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章 1848年歐洲革命

  普魯士突破聯軍防線

  1756年隆冬,普魯士國王腓特烈決定出兵魯騰,與奧地利的軍隊打一場硬仗。普魯士的文武百官都勸說腓特烈,讓他三思而後行,因為天氣太冷,士兵們凍得連槍都握不住,而且大隊人馬的給養有困難。腓特烈隻是笑而不答,他明白在這種氣侯裏出兵,定能出奇製勝。而且,對方經過一個時期的戰爭,正在休養,肯定還沒準備好。

  腓特烈的軍隊出發了。那天早上,天空飄著鵝毛大雪。士兵們帶上了足夠的幹糧和燒酒,經過15天的急行軍到了魯騰附近。

  普軍的突然到來,大大出乎奧軍元帥道恩的預料,他做夢也沒想到此時普魯士人會出現在他的眼前。此次奧地利出兵,是與法國、俄國、瑞典組成同盟軍,想拔掉中歐勁敵普魯士。可另三國還沒動手,奧地利的皇帝就迫不及待地讓他出兵了。在攻下了西裏西亞後,困難接踵而來,糧食供應不上,河流都上凍了,將士們沒有水喝,連烤火木柴都不夠用。道恩正犯愁之際,腓特烈打過來了。

  道恩在無可奈何中倉促應戰。他的8萬士兵分別駐防在五個村莊裏,並修築了工事。這五個村莊相距八公裏,處於中間的是魯騰,道恩擺出了一個大鳥展翅的陣勢來迎戰普軍。

  對於魯騰的地形,腓特烈閉著眼都能摸清。他過去曾在這兒作過軍事演習。他要牽著道恩的鼻子,來個甕中捉鱉。12月5日淩晨,腓特烈讓士兵們早早吃了早餐,準備充分上路了。腓特烈走在隊伍中間,滿臉嚴肅。天上飄著小雪,幾片雪花落在了他的臉上,很快就化成了水,腓特烈也顧不上擦,任冰水從嘴角滑下。此時的腓特烈感到心裏蘊藏著一團火,可以把任何寒冷的東西給化開。這場戰鬥關係到普魯士的生死存亡,因為普魯士疆界漫長,處於法、奧、俄、瑞的包圍中,而境內的平原地形敵人能長驅直入,為此它用武力奪取了西裏西亞,以西裏西亞為屏障保護國土,現在那麽多國家組成了同盟,要對它動手,它如果不搶先一步,將會吃大虧。

  腓特烈眯著眼,環顧周圍的士兵們。士兵們懷裏摟著武器,在嚴寒的打擊下,似乎失去了一些鬥誌。腓特烈可不願看到自己的部隊出現這種情況,他喊來司令官,大聲說:“傳我的命令,每個士兵都要放開喉嚨,唱我們必勝的軍歌。”腓特烈說完,自己帶頭唱了起來。頓時,歌聲直衝雲霄,似乎把嚴寒都給趕走了。

  奧軍不知道普魯士的士兵們為何如此高興,歌聲中為何充滿了鬥誌。他們議論紛紛,對這場戰鬥心裏沒有一點底。道恩元帥揮了揮手,說:“別讓那些普魯士人給嚇破了膽,他們也是因為害怕,所以才唱歌給自己壯膽!馬上去讓羅茲提將軍率前衛部隊在大道上擺開一字形的陣勢,攔截普魯士人。”

  當羅茲提將軍將部隊一字形排開,出現在腓特烈眼前的時候,腓特烈用馬鞭指著對方的人笑道:“你們看,哪有像道恩這樣用兵的?他們把隊伍給拆散了,實際上就是分散了兵力。我今天倒要讓我的3萬人和你們的8萬人比個高低。”腓特烈指揮六十個騎兵中隊,宛若一股龍卷風,向敵人的陣地衝去。奧軍根本無法抵擋普魯士人,他們很快就崩潰了,有800多人被俘,連羅茲提也成了腓特烈的俘虜。

  太陽漸漸地出來了,腓特烈的軍隊來到了魯騰附近。腓特烈站在高地,放眼望去,隻見一隊隊騎兵從魯騰向南北兩翼奔去。腓特烈明白,道恩已經是亂了手腳,哪有讓對手把自己布兵的情況看個一清二楚的?這下,他更堅定了自己必勝的信心。他命令一千騎兵前往奧軍北翼,假裝在攻打。

  還沒到目的地,奧軍北翼騎兵的指揮魯齊茲將軍就害怕了。他忙向道恩求援,道恩怕再出現羅茲提的情況,隻好讓騎兵預備隊和一部隊南翼騎兵去支援。

  道恩的南翼徹底空虛了。腓特烈開始施行他的下一步計劃,全力擊垮奧軍的南翼。那些向北翼進攻的軍隊突然撤走了,道恩感到奇怪,他還以為是普魯士人怕了,心裏就長長出了口氣,暗暗說道:“謝天謝地,普魯士人總算走了。再過幾個月,等到春暖花開,我再去打他們,讓他們看看我的厲害。”道恩哪裏知道,正在他領著部隊回去休息的時候,普魯士的軍隊已經悄然接近了他的南線。

