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七章 改變日本命運的明治維新

  “跛足雄獅”拜倫

  1788年1月22日,拜倫誕生在英國倫敦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他父親生活放蕩、揮金如土,在拜倫出生後不久就逃往國外躲債,不久就客死他鄉;母親也因生活的艱辛貧寒而變得性格古怪,動不動就大發一頓脾氣,並時常無緣無故地辱罵拜倫。在這種缺乏家庭親情的環境下生長,再加上天生的跛足生理缺陷,使得小拜倫養成了容易激怒、喜歡孤獨且桀驁不馴的性格。他渴望得到人格的尊嚴,希望自己事事都能趕上甚至超過別人。為此,他常常像正常人一樣練習騎馬、爬山、遊泳……這種獨特的性格,對拜倫後來的生活和創作影響甚大。

  孤獨抗爭的個性,使拜倫有更多的時間博覽群書,獲得豐富的知識,為後來躍上英國文壇的頂峰奠定堅實的基礎;狂放不羈、傲世獨立的秉性,使他筆下的眾多主人公都變成了“拜倫式的英雄”。“拜倫式英雄”頑強、高傲、勇敢、堅定,具有強烈的反叛精神。

  拜倫在劍橋大學讀書時就接受法國的啟蒙思想。大學畢業後在上議院獲得世襲的議員職位。拜倫在文學上成名很早。1812年他24歲那年,發表了長詩《恰爾德·哈羅德遊記》,從此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詩中描繪了貴族青年恰爾德·哈羅德整天過著花天酒地般的生活,但他越來越厭倦上流社會那種空虛無聊的生活,於是便懷著苦悶和失望的心情離開英國,到異國他鄉去遊行,成了一個孤獨、憂鬱的漂泊者。他先後遊曆了葡萄牙、西班牙、希臘和阿爾巴尼亞等地,沿途耳聞目睹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和人民勤勞、勇敢及鬥爭精神都給他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在那些地方,哈羅德的形象是憂鬱的、孤獨的、厭倦一切的,任何東西都無法排遣掉他內心中的孤獨與空虛,無法給他帶來快樂,他隻是一味地前行。由於詩中道出了當時迫切的政治社會內容和人們心中普遍存在的不滿和厭倦情緒,所以它一問世就獲得了空前巨大的成功和反響。

  在1816年和1818年,拜倫又分別在瑞士和意大利寫了《恰爾德·哈羅德遊記》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它們仍是以時代的重要事件為主要內容。在第三章中,哈羅德來到滑鐵盧戰場,想到拿破侖失敗後,“神聖同盟”把歐洲封建君主糾合在一起,反動勢力十分猖獗。他認為隻有爭取自由的戰爭才是光榮的。隨後,詩人又追憶了法國大革命,謳歌了啟蒙思想家盧梭、伏爾泰和狄德羅思想的進步意義。在第四章中,詩人用很多篇幅歌頌了文藝複興時期威尼斯和佛羅倫薩的光輝文化和當時的詩人、曆史家、雕刻家、科學家,認為意大利應當繼承過去的“光榮”,擺脫奧地利統治,爭取獨立自由。整首長詩自始至終都表現了拜倫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的熱情,並貫穿著悲觀和虛無主義的思想。

  從此以後,拜倫便一發而不可收了,他如火山爆發般地寫出了一係列以東方故事為題材的長篇敘事詩,如《異教徒》、《阿比杜斯的新娘》等。在這些詩裏,主人公都具有共同的性格模式,即狂放不羈,傲世獨行,和命運頑強抗衡,並經曆種種生死磨難和風流豔遇。在這些主人公身上可以找到拜倫自己的影子。因此,人們把這些主人公稱為“拜倫式的英雄”。拜倫所創作的哲理詩劇《曼弗雷行》的主人公是“拜倫式英雄”的最高體現。他離群索居,遺世獨立,厭惡人世卻又沒有改造它的回天之力,最後隻能在一座古堡中孤傲地死去。拜倫的詩如其人,他敢於嘲諷現實,蔑視上流社會,給死氣沉沉的英國社會注入一股新鮮的活力,使同時代的年輕人精神為之一振。同時,他也因此而得罪了上流社會的保守分子。於是,他們便抓住拜倫與妻子分居一事,對其進行攻擊,以傷風敗俗的罪名,掀起一場惡毒誹謗拜倫的陰謀活動。一時間,拜倫在社會上到處受到打擊。孤獨、痛苦之下,他終於在1816年4月25日,永遠地離開了他的祖國。

