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八章 第一國際和巴黎公社

  布裏爾改進盲文

  19世紀初葉的一天,3歲的法國兒童路易斯·布裏爾解開纏繞在眼睛上的繃帶,瞪著一雙眼睛吃力地向天空望去,可他什麽也看不見。路易斯哭了,他用沙啞的聲音向母親喊道:“怎麽是這樣?媽媽,我怎麽什麽也看不見!”

  路易斯的媽媽看著還沒懂事的兒子,兩行熱淚從她的眼角滑落下來。她一把將兒子摟在懷裏,她明白兒子的失明就意味著他要遭受巨大的痛苦。幾個月前的一天,路易斯在自家門口玩,無意中在倉庫裏翻出了父親的工具袋,裏麵一把小小的尖嘴鋤吸引了他。路易斯舉著尖嘴鋤興奮地向外跑去,他要試一試這把小鋤頭好不好使。路易斯舉起尖嘴鋤朝一根樹樁砍去。隨著尖嘴鋤的落下,路易斯發出了一聲慘叫。他的父母聽到聲音,立即跑出來看。路易斯坐在地上,拚命揉著雙眼。原來,那把小尖嘴鋤的鐵屑掉進了他的左眼。沒有多久,他的右眼也受了感染,他成了一個真正的盲人。

  在路易斯的情緒穩定後,他父親就開始勸說他,讓他忘記自己是一個盲人。他的父親還幫助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讓他學著自己料理生活。在路易斯7歲時,父親又把他送進了村裏的小學。路易斯是個懂事的孩子,他明白父母的想法。在學校裏,他刻苦學習,再加上記憶過人,能很快地將老師講的課複述出來。他成了班級裏學習成績最好的孩子。

  在路易斯10歲時,父親將他送進了巴黎的青年盲人國民學校。由於在學校裏一切都靠自己照顧,路易斯感到非常不適應。他經常在深夜裏用被子蒙住頭,悄悄地哭,有時一哭就是一夜。第二天早上,他又要帶著紅紅的眼圈去上課。

  盲文教師拍了拍巴掌,讓大家打開書。在1810年,學習盲文可是一件非常難的事,這主要因為盲文還不科學,是書本上一個個凸出的大字母。學校裏隻有三套盲文書,每套盲文書分成二十冊,每冊有20磅重。盲童們別說讀,就是搬起來也很費力。路易斯打開書,用手指摸了半天,才找到老師叫翻開的那頁。他的手指吃力地按在書上。突然,路易斯聽到一聲很沉悶的響聲,大概是一冊盲文書掉在了地上。緊接著,路易斯又聽到一個孩子的哭聲。

  “我不學了,那麽難。我隻做一個瞎子,我不要這些東西!”

  聽聲音,路易斯判斷出是昨天才進校的那個孩子,他歎了口氣。路易斯明白對於一個孩子,這的確太難。他心裏萌發了一種願望,他決心在今天的日子裏創造出一種容易辨認的盲文,為每個盲人帶來光明。

  路易斯開始廣泛接觸人,他希望人們能給他帶來意想不到的靈感,點燃他理想的火花。幾年後,路易斯聽到這樣一件事:值夜班的士兵們因為在黑夜裏看不見上司傳達的文字命令,又不能點亮燈火,所以想了一個辦法,他們請上司用鐵筆在厚紙上刻下凸起的小圓點,再用手去摸那些小圓點。那各種各樣的小圓點都代表了不同的意義,這樣一來,就容易明白所傳達的消息。路易斯對士兵們使用的小圓點很感興趣,他花了很長時間對它進行研究。

  到路易斯25歲時,他的研究尚未成,盲童學校的一位老師就創造出一種用小圓點組成單詞的盲文,走在了路易斯的前麵。學校開始推廣此種盲文。大家都勸路易斯放棄:一來自己本身就是個盲人,活著已經夠吃力的,何必再去費那種神;二來別人已經弄出新的盲文了,如果研究來研究去還不如別人的,那不就是無用功嗎?

  路易斯聽完,隻是不經意地笑笑。他相信自己搞出來的盲文一定非常簡單。他開始設想用六個小圓點組成一組,這六個小圓點足夠組成許多不同的字母和單詞。

  功夫不負有心人,路易斯終於發明了他的六點小盲文。這些圓點雖然很小,但盲人的手指尖接觸時卻很適合,他們不必移動手指就可以識別一個個的字母,進而組成不同的單詞和句子,十分巧妙。盲人們使用了路易斯發明的盲文後,無不豎起大拇指。這種盲文在學校裏以極快的速度推廣,並流傳到社會上,得到了社會的承認。大家親切地稱這種盲文為“布裏爾盲文”。

  路易斯發明的盲文以易學、易印刷、成本較低的特點,終於成為法國通行的盲文。1853年,路易斯因患肺結核離開了人世。後來,“布裏爾字母”成為世界上通行的一種盲文字母。

  經線和緯線的測定

  亞曆山大是曆史上有名的國君,他不斷向外擴戰,以擴大自己的疆域。在公元前344年,他率軍渡海南侵,把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和整個中亞細亞都歸入了自己的版圖。在行軍途中,亞曆山大發現一個軍隊如果沒有實用的地圖,作戰將極不方便。於是,他命令國內的地理學家第凱爾庫斯加入他的軍隊,主要任務是沿途收集資料,準備繪製一張“世界地圖”。其實,那時候的人根本不知道地球有多大,亞曆山大所要知道的僅僅是一片土地的大小。

  第凱爾庫斯在得到亞曆山大的命令後,心中暗暗高興。一到埃及,第凱爾庫斯就馬不停蹄地開始工作。他先畫出尼羅河,然後再畫出周圍的城市。有時他還一個人離開軍隊,到比較遠的地方丈量土地的麵積。隨著部隊慢慢向東進發,他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沿著亞曆山大東征的路線,由西向東無論季節怎樣變化,太陽出來和落下之間的白晝的長短很相仿。第凱爾庫斯在地圖上繪製出了第一條緯線,從直布羅陀海峽起,沿著托魯斯和喜馬拉雅山脈一直到太平洋。可以說這是人類在地理學上邁出的第一步,為地理學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又一個偉大的地理學家埃拉托斯特尼的出現是在亞曆山大帝國瓦解之後,埃拉托斯特尼出生在埃及。他從小就愛到處跑,卻總也找不到地球的盡頭,於是他立下一個誌願,要測出地球的長度。長大後,埃拉托斯特尼成了埃及最大的圖書館的館長。他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淵博知識,每天把自己關在圖書館裏,計算著地球的周長。他畫了一張有七條經度線和六條緯度線的世界地圖,並根據緯度標出了五個地帶,五個地帶分別是兩個寒帶、兩個溫帶和一個熱帶。他還把經過拜占庭的經線定為基本子午線,稱三十六度緯線為基本平緯圈。他得出了與現代地理學相近的結論。

