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十一節 王維(1)

  隴西行

  王維

  十裏一走馬,五裏一揚鞭。

  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

  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

  這是王維用樂府舊題寫的一首邊塞詩。

  詩一開頭,便寫告急途中,軍使躍馬揚鞭,飛馳而來,一下子就把讀者的注意力緊緊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馬”、“一揚鞭”的瞬息之間,“十裏”、“五裏”的路程便風馳電掣般地一閃而過,以誇張的語言渲染了十萬火急的緊張氣氛,給人以極其鮮明而飛動的形象感受。中間兩句,點明了騎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個“圍”字,可見形勢的嚴重。一個“至”字,則交代了軍使經過“走馬”、“揚鞭”的飛馳疾驅,終於將軍書及時送到。最後兩句,補充交代了氣候對烽火報警的影響。按理,應當先見烽火,後到軍書。然而現在,在接到軍書之後,舉目西望,卻隻見漫天飛雪,一片迷茫,望斷關山,不見烽煙。是因雪大點不著烽火呢,還是點著了也望不見呢?反正是烽火聯係中斷了。這就更突出了飛馬傳書的刻不容緩。寫到這裏,全詩便戛然而止了,結得幹脆利落,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餘地。盡管寫形勢危急,氣氛緊張,而詩中表現的情緒卻是熱烈、鎮定和充滿自信的。

  這首詩,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邊塞戰爭,但並不正麵描寫戰爭。詩人的著眼點既不在軍書送出前邊關如何被圍,也不在軍書送至後援軍如何出動,而是僅僅擷取軍使飛馬告急這樣一個片斷、一個側麵來寫,至於前前後後的情況,則讓讀者自己用想象去補充。這種寫法,節奏短促,一氣嗬成,篇幅集中而內蘊豐富,在藝術構思上也顯得不落俗套。

  (劉德重)

  送別

  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複問,白雲無盡時。

  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著悠然不盡的意味。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第一句敘事。“飲”是使動用法,“使……飲”的意思。一開始就寫飲酒餞別,是點題。第二句設句,問君到哪裏去。由此引出下麵的答話,過渡到寫歸隱。這一質樸無華的問語,表露了作者對友人關切愛護的深厚情意。送別者的感情起始就滲透在字裏行間。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不得意”三字,顯然是有深意的。不僅交待友人歸隱的原因,表現他失意不滿的情緒;同時也從側麵表達詩人自己對現實憤懣不平的心情。這三字是理解這首詩題旨的的一把鑰匙。詩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後,勸慰道:“但去莫複問,白雲無盡時。”你隻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尋問了。其實你何必以失意為念呢?那塵世的功名利祿總是有盡頭的,隻有山中的白雲才沒有窮盡之時,足以供你娛樂排遣了。這兩句表現了作者很複雜的思想感情:既有對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對隱居的欣羨;既有對人世榮華富貴的否定,又似乎帶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聯係前麵“不得意”三字看來,在這兩句詩中,更主要的則是對朋友的同情之心,並蘊含著詩人自己對現實的憤激之情,這正是此詩的著意之處和題旨所在。從寫法上看,前麵四句,寫得比較平淡,似乎無甚意味,至此兩句作結,詩意頓濃,韻味驟增,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當然,這兩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麵看似乎平淡的四句發展而來的,如果沒有前四句作鋪墊,這兩句結尾也就不會給人這樣強的“清音有餘”(謝榛語)的感覺。

  (吳小林)

  青溪

  王維

  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

  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裏。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鬆裏。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

  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

  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

  詩題一曰《過青溪水作》,大約是王維初隱藍田南山時所作。寫了一條不甚知名的溪水,卻很難體現王維山水詩的特色。

  看來王維曾不止一次地循青溪入黃花川遊曆。這一段路程雖長不及百裏,但溪水隨著山勢盤曲蛇行,千回萬轉,頗為蜿蜓多姿。王維另有一首《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盤曲四五十裏至黃牛嶺見黃花川》,也說那裏的山路“危徑幾萬轉”,可與此詩的“隨山將萬轉”對看。