  在無家可歸的日子裏,拜倫仍然創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他1818年至1824年旅居意大利期間創作的長篇諷刺詩《唐璜》。主人公唐璜是一個西班牙貴族青年,由於與一個貴族夫人私通事發而被迫逃亡海外。在海上遇到風暴而船隻沉沒,唐璜獨自一人漂流到希臘的一個海島上,被純真多情的海盜女兒海黛所救。兩人一見鍾情,卻遭到海黛父親的百般阻撓。後來海黛瘋狂而死,唐璜被賣到土耳其王宮為奴。最後唐璜逃走,參加了俄土戰爭中俄軍攻占領伊斯邁爾的戰役。由於作戰英勇,受到葉卡捷琳娜女皇的寵愛,並奉命出使英國。故事到這裏就中斷了,原定寫25章,實際隻完成16章多。拜倫說寫作此書的目的是“諷刺現代社會的積弊”。該詩也真正是一部描寫19世紀初歐洲社會生活的諷刺性百科全書。這部長詩也確是最能體現拜倫詩歌天才的作品。雪萊說:“它的每一個字都孕含著不朽。”

  拜倫在詩壇上勤奮耕耘的同時,也積極投身到為自由而戰的鬥爭中去。他曾經為意大利抗擊奧地利的民族解放運動戰鬥過。當土耳其入侵希臘的消息傳來後,他又毅然棄筆從戎,投身到希臘的民族獨立戰爭中去。

  由於戰爭生活的過分艱苦和勞累,拜倫患了重病,從此一臥不起。當1824年4月18日複活節到來的這一天,希臘人民為了不驚擾患病的拜倫,竟然破例沒有為這一天歡呼燃放花炮。但是次日晚間,深深愛戴著拜倫的希臘人民還是沒能挽留住詩人年輕的生命。這個年僅36歲的“跛足雄獅”終於停止了呐喊和怒吼。

  詩人拜倫在作品中創造的“拜倫式英雄”,在當時具有相當的代表性,是特殊時代所特有的人物的真實寫照。

  呼喚春天的雪萊

  波希·比西·雪萊是拜倫的好友,但其思想比拜倫更激進。他的生命雖然短暫,但以出色的詩作永駐人間。

  雪萊出生於英國蘇塞克斯郡的一個小貴族家庭。早年他對教會教育深深不滿而廣泛閱讀盧梭、潘思等啟蒙思想家的著作,奠定了其進步思想的基礎。

  19世紀的英國社會依然籠罩在沉重的宗教氛圍之中,然而年輕的詩人雪萊卻早已是一個無神論者了。

  1811年,在牛津大學讀書的雪萊和朋友合寫一本宣傳無神論思想的小冊子《無神論的必然性》。這本書的麵世,嚴重地危及到了教會的統治。在神權思想禁錮下的英國,教會的權力至高無上,惹惱了教會的後果是可想而知的。校長為此而大發雷霆,怒斥雪萊大逆不道,並開除了他的學籍。他的父親聞聽此訊後,也連忙趕來勸他放棄無神論的主張,並威脅說,如果他繼續一意孤行,就斷絕他的經濟供給。雪萊毫無懼色,斬釘截鐵地父親說:“我懷疑神的存在,完全懷疑!”父親徹底絕望了,悻悻而去,從此再也不把錢匯給雪萊了。

  無學可上、無家可歸的雪萊除了滿腔的仇恨以外,已是一無所有了。這時,善良的妹妹伸出了援助的手,暗中接濟了他,並且把自己的女友哈麗特·韋斯特布魯克介紹給了他。哈麗特也是一個不幸的少女,受父親的迫害而離家出走。具有反抗精神的哈麗特與孤傲的雪萊一見鍾情,並閃電般地結為夫妻。可惜好景不長,夫婦倆因誌趣不同,婚姻產生了裂痕,最終分居了。後來雪萊又認識了年輕的瑪麗。兩人誌同道合,感情親密。由於雪萊個人生活的變故,就給了痛恨他的對手以造謠誣蔑的口實。他背上了道德敗壞的惡名,並且被剝奪了對兩個孩子的監護權。

  1813年,雪萊發表長詩《仙後麥布》,借麥布女王之口,譴責基督教,批判專橫霸道的封建社會,揭露英國資本主義的剝削本質。雪萊因此遭到英國統治者中傷、詆毀,被迫離開祖國。1816年,雪萊在瑞士日內瓦湖畔結識拜倫,思想上互為影響。他敬佩拜倫同世俗鬥爭的無畏精神,同樣,拜倫對雪萊的才華很欣賞。

  雪萊與瑪麗及兩個孩子僑居意大利後,在動蕩不安、貧困交加的生活中,他的兩個孩子又相繼夭折了,深受刺激的瑪麗也因此而精神失常。麵對強大的敵人和黑暗的現實,堅強的雪萊不但沒有被擊倒,相反卻滿懷激情,以高亢的聲音呼喚著陽光明媚春天的到來:

  “西風喲,冬天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遙遠嗎?”

