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章 世界整體化曆史的啟動(6)

  恩津加爽朗地說:“葡萄牙是一個國家,恩東果也是一個國家。你們不需要頭上有個主子一樣,我們也不希望有個騎在頭上的主子。至於納貢,葡萄牙人從我們這裏奪去的東西已無法統計了,如果說要納貢的話,而今該你們向我們納貢了。要相安無事,隻有你們從我國退出,我們是不會去侵犯你們的!”

  總督被恩津加的一番話驚得瞠目結舌。六年之後,即1624年,姆班狄病死,大臣們擁戴恩津加為恩東果王國的國王。

  恩津加當上國王的第一天,就向人民發出號召。她說:“全國的百姓,我們的恩東果是全國人民的恩東果,不是葡萄牙人的領地。葡萄牙人在將近二百年中,對我國進行襲擊、掠奪,殘害了我們許多平民,劫掠了我們無數財物。現在,我們要團結起來,做命運的主人,不當葡萄牙人的囚徒!”她的號召激發了廣大人民的民族情緒,反抗葡萄牙的鬥爭在各地興起。

  恩津加親自訓練士兵。男兵有四千餘人,女兵有兩千餘人,外有民兵三千餘人。男兵中有象兵五百餘騎,馬兵八百餘騎,另有土炮兵一隊五百人,裝備土炮七十八門。

  恩津加聯絡鄰近的雅加族人,共同抗擊葡萄牙人扶植的傀儡,把傀儡兵打得東躲西藏。恩津加還聯絡剛果國共同反葡,打得葡軍不敢遠出而龜縮在幾個城市中。1640年,恩津加又聯合荷蘭人,借助荷蘭的先進武器,一舉把葡萄牙人逐出了恩東果。

  1649年,葡萄牙殖民者派出戰船二十餘艘,士兵五千餘人,在羅安達的港外耀武揚威。恩津加調集土炮兵在沿海的山頭架起五六十門土炮,一齊轟擊。但由於土炮射程有限,打不到葡萄牙的兵船,反而被葡萄牙的火炮轟死了不少炮手。

  一天傍晚,葡萄牙殖民軍在對羅安達炮轟一個小時後,蜂擁登陸,攻打羅安達城。恩津加考慮到不能與敵人硬拚,便率兵向內地撤退,沿寬紮河逆流而上,直達卡布洛。葡軍司令派阿巴廷率兩千名殖民軍追擊恩津加的部隊。阿巴廷是個“惡魔”,他沿途燒殺,搶奪糧食、牲畜。

  阿巴廷的殖民軍到了卡布洛的郊外,忽然被一陣土炮轟死轟傷三四十人。阿巴廷大怒,命令士兵架炮轟擊。但恩津加的土炮兵早已躲進山坳,未受損失。半夜,阿巴廷的軍營被土炮擊中了,頓時火光四起。阿巴廷連忙下令撤退,撤到寬紮河中一座小島上。這座小島,就是當年姆班狄避難的那個島。此時正值初冬,島上的蘆荻已大多枯黃。恩津加的士兵便泅水到島的四周,放起火來。火得風勢,小島變為一片火海。葡萄牙殖民軍被燒得焦頭爛額,死傷過半。

  在這之後,恩津加親自指揮抗葡鬥爭近六年,終於在1654年迫使葡萄牙簽訂了和平協定。恩津加不愧為非洲曆史上的民族英雄。

  哈維揭開血液循環之謎

  “血液是流動的”,這個道理在今天看來很簡單。可在16世紀以前如果有人說血液是流動的,將被教會所不容。西班牙醫生塞爾維特,就是因為對血液循環的研究,被加爾文教派送上了火刑柱。“血液循環說”被中世紀的黑暗所禁錮,直到英國醫生哈維的出現。

  哈維全名叫威廉·哈維,於1578年出生在英國肯特郡的農場內,因此他從小就喜歡與動物打交道。每當看到農場裏的牲畜生病而無法醫治時,哈維就難過地流下眼淚。出於對牲畜的喜愛,哈維從小就暗暗發誓,長大了要當一名醫生,把所有的動物治好。兒時的誓言似乎成了哈維一生奮鬥的動力。十六歲那年,他如願以償地考入劍橋大學醫學係。幾年的學習使哈維感到醫學知識的廣博和自己學識的短淺。在劍橋進行一次解剖是罕有的大事。哈維決定離開英國,到當時醫學水平更發達的意大利深造。

  哈維來到了意大利帕多瓦大學,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很快得到老師法布裏克斯的賞識。法布裏克斯是當時最著名的解剖學家,在靜脈血管解剖和靜脈瓣的研究方麵很有造詣。他非常喜歡這個刻苦學習、踏實勤懇的英國小夥子,他讓哈維在自己解剖的時候充當助手。哈維果然沒辜負他的期望,完成了一項項複雜的實驗。在法布裏克斯的指導下,哈維完成了在帕多瓦大學的學業,並且獲得了博士學位。

  1602年,哈維回到倫敦,很快成為一家大醫院的見習醫生。不久,他在父親的資助下獨自開了一個診所,一麵給病人看病,一麵做一些醫學實驗。由於老師法布裏克斯的影響,哈維一直對動脈和靜脈中血液的流動很感興趣。

  血液的往複流動一直是許多醫學家探索的題目,多少年來也一直沒有定論。古代希臘醫學家蓋侖發現血液在動脈血管中流動之後,認為人體內有兩種不同的血液。這一說法被後來的布魯塞爾醫生維薩留否定。西班牙醫生塞爾維特提出,人體隻能有一種血液,並且認為血液通過肺從右心室流入左心室。其實,塞爾維特所說的血液循環隻是心肺之間血液的小循環,並不是真正的答案。

  哈維在難題麵前,陷入苦苦的沉思。在研究的同時,哈維的醫術得到廣大患者的認同。由於他工作認真,醫療合理,很快成了倫敦的名醫。國王詹姆士一世非常喜歡和哈維交往,他請哈維做自己的私人醫生,還為哈維的醫學實驗提供條件。一天,在詹姆士一世的住所,哈維碰到了著名的哲學家培根。由於兩人對科學的共同愛好,很快就一見如故。培根把自己對科學實驗的一些心得和理論告訴了哈維,這些對哈維的啟發很大。

  哈維回到實驗室,按照培根的歸納法,先去進行大量的動物解剖,從而取得了第一手資料。接著,哈維將對動物的研究與人體解剖進行比較。他還花不少時間去手繪器官插圖。哈維的努力沒有白費,經過一係列的實驗,終於證實了靜脈管中的血和動脈管中的血是同一種血。

  1616年,哈維在聖保羅教堂邊的一所大學堂的講台上莊重地宣布:血液之所以可以不斷流動,是因為心髒不斷的收縮和放鬆。哈維的話語震驚了所有到場的聽眾。麵對不知所措的人們,哈維拿出了自己多年心血凝聚成的果實,一張張有關心髒、血脈的插圖展示在大家麵前。哈維一邊用手指示著器官圖形,一邊描述人體的皮膚、脂肪、肌肉、毛細血管等等。哈維耐心地解釋著心髒的結構以及心髒是如何運動的,最後談及心髒及靜脈中瓣膜的功能。哈維精彩的講述,博得陣陣掌聲。歐洲大陸頓時刮起一股強勁的“哈維風”。

  由於當時教會的黑暗統治,一些天主教信徒和別有用心的人,對哈維的觀點非常害怕。他們想方設法對他進行攻擊和迫害。有一段時間,一些不明身份的人闖入哈維的診所,想把他劫持走。由於哈維在外講學,才幸免於難。詹姆士一世出於對哈維的關心,勸他搬到自己的住所,被他拒絕了。哈維堅毅地說:“隻要是真理,就是不可戰勝的。”為了保護好哈維,詹姆士一世隻好讓手下多派保安到哈維住所。對哈維不滿的人,又開始散布謠言,對哈維進行誹謗。