  中午時分,普魯士的主力到達奧軍南翼陣地。奧軍南翼指揮官驚恐萬分。不是說普魯士人撤走了嗎,這又是從哪兒來的?他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仔細了半天,才敢確認。這時向道恩求救,已經來不及了。腓特烈指揮著部隊對敵人成半月形攻勢。先衝上去的是炮兵,他們以猛烈的炮火向奧軍的南翼軍隊展開了轟炸。趁著硝煙的掩護,六個營的精銳步兵以最快的速度向奧軍陣地襲來。

  奧軍南翼全線潰敗,他們連抵擋的勇氣都沒了。到了下午,道恩才帶著一大批部隊趕到了南翼,和南翼的殘兵敗將匯合在一塊。他試圖重新整頓好部隊,與普魯士人再一決勝負。腓特烈根本不給他喘息的機會,讓號手吹起了勝利的號角,普魯士兵越戰越勇。

  那些才趕來的奧軍還沒搞清是怎麽回事,他們一聽到對方勝利的號角,以為自己一方已經失敗了,就開始四處逃命。不管道恩怎麽喊,都不管用,漫山遍野都是道恩的殘兵敗將。

  這一戰,普魯士全麵勝利,他們全殲了相當於自己三倍的敵人,瓦解了法、俄、瑞、奧聯軍的戰略包圍,拯救了危難中的普魯士。從這以後,普魯士踏上了統一德國的道路。

  俄、普、奧三次瓜分波蘭

  在歐洲中部的維斯瓦河和奧得河流域,有一個美麗而富饒的國家——波蘭。那裏氣侯溫和,雨量充足,土壤肥沃,礦藏豐富,森林覆蓋麵積大。奔騰不息的維斯瓦河,世世代代哺育著波蘭兒女。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對人類文明作出過重大貢獻的國家,在18世紀後半葉,卻遭到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三國的瓜分。這是波蘭曆史上最悲痛的一頁。

  波蘭於公元10世紀形成封建國家。16世紀時,成為東歐強國之一,其疆域北起波羅的海沿岸,南近黑海之濱,西抵奧得河,東達第聶伯河一帶。到17世紀上半葉,其版圖達到99萬多平方公裏,人口增至1100多萬,領土之大在歐洲僅次於俄國。

  這樣一個大國為什麽會一度亡國呢?原因是多方麵。從波蘭國內看,主要是因為經濟製度的落後和政治製度的腐敗導致國力衰弱。從國外看,俄、普、奧三國的聯合入侵則直接導致了對波蘭的瓜分。

  在17世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西歐得到了較快發展。而此時的波蘭卻仍實行著勞役莊園製度,其特點之一就是依賴西歐市場。從17世紀下半葉起,西歐國家相繼達到糧食自給,於是波蘭糧食出口隨之減少,而日益加劇的大貴族封建割劇則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使得波蘭經濟更加落後。

  政治上,波蘭仍在實行落後的封建主義貴族共和製。它的“自由選王製”,不僅大大削弱了王權,也為外國插手波蘭政治直至掠奪、侵略波蘭提供了方便。因為它明文規定允許外國人競選波蘭國王,在1572年至1795年期間所選出的11個國王中,竟有7個是外國人。更不用說本國貴族為王位而進行的爭鬥了。它的“自由否決權”也給國家帶來了混亂,法令規定每個議員都可使用否決權,隻要一人否決,議案就通不過。所以,從1652年至1707年的55年中,共召開過55次議會,竟有48次沒通過任何議案。國力衰弱,政治混亂、腐敗,加上平原地形無險可守,使波蘭不堪一擊。

  此時的沙皇俄國卻是十分強大,且富有侵略性。彼得一世對內改革,對外擴張。其東部邊界已至太平洋沿岸,向西推進,波蘭則首當其衝。1721年俄國對瑞典戰爭勝利後,搶走波蘭的裏蘭夫,並進一步把侵略的魔爪伸向波蘭本土。

  波蘭的西鄰普魯士,原是波蘭的一個屬國,1660年獨立。到了18世紀中期,建立在軍事封建製基礎上的普魯士首先對波蘭構成了威脅,它渴望占有波蘭維斯瓦河口和西裏西亞礦產。1748年,普魯士經過與奧地利的兩次西裏西亞戰爭後,終於占領了波蘭的西裏西亞,並從東、南、西三麵包圍了波蘭。

  奧地利是波蘭的南鄰,曾於1720年加入俄普關於“保證”波蘭政治製度不變的“波茨坦協定”,1748年失去西裏西亞後,十分不甘心,且對波蘭南部地區向來垂涎三尺,一直在尋機占領。1770年波蘭南部發生反政府騷動,奧地利軍隊應波蘭國王之邀開入波蘭。動亂平息之後,奧地利軍卻沒有撤走,而且擴大地盤,占領了包括極有經濟價值的維利奇鹽礦在內的區域。

  第一次瓜分波蘭是1768年由普魯士國王弗裏德裏希二世提議的。他串通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和俄國女皇葉卡特琳娜二世,1772年在彼得堡經過討價還價,於8月5日簽署了瓜分波蘭的條約。條約規定,普魯士占領波羅的海沿岸以及其他一些地區,擁有維斯瓦河口這個十分有經濟價值的出海口,共占領麵積3.6萬平方公裏。俄國占領的麵積最大,北部和東部的九萬二千平方公裏。奧地利則割占了波蘭富饒而人口稠密的南部地區,共計麵積8.3萬平方公裏。

