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九章 帝國主義時代的來臨(3)

  伊朗巴布教徒正義之戰

  1796年,卡紮爾人亞加·穆罕默德重新統一伊朗,建立了卡紮爾王朝。到了19世紀中期,卡紮爾王朝統治下的伊朗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專製君主國。各地封建主名義上服從中央,但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爭霸不休,混戰不已。占伊朗人口三分之一的遊牧部落一向反對中央集權製,甚至公開否認王權的存在。這種局麵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俄、英、法、美等國又乘虛而入,在政治,經濟方麵對伊朗幹預、掠奪。

  在內憂外患的重重困難條件下,伊朗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他們希望推翻外國勢力與本國封建統治,建立起一個“正義王國”。

  1844年,24歲的伊斯蘭教徒賽義德·阿裏·穆罕默德自稱“巴布”,在各地傳教。他告訴人們,他正在創建一個人人平等、和諧幸福的“正義王國”。“巴布”是“門”的意思,他說,即將降臨人世的救世主將通過此“門”傳達他的意誌,所以希望人們能夠跟著他,由此“門”進入“正義王國”之中。巴布的這種宣傳,對正處於水深火熱的廣大伊朗人民來說,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人們終日缺吃少穿,正想有這麽一個美好的地方,現在機會來了,人們競相傳說著。不久,就有成千上萬的伊朗人相信了巴布的宣傳,以致於形成了巴布教。巴布教徒又很快遍及全國,形成了一股頗大的力量。對此,伊朗政府非常恐慌,他們害怕巴布教徒越來越多,勢力越來越大,政府則越來越難以收拾局麵,所以立即派人將巴布逮捕,並關進了監獄。

  其實,巴布本人並沒有想要帶領巴布教徒推翻政府的統治。因為他反對使用暴力,不喜歡用武器去打敗統治者,而是一個改良主義者,就是說,他主張讓自己的各種想法告訴統治者,讓統治者采用自己的意見,從而改變不合理的社會現實。盡管如此,統治者仍把他看成是危險分子,1847年,他正在宣傳他的“正義王國”的時候被政府逮捕了。

  “巴布被逮捕了!”巴布教徒們奔走相告,人們義憤填膺,很快,人們把長期以來積壓在心中的憤怒表現了出來,1848年9月,700名巴布教徒在穆罕默德·阿裏·巴爾福魯什的領導下,在伊朗北部的馬讚德蘭省發動武裝起義。起義軍以塞克塔別爾西陵墓為基地,與政府軍展開了鬥爭。

  按照傳說,塔別爾西陵墓是一塊禁地,政府軍不得任意進入陵區抓人,這對巴布教徒起義者倒是有保護作用的。巴布教徒駐紮在陵區之後,就開始修築堡壘防禦工事。並按照他們的理想建立起了“正義王國”。他們所修築的城堡是八角形的,每個角有一個塔樓,城牆周圍很深的壕溝與城牆之間還布置了許多陷阱。教徒們住在城堡內的木房中,起義者規定:糧食與一切物資歸起義者所有,大家平均使用。這個消息一傳開,百姓們便扶老攜幼,帶著吃的用的等物資來到陵墓區加入這個“正義王國”,也有不少人從伊朗其他地方奔來。起義者人數很快增加到2萬人。

  起義隊伍的迅速壯大,引起了伊朗國王的恐慌,國王下令要消滅起義軍。於是,地方政府便派出軍隊與巴布教徒們作戰,但一次又一次,政府軍被起義者打得落花流水,以至於地方政府官員們聽到“巴布”二字就異常驚恐。

  在這種情況下,國王為了肅清起義隊伍,不得不派王叔馬赫迪裏率軍征討。馬赫迪裏率軍住到了陵區附近的阿弗拿村。起義軍得到息後,決定趁政府軍不注意時,於夜間襲擊他們。這天晚上,起義首領侯賽因帶領一個小分隊悄悄地來到了政府軍所住的村子,當起義軍戰士一個個進入村子後,他們一齊呐喊,衝向政府軍。政府軍官兵正做著美夢,聽見廝殺聲,便趕緊起來,但不少官兵還沒弄清是怎麽回事,便被起義軍殺死了。

  這次戰鬥,起義軍共殺死100餘名政府軍,一名指揮官也被起義軍打死了。巴布教徒們取得了首戰的勝利。這次勝利大大地鼓舞了起義軍的士氣,他們知道,政府軍不會善罷甘休的,所以,他們立刻投入準備更大的戰役中去了。

  果然,政府軍戰敗的消息傳到京城後,從國王到大臣都十分震驚。王叔更是氣急敗壞,決定親自征討起義軍。於是,他率領8000人的部隊,急急忙忙地趕赴陵區,要對起義軍大加撻伐。

  起義軍得到王叔親征的消息後,決定也讓王叔嚐點他們的厲害。盡管這天晚上天氣十分寒冷,伸手不見五指,起義軍們在侯賽因的帶領下,憑著自己果斷、勇敢的精神偷偷來到了政府軍周圍。“殺啊!殺啊!”隨著這怒吼聲,政府軍宿營地漫天火光騰地而起。王叔見狀,早已魂飛魄散,六神無主,搶先逃命去了。他因躲在森林裏,才挽回了一條性命。其他未被燒死的士兵,則邁開小腿飛也似地溜了。起義軍再次取得了勝利,人們更是興高彩烈。

  王叔惱羞成怒,重新聚集兵力向起義軍反撲。他率領軍隊把起義軍城堡圍了個水泄不通。在這危急關頭,經過認真討論,最後,侯賽因決定還用突襲的辦法,但要更突然,更猛烈。

  這天夜裏,400名起義軍在侯賽因的帶領下悄悄地走出了城堡,他們為了不製造任何聲響,把馬蹄子都給包住了。“敵營到了,點火!”一位將領立即下令。眨眼間,烈火熊熊燃燒起來,政府軍哇哇亂叫,一片混亂。起義軍乘勢在敵營裏猛烈殺敵。頓時,敵營中血流成望,死屍遍地。

  混戰中,侯賽因不幸中彈身亡,起義軍迅速撤出了戰鬥。這次戰役,共有400名政府軍被打死,其中軍官35名,還有1000多政府軍受了傷,起義軍重創了敵軍。但巴布教徒的代價也是巨大的,他們傷亡100餘人,還失去了領袖侯賽因。

  起義軍的處境越來越艱難,政府軍派大部隊嚴密封鎖了陵區,幾個月以後,城堡中隻有250人了。糧彈等資源也消耗殆盡。盡管如此,義軍仍保持著旺盛的半誌,所以1萬多名王軍仍不敢輕易進攻。

  1849年5月中旬,一位政府軍官手捧伊斯蘭教經典《古蘭經》向巴布教徒們發誓,如果起義軍放下武器,將獲得自由,政府不再追究這件事情。這樣,一個個起義軍在萬般無奈之下,慢慢地走了出來。可是還沒等他們弄清怎麽回事,政府軍就把他們一個個全部殺死了。

  政府軍用欺騙手段屠殺了起義者。但這並未阻止巴布教徒們繼續起義。1849年2月,全國巴布教徒發展到了10萬人。1850年,巴布教徒又在讚兼發動武裝起義,消滅政府軍8000人,12月政府軍把起義軍全部殺死,起義失敗。1850年6月,尼茲裏的巴布又發動武裝起義。起義軍聲勢浩大,所向無敵。

  為了阻止巴布教徒們不斷起義,1850年7月,伊朗國王下令處死巴布。

  巴布被處死後,巴布教徒們並未停止起義,除了公開與政府對抗外,他們還采用隱蔽手法進行活動,極大地動搖了伊朗政府的統治。

  蘇丹“獨立之父”馬赫迪

  馬赫迪十九世紀末,英帝國殖民勢力侵入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埃及,並由埃及逐漸向蘇丹滲透。1873年,埃及國王伊斯梅爾帕夏任命英國殖民者戈登為蘇丹總督。戈登在蘇丹橫征暴斂,致使蘇丹經濟凋敝,人民痛苦不堪。不久,戈登的殘酷統治在蘇丹引起了馬赫迪起義。