  後人又把埃拉托斯特尼的研究向前推進了一步。在公元120年,與埃拉托斯特尼先生在同一圖書館的天文學兼地理學家克羅狄斯·托勒密綜合前人的成果,提出了繪製經緯線的概念。他設法把經線、緯線繪成簡單的扇形,然後以已知的經線和緯線做定點,畫出了一幅著名的“托勒密地圖”。令人遺憾的是,這幅地圖繪製得並不準確,所以無法使用。

  到了17世紀,航海業已經得到了充分發展,但海上計時和經緯度的問題依舊沒有解決。航海者沒有一張切實可用的地圖,他們在航海途中,不是迷失方向,就是無法到達目的地。於是,迫切需要一張帶有經緯度的航海圖。在17世紀後半期,英國格林威治天文台禦用天文學家弗拉姆斯蒂德嘔心瀝血44年,製定了比以前都要精確許多倍的月球運行表和恒星方位表。雖然他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可仍達不到所需的精確度。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就把經過格林威治天文台的那條經線定為零度經線。

  18世紀中期,出現了一張比較精確的月球運行表,客觀存在的誤差在20英裏左右,可這張圖已經能使用了。設計這張圖的人是德國哥遷天文台的台長托比耶司·邁爾,他還因此得到了英國經度局的嘉獎。

  幾年後,一個並不是天文學家的鍾表匠哈裏森發明的五台計時器,都用到了天文學上。這位英國約克郡的鍾表匠,一生酷愛發明一些小玩意。在獲得了一定的地理學知識後,他就開始自己的發明。他耗費了42年時間,製造了五台計時器。這五台計時器,由於製造的時間不一樣,越到後期就越精美、越準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四台和第五台。第四台每天的計時誤差隻有十分之一秒。而第五台則隻有一個懷表那麽大,可以放在口袋裏。為此,哈裏森也受到了經度局的獎勵。

  和哈裏森差不多的時間,法國鍾表匠也波埃爾·勒·魯瓦設計的海上計時器,也得到充分肯定,並推廣到了航海業上。海上測定經度的問題終於初步得到了解決。

  到了現代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各種儀器的發明,人類解決了很多曾經無法解決的問題。人們可以不受晝夜、晴雨變化的影響,使測量更為方便。麵對於經度和緯度,人們的測量已經達到非常精確的程度。

  “莫爾斯電碼”的來曆

  在古代,人們用烽火台來傳遞消息。一座座烽火台遙遙相對,每遇敵軍來犯,點起烽火,相接傳遞著消息,戍兵便迅速作好迎敵準備。也有的用烽火來傳遞戰爭勝利的消息。後來,出現了音響、燈火、旗語等通訊手段,也有用人力、飛鴿和狗等作通信工具的。通訊手段較過去多了,但信息傳遞速度卻十分慢。此時采用的一般是接力式傳遞。

  18世紀末,法國人夏普發明了橫術通信機,後世稱之為夏普通信機。它在一根立柱上裝一個橫杆,如同一個人伸平兩臂,橫杆可以右傾斜。在橫杆兩端,各接有一根小短棍,仿佛人的小臂,可以上下彎曲。通過控製牽線滑輪,可以改變立柱上橫杆的位置以及橫杆上小短棍的位置,這樣就能通過用不同的開頭代表不同的字母來傳遞簡捷的信息。

  夏普機普及於歐洲各國,曾被拿破侖用於戰地通訊,後來在商業貿易上也廣為使用。但夏普通信機傳遞信息的速度仍然很慢,而且受望遠鏡的性能限製,兩台通信機之間的距離一般是十五公裏。

  1837年9月4日,美國人莫爾斯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電磁式電報機,它能在五百米距離內進行有效工作。1844年人類第一次使用具有實用價值的電報傳遞信息。

  莫爾斯於1791年出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查爾斯頓鎮。十九歲時畢業於耶魯大學藝術係,次年留學英國。回國後很快成為具有全國知名度的畫家。1829年,38歲的莫爾斯被選為美國美術學會會長,飲譽美國畫壇。

  正當他春風得意、馳騁在藝術王國時,一次偶然的接觸,竟改變了他的一生。1832年秋,莫爾斯在訪問法國、意大利之後的回國途中,遇到了一件神奇的事。一天傍晚,海鷗在血紅的斜陽照耀下,變幻出無數個剪影,浪花的合唱也帶著暮歸的疲憊與滿足。莫爾斯放下畫筆,踱步到船上餐廳去就餐。

  吃過了晚餐,莫爾斯正準備離開,卻被從外麵擁進的一群人擋住了路。他駐足靜觀。一個名叫查爾斯·傑克遜的醫生開始為大家表演一種類似魔術的“遊戲”。年輕的傑克遜醫生在桌子上放了一塊馬蹄形的鐵,上麵密密地纏著絕緣銅絲,旁邊放著電池和鐵釘。銅絲一通上電,鐵釘就被馬蹄鐵牢牢吸住。而電源一切斷,鐵釘又立即從馬蹄鐵上掉了下來。仿佛有一股力量忽然出現,又忽然消逝。傑克遜醫生介紹說這是電流的磁效應,吸引鐵釘的那股力量,來源於由電流轉化而來的磁性。他激動地說:“電的應用時代已經來到!電的力量很大,電流的速度很快,電還能用來傳遞信息……”

  “是啊,奇妙的電!”莫爾斯來了興致。他問道:“傑克遜先生,現在是否已經有人在使用電流來傳遞信息呢?”

  “有人在研究這個問題,但具有實用價值的發明還沒有。”

  莫爾斯靈機一動:我為什麽不去試一試呢?他相信自己有這個智慧。在後來的五年中,莫爾斯丟開畫筆,全力以赴地投入到電報的發明研究工作中。除了維持生計必須做的事,其餘的一切都從他生活中消失了,包括他曾擁有的財富、榮譽和藝術。

  他自學電學知識,並向電學專家亨利和化學教授蓋勒請教。在電報的發報、傳送和收報方麵,直接接受了亨利的不少研究成果。莫爾斯還學會了製作電報機的手工工藝,並與其他電報研究者不斷進行交流。

  1837年初的一天,莫爾斯由“啪啪”作響的電火花,突然想到:有電火花是一種信號,沒有電火花也是一種信號,時間間隔長短又是一種信號。用這三種信號組成不同的信號組合,代表不同的數字或字母,不是就可以在電線的這一端,用接通和切斷的方法,通過電流把信息傳到另一端去了嗎?