  條約簽署後,為粉飾自己的強盜行徑以欺世惑眾,俄、普、奧於1773年5月,脅迫波蘭在華沙召開議會,企圖使瓜分條約合法化。開會那天,三國軍隊全副武裝,層層包圍會場,進行武力要挾。但以雷騰為代表的愛國議員堅決抵製。最終,以國王被迫簽字同意瓜分條約而告結束,波蘭第一次被俄、普、奧三國瓜分。這次瓜分,使波蘭半壁河山淪於敵手,失去了約百分之三十五的領土和百分之三十三的人口,經濟更加衰弱。

  國家被瓜分後,波蘭人民的改革呼聲極高。波蘭國王波尼亞托夫斯基於1776年提出了修改憲法的緊急議案,進行政治改革。同時他又致力於發展教育、藝術和文化事業,這無疑推動了愛國主義思想的發展。波蘭的政治改革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之下蓬勃開展,最高潮的標誌是1791年5月3日通過的《五三憲法》。它廢除“自由選王製”,實行“王位世襲製”;廢除“自由否決權”,采用“多數表決製”;實行三權分立,特別規定國王隻有行政權,而無製定法律和與外國締結條約的權力。它宣稱全體公民都是“民族獨立自由的捍衛者”,社會各階層都有義務也被允許參加軍隊保衛國家。與此同時,波蘭的國防軍增加到十萬人,新建的陸軍部全權負責國防建設。

  波蘭國內的改革,尤其是《五三憲法》的通過,引起了俄、普兩國的驚慌,它們擔心波蘭國家得到加強。俄國便找借口於第二年5月將十萬大軍開入波蘭進行武裝幹涉和侵略,普魯士也找借口悍然出兵波蘭。由於軍事的失敗和國王的軟弱,波蘭再次淪於侵略者的鐵蹄下,華沙和波蘭大部分領土被占。

  1793年正月23日,俄、普在彼得堡簽訂了第二次瓜分波蘭的協定。普魯士掠奪了5.83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俄國掠奪了25萬平方公裏土地。與第一次瓜分一樣,他們仍采用欺世盜名的手段,以武力威逼波蘭議會批準條約。結果,全體議員以沉默來抗議。侵略者竟公然宣布“沉默即通過”。這次瓜分之後,波蘭隻剩下20多萬平方公裏土地,400多萬人口,國家三分之二領土處於外國占領之下,國家獨立名存實亡。波蘭的軍隊被限製在1.5萬人之內,波蘭國王受俄國沙皇約束,政府成為傀儡。

  波蘭被第二次瓜分後,國家和民族麵臨生死存亡之際,一部分進步的小貴族和新興的資產階級奔走呼號。波蘭民族英雄塔代烏士·科希秋什科在波蘭古都克拉科夫領導人民起義。起義軍一時間點燃了波蘭廣大愛國者的愛國激情,他們在科希秋什科的率領下,向華沙進軍。華沙城內的人民也舉行起義,裏應外合,奪回了被占領的首都華沙。科希秋什科宣布改革政令。但由於改革的不徹底性,逐漸失去了農民的支持。同時,俄、普兩國迅速派大量軍隊,瘋狂鎮壓起義。加上起義軍內部分裂,終於導致起義失敗。起義者受到侵略軍的血腥屠殺,華沙變成人間地獄。在此之間,奧軍也再次入侵波蘭。

  起義失敗後,波蘭遭到第三次瓜分。1795年10月24日,俄、普、奧三國經過長時間的分贓商談,終於簽訂了第三次瓜分波蘭的協定。奧地利割占領土四萬七千五百平方公裏,俄國將12萬平方公裏的波蘭領土並入它的版圖,普魯士則奪取了西部其餘的5.5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和華沙。

  這樣,經過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三國的三次瓜分,波蘭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被滅亡了。從此,波蘭的1500多萬人民分別被置於俄、普、奧三國侵略者的鐵蹄之下,長期被奴役,過著亡國奴的生活。波蘭國王作為亡國之君,三年後抑鬱而死。

  在後來的120多年中,波蘭人民不斷地起義、反抗,百折不撓。同時由於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1918年波蘭首先被蘇俄承認為獨立國家。1919年,帝國主義各國在《凡爾賽和約》中承認了波蘭的獨立。

  攻占巴士底獄

  大革命之前的法國,處決死刑犯都是用車裂,即類似中國古代的“五馬分屍”。用這種刑法處決犯人時,其慘象叫人不忍觀看。

  法國有一位叫約吉坦的醫生,在國會裏當議員,對車裂的刑法看不過去,認為這是不人道的事情。於是在1789年12月1日的議會會議上提出,想改革車裂的刑法。議員們覺得他的想法合理,當即通過了他的議案。約吉坦試製了斬首機,親自監斬幾個死刑犯。但當斬到第三個人時,刀刃竟然卷了。

  1791年3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知道了斬首機卷刃的事情,把約吉坦等有關設計製造人員召去,詢問了事情的經過。這位國王看罷斬首機的刀刃後突然來了靈感,認為斬首機上的鍘刀改為三角形的效果要好得多。為此,他還親自操過筆來,畫了一張三角形刀的草圖。製造人員按照路易十六的草圖重新製了一口刀,試驗後果然效果非凡。於是,法國正式啟用了這台斬首機。這以後,劊子手在幹淨利落處決死刑犯時,都交口稱讚他們的國王腦子快。然而,兩年後,正是經國王親自修改的這台斬首機,卻用在了國王自己的頭上。路易十六是怎麽被送上斷頭台的呢?