  馬赫迪起義的首領阿赫邁德出生在柏拉古的一個貧苦船工家裏,一家人經常漂泊各地。阿赫邁德從小就飽嚐了人間的艱辛,目睹了百姓的苦難。他父親雖然很貧寒,卻愛兒心切,省吃儉用,把他送到學校去讀書。他接受了伊斯蘭教育,青年時期以虔誠、博學著稱。

  1878年,阿赫邁德已經34歲了,在白尼羅河的阿巴島上定居下來。目睹英國統治者的殘暴和蘇丹人民的痛苦,他決心喚起民眾,驅逐侵略者。那時,蘇丹的政治、法律、教育、民俗、習性都和神學融合在一起,於是他便向民眾宣傳,說穆斯林正在遭受苦難,天國已派“馬赫迪”降臨塵世,救民於水火。“穆斯林”就是伊斯蘭教徒,屬阿拉伯語。“馬赫迪”也是阿拉伯語,意思是“救世主”。阿赫邁德經常向民眾演說:“現在,蘇丹的穆斯林正在遭受苦難,欺壓穆斯林的邪惡勢力就是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埃及人和歐洲來的異教徒。現在,天國已經降下了眾所切盼的馬赫迪前來解救穆斯林。我就是安拉派來的馬赫迪。我要給充滿壓迫與謬誤的世界帶來公正與平等。”

  馬赫迪號召恢複伊斯蘭教的純樸與正統,還提出“推翻異教徒”、“不交一文稅”等口號,因而深受廣大群眾的擁護和愛戴。深受磨難的民眾,聽說天國派“馬赫迪”下凡,無不欣喜若狂。從此,穆斯林便直接叫他“馬赫迪”了。馬赫迪見民心已歸,便於1881年6月舉行了武裝起義,號召民眾進行“聖戰”,把土耳其人、埃及人和歐洲異教徒都趕出蘇丹。

  馬赫迪知道官府是不會善罷幹休的。他馬上安排了眼線,果然不出馬赫迪所料,一天淩晨,英國士兵乘坐汽艇偷偷地摸到島上。眼線馬上報告了馬赫迪。

  英國士兵準備徑直摸進村子。當他們走進村邊的密林時,忽然響起了震耳欲聾的呐喊聲。緊接著,一群手拿鋼叉、棍棒、長矛的漁民衝殺過來。英國士兵被這突如其來的情形驚呆了,頓時一片混亂。天還有些黑,也看不清到底是怎麽回事,手中的槍也用不上了。不一會兒,一百多人被打得沒剩下幾個活的。多年來一直受外族壓迫的蘇丹人初次獲得勝利,都歡天喜地地奔走相告,歡床勝利。馬赫迪卻很冷靜,他知道官府還會派來大隊人馬,而自己的力量太弱,眼下不宜與官軍作戰,於是決定帶領起義軍進入西部的科爾多凡山區。

  科爾多凡山層巒疊嶂,直插雲天,雜草沒徑,怪石嶙峋。那裏的民眾都非常擁護義軍。義軍所到之處,民眾夾道歡迎,紛紛參加義軍。

  1881年底,許多英軍準備偷襲義軍。當地民眾立刻把這個消息報告了馬赫迪,官兵走到哪裏,哪裏便燃起烽火。義軍見到烽火,便布下迷魂陣,然後將官軍一舉殲滅。官府接二連三進行圍剿,義軍屢戰屢勝,聲威大震。第二年9月間,義軍由原來的三百餘人發展到十五萬之眾,手中的刀矛也換上了槍炮。

  1883年初,馬赫迪覺得隊伍的實力已經能夠與官兵對陣了,便率領義軍攻打科爾多凡省首府歐拜伊德。

  歐拜伊德是蘇丹第二大城市,有重兵把守。城池周圍的工事也異常堅固。開始時,義軍憑借著滿腔熱忱,想一鼓作氣將城池攻下來。由於城池堅固,義軍損失很大,卻沒有絲毫進展。

  馬赫迪決定停止攻城,采取圍困的策略。他又在城外四周要道布置了重兵,專等援兵到來,好消滅他們。這樣,圍困了三個月,各地援兵紛紛被消滅,城中糧草漸漸匱乏,守軍陷入絕境,無奈隻好獻城投降。馬赫迪也不難為他們,除處決一些罪大惡極之徒外,其他人一律以禮相待。敵兵感動不已,紛紛參加義軍。

  歐拜伊德城失陷,蘇丹總督驚恐不安,英國人也不知所措如坐針氈。不久,英國以蘇丹政府名義派前駐印度軍官希克斯統率13000多人進剿義軍。希克斯手中有足夠的彈藥及糧草,戰馬500匹,馱運輜重的駱駝5000多頭,並配有槍支和大炮。1883年9月,希克斯率軍從白尼羅河的杜懷姆出發了。

  馬赫迪聽到報告後,立刻和副首領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商量,決定由阿卜杜拉和另一個將領帶領一支義軍假裝撤退,誘敵深入,另派一支隊伍斷敵後路,同時把沿途的糧食運走,把井填死。

  10月的一天,馬赫迪義軍在歐拜伊德以南等地帶,圍殲了近萬名敵人,希克斯等一些軍官都戰死了。

  馬赫迪乘勝前進,率領義軍直指首府喀士穆,把喀士穆團團圍住。這一連串的消息傳到英國,英國政府立即再次任命戈登為蘇丹總督。戈登心狠手辣,曾參加英法聯軍侵略中國,火燒圓明園,後又組織“洋槍隊”,鎮壓太平國起義。70年代,曾當過蘇丹總督,在英國人眼裏,他是對付起義軍的行家裏手。

  馬赫迪起義軍

  戈登上任後,親手寫信給馬赫迪,並帶去一份委任狀和一件精美華貴的長袍,任命馬赫迪為科爾多凡省省長。馬赫迪立刻回信說:“我是民眾期待的當之無愧的馬赫迪,何用你來委任?你的唯一出路就是向我們投降,不要再想什麽鬼把戲了。”

  馬赫迪回贈戈登一件苦行僧穿的長袍,並將委任狀及長袍退了回去。戈登接到這些東西,氣得七竅生煙,知道這種人不管用什麽辦法也是無濟於事的,決心與馬赫迪較個高低。可當他冷靜下來後,知道自己手中的兵馬不是馬赫迪的對手,忙遣人向倫敦要求派援兵。

  1885年1月26日,經過數月的圍困,喀士穆城中的糧食及物資漸趨緊張,馬赫迪立即不失時機地發出進攻命令。城中士兵們已經懈怠,隻用了兩天的時間,義軍就攻入城中。戈登正在總督府裏盤算如何與義軍周旋,忽見義軍衝了進來。他立刻從房間裏逃出,直奔樓梯,正遇上一隊義軍迎麵上來,一個義軍戰士將長矛刺進戈登的胸膛。戈登大叫一聲,當場斃命。這個惡貫滿盈的強盜,終於得到報應。兩天後,英軍被迫撤出蘇丹。

  攻下喀士穆後,以馬赫迪為元首,建立了馬赫迪國,定都於恩特曼。為促進經濟繁榮,在蘇丹曆史上第一次發行了貨幣。

  馬赫迪因病於1885年6月22日去世,年僅41歲。他的事業便由副首領阿卜杜拉繼續完成。

  1896年,使用新式武器的英國殖民軍再次向蘇丹發動進攻。1898年4月,喀士穆陷落。阿卜杜拉率殘部繼續打遊擊,直到次年戰死。1899年,英國和埃及簽訂了英埃共管埃及的協定,蘇丹再次喪失獨立地位。馬赫迪派轉入地下活動,成為秘密教派。

  經過蘇丹人民半個世紀的鬥爭,英埃軍隊於1955年11月撤出蘇丹。1956年1月1日,蘇丹宣布獨立。

  姆克瓦瓦為祖國而戰

  坦桑尼亞是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的合稱。前者位於東非大陸,後者是印度洋中的一個島嶼,與坦噶尼喀隔海相望。從19世紀30年代起,坦噶尼喀成為桑給巴爾蘇丹國的組成部分。

