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章 世界整體化曆史的啟動(3)

  加洛林文化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裏,碧藍的天空萬裏無雲。查理帝國的都城亞琛熱鬧非常,隻有宮廷附近的街道上卻是靜悄悄的。宮裏麵傳來朗朗的讀書聲。

  一個身軀高大,略顯肥胖但並不粗笨的男子,聞聲向這邊走來。他眼睛很大,目光敏銳,鼻子也比一般人大一些,頭發濃密,有些花白。來到學堂處,他站住了腳。孩子們都認識他,他就是查理大帝。

  裏麵的孩子們正在上課。一些穿著華麗的孩子正在玩耍,而一些穿著很一般的孩子卻覺得十分認真。查理大帝將那些認真讀書的孩子叫到一邊說:“我的孩子們,你們深得我的喜愛,因為你們竭盡全力去執行我的命令,並且自己也得到了好處。你們今後要繼續這樣學下去,以期達到完善!我將賜給你們主教管區和華麗的修道院,你們在我的眼睛裏永遠是光榮的。”

  說完,便轉過頭去,對那些玩耍的孩子發脾氣說:“你們這些貴族,你們這些大官們的少爺,你們這群花花公子,你們仗著出身,仗著財產,對我讓你們自己謀求上進的命令竟敢置若罔聞。你們不肯研究學問,你們恣意於奢侈和嬉戲,隻講求漂亮的外表。雖然別人或許因此而羨慕你們,但你們千萬要明白,除非你們發憤讀書,彌補從前的過失,否則,你們永遠不會得到我的任何恩寵。”

  查理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他時常把覺得最好的窮孩子選送到禮拜堂去當教士,有機會就提拔他們。

  一次,有人向他報告,某個教區的主教死了。他聽了問道:“他臨死的時候,曾否為拯救自己的靈魂而有所捐獻?”

  來人說,這位主教很窮,隻捐獻了兩磅銀子。查理聽了後很不高興。正在這時,一名宮廷的青年教士向查理稟報說,如果他繼任這個主教的職位,一定能作出很大的捐獻。查理一看,這青年教士原來是個學習得很好的窮孩子,便沉思起來。

  不一會兒,許多顯貴達人們紛紛進宮,向查理謀求主教的職位;接著,皇後也親自來請求查理,把主教的缺位讓給非常忠誠於她的一個教士。

  查理考慮再三,終於拒絕了顯貴達人和皇後的請求,任命那個青年教士為主教,但嚴肅地對他說:

  “你一定要遵守自己的諾言,為我作出豐富的貢獻!”

  就這樣,青年教士當上了主教。

  查理從小就在宗教生活裏長大,對基督教極為熱誠和虔信。起初,他沒有固定的國都,經常巡行全國各地。當他做了皇帝以後,便定都於阿亨,並在那裏大興土木,興建了許多宮殿和教堂。這些建築物金碧輝煌,許多地方用金銀裝飾起來,正門、旁門都堅固的黃銅製成。所有的大理石柱,都是從遙遠的羅馬等地拆除了古代建築運來的。隻要健康狀況許可,清晨、傍晚和夜間以及獻祭的時候,他總要到教堂去祈禱。隨著宮殿、教堂的興修,繪畫、雕刻等藝術也有所發展。阿亨的宮廷禮拜堂一直保存至今。

  為了鞏固封建製度和推行基督教,查理大力提倡文化教育。他召攬人才,邀請歐洲各國知名學者到法蘭克宮廷講學,如大不列顛的阿爾琴、比薩的彼得副主祭、《倫巴德人史》的作者保羅和為查理大帝作傳的愛因哈德等。這些人向他傳授修辭、語法、天文、算術、辯論術等多種學問。

  查理勤奮好學,連用餐時也要人在旁邊為他朗讀詩文。他特別喜歡聽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他時常仔細觀測星象。為學習書寫,他身邊和枕下總放著寫字板和紙張。他會講古德語、古法語、拉丁語並粗通希臘語。盡管拉丁語成為當時有學問人的語言,但大眾語言不但沒有被查理排斥,反而在各城市流行起來了。這種變種的拉丁語發展成一種新的語言——中世紀的法語。

  查理在宮廷中和各地建立了一些學校,聘請飽學之士主持,讓貴族子弟和一部分平民入學學習,並且經常在政務和打仗餘暇檢查這些學生的學業。他發現,凡出身低微的孩子學習都比較好,而貴胄豪門的後代卻成績很差,於是經常教訓他們。

  在他的倡導下,大批古典和早期教會著作被抄錄保存,使蠻族文化與古典文化、早期基督教文化相融合。古羅馬滅亡以來,文化湮沒的狀況得以改觀。許多古代詩人、哲學家、法學家和政治活動家的著作得以流傳。

  查理還召開了全歐範圍的宗教會議,製定並統一了教條教規,在西歐係統地加強了各級教會組織和什一稅製度。查理製定出了一整套行政、司法、軍事製度以及經濟生產管理製度,並統一了教會組織。

  查理大帝統治的王朝叫加洛林王朝,所以後來的曆史學家又把查理時代的文化稱為“加洛林文化”。

  查理大帝把帝國的廣大地區劃分成大約二百五十個轄區,由伯爵們進行管轄。伯爵們又把領地逐層分封給他們的附庸。於是封建製度便在整個西歐確立起來了。

  在查理大帝統治的46年間,法蘭克的文化教育比過去幾個世紀有了繁榮和發展。不過,這一時代的文化教育都是由教會壟斷的,除教士僧侶外,受教育的人並不多。

  百年翻譯運動

  公元8世紀中葉起,阿拉伯帝國空前強盛,阿拉伯文化也空前繁榮。而阿拉伯文化的繁榮,一是源於阿拉伯人固有的文化,比如阿拉伯本民族的語言和詩歌等;二是源於伊斯蘭教變化,比如伊斯蘭教的《古蘭經》;還有一個重要方麵,即源於外來文化,比如希臘、波斯和印度等國的曆史、文學、哲學和數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而這些外來文化的引進,必須經過翻譯。

  阿拉伯人的翻譯事業始於公元前7世紀的倭馬亞王朝。那時,尚處於自發的無組織狀態。當時從事翻譯的人很少,因為能承擔此任的人,首先必須精通阿拉伯語言,還必須對希臘與羅馬的曆史、文化和語言有較深入的研究,而能達到這個水平的人很少。最早重視翻譯的是倭馬亞王室麥爾旺家族的才子哈立德·本·葉齊德。