  在壓力麵前,哈維沒有低頭。他知道自己的事情還沒有完結,血液循環的理論,還需要進一步的闡述。又經過十二年的研究,哈維寫出了自己的代表作《動物心髒和血液運動的解剖研究》,後來又稱為《心血運動論》。

  《心血運動論》歸納、總結了前人和哈維自己的研究成果,正確地解釋了血液是怎樣流動的。書中寫道:心髒肌肉的收縮,成為運送血液的動力。血管充血擴張,產生脈搏。血液經右心室排出,從肺動脈、肺髒和肺靜脈,進入左心室,再由左心室進入主動脈,送往肢體各部,最後由肢體靜脈回到右心室,形成一次循環。人體就是靠著這種不停的循環,進行新陳代謝的。

  為了確立血液循環理論,哈維花費了六十年的心血,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1657年,哈維被安葬在國家公墓。由於哈維的努力,血液循環理論逐漸在世界上得到承認。從此,人們把生理學視為科學的一種類別。哈維本人也被後人稱為“生理學之父”。

  康帕內拉的太陽城

  在意大利南部的一所監獄裏,有一間陰暗、潮濕的禁閉室。一位雙鬢銀絲的老人,正坐在裏麵用筆疾書。忽然,他興奮地放下筆杆,昂起了那滿是皺紋的臉,長長地舒了一口氣,自言自語地說:“終於完成了啦!啊!27年了啊!”

  這位老人是一名教士,叫托馬索·康帕內拉。他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和空想社會主義者。從1599年起,他在各種監獄裏先後關了整整27年。

  他為什麽被投進監獄呢?

  15世紀末期,法國和西班牙完成了封建統一,而意大利還分裂為許多小國。意大利各小國間的相互敵對,給外國侵略者以可乘之機。從此,意大利就成為大國掠奪和角逐的場所,連年戰爭不斷。1599年,康帕內拉領導意大利南部人民,準備發起一次起義,推翻西班牙的統治。可惜機密泄露,他被監禁在牢裏。那時他才31歲。殘酷的刑罰,血腥的拷打,都沒能使他屈服。他在牢裏鬥爭著,思考著,尋找解放人類的方案。

  27年來,康帕內拉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麽極端的貧窮,會使人成為惡棍、滑頭、騙子、小偷、陰險者?

  ——為什麽大量的財富和高人一等的地位,會使人目空一切,愚昧無知,變節賣國,欺詐,說謊,冷酷無情,壓迫弱小?

  他天天想啊,想啊,終於找出了一個答案:私有財產是一切罪惡的根源!

  康帕內拉領悟到,要使人類真正解放,一定要在社會上廢除私有製,建立起一個沒有私有財產、沒有不平等製度、沒有人壓迫人現象的新社會。經過了27年的思考,他在監獄裏寫成了意大利第一部空想社會主義的巨著——《太陽城》。

  《太陽城》裏有著康帕內拉向往的世界:

  明媚的日光照耀著大地,大地一片碧綠。茂密的莊稼迎風搖擺,好像在歡迎客人。

  迎麵走來了兩個衣冠楚楚的青年人。他們談吐文雅,舉止端莊,看來很有教養。

  “請問,這裏是太陽城嗎?”遊曆者走上前去問道。

  “噢,尊敬的客人,是的,這裏是太陽城。”兩位青年同聲回答,態度彬彬有禮。

  青年人富有禮貌的回答,使遊曆者深受感動,不由得直率地問:“請問,為什麽叫太陽城呢?是不是這裏的陽光特別明媚?”

  “是的,”一個青年回答說,“陽光不僅照亮了大地,而且也照亮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

  “要每個人心靈明亮,最重要的,是個個都要做工作,都要勞動。”另一個青年補充說。

  “你們也工作嗎?”遊曆者好奇地問,因為從外貌看,這兩個青年很像大學生。

  “是的,都工作,每天在田地幹活、種莊稼。我們都是農民。”

  “農民?”遊曆者感到很新奇。

  青年望著遊曆者疑惑不解的臉,笑了笑說:“我們這裏,每人每天勞動四個小時。其餘的時間,都用來研究有趣的學術問題,開座談會,閱讀書籍,講故事,寫信,散步,做有益於身心的體育運動。”

  “一天勞動四個小時就可以了嗎?”

  “是的,因為我們這裏沒有不勞動的寄生蟲,無論什麽事情,都由自己動手來做。”

  “那麽,還有仆人沒有?”

  “當然沒有,因為使用仆人會使人腐化,”青年說,“我們這裏沒有富人,也沒有窮人;也可以這樣說,都是富人,也都是窮人。說我們是富人,因為公社的財產都屬於我們;說我們是窮人,因為我們沒有私有財產。我們使用財富,但決不會被財富所奴役。”

  另一個青年若有所思地轉了一轉眼珠,再看一看遊曆者,緩緩地說道:“聽說,你們的那不勒斯城有7萬居民,其中隻有10000~15000人從事勞動。這些人由於過度的、不間斷的勞動而精疲力竭,以致縮短了壽命。而那些大量的遊手好閑之徒,他們什麽工作也不做,但卻貪得無厭,慳吝成性,過著奢侈淫逸的豪華生活,還要用高利貸去盤剝窮人。他們滿身都是疾病,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

  遊曆者大為驚奇。太陽城的青年竟然有如此廣博的知識,不禁問道:“你們怎麽知道我是那不勒斯人?”

  青年不覺哈哈大笑起來,他說道:“從您的口音和衣著,我們就能斷定您是那不勒斯人。”

  另一位青年微笑著伸出右手,向前麵指了一指,對遊曆者說:“您是貴賓,請到太陽城裏去參觀一下吧!”

  遊曆者含笑點頭,表示感謝。

  他們穿過了田野,走進了村鎮。一棟棟小樓房整整齊齊,一律朝南,沐浴在明媚的陽光下。

  “這是我們的公共寓所。房子統一由公社建造,分配給大家使用。”青年介紹說。

  遊曆者看著,看著,發現每棟樓房的牆上,都畫著五彩的壁畫,有的畫風景,有的畫人物,也有畫動物、植物的,每棟房子的壁畫都不一樣,真是豐富多彩極了。

  “你們房子上的壁畫,畫得多美啊!”

  “這是教育兒童的好教材。我們是用圖畫來對兒童進行直觀教學的。”

  真的,那裏有一位老師,帶領著二三十個年齡大約五六歲的兒童,正在壁畫下麵講解著呢。

  “你們的兒童從小都能上學嗎?”

  “全部能上學。孩子是我們公社的未來,大家都關心他們。到了10歲,除了學文化和科學知識以外,還要學習手工勞動和農活。長大了,個個能畫圖,能做詩,也個個能做工,能種地。”

  遊曆者讚賞不已。

  再往前走,進入了太陽城的中心。一所巍峨的教堂,矗立在廣場的西邊,麵朝東方的是兩座尖塔,塔尖刺向天空,尖頂上用黃金做成的十字架,在陽光下燁燁發光。

  “你們都信仰宗教嗎?”遊曆者隨口問道。

  “是的。上帝使我們心地純正。”

  “你們有政府嗎?”

  “有,這就是政府大廈!”

  遊曆者隨著青年所指的方向望去,廣場東邊有一所圓柱大廈,占地麵積很廣,看來能容納許多許多人。

  “你們政府的辦公人數很多吧?”

  “不!政府的官員很少。這大廳是民眾的聚會場所。我們這裏,管理人員都由人民選舉。如果做得不好,就由人民去撤換。最高的領袖也是人民選舉的。他是一位有大智慧、大才能的人。他既是宗教的主教,又是哲學的思想家。最高領袖有三個助手,一個管‘愛’,一個管‘力’,一個管‘智慧’。”

  “管‘愛’和‘智慧’?”遊曆者好奇地問。

  “是的。管‘愛’就是關心人,因為公社的每一個成員都是社會的主人,要從工作上、生活上關心他們。管‘智慧’就是發展科學和文化,讓每一個公社成員都有學問,有技術,懂科學,懂藝術。”

  “你們也用暴力嗎?”

