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章 阿拉伯

  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

  伊斯蘭建築主要散布在廣大的阿拉伯地區以及伊斯蘭教影響所及的地區,包括印度和中亞的建築。在公元7世紀之後,阿拉伯人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帝國,後來逐步變成一些獨立國家。約翰·D·霍格說,所謂伊斯蘭建築,是指先知穆罕默德的信徒們在公元第7世紀至第18世紀、19世紀(在有些地方甚至更晚些)之間,在先知所創宗教(它有著各種名稱諸如伊斯蘭教、穆斯林教、穆罕默德教等)流行的地方所建造的建築物。伊斯蘭建築最主要的是宗教建築。如果說,西方的宗教建築是以教堂作為主要表征的話,那麽東方的宗教建築則是以寺廟作為主體,而在伊斯蘭教中就是清真寺。

  清真寺的建築和伊斯蘭教的觀念和環境有關。美國地理學家森普爾指出,沙漠居民從極其單調的環境中接受了統一的觀念,晴朗的沙漠天空,星體清晰,牧民們看到天空中天體有秩序地運行和重複出現,可以想象到,這些啟示使沙漠中的星象觀察家想到有一雙支配的手在控製著這個有秩序的係統。森普爾從典型的環境決定論得出的結論是,沙漠居民“必然傾向於一神教”。確實,伊斯蘭教清真寺建築與近東、中東特有的沙漠環境有關係。徐建融說,在廣大穆斯林所生存的土地上,襯著亙古長存的紫紅色兼金黃色的瀚海背景,邊上鑲著玫瑰色的山巒,地平線處像外星球似的兀立著幾座沙丘裸岩,一道小溪,數株白楊,路旁再有幾間歪斜破舊的旅舍,突然,一座清涼碧綠的清真寺聳峙在我們眼前。這就呈現出一種完全出人意料之外的宗教——審美價值。其中除有不斷令人想到的沙漠景象之外,還有草原上無比純淨的清新氣氛,使得每一色調都更加精雅典麗。在蔚藍色天空的襯托下,為穆斯林建築師們所鍾愛的綠色或藍色,放射出一種異乎尋常的寶石般的光芒,它們遺世而孤立在一望無際的沙漠懷抱內。在這個宗教和它的藝術之間,“存在著一種深厚的和諧,一種超過人的因素的密切關係,它將會存在得更長久,因為這裏的荒墟正與此國土呈現著同一風光,而沙漠本身也具有與它的遺址古跡相同的色調與外貌。”也就是說,伊斯蘭清真寺與沙漠的環境非常和諧,因此,帕瑞克·紐金斯稱其為“沙漠中的奇葩”。

  伊斯蘭教的清真寺,最早是使用當地基督教的教堂,它們是巴西利卡式的。基督教堂的聖壇在東端,而伊斯蘭教儀式要求禮拜時麵向位於南方的聖地麥加。因此現成的巴西利卡就被橫向使用。熱爾曼·巴讚指出,伊斯蘭一開始就創造了一種聖殿型伊斯蘭清真寺,適應於不奉行儀式的宗教。這種宗教的基本活動是公眾的祈禱。為了庇護參加祈禱的信徒們,伊斯蘭模仿基督教教堂中殿內的巨大柱廊,並增多列柱以造成無窮無盡的印象,不過列柱呈十字交叉形排列,並不順沿建築物的長度。古典式清真寺有四個門廊或環柱廊,把庭院圍在當中,庭院中央立著一個行淨禮的噴水池。庭院盡頭用作祈禱式的環柱廊,內有若幹中殿,邊牆與麥加的方向成直角,以拱道或壁龕為標誌;內設一個木製的布道台。有時候一個又大又深的中殿通向圓頂的壁龕。一個或數個尖塔或鍾樓供報告祈禱時刻的人打鍾召喚祈禱者。這些尖塔形狀多種多樣。起初是堅實的方形塔,後來在美索不達米亞則取亞述“齊古拉”的螺旋形。9世紀起,波斯創造細塔型,細長如燭,頂上有陽台。塞爾柱波斯在12世紀創造清真寺的第二種類型——十字形布局。伊斯蘭清真寺最著名的有伊斯法罕皇家清真寺、大馬士革大清真寺等。