  葉齊德充分認識到學習外來文化的必要性後,就請人專門翻譯希臘、羅馬的文化典籍。有一位專門為葉齊德譯書的翻譯家叫伊斯培芬,來自亞曆山大城。葉齊德不僅自己尊重他,也要求身邊的人尊重他。葉齊德還給予他十分寬鬆的工作環境,充分發揮他的選擇能力和翻譯能力。生活上,伊斯塔芬也受到良好的照顧,經常待遇優厚。伊斯塔芬譯作很豐富。

  當時的翻譯內容,還主要集中在有關煉金術、醫學等實用學科領域,原文以希臘文和科普特文為主。

  由於阿拉伯人善於學習外來文化中有用的東西,使得阿拉伯文化兼容並蓄,逐漸發展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先進文化。

  阿拉伯文化的豐富與發展,進一步激發了阿拉伯人對翻譯事業的熱情。從公元8世紀中葉到9世紀中葉,在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出現了有組織的大規模翻譯運動。由於持續了近百年;所以曆史上稱之為“百年翻譯運動”。

  在公元754年至755年,哈裏發曼蘇爾統治時期,在巴格達興建了一座圖書館,專門組織人員翻譯波斯文和梵文的星相學和醫學著作。

  公元786年至809年,哈裏發哈倫·拉希德在位時,是巴格達最為輝煌的時代,政治上安定平穩,經濟發展很快,學術上也是碩果累累。哈倫·拉希德給學者們提供了一個極為寬鬆的學術環境。他宣布:阿拉伯帝國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民族、信仰任何宗教的學者、文人,都可以致力於阿拉伯文化的發展。他主張對學術問題不帶任何成見,甚至親自出麵保護各種學術爭論和藝術探討。因此,阿拉伯出現了一大批熱衷於翻譯、傳播、學習、研究希臘、波斯和印度文化的學者、翻譯家。他們在引進外來文化的同時,結合阿拉伯傳統文化,博采眾長,創造出更有生命力的新的阿拉伯文化。這時候的翻譯領域,已拓展到邏輯、哲學、數學、幾何學等理性科學。

  在與東羅馬人交戰過程中,哈倫·拉希德還收集了大批的希臘文典籍。他派人將這些寶貴的圖書從阿姆利雅和安基拉運回巴格達,並擴建了巴格達圖書館。

  在公元813年至833年哈裏發麥蒙統治時期,阿拉伯的百年翻譯運動達到頂峰。不僅阿拉伯國內學術翻譯和研究極度繁榮,學術交流活動還蔓延到國外。在麥蒙的鼓動和支持下,學者們雲遊四方,他們不辭勞苦地搜尋古籍,遍訪天下學者文人,進行廣泛的學術交流。

  在東羅馬的曆史典籍中曾有這樣的記錄:有一天,東羅馬皇帝利奧在朝上接見來訪的阿拉伯帝國使臣。利奧滿以為是有關國事的訪問,未料使臣卻說是專為索求希臘典籍而來,用途僅僅是為了研究學問。利奧開始還大惑不解,見來訪者一派書生氣,又執有麥蒙的親筆信,不禁為他們對學問的虔誠態度所感動,賜以珍貴典籍。

  公元830年,麥蒙不惜重金,再次改造、擴建了巴格達圖書館,使之成為一座集科研、藏書和翻譯為一體的重要學術機構,並改稱“智慧宮”。許多學者、科學家和翻譯家集中在這裏,進行創作、研究和翻譯。在這裏,他們翻譯了大批的學術著作,同時還做了許多考證、勘誤、增補和注釋工作。

  當時翻譯的主要希臘作品有:亞裏士多德的哲學、物理學。氣象學、動物學等著作近二十部;柏拉圖的政治、法律、哲學等專論十餘篇;蓋他的《解剖學》(七卷)等全部醫學著作以及他同時代的其他醫學家的醫學著作;托勒密的天文學、地理學著作;歐幾裏得的幾何學、音樂等論著;畢達哥拉斯的哲學、音樂等論著;玻爾菲利的邏輯學著作;亞裏士多塞諾斯和尼克馬尤斯的音樂著作。

  譯自波斯的,主要是關於曆史、宗教、文學等方麵的著作。譯自印度的,則主要是數學、天文學和醫學等方麵的著作,也有部分文學作品,如《辛德巴德的故事》等等。還有相當一部分譯自古代埃及、古巴比倫、中國等文明古國的著作。

  百年翻譯運動,不僅為發展阿拉伯文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且對保存古代文化典籍,傳播人類文明,促進各國之間、各種文化之間的學術交流都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大不列顛島上的民族融合

  遠古時,不列顛島曾附著在歐洲大陸的邊緣上,並不是被海洋包圍的島嶼。島上的泰晤士河,那時也屬於歐洲大陸上的萊茵河水係,兩河水脈相通,本為一體。後來,地殼變遷,海水上漲,不列顛與大陸分離,自成一島。

  在公元前4000年代,歐洲大陸西南部的伊比利亞人從遙遠的地中海來到了大不列顛島。他們在島上開始了極艱苦的創業,用大而笨的石器種糧食、打獵。

  又是一千年過去,善於做陶器的人來了,他們是阿爾卑斯係的一個新種族。他們到大不列顛島上後,首先進入肯特郡地區,並與早先來的伊比利亞民族融合,很快就建成了大不列顛島的第一個文明中心。

  和平的日子並沒有長期維持下去。在公元前700年左右,高特爾人入侵大不列顛島。他們身材高大,打起仗來不要命。他們原先住在上萊茵河地區,不知什麽原因到了大不列顛島。他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征服了大不列顛島上的居民。二百年後,克爾特克也來到了大不列顛島。克爾特人操著鐵器,把高特爾人打了個落花流水,高爾特人隻好遷往威爾士、蘇格蘭和愛爾蘭地區。又過了約一百年,比格爾人來了,沒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東南部地區,並成為了該地區的主人。

  大不列顛島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開始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交往漸漸擴大。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不列顛人。

  不列顛人從公元前53年起,就遭到了羅馬人的侵略。羅馬人對大不列顛島的統治大約有四百多年。但羅馬帝國由於離大不列顛島太遠,所以進行的幹涉並不太多。不列顛人幸運地保留了自己的傳統。

