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章 世界整體化曆史的啟動(5)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1492年8月3日清晨,西班牙南端的巴羅斯港人聲鼎沸,鼓樂齊鳴。無數的人來到這裏,歡送一支即將遠航的小小的船隊。

  碼頭上停著三艘帆船,船身上披紅掛綠,色彩鮮豔。其中最大的一艘叫“聖瑪麗亞”號,主桅杆上飄揚著一麵海軍大將的旗幟;船的吃水很深,看來裏麵裝載了不少東西。87名水手早已各就各位,準備就緒。

  “聖瑪麗亞”號甲板上出現了一個40歲左右的中年人。方正的臉,高高的額頭,雙眼炯炯有神,一看便知道是個非常剛毅而自信的人。他,便是統率這支船隊的克利斯托佛·哥倫布。哥倫布用手向全體水裏招呼了一下,然後下令道:“起錨!”

  在一片歡呼聲和鼓樂聲中,三艘帆船徐徐離開了碼頭。

  天氣非常晴朗,大西洋風平浪靜,碧波萬頃。哥倫布站在“聖瑪麗亞”號的甲板上,望著天水相連的景色,不禁自言自語道:“啊,終於向西遠航了!但願能得到黃金和香料!”

  的確,哥倫布能爭取到西班牙國王的資助向西遠航,是他多年來的夙願,他出身於意大利北部熱那亞一個紡織工的家庭,從小就對航海具有濃厚興趣。少年時代,他到達英國、幾內亞等地。20多歲時,已經成為一個很有經驗的水手了。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他讀到了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從此,他一直想到東方去尋找財富。

  當時歐洲各國經濟都發展很快,使用的貨幣都是金幣,因此黃金就成了財富的象征。整個歐洲出現了黃金熱,從國王到臣民,都在瘋狂地尋找黃金。哥倫布也不例外,但尋找黃金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哥倫布1484年,哥倫布已經33歲了。他先後向葡萄牙、西班牙、英、法等國請求資助,以實現他向西航行而最後到達印度的計劃,結果都遭到拒絕。直到1492年4月,西班牙女王才答應資助船隻和大部分費用,授予他海軍大將的軍銜,還預先封他為新發現土地上的世襲總督,準許他取得這塊土地上的收入的二十分之一,而新土地的所有權屬於西班牙。這一協定被稱為“聖大非協定”,哥倫布答應了這些條款。

  船隊一直向西航行。水手們站在甲板上,迎著海風,凝視著那遼闊的洋麵、時起時伏的海浪、以及那展翅翱翔的海鷗,個個都非常激動。不過他們還是懷疑:這個意大利人果真能把我們帶到東方的印度去嗎?

  一個多月過去了,大家看到的,除了大海以外,還是大海。水手們雖然都是哥倫布用重金從西班牙各港口招募來的優秀海員,富有航海經驗,但這時也不免開始失望起來,有的還產生了恐懼情緒,生怕越往西航行,就離開家鄉越遠,再也不能返回大陸了。

  經過兩個多月的航行,水手們實在忍受不了艱苦的水上生活,因此怨聲四起,幾乎要發生叛亂。好在幸運之神向哥倫布等人悄悄走來。

  10月12日淩晨,一個名叫特裏亞納的水手,站在高高的桅杆頂上首先發現了陸地,他一麵高呼“陸地!陸地!”一麵向其他兩艘船發出了信號。

  三艘帆船很快就互相靠攏。水手們欣喜若狂地歡呼跳躍,有的激動得舉起雙手,高唱起歌曲,隨即又把哥倫布抬了起來,表示向他慶賀。

  哥倫布眼中噙滿了激動的淚花。他吩咐大家平靜下來,迅速作好登岸準備。

  黎明來到的時候,船隊靠上了一座島嶼。哥倫布帶領一批水手,舉著一麵繡有綠十字架的探險隊旗幟,莊嚴地踏上了航行70天來第一次遇到的陸地。

  突然,從四周擁來了大批島民。他們半裸著身體,頭戴羽冠,身上、臉上繪著各種色彩的花紋;婦女們還將金屬片係在鼻孔裏。島民們來到哥倫布他們前麵站住不動,十分警惕地注視著這些白種人。水手們看到這種狀況,不知如何是好,都將目光投向哥倫布。

  哥倫布是位很有見識的航海家,他斷定島民們沒有惡意,便吩咐水手將玻璃念珠套在島民們的頸上。島民們見到這些白種人不加害於他們,便高興地跳起舞來表示歡迎。一會兒,緊張的氣氛就消失了。

  跳完了舞,雙方交換禮物。交換的方式很有趣:大家將自己要贈送給對方的東西放在地上,聽任對方選取。島民們放下了鸚鵡、棉線和投槍;哥倫布他們放下了陶器、念珠和玻璃片。這些放在地上的東西,雙方都高興地拿了。

  哥倫布在西航中最初發現的這座小島,屬於現在中美洲的巴哈巴群島。他給這個島取了一個基督教的名稱:聖薩爾瓦多,即“救世主”的意思。

  第二天,哥倫布命令船隊繞島航行一周,考察了這裏的水陸形勢和風土人情。因為這兒不產黃金,根據島民們的指點,又向南繼續航行。

  不多幾天,船隊又發現了古巴島和海地島。這些島嶼都是歐洲人從未來到過的。

  哥倫布以巨大的興趣,探索著這些島嶼的一切。他最關注的,自然是黃金了。他日夜想到達產金的土地,並且在日記中寫道:

  “黃金是一個可以令驚歎的東西,誰有了它,誰就能支配他所要的一切。有了黃金,就是要把靈魂送到天堂也是可以做到的。”

  可是,哥倫布並沒有到達產金的地方,而是麵臨著一場災難。

  10月25日,由於值班水手的疏忽,“聖瑪麗亞”號擱淺在海地島的一個沙灘上,船底漏水,無法繼續航行。哥倫布隻得決定返航。他將39名水手留在島上,為他們設立柵寨,並留下了足夠一年吃用的物品;自己和其他水手駕著最小的帆船“尼娜”號,向西班牙返航。

  “尼娜”號在大西洋中向東航行。開始風平浪靜,可是四個星期以後,突然遭到了颶風襲擊。

  夾著暴雨的颶風呼呼地怒吼著,海麵上掀起無數衝天巨浪。“尼娜”號一會兒被洶湧的海水蓋沒,一會兒又被狂濤拋上半空。

  風帆早已被颶風刮得四分五裂,桅杆發出吱吱嘎嘎的聲音。被暴雨打得全身濕透的水手們,緊緊抓住船體上最牢固的部位,聲嘶力竭地喊道:“停止暴風雨吧!”

  “嘩啦”一聲,桅杆被颶風吹斷,船身傾斜得更嚴重了。眼看“尼娜”號就要卷進海底!

  哥倫布迅速進入自己房艙,想在死亡之前把這次航海的材料保留下來。艙內物品早已散落一地,並隨著船身的傾斜而不斷滾動,哥倫布急中知智,立即把自己捆在一張固定的椅子上,在膝蓋上綁了一塊木板,急速地把他發現新大陸和39名水手留在海地島上等的情況記在羊皮紙上。寫好後,用蠟把紙卷封起來,塞進椰子殼,再用瀝青塗沒縫口;然後解開繩索,跌跌撞撞地走上甲板,將它投進了大海!做完了這一切,他閉上眼睛,聽任狂風巨浪的擺布。

  幸運的是,“尼娜”號居然經受住了這場颶風的襲擊。10多天後,它被刮到了葡萄牙的海岸。

  1493年3月15日,哥倫布等駕船回到了西班牙的巴羅斯港,在人類曆史上首次完成了橫渡大西洋的航行。在這以後,哥倫布又向西出航了三次,發現了加勒比海內所有的重要島嶼,以及中美洲地峽和南美洲大陸。

  哥倫布一直以為,他所到的地方就是印度,所以後來把他所發現的那些島嶼稱為“西印度群島”,把那些的土著民族稱為“印地安人”(印地安是“印度”的譯音)。這些錯誤名稱一直沿用到現在。