  伊斯法罕皇家清真寺(Masijid-i-Shal)建於1629~1638年,創建者為國王阿拔斯,位於伊朗伊斯法罕市中心皇家廣場南麵,其正軸線朝向麥加,由禮拜殿、內院,正殿的高大的穹隆頂和華麗的門殿組成,左右是秀美的光塔,高44米,均飾有各色釉瓷、琉璃鑲嵌。這個清真寺的造型與裝飾均居波斯伊斯蘭教清真寺之首,也可以說是世界一流建築。

  大馬士革清真寺(The Great Mosqueof Damascus)建於706年,於715年完工。大馬士革城是穆斯林的中心城市。其清真寺長長的圍牆,構成一個建築群。中央是大清真寺的禮拜殿,在橫廳的中心部位覆蓋著木構雙層殼穹頂。這個清真寺是伊斯蘭世界中最主要的經典建築之一。

  穆斯林的建築向西推移,最後在西班牙落腳,有了自己的風格,這就是西班牙—摩爾式建築風格。最著名的是哥爾多瓦大清真寺(The Great Mosqueof Cordova)。這個清真寺是伊斯蘭世界最大的清真寺之一。

  伊斯蘭建築的風格,清真寺既不像希臘或埃及的神廟,也不像基督教堂。它很像教友會的聚會所,教友會的會堂。房龍說,伊斯蘭教徒住帳篷,坐在地上,不用椅凳,所以集會時,要求也很簡單。隻要有個屋頂,有四麵牆,在牆上有個壁龕,指明麥加的地理位置,使教徒每日祈禱時,知道朝那個方向匍匐在地,也就足夠了。此外,有個講壇,智者在那裏每禮拜五誦經時,講解真主的使者的教導,這是和基督教教堂的儀式有點類似的惟一地方。各穆斯林清真寺有一個特點,不同於猶太教會堂、佛教的寺院或基督教教堂,那就是清真寺有個噴泉,穆斯林在進入大廳時,須先沐浴。隻有住過沙漠的人,才能體會水——清涼而流動的水——對阿拉伯人多麽重要。水就是生命。這是這個字的最現實的含義。世界上很少有什麽東西像清真寺和穆斯林宮殿裏的噴泉令人想起來就感到心曠神怡。其實,水在西方宗教中也有特殊的意義,基督教中的洗禮就具有這種意義。洗禮形式表達了雙重誕生(twice-born)的神秘性。約瑟夫·坎貝爾也說,洗禮象征著人的“第二次誕生”,這是基督教的基礎。“除非一個人在水與聖靈中誕生,不然他是不能進入上帝的天國的”。而噴泉,雖然在西方建築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素,如凡爾賽宮的噴泉,但是卻沒有伊斯蘭教建築中那麽神聖性了。