  法國自公元843年成為獨立國家,到18世紀以前,它一直是歐洲典型的封建專製主義國家。全國居民被劃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僧侶,“以禱告為國王服務”;第二等級是貴族,“以寶劍為國王服務”;第三等級是農民、工人、貧民和新興資產階級,“以財產為國王服務”。國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路易十四曾宣稱:“朕即國家”。

  這三個等級中,第三等級人數最多,占全國人口的99%以上。18世紀下半葉,法國資本主義經濟已有相當發展。僅裏昂的紡織工人就有6萬多。但封建製度、種種苛捐雜稅以及林立的關卡,嚴重阻礙著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阻礙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因此,資產階級日益不滿,極力要求變革。以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和狄德羅為代表的啟蒙思想家宣傳自由、平等是天賦的權力,反對以“神”為中心的教會教義和封建主義,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作了輿論準備。

  攻打巴士底獄1788年,法國農業連續兩年歉收,國家發生財政危機。為了要第三等級拿出錢來度過困境,國王路易十六於1789年5月召開三級會議。掌璽大臣宣布,三個等級分別開會,表決時一個等級投一票,妄圖以兩票對一票的辦法把決議強加到第三等級頭上。第三等級的代表們知道這一陰謀後十分氣憤,索性不承認自己是第三等級,而是全體國民的代表。6月初,600名代表齊聚會議大廳,召開一次“國民會議”,後又改名為“製憲會議”,準備製定一部憲法,進行政治製度的改革。

  路易十六得知第三等級竟然私自開會十分震怒,當即派出軍警,於6月21日封閉會場,禁止國民會議的召開。後來又調來大批軍隊,企圖用武力來解散製憲會議。

  國王的倒行逆施激惱了巴黎市民,7月12日,1萬多市民湧上街頭舉行集會遊行。在路易十五廣場,路易十六派出的騎兵向手無寸鐵的群眾揮舞屠刀,許多人被打死打傷。13日清晨,市民們紛紛拿起了武器,衝進軍火庫,奪了幾萬支火槍和幾門大炮,巴黎人民起義了。很快,起義者就控製了全城。14日,起義達到高潮,一個起義者高呼:“攻下巴士底獄!”於是一呼百應,成千上萬的起義戰士向巴士底獄衝去。

  巴士底獄是一個城堡式的建築,四周有一條25米寬的壕溝,隻有通過吊橋才能進出。這裏是關押政治要犯的地方,許多資產階級革命家們在這裏受折磨。

  幾聲重炮,轟斷了吊橋的索鏈,起義者終於衝進了巴士底獄。人們高呼著“自由萬歲!”然後把這座封建製度的堡壘完全拆除了,以表示徹底肅清封建專製製度的決心。攻陷巴士底獄標誌著法國革命的開始。為了紀念革命人民反封建鬥爭的偉大勝利,7月14日這一天,被定為法國的國慶日。革命者們很快製定了“八月法令”和《人權宣言》,大資產階級控製了製憲議會,路易十六失去了君主權力。

  但路易十六不甘心他失去的權力,仍然暗地裏頑抗。他分別給普魯士、奧地利等仇視法國革命的外國統治者寫信,企圖借助外力來絞殺革命。1791年6月,他又喬裝打扮一番妄圖逃出法國,結果被群眾發現,將其抓獲。

  1792年4月,法國與奧地利爆發了戰爭,路易十六企圖借此重登皇位,指使王後把法國的作戰計劃秘密報告給敵國。人們知道這一消息後氣憤已極,8月10日,革命者占領了皇宮,第二次囚禁了國王。9月21日,國民公會宣布廢黜國王,成立共和國。接下來就是如何處置國王的問題了。1792年10月16日,審判國王的程序提交法製委員會研究。11月7日,革命領袖梅爾提出了一份有分量的報告,論證路易十六可以由國民公會審判。誰知就在這時,“鐵櫃事件”發生了。

  11月20日,當革命者們搜查王宮時,在一個宮牆的牆壁中發現了一個鐵櫃,打開一看,裏麵裝著許多國王與外國交往,企圖借用外國兵力消滅革命者的信件,另外,還有路易十六行賄收買議員的花銷帳目。於是,路易十六的罪行再也無法掩蓋了。12月10日,由羅伯斯庇爾代表起草控訴狀的21人委員會提出關於路易十六的罪狀報告,11日開始審判。1793年1月14日交付國民公會表決,結果除幾票棄權外,議會一致通過宣布國王有罪。最後,經過24小時的投票,以387票讚成,278票反對的宣判對國王執行死刑。1月18日,又對是否緩期問題進行表決,結果以380票對310票予以否決。

  1793年1月21日,這是一個大雨如注的天氣。盡管這樣,成千上萬的人們仍然冒雨湧上大街,因為這一天是處決國王的日子。路易十六被押上囚車,在街上遊行了1個多小時。最後被送上設在革命廣場的斷頭台上。他似乎想說些什麽,但他的聲音被軍隊的鼓聲淹沒了。上午11時,行刑的鼓聲響起,3名劊子手把路易十六放進斷頭台,斷頭刀猛然落下,刹那間這個作惡多端的國王便身首異處了。路易十六是繼英國查理一世之後第二個被處死的歐洲封建君主。與查理不同的是,他是死在自己修改過的斷頭台上。