  在哥倫布之後,一位名叫亞美利哥的意大利學者,也參加了南美海岸的考察。他發現,哥倫布所到的那個地方,根本不是歐洲人早已知道的東方,而是一片新發現的大陸。後來,這片新發現的大陸,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稱為亞美利加洲(即美洲)。

  哥倫布在航海事業上取得的這個成就,為以後全部發現美洲大陸奠定了基礎,也為葡萄牙人麥哲倫環球航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資料。他的功績是偉大的。但是,他個人的結局卻是不幸的。哥倫布沒能給西班牙國王帶來黃金,以致國王剝奪了他新發現土地上的總督職位,同時取消原先規定給他的新土地上取得的一份收入。1506年,這位舉世聞名的航海家默默無聞地離開了人世。

  亨利七世開創都鐸王朝

  愛德華四世死後,攝政王理查德清除了以王後為首的伍德維爾家族及其隨從。1483年7月6日,理查德正式登上王位,稱理查德三世。當時英國局勢並不容理查德三世安心。

  自從理查德登基以上,便在全國各地巡行,他竭盡全力迎合百姓的心理,收買人心,以此鞏固自己的地位。可他逐步發現,他所做的一切無濟於事。他所到之處,人們都十分仇視他。更使他傷心的是他的根據地——北部邊疆的人們也都失去了往日對他的愛戴與尊敬。人們隻詢問愛德華四世兩個小王子的情況。理查德再也不能容忍了,他氣急敗壞地回到了倫敦,把倫敦塔衛戍長叫到麵前,命令道:“立刻處死兩個小王子!”

  他做夢也沒有想到,衛戍長拒絕道:“那是英國的王子,我沒有資格這樣做。”

  理查德愣住了。過一會兒,他才憤怒地說:“交出倫敦塔的鑰匙!”

  接著,他又找來自己的親信蒂勒爾爵士,讓他去執行。當天夜裏,蒂勒爾來到倫敦塔,趁王子睡熟時,用枕頭將他們捂住,使他們窒息而死。

  理查德總算了卻了一樁心病。不過,他總覺得好像一直有個惡魔在尾隨著他。他的妻子和兒子在一年內先後都死去了。

  1483年10月的一天,理查德正在宮中查看一些資料。一個侍從慌張地報告道:“陛下,白金漢公爵發動武裝叛亂了!”

  理查德抬起頭,呆若木雞。過了好一會兒,他才命令道:“查剿白金漢府,不許有一人漏網。”

  這次動亂很快平息了。白金漢公爵被俘,遭到殺害。可是理查德越發感到,約克的老臣們紛紛離他而去,結成秘密反對派。理查德整日忐忑不安。

  武裝叛亂失敗後,約克反對派又著手進行新的計劃。他們把希望寄托在裏奇蒙伯爵身上。裏奇蒙伯爵就是亨利·都鐸。他是蘭加斯特家族的旁支,是活下來的唯一的有王族血統的男性繼承人。1468年,愛德華四世平叛後,隻饒恕了50個蘭加斯特派人,當中就有年僅12歲的小男孩亨利·都鐸。約克反對派通過一係列暗中活動使亨利·都鐸與愛德華四世的長女伊麗莎白締結了婚姻,也使昔日不共戴天的蘭加斯特派遺老遺少與約克派新、舊貴族在反對理查德三世的旗幟下結成了同盟。

  亨利·都鐸長期以來一直住在布列塔尼和法國。他在聚集力量,準備殺回國內。這時,時機已經成熟,一切反理查德三世的人都集中到他的大旗下了。法王查理八世向他提供了資助,他立即率眾從阿弗勒爾港啟程回到國內。當部下達到五千餘人時,亨利·都鐸傳令揮師東進。

  亨利·都鐸慷慨激昂地宣布道:“理查德是篡位者,我帶領全英國人奪取勝利果實。”

  理查德三世聞訊,馬上召集人馬,準備抵抗。但幾天過去,應召者寥寥無幾。理查德立刻命令每戶都要出人出力,不然沒收財產,頑抗到底者殺頭。這樣,總算聚集了一萬人馬。8月22日,雙方在博斯沃思展開了決戰。

  隻見丘陵地帶的一片窪地上,對峙著裏奇蒙伯爵的五千兵馬和理查德的一萬人馬,左右兩邊的山坡上則駐紮著威廉·斯坦利爵士和斯坦利勳爵的兩支部隊,各有數千人。一眼看去便知國王一方占有絕對的優勢。他的軍隊比對方多一倍,而指揮官是能征善戰的諾福克公爵和諾森伯蘭伯爵,還有斯坦利兄弟倆指揮的兩支部隊助戰。

  戰鬥打響之後,雙方先是相互炮擊,然後互射箭矢。等到雙方發起衝鋒開始搏鬥時,威廉·斯坦利爵士的三千人公開倒戈,站在裏奇蒙一邊作戰。斯坦利勳爵則隔岸觀火,按兵不動。原來,當初他就不願意參戰。理查拿他的兒子作人質,為了兒子的性命,他不得不來到戰場。理查德命令道:“倘若不立刻參戰,你的兒子將即刻成為刀下之鬼!”

  勳爵冷笑著說:“我還有別的兒子。”

  理查德聞聽,暴跳如雷,立刻命令:“立即處死他的兒子!”

  侍從們左顧右盼,無人動手。原來,他們都想看看形勢再說,誰也不願與斯坦利家結仇。這時,曾經與理查德在北方親密合作十年的諾森伯蘭伯爵也在關鍵時刻撤離戰場,坐山觀虎鬥。理查德眼看著眾叛親離,歇斯底裏地大喊著:“叛徒!你們都是叛徒!”喊罷,他發瘋似地衝上戰場,直奔裏奇蒙砍去。他先砍翻了裏奇蒙的旗手,又砍倒了裏奇蒙的貼身侍從,然後跟裏奇蒙廝殺起來,兩人殺得難解難分。威廉·斯坦利爵士率領部下衝了過去,把他倆分開。裏奇蒙被保護起來。理查德三世奮力拚殺,終於被眾人打倒在地,亂刀砍死了。

  理查德三世一死,他的部下紛紛投降。一直佇立觀戰的斯坦利勳爵策馬上前,從茂盛的荊棘下拾起沾滿塵土和血跡的王冠,把它戴到戰勝者亨利·都鐸的頭上。人們稱他為亨利七世。

  從此,在英國開始了一百多年的都鐸王朝的統治。亨利七世精明強幹,在他統治時期,英國社會較為繁榮穩定。

  達·伽馬首航印度

  瓦斯科·達·伽馬1460年出生,是葡萄牙的著名航海家,他開辟了西歐到印度的新航路。

  14-15世紀時的西歐,發展迅速,對外貿易交流也發展起來。由於《馬克·波羅遊記》對中國和印度的精彩描述,使西方人認為東方遍地是黃金、財寶。然而原有的東西方貿易商路卻被阿拉伯人控製著。為了滿足自己對黃金的貪欲,歐洲的封建主、商人、航海家開始冒著生命危險遠航大西洋去開辟到東方的新航路。

  1497年夏天,達·伽馬奉葡萄牙國王之命,率領著由四艘船隻組成的遠征隊,從裏斯本南部的海港出發,開始了前往印度的航行。

  船隊由到過非洲南端好望角的航海家迪亞士領航,經過整整四個月的航行,終於抵達好望角。好望角猶如一個死亡角,在遭受3天3夜狂浪驟雨的襲擊之後,船隊終於繞過好望角,進入了印度洋。

  1498年4月,遠征隊來到肯尼亞的馬林迪。在這裏,他們得到了一位有經驗的阿拉伯領航員。在他率領下,達·伽馬一行得以安全地橫越印度洋,於5月20日抵達印度洋西岸重鎮科澤科德。

  達·伽馬他們一上岸,便被這裏的繁榮富庶的異國風光給驚呆了。當一個會講葡萄牙語的阿拉伯人告訴他們,這裏有很多紅寶石、綠寶石、有很多香料、絲綢時,他們是多麽高興啊!他們用國內帶來的物品和金錢與印度人交換當地的土產、寶石、香料等,價格的便宜,讓達·伽馬他們的心裏都樂開了花。