  詩開頭四句對青溪作總的介紹後,接著采用“移步換形”的寫法,順流而下,描繪了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畫麵。你看,當它在山間亂石中穿過時,水勢湍急,潺潺的溪流聲忽然變成了一片喧嘩。“喧”字造成了強烈的聲感,給人以如聞其聲的感受。當它流經鬆林中的平地時,這同一條青溪卻又顯得那麽嫻靜、安謐,幾乎沒有一點聲息。澄碧的溪水與兩岸鬱鬱蔥蔥的鬆色相映,融成一片,色調特別幽美、和諧。這一聯中一動一靜,以動襯靜,聲色相通,極富於意境美。再看,當青溪緩緩流出鬆林,進入開闊地帶後,又是另一番景象:水麵上浮泛著菱葉、荇菜等水生植物,一片蔥綠,水流過處,微波蕩漾,搖曳生姿;再向前走去,水麵又似明鏡般的清澈碧透,岸邊淺水中的蘆花、葦葉,倒映如畫,天然生色。這一聯,“漾漾”繪水動貌,“澄澄”狀水靜貌,也是一動一靜,極為傳神。詩人筆下的青溪,既喧鬧,又沉靜,既活潑,又安詳,既幽深,又素淨,從不斷的流動變化中,表現出了鮮明個性和盎然生意。讀後令人油然而生愛悅之情。

  其實,青溪並沒有什麽奇景,它那素淡的景致,為什麽在詩人的眼中、筆下,會具有如此的魅力呢?誠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人間詞話刪稿》)王維也正是從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中,發現了與他那恬淡的心境、閑逸的情趣高度和諧一致的境界。“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詩人正是有意借青溪來為自己寫照,以清川的淡泊來印證自己的素願,心境、物境在這裏已融合為一了。最後,詩人暗用了東漢嚴子陵垂釣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隱居青溪來作為自己的歸宿了。這固然說明詩人對青溪的喜愛,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後自甘淡泊的心情。這一點,寫來含而不露,耐人尋味。

  這首詩,自然、清淡、素雅,寫景抒情均不刻意為之,表麵上看似不著力,而讀來韻味雋永醇厚,平淡而有思致。前人評“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風自笑”,是最恰當不過的。

  (劉德重)

  渭川田家

  王維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夕陽西下、夜幕將臨之際,詩人麵對一幅恬然自樂的田家晚歸圖,油然而生羨慕之情。詩的核心是一個“歸”字。

  詩人一開頭,首先描寫夕陽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蒼茫的濃烈氣氛,作為總背景,統攝全篇。接著,詩人一筆就落到“歸”字上,描繪了牛羊徐徐歸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聯想起《詩經》裏的幾句詩:“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詩人癡情地目送牛羊歸村,直至沒入深巷。就在這時,詩人看到了更為動人的情景:柴門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著拐杖,正迎候著放牧歸來的小孩。這種樸素的散發著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詩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歸家的樂趣。頓時間,他感到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這黃昏時節,似乎都在思歸。不是嗎?麥地裏的野雞叫得多動情啊,那是在呼喚自己的配偶呢;桑林裏的桑葉已所剩無幾,蠶兒開始吐絲作繭,營就自己的安樂窩,找到自己的歸宿了。田野上,農夫們三三兩兩,扛著鋤頭下地歸來,在田間小道上偶然相遇,親切絮語,簡直有點樂而忘歸呢。詩人目睹這一切,聯想到自己的處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開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張九齡被排擠出朝廷之後,王維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進退兩難。在這種心緒下他來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歸,唯獨自己尚徬徨中路,怎能不既羨慕又惆悵?所以詩人感慨係之地說:“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其實,農夫們並不閑逸。但詩人覺得和自己擔驚受怕的官場生活相比,農夫們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閑逸之感。《式微》是《詩經·邶風》中的一篇,詩中反複詠歎:“式微,式微,胡不歸?”詩人借以抒發自己急欲歸隱田園的心情,不僅在意境上與首句“斜陽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內容上也落在“歸”字上,使寫景與抒情契合無間,渾然一體,畫龍點睛式地揭示了主題。讀完這最後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麵寫了那麽多的“歸”,實際上都是反襯,以人皆有所歸,反襯自己獨無所歸;以人皆歸得及時、親切、愜意,反襯自己歸隱太遲以及自己混跡官場的孤單、苦悶。這最後一句是全詩的重心和靈魂。如果以為詩人的本意就在於完成那幅田家晚歸圖,這就失之於膚淺了。全詩不事雕繪,純用白描,自然清新,詩意盎然。

  (傅如一)