  這是雪萊的著名長詩《西風頌》中的詩句。

  在生活困頓時期,雪萊從沒有停止文學創作。1818年,雪萊創作的抒情詩劇《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是他創作的最高峰,被認為是雪萊浪漫主義詩歌的典範。《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以神話故事為素材,創造性地再現了英雄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竊取天上的火種,傳授技藝而遭天帝宙斯迫害的故事。詩劇中,普羅米修斯被鎖在懸崖上,每天被天鷹啄吃心髒,曆經3000年而不屈服。最後,宙斯被沉入地獄,普羅米修斯得到了解放,人民與英雄普天同慶,正義與光明終於到來。

  在詩劇中,雪萊描寫了被壓迫人民所遭受的饑餓、貧困、奴役等苦難;而且指出了暴君的必然下場;並預示革命一定會到來,一定會勝利;同時也體現了詩人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由於雪萊的詩歌總是充滿了革命的戰鬥激情,所以馬克思稱他是“社會主義的先鋒”。

  1822年7月8日,這個一生都在呼喚春天、渴盼春天到來卻又總是體味“冬天”寒冷的堅強鬥士,在與朋友乘船出海的途中突遇風暴,不幸船覆身亡,年僅29歲。

  雪萊的抒情詩中表現的基本主題是追求自由。然而與拜倫相比,他對自由的追求有質的飛躍,他沒有個人主義成分,所追求的是被壓迫、受剝削、受奴役的人民大眾的自由。因而,他的詩作給予人們以巨大的鼓舞。

  法拉第的電磁學研究

  法拉第是世界上第一個將電磁力從實驗室中解放出來的人。經典電磁學引發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法拉第1792年出生在英國倫敦南薩裏郡的組英頓。法拉第的家中非常窮,無法讓他接受任何正規教育。法拉第早年在書店和印刷廠工作。他一麵工作,一麵把剩餘的全部精力都放到學習上。

  1812年4月,英國王室在威斯敏斯特廣場為大化學家戴維舉行授勳儀式。這之後,戴維在皇家研究所舉行一係列化學講座。法拉第偶然得到了四張入場券。走進會場,他被那種學術氣氛深深地打動了。他認真地聽講座,並記下了厚厚一大本筆記。從此,法拉第希望自己也走上科學之路,他寫信給倫敦皇家學會主席班克斯,要求得到皇家學院的一份工作,可這封信並沒受到重視。法拉第沒有氣餒,他又寫了一封信給戴維,同時寄上他聽戴維演講時的記錄。記錄經過了仔細認真的整理,裝訂成冊,書脊上還燙上了《亨·戴維爵士講演集》。戴維收到這厚厚的一大本時感到非常驚訝,他發現法拉第的記錄是如此詳細,裏麵不僅有他的演講內容,還有很多他沒提到,後補充進去的,共有380頁。戴維做夢也沒想到,一個小小的印刷工會如此細心。

  邁克爾·法拉第

  在戴維的幫助下,法拉第終於如願以償,他得到了月薪25先令的勤雜工職位。就是這份工作讓法拉第學到了很多知識,他還得到了以仆人身份陪戴維去歐洲各國科學旅行的資格。回到英國後,法拉第開始了獨立的科學研究。他很快當上了皇家學院實驗室總監和代理實驗室主任,1824年當選為皇家學會會員,1825年升任皇家實驗室主任。1829年,戴維去世,38歲的法拉第被聘為教授。

  法拉第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電學大師。在他之前,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於1819年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電流能引起磁體的運動)。這是人類第一次發現電動機的原理。隨後,法國物理學家安培又發現通上電流的線圈本身也相當於一個磁體。法拉第得到這些消息後,驗證了兩位科學家的成果。同時,他想磁力能產生出電流來,於是確立了自己的努力目標。

  又是十年過去了,法拉第一點也沒有浪費自己的光陰。經過努力,他於1831年8月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發現磁體運動時導線產生感生電流的原理。兩個月後,他終於在改進的實驗裝置中成功地得到了感生電流。法拉第為之興奮得幾個晚上難以入眠,他多年的目標終於實現了。

  磁轉化為電的願望實現後,法拉第又著手探索電磁理論問題,提出了“火線”和“場”的全新觀點。有一次,他把許多鐵屑撒在磁鐵周圍,發現鐵屑不僅磁化了,而且在磁鐵兩極間排成規則的曲線。一個極其平常的實驗讓法拉第意識到,電和磁周圍均非一無所有,而是布滿了電和磁的“力線”。法拉第的這一觀點是對理論電磁學的開拓性貢獻,他為後繼者有關場的研究和應用開辟了道路。

  法拉第這位電流大師,在光學、磁學、電工學等所有與電有關的物理學領域及電化學、電磁與引力的關係等方麵都取得了很大成果。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使電氣時代的到來成為可能。力線理論的提出預示了經典電磁學的最後完成。

  國家、社會為了獎勵法拉第的成果,授予他各種頭銜。法拉第把這些東西都收起來,根本不讓人知道。別人提及時,他隻是淡淡一笑,說:“這些榮譽與我的科學研究毫無關係,我並不是為了它們才去做事的!”