  達·伽馬在科澤科德豎立了一根顯示葡萄牙權力的標柱,正如他在這次航行的途中所豎的其它標柱一樣,暴露了他殖民者的強盜嘴臉。長期壟斷這裏貿易的阿拉伯商人,把他們視作自己的競爭對手,並逼迫他們在8月底離開了科澤科德。

  回國途中,由於沒有向導,達·伽馬他們曆盡千難萬險。壞死病在船員中蔓延,不少人因而病倒、死亡。由於暴風雨襲擊,船隊被衝散。當達·伽馬於1499年9月帶領船隊回到裏斯本時,人員已經不到出發時的一半了。

  達·伽馬首航印度的成功,使葡萄牙舉國為之歡騰,國王也極為高興,下令授予達·伽馬貴族稱號,並賜給他許多的錢財和地產。此外,從海外帶回的各種財物,也賣了許多錢,使船隊每個活著回來的人都發了大財。

  這次航行的成功,激起了新興資產階級追求財富的瘋狂熱情,從此開始了一個殖民掠奪擴張的新時代。

  1502年2月,達·伽馬奉奉命向印度洋做第二次航行,以便建立葡萄牙在印度洋的霸權。達·伽馬率領十艘船組成的船隊,一路上耀武揚威,向沿途居民進行挑釁、威脅、宣布宗主權,還截掠商船、屠殺船員、商人與漁民。到達印度後,又攻占了那裏的重鎮科澤科德和權欽,使它們為成葡萄牙在印度進行殖民統治的根據地。

  1503年9月,達·伽馬回到葡萄牙,成了全國最富有的貴族。

  1524年9月,達·伽馬又被任命為葡萄牙在印度的總督,第三次到達印度。然而,此時他已年老體衰,到任不足3個月便病逝了,此時正是1524年12月24日。達·伽馬的一生既是航海家的一生,也是早期殖民者掠奪的一生。他開創的新航線,開辟了歐洲進行殖民掠奪擴張的新時代。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中古後期和近代的曆史發展中曾起了重要的作用。這個國家是中古後期興起的。它的建立者是遊牧於裏海東南部呼羅珊一帶的一支突厥人。13世紀時,蒙古人開始向西擴張,迫使他們遷移。最初他們依附於塞爾柱突厥人建立的羅姆蘇丹國,在和拜占廷相鄰的薩卡利亞河畔得到一塊封地。1242年,羅姆蘇丹國在蒙古人的打擊下瓦解。於是這支突厥人獲得了充分發展的機會,從此開始發展壯大。

  部落酋長埃爾托格魯爾死後,他的兒子奧斯曼(1282-1326年)繼位。1300年,奧斯曼開始自稱蘇丹,宣布他的部落為獨立的伊斯蘭國家,即愛米爾國。1301年,奧斯曼侵占了富庶的卑斯尼亞平原。當地奧斯曼的主要敵人是拜占廷帝國。拜占廷帝國在小亞的土地是他擴張的主要對象。1326年,奧斯曼奪取拜占廷在小亞的重鎮布魯薩,控製了馬爾馬拉海峽,並把首都遷到布魯薩,這一新的國家稱為奧斯曼帝國,在國內居於統治地位的土耳其人被稱作奧斯曼土耳其人。

  這時奧斯曼帝國已經靠近了歐洲,定都布魯薩使得這個國家的發展方向必然是指向歐洲。奧斯曼帝國真正大舉擴張是在奧斯曼的兒子烏爾汗(1326-1359年)統治時期。烏爾汗為了進一步擴張,建立了正規的常備軍。蒂馬爾騎兵和耶尼切裏騎兵,是奧斯曼帝國的主要戰鬥力量。這種軍隊的特殊之處是要終生服役,不得建立家庭,待遇優厚,享有特權。在奧斯曼帝國,幾乎仍然采用中亞的戰鬥體製,男孩自小就要接受軍事訓練,社會以戰爭掠奪為榮,戰士打起仗來英勇頑強。蒂馬爾即封建領主,土耳其蘇丹常常將一部分國土分給有軍功的將幹,稱領主。當時,奧斯曼帝國有著良好的擴張條件,拜占廷已經衰落,羅姆蘇丹國也已經分裂。奧斯曼帝國首先占據了原來羅姆蘇丹國的大片土區,並以此為基礎,開始大規模地向歐洲擴張。1331年,奧斯曼軍隊打敗拜占廷帝國軍隊,攻占了尼西亞城。1337年攻占了克米底亞,距離君士坦丁堡很近,實際上已經占領了拜占廷在小亞的全部領土。1354年,烏爾汗率軍渡過達達尼爾海峽,占領了加裏波利半島,並把這裏作為進攻巴爾幹半島的橋頭堡。

  烏爾汗的兒子穆拉德一世(1359-1389年)在位時,奧斯曼帝國占領了整個色雷斯東部。1362年,奧斯曼帝國攻陷亞得裏亞堡,切斷了君士坦丁堡與巴爾幹半島其他地區的聯係,並把首都遷到這裏。1389年,歐洲聯軍與奧斯曼軍隊在科索沃發生了激戰,盡管由塞爾維亞,保加利亞,波斯尼亞,瓦拉幾亞,阿爾巴尼亞和匈牙利人組成的聯軍作戰英勇,在戰鬥中甚至擊斃了蘇丹穆拉德一世,但由於奧斯曼軍隊在數量上占有優勢,聯軍終於被打敗,塞爾維亞,波斯尼亞和保加利亞先後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國,後來又被兼並為奧斯曼帝國的行省。這一勝利震動了歐洲各國的統治者。歐洲各國為了拯救拜占廷帝國,派出了援軍。1396年,在多瑙河畔的尼科堡戰役中,奧斯曼軍隊一舉打敗了匈牙利、法蘭西、德意誌等國的聯軍,將近一萬名十字軍被俘,除了用巨款贖回300名貴族騎士外,其餘的幾乎全部被殺。從此,歐洲人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奧斯曼帝國擴張。

  巴爾幹半島逐漸落入奧斯曼帝國的版圖,拜占廷帝國危在旦夕。但就在此時,中亞的帖木兒帝國強大起來,並開始向小亞擴張。1402年,在安卡拉附近的一次大戰中,帖木兒軍大敗奧斯曼軍。這一事件暫時挽救了拜占廷,使之又勉強存在了一段時間。因為在這場戰役以後,奧斯曼帝國的地方割據勢力抬頭,巴耶塞特蘇丹的四個兒子之間開始了爭奪王位的戰爭,新征服地區的人民也趁機掀起反抗運動,奧斯曼帝國處於嚴重的危機之中,不得不推遲了向歐洲的擴張。

  到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年)統治時期,開始了對君士坦丁堡的直接進攻。1453年,他率領20萬大軍和300艘戰艦從陸上和水上同時進攻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雖然有許多險要和堡壘,軍民也進行了拚死的抵抗,但力量對比懸殊,守軍隻有不足一萬人。最後,城中的熱那亞人作了土耳其人的內應。奧斯曼帝國以保留熱那亞人在君士坦丁堡城內加拉太區的商業殖民地特權為條件,利用塗油板將70多艘土耳其戰船運過加拉太後麵的陸地,然後用這些船隻搭浮橋,從側麵攻城。君士坦丁堡被打開一個缺口。在頑強地堅持了53天之後,君士坦丁堡終於在1453年5月29日被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三世陣亡,千年的帝國滅亡了。土耳其人攻陷該城之後,大肆劫掠3天,許多居民被殺或被掠為奴隸。奧斯曼帝國遷都於此,並把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即伊斯蘭教的城市,著名的聖索菲亞教堂也被改為清真寺。