  在羅馬結束對大不列顛島的統治後,日耳曼人來了。進入大不列顛島的日耳曼人主要是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三個部落。但習慣上還是將他們統一稱為盎格魯人。盎格魯人早就盯著大列顛島,但一直苦於無理由動手。忽然,一個不列顛部落正在與其他部落打仗,便請盎格魯人前來幫忙。盎格魯人求之不得,他們利用這個機會,對不列顛人大開殺戒,一舉奪得了不列顛人世代生存的東南沿海、內地地區,成了大不列顛島的新主人。

  退到西部山區的不列顛人始終都沒有放下手中的武器,他們團結奮戰,不向盎格魯人屈服。盎格魯人對他們也沒有辦法。這些不列顛人被盎格魯人稱為威爾士人,他們的地區也就被稱作威爾士。

  進入大不列顛島的盎格魯人內部,有著眾多的矛盾,互相征戰不休。在公元6世紀末到7世紀初,他們才達成平衡,分成了七個小國。英國人稱這個時間段為七國時代。

  大不列顛島分成了三大區域,即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西部已是不列顛人的天下,而其他地區是盎格魯人的地盤了。

  諾曼人住在大不列顛島的北麵,與大不列顛島隔海相望。他們最拿手的本領就是航海,向外擴張。在公元8世紀末,他們乘著海盜船,竄到大不列顛島搶一陣就往回返。大不列顛島的居民對他們既怕又恨。長期的搶劫生活,讓諾曼人也感到這不是一個長久的方式。後來,諾曼人就遷居到了不列顛島的東北部,建立起“丹麥區”。

  公元829年,西塞克斯王國的國王統一了七國,建立起統一的英格蘭王國。他對諾曼人占據不列顛東北部很氣憤,他一麵采取各種方法限製“丹麥區”裏的諾曼人的活動,一麵積極擴建海上艦隊和騎兵。在公元878年,雙方進行了戰鬥,國王阿爾弗烈德在經曆幾次失敗後終於戰勝了丹麥人。兩年後,他又迫使丹麥人同英格蘭簽訂了和約,給丹麥人限定了疆界。阿爾弗烈德成為英國的民族領袖,被稱作“阿爾弗烈德大帝”。

  公元10世紀初期,大不列顛島上的丹麥人和盎格魯人開始了大融合。13世紀,威爾士人被蘇格蘭征服。到了18世紀蘇格蘭正式劃入英國版圖。

  意、德、法三國的形成

  查理大帝在位時,查理曼帝國有著強大的軍事力量,用武力征服了西歐的廣大土地。公元814年,查理大帝撒手人世。

  似乎是查理大帝把他一家人的光輝全部占盡了,他的兒子,皇位繼承人路易,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宗教上。他從早到晚不知要作多少禱告,這些禱告並不能讓他的國家興旺發達。麵對一個不理朝政的君王,臣民開始蔑視他,就連他的三個兒子也不把他放在眼裏,有時還拿他尋開心。路易隻好在當了三年皇帝後,把國土一塊塊地分給兒子們去管理。

  長子羅退爾獲得了帝國東部,次子丕平得到了亞奎丹,三子路易獲得了日耳曼南部巴伐利亞及其他附近地區。老路易還定長子為帝國繼承人。他的第四個兒子禿頭查理成人後,也提出了分一塊土地的要求。但老路易的土地都分完了,再也沒有辦法滿足老四了。禿頭查理可不願意,他有事沒事都纏著老路易。老路易隻好將禿頭查理的糾纏轉嫁到另三個兒子身上。

  老路易對四兒子查理歎了口氣,說:“你的要求,我會給你答複的,但我現在又能怎麽辦?你的哥哥們,肯定不同意給你土地。”禿頭查理根本不理老路易,他冷笑著說:“哼,那我不管,誰讓你從沒有想到過我的呢?如果你不答應,那我就會天天來跟你吵,叫你不得安寧。”在老四的吵鬧聲中,老路易隻好給他想辦法。於是,老路易要推翻以前的分封,要求為他的老四讓出一塊土地。這下,他那三個兒子可不答應。於是,一場關於分割土地的戰爭在所難免了。

  公元838年,次子丕平去世。其餘三個兒子都要得到他的那塊土地,吵來吵去,也沒分出個所以然。又過了兩年,老路易在爭吵聲中一命嗚呼。老路易的死並不能讓三個兒子平靜下來,他們反而認為機會來了,公元842年,老三路易和老四查理公開發表了反對老大的誓言,並對他發動了進攻。老大羅退爾抵擋不住,他惟有和兩個弟弟坐下來和談。公元843年,三兄弟在凡爾登締結了《凡爾登條約》,從而正式將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

  條約規定,老大羅退爾獲得帝國中部,地域範圍是北起北海,從萊茵河下遊以南,包括尼羅河流域,直到意大利中部的一長條土地,並可以號稱中王國;老三路易的權力範圍在萊茵河以東,號稱東法蘭克王國;老四禿頭查理獲得些爾德河和纓斯河以西的地方,號稱西法蘭克王國。

  查理曼帝國就這麽解體了。在分立的三個國家中,最難管理的是老大的中王國。這片土地上的民族最多,大多數民族之間不來往。這裏一直是老三和老四爭奪的目標。羅退爾死後,領土都被分割完了。意大利半島的北部為意大利王國,中部為教皇領地和托斯坎尼、斯波羅托等大封建主領地。南部地區被東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所分割,後來又建立了西西裏王國。在整個中世紀,意大利一直處在四分五裂中,直到近代才統一起來。

  公元870年,東法蘭克王國和西法蘭克王國訂立了《墨爾森公約》。他們隻允許羅退爾的後裔保留意大利的領地,而其餘部分則完全由他倆瓜分。至此,形成了近代歐洲三個主要國家意大利、德意誌和法蘭西的基本領域。

  西法蘭克國家的居民主要說羅曼語和法蘭克語,隨著時光的推移,兩個民族漸漸合二為一。

  有五十萬平方公裏的東法蘭克王國由於管理不利,實際上分裂成了薩克森、士瓦本、巴伐利亞、法蘭克亞等四個獨立的公國,不久又並入了洛林公國。加洛林王朝一直維持到公元911年。又過了八年,薩克森公爵亨利繼承王位(稱亨利一世),建立薩克森王朝。他把各諸侯國統一起來,形成了德意誌國家。