  1867年,法拉第躺在椅子上平靜地去世了。按照他的遺囑,隻有家人參加了葬禮。他的墓碑上並沒任何誇耀之詞,隻是記下了法拉第出生和去世的時間。

  “輪船之父”富爾頓

  在現代交通工具中,輪船的出現要早於汽車和飛機。輪船是水上運輸最重要也是惟一的交通工具。它的發明者羅伯特·富爾頓,因為對人類社會生活巨大的貢獻,被人們譽為“輪船之父”。

  羅伯特·富爾頓出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小不列顛縣的一個農場裏。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不屈不撓的發明家,小不列顛縣已改名為富爾頓縣。

  富爾頓從小就有兩大愛好,一是繪畫,二是發明創造。1786年,他21歲時留學英國。青年時期,他曾是頗有名氣的畫家,在費城為富蘭克林畫過坐像。而製造出不用人力和風力也能在水上行駛的船,這個兒時就有的奇妙設想從來也沒離開過他。

  他曾想幫助拿破侖摧毀英國強大的海軍。在初期潛艇實驗失敗後,他被拿破侖斥責並趕走。然後在他終於掌握了製造輪船的關鍵,欲幫助拿破侖建立不借助風力而靠蒸汽機帶動航行的新式艦船時,又受到了拿破侖的辱罵。然而,富爾頓並沒有因此而動搖造船的決心。

  經過無數次實驗,他詳細記錄了各種技術數據,製成表格進行比較,從中掌握了船的噸位與動力大小的比例、船身的長度與寬度的比例以及槳輪的大小等問題,設計出實用的蒸汽輪船的圖紙。但這還停留在圖紙和模型上,要真正造一艘船需要更艱苦的探索,當然也需要財力。富爾頓自籌資金,並借來一個八馬力的蒸汽機。終於,造出了一艘長70英尺,寬8英尺、吃水3英尺的大船。船的兩側各有一隻大槳輪。

  蒸汽機的活塞在動,槳輪在轉,輪船在水中行走了。盡管速度很慢,幾乎與人步行的速度相同,但這畢竟是富爾頓親手製造出的世界上第一艘蒸汽輪船。麵對歡呼的人們,富爾頓竟激動得說不出一句話。然而,就在這天晚上,一場特大暴風雨襲來。狂風呼嘯著直撲塞納河,巨浪把他的船攔腰折斷。轉眼間,輪船沉入河底。富爾頓多年來的血汗和屈辱換來的成果,被殘酷地毀於一旦,連借來的蒸汽機也沉入水裏。富爾頓欲器無淚,又帶工人們下水打撈蒸汽機。他傷心地把手伸向打撈起的蒸汽機,一頭裁倒在地上。

  富爾頓發明的蒸汽船慘痛的失敗,沉重的打擊,使富爾頓大病了好幾個星期。可他矢誌不渝,還要造船!造船的經費如何解決呢?

  正在富爾頓一籌莫展的時候,利文斯頓的出現使他絕處逢生。利文斯頓是美國出色的外交家和國務活動家,同時又是一位富有的農場主。美國政府對水上運輸的重視和對發明蒸汽輪船者的優厚獎勵政策,使他也關注起造船之事。

  1803年,利文斯頓波派往法國,擔任駐法公使,他攜全家來到了巴黎。他聽說一個美國人在巴黎造潛艇和蒸汽輪船,就立即派人請來了富爾頓。兩個人由相互試探,到相互欣賞,相互信任。利文斯頓堅信:富爾頓一定能造出蒸汽輪船,他就是美國政府呼喚已久的造船人。利文斯頓喜出望外。他關心起富爾頓的各方麵生活,不僅資助他繼續研製蒸汽輪船,而且還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富爾頓有了堅強的經濟後盾,又有了溫暖的家庭。他大刀闊斧地行動起來,一頭紮進了研製工作中。富爾頓向好朋友“蒸汽機大王”瓦特求援,要求提供蒸汽機零件:24馬力的汽缸、活塞和活塞杆、閥門、空氣卿筒和凝結器。經過一年多的苦心研究,他用瓦特提供的零件和自己親手加工製造的其他零件,終於製造出適合輪船使用的蒸汽機。

  富爾頓又帶上他的蒸汽機,回到美國紐約,繼續他的研究。

  1807年,一艘長150英尺,寬13英尺,吃水2英尺的輪船造出來了。船體兩側各裝著一個大槳輪,船中央裝著他自己研究出來的、專門用於輪船的蒸汽機。船頭和船尾,都成60度角。富爾頓給它命名為“克萊蒙特號”。