  拜占廷帝國的滅亡,使東歐失去了屏障。奧斯曼帝國繼續擴張,在巴爾士,征服了摩利亞和雅典公國,在愛琴海上,攻占了威尼斯人和熱那亞人占有的島嶼。1459年又征服了塞爾維亞全境,1463到1465年間征服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1479年占領了阿爾巴尼亞。此外,在中間地區,奧斯曼帝國迫使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承認其宗主權。1475年,土耳其人還把熱那亞人在黑海岸邊的殖民地及重要商業城市卡法奪了過去,克裏米亞汗也被迫臣服於奧斯曼帝國。

  蘇裏曼一世(1520-1560年)時期,帝國達到了鼎盛。蘇裏曼是個非常有作為的蘇丹。他把全部精力放在進攻歐洲上,繼位不久就開始向歐洲全麵進攻。1521年,他派兵攻占當時屬於匈牙利的貝爾格萊德。1526年,在摩哈赤戰役中擊潰了匈牙利國王的軍隊,攻陷布達。以後數次進攻奧地利,甚至打到了維也納。但在歐洲碰到了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的全力抵抗,進攻的勢頭被遏止。

  此後,蘇裏曼開始大舉進攻阿拉伯半島地區和北非。他首先派兵占領巴格達,完全占據兩河流域,吞並了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又在很短的時間裏占領了非洲的大片土地,攻占了的黎波裏和阿爾及利亞。他的後代在1574年攻占了突尼斯。到16世紀中期,奧斯曼帝國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帝國,版圖囊括了以前存在過的阿拉伯和拜占廷兩個帝國的大部分發地區,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稱雄一時。

  1571年,奧斯曼帝國的海軍在勒班多戰役中被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聯合艦隊打敗,失去了對地中海的控製。從此,奧斯曼帝國開始走下坡路。蒂馬爾製解體,兵員大減,戰鬥力下降。同時巴爾幹地區民族獨立運動加速了帝國的瓦解過程。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土耳其加入德奧集團參戰,最後戰敗投降。1920年8月,協約國迫使蘇丹政府簽訂《色佛爾條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最終解體,變成了一個單一民族的土耳其國家。

  哥白尼與《天體運行論》

  哥白尼“月亮繞著地球轉,地球繞著太陽轉”,這個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最為簡單的常識,在450多年前,卻視為大逆不道的“異端邪說”而遭到壓製。這是為什麽呢?

  日月星辰東起西落,在圓穹形的天上不停地繞著地球旋轉。古代的宇宙論用生動的神話去解釋人們的這種直觀印象。比如在古埃及法老陵墓的壁牆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幅彩色漫畫:地球上方的空氣之神支撐著蒼穹圓拱。太陽神白天泛舟橫越地球上方的天空,晚上又駕船穿渡地球下麵的水域,回到他每天旅程的起點。

  公元前300年古希臘哲人亞裏士多德首次提出“地心說”,認為運行的天體是物質的實體,地是球形的,是宇廟的中心。公元2世紀,希臘人托勒密在他的《天文學大成》一書中進一步完善了地心說:地球是宇宙中心,月亮、水星、金星、太陽、火星、木星、土星圍繞地球旋轉,並依次排列,形成七重天。七重天外,是布滿恒星的恒星天。

  中世紀的歐洲,教會統治著一切。托勒密的“地心說”正符合宗教神學對宇宙的解釋:靜止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恒星天外是第九重天,上帝就住在那裏。上帝為照亮白天,造了太陽,為照亮黑夜,又造了月亮。這樣一來,地心說便成了教會維持其神權統治的工具。人們就在“地心說”的迷霧下度過了漫長的1400多年。

  15世紀末葉,歐洲資本主義興起,文藝複興、遠洋航行和宗教改革等一係列的曆史變革,震撼了整個歐洲大地,也推動著天文學的革命。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1472-1543)首當其衝,吹響了向神權挑戰的號角,成為這個偉大時代的中心人物。

  1473年2月,尼古拉·哥白尼誕生在波蘭一個叫托倫的村莊一個烤麵包的家庭裏。他10歲時,父親死了,便跟著舅父過活。他舅父是一個主教,哥白尼要舅父給他講太陽和星星的故事。舅父給了他一些天文學方麵的書,他如饑似渴地讀著,然後又轉回到天空這本開卷的“書”上——不斷地觀察著有趣而神奇的星宿變化。

  18歲時,哥白尼進了克拉科夫大學。在那裏,他獲得了醫生證書,並學會了繪畫,還鑽研了托勒密的天文學理論,學會了使用天文儀器。從此,他對天文學的興趣更濃厚了。

  1495年,哥白尼前往文藝複興的搖籃意大利,先後在波倫亞大學、帕多亞大學和斐拉拉大學學習醫學、法學、神學和天文學。1499年,26歲的哥白尼應聘當了羅馬大學的天文學教授。

  在羅馬大學,他一直按照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說”來教天文學。“地球中心說”是古希臘哲學家亞裏斯多德提出來的,公元2世紀,羅馬天文學家托勒密又加以推演論證,使它係統化。托勒密認為,宇宙是一個有限的球形體,天空像是一隻翻轉過來的碗,地球靜止不動地處於這個碗的中心,而日月星辰都圍繞著地球運轉。這種理論後來被教會所利用,他們胡說,上帝創造的地球居於宇宙的中心,而日、月、星、辰都是上帝創造出來點綴宇宙的裝飾品,正如地球上的江河、森林、五穀都是上帝創造的一樣。因此,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說”被教會奉為經典。

  哥白尼照這種理論教了三年以後,越來越懷疑了。早在2000年以前,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就同亞裏斯多德進行過辯論。他指出,宇宙的中心不是地球而是太陽,地球隻是環繞太陽運行的星星之一。哥白尼被畢達哥拉斯的說法深深吸引住了。於是,他毅然放棄了羅馬大學的教授席位,回到波蘭,在弗洛恩堡大教堂擔任教士。從此,他獲得了比較充裕的時間來從事科學研究活動。

  在教堂西北角的圍牆上,有一座小小的閣樓。哥白尼為了研究工作的方便,就選定閣樓做宿舍,並在那裏設置了一個小小的天文台,用自製的簡陋儀器,堅持觀察天體30餘年。他所著的《天體運行論》一書中,選用了27個觀測事例,其中25個就是他在這個閣樓上親自觀察記錄下來的。

  《天體運行論》是一部長達六卷的巨著。在這部書裏,哥白尼大膽地指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所有行星都圍繞太陽運轉;人們每天看到太陽由東向西運行,是因為地球每晝夜自轉一周的緣故,而不是太陽在移動;同樣,天上的星體看上去在不斷移動,也是因為地球本身在轉動,而不是星體圍繞著靜止的地球轉動。

  “在所有這些行星中間,太陽傲然坐鎮,在這個最美麗的廟堂中,我們難道還能把這個發光體放到其它什麽更恰當的位置上使它同時普照全體嗎?人們正確地把太陽最稱為‘巨燈’、‘智慧’、‘宇宙之王’……太陽就這樣高踞王位之上,統治著圍繞膝下的子女一般的眾行星。”

  哥白尼在他的《天體運行論》中用這段優美的文字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了太陽在“宇宙”(更科學地說,應是在“太陽係”)的地位,創立了“日心說”。

  盡管由於時代的局限,哥白尼的日心說把太陽當作宇宙的中心,看作是靜止不動的天體,是錯誤的,而且也沒有超出天體沿正圓軌道作勻速運動的傳統觀念。但是他的《天體運動論》,推翻了1400多年占統治地位的地心說,描繪出了一幅太陽係的真實圖景,為近代天文學奠定了基礎,並從根本動搖了歐洲中世紀宗教神學的基礎,將科學從神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

  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哥白尼學說的不足之處不斷得到修正,其中最有成就的是德國科學家開普勒。開普勒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通過分析歸納得出行星運動三定律。

  哥白尼的書籍印數不多,加上教會誣蔑攻擊,他的學說流傳不廣。直到1600年布魯諾獻身,死於火刑架下,才使哥白尼的“日心說”廣為人知,並引發了一場哲學革命。恩格斯稱哥白尼的天文學說是向神學發出的挑戰書,是自然科學的獨立宣言。

  麥哲倫環球航行

  人類曆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是由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完成的。正是由於他的成功航行,以確鑿的事實證明了地球是圓形的。這在科學史上、航海史上,都是不可磨滅的功勳。