  春中田園作

  王維

  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

  持斧伐遠揚,荷鋤覘泉脈。

  歸燕識故巢,舊人看新曆。

  臨觴忽不禦,惆悵思遠客。

  這是一首春天的頌歌。從詩所展現的環境和情調看,似較《輞川集》的寫作時間要早些。在這首詩中,詩人隻是平平地敘述,心情平靜地感受著、品味著生活的滋味。

  冬天很難見到的斑鳩,隨著春的來臨,很早就飛到村莊來了,在屋上不時鳴叫著,村中的杏花也趕在桃花之前爭先開放,開得雪白一片,整個村子掩映在一片白色杏花之中。開頭兩句十個字,通過鳥鳴、花開,就把春意寫得很濃了。接著,詩人由春天的景物寫到農事,好象是春鳩的鳴聲和耀眼的杏花,使得農民在家裏呆不住了,他們有的拿著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著鋤頭去察看泉水的通路。整桑理水是經冬以後最早的一種勞動,可說是農事的序幕。

  歸燕、新曆更是春天開始的標誌。燕子回來了,飛上屋梁,在巢邊呢喃地叫著,似乎還能認識它的故巢,而屋中的舊主人卻在翻看新一年的日曆。舊人、歸燕,和平安定,故居依然,但“東風暗換年華”,生活在自然地和平地更替與前進。對著故巢、新曆,燕子和人將怎樣規劃和建設新的生活呢?這是用極富詩意的筆調,寫出春天的序幕。不是嗎?新曆出現在人們麵前的時候,不就象春天的布幕在眼前拉開了一樣嗎?

  詩的前六句,都是寫詩人所看到的春天的景象。結尾兩句,寫自己的感情活動。詩人覺得這春天田園的景象太美好了,“物欣欣而向榮,泉涓涓而始流”,一切是那樣富有生氣,充滿著生活之美。他很想開懷暢飲,可是,對著酒又停住了,想到那離開家園作客在外的人,無緣享受與領略這種生活,不由得為之惋惜、惆悵。

  這首詩春天的氣息很濃,而詩人隻是平靜地淡淡地描述,始終沒有渲染春天的萬紫千紅。但從淡淡的色調和平靜的活動中卻成功地表現了春天的到來。詩人憑著他敏銳的感受,捕捉的都是春天較早發生的景象,仿佛不是在欣賞春天的外貌,而是在傾聽春天的脈搏,追蹤春天的腳步。詩中無論是人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啟動下,滿懷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透露出唐代前期的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麵貌的某些特征。人們的精神狀態也有點象萬物欣欣然地適應著春天,顯得健康、飽滿和開展。

  (餘恕誠)

  新晴野望

  王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

  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這是一首田園詩。描寫初夏的鄉村,雨後新晴,詩人眺望原野所見到的景色。詩的開頭兩句,總寫新晴野望時的感受:經過雨水的衝滌,空氣中無絲毫塵埃,顯得特別明淨清新;極目遠眺,原野顯得格外空曠開闊。詩人一下了就抓住了環境的特征,僅僅用“原野曠”、“無氛垢”六個字,便把此情此境真切地再現出來。而且將讀者也引進這一特定情境中去,隨著詩人一起遠眺。

  縱目四望,周圍是一片多麽秀麗的景色啊!遠處,可以遙遙望見臨靠著河邊渡頭的城門樓;近處,可以看到村邊的綠樹緊連著溪流的入河口。這在平時都不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田野外麵,銀白色的河水閃動著粼粼波光,因為雨後水漲,晴日輝映,比平時顯得明亮;山脊背後,一重重青翠的峰巒突兀而出,峰巒疊現,遠近相襯,比平時更富於層次感。這一組風景鏡頭,緊緊扣住了雨後新晴的景物特點。隨著目之所及,由遠而近,又由近及遠,有層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幽秀麗,儼然構成了一幅天然絕妙的圖畫。

  然而,這樣一幅畫,還隻能說是靜物寫生,雖則秀美,畢竟顯得有點空曠,缺乏活力。王維作為山水詩和山水畫的大師,是深深懂得這一點的。因而在最後兩句中,他便給這幅靜態畫麵加上了動態的人物:“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雖然是虛寫,卻給原野平添了無限生意,能讓人想見初夏田間活躍的情狀並感受到農忙勞動的氣氛。這樣一筆,整個畫麵都活起來了。

  這首詩基調明朗、健康,表現了詩人愛自然、愛田園、愛生活的思想感情。詩人對自然美有敏銳的感受,他善於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動靜結合,進行層次分明的描繪,給讀者以美的藝術享受。

  (劉德重)