  “不,我們這裏不用暴力,人民有了錯誤,就用上帝的教義來開導他,純潔他的心靈。”

  “那麽,為什麽還要有人管‘力’呢?”

  “我們這裏,任何人都不使用暴力,但也不能容忍別人使用暴力。如果有人要來進攻,我們就會起來戰鬥。這裏的人們都相信,太陽城的生活方式是最美好的。”

  遊曆者聽了這一番介紹,讚歎地說:“太陽城的生活方式的確是值得稱讚的!”

  ……

  《太陽城》雖然是一部空想的社會主義著作,但是,康帕內拉卻說明了一個光輝的真理:隻有廢除私有製,才能為科學和文化的繁榮創造前提;隻有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社會,才能使人的聰明智慧得到完滿的發展。這種思想是值得我們珍視的。當然,作為教士的康帕內拉,他還無法知道怎樣才能廢除私有製,去具體建立一個沒有階級的社會。因為,隻有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才會產生科學的社會主義。這在當時是不可能的。

  “當啷!”鐵門響了,走進來一個獄卒。大聲地說:“你的刑期已經滿了,可以出獄了!”

  康帕內拉長長地舒了一口氣,說:“啊!上帝!我始終在您的懷抱之中!”

  1626年康帕內拉出獄後,遷居到法國。從此,《太陽城》在全世界公開出版,成為意大利複興時期一部極有影響的著作。他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對後人產生很大的影響。

  “戲劇大師”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無聞。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舉世聞名。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為世人留下了37個劇本,一卷14行詩和兩部敘事長詩。他的劇本至今還在世界各地演出。在他生日的那天,每年都有許多國家在上演他的劇本紀念他。馬克思稱他是“最偉大的戲劇天才”。

  他就是英國文藝複興時期最傑出的藝術大師——莎士比亞。

  “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放棄他”;“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這是莎士比亞的名言,也是他能在藝術天地裏自由地飛翔,成為一代藝術大師的秘密。

  莎比士亞出生在英國中部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市,父親是個商人。莎士比亞7歲時就讀到該市的文法學校。文法學校是一所很好的世俗教育學校。小莎士比亞在這兒打下了堅實的語言基礎。

  斯特拉福市經常有劇團來巡回演出。莎士比亞在觀看演出時驚奇地發現,小小的舞台,少數幾個演員,就能把曆史和現實生活中的故事表現出來。他覺得神奇極了,深深地喜歡上了戲劇。他經常和孩子們一起,學著劇中人的人物和情節演起戲來,並想長大後從事與劇本相關的工作。但不幸的是,他父親經商失利,14歲的莎士比亞隻好離開學校,給父親當助手。18歲時他結了婚,不到21歲,已有了3個孩子。他的妻子比他大8歲,莎士比亞對自己的婚事常常感到遺憾,在他的作品中曾說:“女人應該與比自己年紀大的男子結婚”。不過,他對辛勤持家,撫養孩子成人的妻子依然關懷備至。1586年,富於進取精神的莎士比亞隨一個戲班子步行到了倫敦,並找到一份為劇院騎馬的觀眾照看馬的差使。這雖然是打雜,但畢竟跟戲劇掛上鉤了,莎士比亞盡力盡心地幹這個工作,他幹得很好。騎馬來的觀眾都願意把馬交給他。莎士比亞常常忙不過來,隻得找了一批少年來幫忙,他們被叫做“莎士比亞的孩子們”。

  莎士比亞頭腦靈活,口齒伶俐,工作之餘,還悄悄地看舞台上的演出,並堅持自學文學、曆史、哲學等課程,還自修了希臘文和拉丁文。當劇團需要臨時員時,他“近水樓台先得月”,再加上他的才華,他終於能演一些配角了。演配角時,莎士比亞也認真演好,他出色的理解力和精湛的演技,使他不久就被劇團吸收為正式演員。

  那時候,倫敦的劇團對劇本的需要非常迫切。因為一個戲要是不受觀眾喜歡,馬上就要停演,再上演新戲。莎士比亞在堅持學習演技的同時,還大量閱讀各種書籍,了解了自己祖國的曆史和人民不幸的命運,他決定也嚐試寫些曆史題材的劇本。

  27歲那年,他寫了曆史劇《亨利六世》三部曲,劇本上演,大受觀眾歡迎,他贏得了很高聲譽,逐漸在倫敦戲劇界站穩了腳跟。

  1595年,莎士比亞寫了一個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劇本上演後,莎士比亞名震倫敦,觀眾像潮水一般湧向劇場去看這出戲,並被感動得流下了淚水。故事是這樣的:

  在意大利的一座城市中,有兩個世世代代都是仇敵的貴族,一個叫蒙太古,一個叫凱普雷特。

  有一次,凱普雷特家舉辦了一次盛大的化裝舞會。蒙太古家的獨生子羅密歐冒著風險,戴著假麵具去參加了。他結識了凱家的獨生女兒朱麗葉。兩個年輕人一見鍾情,互相傾心,陷入愛情中。在一個神父的幫助下,兩個相愛的年輕人悄悄地舉行了婚禮。

  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電影劇照

  不幸的是,不久兩家又發生了仇殺事件。朱麗葉的表兄在決鬥中被羅密歐刺死,羅密歐因此被趕出城市,不久朱麗葉的父親準備把她嫁給另一個貴族青年。

  朱麗葉忠於羅密歐的愛情,她寧願死也不願意再嫁。在神父的幫助下,她喝下了一種長眠的藥,假裝死去,神父同時叫人通知羅密歐趕緊回來。但不幸的是送信人沒把信及時送到,羅密歐聽說朱麗葉已經死去,悲痛欲絕。他趕回來,在假死的朱麗葉麵前服毒自殺。朱麗葉醒來後,見羅密歐已死,她拔出羅密歐的劍也自殺了。這一悲劇,深深地感動了兩家人,他們最終消除了他們世代的仇恨,友好起來了。

  這部劇本中,作家寫了自由愛情的可貴,譴責了封建製度對愛情的迫害,歌頌了理想的愛情。

  1599年,莎士比亞已經很有錢了,他所在的劇團建成了一個名叫環球劇院的劇場,他當了股東。他還在家鄉買了住房和土地,準備老了後回家備用。不久,他的兩個好友為了改革政治,發動叛亂,結果前者被送上絞刑架,後者被投入監獄。莎士比亞在悲憤不已,傾注全力寫成劇本《哈姆雷特》,並親自扮演其中的幽靈。

  哈姆雷特本來是丹麥的一個快樂王子。他正直的父王被叔叔毒死,叔叔篡奪了王位,並霸占了他的母親。在國外上大學的哈姆雷特趕回國,他的父親的鬼魂告訴他自己的被害經過,要兒子報仇。

  哈姆雷特為了報仇,裝瘋賣傻,尋找機會了解事實的真相。一次,他請一個戲班子演了一出殺兄篡位的舊戲,情節和他父親鬼魂所說的一樣。在演出過程中,他的叔父驚慌失措,從而證實了他自己的罪惡。

  哈姆雷特決心報仇。但一次偶然的失誤卻把自己情人的父親誤殺了。他的叔父把他送到英國,並讓英國國王殺死他。哈姆雷特半路上跑了回來,又發現自己的情人因父親死去,愛人遠離而精神失常,誤入河中淹死。

  叔父唆使哈姆雷特情人的哥哥和哈姆雷特決鬥,結果兩人都中了敵人的詭計。臨死前,哈姆雷特奮力刺死了叔父,為父親報了仇,但他沒有完成重整“顛倒混亂的時代”的大業。在這出悲劇中,哈姆雷特代表的是那些具有先進思想的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他熱愛生活,反抗邪惡但卻思想多於行動,過於優柔寡斷;叔父代表的是封建反動勢力,他荒淫無恥,奸險毒辣、詭計多端。哈姆雷特的複仇行動,表達了文藝複興時期,先進的人文主義者要求衝破封建勢力束縛的強烈願望,哈姆雷特的悲劇反映了包括莎士比亞在內,整整一代人文主義者的悲劇。