  麵對這樣一個沒有帆、沒有櫓的船,人們議論紛紛,沒有人相信它會在水中行走而不沉沒。富爾頓胸有成竹,決定8月17日在哈得遜河上公開試船。他廣貼布告,歡迎大家前來觀看,又遍請各界名流前來觀賞。他選定在紐約下水,終點是阿爾巴尼城。

  上午10時,富爾頓邀請40位紳士、教授、學者、婦女、兒童等貴賓,登上了“克萊蒙特號”的特設船艙。在領著大夥參觀了輪船的各個部位,講解了輪船的性能和特點之後,富爾頓下令:“開船!”頓時,蒸汽機吼叫起來。濃濃的黑煙有力地跳向空中,槳輪迅速轉動著,激起雪堆似的浪花。“克萊蒙特號”輪船緩緩啟動了。

  離開碼頭後,輪船以每小時4英裏的速度在哈得遜河上行駛,快於任何帆船。人群歡騰了,年輕人奔跑在沙岸上,興奮地追趕著“克萊蒙特號”。

  第二天傍晚,“克萊蒙特號”輪船順利抵達阿爾巴尼城。行船32小時,運行150英裏。比以往最快的順風順水的帆船少用了三分之一的時間。

  試航成功讓富爾頓倍受鼓舞。後來,富爾頓又對“克萊蒙特號”加以改進。他調換了閥門,改造了鍋爐,以克服漏氣現象。他還用板遮住鍋爐,仔細堵塞船縫,並增設臥鋪。經過他的多方改造和檢修,“克萊蒙特號”輪船的速度提高到每小時6至8英裏。

  從此,“克萊蒙特號”擔負起從紐約到阿爾巴尼城定期航班的運載任務。1808年,富爾頓又造了兩艘輪船——“海神之車號”和“典型號”。逆水逆風之下,時速達到每小時6英裏,各項性能也更加完善。1809年,富爾頓組建輪船公司,廣泛吸納資金,建造各種蒸汽輪船。

  富爾頓的造船技術被應用於美國海軍。他設計、製造新式的戰艦和快速汽艇,大大加強了美國海軍的實力。1815年2月24日富爾頓去世,他的“克萊蒙特號”輪船的試航成功,意味著人類迎來水上航行的機械化時代。

  火車的問世

  斯蒂芬遜被稱為“鐵路之父”。他發明的現代管式鍋爐機車“火箭號”,宣布火車時代的來臨。在他之前,為發明火車嘔心瀝血的先驅者也應當為世人所紀念。

  18世紀的主要交通和運輸工具是馬拉車。馬拉車雖比人力車快,但馬的力量畢竟有限,馬車的裝載量和運輸距離也就有限。1769年,瓦特改進了蒸汽機。這種動力較大的蒸汽機被用於采礦、冶金、紡織等行業,也為交通運輸工具的更新提供了動力基礎。

  瓦特的一個得力助手,英國人威廉·默多克,想起瓦特曾說過蒸汽機可以用作交通運輸的動力,就努力地朝這個方向設想,並開始動手研製。默多克用五年時間設計製作了一個蒸汽機車的模型。這個模型有三隻輪子,前麵一個,後麵兩個,長50厘米,高35厘米。默多克用酒精加熱鋼製鍋爐裏的水,產生蒸汽,使之進入直徑為2厘米、衝程為5厘米的汽缸,帶動活塞,從而帶動車輪轉動,這樣蒸汽機車就可以行走了。他先在家中試車。默多克的蒸汽機車一點上火,就飛速地向前奔,速度之快出乎他的預料。這就是人類曆史上第一具火車雛形。

  一個晚上,默多克在野外試車。蒸汽機車飛馳而過,噴著火焰,還發出“呼哧呼哧”的聲音。一名牧師撞見,大驚失色,以為是魔鬼,大呼:“妖怪來了!”從此人們談“車”色變。

  瓦特對此事也表示不滿,他認為默多克不可能發明出蒸汽機車,搞這種注定會失敗的發明研究,將會影響默多克在康沃爾礦區的蒸汽機安裝和維修工作,有損蒸汽機的聲譽。他嚴令默多克停止研製,並不允許為機車模型申請專利,否則他將把默多克開除出商會。默多克稍作爭辯,隨即就無言地屈服了。

  在默多克之後,繼續從事蒸汽機車研製工作的是理查德·特裏維雪克。他是英國的一位技師,出生於默多克工作過的康沃爾郡。很小的時候就接觸蒸汽機,常常幫助他父親修理、安裝蒸汽機。