  夷門歌

  王維

  七雄雄雌猶未分,攻城殺將何紛紛。

  秦兵益圍邯鄲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為嬴停駟馬,執轡愈恭意愈下。

  亥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門抱關者。

  非但慷慨獻奇謀,意氣兼將生命酬。

  向風刎頸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題材的因襲,包括不同文學形式對同一題材的移植、改編,都有一個再創造的過程。王維《桃源行》固然是成功的一例,而他的《夷門歌》同樣也是故事新編式的傑作。

  此詩題材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即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曆史故事。但從《魏公子列傳》到《夷門歌》,有一重要更動:故事主人公由公子無忌(信陵君)變為夷門俠士侯嬴,從而成為主要是對布衣之士的一曲讚歌。從藝術手法上看,將史傳以二千餘字篇幅記載的故事改寫成不足九十字的小型敘事詩,對題材的重新處理,特別是剪裁提煉上“縮龍成寸”的特殊本領,令人歎絕。

  詩共十二句,四句一換韻,按韻自成段落。

  “七雄雄雌猶未分,攻城殺將何紛紛。秦兵益圍邯鄲急,魏王不救平原君。”四句交代故事背景。細分,則前兩句寫七雄爭霸天下的局勢,後兩句寫“竊符救趙”的緣起。粗線鉤勒,筆力雄健,“敘得峻潔”(姚鼐)。“何紛紛”三字將攻城殺將、天下大亂的局麵形象地表出。傳雲:“魏安厘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趙長平軍,又進兵圍邯鄲(趙都)”,詩隻言“圍邯鄲”,然而“益急”二字傳達出一種緊迫氣氛,表現出趙國的燃眉之“急”來。於是,與“魏王不救平原君”的輕描淡寫,對照之下,又表現出一種無援的絕望感。

  趙魏唇齒相依,平原君(趙國賢公子)又是信陵君的姊夫。無論就公義私情而言,“不救”都說不過去。無奈魏王懼虎狼之強秦,不敢發兵。但詩筆到此忽然頓斷,另開一線,寫信陵君禮賢下士,並引入主角侯生。“公子為嬴停駟馬,執轡愈恭意愈下。亥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門抱關者。”信陵君之禮遇侯嬴,事本在秦兵圍趙之前,故這裏是倒插一筆。其作用是,暫時中止前麵敘述,造成懸念,同時運用“切割”時間的辦法形成跳躍感,使短篇產生不短的效果,即在後文接敘救趙事時,給讀者以一種隔了相當一段時間的感覺。信陵君結交侯生事,在《史記》有一段膾炙人口的、繪聲繪色的描寫。詩中卻把諸多情節,如公子置酒以待,親自駕車相迎,侯生不讓並非禮地要求枉道會客等等,一概略去。單挑麵對侯生的傲慢“公子執轡愈恭”的細節作突出刻畫。又巧妙運用“愈恭”“愈下”兩個“愈”字,顯示一個時間進程(事件發展過程)。略去的情節,借助於啟發讀者的聯想,得到補充,便有語短事長的效果。兩句敘事極略,但緊接二句交代侯嬴身份兼及朱亥,不避繁複,又出人意外地詳。“嬴乃夷門抱關者也”,“臣乃市井鼓刀屠者”,都是史傳中人物原話。“點化二豪之語,對仗天成,已征墨妙”(趙殿成《王右丞詩集箋注》),而唱名的方式,使人物情態躍然紙上,頗富戲劇性。兩句妙在強調二人卑微的地位,從而突出卑賤者的智勇;同時也突出了公子不以富貴驕士的精神。兩人在竊符救趙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故強調並不多餘。這段的一略一詳,正是白石道人所謂“難說處一語而盡,易說處莫便放過”,貴在匠心獨運。

  “非但慷慨獻奇謀,意氣兼將生命酬。向風刎頸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最後一段專寫侯生,既緊承前段又遙接篇首,回到救趙事上來。“獻奇謀”,指侯嬴為公子策劃竊符及賺晉鄙軍一事,這是救趙的關鍵之舉。“意氣”句則指侯嬴於公子至晉鄙軍之日北向自剄事。其自刎的動機,是因既得信陵君知遇,又已申燕刀一割之用,平生意願已足,生命已屬多餘,故作者著力表現這一點。末二句議論更作波瀾,說明侯生義舉全為意氣所激,並非有求於信陵君。慷慨豪邁,有濃鬱抒情風味,故曆來為人傳誦。二句分用謝承《後漢書》楊喬語(“侯生為意氣刎頸”)和《晉書·段灼傳》語(“七十老公複何所求哉!”)而使人不覺,用事自然入妙。詩前兩段鋪敘、穿插,已蓄足力量,末段則以“非但”、“兼將”遞進語式,把詩情推向高峰。以樂曲為比方,有的曲子結尾要拖一個尾聲,有的則在激越外戛然而止。這首詩采取的正是後一種結尾,它如裂帛一聲,忽然結束,卻有“慷慨不可止”之感,這手法與悲壯的情事正好相宜。