  莫爾斯這個大膽奇妙的設想解決了用電信號表示數字和字母這一關鍵問題。他很快以此為依據,編成了世界上第一本電報電碼,後世稱之為“莫爾斯電碼”。直到今天,人們還在用他。

  電報電碼發明之後,莫爾斯於9月4日,又製成了根據這個編碼設計和製作的電報機。然而沒有一個企業家願意為此投資,為了解決長距離通訊問題,莫爾斯傾家蕩產,並賣掉祖傳名畫,以籌集實驗經費。在這段艱難的日子裏,新澤西州的一個名叫威爾的青年技師,利用他父親工廠的設備和資金,又以自己的技術,竭盡全力幫助莫爾斯。他們共同改進發報和收報裝置,在傳播線路上添加了一種起接力作用的繼電器,解決了電流逐漸減弱問題。

  1841年,可供實用的有線電報機終於問世。莫爾斯和威爾向國會提出的架設實驗電報線路的議案,又被否決。他們又一次陷入困境。不久,由於科學界輿論的壓力,1843年3月3日晚,美國國會討論並以微弱多數票通過了莫爾斯曾經被否決的議案。

  一年多以後,華盛頓至巴爾迪摩的電報線路修建完工。莫爾斯為此投入了全部精力。1844年5月24日,莫爾斯心情激動萬分。他坐在華盛頓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庭會議廳裏,緊握電鍵,當眾向40英裏外的巴爾迪摩拍發了世界上第一份長途電報:“上帝創造了何等的奇跡!”電報終於誕生了。

  電報很快風靡美國,並迅速傳向其他較發達的國家。漸漸地,烽火台、夏普通信機成為曆史,電報聲響遍世界的各大城市。

  鋼琴詩人肖邦

  19世紀偉大的波蘭作曲家、鋼琴家肖邦一生對鋼琴情有獨鍾,他創作的樂曲大多是鋼琴曲。素有“鋼琴詩人”的美譽。

  1810年2月22日傍晚,肖邦誕生在波蘭的熱拉佐瓦沃拉。肖邦從小就顯示出過人的音樂天賦。由於他是家中的獨生子,因此父母對他格外關愛,從兒時起就開始對他進行音樂教育。7歲時他出版了《波蘭舞曲》;8歲首次登台演奏,便使觀眾大為驚訝。然而真正無愧於這位音樂天才身份的第一號作品,是他在1825年出版的《C小調回旋曲》。當時肖邦隻有15歲。

  肖邦在華沙國家劇院舉行第一場鋼琴音樂會時,聽眾們反響極其熱烈。人們稱讚他的音樂充滿了表現力,像是動人的歌聲,把人帶到一種奇妙無比、銷魂蕩魄的境地,也使人回憶起一生中最幸福而美好的時刻。5天後,應觀眾的強烈要求,肖邦又舉行了第二場音樂會。這次他借來了隻有盛大節日時才使用的高質量維也納鋼琴,演出的效果也更加激動人心,以至於當時的評論家們居然下了這樣的論斷:“命運女神把莫紮特賜予奧地利人,而把肖邦賜予了波蘭人。”

  肖邦的初戀情人,是華沙音樂學院的學生慷絲丹彩。在一次觀賞歌劇時,肖邦認識了這位少女,並且一見鍾情。但羞怯的肖邦卻一直不敢向她吐露愛意。這期間肖邦一邊想著她,一邊創作了世人熟悉的《F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後來,肖邦又遇見了瑪麗亞·沃金斯基。兩人在卡爾斯巴特度過了一個甜蜜的暑假。在即將分手時,肖邦為瑪麗亞即興彈奏了一首圓舞曲,這就是《降A大調圓舞曲》,又名《告別圓舞曲》。

  肖邦生命中的最後一個女人是著名作家喬治桑。性格開朗的喬治桑,與憂鬱、羞怯的肖邦形成鮮明對比。肖邦與她同居了9年,這段時間可以稱得上是肖邦創作的黃金季節。肖邦因她而寫出許多名曲,像《降B小調第二號奏鳴曲》、《B小調第三號奏鳴曲》等全是在喬治桑諾昂鄉間別墅的生活反映。

  走進肖邦的音樂世界,我們可以發現鋼琴是最適合於表達肖邦靈魂的樂器。他一生所作的樂曲,包括25首前奏曲、27首練習曲、21首夜曲、70多首舞曲等幾乎全部都是鋼琴曲。這在音樂史上,恐怕是絕無僅有的了。敏感而細膩的天性使他得以在鋼琴的藝術天地裏自由地馳騁,鋼琴的鍵盤在他手裏也放射出奇異的光彩。他的作品包含著清新的詩意,在流暢、精致、纖美上無人能夠企及。因此,他無愧於“鋼琴詩人”的美譽。他在自己短短的一生中,完全革新了鋼琴音樂。那娓娓動聽、細膩入微的韻律,使所有的鍵盤作曲家都拜倒在他的腳下。

  著名音樂家舒曼曾寫過評論,要大家向肖邦的天才脫帽致敬。德國大詩人海涅也稱讚說:“肖邦坐在鋼琴前即興彈奏時,所給予我們的享樂是任何東西所不能比擬的。”

  在肖邦的後半生,他的祖國波蘭遭受了沙俄帝國的奴役和欺淩。1837年,他嚴辭拒絕了沙俄授予他的“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職位,並創作了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作品,以此來抒發自己的思鄉情、亡國恨,表達一個赤子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鋼琴就是他的戰鬥武器。他的《降B小調奏鳴曲》哀慟了祖國悲劇性的命運,傾述人民的戰鬥激情;而《C小調練習曲》又名《革命練習曲》,則充滿了剛毅、堅強和大無畏的革命氣慨。

  在離開祖國前往巴黎時,朋友們曾送給肖邦一盒家鄉的泥土。肖邦終生都將它放在身旁。1849年10月17日,肖邦因肺病在巴黎去世,年僅39歲。

  法國政府和人民為他舉行了盛大而隆重的葬禮。朋友們將祖國的泥土撒在他的墓中。因此,他的墓雖在巴黎,但遺骨卻長眠於祖國的故土之中。按照他的遺囑,朋友們在他的葬禮上詠唱了莫紮特的《安魂曲》,並將他的心髒取出來裝在一個匣子裏運回祖國,存放在華沙的教堂裏。人們相信,肖邦的心髒將永遠在他祖國母親的胸中跳動。

  巴斯德征服狂犬病毒

  1865年,歐洲蔓延著一種可怕的蠶病。好端端的蠶寶寶,一個夜晚就死掉一大批。許多靠養蠶為生的法國農民,麵臨著破產的危險。他們聯名寫信給巴黎師範大學的一位生物學教授,請他想想辦法。教授馬上到法國南部去實地調查。他顧不上吃飯,顧不上睡覺,一連幾天通宵達旦地工作,對病蠶和被病蠶吃過的桑葉進行仔細觀察。