  在以後的幾年裏,莎士比亞又寫出了《奧賽羅》、《李爾王》和《麥克白》,它們和《哈姆雷特》一起被稱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

  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亞由於生病,病逝於故鄉。令人驚奇的是,大師的生與死的日期同為4月23日。這種神秘的一致,讓我們感受到一代天才的與眾不同。他的墓現在他家鄉的一座小教堂旁,每年都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像朝聖一般去瞻仰。

  塞萬提斯與《堂吉訶德》

  1605年,世界文壇發生了一件重大事件:西班牙“超群的小說家”塞萬提斯的長篇小說《堂吉訶德》上卷出版了。小說出版後風靡全歐,在不到三星期的時間,西班牙就出了三種盜印本。

  塞萬提斯出身於破落貴族的家庭,父親是個窮醫生。由於家庭經濟困難,塞萬提斯隻上過中學。但他非常喜歡讀書,有時在街上見到爛字紙也要拾起來讀個明白。

  青年時期的塞萬提斯是個愛祖國、愛自由的熱血青年。1571年,土耳其艦隊入侵地中海地區,西班牙與威尼斯共和國組成聯合艦隊進行抵抗,塞萬提斯毅然參加在意大利的戰鬥,並屢立戰功。

  在曆史上有名的勒頒多海戰中,塞萬提斯帶兵上陣,身負重傷仍堅持戰鬥。回國途中,他被土耳其海盜俘虜,過著非人的奴隸生活。他不甘心忍受奴役,先後三次組織落難同胞逃回祖國,但都不幸失敗。

  1580年,他被親友贖回祖國。在祖國過著貧困潦倒的生活。1587年,塞萬提斯總算謀得一個征稅員的職位,但因他秉公辦事,強征教堂的麥子來抵償貧苦百姓應繳納的賦稅,被教會驅逐出境。隨後,官府又以莫須有的罪名把他投入獄中。嚴酷的現實和不幸的遭遇,使塞萬提斯看到現實的黑暗和人民的災難,他決心用他的筆來揭露西班牙社會的罪惡。在他創作的作品中,以《堂吉訶德》最為著名,影響也最大,是文藝複興時期西班牙和歐洲最傑出的作品。

  《堂吉訶德》的小說主人公叫拉·曼卻,是一個鄉坤,原名阿倫索·吉哈達。他讀當時風靡社會的騎士小說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騎士出外遊俠。他從家傳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爛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訶德,又物色了鄰村一個擠奶姑娘,取名杜爾西尼婭,作為自己終生為之效勞的意中人。然後騎上一匹瘦馬,離家出走。

  堂吉訂德把客店當作城堡,讓老板娘給他舉行授封儀式。一路上他單槍匹馬地蠻幹,結果身受重傷,被鄉親們抬回家來。第二次,他說服鄰村一個名叫桑丘的農夫做他的侍從,一同去遊俠,答應人家一旦勝利便可任命為總督。

  主仆兩個偷偷地上了路,堂吉訶德還是按他腦子裏的古怪念頭行事,把風車看作巨人,把羊群當做敵軍,把苦役犯當作受害的騎士,把酒囊當作巨人頭,不分青紅皂白,亂砍亂殺,鬧出許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動不但與人無益,自己也挨打受苦,直到人們把他裝進籠子送回家來,才結束了他的第二次遊俠。

  一個月後,堂吉訶德與桑丘約好去薩拉戈薩參加比武,他們碰到了各種奇遇,曾被公爵夫婦請到城堡做客。堂吉訶德的鄰居參孫,為了騙他回家,假裝成“白月騎士”與他比武,堂吉訶德失敗,不得不聽從對方的發落而回家。他到家後即臥床不起,臨終才明白過來。他立下遺囑,唯一的繼承人侄女如嫁給騎士,就取消其繼承權。

  《堂吉訶德》的問世,標誌著歐洲近代現實主義小說創作已經步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後世的許多著名作家如狄更斯、福樓拜和托爾斯泰都把塞萬提斯譽為現代小說的創始人。馬克思更是高度地稱讚說:“塞萬提斯和巴爾紮克高於一切其他小說家。”

  這部小說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西班牙社會還籠罩在中世紀那專製和愚昧的陰影中。盡管人民反封建爭民主的鬥爭越來越激烈,甚至直接威脅到反動的王權統治,但封建貴族和教會一方麵拚命加鎮壓,另一方麵也竭力地美化封建關係,企圖以所謂的騎士榮譽和驕傲去麻痹人民,鼓動建立世界霸權以鞏固統治。當時所盛行的騎士小說客觀上正迎合了統治者的這種需要,所以得到青睞和提倡。塞萬提斯在長期艱難困苦的生活中,親身體會到了騎士精神的荒謬與危害,對騎士文學非常痛恨。他發誓要創作一本小說去攻擊騎士文學,“把騎士文學的萬惡地盤完全搗毀”。

  《堂吉訶德》的諷刺力量實在是太大了,鋒芒直指反動腐朽的封建貴族和天主教會,從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習俗等各方麵,撕下了西班牙封建製度的假麵具,全麵而深刻地展示了16世紀末西班牙社會的曆史畫卷。所以它剛一問世就引起巨大的反響,一年內連續再版了6次,西班牙全國上至宮廷下至市井,人們爭相閱讀、到處傳誦。而且,騎士小說從此失去了存在的市場。這種情況引起了統治者的恐慌和仇視,指使人盜用原作者的名義搶先出版了該書的續篇。偽作站在反動的立場上別有用心地把堂吉訶德寫成一個粗狂的瘋子,把桑丘寫成一個貪吃多話的傻子。這嚴重地歪曲了原作的創作意圖和主題,使它變成了一出庸俗無聊的滑稽鬧劇。塞萬提斯覺得這簡直是對他的莫大侮辱,便滿懷憤怒地抱病搶寫出小說的第二部。令人惋惜的是,第二年,即1616年的4月23日,這位偉大文學家就與世長辭了。這一天,恰好也是英國大戲劇家莎士比亞逝世的日子。

  給天空立法的開普勒

  在開普勒之前的天文學界,人們憑直觀的假設和推理,一直以為一切天體都是球形的,都沿著圓形軌道作著勻速運動,就是“日心說”的創始人哥白尼,也因曆史條件的局限,未能擺脫這個傳統觀念的束縛。直到1609年,德國人開普勒運用數學理論和觀測實踐相結合,才衝破了這條神聖的“圓形軌道”,揭開了天體運行的真麵目。

  開普勒(1570-1630年)童年時,一場可怕的天花摧殘了他的身體和視力。他深切地體會了生存的艱難,開普勒把生活的全部快樂都寄托在學習上。他從小酷愛數學,總想在自然界裏尋找數量的規律性。他深信,宇宙的結構必定符合完善的數學原則,而哥白尼的日心說在數學上的簡單性和諧性正合他的心意,因此,他在學生時代就成為哥白尼學說的信奉者。

  從神學院畢業後,由於他擁護哥白尼的觀點,而被教會視作危險分子,不予錄用,正在此時,對開普勒早有耳聞的丹麥天文學家第穀向他發出誠懇的邀請。

  在開普勒的人生道路上,最幸運的事就是結識了布拉格天文台台長丹麥天文家第穀·布拉赫,並當了他的助手。

  第穀是一位出色的觀測家,積累了豐富而又珍貴的觀測資料,這無疑給自幼損壞了視力的數學天才開普勒借他人之眼觀測星空來進行天體運動測算創造了良機。

  第穀去世後,開普勒繼承了他的工作。第穀曾吩咐開普勒編製一套與觀測結果相符的行星位置表。開普勒在編製星表時發現,無論用哥白尼體係還是托勒密體係推算出的行星位置,與第穀的觀測結果相比較,總是有無法消除的差異。雖然此差異隻是微乎其微的8′左右(即0.133度),相當於手表鈔針在0.02秒瞬間轉過的角度。這微小的差異促使開普勒下決心查明理論與觀測不一致的原因,全力揭開行星運動的秘密。

  他開始向火星這顆閃爍著耀眼紅光、被當作古希臘神話中戰神象征的行星挑戰了。通過對火星運行狀況長達4年的觀測和計算,他開始懷疑前人一直認為“天體隻能按圓形軌道運動”的觀點可能是錯誤的。他嚐試著用各種不同的幾何曲線表示所觀測到的火星運行情況,終於發現火星隻有采取橢圓形式運行,計算才與觀察結果完全相符。這一發現,使開普勒欣喜萬分。他把橢圓形式推廣到所有行星,總結出行星運動的軌道定律:行星在橢圓軌道上運行,太陽在橢圓的一個焦點上。行星運行軌道定律的發現,把哥白尼學說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用開普勒本人的話說:“就憑這8′之差,引起了天文學的全部革新!”