  19世紀下半葉,各帝國主義國家加緊了對非洲的侵略和掠奪。德國帝國主義把坦噶尼喀列為它爭奪的主要目標之一。

  1884年底,一個名叫卡爾·彼得斯的德國殖民者,率領一支遠征隊侵入坦噶尼喀。這支遠征隊一路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坦噶尼喀人民對彼得斯恨之入骨,稱他是“雙手沾滿鮮血的人”。彼得斯沿途又威逼酋長們簽訂了12個名為“永恒友好”的條約,騙取了15萬平方公裏的土地。

  過了幾年,德國殖民者竟然在坦噶尼喀沿海的一些城市裏,公開降下桑給巴爾蘇丹的旗幟,升起“德國東非公司”的旗幟,接著又派軍艦闖進一個港口,港內人民忍無可忍,把指揮軍艦進港的德國專員包圍起來。桑給巴爾蘇丹聽說德國專員被包圍,竟派軍隊來救援他。蘇丹出賣國家和民族利益的行徑,極大地激怒了人民。大家決定不承認他的權力,推舉一位名叫阿布希裏的人為領導人。

  阿布希裏熱愛祖國,酷愛自由,並且很有組織才能。他率領坦噶尼喀人用原始的梭鏢、弓箭、木棍等武器,奮勇抗擊有著先進武器的德國侵略軍。可惜一年多後,他被德國殖民者抓住,怪遭殺害。姆克瓦瓦這時脫穎而出。

  姆克瓦瓦是伊林加一個酋長的兒子。19世紀中期,他父親統一了許多小部族,取名赫赫族,自任酋長。1879年,他接替父親擔任酋長,並以伊林加附近的卡倫加為中心,建立起一個強大的王國。

  德國殖民者從阿布希裏的頑強抗爭中看到,坦噶尼喀人民是決不會心甘情願地接受他們統治的。因此,他們以海濱重鎮巴加莫約為據點,組織了一批批所謂“商隊”,帶著粗劣的商品,一步步深入到內地的草原。他們以“生意人”的麵目出現,用那些不值錢的東西,來交換坦噶尼喀人的牛羊和象牙等物品。要是不成功,便用欺騙的方法換取;有時就幹脆用武力掠奪。

  坦噶尼喀人民不再上當了。在阿布希裏英勇就義後,在英雄姆克瓦瓦的領導下,繼續高舉獨立旗幟,同德國殖民者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

  姆克瓦瓦早在德國殖民者尚未深入內地的時候,就主動尋求同其他酋長建立聯盟,共同抗擊德國侵略軍。由於當時各部族糾紛很多,這個計劃未能實現。盡管如此,他還是決心打擊德殖民者,爭取民族獨立。

  他見德國人企圖借用“商隊”來騙取財物,就針鋒相對,下令在領地內遍設關卡,對那些過境和在他境內做買賣的“洋商”,進行嚴格的盤查,並且向他們征收關稅。

  姆克瓦瓦的王國地處坦噶尼喀腹地,由東到西大都要經過這裏。在一來,使德國殖民者的利益大受損害。

  德國專員沒有辦法隻得派人去通知姆克瓦瓦,要他委派使者同他們談判。可是當姆克瓦瓦真的派使者去談判的時候,專員又不予會見。

  這件事觸怒了姆克瓦瓦。他認為這是德國專員對他和整個王國的侮辱,因此封索了商路,不讓那些“洋商”們通過他的領地。

  德國專員見輕蔑和侮辱嚇不倒姆克瓦瓦,便在1891年發出通牒,要姆克瓦瓦到巴加莫約去見他。通牒規定,姆克瓦瓦必須隻身前往,而且要帶一把泥土,意思很清楚:要姆克瓦瓦屈膝投降。

  “就是要砍去我的頭顱,我也決不會投降!”姆克瓦瓦不畏強暴,派人向德國專員送去了一支箭,表示他鬥爭到底的堅強的心。德國專員見姆克瓦瓦不願投降,就出動軍隊向赫赫族的王國進犯。姆克瓦瓦率領軍隊奮勇迎戰,但由於敵人武器精良,部隊傷亡嚴重。

  姆克瓦瓦知道,同敵人硬拚是不成的,隻有運用計謀才能克敵製勝。於是他決定打一次伏擊戰。

  不久,德國專員親自率領上千名士兵前來“討伐”,姆克瓦瓦帶了3000軍隊前往迎擊。戰區是平原與山區的連接處,正好適合打伏擊戰。姆克瓦瓦讓戰士們隱蔽到山區的叢林裏,聽候他的命令。在敵人進入伏擊圈後,姆克瓦瓦發出襲擊命令,戰士們發著震天的喊聲,衝下來,以長矛和弓箭殺傷敵人。隻一會工夫,便消滅200多侵略軍。德國專員被搞得暈頭轉向,隻得率領殘部退逃。

  這次伏擊,使姆克瓦瓦繳獲了敵軍300支步槍、3門大炮和大量彈藥,從而壯大了力量。

  此後整整三年,德國殖民者不敢再來進犯。姆克瓦瓦抓緊時間練兵備戰,加固城池,在王城卡倫加周圍築起了一道四五米高、10多公裏長的城牆。

  1894年10月,德車殖民者調動大批軍隊進攻卡倫加。姆克瓦瓦率軍憑借堅固城牆與侵略軍對抗。經過兩天激戰,終於不敵,隻得棄城突圍,轉入叢林。侵略軍破城後,大肆燒殺,搗毀城牆,幾乎把卡倫加夷為平地。

  姆克瓦瓦率領餘部轉入叢林後,繼續堅持戰鬥,不斷襲擊敵人。德國總督特地懸賞5000盧比,企圖取得姆克瓦瓦的頭顱。幾年過去了,敵人並沒有取得姆克瓦瓦的頭顱。而姆克瓦瓦還在不斷襲擊敵人。

  1898年6月,由於叛徒的出賣,德國侵略軍的巡邏兵突然包圍了姆克瓦瓦隱蔽的地方。當時,姆克瓦瓦正在患病,他身邊也隻有少數隨從人員。在這嚴重的關頭,他寧可身亡,也不當敵人的俘虜。於是他舉槍自殺,為祖國的獨立流盡了最後一滴血!殘忍的敵人割下了英雄的頭顱,把它送到德國首都柏林,以炫耀他們的“戰績”。

  姆克瓦瓦的英雄事跡,迅速傳遍了坦噶尼喀。赫赫族人民為姆克瓦瓦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各族人民也深深地懷念著這位不屈的英雄。

  1918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作為戰敗國,它的“德屬東非洲”也跟著垮台。在德國殖民者撤走前,坦噶尼喀人民堅決要求他們歸還姆克瓦瓦的頭顱,但是他們拖延不還。直到1954年6月,西德政府才將英雄的頭顱交還給坦噶尼喀人民。坦噶民喀人民舉行了極其隆重的儀式,來迎接英雄的頭顱。他們在原來的卡倫加王城附近,修建了一座紀念館,並把英雄的頭顱安放在這裏。這座以姆克瓦瓦命名的紀念館,位於現今坦桑尼亞伊林加小城,每個到這裏來的遊人,都懷著崇敬的心情瞻仰它。

  德裏烽火

  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後,英國政府收買了大量的印度籍雇傭軍為它統治印度效力。這些雇傭軍雖然身穿英國軍服,但對英國殖民者占領自己的祖國早已是滿腹怨恨,他們迫切希望早日把殖民者全部趕走,印度獲得真正的獨立。不僅士兵有這願望,印度社會各階層包括不少封建王公們,對英國殖民者殘酷剝削、壓榨、肆意淩辱印度人民都含有巨大的憤慨情緒。

  1856年,在印度農村中就開始傳遞烤燒餅,據說這也是反英起義的信號。印度士兵還組織了地下軍人委員會,傳遞荷花,密謀反英活動。德裏反英大起義開始主要是在士兵範圍內展開的,但它迅速帶動了其他社會各界,撳起了印度人民反對殖民統治的高潮。

  本來印度雇傭軍作為英國殖民者的侵略工具,為英國全麵占領印度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英國自從1849年全麵統治印度之後,對雇傭軍的政策與態度發生了很大變化,如遣散大批印度士兵,減少軍餉,取消他們的免稅權,命令印度士兵絕對服從英國軍官等,他們還強迫印度士兵渡海或者是到伊斯蘭教國家作戰,使這些士兵喪失了原來的種姓。這些都激起了印度士兵越來越高的不滿情緒。雙方矛盾一觸即發。