  麥哲倫1480年生於葡萄牙北部的一個破落的騎士家族。10歲左右進入王宮服役,充當王後的侍從。16歲時進入葡萄牙國家航海事務廳,因而熟悉了航海事務的各項工作。

  當時哥倫布已經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達·伽馬也從印度返航並帶回了巨大的東方財富。懷著對東方財富和遠洋探險的向往,麥哲倫1505年參加了海外遠征隊,從此開始了遠洋探航的生涯。在這次遠征印度、馬六甲、馬來群島的過程中,為了與阿拉伯人爭奪貿易地盤、取得亞洲南部海洋的霸權,遠征隊與阿拉伯商人和沿途的居民打過幾仗,麥哲倫因而也三度負傷。

  麥哲倫傷愈後,在返回葡萄牙的途中船隻觸礁。在大家心灰意冷之際,麥哲倫挺身而出,帶領幸存的海員克服重重的困難,直到得到援救。由於這次事件,麥哲倫被提升為船長,被留在了印度。此後,麥哲倫在印度和東南亞一帶參加了殖民戰爭,並在這一帶進行了探索和遊曆。

  他從實地了解到在東南亞群島的東麵是一片汪洋大海。他堅信地球是圓形的,並猜測在這片大海的東麵,肯定是哥倫布發現的美洲大陸。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做一次環球探航。1513年麥哲倫回到葡萄牙。他一再請求國王允許他組織船隊進行環球探險,然而國王卻不理睬他,絕望的麥哲倫隻好在1517年離開祖國,投奔西班牙塞維利亞城的要塞司令。要塞司令非常欣賞他的才能和魄力,不僅把女兒嫁給他,還向西班牙國王舉薦了他。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的計劃得到西班牙國王的批準,與他簽署了遠洋探航協定。

  按照協定,麥哲倫被任命為探險隊的首領,所率船隊的船隻由國家提供,航海費用由國家負擔。探險過程發現的任何土地,全部歸國王所有,麥哲倫充任總督,新發現的土地的全部收入的二十分之一歸麥哲倫所有。為了監督麥哲倫,國王又派了皇室成員作為船隊的副手。

  1519年9月,麥哲倫率領一支由200多人、5艘船隻組成的浩浩蕩蕩的船隊,從西班牙塞維利亞城的港口出發,開始了環球遠洋探航。經過兩個多月的海洋飄泊,船隊越過大西洋來到巴西海岸。船隊沿海岸向南繼續航行,在第二年一月來到了一個寬闊的大海灣。

  “海峽找到了!”“海峽找到了!”海員們高興地歡呼起來,以為已到達了美洲的南端,可以進入新的大洋了。然而隨著船隊在海灣中的前進,發現海水變成了淡水,原來此處隻是一個寬廣的河口,這就是今天烏拉圭的拉普拉塔河的出口處。

  船隊繼續向南前進。南半球與北半球的季節剛好相反,三月的南美洲已臨近冬季,風雪交加,航行極其困難。月底,航隊來到聖胡利安港,並在這裏拋錨過冬。由於幾次探索海峽的失敗,大多數海員都感到灰心喪氣,有三個船長也借機反對麥哲倫。麥哲倫下計謀平定了這次叛亂,避免了探航半途而廢的結局。

  經過近5個月的休整,到了8月,又到了這個地區春暖花開的季節,麥哲倫又率領船隊出發了。由於有一艘船在5月份的探海中沉沒,此時隻剩下4條船了。兩個月後,船隊在南緯52度處又發現了個海口。這個海峽彎彎曲曲,忽窄忽寬,港汊交錯,波濤洶湧。麥哲倫派出一艘船去探航,然而這艘船卻調轉船頭逃回了西班牙。麥哲倫隻好率領著剩下的3條船象鑽迷宮似的在海峽中摸索著前進。麥哲倫以堅強的意誌率領船隊前進。在這個海峽迂回航行1個月後,他們終於走出海峽西口,見到了浩瀚的大海。向來以沉著、堅定著稱的麥哲倫激動地掉下了眼淚。

  為了紀念麥哲倫這次探航的功績,後人把這條海峽命名為“麥哲倫海峽”。如果你打開世界地圖,就可以在南美洲的南端,南緯52度的地方找到它。船隊在這片大洋中航行了3個多月,海麵一直風平浪靜。因此,他們就為它取了個名字叫“太平洋”。

  1521年3月初,在水盡糧絕、人人疲乏虛弱之際,航隊來到了富饒的馬裏亞那群島,受到當地居民的熱情款待。3月底船隊來到了菲律賓群島。當麥哲倫原來從馬六甲帶走的仆人亨利用馬來語與當地土人對上話時,麥哲倫是多麽激動啊!他的環球航行的夢想終於要實現了,他從西方向西航行終於到達了東方,他以不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地球的的確確是圓形的。

  為了征服這塊盛產香料的富饒土地,這個堅韌果敢卻滿懷野心的麥哲倫,企圖利用當地部族間的矛盾來到達他的目的,然而在一次與當地部族的衝突中,麥哲倫被殺害了。最後,麥哲倫的助手燒掉一條破爛不堪的船,帶領僅存的兩條船滿載香料越過馬六甲海峽,經印度洋,過好望角,輾轉一年多,終於在1522年9月回到了西班牙。這時,整個船隊僅剩一條船與18名船員了。

  從1519年9月到1522年9月,麥哲倫和他的船員們,花了整整3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人類的第一次環球一周的航行。麥哲倫雖然死去了,但是他對後世航海和科學事業所做的貢獻,卻是讓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忘記的。

  馬基雅維裏和《君主論》

  一位學者曾對影響世界的書作過統計,他認為具有突出成就的有十六本,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馬基雅維裏的《君主論》。《君主論》經常被稱為是“獨裁者的手冊”,馬基雅維裏在《君主論》中給一國之主提供了統治手段。學者羅伯特·良斯是這樣評價該書的:“毋庸置疑,在卡爾·馬克思之前,還沒有一個人像馬基雅維裏那樣對人類政治思想產生如此之大的影響,他被譽為‘政治學之父’是當之無愧的。”

  馬基雅維裏在政治理論方麵的影響是無可爭議的。在他之前,人們總是把倫理學和神學與政治纏繞在一起,而馬基雅維裏認為曆史和政治是在獨立的體係下進行的。馬基雅雅裏是近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馬基雅維裏1469年生於意大利的佛羅倫薩,他的父親是個律師,門第顯赫,但已經破落。當時,14至15世紀的意大利出現了資本主義的最初萌芽,工商業日益蓬勃發展,文藝也出現了空前的繁榮,但是意大利分裂的局麵限製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1494年,西班牙人侵意大利,曆時六十年的“意大利戰爭”爆發了。1498年佛羅倫薩成為了共和國,生活在這個年代的馬基雅維裏以一個智者的眼光注視著現狀,國家的衰弱使他心痛。馬基雅維裏從小就接受人文主義思想教育。29歲時,他曾任佛羅倫薩第二國務秘書處首腦,處理外交與軍事事務。多年的外交生涯讓他大開眼界,使他意識到一個國家的強大首先應提高國力,於是他開始探討拯救意大利的措施。他常以一種獨特的觀點讓人大吃一驚,可惜的是沒多少人支持他。

  馬基雅維裏並沒因此氣餒,他將自己的觀點細心整理,於1513年出版了《君主論》。此書一出,歐洲的思想界便出現了一陣騷動,他們對於馬基雅維裏的觀點根本無法接受。一時間,神學家、保守黨人群起而攻之,他們稱《君主論》為“邪惡的聖經”。16世紀中期,《君主論》被宣布為禁書,馬基雅維裏成了一個令人恐懼的人。

  在《君主論》一書中,馬基雅維裏圍繞君主問題提出四個方麵的內容,包括了他的國家觀、軍事觀、道德觀、君主觀。第一是君主必須注意到同人民保持較好的關係;第二是君主必須重視軍事,依靠雇傭軍或別國的軍隊的國家必定是虛弱而多變的;第三是君主必須通權達變,靈活機動,他建議開始時統治者要一點點給予人民好處,能讓他們更好地回味;第四便是君主要了解國情,注意避開獻媚者,君主周圍必須有能幹而忠誠的大臣。