  接著,開普勒又發現火星運動的速度變化不定:離太陽近時,運動速度就快,遠時則慢。其他行星也是如此。他終於找出了行星運行速度變化規律,即開普勒第二定律“麵積定律”:行星與太陽的連線在相等的時間內,掃過相等的麵積。

  1609年開普勒將他發現的這兩個定律寫入了《新天文學》一書。

  後來,開普勒又用了近10年時間對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和地球這6顆行星之間的幾何關係進行了研究,終於又發現一條定律——周期定律:行星公轉周期的平方和它們橢圓軌道的半長軸的立方成正比。1619年,他在新出版的《宇宙和諧論》一書中記載了自己創立的這第三條定律。

  用開普勒的這三條定律推算行星的位置,比用圓形軌道所得的結果要精密得多,因此很快得到天文界的公認。開普勒的發現使哥白尼的日心說更加嚴謹,更具規律性。人們為了紀念開普勒的功績,把這三條定律稱之為“開普勒定律”,是“天空中的法律”,而開普勒則是“天空的立法人”。

  然而,這位第一個給天空立法的人也有他的遺憾。

  開普勒的行星運行三定律把行星運動的動力問題提到了科學家麵前:為什麽行星會按這三條定律運動呢?維持太陽係和諧秩序的原因是什麽?開普勒在探索這些問題時,曾這樣描述:“月球被地球牽引著,反之月球也吸引著地球上的海水。從太陽那裏,有一隻肉眼看不見的巨大的手,伸向行星,拉著這些行星跟太陽一起旋轉。”這段生動形象的話說明開普勒已經看到了引力的影子,感覺到引力的存在,提出了引力的概念。如果再深入研究下去,憑著他那敏銳的數學頭腦,說不定會成為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者。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開普勒沒能將這一步繼續走下去,萬有引力定律與他擦肩而過。

  貧窮的“富翁”倫勃朗

  在歐洲繪畫大師的遺作中,有一張十分引人注目的作品,這是畫在一張未付款欠帳單背麵上的速寫。作畫人和帳單上的名字係一個人。他就是17世紀中葉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荷蘭最傑出的畫家倫勃朗。在歐洲美術史上,他享有與達·芬奇同等重要的地位。倫勃朗是歐洲文藝複興晚期卓越的代表人物。

  倫勃朗1606年7月15日出生在荷蘭萊登城,父親是一個磨坊主。倫勃朗從小就喜歡畫畫,他對繪畫簡直像著了魔。在他進行創作時,常常一連幾天呆在畫室裏,飲食也由親人送進去。作畫期間他從來不正經睡覺,每天隻在沙發上合衣躺臥幾個小時。隨著繪畫水平的不斷提高,倫勃朗又到阿姆斯特丹拜著名畫家拉斯特曼為師。

  經過艱苦的努力,倫勃朗很快就成為阿姆斯特丹最有名氣的畫家了,求畫者絡繹不絕。人們稱讚他是作畫速度最快、技術最完美的畫家之一。他的天才就像尼亞加拉在瀑布一樣源源不絕,傾瀉而下。他每年訂畫高達五六十件,他儼然成了富翁。

  倫勃朗尊重那些未出名經濟拮據的畫家,經常出資幫助他們。隻要他出來,就買許多作品回家,有時特意給窮畫家高價錢。

  但時隔不久,一件作品便改變了他的命運。

  1642年,阿姆斯特丹民警總部向倫勃朗訂購一幅炫耀戰績的集體肖像畫,民警們希望給每個人都留下一個光輝的形象。倫勃朗選擇了民兵連在中午離開軍械庫去城牆值勤時的情景,這樣他就有了顯示他處理光線和陰影的精湛技藝的機會。

  作畫那一天,一群民警接到命令後正準備出發,氣氛十分緊張而嚴肅。中午的太陽高懸在天空,就像舞台上的聚光燈一樣。他沒有讓每個人都得到同樣的亮度,而是把人物作了巧妙的安排。他把一兩個主要人物放在中心位置,處在明亮的強光之中;另一些人在門洞的遮蓋下,正在模糊的暗光中走動。這種主次分明、重點突出的構圖原則,正是倫勃朗繪畫的長處。

  這張畫最終被保存下來,但已不是原來的樣子了。因為畫幅太大,想掛這張畫的大廳容納不下,於是民警們就將畫的一部分剪去燒掉。這樣,整幅畫就失去了平衡。當時掛畫的大廳是靠燒泥炭的明火取暖的,泥炭的煙灰在畫上蓋了厚厚的一層。天長日久,整個畫麵變得十分灰暗,以致於18世紀的人認為這是一次夜間的行動。因此,他們給這幅描繪中午的畫起了一個名不副實的名字——《夜巡》。

  事情到此並沒有完。倫勃朗對這幅畫匠心獨運的藝術處理,激怒了訂購者。那些一向很注重自己尊嚴的警官們一看到該畫,立刻火冒三丈。他們認為大家的錢一樣,為什麽有的人被畫到前麵,有些人卻被畫在後麵?有些人畫在明處,有此人卻畫在半明半暗處?有些人畫了全身,有些人隻是畫了側影?一些人對此憤憤不平,不僅拒絕付款,還向法院提出了控告。結果鬧得滿城風雨,不亦樂乎。

  對於這種無聊的指責,倫勃朗毫不讓步,他聲稱:“一個藝術家應當完成的任務是創造美,而不是迎合每個人的口味。”這樣的答複很是在理,也實現了他的座右銘:比金錢更重要的是名譽,比名譽更重要的是自由。結果,他贏得了自由,卻失去了生計。

  經過這場風波後,向倫勃郎訂畫的人越來越少了,他的經濟狀況也每況愈下。而妻子的去世更是結束了倫勃朗的好運。他的光輝在這之前像火箭一樣騰空直上,現在卻一下子熄滅了,把他拋在了黑暗的半空之中。

  在孤獨、痛苦之際,他的女仆給了他巨大的關懷。他們相愛了。然而這又引起一場更大的風波。他們的結合受到宗教法庭的指責,他前妻的親屬們也趁機霸占了他的財產。他徹底破產了,變成了一個真正的窮人。

  在他富裕的時候,他拒絕過富人的虛榮。現在,貧窮的他開始描繪窮人的謙卑了。他的代表作《盲人》是一幅蝕刻畫。畫麵表現了一個身體衰弱、令人憐憫的老人伸著手臂,朝門口挪著步子。他剛聽到兒子敲門,因急著去迎接兒子,把紡車也給踢翻了。從畫上一眼就可以看出,他是最近失明的,因為這屋子裏的東西他還不熟悉,不知道門口該怎麽走,那隻沒有把握的右手老是找不到門上的把手……

  人們評價說,這幅蝕刻畫是世界上最好的版畫,即使你把老人的頭遮住,他的整個身子、手臂和腿也還是一個盲人的。

  命運對倫勃朗真是太不公正了,在他生命的後期,他的畫再也無人問津了。他已經成為一個被人遺忘的大藝術家。災難又接踵而至,不久,他的第二個妻子也病逝了。在他正為妻子的醫藥費和喪葬費奔波時,他的獨子又夭折了。