  1857年,在印度士兵中盛行傳說著一種違背民族教規的事情。原來,印度教不許教徒吃牛肉,而伊斯蘭教不許吃豬肉,這是千百年來形成的教規。可是,英國人不管這些信仰,盡管在他們的雇傭軍中,有不少人信仰印度教,也有不少人信仰伊斯蘭教。可以說,雇傭軍是由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組成的,按理英國殖民者應當尊重這兩種教徒的信仰,但是他們自恃強大,根本不把這些教規教徒放在眼裏,更不關心士兵們的信仰問題。所以,在印度士兵中,早就流傳著英國人侮辱印度士兵,拿虔誠的信仰開玩笑的事情,廣大印度士兵們是可忍不可忍了。

  終於有了導火線,士兵們競相傳說,英國殖民當局新發下來的子彈塗上了牛油和豬油,因為子彈在使用時,必須用嘴咬開後蓋,所以這無異是讓印度兵吃他們忌諱的東西。這年3月,印度的一個叫曼加爾潘迪的士兵因與英國兵發生爭執,打死了三個英國軍官,次月,潘迪被公開處死。這兩件事情成為德裏大起義的導火索。他們約定,在5月31日舉行全國性民族大起義。

  一個突然事件使起義提前了。5月9日,德裏附近密拉特城第三騎兵連的85名印度士兵拒絕使用新發的英國子彈。英國軍官把他們統統捆綁在操場上,硬把子彈塞到他們臉上,進行百般侮辱。同時還下達了判刑的命令,立刻把他們押送陸軍監獄囚禁。印度士兵再也按捺不住了,當夜送信到德裏城中,告訴那裏的印度士兵。信中寫道:“明後兩天內到達德裏,請速準備內應。”

  第二天是星期天。下午5點,教堂鍾聲響了,英國軍官齊集在基督教堂裏靜靜地做祈禱。隻聽見“殺!”的一聲巨吼,印度士兵衝了進來,把英國軍官抓起來殺個幹淨。他們搗毀了殖民衙署和監獄,救出了被關押的同胞,隨即打開了兵工廠和火藥庫,武裝了前來參加起義的群眾,一齊向德裏進軍。臨行時,起義者在兵營裏點了一把火。熊熊的火焰卷走了英國殖民者苦心經營的堡壘,象征著印度人民必勝的信念。

  起義部隊經過一個夜晚的急行軍,5月11日清晨到達德裏城邊。英國上校聞訊率軍迎戰。當兩支部隊相互接觸的時候,密拉特印度士兵看出德裏英軍士兵都是印度人,立即振臂高呼:“打倒英國統治!”

  “打倒英國統治!”德裏的印度士兵馬上響應,他們把槍口轉過來,對準英國軍官。“砰!”“砰!”英國上校倒斃了,其他英國軍官也都倒斃了。兩支起義隊伍熱烈歡呼、擁抱,他們匯成一股洶湧的洪流,直向德裏城衝去。

  16日,德裏全城光複,起義者組織了自己的政府,仍舊把莫臥兒帝國的皇帝充當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全國各地紛紛舉行起義,光複了從東海岸加爾各答到西北邊境白沙瓦的大片國土。

  駐印度的英國總督肯寧坐立不安。他在辦公室裏來回踱著方步,皺著眉頭,嘴裏不住地輕聲喊著“唉!唉!”看來已經到了一籌莫展、焦頭爛額的地步了。這裏,一個叫肯貝爾的英國將軍未等侍衛報告就闖了進來。總督並未責怪他。

  “我們這著棋走錯了,不該讓印度人當兵!現在這些‘土兵’一造反,我們還有什麽辦法?”將軍急得直跺腳。

  總督不斷地抓著頭皮。忽然似有所悟地問:“進攻中國的英國皇軍現在到了哪裏?”

  “新加坡。”

  “趕快打電報給他們,命令立刻返航,在加爾各答登陸。”

  司令一聽總督的這個意見,頓時喜笑顏開地說:“對,叫他們來。還有,駐伊朗的部隊也叫他們來,在孟買登陸。兩路夾攻印度人!”

  “好!我立即向倫敦帝國政府請示。”接著,這個陰險的總督又想出了壞點子,派人帶重金到阿富汗和尼泊爾去行賄,網羅那裏的反動軍人,從東北、西北兩路向德裏進攻。

  9月3日,英軍進抵德裏城下。14日,以50門大炮猛轟德裏。“轟隆!”一聲,城牆塌陷,英軍侵入城內。“給我衝!給我衝!”帶頭的兩個英國將軍耀武揚威地高舉指揮刀,吆喝侵略軍前進。“砰!”“砰!”突然從屋頂上傳來了槍聲。隻聽見“啊!”“啊!”幾聲怪叫,這兩個英國將軍已經躺在血泊中不動了。“砰!”“砰!”槍彈又從居民住房的窗口飛來,好幾個英國兵應聲倒地,嚇得侵略軍一個個膽戰心驚。

  一支英軍跑到清真寺前麵。清真寺裏衝出上千名穆斯林,個個手持鋼刀,挺胸而立,擋住侵略軍的去路。英軍連忙舉槍發射,當場打死200多名穆斯林。但是,當英軍正想裝添子彈的時候,雪亮的大刀已經向他們的腦袋砍來。一場肉搏戰的結果,躺下了幾百具英軍屍體。

  德裏起義軍頑強地戰鬥了六天,最後由於糧盡彈絕,被迫撤離。據統計,六天巷戰中英軍被打死的有將軍兩人,官兵5000餘人。莫臥兒的末代皇帝向英軍投降,這個王朝從此滅亡。而印度人民,繼續在全國各地進行遊擊戰爭,狠狠打擊英國侵略軍。

  由於英國女王發布了保護印度封建主利益的詔書,印度抗英力量有了分化。封建主大部分投降英國,轉過來鎮壓起義軍。起義於1859年年底失敗。即之而來的是大屠殺,成批的起義英雄犧牲了。然而,他們的革命精神卻永遠鼓舞著印度人民。

  詹西女王葩依

  詹西是印度中部的一個小城,19世紀50年代,這裏因一個女王的故事而使詹西名聞遐邇,流傳青史。

  阿克希米葩依,1835年生於印度的貝拿勒斯。在三四歲的時候,她隨從父母前往馬拉塔最後一個首相巴吉拉奧二世的王府居住,同拉奧二世的養子納納薩希布和坦蒂阿托比結成了好朋友。葩依從小精通武藝,7歲就學會了騎馬。1852年,她17歲時嫁給了比她年紀大二三倍的詹西王公甘加達爾拉奧,成了詹西王後。

  王公死時沒有兒子,葩依在王公臨死時所生的一個兒子不久之後又死去了,所以,按照當時英國所定的規矩,哪個王公死後,如果沒有兒子繼承王位,那麽就要廢除他的領地,收歸英殖民者所有。但是葩依已經領養了一個兒子,並已經以養子的監護人的身份行使王權了。

  英殖民政府不管這些,強行兼並了詹西。葩依非常氣憤,曾當著英國官員的麵說:“我決不放棄我的詹西,誰敢占領詹西,決沒有好下場。”麵對英國人的無理行徑,詹西人民也全力支持葩依的要求,並表示願意和女王一道,與英國殖民者作堅決鬥爭。

  1857年,印度爆發了反英民族大起義,全國上下都與英國侵略者展開了積極的鬥爭。詹西人民也在女王葩依的領導下參加了起義,配合其他地方的起義軍抗擊英殖民強盜。6月4日,女王率領詹西起義軍占領了軍火庫,打死了英國在詹西的最高指揮官鄧洛普,並最後重新占領了詹西,7月8日,英軍投降,女王葩依重登王位。在萬眾歡騰當中,女王鄭重宣布:“世界屬於上帝,詹西屬於阿克希米葩依!”女王重新執政後,為了配合印度各地的反英鬥爭,葩依率軍南征北戰,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的統治者。

  1857年9月,英軍攻陷德裏,起義軍遭受重大損失。當英軍有了喘息的機會後,便調軍隊撲向詹西,次年1月,駐印英軍總指揮羅斯將軍率軍來到詹西。勇敢的詹西女王葩依早已率軍等候多時了,他們先把糧食運進城中,並在城牆上構築了工事,架起了大炮,作好了一切準備。