  特裏維雪克在礦山抽水時常常感到,瓦特蒸汽機功率不夠大。在查閱大量資料後,他認為增加蒸汽的壓力將有助於提高蒸汽機效率,這就需要製造出耐高壓的容器。這在當時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很快地,特裏維雪克設計製造了一台高壓蒸汽機,功率果然提高了許多。他高興極了。然而,瓦特在得知特裏維雪克發明了高壓蒸汽機之後,卻說:“那種機器是不安全的,而且完全沒有使用它的必要。”以瓦特的地位、權威,特裏維雪克的高壓蒸汽機很容易地被否定了,人們甚至不屑於了解它。

  早期的蒸汽機車

  特裏維雪克並不在乎這種冷落,他又把他的發明應用到交通運輸上,製造載人蒸汽機車。1801年聖誕節前,他研製成一部能在公路上行駛的載人蒸汽機車。然而因水被燒幹之後失火,機車被燒毀。

  1803年,特裏維雪克製造了他的第二部蒸汽機車,並在倫敦公開展出,引起很大轟動。這是一部單汽缸的蒸汽機車,能牽引五節車廂。以煤炭和木柴為燃料,時速達5至8公裏。可惜的是,由於機車沒有駕駛室,現場演示時特裏維雪克必須邊走邊駕駛,操作時出現失誤,機車撞在了牆上,報廢了。

  特裏維雪克在1804年和1808年又製造了兩部蒸汽機車,但都在行駛時失敗了。四部蒸汽機車接連失敗,特裏維雪克飽受痛苦的折磨。他終於心灰意冷,從此放棄了對蒸汽機車的研製工作。

  火車的最終成功製造者是喬治·斯蒂芬遜。斯蒂芬遜出身於英國的一個煤礦工人家庭。由於家境貧寒,到十七歲,他還目不識丁。但他勇敢地與七八歲的孩子坐在一起學習。經過幾年的努力,他不僅掃了盲,還當上了機械修理匠,並時常看瓦特的著作。由於他聰明能幹,很快又被提升為工程師。

  在倫敦工業展覽會上,斯蒂芬遜見到了特裏維雪克製造的第三部蒸汽機車,那已是1812年。他欣喜地駐足,仔仔細細地看了兩三個小時,竟萌生了接著研究下去的念頭。

  1814年,斯蒂芬遜的研究有了成果——世界上第一部具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車問世了。斯蒂芬遜稱它為“半統靴號”。“半統靴號”裝有四隻輪子,像一隻橫倒放下的大柏油桶。車頂豎了一根不長的煙囪。機車後掛有八節貨運車廂和一節旅客車廂,車速是每小時4英裏。火車行駛時上下顛簸。車輪與鐵軌發出巨大響聲,蒸汽還不時發出又尖又響的聲音。煙囪裏不斷地飛出火星。

  雖然“半統靴號”的試車成功了,但它隻來回跑了幾次就被擱置起來,理由是當地居民紛紛抗議機車發出的巨大響聲對人和牲畜的傷害,而機車的火星可能引起火災,機車的顛簸可能導致路基被毀乃至於翻車事故。另外,機車本身的速度也遠遠低於馬的速度。

  在以後的十年中,斯蒂芬遜潛心於蒸汽機車的改造,同時也改造了軌道。他把蒸汽機的出汽管用小管子引入煙囪,減少了噪音;加快了煙囪的排煙速度;加大爐中火力,提高了蒸汽機的功率;在機車底部,加裝減震彈簧,增加了機車的抗震性和穩定性;采用了凸邊式車輪。

  在英國修建斯托克敦與達林敦之間的商用鐵路時,斯蒂芬遜以總工程師的身份,建議采用他發明、具德林頓鐵廠軋出的長15英尺、設有導向凸緣的熟鐵軌,並在枕木下加鋪小石子。

  為此,他於1825年,製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具有實際意義的客貨兩用蒸汽機車——“旅行者號”。“旅行者號”的主體是鐵木合製的臥式圓桶鍋爐。鍋爐上有兩個垂直氣缸,通過機軸帶動鍋爐底下的4隻車輪轉動。

  1825年9月27日,“旅行者號”身掛32節車廂,載貨重100噸,載客四百五十位,開始試車。有人騎馬與機車比速度,結果卻大敗而歸,這是世界上頭一次出現機車速度比飛馬疾馳的速度快的情景。此時的機車速度已達每小時15英裏。後來的事並非一帆風順,保守勢力仍然抵製蒸汽機車的投入使用,人們仍習慣於馬拉車。

  斯蒂芬遜經過更進一步的改造,於1829年造出“火箭號”,超過以往的載重量,最高時速達每小時29英裏,終於使火車得到公認。人們開始選擇火車作為外出旅行的交通工具。

  達蓋爾的照相術

  很少有發明像照相術有這麽多的用途,它被廣泛應用於教育、科學、信息等各個領域,可以使我們生動地回憶過去。它是所有紀念品中最常見的。關於照相術的發明,有一段曲折的經曆呢。