  “這就是病原!”教授驚叫起來。原來,在顯微境下,病蠶和桑葉上都發現了橢圓形的微粒。這些微粒是活的,能很快地繁殖後代。有了它,蠶就會得病死去。教授立即跑去告訴農民,把病蠶和被它吃過的桑葉統統燒掉。這樣,一場震驚歐洲的蠶病,終於控製住了。

  這位教授名叫路易斯·巴斯德。1822年出生於法國東部的多爾城,他是一位傑出的微物學家和化學家。巴斯德一生為人類健康,以及對微生物的研究,都作出過輝煌的貢獻,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發現病原並對預防接種技術的發展。通過蠶病事件,巴德斯為人類第一次找到了致病的微生物,就給它起個名字,叫“病菌”。

  怎樣防止蠶病傳染呢?巴斯德帶了病蠶回巴黎實驗室去研究。兩年以後,他獲得了成功。方法很簡便:把產完卵的雌蛾釘死,加水把它磨成漿糊,放在顯微鏡下觀察。蠶有病菌,就把它產的卵燒掉;蠶沒病菌,就把它產的卵留下。用沒有病菌的蠶卵繁殖,蠶病就不會傳染。

  從此,巴斯德開始研究人類致病的原因,結果發現了多種病茵。為了防止病菌傳染,他又向醫生們宣傳和推廣高溫殺菌法。現在,我們醫院裏使用的醫療器械,都要用高溫的水蒸汽蒸煮,這就是用巴斯德發明的消毒方法。無菌醫療,完全可靠。這一技術的推廣還清除了可以通過食物和飲料進入人體的病菌,如牛奶等。人們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就把這種方法稱為“巴氏消毒法”。

  1880年,法國農村養的雞成批死亡,原因是雞霍亂流行。怎樣才能使雞不生傳染病呢?正當大家都在著急的時候,巴斯德向科學院送上了一份報告:傳染病的免疫法。

  巴斯德在他自己的實驗室

  原來,巴斯德早就在研究雞霍亂的病菌。起先,他把病菌培養物的濃縮液注射到雞的身上,雞當天就死了。後來,把菌液放了幾個星期以後再注射,雞卻沒有死。經過反複實驗,巴斯德終於認識到,病菌放置一段時間以後,不僅毒性大為減少,而且還有抗病的效力。這樣,就製成雞霍亂的疫苗,注射後,能增加雞的抵抗力,防止疫病傳染。

  接著,他又用這種方法造出羊的炭疽病疫苗。但是,當他把疫苗注射進羊的身體以後,隻見它四肢抖動,鼻孔流血,很快就窒息死去。

  “這種疫苗不行了!怎麽辦?”巴斯德苦苦地思索著。他把埋葬死羊的墓地掘開,仔細觀察屍穴泥土,終於發現了一個奇跡:即使羊已經死了幾年,炭疽菌孢子的毒性還是很強!“加溫試試!”巴斯德想著。於是,他試著用高溫來培養炭疽菌疫苗,結果獲得了成功。

  掌握了製度疫苗的方法,巴斯德就開始研究人類疾病的病菌。他在研究所裏,組織學生和助手們廣泛試驗,製成了傷寒、霍亂、白喉、鼠疫等多種疫苗,控製了多種傳染病。現在,我們不是每年要打防疫針嗎?這種免疫方法,就是巴斯德教授發明的。

  瘋狗咬人,人就會得一種“恐水症”。患了這種病,聽到水響就害怕,見到水液就發抖,弄得全身抽搐,很快死去。因為這種病是由瘋狗咬人引起的,人們都把它稱為“狂犬病”。

  巴斯德在顯微境下仔細觀察狂犬的腦髓液,沒有發現病菌。可是把狂犬髓液注射進正常犬的體中,正常犬馬上得病死去。“啊!”這是一種比細菌還要小的病原!“巴斯德驚奇地高呼起來。人們就把這種比細菌還要小的生物病原叫做”病毒。

  怎樣攻治狂犬病呢?巴斯德把剛死的狂犬腦髓取出,懸掛在一個幹淨的瓶子裏晾幹,過了14天,把它加水磨成漿糊,注射進正常犬的體中,結果沒有發病。第二天,取13天前的髓液注射進這頭犬的體中,同樣沒有病。這樣一天天的更換,到第14天,注射剛死狂犬的腦髓液,結果這頭正常犬完全正常——一種醫治狂犬病的疫苗誕生了!

  這個成果在報上刊出後,一個婦女抱著9歲的兒子來找巴斯德。“教授,救救我的孩子吧!前天,瘋狗把他咬了10幾口,他馬上就要死了……”這媽媽說著,雙眼流出了眼淚。巴斯德同情地搓搓手說:“我僅僅做過狗的試驗,還沒有治過人呢!怎麽辦?”“你就把我的孩子作試驗吧!求求你,教授!”媽媽誠心誠意地說。“好吧,我盡力而為。”說著,巴斯德取出了14天前的瘋狗腦髓液。

  一針注射下去了,孩子睡得很香。第二天注射13天前的狂犬腦髓液,孩子仍然很好。日子一天天過去,髓液愈來愈新鮮。可是,孩子的身體卻愈來愈好。到了第14天,最新鮮的狂犬腦髓液注射進孩子的身體,孩子睡著了。然而,巴斯德卻整整一夜睡不著:“這是毒性很大的液體啊,孩子能受得了嗎?如果孩子死了,我怎麽對得起他的媽媽?”天蒙蒙亮,巴斯德就跑到孩子的病床旁。“哈哈!”孩子正在高興地嬉耍,巴斯德愉快地大笑起來。

  “成功了!”巴斯德像神醫一樣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這孩子名叫邁斯特爾,長大以後,自願到巴斯德研究所做一個看門人。他從青年一直做到老年,整整守衛這個研究所半個多世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侵略軍要破壞巴黎的巴斯德墓。這時,邁斯特爾已經七八十歲了,他堅決起來保護,結果為守衛巴斯德墓而獻出自己的生命。

  德國侵略軍為什麽要這樣仇恨已經逝世將近半個世紀的科學家呢?主要的原因,巴斯德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他在生前曾經說過這樣的豪言壯語:“科學固然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是有國家的。應當把自己的一切工作,貢獻給自己的國家!”