  羅斯到達詹西以後,先派軍隊把詹西城圍了起來,接著在城南和城東南修築炮台,準備攻城。女王葩依看準了時機,一聲令下:“開炮!”霎時間,一發發仇恨的炮彈射向英軍陣地。英軍也急忙發炮還擊。雖然英軍的大炮比女王的炮威力大,但起義軍們個個英勇善戰,女王指揮果斷,連續兩天僵持不下。第三天,英軍猛攻南城門,試圖集中火力打開南門。女王見狀,急忙調轉炮位,英軍一座炮台不翼而飛。起義軍暫時壓住了敵人的火力。

  戰鬥在激烈地進行,女王率兵大顯身手,使敵人遭到重大傷亡,但因為長時間地進行炮戰,起義軍也受到不少損失。英軍看到起義軍南門是個缺口,就重新集中火力猛攻,不久,南門缺口越來越大,詹西馬上就要被英國攻破了。這時,女王立即派人去與附近的起義軍領袖、她的好友托比聯係,請他火速增援。托比得到消息後,立刻發兵詹西,不料途中中了英軍埋伏,托比戰敗,隻好收兵。女王的處境越來越危險了。英軍趁機猛加大火力攻城,女王寡不敵眾,率軍棄城而走。英軍占領了詹西。

  女王葩依將軍隊帶出詹西,同托比的部隊匯合在一起,進駐到另一個城市瓜遼爾,此時是1858年6月1日。瓜遼爾是印度中部的一個軍事重鎮,應該說,義軍占領瓜遼爾後,對其他地區的起義軍也非常有利。但由於德裏的莫臥兒王朝已投降英軍,各地起義軍群龍無首,盲目作戰。鑒於這種情況,葩依和托比推舉他們的另一位好朋友、當時也是起義軍一個重要領導人的薩希布為起義軍領袖。同時,還任命其他各部大臣。托比擔任起義軍司令。

  詹西女王縱馬揮刀殺向英軍羅斯看到起義軍到了瓜遼爾,就立刻率軍前來圍剿。女王奉命鎮守東門,抗擊英軍。羅斯來到後,命令部隊攻城,女王和她的女友曼達爾、卡希縱馬戰鬥。隻見女王身穿戰衣,手拿鋼刀,騎著一匹白色的戰馬,在戰場上縱橫馳騁。起義軍們見女王如此驍勇,信心倍增,士氣高昂,多次打退了英軍的進攻。

  6月18日,一場大決戰開始了!英軍分幾路進攻,合圍瓜遼爾。“轟”英軍的大炮在猛烈攻城。城牆倒塌了一個大缺口,眼看侵略軍就要逼進城了。“跟我來,向英軍炮兵陣地進攻!”葩依把佩刀向前一指,起義軍的騎兵迅速衝了過去。

  英軍急忙丟下大炮,紛紛拿起步槍準備頑抗,但來不及了。苑依的白馬躍到陣前,隻見她手起刀落,一個英軍的頭顱立刻滾落在地下。起義軍與英軍展開了肉搏戰,英軍炮兵被消滅了一大半。

  “嗚——”突然響起了銅號聲。英軍騎兵從四麵八方湧來,很快就包圍了起義軍。

  “突圍!”葩依在馬上高呼。敵人數量太多了,起義軍雖然無比英勇,但未能迅速衝出去。隻見女王左劈右砍,一個個英軍倒在他的戰馬下。不少英軍嚇得不敢靠前。

  “她就是詹西女王葩依,抓住她!”一個英軍騎兵軍官在狂吼著,他認出了身穿男裝的女王。

  葩依定睛一看,不覺怒火中燒,拍馬向前衝去,大喝一聲,揮刀劈去。那英軍看到雪亮的鋼刀劈來,嚇得魂不附體,連忙勒轉馬頭逃跑。葩依奮力趕上,眼看就要追到那個英國騎兵了。不料,這家夥突然狡猾地轉過身子,一刀劈在葩依的頭上。

  這一刀,是從頭的右側劈下,把葩依的右眼都劈掉了。這位女王滿臉是血,但是,她依然挺坐在白馬背上。隻見她雙手緊握佩刀,雙腿夾住馬鞍,縱馬一躍,直至英軍麵前,雪亮的佩刀像閃電一般刺進了英軍的胸膛。那英軍慘叫一聲,從馬背上跌落下來。敵人刺死了,女五也從馬上摔了下來。這時,一名隨身跟從女王的女兵剛巧在女王身邊。看到女王翻身落馬,她立刻上前去把女王扶進路旁一座小屋中。房主人看到是詹西女王,冒著生命危險去搶救她。但是,由於傷勢過重,流血過多,女王葩依停止了呼吸。

  詹西女王壯烈犧牲。印度起義失敗了,然而,印度人民是絕對不會屈服的。他們永遠以崇敬的心情懷念著這位女英雄,雖然她隻在世界上活了22歲。

  古巴英雄馬蒂

  何塞·馬蒂是古巴的民族英雄和獨立戰爭的領袖,為了使祖國得到解放,他積極領導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鬥爭,最後,英勇地犧牲在自己的國土上。

  馬蒂出生在哈瓦那一個貧窮的家庭裏。父親原是西班牙的農民,曾在駐古巴的炮兵聯隊中服役。馬蒂出生那年退伍後,就在哈瓦那定居。母親是古巴土生白人。一家八口生活貧困。馬蒂幼年時幫助母親幹家務,稍大後就外出找活幹。直到12歲,他才進本城的一所小學讀書。

  馬蒂自幼聰穎好學,13歲就開始讀莎士比亞的英文劇本《哈姆雷特》,並把它翻譯成西班牙文。小學校長是位愛國誌士,主張古巴獨立。他很欣賞馬蒂的文學才能,經常向馬蒂講愛國故事,還帶馬蒂參加愛國者的聚會。馬蒂深受他的影響,立誌為祖國的獨立和解放而奮鬥。進入中學後,馬蒂一邊學習,一邊在原來上學的小學裏擔任教師,並當校長的私人秘書,他的愛國思想也日趨成熟。

  早在16世紀初,古巴就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19世紀初起,拉丁美洲各國紛紛掀起獨立鬥爭,因此,西班牙殖民者加強了對古巴的控製。1868年10月,古巴東部的一批青年知識分子,發動了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爭取古巴獨立的武裝起義。起義者宣布解放黑人奴隸,並且建立了臨時革命政府。正是在這種形勢下,年僅16歲的馬蒂,在《自由祖國》刊物上發表了宣傳愛國獨立思想的詩劇《阿布達拉》。

  西班牙殖民當局馬上注意到了馬蒂這一行動。當年10月,當局在馬蒂朋友那裏搜出一封馬蒂的信,查到幾份《自由祖國》,便以“反叛”罪判處他6年徒刑,並強迫他去采石場服苦役。

  采石場是個折磨人的地方,在獄吏的鞭笞下,囚犯們終年戴著鐐銬,在沒膝的河水裏撈取石塊,再把它背上岸來。一不小心滑腳倒下,或者想稍稍休息一下,立即會遭到毒打。沒多久,腳鐐磨破了馬蒂的雙腳,給他終身留下了傷疤。但是,殘酷折磨反而磨練了馬蒂的意誌,使他經受了一次血的考驗。

  經過家人和朋友們的積極營救,馬蒂在服了一年多的苦役後,於1871年被放逐到宗主國西班牙的首都馬德裏。他是個非常好學的人,趁此機會在中央大學選修法學等課程,後來又進入薩拉科薩大學學習。1874年秋,他獲得哲學、文學和法學博士學位,那時他才21歲。

  馬蒂身處異國,時刻關心著祖國的命運,密切注視著正在進行的民族獨立戰爭。他經常說:“祖國在危急的時候,一個人的最大痛苦,莫過於身在遠處!”每當他想到拉丁美洲其他國家都已獨立時,祖國的不幸命運更使他深深擔憂。為此,在取得博士學位後,他決定回到祖國去參加戰鬥。