  確實在伊斯蘭教中,清真寺是最神聖的所在。徐建融指出,作為《古蘭經》天堂說教的最高精神體現,是伊斯蘭教的寺廟——清真寺建築藝術。伊斯蘭教之前的阿拉伯民族作為一個遊牧民族,並不需要永久性的建築;甚至在穆罕默德去世後的最初50年裏,穆斯林用於祈禱的道場也是隨遇而安的。它可以是占據的基督教教堂,也可以是波斯人的圓柱廳,甚至是用籬笆或水溝圍起的長方形田地。這些臨時的“清真寺”都有一個基本的特征,即朝向的標誌:柱廊的走向必須朝向麥加,或者簡單地把進口處設置在麥加相反的方向。到了7世紀末,穆斯林的統治者已在占領地站穩了腳跟,於是開始大規模地營造清真寺和哈裏發宮殿,並試圖在規模的宏大方麵超過伊斯蘭教之前的建築。這些早期實物,均已湮滅無存,但據有關資料可知,當時參與營造活動的大都是一些外來工匠,有的來自埃及,有的來自敘利亞、波斯,有的來自拜占庭。他們分別襲用了各自的傳統風格樣式,五花八門。真正獨具特色的穆斯林建築風格,是從8世紀以後才逐步確立的。就像我們一看見穿著白色長袍圍著頭巾的人就會說他是阿拉伯人一樣,我們一進入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就會發現它的建築風格。熱爾曼·巴讚指出,建築師設計的結構都有一個布滿實用裝飾的飾麵。結構成分本身很快變成裝飾的主題,諸如角落的突角拱,用來使方形轉化為圓頂,這一特征的分裂和繁殖,變形為鍾乳石狀(mukarnas),這種鍾乳石嫁接在拱、穹隅、柱頭、天頂、飾帶、楣等之上。全是花葉飾的護牆裝飾,用石膏、灰泥、木、馬賽克製成,或在印度用大理石透雕細工做成,在波斯,則受薩菲王朝的影響,用彩色陶磚做成,像一件長袍裹著整幢建築物。由此我們可以說,伊斯蘭的建築風格是鮮明而獨特的。

  《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譚》,是一部家喻戶曉的世界文學名著。它是中世紀阿拉伯伊斯蘭帝國境內廣大市井藝人和文人學士通過幾百年的漫長歲月,在民間說唱表述,在案頭加工潤色,用阿拉伯文撰寫編纂而成的一部反映中世紀的阿拉伯帝國社會風貌的大型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以寫實的手法記述了中世紀埃及的市井生活,包括商人的冒險、工人的勞作、能人的軼事等;對盛大的慶典活動、結婚儀式、祝賀新生與避邪祭禮等,都有詳盡的描述;對當時的人際關係也有不少闡述。總之,《一千零一夜》可謂古埃及人們生活的百科全書。

  公元8世紀中葉,阿拉伯帝國最後形成,帝國的統治機構和律法製度日臻完備。它的版圖,東起印度河流域,西臨大西洋,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伊斯蘭教大帝國。由於國家幅員廣大,出於統治的需要,許多阿拉伯穆斯林遷居各個新征服的行省,致使當地的民族成分、宗教信仰和文化教育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尤其是阿拉伯語和伊斯蘭教在新開辟的行省廣泛傳播,並被法定為帝國的官方語言和國教。8世紀中葉至9世紀中葉,是阿拉伯帝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大規模的向外擴張戰爭停止了,國內出現了一個相對的和平時期,人民得到了一個暫時的休養生息的時機。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藝術活動也空前地繁榮起來。被阿拉伯人征服的埃及、敘利亞、兩河流域和波斯等地,原先都是古代文化高度發展的地區。阿拉伯民族固有的文化受了被征服地區傳統文化的影響,又吸收了希臘和印度等古典文化的精髓,並使之逐漸融會貫通,終於創造出了中世紀燦爛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一千零一夜》就是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在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沃土中孕育而成的。因此,它是中世紀阿拉伯帝國境內各族人民共同創造、培育的一枝奇葩,也是新興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結出的豐碩成果之一。

  《一千零一夜》的基礎是古老的波斯語故事集《海紮爾·艾夫薩奈》,意為“一千個神話故事”,這部波斯故事集大部分是波斯和印度故事。10世紀前期,阿拉伯文學家哲海什雅裏以這部故事集為藍本,補充了從民間搜集到的一些故事,在伊拉克寫成了《一千零一夜》的初稿,提供了一千個故事的主要情節和男女主人公的名字。以後,這部故事集的分量不斷增加,還新添了許多印度、希臘、猶太、埃及、中國等國家和民族的故事,直到16世紀初這部文學名著才在埃及定型。但版本繁雜,不同版本的《一千零一夜》所收的故事也多寡不一,一般含200多個,最多的版本收有264個故事。