  萊克星頓的槍聲

  自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後,西班牙、法國、英國的殖民地逐漸在北美建立起來。英國從1607年開始殖民統治,到18世紀後半期,英國在大西洋岸建立了13個殖民地。每個殖民地都由英國派來的總督統治。這時的殖民地已經開發了大量的種植園,建立了紡織、煉鐵、采礦等多種工業,經濟比較繁榮。

  英國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不斷增加殖民地的稅收,對殖民地進行蠻橫的壓榨和殘酷的剝削。1765年,英國人又想出個新花樣:印花稅。他們規定,一切公文、契約合同、執照、報紙、雜誌、廣告、單據、遺囑,都必須貼上印花稅票,才能生效可流通。這激起殖民地人民極大的憤怒,於是,“自由之子”、“通訊委員會”等秘密反英組織相繼出現,各地都發生了反英事件,抵製英貨、趕走稅吏、焚燒稅票、武裝反抗等等。

  這一切引起了英國政府的恐慌,他們立即派軍人鎮壓。1770年3月5日,英軍在波士頓向手無寸鐵的市民開槍,當場打死5名市民,打傷了6人,製造了震驚北美的“波士頓慘案”。反英的怒火在殖民地人民心中燃燒,一場爭取獨立和自由的戰火即將在北美大陸上燃燒起來了。

  1775年4月19日清晨,波士頓人民在萊克星頓上空打響了獨立戰爭的第一槍,萊克星頓的槍聲拉開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

  1775年4月,馬薩諸塞總督兼駐軍總司令蓋奇得到一個消息:在距波士頓不遠的康科德鎮上,有“通訊委員會”的一個秘密軍需倉庫。蓋奇立即命令少校史密斯率800名英軍前往搜查。部隊連夜出發了,4月19日淩晨,他們來到了離康科德6英裏的小村莊——萊克星頓。

  英軍在黎明前的薄霧中向前行進,經過一夜行軍。他們個個困倦不堪,嗬欠連天。忽然,他們發現村外的草地上站著幾十個村民,正手握長槍嚴陣以待。史密斯知道這些武裝村民就是萊克星頓的民兵,北美大陸殖民地上的居民都叫他們“一分鍾人”,因為他們有著強烈的愛國熱忱,行動特別迅速,隻要一聽到警報,在一分鍾內就能集合起來,立即投入戰鬥。讓史密斯吃驚的是,這些民兵為什麽這麽快就知道英軍的行動呢?原來,“通訊委員會”的偵察員早就得到了情報,並立刻在波士頓教堂的房頂上掛起一盞紅燈。“通訊委員會”的信使,雕板匠保爾瑞維爾看到後立即騎馬趕到康科德報警。

  “射擊!給我衝!”史密斯一看對方隻有幾十個人,原來有些緊張的心情馬上放鬆下來。他根本沒把這幾十個衣服破爛的民兵放在眼裏,舉起指揮刀發出了命令。

  萊克星頓的民兵立刻還擊,猛烈抵抗英軍的進攻,槍聲震響在萊克星頓上空,傳出很遠很遠。幾分鍾後,槍聲漸漸稀疏,民兵們因為人少、地形不利很快撤離了戰場,分散隱蔽起來。

  史密斯初戰告捷,非常得意,指揮士兵直奔康科德。英軍趕到鎮上時,天已大亮,旭日東升了,但街道上卻看不見一個人,家家關門閉戶,顯得冷冷清清,史密斯下令搜查,英軍進入各家翻箱倒櫃,折騰了大半天,什麽也沒找到。原來,民兵早已把倉庫轉移,“通訊委員會”的領導人也隱蔽起來了。

  “撤!”史密斯覺得情況有些不妙,連忙下令撤退。這時,鎮外喊殺聲、槍聲陡然大作,附近各村鎮的民兵已得到消息,從四麵八方向康科德趕來,包圍了正在撤退的英軍。他們埋伏在籬笆後邊、灌木叢中、房屋頂上、街道拐角處向英軍射擊。英軍一批又一批倒在地上,而當英軍舉槍還擊時卻連民兵的影子也找不到。英軍一路向波士頓方向退卻,沿途遭到民兵的不斷襲擊,狼狽不堪。

  美國獨立戰爭的民兵紀念碑

  戰鬥一直持續到黃昏,最後還是從波士頓開來的一支援軍,才把史密斯等人救了出去。這一仗,英軍死傷247人,民兵犧牲了幾十人,剩下的英軍彈藥耗盡,回想起來也是心有餘悸,他們第一次嚐到殖民地人民鐵拳的滋味。有個士兵說:“我48小時沒吃一點東西,帽子被打掉了3次,2顆子彈穿透上衣。我的刺刀也被人打掉了。”

  萊克星頓的槍聲震動了大西洋沿岸的13個殖民地。美國獨立戰爭從此開始。

  獨立戰爭勝利後,美國人民為了紀念萊克星頓的戰鬥。在這個村鎮的中心,鑄造了一座手握步槍的民兵銅像。他們永遠也不會忘記,正是這個小小村莊的民兵,為美利堅民族的獨立奠定了第一塊基石。所以,萊克星頓成為美國自由獨立的象征,被人們讚譽為“美國自由的搖籃”。

  華盛頓的政績

  1781年10月19日,美國東海岸約克頓的郊外鼓樂喧天。士兵們雖然衣衫破舊,但是個個興高采烈。他們揮舞著星條旗縱情跳躍,放聲高歌“天翻地覆,世界倒轉過來”。整整六年半的獨立戰爭獲得最終勝利,美國從殖民地變成獨立國,這不是天翻地覆的大事嗎?

  8000名服裝整齊的英軍垂頭喪氣地走來。他們的軍旗是倒過來舉的,旗尖頂幾乎擦著地麵。走在前麵的一位將軍,雙手捧著一柄作為權力象征的佩劍。他看到對麵站著一位滿頭金發的美軍統帥,連忙低著頭跨前一步,把佩劍繳了上去。美軍統帥昂首挺胸,雙手接過英軍將軍的佩劍。英軍的投降儀式就正式開始了。

  這位美軍統帥名叫華盛頓。

  喬治·華盛頓,1732年生於美國弗吉尼亞州的一個大種植園主家庭。他自幼喪父,隻繼承了少量田產和10個黑奴。16歲時,他就當過測量員,並在西部俄亥俄河流域做過土地買賣。靠著自己的艱苦奮鬥,華盛頓成為當時有名的種植園主。在英法兩國爭奪北美殖民地的戰爭中,他指揮弗吉尼亞地方武裝,協助英軍把法軍趕出北美,因而晉升為上校。可是,英軍占領北美後,把西部和北部的土地作為王室私產,不準他人墾殖。這樣一來,華盛頓的幾萬畝土地全被英國吞沒,從此,他成為英國殖民政策的堅決反對者。

  波士頓慘案發生以後,北美各州人民紛紛起來支援。1774年8月1日,弗吉尼亞州召開緊急會議。會上,華盛頓慷慨激昂地說:“我願意自己出錢招募1000名戰士,親自率領這支隊伍去救援波士頓。”接著,他代表弗吉尼亞州出席在費拉德爾菲亞城(簡稱“費城”)召開的“大陸會議”,商討成立北美13州反英的統一領導機構。1775年,華盛頓當選為大陸軍總司令。這時,萊克星頓的槍聲已經打響,戰爭刻不容緩,華盛頓立即騎馬出發,於7月3日抵達波士頓。