  1874年底,馬蒂回到古巴。但是,殖民當局不準他上岸,他隻得前往墨西哥。為了謀生,他在一家雜誌當校對同時為當地報刊撰稿,鼓吹古巴獨立。不久,他的文章引起了墨西哥當局的注意,馬蒂難以在那裏存身,便於1877年前往危地馬拉。他有豐富的學識,在危地馬拉大學等校講授法國、英國、意大利和德文學,以及拉丁文和曆史。直到1878年古巴形勢有了變化,他才返回祖國從事革命活動。

  馬蒂的活動很快引起西班牙殖民當局的注意。次年9月,他計劃向起義軍輸送武器彈藥時,當局再一次逮捕了他,並將他放逐到西班牙。敵人的迫害,絲毫動搖不了馬蒂為祖國獨立而奮鬥的堅強意誌。他被押送到西班牙不久,就設法逃往法國,1880年初,又來到美國。

  馬蒂僑居在美國的時間長達15年。他剛剛到紐約,就向當地古巴僑民發表熱情洋溢的演說,指出古巴革命的艱巨任務,號召人們為祖國自由鬥爭,並且表達了自己的堅強意誌:“要使我們停止爭取祖國自由和繁榮的不懈努力,除非是南海和北海匯合,除非是兀鷲蛋裏孵出蟒蛇!”不久,他被選為紐約古巴僑民愛國團體古巴革命委員會的主席。

  在這以前,古巴革命者在國內多次發動武裝起義,但是都遭到失敗。血的教訓使馬蒂深深感到,要獨立,必須聯合全國各階層人民,掀起全民族的反西班牙戰爭。這就迫切需要建立一個團結國內外一切愛國力量的組織。

  1890年初,馬蒂協助僑居美國的古巴黑人成立愛國團體同盟會,為未來的古巴革命覺奠定了基礎。次年11月,他應佛羅裏達州煙草工人的邀請,在坦帕發表演說,號召同胞們“跨上戰馬,為國而戰,捐軀在棕木間樹下”。他的演講,在僑民中引起強烈的反響。盡管煙草工人生活很艱苦,但他們每月為革命獻出一天工資,作為革命活動的經費,直到新的獨立戰爭爆發,始終沒有間斷過。

  1892年4月,古巴革命黨在紐約正式建立,馬蒂被選為黨的主席。古巴革命黨的建立,標誌著古巴革命力量已經團結起來。

  古巴革命黨建立後,馬蒂全力投入武裝起義的組織工作。為了組織軍事力量,他奔波於巴拿馬、哥斯達黎加和墨西哥等地籌集資金,購置武器彈藥;又親自到多米尼加共和國會晤愛國將軍戈麥斯,請他出任解放軍總司令;還同哥斯達黎加的愛國將軍馬賽奧取得聯係,以便協調行動。馬蒂又派人到牙買加、洪都拉斯等地的古巴僑民中進行活動,同時派專人回國,與島上各愛國團體聯絡。

  1894年聖誕節,馬蒂和他的戰友們擬定了一個作戰計劃:從美國的佛羅裏達州開出三艘裝備齊全的船隻攻入古巴島,發動獨立戰爭。不料臨出發時,叛徒向美國當局告密,結果船隻和武器彈藥被美國海軍扣留。

  當時,古巴方麵的一切準備都已就緒,行動時間不能再變動。在千鈞一發之際,馬蒂等決定立刻起義。1895年1月29日,馬蒂在紐約簽署了在古巴國內起義的命令。一星期後,他從紐約動身去多米尼加共和國,在聖多明各會見了戈麥斯。

  2月24日,在古巴革命黨的領導下,古巴整個民族,包括黑人、混血種人、土生白人,都積極行動起來,手執收割甘蔗的砍刀,同仇敵愾地投入戰鬥。起義人民焚燒殖民者的甘蔗園和糖廠,搗毀外國公司和本國大地主的莊園。獨立戰爭的火焰一下子燃遍了整個古巴。

  3月25日,馬蒂與戈麥斯共同簽署了一個宣言。宣言聲明,這次戰爭是1868年爆發的古巴獨立戰爭的繼續,革命軍決不傷害和平的西班牙人;號召全體古巴人拿起武器,與敢於反抗的殖民者作殊死的決戰。

  為了直接領導獨立戰爭,馬蒂決定返回古巴,親臨前線指揮戰鬥。4月1日淩晨,當濃厚的迷霧還籠罩著大海的時候,一艘小船悄悄地從多米尼加的海岸出發。船上載著馬蒂、戈麥斯等古巴愛國誌士,還有許多武器彈藥。他們在加勒比海上航行了10晝夜,終於在4月11日深夜11時左右,在奧連特省南部的普拉伊塔斯登陸。當時周圍漆黑一團,頃刻之間雷電交加,風雨狂作,大海突然翻騰起來。馬蒂等重新踏上了闊別10多年的祖國大地,都不約而同地撲倒在地,深情地親吻祖國母親的大地。

  1895年5月19日,西班牙殖民軍向起義軍軍營發動突然襲擊。總司令戈麥斯勸馬蒂離開戰場,但馬蒂執意留下,敵人撲來時,他騎上戰馬,同戰士們一起衝鋒。戰鬥打響後,西班牙士兵認出了馬蒂,密集的子彈全向他射去。馬蒂不幸中彈,當場犧牲。

  馬蒂英勇犧牲,激勵了古巴人繼續鬥爭的決心。他們在戈麥斯等的領導下不斷取得勝利。到1898年,已解放了古巴四分之三的土地。隻是由於美國突然向西班牙宣戰,侵入了古巴,把古巴人民奮戰30年的勝利果實掠走。1903年,美國與古巴簽訂永久條約,美軍向古巴租借關塔那摩港作為永久的海軍基地。由此,古巴淪為美國“統而不並”的殖民地。

  德雷福斯冤案

  1895年1月,在法國軍事學院的操場上,一名曾在這所學院學習過的猶太軍官,被當眾革除軍職,他的肩章、帽徽、綬帶、勳章全部被扯下,就連他的軍刀也被折為兩段,扔在地下,隨後,便被押去服刑。這名猶太軍官名叫德雷福斯,他出生於一個富有的資產階級家庭,在軍事學院學習時成績優異,因而畢業後被選派到陸軍總參謀部供職。

  1895年10月15日,德雷福斯因被懷疑出賣國家軍事機密,而被逮捕。12月他被軍事法庭以叛國罪判處終身監禁,流放到法屬圭亞那沿岸的“魔鬼島”上服役。

  就這樣,一場由保皇主義者、教權主義者以及民族沙文主義者參加的反猶太運動開始了他們企圖借此反對新興的中產階級和人民的民主權利。而另一麵,進步律師、記者和作家則在《震旦報》強烈呼籲,要求撤銷對德雷福斯的錯誤判決,以維護法律和人權的尊嚴。

  事情原來是這樣的,自普法戰爭以來,法國的反德情緒日趨高漲,法國情報部門也加強了對德情報工作。1894年9月,法國情報部有封署名的信。這封信是寄給德國武官施瓦茨考本的,信的內容是有關法國在德國邊境掩護部隊的情況和一些軍事機密。

  這封信很快轉交到法國陸軍總參謀部情報局反間諜處處長桑德爾上校的手裏。桑德爾上校正為最近一段時間內,法國一係列機密文件泄密而焦慮,一見到這封信,便喜出望外,馬上命令副官:“立即通知兩位副處長這裏來!”