  《一千零一夜》在寫作手法上十分靈活,有些故事短小精悍,有些故事篇幅較長,在較長的故事裏又包含著較短的故事,而較短的故事裏還有故事。這些故事一般極富人生哲理,讀後令人回味無窮。《一千零一夜》故事涉及麵極為廣泛,內容相當豐富,仿佛一個社會大觀園。《一千零一夜》以其廣闊的題材,灑脫多變的藝術手法生動地描繪了一幅中世紀阿拉伯帝國社會生活的畫麵。它充滿了濃烈的生活氣息,從各個不同的側麵反映了各階層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風俗人情、倫理道德和言辭品行等。《一千零一夜》的體裁多種多樣。其中有誌怪傳奇、神話寓言、民間傳說、逸聞軼事、曆史典故、幽默笑話和格言諺語等。《一千零一夜》的內容豐富多彩。其中有描寫航海曆險,反映大智大勇的故事;有描寫巧計殺敵,反映見義勇為的故事;有描寫男女情愛,反映忠貞不渝的故事;有描寫呼風喚雨,反映驅魔鬥法的故事;有描寫逢凶化吉,反映善有善報的故事;有描寫作繭自縛,反映惡有惡報的故事;有描寫哈裏發私行察訪,反映體察民情的故事,等等。《一千零一夜》涉及的人物也是三教九流應有盡有。上至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下至商賈僧侶、漁翁農夫、裁縫鞋匠、廚子腳夫、洗染師傅、歌伎舞女、童仆奴婢等等,此外,還有天仙、精靈和魔鬼。但是,在廣闊的神奇舞台上,不管變幻多麽錯綜複雜,卻萬變不離其宗:刻意表現勞苦大眾愛憎分明、純樸善良、勤勞勇敢的本質和他們追求美滿生活的強烈願望。這就是《一千零一夜》思想內容的基點。

  《神燈記》講的是一個有關裁縫的兒子的故事。他本來生活十分貧困,後來得到了神燈,被招為駙馬,住在巍峨的宮殿裏,但他並沒有忘記窮苦的老百姓,經常周濟他們。當神燈連同公主和宮殿統統被可惡的魔術師奪走後,國王一怒之下要把他處死,但被他接濟過的老百姓爭先恐後地前來為他說情。最後,他曆盡艱難險阻終於打敗了魔術師,救出了公主,重新奪回了神燈和宮殿。

  《阿裏巴巴和四十大盜》的主人公阿裏巴巴是個一貧如洗的樵夫,但他忠厚老實,心地善良。一天,他在砍柴的路上,意外發現了強盜的寶庫,從中獲得了大批財寶,但他並未全部據為己有。當強盜們得知阿裏巴巴已發現了他們的寶庫秘密,就企圖通過私訪來謀害他。虧得聰明、機智、勇敢的女仆美加娜的幫助,阿裏巴巴才免遭強盜的毒手。美加娜機敏設計,先後三次挫敗了強盜們的陰謀,最後把40個強盜全部殺死。阿裏巴巴欣喜萬分,把寶庫中的一半財物送給了美加娜,並把她許配給了自己的侄兒。

  《補鞋匠馬爾魯夫》是一個以故事的主人公名字命名的一則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馬爾魯夫是一個補鞋匠,因為太窮而被妻子攆出了家。幸運的馬爾魯夫因得到了魔戒而當上了國王,但他沒有忘記他在落難時曾幫助過他的一位農民。他把這位農民請來當他的宰相,而且還娶了他的女兒,冊封為後。

  在《一千零一夜》中,類似上述的故事還有不少。它們的主人公大都是一些社會地位低下,受人欺壓淩辱的勞苦大眾,但是他們個個都有純樸善良,剛毅正直的品格。正是這些高尚的品質,善良的願望和鮮明的是非標準,使各個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廣大人民對這部文學巨著傾心有加。因此,《一千零一夜》中的許多故事,盡管情節非常簡單,但是它們的思想情趣卻始終動人心弦,至今依然引起讀者們的巨大共鳴。這或許就是《一千零一夜》生命力經久不衰的奧秘所在!