  在西法蘭克王國,由於禿頭查理的能力並不強大,他的權力也在日益減少。公元987年,各諸侯擁立公爵休·加佩為王,從此一個新的王朝誕生了,法蘭西也成為西歐一個穩定的封建國家。

  伊斯蘭教曆

  世界上最早的陽曆,是由古埃及人創造的;而世界上最早的陰曆,則分別由古巴比倫人和我們的祖先所創造。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使用的陰曆,和我國夏朝(公元前21世紀到前16世紀)使用的陰曆相似,都是每隔兩到三年設置一個閏月,使它和地球環繞太陽一周的時間互相對應。這類陰曆在紀年方麵,可以說是和陽曆完全一致。所以,有人把古巴比倫的陰曆和我國的夏曆稱為“陰陽曆”。

  那麽,世界上有沒有純粹的陰曆呢?有,那就是穆罕默德創建的伊斯蘭教曆(又名“希吉來曆”,中國舊稱“回曆”)。它是一種純粹的陰曆,和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並不對應。請看下列兩個日期:伊斯蘭教曆的元年元旦,就是穆罕默德進入麥地那的第二天(公元622年7月16日)。教曆元旦比陽曆(公曆)元旦要晚六個半月。

  卡立德進軍大馬士革城下,是在伊斯蘭教曆14年1月16日,即公元635年3月11日。教曆一月比陽曆(公曆)一月隻晚一個多月。

  時間僅僅相隔13年,教曆的一月,就從炎熱的盛夏變成了春寒料峭的初春。

  教曆究竟是怎樣紀年的呢?伊斯蘭教曆以月亮圓缺一次作為一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12個月為一年。每個月平均29天半。但是,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要略多於29天半,所以,每隔兩到三年要加閏日一天。這樣,教曆的常年是每年354日,閏年是355日,比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實際時間365日又5小時48分40秒,要少11天左右。因此,教曆的紀年和陽曆(公曆)很不一致,也和我國所用的陰曆(夏曆)不一樣。例如,從教曆創始的一年(即公元622年)到公元1931年,公曆和夏曆都經曆了1310個年頭,而教曆由於每年要少11天左右,所以經曆了1350年。教曆比公曆和夏曆要多出整整四十年。

  正因為教曆是純粹的陰曆,所以它和四季無關。譬如說,今年的教曆元旦在夏季,那麽,八年以後教曆的元旦就在春季,16年後教曆的元旦卻在冬季,而24年後教曆的元旦則移到了秋季。

  為了區分四季,便於農作物的耕種和收獲,阿拉伯人民又創造了一種陽曆。這種陽曆以“春分”日(公曆3月21或22日)為一年的開端,平年365日,閏年366日。但是,這種阿拉伯陽曆隻用來計算耕作的日期,並不用來紀年。

  阿拉伯數學成就

  小學裏學算術,中學裏學代數、幾何、三角,從來都沒有離開過阿拉伯數字(0、1、2、3、4、5、6、7、8、9)。日常生活中,商業貿易中也常常接觸“阿拉伯數字”。甚至在音樂簡譜裏,也借用“阿拉伯數字”來作音符。其實,“阿拉伯數字”並不是阿拉伯人發明的。

  在很早以前,阿拉伯人用二十八個字母作為記數符號。後來歐洲人使用的羅馬數字(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傳入阿拉伯。這種複雜反複的羅馬數字,仍給數學演算帶來許多不便。在公元8世紀,阿拉伯大量地有組織地翻譯外國學術著作。從印度的數學著作中,阿拉伯人發現了兩種數字,一種叫印度數字,另一種叫塵土數字,就是現在我們通用的0、1、2、3、4、5、6、7、8、9.據說,因為印度人用粉末土在平地上書寫這些數字,所以稱塵土數字。

  阿拉伯人發現這種塵土數字具有簡捷、便利的優點,就開始在阿拉伯帝國全境推廣使用它。這時,摩洛哥人和西班牙人也開始接受和使用這種塵土數字。

  在公元8世紀中葉,阿拉伯帝國在國際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當阿拉伯人使用和推廣印度的塵土數字之後,塵土數字就通過西班牙人傳入歐洲,漸漸地代替了繁冗的羅馬數字,並逐步傳播到世界各地。人們隻知道這種書寫簡單明了又方便演算的數字是從阿拉伯傳來,而且當時阿拉伯文化的發展正是繁榮昌盛之時,所以就認為這種數字符號是阿拉伯人發明的,稱之為“阿拉伯數字”。阿拉伯人使塵土數字在世界範圍內推廣,這正是他們對數學的一個重大貢獻。

  除傳播“阿拉伯數字”外,阿拉伯人在代數、幾何、三角方麵都有所貢獻。

  阿拉伯人已經知道二次方程式有兩個根,他們可以用二次曲線解三次方程式或四次方程式,並能用代數方法解幾何題。

  在幾何學方麵,他們會用幾何作圖解三次方程式,求出未知數。他們還將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率,精確到小數點後五位。

  在三角學方麵,阿拉伯人掌握了球麵三角形的基本原理,並首先使用了正切、餘切、正割、餘割、正弦、餘弦的概念,還發現了正切與餘切、正割與餘割、正弦與餘弦之間的三角函數關係。

  在阿拔斯王朝時代,有一位著名的阿拉伯數學家叫花拉子密,堪稱當時的阿拉伯數學泰鬥。花拉子密發明了代數符號,例如他用阿拉伯語的一個字母代表未知數,用“丁”代表未知數的平方。花拉子密的主要著作之一《積分和方程計算》,直到文藝複興時期還被歐洲各大學作為主要的數學教材。據說花拉子密還曾參與對地球周長的測量,他的數學才能在天文學領域也得到發揮。

  阿拉伯數學的發展,促進了與數學相關的天文學、物理學、化學、醫學、地理學等諸門學科的發展。

  阿拉伯數學的發展,同樣大大地推動了阿拉伯商業貿易的發展。

  麥加朝覲

  伊斯蘭教聖城麥加

  沙特阿拉伯西北部漢誌境內的伊斯蘭教聖地麥加城,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生地,也是伊斯蘭教的發源地。那裏有一座非常著名的建築,叫克爾白,又稱天房。據說“天房”是由先知伊卜罕和他兒子伊斯瑪儀所建的一座古廟。在它的東南隅,鑲嵌著一塊黑色的隕石——玄石。相傳也是這位先知的遺物。