  關於君主必須通權達變、靈活機動這一問題的提出,曾使馬基雅維裏蒙受了多年難以洗清的不白之冤。事情是這樣的,法國人簡提利特製造出了一個“馬基雅維裏主義”。因為當時法國人正在飽受著意大利人、法國王後卡德琳·德·美第奇暴政之苦,為了發泄對王後的不滿,簡提利特於1577年把矛頭指向了馬基雅維裏。他對《君主論》進行了黑白顛倒的攻擊,製造了“馬基雅維裏主義”這個帶有貶義的詞。此詞一出,立刻引起了一些人的共鳴,他們四處傳播,慢慢地就把它演化成了政治上爾虞我詐、背信棄義、不擇手段的同義詞。

  沒有幾個政治哲學家像馬基雅維裏那樣被如此激烈地譴責,多少年來,他被一些人指責為魔鬼的化身,他的名字成了欺騙和陰謀的同義詞。

  馬基雅維裏並沒把精力放在別人對他的誤解上,他心裏隻有一件大事:建立和鞏固統一的中央集權資產階級國家。實際上,他的思想也不是獨創的,他隻是總結了一些君主的成功之道。

  馬基雅維裏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他的政治學說體係展示了治國之道的新科學,同時他還身體力行,將之運用於意大利。他的學說影響了許多國家的政治家,至今還有不少啟迪作用。但是,馬基雅維裏的學說還是有不足和錯誤之處,他根本沒有看到階級自身的力量,更忽視了人民的力量,而把一切希望都寄托於君主,這畢竟過於膚淺。

  馬基雅維裏一生中並不隻有一部《君主論》,1513年他完成了《關於提圖斯·李維前十卷的對話》、《戰爭的藝術》和《佛羅倫薩史》的寫作。馬基雅維裏於1527年6月22日與世長辭。

  馬基雅維裏的政治思想摧毀了束縛政治的神學和道德兩道堅固的牆。政治家、思想家格拉斯·格裏高利說,意大利必須有馬基雅維裏的理論,否則它的統一隻是泡影。《君主論》受到了許多君主、政治家、軍事家的重視,如:英王查理五世對它愛不釋手;克倫威爾一直珍藏著《君主論》的手稿複印件;拿破侖在行軍途中還在對《君主論》作批注。弗蘭西斯·培根論述他說:“馬基雅維裏使人受益匪淺。”《君主論》出現的年代距今已有數百年了,當今政治理論的討論比以往要更實際,這在某種程度上要歸功於馬基雅維裏。

  多才多藝的達芬奇

  在世界繪畫史上,曾經湧現出無數的繪畫大師,他們的作品是人類藝術寶庫中閃閃奪目的明珠。達·芬奇就是其中最出色的大師之一。

  1452年4月15日,在意大利的一個小城鎮裏,達·芬奇出生了。達·芬奇的母親是一個隻有十七歲的農家姑娘,由於涉世不深被人誘騙,結果生下了達·芬奇。貧寒的家境和私生子的名聲,使得達·芬奇在很小的時候就嚐到了人間的辛酸。達·芬奇五歲的時候,他的母親終於把他丟下,自己和一個外鄉人遠走高飛了。失去了母親的達·芬奇被一個名叫列奧納多的人收養。在新的家庭裏,養母很疼愛他,教他識字,給他講些道理。小小的達·芬奇並不滿足養母告訴他的事情,常常獨自一人在田野上,在山洞中仔細地觀察自然景象。花草樹木的形狀以及小動物們不同的習性,都深深印在他的腦海中,他還認真地把它們描繪下來。

  有一次,達·芬奇在一塊盾牌上畫小動物,被養父看見了。達·芬奇畫的小動物,形象逼真,生動活潑。養父被他的畫打動了,決定讓他去拜師學藝。

  達·芬奇十四歲那年,來到了佛羅倫薩,在畫家弗羅基奧的畫室裏學藝。弗羅基奧是一位有個性的藝術家。開始的時候弗羅基奧隻讓達·芬奇做一件事情,就是畫雞蛋。達·芬奇並不理解畫雞蛋的意義。弗羅基奧告訴他:“畫雞蛋是基本功,為的是讓手和筆能熟練地聽大腦的指揮。”弗羅基奧的話打動了達·芬奇,使他認識到畫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老師的嚴格要求和達·芬奇的勤奮用功,使他的畫技進步很快。通過對達·芬奇的觀察,弗羅基奧覺得他是一位真正的奇才。

  弗羅基奧的感覺很快就得到了驗證。一天,弗羅基奧在畫市政廳委托的《基督受洗圖》,正在對一個天使的造型猶豫不決。達·芬奇走了上來,要求試一下,結果他畫的天使出色極了。作品展出的時候,人們紛紛認為這是弗羅基奧畫過的最好的人物造型,這讓弗羅基奧很慚愧。據說,從此弗羅基奧隻搞雕塑了。

  達·芬奇終於出師了。出於強烈的求知欲,他對幾何、物理、化學、天文學產生了興趣,晚上埋頭讀書學習,白天在野外觀察描繪。一次,達·芬奇為了了解人體,特意買下一些斷肢和一具完整的屍體。在地下室微弱的燈光下,他一邊解剖,一邊做筆記。1477年,達·芬奇的兩幅畫在佛羅倫薩展出,受到人們的交口稱讚。達·芬奇的名字也不脛而走,廣為人知。

  1482年,達·芬奇應米蘭市政廳的邀請前往米蘭。米蘭人熱情的歡迎,使達·芬奇很高興,他決定長期在此定居,一天,達·芬奇在室外散步,突然腦海中出現了一幅美麗的畫麵:在一處長滿鮮花的地方,有一個光線幽暗的山洞,山洞裏住著聖母瑪利亞一家。他把這幅畫麵記在了腦海中。恰巧,一座小教堂請達·芬奇畫聖壇畫,他決定把這幅畫麵畫出來。經過三個星期的工作,《岩間聖母》這幅名畫完成了。教徒們紛紛讚歎達·芬奇出色的畫作。他們請達·芬奇給他們講話,沒想到達·芬奇口才出眾,一會兒朗誦自己的詩作,一會兒又編出一些引人入勝的寓言,他還即興作曲。大家對達·芬奇非常尊敬。達·芬奇也更加喜愛這座城市了。

  壁畫《最後的晚餐》

  1493年,達·芬奇花了十年時間為米蘭公爵期福查的父親所作的塑像終於完工了。塑像高約六米,氣勢不凡,被人們稱為“世界第八奇”。這期間達·芬奇還在繪畫方麵進行了大量的創作,《香塔聖母》、《最後的晚餐》是其中最有名的作品。

  舉世聞名的壁畫《最後的晚餐》是達·芬奇的傑作,被認為是歐洲文藝複興時期最有代表性的繪畫作品之一,也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絕品。這幅畫是達·芬奇為米蘭聖·瑪利亞·格拉齊修道院的餐室創作的壁畫,題材取自於《聖經》。耶穌在被捕前夜和12個門徒最後一次共進晚餐時說:“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出賣了我。”門徒中立刻引起了騷動。畫麵表現的正是這一瞬間的戲劇性場麵。

  為了畫好這幅畫,達·芬奇每天清早就登上畫架,一直勞作到日落。有時他站在畫前沉思苦想,一連幾天不下筆。

  被藝術界譽為“神品”的《蒙娜·麗莎》,是達·芬奇為一位富商的妻子蒙娜·麗莎畫的肖像畫。據說,為了畫好這幅畫,達·芬奇認真研究了她的心理,並做了各種精確的數學計算。曆經4年,終於畫出了蒙娜麗莎那溫柔理智的眼睛和嘴邊浮現出的迷一樣的微笑,成為一幅充滿永恒魅力的世界著名肖像畫。

