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十六章 “假藥”也可治病——安慰劑效應

  你知道安慰劑是什麽嗎?你生病疼痛的時候有沒有試過安慰劑,或者你周圍的人的有沒有試過安慰劑?你從中有沒有得到什麽啟示?

  安慰劑是由沒有藥效、也沒有副作用的物質製成的,如葡萄糖、澱粉等,外形與真藥相像。安慰劑既然沒有藥效,那發明安慰劑又有什麽作用呢?豈不是浪費資源嗎?其實安慰劑主要用於那些渴求治療、對醫務人員充分信任的患者,要的並不是藥效,而是患者在心理上產生良好的積極反應,從而改善人的生理狀態,達到所希望的效果。

  由安慰劑所產生的心理反應,被稱為安慰劑效應,又名偽藥效應、假藥效應。安慰劑效應於1955年由畢闕博士提出,可以理解為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

  要解開安慰劑效應之謎,讓我們先來做一個簡單的實驗對比一下鎮靜劑和興奮劑的效果。研究人員請了60名誌願者參加這個實驗,並為他們準備兩種藥物:藍色的藥片是鎮靜劑,紅色的是興奮劑。參與者每人隨機領取一種藥物服用,然後觀察他們是否有昏昏欲睡的症狀。結果證明,服用鎮靜劑的人比服用興奮劑的人更容易出現上述症狀,其比例是後者的2倍。這似乎很正常,直到謎底揭曉。誌願者既沒有服用鎮靜劑,也沒有服用興奮劑,他們服用的是同一種沒有藥效作用且無副作用的化合物,唯一的不同是藥片顏色。

  這個實驗表明,安慰劑對疼痛患者的效果最明顯。這種對身體無害的療法同樣能起到和“真正的”藥物治療一樣好的效果,這就是安慰劑的巨大作用。

  美國牙醫約翰·杜斯在其27年的行醫生涯中,就常常遇到這種情況,一些牙痛患者在來到杜斯的診所後便說:“一來到這裏我的感覺就好多了。”其實他們並未說假話,而是他們覺得馬上會有人來處理他們的牙病了,從而情緒便放鬆了下來,因而疼痛的感覺自然就會比來診所之前得到緩解。

  還有一個案例值得我們深思:我們應怎樣通過心理效應減輕別人的痛苦呢?美國有一位生理心理學家曾將吐根堿(致吐劑)通過胃管注入嘔吐病人胃中,並告訴病人這是止吐藥物,結果在短時間內病人的惡心嘔吐感消失。經過一段時間後病人又出現嘔吐,重新注入吐根堿,惡心感又很快消失。這個實驗說明藥物不但有生理效應,而且通過一定的誘導會產生心理效應。在這個實例中,心理效應(鎮吐和安慰)的作用超過了藥物的生理效應(催吐)。

  在現實生活中“安慰劑效應”隨處可見。有一個中學生一直認為自己要比別人笨,所以一直很不自信,並以此為借口,不認真學習。針對這種情況,老師就和家長商量了一個辦法來幫助這個孩子。家長給孩子買了很多補腦的補品,讓孩子吃。過了一段時間,老師對他說:“你最近一直吃補品,感覺是聰明了很多,你學習再努力一點,成績肯定能排在班裏前5名。”這個孩子聽完後,除了吃補品外,更努力地學習。期末考試時,這個學生果然考了前5名。其實,這個孩子吃的根本不是什麽補品,那些補品其實是一些不同種類的糖豆而已。

  中國有句古語:信則靈。我們在對現實進行分析的時候,經常摻雜了很多個人因素,包括我們的期望、經驗和信念等。所以在幫助別人時,不妨換個角度,試一下安慰劑效應。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看圖炒股
4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5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6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7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8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9少年不知愁
10少年不知苦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