  這座方形石殿不太大,僅長12米,寬10米,高15米,看起來普普通通,但它卻是億萬穆斯林心目中至高無上的聖殿。自從公元623年克爾白被定為穆斯林的禮拜方向後,麥加城就成了世界穆斯林的朝拜中心。

  每到回曆12月,成千上萬的穆斯林就會不顧路途遙遠、氣候炎熱,或徒步、或騎駱駝、或乘車船,跋山涉水,漂洋過海,從世界各地奔赴麥加朝覲克爾白。一到這裏,不同國家的伊斯蘭教徒,就用不同的語言,盡情地高呼“安拉!安拉!”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規定,每個身體健康、有經濟能力的教徒,不論男女,一生都要到聖地麥加朝覲克爾白一次。因此朝聖麥加,吻拜黑石,祈求安拉賜福,是每個穆斯林心中神聖的大事。即使是非常貧窮的穆斯林,也要千方百計地想辦法了卻這一胸中的夙願。

  目前全世界的穆斯林共有10億左右,占世界人口總數的1/5.每年到麥加朝覲的就有100多萬,最多的一次為200萬人。不少人在朝覲途中遇難喪生或得病去世,成了虔誠的殉教者,許多人得到了“哈隻”的宗教稱號。

  早在伊斯蘭教創立之前,克爾白就已經存在了。據《古蘭經》記載:“為世人而創設的第一座房子是在麥加的那所吉祥的克爾白,這是全世界的向導……凡入其中的人都得安寧。”傳說真主安拉命先知伊卜拉欣及其兒子伊斯瑪儀修建克爾白。當父子二人奉命修建即將竣工時,還差一塊石頭。伊卜拉欣命兒子去尋找。當伊斯瑪儀找來石頭時,看見父親已經在那裏砌上了一塊黑色石頭。他非常奇怪,就問父親:“這塊石頭是誰搬來的?”父親答道:“是天使從天上帶下來的。”這塊石頭就是克爾白中那塊著名的黑石,它本是從空中墜落下來的隕石。穆斯林把它視為神聖之物,每當朝覲時,都要吻它一下,以此來表示對神的尊敬。

  克爾白建成後,安拉再次命令伊卜拉欣:“你應當在眾人中宣告朝覲,他們必須從遠道徒步或乘瘦駝到你這裏來。”伊卜拉欣於是大聲宣告道:“眾人啊,來此古屋朝覲吧!這對你們來說,已經成為了必須遵守的製度。”從此,克爾白便成為穆斯林朝拜的聖地,牽動著億萬伊斯蘭教徒的心。

  在曆史上,克爾白多次毀於戰火和水災,但每次重建都一次比一次修複得好。據說,曾有一個朝代用大量金子裝飾克爾白內部及其四周的柱子,使這座聖殿一度變得金碧輝煌、光彩奪目。今天人們所看到的克爾白是1630年奧斯曼帝國時期所修複的。殿內用3根沉香木柱支撐著屋頂。石殿的四角依所朝方向而分別稱作伊拉克角、敘利亞角、也門角和黑色角(因黑石靠近該角而得名)。殿門位於東北方向的牆上。

  克爾白是一座聖潔無比的神殿。為了保持它的潔淨,人們每年都要對它進行兩次大規模的洗刷,一次在回曆7月,一次在回曆12月。洗刷天房時,還要舉行隆重的宗教儀式,連沙特阿拉伯國王都要親臨現場參加洗刷。然後,把洗刷過的水收集起來,連同笤帚什物一起作為“聖物”分給朝覲者。平時,克爾白天房用黑色錦緞幔帳所罩蓋,幔帳上麵用金線繡著《古蘭經》的經文。幔帳是從埃及運來的,每年都要更換一次,更換前也要舉行隆重的儀式,然後將它罩在天房之上。換下的舊幔帳被裁成許多小塊,全部作為“聖物”出售。

  參加朝覲的人,一律不穿平時的衣服,統統隻用兩塊白布纏身,以示不分貧富,一律平等,在朝覲時期,不準爭吵,不準結婚、不準宰牲、不能打獵,不準折樹,以表示完全的虔誠。參加麥加大朝的人隻有經過一係列複雜的活動,才能得到“哈隻”的宗教稱號。

  如今,麥加朝覲早已超出單純的宗教意義,成為整個阿拉伯世界文化的一大景觀。

  醫中之王阿維森納

  公元10世紀末,阿拉伯各地到處傳誦著名醫阿維森納的各種新奇故事。

  有位郡王患了一種奇特病症,整天瘋瘋顛顛,胡言亂語。上百名醫生、巫師給他治過病,都毫無效果。當時才18歲的阿維森納,也自告奮勇地到郡王府去,要求給郡王看病。可是郡王府的衛士見他歲數小,連門也不讓他進。阿維森納就根據人們對郡王病情的傳聞,寫了一份診斷書送進府中。郡王的近臣一看,大為驚歎,立即傳他進府。阿維森納沒有給郡王吃藥,而是采用一種特殊的精神療法。幾天以後,郡王便神誌清醒;一個月以後,完全恢複正常。

  從此,阿維森納聲名大震。遠近的人都來爭著請他診病,並且稱他為“醫中之王”。郡王為了表示感謝,特準他查閱王室圖書館的一切圖書資料。得到了這個機會,阿維森納便手不釋卷,如饑似渴地博覽群書,從此醫術更加高明了。

  阿維森納於公元980年出生在布哈拉(今蘇聯烏茲別克)附近的一個小鎮上。他從小聰明好學,10歲時就能誦讀阿拉伯和波斯的文學作品;僅僅學過六種幾何圖形,就舉一反三地演繹出了當時已經很深奧的幾何學。到16歲,他的醫學知識已經非常淵博;成名以後,通過診斷實踐,又積累了豐富的治病經驗。

  阿維森納年輕時,國家遭到了戰亂,他到處飄泊流浪。後來,他給國王治愈了重病,因而被任命為大臣。但是,由於他對醫學科學的態度十分認真,又不善於應酬奉迎,常常受到朝中權貴們的排擠。有一次,宮廷發生內訌,王室衛隊誣稱他暗藏奸黨,突然闖進他的官邸,把財物搶劫一空。不久,國王死去,王子之間爭奪王位,鬥爭更加激烈。有人就乘機指控他不信真主,宣傳異端邪說,把他投入監獄。直到新的國王即位,才把他放出來,任命他為侍臣和科學顧問。