  不一會兒,亨利少校和邊帕葦少校先後來到。當亨利接過封信一看,嚇得他心驚肉跳。原來,上麵竟是他的老朋友艾斯特拉齊少校的字跡!艾斯特拉齊是情報局的德語翻譯,與亨利私交甚厚,他向旅瓦茨、考本泄露的軍事秘密,與亨利本人也有關係。亨利生怕此人失事牽連自己,誤了前程,所以不由得膽戰心驚,不敢說出真相。反而認真地和桑德爾一起推測誰有可能寫這封信。

  為了轉移視線,亨利故意提出:“這件事有可能是猶太軍官德雷福斯上尉。”說完,又列舉了很多德雷福斯具備提供這份情報的條件。

  桑德爾上校早對德雷福斯有成見,早在德雷福斯剛進總參謀部時,他就曾正式表示抗議,認為讓一個猶太人進入總參謀部,無疑是有危害國家的安全。現在,果然不出他的所料,於是武斷地認為他就是泄密之人。很快,桑德爾就把這件事報告給陸軍部長。部長正為普法戰爭中自己慘敗而惱火,當即下令,以間諜罪和叛國罪逮捕德雷福斯。

  在開庭審判以前,軍方也履行了一下審查手續,特地請幾名字跡專家鑒定字跡。但專家們最後的結論,認為特證根據不足,不像是德雷福斯的筆跡。可這時,軍方已騎虎難下,由於逮捕決定是陸軍部長親自作出的,為了維護軍方的威信,隻好將錯就錯。

  軍事法庭在12月才秘密開庭審訊。到場的除法官外,隻有被告德雷福斯及其辯護律師,警察署長和陸軍部隊的觀察員皮卡多少校等四人。

  在法庭上,德雷福斯提出充分理由為自己辯護,證明他對信上的情報毫不知情,根本沒有條件作案。接著辯護律師也列舉大量證據,來證明德雷福斯無罪。法官看到沒有什麽結果,便宣布休庭。來日再審。

  陸軍部長派去的觀察員皮卡爾上校是個正直的軍官,他如實的向部長作出匯報,同時也指出,此案很難成立。

  亨利少校得知消息後,急得跳了出來,親自上法庭指證德雷福斯,並以軍官的名譽宣誓作證。而陸軍部長為維護自己的尊嚴,故意編造一份“密檔”,把過去幾起未破獲的竊密事件,統統加在德雷福斯頭上,還塞進一份篡改編造的“罪證”材料。

  就這樣,法庭終於認定德雷福斯有罪,判處他無期徒刑,革除軍職,流放到“魔鬼島”。

  事件發生後,德雷福斯的親屬四處為他奔走,在進步律師、記者和作家的幫助下,他的兄弟在法國《震旦報》上把這一冤案公布於世。頓時,輿論大嘩,正義人士紛紛呼籲撤銷對德雷福斯的錯誤判決。

  就在這時,在從德大使館收集到的廢紙中,發現了德國大使給法國軍官艾斯特拉齊少校的一封信的草稿。並很快轉到繼任反間諜處處長的皮卡爾中校手裏。

  皮卡爾立即警覺起來,著手對艾斯特拉齊的調查。在調查中,他發現艾斯特拉齊與德國武官的關係可疑,尤其意外地發現艾斯特拉齊的筆跡和那封被認為是德雷福斯寫的告密信的字跡完全相同。

  皮卡爾將這一重大發現向副總參謀長作了匯報,並請求重新審理此案。但副總參謀長唯恐軍隊榮譽受到損害,拒不逮捕艾斯特拉齊。皮卡爾一再向上級陳述利弊得失,勸說及時修正錯案。這一舉動惹怒了那些達官貴人,他於1896年12月被遠調到當時法國殖民地突尼斯南部作戰。

  亨利少校為了定實德雷福斯的罪名,便把偽造信件塞進“密檔”,甚至偽造德雷福斯致德皇的信件和德皇致德雷福斯的複信,以此證實德雷福斯就是德國間諜。於是,反動沙文主義者氣焰更加囂張。

  1897年12月27日,陸軍部長宣布對德雷福斯的判決“公正無誤”,內閣總理也同時宣布:“德雷福斯案件沒有問題。”與此同時,德雷福斯的親屬和朋友們,一直沒有停止對此案的控訴。他們曾寫信給德皇威廉二世,請求他證明德國沒有收到德雷福斯提供的任何情報和書信。而德國對法國由於此案鬧出的混亂暗自高興,當然不會為他作證。

  在這種情況,德雷福斯的親屬又複製了大量告密信的照片,四處張貼在街頭,指望有人能認出真正的作案者。

  不久,一位銀行家便找到德雷福斯家,聲稱告密信的筆跡和他一個顧客的筆跡一樣,這個顧客就是艾斯特拉齊。德雷福斯全家非常高興,認為這次總算找到有力的證據。於是,就向法庭控告了艾斯特拉齊。

  1898年1月11日,艾斯特拉齊終於上了軍事法庭。但軍方唯恐此事敗露,派亨利等人為他代擬了審訊時的辯護詞。結果,法庭宣判艾斯特拉齊無罪釋放。

  這下,正義人士憤慨了。就在艾斯特拉齊被宣告無罪後兩天,舉世聞名的作家愛米爾·左拉仗義執言,在《震旦報》上發表了致共和國總統費裏克斯佛爾的一封公開信,這封標題為“我控訴!”的公開信,控告陸軍最高領導以及總參謀部的主要領導存心不良,有意誣告無辜者,開脫真正的罪犯。

  左拉的勇敢行為引起了全國對此案的關注。無數正義之士都團結起來去伸張正義。陸軍部長恐慌了,他一方麵鼓動反動分子攻擊左拉;另一方麵,以誹謗罪對左拉進行起訴,並於1898年2月21日,指示法庭判處左拉一年徒刑並罰款3000法郎。左拉被迫流亡英國倫敦。

  在公眾輿論的影響下,陸軍部隻得下令對此案進行進一步審理和核實。受命重新核實此案的一名軍官此前從未插手此事,也很快便發現了亨利偽造的痕跡。在確鑿的罪證麵前,亨利無法抵賴,被迫承認,當場被捕,第二天就自殺身亡。艾斯特拉齊聞訊畏罪潛逃,到英國避難去了。

  形勢急轉直下,陸軍部長狼狽辭職,隻好於1899年8月,軍事法庭重新開庭審理德雷福斯案件。人們普遍以為法庭會宣布德雷福斯無罪。不料,仍認定德雷福斯犯有間諜罪,隻是改判為10年苦役。

  這項判決,激起了法國各界人士的極大義憤,在世界各國引起強烈反應。表示抗議的函電至遝來,許多國家還發生了反法示威。在聲勢浩大的民主力量麵前,新任總理生怕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麵,提出一個折衷解決辦法,在維持判決的原則下,以總統名義宣布赦免德雷福斯。

  德雷福斯在接受了特赦後,給總統寫了一封信:“共和國政府還了我自由。然而失去了名譽的自由對我毫無意義。從今以後。我將繼續力爭糾正使我至今仍受其害的可怕的司法錯誤。”

  在此後的7年中,德雷福斯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繼續為爭取恢複名譽而鬥爭。直到1906年6月,一貫堅決支持重審的激進派領袖克列孟梭出任總理,德雷福斯案件才最終獲得解決。同年7月,最高法院宣布德雷福斯無罪,蒙冤受屈12年的德雷福斯終於恢複了名譽。

  德雷福斯被晉升為少校,並在原來舉行革除軍職儀式的軍事學院的操場上,接受榮譽軍團勳章。皮卡爾中校也重回軍隊,晉升為準將,並出任陸軍部長。

  1930年,德國原駐法國武官施瓦茨考本的回憶錄《德雷福斯案件真相》出版。這就從德國方麵證實了德雷福斯的清白無辜。同年6月,施瓦茨考本的妻子將這本回憶錄寄給德雷福斯,並附信說,她的丈夫一直想證明德雷福斯是受害者,但由於各種原因,使他在生前不能如願。這本書還詳細地敘述了施瓦茨考本與艾斯特拉齊等人的秘密來往,從而澄清了德雷福斯案件中的一些細節。

  德雷福斯案件,集中地反映了普法戰爭後法國國內階級矛盾的激化,暴露了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

  電影的誕生

  1895年12月28日下午,在法國巴黎卡普辛路14號的路易絲咖啡館裏,有20多個人一邊喝著咖啡,一邊等著放映所謂的“電活動畫麵”。這些人是被好奇心驅使,再加上盧米埃爾兄弟的苦口勸說下,來到這裏的。

  盧米埃爾兄弟安放好了銀幕的放映機後,電影開演了。盡管所放映的片子內容極為簡單,而且沒有聲音,但它還是使全場的觀眾都看出了神,每個人都為這樣的效果驚歎不已。從此,一種新藝術娛樂形式——電影誕生了。