  除了繪畫外,達·芬奇還是一位科學巨匠。他在寫給米蘭大公的一封信裏介紹自己時這樣說道:“戰爭時,我可以發明武器築壘攻城;和平時,我會興修水利和建築宮殿。我也是醫學家、音樂家、戲劇家和畫家。”

  的確,達·芬奇在冶金技術、水利工程、光影學、透視學以及物理、化學、動植物學、天文學、地質學、軍事科學、機械學、建築工程學等諸多領域,都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就連數學上使用的加減符號也是達·芬奇創造的。

  1515年,因政局不定,達·芬奇來到法國,受到法王的隆重歡迎。法王經常看望達·芬奇,和他談得很投機。在法國,達·芬奇設計的工程和建築受到人們的好評,人們給了他很高的榮譽,這使年邁的達·芬奇一顆四處流浪的心感到一絲安慰。他整理了自己一生在科學和繪畫上的經驗,寫了洋洋五千多頁的手稿,涉及各個學科,像一座巨大的迷宮。

  1519年,5月2日,這位偉大的天才在巴黎去世了。人們對達·芬奇的評價,正如他的弟子弗蘭切斯柯·梅爾茲所說的那樣:“列奧那多·達·芬奇的逝世,是每個人的損失,大自然再也沒有能力重造這樣一位偉人了。”

  米開朗琪羅

  在歐洲文藝複興時期,有一位與達·芬奇齊名的藝術大師,他就是偉大的現實主義雕塑家米開朗琪羅。

  米開朗琪羅於1475年3月6日誕生在意大利佛羅倫薩附近的山城小鎮卡普萊斯。他的父親是這個小鎮的行政長官。米開朗基羅自幼喜歡雕刻,父親在他的強烈要求下,將他送到佛羅倫薩美術大師基蘭達約門下學畫。

  1489年的一天,基蘭達約帶領著他的兩個高徒來到佛羅倫薩最高統治者羅倫索的府第。羅倫索被人們稱為文化保護神,他的府第裏是當時人文主義學者、詩人、藝術家和社會名流薈萃的地方。羅倫索聽說基蘭達約手下有兩個好徒弟,便向他索取。基蘭達約懾於羅倫索的勢力,無奈隻好把自己最喜愛的兩個徒弟送來了。其中一個徒弟就是米開朗琪羅。

  在羅倫索府裏,米開朗琪羅真是大開了眼界。這裏藏有豐富的古代雕塑遺物和藝術珍品,還有大雕刻家多納太羅的學生貝爾托爾多做他的老師,幫助他理解古代藝術作品的精髓,指導他研究意大利現實主義大師們的傑作。

  羅倫索對米開朗琪羅的才能很器重,他發現這位天才少年日後會有不凡的業績。在羅倫索的支持下,米開朗琪羅的技藝不斷提高,視野更開闊了。

  1494年秋天,法國國王率軍入侵意大利,逼近佛羅倫薩。米開朗琪羅隻好離開家鄉,到外地去謀生。待他回到家鄉時,教皇聯合佛羅倫薩舊貴族排擠積極進行宗教改革的主教薩伏那洛拉,並把他處以火刑,骨灰扔到河裏。

  這一殉道事件深深地震動了米開朗琪羅。他感到薩伏那洛拉領導的打擊富豪貴族的運動是正確的,他提倡的真誠樸素的道德也是崇高的,他是一個同情人民群眾的殉道者。於是,米開朗琪羅開始創作《哀悼基督》。他要把對薩伏那洛拉的深切悼念傾注到這個作品裏。這個作品是依據《聖經》故事,表現基督從十字架上被卸下來後,聖母瑪利婭抱起兒子屍體時悲痛與哀悼的情景。

  不久,作品問世了:頭披長巾的聖母端坐著,裸體、遍體傷痕的基督安詳地躺在她的膝上。米開朗基羅認為,作為聖母,看到自己的兒子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走完了自己的旅程,雖然她的內心是非常悲痛的,但不應捶胸頓足地痛哭,而是把悲痛埋藏在心裏。於是,他把聖母雕塑得異常平靜,低垂的眼簾使人感到喪子之痛正在何等殘酷地折磨著一個母親。略向後麵伸開的左手,表現了瑪利婭萬箭穿心般的難言之苦。

  這一作品完成後,立刻引起了轟動。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人們開始關注這個年輕的米開朗琪羅,關注著他的創作思想和人生軌跡。剛迷上畫畫時,米開朗琪羅特別喜愛畫人像。當時,意大利出土了許多古希臘時的藝術雕刻人像,把人體的健美刻畫得非常形象,這給米開朗琪羅以很大的啟發。

  《聖經》上大衛的故事吸引了米開朗琪羅,他決定創作大衛的雕像。他一反宗教上的傳統,把大衛雕刻成一個全身肌肉健壯的青年,有著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和克敵製勝的決心。

  創作這座雕像,米開朗琪羅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大衛》雕像上完美的藝術表現力,使米開朗琪羅獲得了極大榮譽。在作品完成的第二年春天,佛羅倫薩的大藝術家委員會決定把它豎立在一座宮殿的前麵,作為保衛這座美麗城市的英雄象征。

  藝術上的成功,更加激發了米開朗琪羅的創作熱情。接著,他以前所未有的毅力和氣魄,曆時四年,在羅馬西斯廷教堂高高的天花板上,獨立完成了巨幅天頂畫《創世紀》。

  1516年,他以滿腔的愛國熱情,創作出雕像《摩西》,借以反抗西班牙軍隊對意大利的占領。幾年後,西班牙與羅馬教皇相勾結,向佛羅倫薩共和國發動了瘋狂的進攻。在保衛佛羅倫薩的戰役中,米開朗琪羅負責城市的保衛工作,管理和加固城防工事。結果,佛羅倫薩戰敗,米開朗琪羅受到種種屈辱,甚至被統治者派去雕刻墳墓。後來,他逃亡到國外。

  在西斯廷教堂壁畫的部分

  待米開朗琪羅回國時,羅馬教皇強迫他走進西斯廷教堂,要他就在天頂畫《創世紀》下,再製作一幅大型壁畫。米開朗琪羅被逼無奈,隻好天天畫。整整畫了七年,畫出了一幅高10米,寬9米,有二百多個人物的氣勢雄渾的壁畫。這就是著名的《最後的審判》。

  畫完成後,他揮手走出了教堂。教皇信步走到這幅巨畫麵前一看,氣得勃然大怒,立刻派人把米開朗琪羅抓了回來。

  教皇對米開朗琪說:“你現在就要將這幅畫給我全部塗掉。”

  “不行!”米開朗琪羅不予理睬。

  “要不,你對這幅作重大的修改。”

  “這是為什麽?”

  “因為你褻瀆了神明!”

  教皇為什麽發火呢?因為米開朗琪羅故意在畫中將耶穌表現得非常狂暴,他的母親瑪利亞神情麻木,似乎鐵石心腸。畫中的所有人物都是全身赤裸,一絲不掛。很明顯,米開朗琪羅將教會奉若神明的耶穌和聖母化作全身一絲不掛的凶煞惡神,意在影射教皇和他那幫為非作歹的教士。他作這幅畫之前,已有思想準備:可能坐牢或者被驅逐出境。

  教皇見米開朗琪羅骨頭太硬,隻好硬著頭皮另找一個畫家來改畫。那位畫家花了近一年時間,才給眾神“穿”上遮羞布。

  硬漢米開朗琪羅活到了89歲。這位傑出的藝術大師生前參與設計的聖彼得大教堂和加必多利廣場的建築群,在他逝世後拔地而起。米開朗琪羅的精湛作品標誌著文藝複興時期西方藝術達到的高峰,對後世具有深遠的影響。

  拉伯雷與《巨人傳》

  拉伯雷1494年出生在法國中部都蘭省的希農城,父親是個有錢的法官。他在父親的莊園裏度過了自由自在而快樂幸福的童年。十幾歲後,他父親想把他培養成一個循規蹈矩的修士。拉伯雷被迫接受死氣沉沉、枯燥無味的宗教教育,之後又進修道院當了修士。

