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6

  詩貴意象的選取與巧達,一個十六歲的少女,把秋天的金剛橋,“引人袖手少行舟”;九月的重陽節,“鼓樓閑步算登高”,這樣平常的事表達意趣盎然,清新老道,特別是“少”與“算”字用得恰到好處,分寸感極強,沒有詩才和功底是寫不出來的。

  淩叔華在女師期間僅《會報》上留下的書信、詩詞、遊記、論說、日記等十九篇(見年表篇名)之多,且題材多樣,筆法縱橫,思隨時代,讓我們看到青春時代的淩叔華文采卓然,不同凡響,作為女師學生中的翹楚,深得老師和同輩的稱羨。

  從民國九年(1920)一月起,天津各界群眾和愛國學生又投入到抵製日貨的鬥爭中。那時有兩名參加罷工的工人被日本廠主殺害,直隸第一女子師範學校學生聯合會向天津市長遞交了請願書,要求他轉呈總統。淩叔華和全校學生走上街頭講演宣傳,說服商店抵製日貨,關門一天,並要求政府向日本當局提出強烈抗議。

  那時天津許多日本商人的商品以次充好,把便宜貨運到中國市場,以高價銷售。他們還將走私品運到天津,謀到暴利。中國人對此非常憤慨。

  遊行返校後,語文老師張皞如要求淩叔華和其他幾個學生,立刻把當天的請願活動寫成作文,他選出最好的一篇送到《天津日報》發表。

  第二天早上,張皞如帶來一張報紙。下課時他當著全班同學朗讀。淩叔華聽到是她寫的作文時,臉紅心跳,激動得流下了淚水。張先生把報紙遞給淩叔華說:“留著這張報紙,上麵有你的名字,等你有一天成了作家,你會更加珍惜它。”

  張皞如是淩叔華的班主任和語文老師,南滿人。一八九六年,他的家鄉被日本人占領,父親被捕,母親出走,他流落街頭,叔叔找到他,把他帶到天津上學,中學畢業後又到北京一所學院學習,他的中文學業非常出色,畢業後回到天津任教。他非常憎恨日本人,也討厭洋貨。學生運動在天津持續了兩年,他經常幫助學生會為他的學生製定活動計劃,修改講演稿、請願書,還推薦到報紙上發表,像對待自己的工作一樣,這為他贏得了叔華和許多同學的尊敬和愛戴,叔華做什麽事都事先同他商量。抗日戰爭前一年,張暤如在南滿被日本人殺害。

  淩叔華的老師張皞如,也曾是周恩來的老師。淩叔華在女師寫的文章,倍受張先生讚譽,並寫了許多評語留在《會報》裏。

  在淩叔華《雨後天晴邀女友看菊小啟》,他的評語寫道:“一路雨天花。此文家纖穠之品,亦文家自然之品也。二者兼得,真乃難事。”

  在《與同學書勸真熟讀尤西堂〈反恨賦〉》,他的評語是:“無一語不神韻,無一筆不風華。淩生才人也,亦學有根抵人也。勉之進之。”

  在《張允瑛女士追悼會記》,他的評語寫道:“匹馬單槍,如入無人之境。此語惟淩生當之。”

  在《論女子學文之功用》,他的評語是:“入門下馬氣如虹。惟斯文得之,雖後幅於文字稍略,而議論堅卓,根底宏深,大氣盤旋,實有他人能不可及者。瑞棠勉之,吾為吾校得才賀。”

  在《與執友書:曆述生平得意事與失意事》,他的評語是:“談得意處,如龍跳天門;談失意處,如蟬呤秋樹。光明俊偉如子由,抑鬱慨惻如子長,讀之領人神往。”

  在《擬中秋夜與嫦娥書:對月述評》,他評論更是議論縱橫:“神情遙遠,氣象萬千,壯夫之懷,才人之筆。金聖歎所謂‘靈眼覷著,靈手捉著’,史家所謂‘天雨為栗,鬼為夜哭’者,此也,有此文乃不負此題”。

  在《人必如何而後為得誌說》,他評論說:“色色空空,喚醒世人,理既超妙,筆複縱橫,讀之如遇南華老仙,放言談道,句句令人點頭稱是。”

  在《對於中日秘約之感言》,他評論說:“筆有鋒芒,辭挾風雷,使當道者見之,不知心有慽慽焉否。”

  淩叔華對張皞如老師十分敬佩,曾將她的思念寫在小說《古韻》裏,但又朦朦朧朧,今從校友會《會報》裏終於得到一些具體細節,他不僅文采斐然,對淩叔華也有識珠之明。上世紀二十年代淩叔華走上中國文壇,印證了他的判斷並非虛言,上述評語便是佐證,今抄錄在這裏,與讀者諸君共饗。