  說起電影的產生,還得從人們對“視覺暫留”現象的認識和研究說起。

  人的眼睛會產生一種現象,就是當你看了一種發光物體之後,閉上雙眼,在短短的二十分之一秒到1秒之間,仍然會感到這種發光物質的存在,這就叫做“視覺暫留”。這一現象是由英國生理學家羅吉特在研究中發現的,他的發現為電影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1830年,英國人霍納製作了一種“活動畫片玩具”。

  他用一條30厘米寬的紙帶,橫著畫上動作近似的人或動物的連環畫,將紙帶貼在圓筒上後快速轉動,另從一個小窗看去,畫麵的連續移動就會使人或動物變得活動起來。

  就是這個簡單的玩具,啟發著科學家們為製作一種可以把形象再現的電影而不斷地進行探索。

  從“活動畫片玩具”跨進電影時代,需要解決三個基本的技術難題,一是電光源方麵的技術,二是電影機械方麵的技術,三是攝影方麵的技術。沒有這三方麵的技術突破,是不可能跨進電影時代的。

  從18世紀末伽伐尼發現不同金屬產生電,到伏打發明了電池,奠定了電源技術的基礎。此後,英國化學家漢弗萊·戴維在1811年用2000個電池聯成的大電池組,製造了碳極電弧,發明了電弧燈。1879年,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又發明了電燈。這樣,電光源方麵的技術發展,為電影技術提供了手段。

  19世紀,攝影技術的日臻成熟,則使電影成為現實。

  人類的攝影最早萌芽於“小孔成像”。人們通過移動圖畫或實物與小孔的距離,來放大或縮小影像,這就奠定了照相機的技術理論。18世紀末,科學家們又先後發現了具有感光性能的氯化銀和硫酸鈉能溶解氯化銀,從而發現了攝影技術中的感光原理,顯影和定影原理。此後,攝影技術一日千裏地飛速發展起來,1802年,原始的感光相紙在英國首先製成。1827-1839年,法國的德克拉又摸索出一套“銀板照相法”。

  隨著照相技術的不斷提高,湧現出一大批職業攝影師,他們的實踐為電影的誕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1877年,美國攝影師梅勃裏奇用12架照相機等距離拍攝了一匹奔馬的運動照片,使人們開始研製能夠連續拍攝的照相機。

  1888年,法國人瑪萊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架連續攝影機,但拍攝速度還不夠快。1892年,英國發明家第米尼和雷諾各自放映了時間極短的活動電影,這是原始電影。1894年,愛迪生製成了一種名為“電影視鏡”的裝置。這裏麵可以裝一盤15米長的連續照片的膠片,每秒放映46-60個畫麵。這個裝置給法國的米埃爾兄弟以很大啟示,經過二人反複調試改進。1895年,他們製成了新型電影放映機,並在這一年的聖誕節後不久,展示了這一發明,電影終於誕生了。

  顧拜旦把奧運會推向世界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奧成功的喜訊讓億萬中國人民沉浸在歡樂的海洋裏。現代奧運會已成會為促進世界和平的體育盛會。那麽,你知道皮埃爾·德·顧拜旦吧,正是這位法國人把奧運會從希臘推向整個世界。

  1883年,年僅20歲的顧拜旦大學畢業後,毅然放棄了父母為他提供的進入仕途的機會,把滿腔熱情都投入到他所鍾愛的體育事業中去。當時法國剛剛曆經了普法戰爭,民心渙散,百廢待興。教育界重智輕體的現象十分嚴重,顧拜旦為此憂心忡忡。他認為發展體育運動既能夠重新喚起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激情,也能夠為法國挖掘培養出大批的人才。

  19世紀末,德國軍國主義的擴張野心愈演愈烈,它們妄圖發動大規模的侵略戰爭,重新瓜分世界。法國是德國的近鄰,首先感受到了軍國主義的威脅,再加上法國人民曾在十幾年前的普法戰爭中深受德軍之害,創傷巨痛,刻骨銘心。因此法國人民強烈反對侵略戰爭,渴望保持世界和平。而奧運會所倡導的和平、友誼精神,恰好符合法國人民的和平願望。

  1892年,在巴黎索邦神學院(巴黎大學前身)的階梯劇場裏,法國體育協會大會正在召開。主席台上,一位年輕人正在激動萬分地慷慨陳詞:“我們要恢複的應該是這樣的運動會——它要像古代奧運會那樣,以團結、和平與友誼為宗旨;它不受國家、地區、民族和宗教的限製……”這個年輕人就是顧拜旦,他終於正式提出了心中孕育很久的複興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倡議。

  複興奧運會不僅有利於國際體育的發展,而且有助於法國人反對德國軍國主義的鬥爭。因此,顧拜旦的倡議立刻得到本國和歐美其他國家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持。1894年6月16日,在顧拜旦的主持下,國際體育會議在巴黎召開。與會的法國、英國、美國等12國代表一致同意顧拜旦的主張,通過了恢複奧運會的決議。6月23日,成立了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顧拜旦當選為秘書長。這一天,對奧林匹克運動本身及整個世界體育運動的發展都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後來,不少國家都把這一天作為體育節日;我國也將這天定為奧林匹克日。這次大會還批準了顧拜旦製訂的第一部奧林匹克運動憲章。1896年,首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古奧運會發源國家希臘的首都雅典隆重開幕,熄滅了1500年的奧運聖火終於重新點燃,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正式誕生了。顧拜旦把隻限於希臘人召開的古奧運會擴大到世界範圍,從此揭開奧林匹克運動的新篇章。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除舉行各種體育賽事外,還在1912年的第五屆奧運會上模仿古製,第一次組織了文學、繪畫、音樂和建築藝術等項目的文藝競賽,後來逐漸演變成以文化展覽為主的奧林匹克藝術節。在這屆文藝競賽上,顧拜旦針對當時體育競賽中存在的種種弊端,寫下了著名詩作《體育頌》,指出體育競賽要公平、公正,奧運會的主題是和平。這首詩獲得了金質獎章。

  1920年第七屆奧運會開始正式使用顧拜旦設計的奧運會會旗。這就是今天人們熟悉的五環旗。五環旗由5個顏色不同的圓環組成,它象征著五大洲的團結,以及全世界運動員以公正、坦率的比賽和友好精神在奧運會上相見。

  顧拜旦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了體育事業、特別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當中。從1896年起至1925年,顧拜旦老人連任29年國際奧委會主席。他在職期貢獻突出、功勳卓著,成為世人公認的“現代奧林匹克運動之父”。1937年,顧拜旦老人在現代奧運城洛桑逝世了。按照他的遺囑,人們把他埋葬在了洛桑,他的心髒葬在奧林匹克運動的發祥地奧林匹亞,永遠感知著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

  馬克·吐溫的諷刺小說

  馬克·吐溫原名塞繆爾·朗荷恩·克列門斯,1835年出生在密蘇裏州佛羅裏達一個地方法官家庭。他從小就是個好奇心很強的調皮孩子,熱衷於各種體育活動和冒險生活。後來,他出外謀生,先後做過報童和排字工人,奔波於密西西比河一帶的各個城市中。在那裏,塞繆爾迷戀上了領航員的職業,把領航員視作密西西比河上的“國王”,刻苦地向別人學習領航技術,最後終於如願以償地當上了真正的領航員。他經常聽到輪船上水手們在測量水深時所喊的號子:“馬克·吐溫!馬克·吐溫!”意思是水深“2尋”,即“12英尺”。達到這一深度時,船隻就可以安全通過了。這一場景被牢牢地印在了他的腦海中。

  1861年爆發的美國南北戰爭使得密西西比河的航運業被迫中斷,同時也打碎了塞繆爾的領航員夢想。為了生活,他受聘到一家報館當了新聞記者,開始用“馬克·吐溫”這一筆名發表一些通訊報道和幽默文章。他想以此作為對自己那段終生難忘領航生涯的永久紀念。

  馬克·吐溫走上文學道路,正值美國幽默文學繁盛之際,馬克·吐溫不落套俗,很快便以其非凡的才華和響當當的作品贏得了世人的注目和敬仰,在文壇上聲名鵲起。他從事小說創作數十載,為後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

  短篇小說《競選州長》描寫了一個天真老實的人在競選州長時種種令人啼笑皆非的遭遇。正當這個老實人在選民中的聲望日漸上升時,他的對手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