  1037年,在與突厥人作戰中,阿維森納隨軍行動,途中突患急症,自醫無效而逝世,時年57歲。他逝世的地點是古代波斯。至今,在伊朗西北部的哈子丹,還有他的墳墓。

  阿維森納遺留下100多種科學著作,其中醫學著作有16種。他的醫學巨著《醫典》,不僅繼承了希臘的古典醫學遺產,而且吸收了古代中國和印度的醫藥學成就,全書100餘萬字,對各種疾病及治療方法都有詳盡論述。在中世紀,歐洲文化科學正處在愚昧落後時期,到處都有庸醫、巫師害人,而阿維森納卻非常重視醫學科學的研究和實踐,這使他的《醫典》更加顯示出重要的價值。《醫典》由於內容豐富、實用,因此,中世紀以來,被歐洲各國奉為醫學經典。從12世紀開始,西班牙人首先把它譯成拉丁文,接著猶太人又加以注釋;許多大學,如意大利索勒諾大學、德國萊比錫大學、法國蒙貝裏埃大學等,都采用《醫典》做教材。後來,《醫典》也傳到了中國。

  除了醫學上的貢獻以外,阿維森納在天文學、哲學、神學、地質學乃至詩歌等方麵,也有很多貢獻。他的天文著作有11種,哲學和神學著作達60種之多。

  奧古斯丁的神學影響

  奧古斯丁是羅馬帝國衰落時期最偉大的神學家,他的著作深深地影響了整個中世紀基督教的教義和觀念,這種影響延續至今。他的神學曾在中世紀西歐基督教會中居於最高權威的地位,他被教會奉為聖人。

  354年,奧古斯丁生於塔加斯特城(現為阿爾及利亞的蘇克阿赫斯特),距沿海城市希波(現在的安納巴)南約45公裏。他父親是異教徒,母親是虔誠的基督徒。因此,奧古斯丁出生時沒有受過洗禮。

  少年時代,奧古斯丁的聰明才智就已表現出來。16歲時,他被送到迦太基學習。在那裏,他與一位女子同居,有一私生子。19歲時,他決定學習哲學,不久便皈依摩尼教。該教由摩尼在大約240年創立。年輕的奧古斯丁認為它既成熟又富理性。但是,經過9年多對摩尼教的研究,他漸漸對該教感到失望。29歲那年,他來到羅馬,稍後又到米蘭,成為那裏的修辭學教授。

  奧古斯丁開始了解新柏拉圖主義,該學說是公元3世紀時柏羅丁對柏拉圖哲學的發展和修正。當時的米蘭主教是瓦勒裏,他的多次講道使奧古斯丁了解到一種麵貌全新的、更為成熟的基督教。32歲時,他態度完全改變,從過去的懷疑論者轉變成為基督教熱忱的支持者。

  391年,奧古斯古成為希波城的主教助理。5年後主教去世,奧古斯丁繼任,成為希波城的新主教,時年42歲。此後他一直在這個城市中生活,直至去世。

  雖然希波是一個很不知名的城市,但奧古斯丁的輝煌成就卻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宗教領袖。他身體孱弱,在文書們的幫助下,他撰寫了大量宗教著作。流傳至今的大約有500多條訓誡和200多封信函。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上帝之城》和《懺悔錄》。《懺悔錄》這部世界著名的自傳體著作,是他在40歲時寫作完成的。《上帝之城》是一部鴻篇巨著,全書共22卷。奧古斯丁在書中係統地闡述了自己的宗教和曆史哲學。

  奧古斯丁的許多通信和訓誡,是對摩尼教和當時基督教中持不同政見的多納圖斯派和貝拉基信條的批判。他同貝拉基主義者之間的激烈辯論,成為他宗教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貝拉基原是一名英格蘭修士,大約400年來到羅馬闡述他的神學教義。他認為,人生本來是清白的,既可選擇行善,也可選擇作惡。依靠個人正確的生活態度努力工作,即可獲得靈魂自救。

  羅馬教會由於奧古斯丁著作的影響,貝拉基學說被宣布為異端,貝拉基本人則被逐出羅馬,開除教籍。按照奧古斯丁的說法,所有的人都有亞當那樣的罪過,人類不可能通過自身的努力和辛勤工作而獲得拯救,必須依靠上帝。雖然這一思想以前就存在,但奧古斯丁強化了這些觀念。他把這種思想寫入了基督教信條中。奧古斯丁堅持認為上帝已經知道誰能或者不能得到拯救。這種宿命論的觀點,對後來的神學家,如托馬斯·阿奎那和加爾文,產生了很大影響。

  奧古斯丁生活在羅馬帝國走向衰落的年代。公元410年,羅馬城被阿拉裏克領導的西哥特人洗劫。劫後餘生的羅馬異教徒自然認為,羅馬人受到懲罰是因為拋棄了古代的神去信奉基督。奧古斯丁在著名的《上帝之城》一書中反駁了這種對基督教的指責。書中完整地闡述了他有關曆史哲學的觀點,該學說影響了歐洲以後的發展。他認為,無論是羅馬帝國、羅馬城,還是地球上任何一個城市,最重要的是“天堂城”的發展,換句話說,即人類精神的進步。促成這種進步的載體當然是教會(“在教會之外的靈魂不能獲救”)。因此,帝王不管是異教徒、基督教徒,還是野蠻人,都不如教會和教皇重要。

  奧古斯丁的論著形成了龐大的複雜的體係,但最基本的基礎和中心是精神高於物質,上帝高於一切。他認為上帝創造了一切,上帝主宰一切。上帝給人的啟示是人們獲得智慧和認識真理的源泉,人類中有一部分人可以得救,他們升入天國是因為上帝的恩惠。

  他是基督教正統派的神學體係的集大成者。在中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裏,他的神學在西歐教會內居於最高權威的地位。直到今天,奧古斯丁的名字還為基督教世界所推崇。