  把一個有頭有尾的史傳故事,擇取三個重要情節來表現,組接巧妙,語言精煉,人物形象鮮明,是《夷門歌》藝術上成功之處。這首詩代表著王維早年積極進取的一麵。唐代是中下層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在政治上揚眉吐氣的時代,這時出現為數不少的歌詠遊俠的詩篇,決不是偶然的。《夷門歌》故事新編,溶入了新的曆史內容。吳汝綸評此詩“敘古事而別有寄托”,是很有見地的。

  (周嘯天)

  隴頭吟

  王維

  長安少年遊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

  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

  身經大小百餘戰,麾下偏裨萬戶侯。

  蘇武才為典屬國,節旄落盡海西頭。

  這是王維用樂府舊題寫的一首邊塞詩,題目一作《邊情》。

  一、二兩句,先寫一位充滿遊俠豪氣的長安少年夜登戍樓觀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現了他渴望建立邊功、躍躍欲試的壯誌豪情。起句很有氣勢。然而,底上突然筆鋒一轉,順著長安少年的思緒,三、四句緊接著出現了月照隴山的遠景:淒清的月夜,荒涼的邊塞,在這裏服役的“隴上行人”正在用嗚咽的笛聲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說,長安少年頭腦裏裝的是幻想;那麽,隴上行人親自經受的便是現實:兩者的差別何等懸殊!寫到這裏,作者的筆鋒又一轉:由吹笛的隴上行人,引出了聽笛的關西老將。承轉也頗頓挫有力。這位關西老將“身經大小百餘戰”,曾建立過累累軍功,這不正是長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標嗎?然而老將立功之後又如何呢?部下的偏裨副將,有的已成了萬戶侯,而他卻沉淪邊塞!關西老將聞笛駐馬而不禁淚流,這當中包含了多少辛酸苦辣!這四句,是全詩的重點,寫得悲愴鬱憤。關西老將為什麽會有如此遭遇呢?詩中雖未明言,但最後引用了蘇武的典故,是頗含深意的。蘇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邊上持節牧羊十九年,以致符節上的旄繐都落盡了,如此盡忠於朝廷,報效於國家,回來以後,也不過隻做了個典屬國那樣的小官。表麵看來,這似乎是安慰關西老將的話,但實際上,引蘇武與關西老將類比,恰恰說明了關西老將的遭遇不是偶然的、個別的。功大賞小,功小賞大,朝廷不公,古來如此。這就深化了詩的主題,賦予了它更廣泛的社會意義。

  清人方東樹推崇這首詩說:“起勢翩然,關西句轉收,渾脫沈轉,有遠勢,有厚氣,此短篇之極則。”(《昭昧詹言》)在十句詩中,作者把長安少年、隴上行人、關西老將這三種類型的人物,戍樓看星、月夜吹笛、駐馬流淚這三個不同的生活場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就很容易使人聯想到:今日的長安少年,安知不是明日的隴上行人,後日的關西老將?而今日的關西老將,又安知不是昨日的隴上行人,前日的長安少年?詩的主旨是發人深省的。(劉德重)

  老將行

  王維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

  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鬚兒。

  一身轉戰三千裏,一劍曾當百萬師。

  漢兵奮迅如霹靂,虜騎崩騰畏蒺藜。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自從棄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時飛箭無全目,今日垂楊生左肘。

  路旁時賣故侯瓜,門前學種先生柳。

  蒼茫古木連窮巷,寥落寒山對虛牖。

  誓令疏勒出飛泉,不似潁川空使酒。

  賀蘭山下陣如雲,羽檄交馳日夕聞。

  節使三河募年少,詔書五道出將軍。

  試拂鐵衣如雪色,聊持寶劍動星文。

  願得燕弓射天將,恥令越甲鳴吾君。

  莫嫌舊日雲中守,猶堪一戰取功勳。

  這首詩敘述了一位老將的經曆。他一生東征西戰,功勳卓著,結果卻落得個“無功”被棄、不得不以躬耕叫賣為業的可悲下場。邊烽再起,他又不計恩怨,請纓報國。作品揭露了統治者的賞罰蒙昧,冷酷無情,歌頌了老將的高尚節操和愛國熱忱。