  可是,當華盛頓把大陸軍的隊伍集合起來時,卻大吃一驚。“這是什麽隊伍啊?”華盛頓騎在馬上環顧四周說。隻見那些參差不齊站隊的人,大多是滿臉胡須的農民。武器陳舊不堪,有的還是些獵槍;衣服破破爛爛,而且各式各樣,根本不像一支軍隊。華盛頓知道,他們是從各州臨時湊集而來的民兵,尚未經過正規的軍事訓練。於是,他花了半年時間,把民兵編成一個個具有獨立作戰能力的團隊。接著,發兵圍攻波士頓的英軍總部,切斷它在陸上的一切供應線,封鎖海港。英軍糧盡援絕,被迫於1776年3月17日逃離波士頓。大陸軍旗開得勝,人民群眾紛紛前來參加。華盛頓的隊伍一下子發展到18000人。

  在歡慶勝利的日子裏,第二屆大陸會議開幕了。1776年7月4日,通過了一個重要文獻——《獨立宣言》。這個宣言是世界上第一次以綱領形式提出的資產階級政治要求,裏麵寫道:“人人生而平等,他們都從造物主那邊被賦予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同時,宣告了北美殖民地正式獨立。《獨立宣言》道出了北美人民的心聲,紐約人民馬上行動起來,打碎了樹立在那裏的英王喬治三世銅像,把它鑄成子彈,去打擊英國殖民軍。以後,美國就把7月4日定為國慶節。

  華盛頓就任總統

  英國殖民當局進行瘋狂的反撲。他們糾集了大量軍艦和35000兵力,圍攻紐約。華盛頓的部隊隻有英軍一半,又無兵艦大炮,雖經幾個月的頑強抵抗,但因損失過重,被迫撤退。此時,華盛頓的兵力不足5000,但士氣旺盛。當他們行經飄滿浮冰的特拉華河時,華盛頓醞釀了一個反敗為勝的戰略。他悄悄地訪問了當地的漁民,了解到英軍的實際部署和河流的水流情況,終於製訂了新的作戰方案。12月25日,英國殖民軍正在“聖誕節”尋歡作樂,華盛頓乘機發動突然襲擊,出其不意地連夜渡河,占領特倫頓城,一下子俘虜了英國的德籍雇傭軍1000餘人。接著,又於1777年1月3日深夜,襲擊英軍重要根據地普林斯頓,把英國的精銳部隊打得一敗塗地。

  英國侵略軍惱羞成怒,進一步增兵入侵,占領了美國當時的首都費城。華盛頓處境相當困難。為了孤立英國的侵略政策,美國又多方開展了外交活動,爭取法國等國援助。1778年6月,法國軍艦開進美國,英軍被迫從費城撤退,把主攻方向轉向南方。1780年,英軍把主力轉移到南方海港城市約克頓。法軍與華盛頓部隊兩路進擊,前者用海軍封鎖海港,後者用陸軍從正麵猛攻城市。1781年9月,英軍統帥康華理率部千餘人向華盛頓投降,美國獨立戰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華盛頓在擊敗英軍以後,他解甲歸田,回到弗吉尼亞繼續經營自己的種植園,過著寧靜的田園生活。1787年,華盛頓再度出山,主持製定了美國憲法,這是世界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並於1789年4月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成為美國的開國元勳。

  連任了兩屆總統後,華盛頓回到弗吉尼亞州的維爾農山莊,去過退隱的生活。美國國會曾邀請他出任第三任總統,被華盛頓謝絕。1799年12月14日,華盛頓在家鄉病逝。

  為了紀念他的功績,美國國會在1791年決定,於大西洋岸的波托馬克河畔建立一個新的首都,取名“華盛頓”。1800年,新都建成,美國政府就從費城遷到華盛頓城,還在那裏建造了一座華盛頓紀念館,以緬懷這位美國獨立戰爭的統帥。

  富蘭克林捕捉“天電”

  幾千年來,電閃雷鳴一直被人們看作是雷公電母的威力顯示,或是上帝的靈光。宗教神學更是以此作為迫使教徒信服的有力證據。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發展,許多人都想用科學的方法揭穿雷電的秘密。直到18世紀中葉後,雷電的神秘麵紗才由美國的著名科學家本傑明·富蘭克林通過實驗而揭開,這個實驗就是舉世聞名的“費城實驗”。

  富蘭克林於1706年生於美國風景秀麗的海濱城市波士頓。在他出生的時候,電學幾乎還是處於空白時期,對電學進行探索的學者為數也不多。1745年冬天,萊頓瓶的研製成功像春雷一樣,把電學驚醒了。第二年,來自歐洲蘇格蘭的斯賓絲博士在波士頓舉行電的實驗表演,恰好富蘭克林也觀看了演示,這使他對電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開始踏上電學研究之路,此時他已屆不惑之年了。

  幾年中,富蘭克林通過一係列實驗發現,電可以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在萊頓瓶內外兩邊,一邊得到電,另一邊則失掉電,而總電量始終是保持不變的。而且萊頓瓶外邊金屬箔上所帶的電荷,和瓶裏所帶的電荷恰恰相反。

  “一邊得到,另一邊就失掉,總電量不變化;一邊是正電荷,一邊就是負電荷,又是完全相反的。真有趣呀!”繼續實驗,富蘭克林發現帶有不同性質電荷的兩物體接觸時,都能發出電火花。他仔細觀察著這種現象。思考結合著觀察,實驗加上分析,如此反複進行,最後,富蘭克林提出了大膽的假設:“這雷電也是電,是自然界的電。下一步,我一定要用實驗去證實它。”

  要想證明雷電的性質是電,首先就要設法把閃電捕捉到並儲存到萊頓瓶裏。為此,富蘭克林設計了一個用絲綢做的大風箏,在風箏的主杆頂端裝了一根很尖很長的鐵絲,在風箏的下麵係了一根細長的麻繩。

  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突然間烏雲密布,雷聲陣陣,電光閃閃,捕捉“天電”的好時機終於到來了。正在費城的富蘭克林帶著他的兒子,冒雨進行了這一實驗。

  富蘭克林站在門裏,手執連接風箏線的絲手帕,手帕和風箏線連接處係著一把鑰匙。他們迅速將風箏放入高空,這時,一道耀眼的閃電劃破萬裏長空,帶來一聲驚雷,一塊積雨雲從風箏上空迅速飄飛過去。風箏在雨中被淋濕而成了導體並帶電,風箏上的鐵絲立即傳導了雷電,淋濕了的風箏引繩又把雷電傳到了下麵的金屬鑰匙上。富蘭克林接觸了一下鑰匙,鑰匙放出了電火花。他又觀察了淋濕的風箏引線,發現繩上原來鬆散的纖維,現在全向四周直立起來了,和實驗室皮毛摩擦生電時完全一樣。富蘭克林趕緊用萊頓瓶和鑰匙相接觸,迅速存儲了這來自天空的電。雨過天晴,風箏像遠航的船兒歸來了。

