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七章 是什麽成就了成功者

  我們從成功人士身上看到的都是他們強烈的自信心,而且他們在麵對失敗時絕不氣餒,反而熱情加倍。因為他們相信,隻有付出足夠的努力才會得到回報。曆史上的偉人舉不勝舉:愛迪生經過1200次的實驗才發明了電燈;歌德用60年寫成《浮士德》……他們是靠什麽力量才會這樣堅持不懈呢?

  阿特金森在一項經典實驗中說明了是什麽成就了成功者。他把80名大學生分成四組,每組20人,並且給他們一項相同的任務。對於第一組學生,隻有成績最好的才能得到獎勵,也就是說獎勵的可能性是5%;對於第二組學生,成績的前5名都會得到獎勵,獲獎的可能性為25%;對於第三組學生,前10名學生可以獲得獎勵,獲獎勵可能性為50%;最後一組的學生前15名都能得到獎勵,獲獎的幾率達到75%。

  從實驗結果可以看出:成功可能性適中的兩組(25%、50%)的成績最好;成功的可能性越高或越低時,成績下降迅猛。第一組學生大都認為即便自己再努力也極少可能得到第一名,而第四組學生普遍認為自己輕而易舉地都會在前15名內,所以這兩組的學生都認為沒有必要努力,因而走向了兩個極端。從圖中還可以看出,成功與獲勝的關係成功率在50%的時候學生的成績最好,因為他們認為隻要盡自己的努力就很有希望可以得到成功,否則的話就必定會失敗。

  阿特金森根據實驗結果,提出了他的成就動機理論。這種理論認為動機水平依賴於一個人對目的的評價以及達到目的可能性的估計。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十分期望成功,我們就會盡力地去尋求;如果我們害怕失敗,那麽我們就會盡量避開,因而才會選擇退縮。在阿特金森理論體係中,個人追求成就的傾向(Ts)是一個多重變量的函數,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Ts=Ms×Ps×Is,公式中的Ms代表追求成功的動機,Ps代表對成功可能性的估計(Ps=1,表示確信會取得成功;Ps=0.5,表示估計成功的可能性是50%;Ps=0,表示確信必然失敗),Is代表成功的激勵值。

  有研究也表明:成就動機強的人傾向於選擇做中等難度的工作,這是因為中等難度的工作既存在著成功的可能性,也存在著足夠的挑戰性,能夠滿足個人的成就動機。回避失敗動機強的人則傾向於避免做可能與他人比較的中等難度的工作,他傾向於挑選成功可能性極少的困難任務,因為與其他人一樣完成任務,並非真正失敗;但也可能挑選容易的任務,因為在這些任務中成功的可能性很高,可以減少個體失敗的恐懼心理。

  因此可以說,是中等難度的任務以及個人的追求成功的動機使得成功人士對自己的困難一如既往,不斷努力,最終成就了他們的成功。在學校,教師也應該使用這種理論去激發學生的潛能,要為不同的學生提供適合他們能力、難度恰當的學習任務;應該看到學生不同的閃光點,予以肯定和賞識,讓他們有成功的愉快體驗,強化其自信心,增強其自我效能感,這有助於形成學生積極向上的人格,從而強化其成就動機。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看圖炒股
4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5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6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7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8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9少年不知愁
10少年不知苦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