  全詩分三段,開頭十句為第一段,是寫老將青壯年時代的智勇、功績和不平遭遇。先說他少時就有李廣之智勇,“步行”奪得過敵人的戰馬,引弓射殺過山中最凶猛的“白額虎”。接著改用曹操的次子曹彰故事,彰綽號黃鬚兒,奮勇破敵,卻功歸諸將。詩人借用這兩個典故,描繪老將的智勇才德。接下去,以“一身轉戰三千裏”,見其征戰勞苦;“一劍曾當百萬師”,見其功勳卓著;“漢兵奮迅如霹靂”,見其用兵神速,如迅雷之勢;“虜騎崩騰畏蒺藜”見其巧布鐵蒺藜陣,克敵製勝。但這樣難得的良將,卻無寸功之賞,所以詩人又借用曆史故事抒發自己的感慨。漢武帝的貴戚衛青所以屢戰不敗,立功受賞,官至大將軍,實由“天幸”;而與他同時的著名戰將李廣,不但未得封侯授爵,反而得罪、受罰,最後落得個刎頸自盡的下場,是因“數奇”。這裏的“天幸”,既指幸運之“幸”,又指皇帝寵幸;“數奇”,既指運氣不好,又指皇恩疏遠,都是語意雙關的。詩人借李廣與衛青的典故,暗示統治者用人唯親,賞罰失據,寫出了老將的不平遭遇。

  中間十句為第二段,寫老將被遺棄後的清苦生活。自從被棄置之後老將便“衰朽”了,歲月蹉跎,心情不好,連頭發都白了。他昔日雖有後羿射雀而使其雙目不全的本領,但久不習武,雙臂就如同生了瘍瘤,很不利落了。古人常以“柳”諧“瘤”,並且“楊”“柳”通假。在這裏詩人以“楊”諧“瘍”(瘡)是照顧到詩的平仄聲調。老將被棄,瘍生左肘,卻還得自尋生計,“路旁時賣故侯瓜”。“故侯”,指秦東陵侯召平,秦破,為布衣,種瓜於長安東城。這裏說他不僅種瓜,而且“路旁時賣”,可知生活沒有著落;“門前學種先生柳”,也是指他以耕作為業的意思。陶淵明門前有五柳,因自號“五柳先生”。至於住處則是“蒼茫”一片“古木”叢中的“窮巷”,窗子麵對著的則是“寥落寒山”,這更見世態炎涼,門前冷落,從無賓客往還。但是老將並未因此消沉頹廢,他仍然想“誓令疏勒出飛泉”,象後漢名將耿恭那樣,在匈奴疏勒城水源斷絕後,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終於又得泉水卻敵立功;而決不象前漢穎川人灌夫那樣,解除軍職之後,使酒罵坐,發泄怨氣。

  最末十句為第三段,是寫邊烽未熄,老將時時懷著請纓殺敵的愛國衷腸。先說西北賀蘭山一帶陰霾沉沉,陣戰如雲,告急的文書不斷傳進京師;次寫受帝命而征兵的軍事長官從三河(河南、河內、河東)一帶征召大批青年入伍,諸路將軍受詔命分兵出擊。最後寫老將,他再也呆不住了,先是“拭拂鐵衣如雪色”,把昔日的鎧甲磨擦得雪亮閃光;繼之是“聊持寶劍動星文”,又練起了武功。他的宿願本就是能得到燕產強勁的名弓“射天將”(“天將”一作“大將”),擒賊擒王,消滅入寇的渠魁;並且“恥令越甲鳴吾君”,絕不讓外患造成對朝廷的威脅。結尾為老將再次表明態度:“莫嫌舊日雲中守,猶堪一戰立功勳”,借用魏尚的故事,表明隻要朝廷肯任用老將,他一定能殺敵立功,報效祖國。魏尚曾任雲中太守,深得軍心,匈奴不敢犯邊,後被削職為民,經馮唐為其抱不平,才官複舊職。

  這首詩十句一段,章法整飭,大量使事用典,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麵,刻畫出“老將”的藝術形象,增加了作品的容涵量,完滿地表達了作品的主題。沈德潛《唐詩別裁》謂“此種詩純以對仗勝”。詩中對偶工巧自然,如同靈氣周運全身,使詩人所表達的內容,猶如璞玉磨琢成器,達到了理正而文奇,意新而詞高的藝術境界。

  (傅經順)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