  奧古斯丁是中世紀黑暗降臨前的最後一位偉大的神學家。他的著作構成的教會教義的主要輪廓一直統治著整個中世紀。他對於拯救、性和原罪說的見解及其他一些觀點都具有影響力。

  公元630年5月,日耳曼族汪達爾人,包圍了希波城。同年8月26日,76歲的奧古斯丁在被圍的希波城內告別人世。

  貧苦樵夫阿裏巴巴有一次砍柴時,無意中發現了強盜們埋藏財寶的山洞,他便隨手拿了一些財寶回家。這事讓他哥哥卡辛知道了,阿裏巴巴分給了哥哥一半財寶。可是貪婪的卡辛卻並不滿足,又去洞裏取財寶,結果被強盜發現殺死了。40個強盜還想殺害阿裏巴巴,反而被機智勇敢的女仆美加娜設計除掉了。這個故事的名字叫《阿裏巴巴和四十大盜》,出自阿拉伯民間故事總集《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多數來源於古代波斯、埃及和伊拉克的民間傳說。雖然大多數帶有神話色彩,但他的核心內容,則是對善良人民的歌頌,對邪惡罪行的抨擊,因而具有強烈的人民性,千百年來深受世界人民的歡迎。

  在這部人們熟悉的著作裏,類似於《阿裏巴巴和四十大盜》的故事還有很多,如《駝背的故事》講的是一個人為了治好駝背,他先被猶太醫生踩,被皇帝廚師總管用錘子敲,最後又被基督教商人用拳頭打,最後被活活弄死了;《漁翁的故事》寫漁翁從海中撈出一個膽形的黃銅瓶,因打開封錫而無意中放出了魔鬼。他憑著自己的機智又將魔鬼重新騙回瓶裏,並蓋上封錫,把瓶子拋入大海。此外,還有《巴格達竊賊》、《女人和她的五個追求者的故事》、《巴索拉銀匠哈桑的故事》、《辛伯達航海旅行的故事》等等。

  《一千零一夜》中共有134個故事。據說,這些故事是一個叫山魯佐德的女子講述的。在古代有一個薩桑國,國王山魯亞爾打獵時無意中發現王後與人私通,便一怒之下將她殺了。從此,這位殘暴變態的國王更厭惡婦女,要對所有的婦女進行報複。他決定每天娶一位女子,第二天便把她殺掉再娶。國中的百姓十分恐慌,紛紛攜妻帶女遠走他鄉,弄得城中十室九空。就這樣,國王還命令宰相每天送一個女子進宮。有一天,宰相找遍了全城也找不到一個女子,他生怕國王問罪,便憂愁地回到家裏。他的女兒山魯佐德得知此事後,決心犧牲自己拯救全國的女子,於是挺身而出,自願嫁給那位“殺人魔王”。當天晚上,山魯佐德給國王講了一個十分曲折動人的故事,引起了國王的極大興趣。天亮了,故事正講到精彩處,國王想知道後來的故事情節,於是決定聽完故事後再殺她。可是第二天天亮時,故事講到精彩處又打住了,國王隻好又決定暫不殺她。就這樣,山魯佐德講了一個又一個,大故事中又套有小故事,每個故事都十分精彩迷人。她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連續講了一千零一夜,終於使嗜殺成性的國王受到感動而悔悟,不再殺害無辜的少女,並與山魯佐德結為夫妻,白頭到老。後來,人們把這些故事匯編成書,就命名為《一千零一夜》。

  其實,《一千零一夜》並不是山魯佐德一個人創作的,它是由無數個民間故事匯集而成的故事總集。這些故事,很早就在民間口頭流傳著,約在公元8世紀出現了早期的手抄本,到16世紀基本定型。在長達800多年的形成過程中,民間藝人和文人學者又進行了不斷的補充和再創造,使故事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完善,並最終形成今天這樣的規模。

  《一千零一夜》是一部規模宏大的民間故事集,它包容著神話、傳說、寓言、童話以及有關航海、宮廷、婚姻、愛情等各類故事,主人公既有王臣、商賈、庶民,也有天神、妖魔、靈物,涉及的領域和事物十分廣泛。這些故事充分表現了阿拉伯人民的美德、智慧、鬥爭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真實地反映了中古阿拉伯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願望。

  故事的語言通俗易懂,生動感人,還使用了大量的比喻、重疊、反複等手法。因此,可以說《一千零一夜》是中古阿拉伯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代表阿拉伯民間語言和文學最高成就的一座豐碑。

  《一千零一夜》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地流傳著。十字軍東征時期,《一千零一夜》傳到歐洲,出現了各種文字的譯本,一時形成了“東方文化熱”。傳到中國時,我國把它譯成《天方夜譚》。“天方”即“天房”的誤音。在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城內,有一座信徒們朝奉的聖地叫“天房”。我國自明代以來就稱阿拉伯國家為“天方國”。阿拉伯人民常在夜間舉行晚會,講述民間故事。“夜譚”(“夜談”)即在夜間講故事的意思。《天方夜譚》書名由此而來。

  《一千零一夜》對世界文學產生過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許多作家都借鑒了《一千零一夜》一書的“框架”結構創作自己的作品,如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談》,英國作家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等都是受它的啟發和影響,采用“框架”結構創作而成的。還有許多作家也從中取過材,如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的喜劇《終成眷屬》,法國戲劇家萊辛的《智者納旦》等都取材於《一千零一夜》。法國啟蒙運動學者伏爾泰說他讀了《一千零一夜》4遍以後,算是嚐到故事體文藝的滋味了。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希望上帝使他忘記《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情節,以便再讀一遍,重溫書中的樂趣。《一千零一夜》對音樂和美術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不少作曲家和畫家,就是根據書中的故事才創作出許多優美動人、情趣盎然的歌劇和圖畫的。

  因此,《一千零一夜》不僅是阿拉伯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

  1982年,埃及著名作家納吉布·馬哈福茲借用《一千零一夜》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編寫了13個各自獨立又互有聯係的故事,寫成了《續天方夜譚》,並由此而獲得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此項殊榮的阿拉伯語作家。

  迦梨陀娑的不朽詩劇

  迦梨陀娑不僅是印度梵語文學中最偉大的詩人,也是一位享譽世界的作家。他的長詩《羅怙世係》、《雲使》和詩劇《沙恭達羅》、《優哩婆濕》既是印度文學寶庫中的珍品,也是世界文學天空中光彩奪目的星體。

  迦梨陀娑生活在公元5世紀印度笈多王朝時期,關於這位大詩人的生平事跡,因缺少資料,至今還是個謎。隻知道他大概出生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一個婆羅門(印度古代的僧侶貴族,世代以傳教等為專業)家庭裏。