  “啊,我們真的把天空的電捕捉起來了!”富蘭克林興奮地對他的兒子說。

  富蘭克林冒著生命危險終於揭開了雷電之謎。隨後,富蘭克林利用捕捉來的“天電”,做點燃酒精燈的試驗,結果證明了他的假設,天空裏的電和摩擦產生的電都是一樣的。

  富蘭克林還通過實驗和觀察發明了避雷針,並於1760年首次在費城的一座高大建築物上使用,使建築避免了雷擊的危險。他根據實驗提出了著名的“電荷守恒”概念,後來,成為了許多科學家都確認的“電荷守恒定律”。

  後來,富蘭克林通過進一步研究,了解到電是會流動的,它還可以分為正電和負電。富蘭克林是電學原理的創始人之一。

  此外,富蘭克林還有許多科學發明,並進行了多種科學研究,為新科學做出了巨大貢獻。比如,他發明了能節約燃料四分之三的新式火爐——富蘭克林爐;發明了老年人用的雙光眼鏡,既可看遠,也可看近;發明了醫學上使用的具有伸縮性的導尿管;試驗了物體發熱的靈敏度,測出了液體蒸發時熱量散失的情況,研究了北極光的性質和原理等等。1752年,他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英國的愛丁堡大學、聖安德大學、牛津大學都先後授予他博士學位。

  富蘭克林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而且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外交家,美國獨立運動的領袖之一,為建立美利堅合眾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富蘭克林毅然斷絕了同英國的一切聯係,把自己的財產支援革命戰爭。參加了《獨立宣言》的起草工作,受“大陸會議”的委派,作為外交特使出訪歐洲,在外交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富蘭克林運用他淵博的知識和在學術上享有的崇高聲譽,首先在法國取得了廣泛的同情和支持。他利用英國和法國之間的矛盾,對法國政府施加壓力,同法國政府簽訂了《美法友好商務條約》和《美法同盟條約》,並爭得了法國遠征軍赴北美參戰。後來,他以出色的外交手段又爭得了西班牙、荷蘭公開參加對英戰爭;以俄國為首的其它歐洲國家也相繼宣布中立,這樣,英國陷於空前孤立,而美國卻利用有利的國際條件逐步扭轉戰爭初期的被動局麵,並取得最後的勝利。

  獨立戰爭勝利後,富蘭克林又肩負同英國和談的重任。通過一年多的艱苦努力,終於迫使英國在1783年簽訂了美英和約,正式承認美國獨立。

  1790年4月,富蘭克林與世長辭,為他送葬的人群達2萬多人,美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的巨大功績。

  美利堅購地拓疆

  美國國旗通稱“星條旗”,它是由13道紅白相間的條紋和50顆白色的五角星組成的。美國國旗不僅象征著行政區域的劃分,而且記載著美國領土擴張的曆史。

  1776年7月4日,通過發動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美利堅合眾國宣布成立。1777年6月14日,正式確定美國國旗的形式為:旗底為紅白相間的13道條紋,左上星角鑲一藍色長方形,上麵綴著13顆白色五角星,條紋和白星都代表當時爭取獨立的13個殖民地。應該說這麵國旗僅代表著83.5萬平方公裏的土地,為現有領土麵積的8.9%,而建國後的美國把原有的領土擴大到937.26萬平方公裏。美國擴大的領土大部分發是買來的,價格之便宜,情節之離奇,簡直就像天方夜譚。

  密西西比河是獨立後的美國的經濟命脈之一,美國全年的產品有將近一半要由密西西比河的新奧爾良港出口。鑒於歐洲大陸正在進行拿破侖戰爭。1803年初美國總統傑弗遜向國會申請,用200萬美元把屬於路易斯安那的新奧爾良港從法國手裏購買過來。經過國會批準後,傑弗遜派出特使前往巴黎商購。正當美國使者與法國外交大臣塔利朗會談時,法國皇帝拿破侖突然闖了進來,他表示法國願意出售屬於法國的整個路易斯安那,並請美國開價,這是美國人始料不及的。傑弗遜在確信這是拿破侖的正式決定後,指示美國特使即可洽談購買,經過雙方討價還價,1803年5月2日,美法雙方達成協議,美國僅以1500萬美元就買下了整個路易斯安那地區這塊麵積相當於四個法國,包括現在美國13個州214.45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每英畝隻合2便士。20天後,拿破侖便簽字批準了這個協議。

  拿破侖有他自己的考慮。他擔心他的最大敵人英國可能從他手裏搶走路易斯安那,那一帶有強大的英國海軍。正當拿破侖征戰歐洲各國時,他無力顧及和經營這塊遙遠的殖民地。為了取得一大筆錢充作軍費,他迫不及待地賣掉它。但是這都成全了美國,這214.45萬平方公裏的領土比當時的美國大1.5倍,是現今美國領地的1/4,美國不僅得到夢寐以求的新奧爾良港,而且密西西比河也成了內河。美國國旗上又多了13顆白五星。

  1836年美國先策動原屬墨西哥的得克薩斯省獨立,成立所謂的“孤星共和國”。不久,得克薩斯共和國就提出與美國合並的要求。1845年3月1日,美國泰勒總統正式簽署參眾兩院通過的合並議案。得克薩斯正式成為美國的第28個州。美國政府為這片10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僅支付了1000萬美元的債務賠償。得克薩斯並入美國後,墨西哥政府遂斷絕了與美國的外交關係。1846年5月13日美國借口墨西哥騎兵越過格蘭德河,向墨西哥宣戰。1847年9月,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陷落。9月13日,墨西哥向美國投降,墨西哥城升起了美國國旗。1848年2月,美墨簽訂了《瓜達盧佩——伊達爾哥條約》,美國又做了一筆槍口下的買賣。美國以便於修築鐵路為名,先後支付墨西哥2500萬美元,獲得墨西哥246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占當時墨西哥領土的56%。

  1867年,美國又以720萬美元的代價從俄國購得阿拉斯加。

  早期歐洲列強瓜分美洲新大陸時,唯獨俄羅斯帝國插不上手。彼得大帝很不甘心,1725年,彼得大帝命令丹麥航海家維圖斯·白令為俄國探險。1728年白令首航阿拉斯加,因大霧彌漫沒能登陸。1741年白令從西伯利亞出發,第二次出航,在阿拉斯加南部登陸成功,掠回大批愛斯基摩人獵取的海獺等珍貴毛皮。返航途中,白令所乘的“聖彼得”號船觸礁沉沒。幸存者30多人於第二年返回俄羅斯。從此,俄國商人、探險家接踵而來,並在這裏建立了殖民機構——“俄羅斯美國貿易公司”。從此,俄國也成了新大陸殖民地俱樂部中的一員。

