的戲劇矛盾上,從而迅速引起觀眾看戲的興趣。2.很注意處理戲劇衝突的節奏,注意...

  • 貞觀政要

    作者:(唐)吳兢撰  

    經典名著 【已完結】

    《貞觀政要》是一部政論性的史書。這部書以記言為主,所記基本上是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與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關於施政問題的對話以及一些大臣的諫議和勸諫奏疏。此外也記載了一些政治、經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