  18世紀末法國革命是一次比較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它不但為法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道路,而且對整個世界的資本主義革命產生了巨大影響。

  李爾與《馬賽曲》

  各國都有自己國家的國歌,法國的國歌是《馬賽曲》。《馬賽曲》是一支保衛祖國、反抗侵略的戰歌,最早出現於1792年,也就是奧地利、普魯士兩國武裝侵略法國的危急關頭。關於它的來曆,有一個很不平凡的故事。

  1789年5月5日,法王路易十六在凡爾賽宮召開三級會議,企圖對第三等級增稅,以解救政府的財政危機;第三等級的代表則要求製定憲法,限製王權,實行改革。6月17日,第三等級的代表宣布成立國民議會。7月9日,改稱製憲議會。路易十六調集軍隊,企圖解散議會,激起了巴黎人民的武裝起義。7月14日,起義人民攻克了象征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獄。路易十六被軟禁。一些貴族逃往國外。

  製憲會議根據法國革命人民的願望發表了《人權宣言》,提出了“自由、平等、博愛”這一資產階級革命口號,廢除了封建等級製度。

  法國的革命形勢震動普魯士和奧地利等封建國家,它們連忙組成聯盟,普奧聯軍統帥布倫瑞克公爵率領十四萬大軍向法國進犯,企圖共同鎮壓法國革命。

  兩國國王還發表了宣言,譴責“篡權者”擾亂了法國的良好秩序,顛覆了王廷;譴責法國人對國王及其家族施加侮辱和侵犯。他們還宣布說,聯盟各國的君主要聯合進軍,消除法國國內暴亂,製止對國王和教會的攻擊,恢複法國國王被剝奪的安全和自由,使法國國王能夠行使自己的合法權力。

  巴黎人民聽到這個宣言後,無不義憤填膺。這一宣言很快傳遍全國,就連平日裏擁戴國王的人也非常氣憤,紛紛加入共和黨,背叛了國王。全國人民抗戰的呼聲十分強烈,都想為祖國獨立的神聖事業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法國的王黨和貴族卻非常歡喜,他們盼望聯軍早日來到巴黎,好恢複他們往日的威風。

  1792年4月,戰爭爆發了。普奧聯軍以排山倒海之勢向法國攻來,沒有多久便打到了巴黎附近。

  法國已處在內外交困之際,議會莊嚴宣布道:“公民們,祖國已處在危急之中!”

  全法國立即開始總動員,凡是當過國民自衛軍戰士和手中有武器的人都紛紛加入義勇軍隊伍,援救巴黎,誓死保衛祖國。

  這時,司托拉堡的義勇軍也組成了。5月的一天,工兵上尉李爾收到凱萊爾曼將軍的一封信,信中邀請他參加市長迪特裏希家舉行的晚會,並請他為軍隊寫一首能夠激勵士氣為人民所喜愛的軍歌。

  李爾讀完了信,將軍的意思他已經心領神會了。眼下國家正麵臨危機,李爾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了。

  李爾在營房裏一麵彈琴,一麵編寫歌詞,直到天明。他不住聲地哼唱著譜好的歌曲。忽然他聽到叫好的聲音。李爾回頭一看,門口站了一大堆士兵,大家正在異口同聲地叫好哩。李爾還有些懷疑,問道:“你們說的是真話嗎?”

  “上尉,你真是天才呀!”大家讚揚道。李爾這才稍微平靜了些,又問道:“你們說,取個什麽名字呢?”

  眾人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一個士兵說:“作為反侵略的義勇軍,我們的任務是進軍萊茵河,就取名為《萊茵軍戰歌》吧!”

  李爾聽了,點了點頭。

  第二天晚上,李爾來到市長家作客。凱萊爾曼將軍見李爾走進來,馬上介紹道:“這是上尉李爾,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年輕軍官。”

  李爾聞聽,額頭上立刻沁出了汗珠,心裏像揣個小兔子似的忐忑不安起來。

  與大家見過麵後,李爾坐到鋼琴前,自彈自唱道:

  起來,祖國的孩子們!

  光榮的日子已經來到。

  專製者在反對我們,

  他們扯起了血腥的旗號。

  你聽,在我們家園,

  那些凶殘的幹涉軍在嚎叫。

  他們一直逼到我們跟前,

  把我們的妻子和兒子都扼死了。

  公民們!拿起武器,組織起戰鬥隊伍!

  前進!前進!

  讓侵略者的汙血灌溉我們的田地。

  ……

  客廳裏共有19個人:市長夫婦和他們的親戚、家庭教師、區警察長官和他的兒子、市政廳書記、將軍夫婦以及幾個大學生。大家聽了之後,立刻歡呼起來。市長本來就愛好音樂,此時,他情不自禁地隨著唱了起來;往日裏總是冷麵孔的區警察長官眼裏充滿了淚花,他的兒子竟放聲大哭起來;兩個大學生感到滿腔熱血在沸騰,激動的心情如滾滾春潮,跳起來揮舞著帽子,一起高呼道:“法蘭西萬歲!”