  修士的生活,刻板乏味,又受清規戒律的束縛,這使拉伯雷非常反感。他開始學習希臘文,通過希臘文了解希臘和羅馬的古代文化。當時,修道院反對學習古代文化,認為學習希臘文是追求異端學說,所以修道院搜走了拉伯雷的所有書籍。拉伯雷憤怒之下換了一下修道院。

  在新修道院裏,他幸運地遇上一個也喜歡古代文化的主持人,加上他們又是老相識,拉伯雷終於可以自由地研究古代文化了。後來,拉伯雷跟隨大主教出使羅馬,遊覽文藝複興運動的發祥地意大利,訪問了許多名人和古跡,學習了宗教、哲學、數學、音韻、法律、考古、天文等許多知識,終於成了一個博學的人。為他後來創作《巨人傳》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1530年,拉伯雷進大學攻讀醫學,這時他已36歲了,但他用了僅僅兩個月的時間,就獲得了學士學位,當上了醫師。1535年,他又到巴黎學醫,不久又獲得了碩士和博士學位。1537年,他還勇敢地解剖了一具被絞死的囚犯的屍體。這種追求科學的舉動,在當時是非常大膽的,因為這會觸怒天主教會。

  拉伯雷最為後人稱道的是他的長篇巨作《巨人傳》。1532年,《巨人傳》第一部出版,一年後又出版了第二部,署名是那西埃。書出版後,受到了城市資產階級和社會下層人民的熱烈歡迎,但又受到了教會和貴族的極端仇視,並被法院宣布為禁書。

  格朗古傑國王的兒子卡岡都亞出世了,不過他是從母親的耳朵眼裏鑽出來的。孩子一出娘胎,便大聲地喊了起來:“喝呀!喝呀!”聲音響似洪鍾,震動四方。正在喝酒的國王聽到兒子的叫聲,不禁脫口讚歎道:“高康大!”意思是“好大的喉嚨!”於是孩子就叫高康大了。高康大(即卡岡都亞)身軀巨大,食量驚人,每人要喝17000多頭母牛的奶,一件襯衫要用布1700米,一雙鞋底用了1100張牛皮,戴的項鏈也有5800公斤重。到了讀書的年齡,國王把他送到教皇去接受經院教育,誰知他越學越傻。國王嚇壞了,怕唯一的兒子會變成傻瓜,將來不能繼承王位,於是趕緊想法子,讓他接受據說可以讓人聰明起來的人文主義教育。結果卡岡都亞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馬上變得聰明伶俐起來。有了這個經驗,以後卡岡都亞的兒子一開始便接受人文主義的教育,變得比上一代更加聰明、更加幸福。

  1545年在國王的特許發行證的保護下,拉伯雷以真名出版了《巨人傳》的第三部。但國王不久死去,小說又被列為禁書,出版商被燒死,拉伯雷被迫外逃。直至1550年才獲準回到法國。

  回國後,拉伯雷擔任了宗教職務,業餘時間為窮人治病。後又去學校教書。在學校教書期間,他完成了《巨人傳》的第四、第五部。這部小說的創作前後經曆了20年的時間。《巨人傳》出版後風靡一時,兩個月內的銷售數額超過了《聖經》九年銷售數的總和。一千多年來,它用各種文字出了200多個版本。

  《巨人傳》揭露了中世紀教會的黑暗和腐朽,反映了文藝複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對資產階級空上性解放的追求。在拉伯雷的理想社會裏,人性是善良的,人民是純樸的,他的理想的行為準則就是:“你愛做什麽,就做什麽”。在讀拉伯雷的《巨人傳》時,人人可以快意地笑,爽朗地笑,盡情地笑,這就是他被人們譽為“偉大的笑匠”的原因。

  1553年4月9日,拉伯雷在巴黎去世,臨終時他笑著說:“拉幕吧,戲做完了。”他去世後不久,《巨人傳》的第五部問世,又引起了轟動,人們在爭相閱讀中,深深地緬懷這位勤奮耕耘的文學大師。

  “畫聖”拉斐爾

  在德國德累斯城的一座藝術博物館裏,珍藏著一幅意大利的名畫——《西斯廷聖母》。雖然這幅畫已經經曆了4個多世紀,但是,那栩栩如生的形象和發人深省的構思,至今仍然使全世界人們感到欽佩。它的作者,就是文藝複興時期的“畫聖”——山蒂·拉斐爾。

  拉斐爾的油畫《椅中的聖母》《西斯廷聖母》作於1513年,是拉斐爾為意大利北部波依河畔配森薩修道院繪製的祭壇畫。這幅畫的題材,來自《聖經》的故事。畫麵正中,站立著手抱嬰孩的聖母——瑪麗亞。她慈祥、沉靜、莊重,眼睛裏放射著深邃的目光,雙手抱著她的愛子——耶穌。小耶穌活潑、健壯,天真的雙眼,圓睜睜地看著前方,好像正對著所有的人們,十分逗人喜愛。

  據說畫中的兩個小孩是拉斐爾有一天在麵包房前偶然看到的。當時兩個小孩正在玩耍,他們活潑可愛的神態吸引了他。於是,他敏捷地把他們天真爛漫的樣子畫下來。

  《西斯廷聖母》大意是說,聖母瑪利亞為了拯救世界,不惜把自己的愛子奉獻給全人類,讓他在世上代替人們受苦,以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拯救千百萬受苦受難的百姓。在拉斐爾的筆下,聖母已經不是高不可攀的“神”,而是內心充滿著感情的“人”;是一位溫良賢淑的母親,又是一位不惜犧牲自己最寶貴的一切來達到理想的巾幗英雄。作者以宗教故事為題材,描繪出人間的高尚情操,使文藝複興時期的藝術創作,登上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1483年,拉斐爾生於意大利中部高原烏爾比諾城。他的父親是一位著名的畫家。拉斐爾從小就跟名師學畫,獲得了很好的成績。21歲時他來到佛羅倫薩。在那裏,他仔細地揣摩了藝術大師達·芬奇和米開朗琪羅的創作,藝術上產生了飛躍。1508年起,他受教皇的聘請,為梵蒂岡宮繪製了一組室內壁畫,整整畫了五年多。現在,梵蒂岡宮簽印室四壁的四張大壁畫,就是400多年前拉斐爾的真跡。

  當時教皇的要求是,畫“神學”、“哲學”、“文藝”、“法律”四幅寓意壁畫。但是,拉斐爾摒棄了過去畫宗教題材的古板畫麵,而將複興古希臘文藝的思想內容灌注進去,形成了奇特的,別出心裁的構思。

  在拉斐爾創作的《神學》這幅畫中,人們看到的,不是一群嚴肅冷酷的神職人員,而是許多生動的、有血有肉的學者形象。他們聰明,富於智慧,正在思索著問題。尤其令人驚訝的是,雖然畫麵上出現的,是教會史上不同時代的著名教士,但是,他們卻組成了類似在希臘那樣的“辯論會”,好像是眾多的古希臘哲學家在通過爭辯來闡明真理。

  又如,在《哲學》這幅畫中,展現在人們麵前的是一座巨大的建築物,由近及遠,伸向深遠的一係列拱門。兩位偉大的哲學家行進在前麵,他們是古希臘的柏拉圖和亞裏斯多德。後麵跟著的,是蘇格拉底、阿基米得等許多古希臘的哲學家和科學家,象征著古希臘文化思想後繼有人,青出於藍。

  拉斐爾又是一位傑出的建築家。他受教皇聘請繪製壁畫的同時,還主持設計羅馬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他對大教堂建築的總體規劃,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並且一直在羅馬負責這一巨大工程的進行,為此貢獻出他的畢生精力。可惜的是,在1520年,即他37歲的那年就過早地去世了,沒能看得見聖彼得大教堂的建成。

  拉斐爾的畫盡管帶有很濃鬱的宗教色彩,但透過宗教的外衣可以體驗到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所積累的才能和智慧。他畫中所描繪的聖母和聖嬰並不是呆板蒼白、枯燥乏味的偶像,而是活生生、讓人感到親切的人。

  莫爾和“烏托邦”

  莫爾於1478年生在英國倫敦。父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