  路易斯·達蓋爾在19世紀30年代成功地發明了一種有實用價值的照相術。

  達蓋爾1787年生於法國北部的康布雷城。青年時代他是個藝術家。在他30多歲時,他設計了“西洋鏡”,這是用特殊的燈光效果展示的全景圖畫。當他從事這項工作時,他開始產生興趣想發展一種不用刷子和油漆就能自動重現世界上的景像的機器。從此,他開始了研製照相機的嚐試。

  最初他設計一架有實用價值的照相機的努力沒有取得成功。1827年時他遇見了尼埃普斯,有可能那時尼埃普斯也在努力想發明一架照相機(到那時多少已經取得了一點成功)。兩年後他們變成了合作夥伴。1833年尼埃普斯去世,達蓋爾獨自繼續堅持這一努力。到1837年時,他成功地發明出一種可以實用的照相係統,這被稱為達蓋爾照相術。

  1839年,達蓋爾將他的照相過程向公眾公布但沒有申請專利。作為回報,法國政府授予達蓋爾和尼埃普斯的兒子終身年金。達蓋爾發明的公布在公眾中引起了巨大的轟動。達蓋爾成了當時的英雄人物並接受了眾多的榮譽。與此同時,達蓋爾照相術也迅速得到普遍的應用。達蓋爾自己很快就退休了。他於1851年在距巴黎不遠的鄉村住宅中去世。

  沒有什麽發明是完全歸功於一個人的工作的。確實,在達蓋爾之前許多其他的工作為達蓋爾的成就做了準備。暗箱(一種類似於小孔成像相機的裝置,但沒有底片)至少比達蓋爾早800年就發明出來了。16世紀時卡爾達諾對如何將透鏡安裝在暗箱的孔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這拉開了現代照相機的令人興奮的序幕。但是由於它產生的圖像根本不能保存,幾乎不能認為它就是照相機。另一項重要的準備性發現是1727年由舒爾茨完成的,他發現銀鹽對光敏感。盡管他用這項發現製造出一些暫時存在的圖像,但舒爾茨沒有真正對這一思想深入研究。

  最接近於達蓋爾成就的先行者是尼埃普斯,他後來成了達蓋爾的合夥人。大約在1820年時,尼埃普斯發現產於朱迪亞(古巴勒斯坦南部地區)的瀝青對光敏感。通過這種光敏材料與暗箱結合,尼埃普斯成功地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架照相機(他於1826年製造的一架照相機現仍被保存著)。正是由於這一原因,一些人認為尼埃普斯才應該被認作是照相機的發明者。但是尼埃普斯的照相方法完全不能實用,它要求有8個小時的曝光時間,即使是這樣,得到的結果仍然是一幅相當模糊的圖像。

  用達蓋爾的方法,圖像被記錄在一張塗有碘化銀的平板上。15到20分鍾的曝光時間就足夠了。這樣一來,這一方法盡管還很麻煩但卻可供實用了。在達蓋爾將他的方法公諸於眾後的兩年時間內,其他人對這一方法提出了一些小改進:在用作光敏材料的碘化銀中加入溴化銀。這一微小的變化對於大大減少必需的曝光時間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而使得用照相術產生圖像變得實用。

  1839年在達蓋爾公布他的發明之後不久,英國科學家塔爾博特宣布他發展了一種不同的照相方法。像我們使用的方法一樣,它使用負片。一個令人感興趣的記錄表明,塔爾博特實際上在1835年就已經製作出了他的第一張照片。這比達蓋爾照相術提前了兩年。塔爾博特由於同時還在從事其他幾項研究工作而沒能迅速將他的照相實驗進行到底。

  達蓋爾去世了,達蓋爾非常大眾化的發明對其後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人們對照相機的研究工作並沒有因此而停止。英國人塔爾波特在銀板照相機發明的同時,創造了“塔爾波特攝影法”,使一張底片可以得到多張照片。又是幾十年過去了,美國人也趕了上來。美國的喬治·伊斯曼發明了卷示軟片,為照相降低成本、走進千家萬戶作了準備。1891年,照相機的價格讓不少人能夠承受,照相機成了家庭中簡單而普及的娛樂工具。

  人們並不隻滿足這種黑白的照片,他們對攝影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全麵地展現生活的色彩。經過多年的研究,彩色攝影技術發明了。同時,照相技術並不隻是用在娛樂方麵,它被推廣到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和工業、軍事、醫學、商業等方麵,並且推動了這些行業的發展。比如說,在醫學方麵,醫生可以通過特製的攝影機把人體的各個器官拍下來,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由此可見醫療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是與攝影分不開的。

  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學說

  18世紀中葉,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前夜。在啟蒙運動的思想家中,有一個為了喚起民眾,不惜犧牲自己的貴族仕途從事著書立說、尋求革新法國社會之路的人。他的名字叫孟德斯鳩。

