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十九章 你被貼“標簽”了嗎——標簽效應

  你了解商品的標簽嗎?比如說到牛奶,就會想到蒙牛,進而會想到蒙牛“隻為優質生活”的廣告詞。商品被貼上標簽是為了賣一個好價錢,而如果人被貼“標簽”卻可能帶來不良的效果。

  對於這個問題,心理學家克勞特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要求一群參加實驗的被試者對慈善事業做出捐獻,然後根據他們是否有捐獻,分別說成是“慈善的人”和“不慈善的人”。相對應地,還有一些被試者則沒有被下這樣的結論。過了一段時間後,當再次要求這些人做捐獻時,發現那些第一次捐了錢並被說成是“慈善的人”,比那些沒有被下過結論的人捐錢要多;那些第一次被說成是“不慈善的人”,比那些沒有被下過結論的人捐獻得要少。

  上麵這個實驗說明,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簽時,就像商品被貼上了某種標簽,他自己就會做出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簽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簽後而引起的,所以被稱之為“標簽效應”。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心理學家在招募的一批行為不良、紀律散漫、不聽指揮的新士兵中做了一項實驗。這些新兵有犯過罪的,有吸過毒的,等等,是一群有諸多問題的人。為了改變他們,心理學家讓他們每人每月給家人寫信,說自己在前線如何遵守紀律,聽從指揮,奮勇殺敵,立功受獎等。半年後,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這些士兵的精神麵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真的像信上所說的那樣去努力,行為良好、紀律嚴明,而且不再和教官作對,聽從指揮。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標簽效應”的典型案例。

  再來看看另外一個著名的“假病人”實驗。這是斯坦福大學羅森漢恩博士在1972年做的實驗。羅森漢恩博士招募了8個人(3女5男)扮演假病人,他們分別是一位20多歲的研究生,三位心理學家,一位兒科醫生,一位精神病學家,一位畫家,一位家庭主婦。所有的“假病人”都告訴精神病醫院的醫生,他們幻聽嚴重。但是除了這個症狀以外,他們所有的言行完全正常,並且給問診者的信息都是真實的(除了自己的姓名和職業外)。結果他們8人中有7人被診斷為狂躁抑鬱症。被關入精神病醫院後,這8個“假病人”的所有行為都表現正常,不再幻聽,也沒有任何其他精神病理學上的症狀,但是卻沒有一個“假病人”被任何一個醫護人員識破。當“假病人”要求出院時,由於他們已經被貼上“精神病”的標簽,醫護人員都認為這些病人的“妄想症”加劇。精神病院的醫務人員甚至發明了一些精神病學上的新術語來描述這些“假病人”的嚴重“病情”,如“假病人”與人聊天被視為“交談行為”。他們甚至認為“假病人”做筆記都是一種精神病病情的新發展,以至於“做筆記”被護士當作病人的病狀以“書寫行為”記錄在他們的病曆中。

  這些實驗說明了一種普遍的現象:在社會生活中,一旦某人被認定具有某種行為特征,那麽在人們的眼中,他的一切行為都具有這種特征,這也就是標簽效應的危險性。而被貼上標簽的人也就朝著人們認為的方向發展。當一個孩子經常被家長、老師說成“笨”孩子,他肯定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進而失去信心,最後真的變成了一個“笨”學生。這值得我們反思,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時,到底是孩子的問題,還是家長、學校甚至是社會的問題?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看圖炒股
4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5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6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7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8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9少年不知愁
10少年不知苦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