  1856年,俄國在俄土戰爭中敗於土耳其。國庫空虛、財源枯竭,於是沙皇想到可以出賣阿拉斯加獲得一筆錢財,聊補國內經濟開發的不足。那時美國正值國內爆發南北戰爭,手頭也很拮據,買地不很積極。但是俄國後來又同英法發生了克裏米亞戰爭遭到慘敗,財政經濟更加困難。當時俄國不但不能從阿拉斯加撈到油水,而且還要貼本錢去經營這塊殖民地。所以沙皇亞曆山大二世急於賣掉阿拉斯加。

  1867年3月29日,俄國駐美大使斯捷克爾,竟不顧禮節,深夜求見美國國務卿威廉·西沃德。西沃德正在客廳打牌。當他聽到斯捷克爾男爵竟把價碼掉到700萬美元時,立即攤開牌桌,眉飛色舞地喊到:“為什麽要等到明天呢?我們今晚就簽約吧!”雙方當場擬定了協議文件,連夜請來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作證,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直到淩晨4點,終於以700萬美元外加20萬美元手續費成交。720萬美元買下了151.9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平均每英畝土地隻值2美分。阿拉斯加成了世界上最廉價成交的土地。

  美國政府購得如此廉價的土地卻遭到國內強烈的反對,輿論大嘩。原因是美國內戰初期,財政困難。在野的共和黨人把這一交易稱之為“西沃德的愚蠢”,把阿拉斯加比喻為美國總統“約翰遜的北極熊花園”。經過激烈的爭論,參議院終於在4月9日批準了這筆交易。

  這塊遠離美國本土、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也真夠爭氣的。1880年在這塊不毛之地上就發現了金礦,引起了勢頭不小的“淘金熱”,開采44年就賺回1.5億美元,僅1903年一年,阿拉斯加就向美國政府上繳稅金954.6萬美元。後來又在阿拉斯加發現了美洲最大的油田,年產石油6000多萬噸,其產量占了美國總量的1/7.這裏的煤、鐵、天然氣的貯藏量也極為豐富。特別是阿拉斯加處在日本和遠東通往北美、北歐最短的路徑上,又是美俄之間距離最短的地方,它的最西端距離俄國隻有50英裏。這個占美國國土麵積1/6的第一大州,成了美國重要的軍事基地,其戰略價值用金錢是無法計算的。

  19世紀中葉以後,美國西進的勢頭依舊,在獲得了美洲大陸將近一半的土地後,又相繼占領了太平洋中的一係列島嶼,直至將夏威夷王國納入美國的版圖,使其成為美國的第50個州。

  謝司起義

  美國獨立戰爭勝利後不久,美國一些城市的街頭出現了不少排隊遊行的水兵。水兵們喊出的口號十分奇特,他們喊:“勝利啦!哈哈!鈔票可以做衣服穿啦!”再看他們的身上,他們的衣服確是全用鈔票糊成的。

  遊行隊伍走到一家理發店前,又大聲地高叫起來:“哈哈!鈔票可以糊牆壁了!鈔票糊牆壁可美觀啊!”真的,這家理發店的牆壁確是全用鈔票裱糊的。

  這是怎麽回事呢?原來,美國獨立之後,隻有資產階級和投機商發了大財,廣大人民仍然一貧如洗。戰爭期間,大陸會議和各州政府為了解決財政困難,曾經發行了大量紙幣。但戰後物價飛漲,貨幣不斷貶值,到1781年底,紙幣幾乎變成了廢紙。理發店用它來裱糊牆壁,水手們用它來製作紙衣,穿在身上遊行,表示對政府的不滿。有人甚至在狗身上粘滿紙幣,以示抗議。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各州政府為了債主的利益頒布法令,逼迫借債人按當時硬幣數額折價償還。另外,政府為償還戰爭時期借的外債,成倍地增加稅收,農民一年的收入,還遠遠不夠繳稅。監獄裏擠滿了負債的農民、手工業者和退役軍人。廣大人民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紛紛拿起武器舉行起義。當時最大的起義就是謝司領導的東部農民起義。

  謝司生於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獨立戰爭爆發後,他離開故鄉,投軍作戰。在戰爭中,他屢立戰功,被提升為上尉。由於他英勇善戰,當時誌願支援北美獨立戰爭的法國將軍拉法葉非常欣賞他,還曾經送他一把寶劍。戰爭結束後,謝司回到家鄉,窮得家徒四壁。為了能吃兩頓飽飯,他不得不賣掉拉法葉送他的寶劍。謝司深深體會到戰後美國農民的悲慘處境,他決定用武力向政府反抗。

  1786年秋天,謝司率領600名農民舉行了起義。他們從康科德出發,向波士頓挺進,首先砸了波士頓法院。

  “重新分配土地!”

  “取消一切公私債務!”

  “打倒壓迫窮人的法庭!”

  “打倒社會的吸血鬼——投機商!”

  起義者每到一處都高呼口號,散發傳單,宣傳自己的主張,許多農民參加了進來,起義隊伍不斷壯大,到1786年底,已發展到1.2萬人。馬薩諸塞州的許多城鎮都被他們占領。政府馬上開會討論對策,馬薩諸塞州的資本家一天之內就籌款4萬英鎊,組織一支400多人的軍隊,準備圍剿起義軍。

  1787年1月,謝司率領起義軍的主力2000多人到達斯普林菲爾德,準備攻打那裏的軍械庫,奪取武器,然後攻占波士頓。

  這時候,狡猾的馬薩諸塞州州長為了贏得時間調集軍隊,假裝邀請起義者談判,誘導謝司等人誤認為政府已經屈服,中了敵人的圈套。談判一開始,農民覺得自己的目的就要達到了,便離開軍隊,四散回家了。政府當局卻調齊了軍隊,出奇不意地向起義軍發動了進攻。起義軍措手不及,倉促抵抗。經過十幾個小時的激烈戰鬥之後,因寡不敵眾,起義軍被迫撤向西部荒野。這時,天又下起了大雪,起義者沒有糧食,沒有彈藥,最終遭到了失敗。謝司在紐約被捕。

  1787年3月,謝司被提交法院審判,被判處陰謀推翻政府罪,處以死刑。消息傳出後,各地人民紛紛提出抗議。

  在全國人民的壓力下,一年後,謝司等人被釋放。

  謝司起義雖然失敗了,但他們追求民主英勇反抗暴政的革命精神,為美國人民爭取民主和自由的鬥爭樹立了榜樣。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