  居喪、貧困、冷漠、憂傷,然後是徹底的沉默。命運似乎已經和他開夠了玩笑,終於對他產生了憐憫之心,讓他永遠合上了雙眼。作為一位著名的肖像畫、宗教畫、神話畫、曆史畫、風俗畫、油畫和版畫的畫家,倫勃朗終於走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沒有誰會想到,倫勃朗死的時候,身邊隻有一隻畫箱一件舊外套,而且全部喪葬費用也隻花了5美元20美分。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他為人類留下了一筆巨大的財富——600幅繪畫、1300幅蝕刻畫和2000多幅素描畫。

  “西班牙戲劇之父”維加

  洛貝·德·維加是文藝複興時期西班牙偉大的戲劇家,他一生寫了近2000個劇本,其創作數量之多,在文學史上非常罕見,所以被人們謄為“西班牙戲劇之父”。

  1562年11月25日,維加誕生在西班牙的首都馬德裏。他祖上原是普通的農民。父親因為從事供應宮廷的繡金手工業,積了一些錢,家裏開始富裕起來;後來又和一個貴族女子結婚,得到了貴族的頭銜。

  維加幼年時就表現出了敏慧的天資,5歲時已閱讀傳奇詩歌和拉丁文作品;10歲的時候,便開始創作和翻譯劇本。後來他做一位主教的隨從,寫了他的第一個三幕喜劇,這在當時非常新鮮,演出後大受觀眾歡迎。從此,他就大量寫作戲劇。在許多年間,街頭海報上經常看見他的名字,他的劇本幾乎天天在舞台上演出。

  維加所創作的三幕喜劇,有著真實的情節、緊張的衝突、美妙的音樂和動人的舞蹈。在正戲開始之前,先說開場白,向觀眾介紹劇情,或者表演歌唱。在每一幕之間,穿插了一些與正戲無關的短劇或舞蹈;三幕戲結束後,再加上一段滑稽和舞蹈表演,才算演出結束。當時已有固定劇場,但它往往利用房舍的庭院或死胡同改建而成。舞台上有布景,但是沒有幕布;庭院兩邊的走廊或窗戶,就當作貴族的包廂,一般百姓則站在露天的庭院中心觀看。

  1588年,維加參加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與英國作戰。結果“無敵艦隊”覆滅,維加在海上漂流了好幾個月,差一點兒葬身魚腹。可是,他在這種九死一生的驚險生涯中,還是沒有忘記創作,竟構思了一部長篇抒情詩!

  維加才思敏捷,創作速度驚人。有一次,他跟一位著名的喜劇家合寫一部三幕喜劇。兩人商定:兩天之內每人寫一幕;第三天合寫第三幕,每人寫八頁。

  兩天過去了,各人都寫好了一幕。第三天準備合寫第三幕。那位喜劇家自知在技巧上不如維加,所以想在速度上超過維加,於是半夜兩點鍾就起來寫,一直寫到中午11點,結束了他的八頁稿子。他以為自己這回贏定了。

  喜劇家寫好後,便興衝衝地去找維加。見他悠閑地在撫弄一株橄欖樹,便笑著問道:“維加先生,您還有雅興玩樹,第三幕的進展如何呀?”

  “哦,”維加若無其事地回答說,“今天我5點鍾開始工作,10點鍾寫完。我吃了些鹹肉,又寫了50行三韻句的信,還把花園澆了一遍水,真夠我累的。”

  說罷,維加從身邊拿出了八頁稿子和一封信交給喜劇家。

  “奇跡!真是奇跡!”喜劇家驚歎地說。他低下頭細看維加的稿子,更是敬佩不已。

  維加的戲劇代表作,是寫於1612~1613年間的《羊泉村》。這是根據15世紀下半期西班牙發生的一次農民起義改編而成的一個曆史劇。

  羊泉村是西班牙的一個小村子。這地方的騎士團經常為非作歹,汙辱婦女。有一次,一個團員又幹起了這種罪惡勾當,一位姑娘忍無可忍,用激烈的語言呼喚大家起來反抗。於是農民們聚集起來,殺死了那個壞蛋。後來,包括婦女、兒童在內的羊泉村的居民,都拿起武器反抗壓迫者。

  在15世紀初,西班牙國王為了削弱封建貴族,統一全國,曾經明確頒布過城市村鎮有權起義反抗領主的法令。那些無惡不作的騎士團團員,又曾參加過反對國王的鬥爭。可是在這件事情發生以後,國王還是下令拷問農民,要他們交出凶手。起義農民緊密團結,堅持不交出凶手,回答說:“這是羊泉村幹的!”最後國王不得不下令釋放被捕農民。

  《羊泉村》是一部富有民主精神的偉大作品。維加的這個劇本,支持了農民們反抗封建壓迫、爭取自由權利的鬥爭。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西班牙人民還經常演出,用它來鼓舞人們的反法西斯鬥爭。

  維加雖然寫了近2000個劇本,可是大部分沒有流傳下來。他42歲的時候,人們開始出版他的第一卷戲劇集。以後,陸續出了八卷。第九卷起,才由他親自監督編印,這時他已經55歲了,享年73歲。他死後,他的女婿又編印了五卷。這25卷戲劇集中,隻包括了維加的462種劇本和48種宗教短劇,其他1000多個劇本都沒能保留下來。

  維加信奉宗教,晚年成了神父,甚至充當了宗教裁判所的成員。這說明,他雖然是當時的先進人物,但仍然沒有同封建的天主教傳統決裂。然而,他的作品畢竟反映了西班牙文藝複興的特征,表現了他對人文主義的向往,因而不愧為“西班牙戲劇之父”。

  比薩斜塔

  比薩斜塔本是古羅馬建築群中的一座鍾樓,建於1174年至1350年。它全部采用白色大理石砌合而成,平麵為圓形,直徑為17米,總重量達1.46萬噸。整個塔共有8層,除塔頂和底層外,每層的外沿都有回廊,由31根大理石柱環繞在四周,但沒設欄杆,給登塔的遊客增添了許多冒險的樂趣。斜塔底部由15根圓柱支撐著;頂層為鍾樓,有12根石柱,裏麵懸掛著一口大鍾。斜塔石柱共組成213個拱形券門。塔內設有直通頂層的293級螺旋式石階。拾級而上,來到塔頂俯視這座曆史悠久的比薩古城。

  600多年來,比薩斜塔以搖搖欲“傾”而名震天下,每年都吸引著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意大利西部的比薩城,是一座保存著中世紀諸多名勝古跡的旅遊古城。比薩斜塔建在城中教堂廣場上,更是一處舉世盡知的勝景。這座高54.6米的石砌圓塔塔頂中心點雖已偏離垂直中心線5.1米,卻仍不傾倒。這的確是罕見的世界奇觀!

  在曆史上,比薩斜塔曾與一位偉大人物的一次偉大科學實驗緊密地聯係在一起。1586年的一天,意大利著名物理學家伽利略不顧許多學者的反對,毅然登上塔頂,勇敢地向權威說法發起了強有力的挑戰。當時,斜塔四周圍滿了看熱鬧的人,他們要親眼看看實驗的最終結果。伽利略讓兩個重量不同的鐵球從塔頂同時自由落下,結果兩球同時著地,從而一舉推翻了亞裏士多德關於重量不同的物體下落速度也不同的定理。從此以後,比薩斜塔更是名噪全球,人們對它又平添了幾分敬意。

  比薩斜塔的造型古拙秀巧、巍峨壯偉、風姿獨特,為羅馬式建築的典範。塔的修建費盡了周折,前後竟延續了將近兩個世紀。這在世界建築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了。在比薩斜塔的基座上,用拉丁文鐫刻著始建年代1174年。它的傾斜並不是設計者和建築者有意弄險,嘩眾取寵,而純屬建築師技術上的失誤。開始建造時,此塔也是直立的。但建到第三層時,由於地基打得不深,土層強度低,塔身便開始出現傾斜,於是工程隻好停止。94年以後,又複工修建。為了防止繼續傾斜,在建設過程中,人們隨時糾正重心,但塔基的傾斜已勢不可免、難以糾正了。所以在1350年建成之後,塔頂中心點偏離垂直中心線已達2.1米。自那以後,斜度不斷增加。從1918年開始,傾斜速度加快。1918年至1958年平均每年傾斜1.1毫米;1959年至1969年,平均每年傾斜1.26毫米。隨著時間的推移,傾斜度也日益變得嚴重起來,現在已偏離中心線5.1米。從塔下向上望去,斜塔早已變得岌岌可危,塔上的遊人也好像隨時都可能掉下來。在塔下歇息的遊客也都離傾斜的南側遠遠的,惟恐塔塌下來會砸著自己。可見在塔上觀光也是一次不小的冒險啊!