  幾個夫人也熱淚盈眶,激動得連氣都透不過來了。

  李爾目睹眼前的情景,不禁目瞪口呆。他怎麽也沒有想到這首歌曲能獲得這樣的成功。大家擁到他的麵前,緊緊地握著他的手,向他表示祝賀。

  回營後,李爾激動得一夜未眠。

  幾天後,市長特意在當地軍械廣場組織了一次演奏會,自衛軍樂隊演奏了這首歌曲,贏得了全場的熱烈掌聲。

  不久,市長得知開往巴黎的馬賽義勇軍即將路過該市的消息後,決定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

  7月14日一大早,馬賽義勇軍邁著矯健的步伐,身穿製服,肩扛長槍,雄赳赳氣昂昂地開過來了。

  當歡迎隊伍看到馬賽義勇軍的先頭部隊出現時,立刻高唱起《萊茵軍戰歌》來。

  在場的民眾聽到這首歌,一個個激動得熱血沸騰,情緒激昂。人們的眼裏都噙著淚花。

  一聽到《萊茵軍戰歌》,馬賽義勇軍立刻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也跟著唱了起來。歌聲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整個場麵就像澎湃的大海。

  馬賽義勇軍在向巴黎進發的路上,高唱著這首歌曲,激勵著所有奔赴前線的勇士們。巴黎人們聽到這首歌時,激動得不能自已,掌聲、歡呼聲震天動地。因為巴黎人民是聽馬賽義勇軍唱這支歌子的,便稱這首歌為《馬賽曲》了。

  9月20日,法國義勇軍與普魯士軍隊在瓦爾密決戰,法軍大獲全勝。這是法國反擊侵略者的第一次勝利,也是法軍轉守為攻的轉折點。第二天,在普選的基礎上召開國民大會,決定廢除君主製度,建立共和政體。

  1792年2月22日,法蘭西共和國成立了,史稱“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795年,為了紀念義勇軍在保衛祖國中所作的巨大貢獻,為了使人們永遠記住共和國建立的艱苦曆程,國會通過決議,《馬賽曲》被定為法國國歌。

  啟蒙運動的領袖伏爾泰

  “啟蒙”,就是開啟智慧,通過教育和宣傳,把人們從愚昧、落後、黑暗的封建社會中解放出來,使人們擺脫教會散布的迷信和偏見,從而為爭取自由和平等去鬥爭。啟蒙運動是發生在18世紀歐洲的一場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革命運動,它為資產階級革命作了思想準備和輿論宣傳。

  啟蒙運動的中心在法國。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則是伏爾泰。他的思想對18世紀的歐洲產生了巨大影響,所以,後來的人曾這樣說:“18世紀是伏爾泰的世紀。”

  伏爾泰本名叫弗朗索瓦·瑪利·阿魯埃,1694年生於巴黎一個富有的公證人家庭。少年時期,他在耶穌會主辦的貴族學校讀書。中學畢業之後,父親一心想讓他學法律,將來當法官或律師,但伏爾泰卻立誌成為詩人。他經常出口成章,即興寫詩。由於他寫了一首嘲笑貴族的諷刺詩,結果被關進巴士底獄。在獄中,他仍然堅持創作,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悲劇《俄狄浦斯》。1718年,《俄狄浦斯》在巴黎上演,獲得成功,他一舉成名。

  伏爾泰成名之後仍然寫諷刺詩嘲笑法國貴族,結果遭到貴族子弟的毒打,第二次被關進巴士底獄。出獄後被宣布驅逐出境。他不得不流亡到英國。在倫敦,伏爾泰以新奇的眼光觀察了英國的政治製度和經濟生活,研究了唯物主義哲學和牛頓的物理學。他還接觸到了英國新興文學,對莎士比亞的戲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把他的劇作翻譯介紹到法國。1743年,伏爾泰發表了《哲學書簡》,在這部書裏,他讚揚英國革命後取得的成就,批評法國封建製度,宣傳唯物主義哲學思想。他認為人一生下來就應當是自由的,在法律麵前應當人人平等。他主張在法國建立一個在“哲學家”引導下,依靠資產階級力量的開明君主製,國內有言論出版自由等等。他反對天主教會,激烈譴責教士的貪婪和愚民的說教,他稱天主教教主為“惡棍”,稱教皇為“兩足禽獸”,號召人民粉碎教會這個邪惡勢力。此書一出版,即被法國政府判為禁書,並當眾燒毀。

  為了避禍,伏爾泰來到法國和荷蘭邊境一個古老偏僻的貴族莊園,隱居在他的女友德愛特萊侯爵夫人家中,一住就是15年,直到1749年侯爵夫人去世。在此期間,他寫下了悲劇《愷撒之死》、《穆罕默德》,諷刺長詩《奧爾良的少女》,哲理小說《查第格或命運》,曆史著作《路易十四時代》以及科學論著《牛頓哲學原理》。

  1750年,伏爾泰應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邀請訪問柏林。他來到一個比法國更黑暗、更殘酷的封建專製國家,卻幻想借助“開明君主”的力量,進行某些社會變革,實現啟蒙主義思想。然而,腓特烈二世隻把伏爾泰當作宮廷點綴,給外人一個“開明君主”的形象,實際上他實行的是軍國主義的野蠻擴張政策。伏爾泰絲毫不能改變德國現實,1752年,他離開柏林。

  1760年,伏爾泰在法國與瑞士邊境的費爾奈莊園定居下來,在此度過了他一生中的最後20餘年。在這期間,他寫下了大量的文學、哲學和政治論著,包括哲理小說《老實人或樂觀主義》、《天真漢》、哲理詩《自然規律》等,他還把中國元雜劇《趙氏孤兒》改編成《中國孤兒》。