  孟德斯鳩原名叫夏爾·特·塞孔達,1689年出生於法國西南部波爾多市拉布雷特莊園一個貴族世家。在當時等級森嚴的法國社會裏,貴族擁有特權。波爾多法院院長是其家族的世襲官職,祖父離任後,由夏爾的伯父繼任。夏爾從小用功讀書,成績優異。1714年,25歲的夏爾便出任波爾多法院顧問。兩年後,他又繼承了伯父的法院院長職務,獲得孟德斯鳩男爵的稱號,正式啟用孟德斯鳩這一名字。

  孟德斯鳩生活的年代,正是法國封建專製統治由盛而衰的時期。在法院供職的12年中,孟德斯鳩看夠了封建製度的殘暴和腐朽,逐漸對法院院長的職務也產生了厭惡。1726年,孟德斯鳩終於下決心卸下了法院院長的職務,離開仕途,專門從事學術研究和著述,以尋求法國社會的革新之路。

  孟德斯鳩離開仕途後,先是遷居巴黎,並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728年,他開始周遊歐洲,先後去了奧地利、匈牙利、意大利、荷蘭、瑞士和英國,考察了各國的政治、法律、習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麵的狀況。在倫敦,孟德斯鳩居住了兩年,詳細考察了英國的國家製度、立法、憲法和議會,聽取了兩黨在議會中的辯論,探討了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洛克的哲學思想。4年的旅歐考察,使孟德斯鳩開闊了眼界,獲得了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材料,對他一生的思想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作為法國啟蒙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德斯鳩一生著述頗豐。1721年,他在法院院長任上,就使用化名出版了第一部諷刺性哲理小說《波斯人信劄》。該書以兩個波斯人通信的方式,通過他們的旅行見聞,對法國封建君主和上層社會的暴政弊端。平庸無能和荒淫腐朽的生活,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和無情的揭露。孟德斯鳩借用書中人物之口,指責封建專製統治下的法國,是一個極不合理、極不平等的社會。書中寫道:“如果君主不能給自己的臣民創造幸福的生活,反而壓迫和毀滅他們,那麽,服從的理由就沒有了。”1734年,孟德斯鳩完成了曆史巨著《羅馬盛衰原因論》。該書以翔實的資料,論證了國家的興衰是由它自身政治製度的優劣和風俗的善惡所決定的,從而駁斥了長期占統治地位的陳腐的宗教曆史觀。這本書在丹麥的阿姆斯特丹匿名出版後,受到歐洲學術界的普遍關注。

  孟德斯鳩最突出的貢獻,就是提出了“三權分立”的學說。1748年,他發表了用23年心血寫成的巨著《論法的精神》。該書一麵世,立即引起了轟動。伏爾泰稱它是“理性和自由的法典”而讚賞不已。巴黎大學和主教會議則一致要求把它列為禁書,耶穌會教士更是對它發起了圍攻。但廣大讀者對此書卻情有獨鍾。

  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一書中,運用資產階級的革命觀點論述了國家的本質和起源。他把國家的政體分為共和、君主和專製三種,並闡明了各種政體不同的原則。他指出:“共和國需要品德,君主國需要榮譽,而專製政體則需要恐怖。”孟德斯鳩還具體論證了各種政體的目的:共和政體是“德行”,但做不到;專製政體是“恐怖”,必須堅決反對;隻有君主政體是一種最理想的政體,隻要有法可循,君主依法行事就可以達到“政治自由”。他得出的結論是:英國的君主立憲製是最理想的製度。

  孟德斯鳩在書中還介紹了英國君主立憲製“三權分立”的一些具體做法。如:英國國王個人無權決定王位的繼承問題;國王必須是國教徒;國王沒有中止法律的權力;未經議會同意,國王無權征稅,和平時期亦無權招募和維持常備軍;議會選舉必須自由;臣民有權向國王請願;議員在議會中的言論,在會外不受任何機關的彈劾和質問;必須經常召開議會等等。

  孟德斯鳩認為:要實現君主立憲政體就必須要做到“三權分立”。即把國家的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分開,使其相互平衡。相互牽製、相互監督。隻有這樣,公民的自由才有保證,才能防止君主濫用權力。孟德斯鳩“三權分立”學說的目的,在於限製王權,使新興的資產階級能夠參預政權。它不僅成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理論武器,對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產生過巨大作用,而且對歐洲各國資產階級革命和資產階級政治製度的建立,都具有深刻的影響。

  《論法的精神》一書問世後,引起了封建統治階級和教會勢力的恐懼和仇恨。為此,孟德斯鳩的晚年始終沒有放下過手中的筆。1750年,他發表了《為(論法的精神)辯護與解釋》一文。1754年又發表了他為《波斯人信劄》一書增補的十一封信。同年,他在旅行途中患病。1755年,孟德斯鳩在巴黎逝世。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