  劉表揚(1894-1977)、郭隆真(1894-1931)、張若茗(1902-1958)畢業後,一九二○年十一月同周恩來一起赴法勤工儉學,成為早期的共產黨員。鄧穎超(1904-1992)畢業後,到北京高等師範學校附小任教,一九二二年夏應天津達仁女校校長馬千裏之聘到該校任教。一九二四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年轉黨,同年與周恩來結婚,奉調南下廣州從事婦女運動。許廣平(1898-1968)晚一屆畢業,一九二二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

  一九八四年,鄧穎超來天津會見女師校友,還記得同班同學岫塵名字叫秀臣。梁岫塵(1900年生,是班上最年長的學生)說:“我是封建家庭出身,爺爺盼孫子,可惜生了兩個孫女,姐姐叫秀君,我叫秀臣。到了民國,姐妹怎麽還稱君臣呢?這個名字是畢業時白老師給改的。”鄧穎超說:“我原來叫文淑,白老師給改為穎斌,我不喜歡,後來自改為穎超。”

  淩福彭退居林下後,曾兩次到北戴河度夏。

  北戴河在商、周時屬孤竹國,伯夷、叔齊即孤竹君二子。公元前六六四年孤竹亡,又屬燕地。秦始皇第五次東巡到此,刻“碣石門”。三國時曹操北定烏桓,來“碣石”賦《觀滄海》詩,這是耳熟能詳的曆史。

  北戴河的開發始自光緒二十四年(1898),清政府正式劃定“鴿子窩”沿途三海裏為避暑區。民國六年(1917)北寧鐵路局為方便中外遊人,開設了北戴河至海濱的支線。民國八年(1919),建蓮花石公園和第一、第二公共浴場,吸引了大批遊客。淩淑浩按奈不住宣傳的吸引力,鼓動父親淩福彭攜家人來此度夏。第二年,美、英、德人又建“東山會”(組織),海濱增添了人力車和驢腳為載客工具。淩淑浩不甘落後,和姐姐叔華又隨其父來此避暑,在飽嚐海浴滋味的同時,又意外地圓了她的求學夢,上醫科學校的計劃有了眉目。

  第一次到北戴河度夏,淩福彭帶叔華、淑浩住在朋友的別墅裏,她們曾記得,在二樓陽台上能看附近跑道上的賽馬。淩福彭在這裏辦過一次宴會,和一幫北洋老友一邊喝著木桶裏堆著冰塊的德國黑啤酒,一邊暢談往事。淩淑浩在這裏認識了兩個外藉女人,一個是印度青年女子,她幫她學中文;另一個女人是在山東齊魯醫學院教書的美國人,她在北戴河開了一個雜貨店,淩淑浩因買浴帽與她相識。她問能否到她那兒上學。那位女士告訴她,醫學院有一半課程是用英語講授的,上醫學院先得練習好英語。於是她明白了上醫學院必備的先決條件,從而堅定了學醫的誌向。

  大約在民國九年(1920)淑浩畢業前夕,表哥馮耿光(小說中叫康光)因事到府上看望姑夫淩福彭,並為叔華、淑浩姐妹回北京上學說項,得到了父親的同意。

  馮耿光(1882—1975),字幼偉,廣東番禺黃埔村人,是淩福彭大夫人的侄子。他早年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先在福建馬尾要塞任司令,後改任清政府軍谘處司長。辛亥革命後任袁世凱總統府顧問兼山東臨城礦務局督辦,後脫離軍界。民國七年(1918)馮國璋任命他為中國銀行總裁,直到民國十一年(1922)辭去總裁一職,改任常務董事。在這期間曾發生安福係攻擊中國銀行總裁、副總裁“貪瀆”一案。

  馮耿光是梅蘭芳(十四歲相識)一生重要支持者,梅早年住宅蘆草園,便是馮耿光所贈,梅妻福芝芳亦是馮牽的紅線。梅赴美、蘇演出,經費都是馮為之籌集。梅稱自己“一生事業中受他影響很大,得他的幫助也最多。”

  另一位表哥馮祥光(小說中叫康賢),字玉潛,廣東番禺黃埔村,清舉人,曾赴德國留學。曆任閩浙總督署和兩廣總督署文案,考察憲政大臣參讚。民國後任駐巴拿馬、舊金山、漢堡、新加坡總領事。

  二位表哥還勸說淩福彭不要“成天跟那幫軍閥費唾沫”,盡早搬回北京去居住,也讓兩表妹到北京去上學。

  淩福彭很快同意了兩位表侄的建議。

  民國九年(1920),淩淑浩以優異成績從直隸女師畢業。兩姐妹一起考入燕京大學女子學院。

  淩叔華站金剛橋頭,回憶著七年來天津女師的讀書生活,一顆心像海河蕩漾的澄波,不停地翻騰著這段青春似水的流年。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