  伏爾泰雖遠離巴黎,卻仍然關心法國社會現實,他晚年寫了許多文章和小冊子,抨擊教會和專製統治,它們以化名和匿名的方式在歐洲各地流傳,推動了進步的思想運動。當時歐洲成千上萬哲學家、藝術家、演員慕名拜訪伏爾泰,另外還有人給伏爾泰寫信求教,伏爾泰都熱情接待或回信,小小的費爾奈莊園成為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心。

  伏爾泰還積極參加社會活動,他積極為無辜受害的人士奔走,最突出的是發生在1762年的聞名歐洲的卡拉事件。當時,法國社會中天主教教會的權力極大,天主教僧侶被列為法國封建社會的第一等級,教會經常殘酷壓榨和迫害人民。1762年有個名叫卡拉的新教徒,他的兒子因欠債而自殺了。天主教會馬上向法院誣告卡拉,說他兒子因為想改信天主教,被信新教的父親殺死了。法院於是把卡拉全家逮捕,進行嚴刑拷打,將卡拉判處死刑。處死的這一天,劊子手們先用鐵棒打斷了卡拉的雙臂、肋骨和雙腿,然後把他掛在馬車後麵,在地上活活拖死,最後還點上一把火,把屍體燒成灰燼。

  伏爾泰聽說這件事之後,異常憤怒,他親自調查事件真象,把這件冤案的調查報告寄給歐洲許多國家,全歐洲都對此感到震驚和憤怒,紛紛痛斥法國士魯斯的地方法院。四年後,教會不得不宣布卡拉無罪,恢複了他家人的自由。從此,伏爾泰被稱為“卡拉的恩人”,受到法國人民的尊敬。以後,伏爾泰又為新教徒西爾文、拉巴爾等人的受迫害案鳴冤,經過多年的鬥爭,終於使他們恢複名譽。所以伏爾泰被譽為被壓迫者的保護人,聲望越來越高。

  伏爾泰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他最有成就的文學作品是哲理小說,《老實人或樂觀主義》是其中的代表作。

  《老實人》的主題是批判盲目樂觀主義哲學,小說中的邦葛羅斯是個哲學家,在他看來,世界是完美的,一切人和一切事物都盡善盡美,“在這最美好的世界上,一切都走向美好。”邦葛羅斯一生的遭遇是對他的“哲學”的極大嘲諷,他先染上梅毒,接著又遭到宗教裁判所的火刑,後又被賣為奴隸,但他冥頑不化,死不改口,仍然堅持說世界盡善盡美。小說的主人公老實人開始相信邦葛羅斯的樂觀主義哲學,但嚴酷現實粉碎了他的樂觀幻想。他是德國男爵的養子,由於他與男爵的女兒居內貢小姐相愛,結果被貴族偏見極深的男爵趕出了家門。從此他四處流浪,到處都看到封建專製的腐敗和天主教會的罪惡。到裏斯本時,他遇到了大地震。為防止全城毀滅,教會與大學博士相勾結,認為隻有“在莊嚴的儀式中用文火慢慢燒死幾個,才是阻止地震的萬試萬靈的秘方。”為此,教會抓了5個人。其中一個人的罪名是娶了自己的教母;另外兩個葡萄牙人是“吃雞的時候把同煮的火腿扔掉”。在場的邦葛羅斯和老實人似乎讚同他們的吃法,於是,他便也被一塊兒送上宗教火刑場。結果三人被燒死,邦葛羅斯和老實人卻奇跡般地脫了險。老實人曆盡磨難,認識到世界就是一個屠宰場,他拋棄了樂觀主義。最後他找到了一個黃金國,國內遍地都是黃金、碧金和寶石,人人過著自由平等,快樂而富裕的生活。當然,這隻是伏爾泰的理想。

  1778年2月,84歲高齡的伏爾泰在路易十五死後重返闊別28年的巴黎,人民群眾夾道歡迎這位勇敢的鬥士。5月30日,伏爾泰病逝。臨終前,神父要他承認基督的神主,他憤然拒絕。反動教會不準把他葬在巴黎。大革命時期,伏爾泰的骨灰運回巴黎,在法國偉大公墓隆重安葬。

  作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啟蒙思想家,其曆史貢獻是不可抹滅的。和伏爾泰同時的法國啟蒙思想家,還有孟德斯鳩、盧梭和狄德羅。孟德斯鳩提出廢除封建專製製度的主張,代之以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製,從而奠定了現今資本主義國家政治製度的基礎。盧梭在他的《民約論》裏指出:暴君專製製度是非法的,而民主政權的產生是必然的,必須要用暴力去消滅專製製度。他們的政治主張,是資產階級革命的有力思想武器。

  狄德羅主編《百科全書》

  法國啟蒙運動時期最具革命性的哲學家是狄德羅。狄德羅思想獨具一格,他是一個堅定的無神論者。狄德羅深刻地論證了物質與運動的關係,在他看來,運動是物質固有性質,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的。他的思想觀點克服了牛頓以及伏爾泰、孟德斯鳩等人的局限,對唯物主義哲學作出了重要貢獻。狄德羅為首編寫的《百科全書》影響巨大,“百科全書派”幾乎成了法國啟蒙運動的代名詞。