  在《一千零一夜》中還有不少故事以辛辣的筆觸揭露了中世紀阿拉伯社會的黑暗和不平,反映了廣大群眾的疾苦和他們對於現實的不滿情緒,這些,無疑是這本故事集深刻的現實主義描寫的重要方麵。

  在暴露社會的黑暗和不平的現實主義描寫方麵,《一千零一夜》並不是僅僅停留在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疾苦和對現實生活不滿的基礎上,而是把矛頭指向了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哈裏發,對他們的昏庸無道,荒淫無恥,專橫跋扈做了較深刻的揭露和鞭撻。

  《一千零一夜》作為中世紀時期的一本民間故事集,能一針見血地揭露帝王的醜惡本性,並能進行辛辣的嘲諷,在當時來說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就是現在看來,也需要有足夠的勇氣。而正是這些精彩的部分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今天,在阿拉伯國家的人民中間,對那些玩世不恭,專橫跋扈的人,常常喜歡用這樣一句話來譴責他們:“依舊過著《一千零一夜》中的生活!”

  《一千零一夜》自問世以來,始終受到阿拉伯人民和世界各族人民的推重。

  在宣揚伊斯蘭精神的大前提下,《一千零一夜》以樸素的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手法,向世人展現了獨特的魅力。它曾被高爾基譽為民間口頭創作中“最壯麗的一座紀念碑”,真是名至實歸。

  浪漫主義的表現方法,豐富多彩的幻想和近乎荒誕的誇張是《一千零一夜》最明顯的藝術特色。如《神燈記》中的神燈和魔戒,《烏木馬的故事》中的飛馬,《辛伯達航海旅行的故事》中的神鷹蛋和磁石山等等,都是具有濃鬱的浪漫色彩和非凡的想象力的產物。

  故事套故事,這是《一千零一夜》的又一重要藝術特色。許多故事,眼見已到尾聲,突然節外生枝,跑出一個新人來,於是又引出另一個故事。如《商人和魔鬼的故事》,眼見商人馬上要被魔鬼殺死,故事到此就該結束了,但突然間跑出三個老人來,接著又開始了《第一個老人和羚羊的故事》、《第二個老人和獵犬的故事》和《第三個老人和騾子的故事》。把題材類似的故事組合起來,使小故事變成“大”故事,這是民間口頭文學的特點之一,如此也有助於提高聽眾的興趣,可謂一舉兩得。

  詩文並茂,相得益彰是《一千零一夜》創作上的第三個特色。這個特色是在繼承阿拉伯古典文學傳統基礎上的創新。這本故事集在敘事寫景方麵以通俗易懂的白話文為主,同時又輔以故事人物的吟歌和吟詩來進一步突出主題思想。《一千零一夜》所包含的1200多首(或節)詩歌,大多是音韻整齊,生動流暢的抒情詩。直到現在這些膾炙人口的詩歌仍在民間傳誦,有些詩歌甚至已成為阿拉伯歌曲的歌詞在群眾中廣泛流傳而深得大家的喜愛。

  《一千零一夜》獨特對西方各國的文學、音樂、戲劇、繪畫等文藝領域曾發生過較大的影響。如意大利薄伽丘的《十日談》、法國萊辛的詩劇《智者納且》、西班牙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等名著,在取材和寫作風格上都或多或少、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過《一千零一夜》的影響。《一千零一夜》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它通俗易懂的特點,使它得以在全世界廣泛流傳,深受歡迎,不愧是一部具有世界性意義的阿拉伯名著。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