  1972年10月,意大利發生了一次大地震,斜塔遭受到強大的衝擊,整個塔身大幅度地搖晃了22分鍾之久,極其危險。所幸的是,震後斜塔仍巋然屹立在那裏。但是從這以後,人們對斜塔的前途已是無比憂慮了。為了防止繼續傾斜下去,有關部門先後采取了一係列補救措施,最主要的就是向塔基灌漿。1978年,比薩斜塔繼續傾斜率僅為0.027毫米,這說明繼續傾斜已經基本上製止住了。更令人吃驚的是,自1984年意大利連降暴雨之後,斜塔卻向垂直中心線方向回歸了0.48毫米。最近兩年,斜塔已朝垂直方向轉回了3.15毫米,看來斜塔很有“改斜歸正”的趨勢了。

  聖彼得大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在意大利首都羅馬城西北部、台伯河西岸的“袖珍國”梵蒂岡城內,有一座世界上最宏大的天主教堂——聖彼得大教堂。它是意大利文藝複興和巴洛克藝術的殿堂,也是世界最大的圓頂建築。

  “巴羅克”是西班牙語,意思是“大而圓的珍珠”,代表著豪華和奢侈。在廣場的周圍,環繞著圓形的雙重柱廊。廣場中央有一座直刺青天的尖塔,以它為圓心,輔射出八條道路,從天空俯視,宛如一個飛旋的車輪。

  這座舉世皆知的集宗教、建築藝術與文化藝術於一體的大教堂,因建在聖彼得的墓地而得名。聖彼得是耶穌的第一大門徒,耶穌受難後,他和他的同學及弟子們從巴勒斯坦啟程,西行萬裏到羅馬傳教,後來被羅馬皇帝所殺而葬身異鄉。到了公元4世紀時,君士坦丁大帝為了籠絡人心,安撫教徒,不但自己受洗皈依了基督教,而且把基督教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進行廣泛的宣揚。公元325年,羅馬人在聖彼得初到羅馬傳經布道的舊址,也就是後來他的墓地上興建了聖彼得小教堂。小教堂於349年建成,為世界上最早的教堂之一,史稱舊彼得教堂。此後又幾經改建或重建。公元1506年,羅馬教皇朱裏亞二世再次開始在原址上重建教堂,曆時120年,到1626年終於建成了如今這座蔚為壯觀的大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的設計者為伯拉孟特。它占地2.2萬平方米,平麵為“十”字形。長182.88米,中殿寬25.6米,最寬處約130米。整個建築可以容納5萬人。教堂十字交叉處的頂端是個令當今建築大師們驚歎不已的內直徑為41.75米的大穹隆圓屋頂。它的設計參照了羅馬的萬神廟,同時又增加了燈塔形的窗戶及圍廊。承托穹隆屋頂的是4根18.3米見方的石柱。穹隆頂上有一個金色的大圓球,從教堂裏乘坐電梯可以到達圓球內部。圓球裏可以同時站立10人。站在那裏觀賞四周的景致,真有一種置身在天穹之下的感覺。大圓頂的頂尖還有一個距地麵137米的十字架。聖彼得大教堂是羅馬城迄今為止最高的建築。據說,這是由於羅馬所有建築的高度都不得超過它的緣故。

  從教堂正麵拾級而上可以到達一處平台,教皇有時就在那裏發表演講。教堂共有5扇大門。中間的一扇為原教堂的銅門,上麵鑄刻著關於耶穌、聖母、聖彼得、聖保羅以及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神話傳說故事。兩邊是福門和災門,它們整日開放。再向兩側分別是死門和聖門,它們同中間的銅門通常是關閉的。居中的正門隻許在重大的宗教節日到來時,由教皇親自開啟。

  大教堂內,4根方柱隔出5個長廊大廳。地麵用名貴的斑岩鋪成,光滑明亮,花紋別致。在大廳右側最後一個方柱附近,有一座聖彼得的銅質坐像。這是米開朗琪羅的傳世之作。銅像的右足被信徒們長期不斷地撫摩和親吻,已經變得非常光亮了。因為天主教徒們相信,耶穌死後,由聖彼得掌管著開啟天國之門的鑰匙,凡要升入天國者,必須對聖彼得虔誠備至。這座教堂也因此而平添了幾分神聖與莊嚴。

  大殿的正中央是一個教皇作彌撒用的方形祭壇,上有一個高30米的金色華蓋。華蓋由4根高11米的螺旋形描金銅柱支撐,柱上飾以金色的葡萄枝和桂樹枝,枝葉間攀附著一些小天使,還有許多金蜂點綴於其間。華蓋之內有一隻展翅飛翔、光芒四射的金鴿,它象征著給人間帶來福音和好運。祭壇是貝尼尼花費9年時間才建造起來的一座巴洛克式裝飾性建築。祭壇前的地下有一個地窖,這便是聖彼得的陵墓。陵墓前的欄杆上點著10盞晝夜不熄的長明燈。陵墓的四周分布著許多小教堂、小祭壇和聖徒們的陵墓。那裏燈光搖曳,幕布低垂,宗教氣氛極為濃鬱。

  1508年,名揚歐洲的繪畫大師拉斐爾被請來參與總體規劃。拉斐爾一共幹了12年,直到去世。四十年後,大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來到這裏時,正好是聖彼得大教堂最緊張的時期。他為教堂在總體設計上作了重大改動,為它戴上了一頂美麗的圓形穹頂的帽子。米開朗琪羅已經年邁,每天爬高上低地勞作,漸漸地體力不支。後來,又請來了畫家小莎茄洛來主持大教堂的建設工程,終於在小莎茄洛手上完成了大教堂的主體建築。

  銀行的起源

  英語中“銀行”一詞,來自拉丁語“銀行”。而拉丁語“銀行”一詞其本義是“長板凳”。為什麽意大利人會把銀行稱為長板凳呢?這就不能不追溯到銀行的起源了。

  自公元10世紀以來,歐洲經濟迅速發展,商業隨著經濟的發展日趨繁榮。以意大利城市為中心的地中海商業區是歐洲最發達的經濟區。地中海商業區最著名的有兩處:一處是熱那亞,一處是威尼斯。而威尼斯較熱那亞更加活躍。

  意大利東北部的重要城市威尼斯,濱臨亞裏亞海,市區建在118個島嶼上,用400座橋梁相連,以舟船代替車馬。這個素有“水上城市”之稱的威尼斯,在9-10世紀時就成了西歐與東方貿易的中心。10世紀末,威尼斯建成獨立國家,領有亞得裏亞東岸的大部地區。1380年,威尼斯擊敗其商業勁敵熱那亞共和國,奪得地中海東部的控製權。