  狄德羅全名為德尼·狄德羅。1713年,他出生在法國蘭格爾一個富裕的手工業者家庭。青年時代,先後在蘭格爾和巴黎的天主教專科學校學習,畢業後又去學習法律。由於狄德羅十分厭惡專製王朝的法律,他沒有按照家庭所希望的那樣去做一個律師,而是以教書、譯書糊口,同時從事語言、自然科學和哲學研究。狄德羅對自然科學和啟蒙思想家的著作有著濃厚的興趣。很快他便結識了許多自由主義思想家,並逐漸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狄德羅有句名言:“懷疑是向哲學邁出的第一步。”這一思想在他早期著作中就充分體現出來。1746年,他的《哲學思想錄》一書出版。他在書中譴責了暴君的壓迫,並懷疑上帝的存在。該書一問世,立即被巴黎議會下令焚毀。但狄德羅毫不畏懼,1749年,他又推出了《供明眼人參考的談盲人的信》,引起教會勢力的仇恨,他被冠以“思想危險”的罪名而關進監獄,三個月後才獲釋。

  1747年,34歲的狄德羅在巴黎已很有名氣。當時,有兩個出版商看到英國錢伯斯出版社1728年出版的《百科全書》銷路很好,就想把它譯成法文在法國出版。那兩個出版商找到狄德羅和哲學家達朗貝爾,將翻譯工作托付給他們。但狄德羅他們在翻譯過程中,發現英國的這套《百科全書》內容支離破碎、觀點陳舊,充滿了令人窒息的宗教思想。於是狄德羅提出由他組織人,編寫一套更好的《百科全書》,出版商欣然同意了這個提議。

  狄德羅立刻著手擬訂新《百科全書》的編寫大綱。他印製了八千份說明書,向社會公布了該書的出版宗旨和編寫計劃,並明確宣布出版目的在於改變迄今為止人們的思想方式,在於搜集知識傳至後代,使後人不僅知識更加豐富,而且更加有教養、更加幸福。

  狄德羅的計劃很快得到了伏爾泰、盧梭、霍爾巴赫、愛爾韋修等20多位著名學者的支持。在他們的幫助下,狄德羅把法國幾百名優秀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政治家以及工程師、航海家、軍事專家和醫生組織起來,分擔全書的條目寫作任務。由狄德羅任主編,達朗貝爾任副主編。隨著編寫過程中的交往聯係,一個代表第三等級利益,以反對封建專製、天主教會和經院哲學為己任的“百科全書派”也逐漸形成。

  1752年,《百科全書》的第一、二卷出版麵世。教會立即指派三名教士進行逐條審查,並指責該書為“異端”。巴黎高級法院還對一位作者提出起訴,使得他不得不出逃。但正是在這時,新出版的《百科全書》在社會上廣泛流傳,人們爭相閱讀,讚歎不已。連巴黎的貴族婦女們都喜歡在自己的梳妝台上放上兩本《百科全書》,並很快風靡一時,成為巴黎上流社會婦女的一種時尚。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幾位近臣誠惶誠恐地說,如果全國每一位婦女的梳妝台上,都放有這套《百科全書》的話,國家的安全將受到危害。路易十五於是下令查禁。但這一來,反而引起人們的更大興趣,越來越多的人同情這些編寫者,支持他們的進步觀點。國王的情婦和王公貴族中也有為《百科全書》說情的,當局隻好默認《百科全書》的繼續出版。

  然而,到了1757年,出版《百科全書》的環境便異常惡化。這一年的年初,發生了達米安行刺國王未遂的事件,法國封建勢力驚恐萬狀,借機大肆迫害進步人士,加強專製恐怖。《百科全書》的160多名條目作者在受到監視和威脅後,相繼退出編寫工作,就連一直協助狄德羅工作的副主編達朗貝爾,也因忍受不了威脅和折磨提出了辭職。在異常艱難的情況下,一些好心的讚助人也勸狄德羅暫停編書工作或遠走他鄉,到國外去續編。但狄德羅早已抱定了為真理和正義獻身的信念,他大義凜然地表示:“我們難道是白白被人叫做哲學家的嗎?”1766年,當局對於《百科全書》的迫害到了頂點。高等法院的一位大法官凶相畢露地狂叫:“哲學家們的書燒夠了,現在該是燒哲學家本人的時候了!”國王在全國頒布命令:所有購買者必須呈繳全部已購的《百科全書》。當時,《百科全書》的編纂開始進入最後階段,在極端險惡的處境中,狄德羅冒著生命危險,在秘密狀態下繼續工作。

  1766年年末,狄德羅終於完成了35卷的巨著《百科全書》的全部正篇的編纂工作。到1780年,《百科全書》35卷由出版社出齊。隨著這部書流傳到地球的各個角落,德尼·狄德羅的名字也廣為人知。

  狄德羅晚年還著有《達朗貝爾和狄德羅的談話》、《對自然的解釋》、《拉摩的侄兒》等著作。這些著作充分展示了狄德羅獨具一格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狄德羅的物質生活是貧困的,他一生從未得到過法國官方的承認,也沒有得過任何職位。為了給女兒購置嫁妝,他竟不得不忍痛賣掉自己的藏書。1784年,狄德羅在巴黎逝世。

  一生貧困的狄德羅,為世界留下了無比珍貴的精神財富。他的思想具有獨創性和現實性,不僅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直到現在還具有啟迪作用。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