  當時作為地中海國際貿易中心的威尼斯,有許多集市貿易市場,每天進行著大量的商品交換。貨幣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在貿易中頻繁流通。可是當時歐洲和東方國家的商人都帶著自己國家的貨幣來到這裏。集市上的貨幣種類繁多,非常混亂,為了攫取暴利,一些國家的鑄幣者把劣質金屬摻雜在貴重金屬中,使得幣質低劣的各種偽幣、假幣大量流行。比如那時的法國就有100多種貨幣,其中“尼革羅錢幣”含鉛量最高,幣麵暗黑,幣質低劣。因為貨幣的成色和價值不同,因此在商品交之前,必須先鑒定“錢”的真偽,估量它的價值以及與其他貨幣的兌換值。於是威尼斯集市上便出現了精於此道的“錢商”。

  從莎士比亞的名著《威尼斯商人》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威尼斯商人是很善於斂財致富的。威尼斯錢商自然毫不遜色,他們精明能幹身手不凡。來自世界各地的貨幣經他們鑒別,真相大白,各種貨幣的成色價值很快就被他們換算成威尼斯標準貨幣的數量。他們再將這些外幣兌換成威尼斯國的貨幣,外商們拿著這些集市上共同認可的貨幣進行商品交換,買賣就做成了,這些威尼斯錢商當時被稱為“兌換人”。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對貨幣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商人們一方麵要運輸自己的產品,一方麵又要隨身攜帶大量的貨幣。而攜帶貨幣即不方便更不安全。於是威尼斯錢商就為他們想出一個便當的辦法,即外商可以一次性的將其大量貨幣交給兌換人,由兌換人給他們開一個負責的憑據。外商們身揣著一張這樣的憑據,就可以隨便到威尼斯各個集市進行交易。需要成交付款時,拿這張憑據到兌換人那裏便可支取一定數額的威尼斯標準貨幣。後來,外商與兌換人熟了,雙方又知根底,彼此信任起來。商人不經商時,也願意把自己積蓄的貨幣交給兌換人,兌換人出具證明,他們可以隨時支取;商人進行商業活動時,出現貨幣短缺手頭拮據時,兌換人就幫他一把,商人就成了借款人,他要寫一張還款日期和付給錢商的利息數目,留在兌換人手中。莎士比亞喜劇就寫了這類事:商人安東尼奧為了幫助友人巴薩尼奧成婚,向猶太錢商夏洛克轉借資金。夏洛克假意不收借息,約定到期不還,就割安東尼身上的一磅肉。安東尼奧果然失期,官司打到法院,開庭之日,巴薩尼奧的未婚妻假扮律師在法庭上擊敗了夏洛克。

  世界上最早的銀行出現於12世紀的威尼斯。威尼斯的錢莊兌換、存貯貨幣的銀行職能形成了。兌換人開的憑據就成了最早的匯票,匯票製度即起源於此。代替現款的期票開始在信貨業務中使用起來。與現今銀行所不同的是古代存款起初不僅沒有利息,兌換人還要向“儲戶”收費呢。因為那時使用的是金屬貨幣。商人們腰纏萬貫,行動十分不便,為了免受匪盜之災,鞍馬之勞,商人們有求於兌換人,所以支付保管費。但天長日久,兌換人發現替人家保管錢有利可圖,為了拉攏商人更多地存款,錢商才放棄收取保管費,而且把他賺到的利潤一部分轉讓給存戶,這就是後來出現的銀行的利息。1857年英國一位名叫瑪麗的婦女在銀行存了5英鎊,後來她因犯罪被流放到澳大利亞去了,百年之後,瑪麗的這5英鎊存款連本帶息已經到達145萬鎊。這家銀行查找到瑪麗的後代,通知其前來領取。這是威尼斯錢商沒有開拓的儲蓄業務。

  公元1177年建立的威尼斯銀行是世界上第一家近代銀行。從事銀行業務的兌換人總是坐在一條長板凳中辦公,久而久之商人們就稱這些兌換人為“長板凳”。這些“坐長板凳的人”通過經營兌換、信貸而積累了大量貨幣資本,於是兌換人就逐漸成了銀行家。“長板凳”一詞就成了意大利語的銀行。後來英國人借來這個意大利語“銀行”,作為經營貨幣信用業務的金融機構名稱後,銀行的概念在全世界普遍使用。

  威尼斯銀行建立後,中世紀的歐洲相繼出現了一些著名的銀行。如熱那亞銀行(1407年)、阿姆特特丹銀行(1609年)、漢堡銀行(1619年)、斯特哥爾摩銀行(1688年)和維也納銀行(1703年)等。

  俄羅斯的崛起

  公元八至九世紀時,在東歐平原上的東斯拉夫部落中,階級分化日益擴大了,各部落之間相互攻伐,戰爭不斷。人們在客觀上都要求建立國家組織,以維持社會秩序。

  公元862年,波羅的海北邊的諾曼人部落首領留裏克兄弟三人來到諾夫哥羅德,建立了諾夫哥羅德公國。從此,開始了俄國曆史上的留裏克王國。留裏克去世後,他的弟弟奧列格揮師南下,攻占基輔,建立了基輔羅斯公園。這時,斯拉夫人自稱“羅斯人”,公國因此而得名。

  後來,羅斯內戰給外族人的入侵造成了可乘之機。1237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率大軍入侵,攻克基輔。

  公元1243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在遠征俄羅斯及斯拉夫諸國後,於伏爾加河下遊的薩萊建立了金帳汗國(意為“黃金部落”,我國史書上稱為“欽察汗國”)。這個新汗國的疆土包括額爾齊斯河以西,多瑙河以東,克裏米亞半島及北高加索地區以北的廣大地區。俄羅斯各公國都淪為金帳汗國的藩屬,長期向大汗納貢。金帳汗對俄羅斯人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對各公國分別頒布“冊封詔令”。另外,還在各國王公之中挑選一代理人,任其為“全俄羅斯大公”,淩駕於其他王公之上,並由他代表蒙古人向12個俄羅斯公國征收貢賦。

  14世紀上半葉,統治莫斯科公國的大公是伊凡·卡利塔,是一位很有智謀和遠見的大公。他表麵上裝得非常謙恭溫順,千方百計地取悅金帳汗,以此取得“全俄羅斯大公”的稱號,而暗地裏不斷擴大自己公國的領土和勢力,積蓄力量要推翻異族奴役。

  到1359年,底米特裏·伊凡諾維奇擔任莫斯科大公,莫斯科公國的實力更為強大了。底米特裏繼位時年僅10歲,但他誌向很高,從小隨軍出征,習慣了戎馬生涯,成年後,終於成為一名能征慣戰的大公。他大力加強莫斯科的城防。用石頭城牆代替原來不堅固的木質城牆。他還嚴格訓練軍隊,時刻準備擺脫蒙古人的控製。

  這時,金帳汗國內部的封建割據日益加劇,內訌不斷,就連大汗(國王)也不停地更換。底米特裏覺得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時機,於是組織他的軍隊,一舉擊敗並趕跑了駐在境內的蒙古兵,宣稱擺脫蒙古人的統治,實現公國獨立。1377年春,底米特裏又一舉擊敗了金帳汗的藩屬國保加爾汗國,迫使保加爾汗向莫斯科公國賠款。

  對於莫斯科公國的獨立和反叛行為,金帳汗國的大汗馬麥汗十分震怒,他立即派遣軍隊向莫斯科興師問罪。結果,1378年,在沃查河的會戰中,蒙古軍陷入重圍,被底米特裏殺得大敗而回。

  馬麥汗惱羞成怒,於1380年9月下令親征。他率領15萬大軍(號稱40萬)浩浩蕩蕩殺向莫斯科,同時,還與立陶宛大公結盟,企圖兩麵夾擊,一舉消滅莫斯科公國。

  底米特裏麵對蒙古大兵壓境的嚴竣形勢沉著鎮定。他火速派出特使,日夜兼程趕到俄羅斯各公國請求援助,很快,他聯合各方力量有10餘萬人,集結在通往莫斯科的要道——科洛姆納和謝爾普霍夫城附近,準備在那裏阻擊敵人。

  不可一世的馬麥汗雖然聽說俄羅斯人有了準備,但認為自己兵多將廣,俄國人肯定害怕,於是他派出使者去見底米特裏,提出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