  他一生寫了不少作品,最有名的是他用古印度文言(即梵文)寫的七幕詩劇《沙恭達羅》。

  “沙恭達羅”即“孔雀女”的意思。詩劇描寫的是國王豆扇陀和沙恭達羅的故事。

  一天,豆扇陀率領一隊仆從到城外去打獵。他為了追逐一隻小鹿,隻身騎馬奔馳到很遠的地方。在那裏,意外地遇見了年輕美貌的修女沙恭達羅。兩人一見傾心,私下成了親。豆扇陀臨別時,指著天地發誓,並留下一隻寶石戒指作為紀念,聲稱回宮以後立即來迎娶沙恭達羅。

  沙恭達羅日盼夜等,不見國王身影。她朝思暮想,神思恍惚,得罪了一位仙人。仙人大怒,發出詛咒,說她的情人一定會把她忘掉,隻有當他看到自己留下的紀念品時才能恢複記憶。

  不久,沙恭達羅生了孩子,等了幾年,她抱著孩子和送親的人一起到城裏王宮裏去找國王。在路上,她一時疏忽,竟把國王贈給她的寶石戒指遺失了。到了宮裏,國王果然不認識她,並且惡毒地誣蔑她是蕩婦。當國王被沙恭達羅和送親的人駁得理屈詞窮時,他竟耍賴道:“我欺騙她又會怎樣呢?”

  沙恭達羅沒有被國王收留,回家又不行。在絕望中,她化成一道金光,被一位仙女接上天去了。

  後來,一個漁夫在一條大魚的肚子裏找到了那隻戒指,把它獻給國王。國王一見戒指,立刻恢複了記憶,想起了沙恭達羅,悔恨交加。最後國王終於找到了沙恭達羅和她的兒子,夫妻父子團圓了。這個兒子後來繼承了王位,而且是印度傳說中最古的一個國王。

  這個詩劇是從古典長詩《摩訶婆羅多》中取材的,寫的雖然是國王豆扇陀和沙恭達羅的戀愛和婚姻故事,但反映了當時印度社會的生活麵貌。詩劇對統治者的虛偽欺騙進行了揭露和暴露,對沙恭達羅這個天真善良、敢於抗爭、渴望自由和幸福的少女,進行了熱烈歌頌。這個詩劇千百年來一直受到印度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

  《沙恭達羅》之所以時至今日仍享有世界性的聲譽,就在於它將一個普通的題材、一個司空見慣的愛情故事,寫得異常生動感人、真摯細膩,並使劇中的戲劇性和抒情性達到了高度而完美的結合。

  迦梨陀娑不僅是一位大戲劇家,還是一位大詩人。他寫的詩歌流傳下來的共有四部。他的長篇抒情詩《雲使》,共有115節,著重描寫了一對夫妻生離死別的悲傷。詩中寫一個被貶謫到南方山中的藥叉(財神的奴仆)想念妻子。他仰望天空,托空中向北飄去的雲雨帶信給自己的妻子。他想象雲雨經過的道路,想象雲雨見到妻子時,妻子是如何憂傷。他托雲雨向妻子轉達自己的想念,並且安慰妻子說不久就可以團圓。詩歌想象豐富,感情真摯,語言優美動人,是梵語古典文學中的傑作。

  迦梨陀娑的詩篇和劇本,不但是印度古典文學中的不朽之作,而且是世界文學的光輝遺產。他的詩劇《沙恭達羅》和長詩《雲使》,早在800年前就隨著佛經傳入我國,並很早就有藏文和漢文譯本。1956年,他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許多國家舉行了紀念他1500周年活動。當時我國首都北京還上演了他的詩劇《沙恭達羅》,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

  日本大化改新

  公元645年(日本皇極天皇四年)6月12日,日本飛鳥板蓋宮太極殿上氣氛肅穆。這一天日本朝廷正在接見“三韓”的使者,舉行“受貢”儀式。隨著“嘎吱吱”的一陣響聲,宮門全部關閉,中大兄皇子突然拔劍刺殺了大貴族蘇我入鹿,在場的許多貴族大驚失色。原來這是中大兄皇子聯合中臣鐮足等人為改革而發動的政變。

  646年元旦,新政權頒布了《改新詔書》,並全力向全國貫徹。日本孝德天皇仿效中國的作法,建年號為“大化”,因此這次前所未有的改革運動,史稱“大化改新”。

  日本是由幾個大島和若幹小島組成的國家。在古代,這種島國的特點之一是內部矛盾必須自己來解決,外部勢力很難加以幹涉,大海在那時還是人們與外界交往的最大障礙,所以自身的改革極其必要。公元3世紀以後,日本本州地區出現了一個較大的政權——大和國家。大和國家原來局限於本州中部的大和地區。在不斷的擴張中,大和國家逐漸占領鄰近地區,領土越來越大。5世紀時,這個國家已經統一了現在日本的大部分地區,今天的日本國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和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天皇。

  大和國家在擴張過程中,不斷占有周圍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並將其分配給皇室成員和大貴族。大和國家把土地分為屯倉和田莊兩部分,前者屬於皇室,後者屬於貴族。同時勞動人民也被分成兩部分,一小部分是奴隸,主要用於家內勞動,另一部分是部民,主要用於生產勞動。部民是日本國家形成過程中的特殊現象。在大和國家向外征服的過程,一些歸順的部落和被征服的部落被集體安置下來,保留了原來的部落組織,在原有土地上繼續生活,有許多仍保留著原來的原始血緣關係;此外還有一些專門從事專業生產的部落,其勞動者也稱作部民。在當時,部民和奴隸大約占日本人口的一半以上。在貴族和部民之間是大批平民,他們的地位由於財產的變化也在變化,時刻有淪為部民的危險。

  大和國家在基本上統一了全國之後,失去了繼續向外擴張的地理環境,內部開始了爭奪。一些較大的貴族極力想獨自控製中央政權,從中獲得更大的利益。6世紀之前,比較強大的物部氏控製朝政。後來新興的蘇我氏強大起來,打敗了物部氏,奪得了中央的控製權,扶植有利於自己的天皇。蘇我氏家族不可一世,下麵的中小貴族也瘋狂地兼並土地,殘酷地剝削部民,許多平民的土地也被剝奪,土地和財富不斷集中,社會矛盾空前尖銳。在這種情況下,奴隸、部民和平民紛紛起來造反,抗稅逃亡。

  公元6世紀,日本整個社會已處於混亂狀態。統治階級不得不考慮如何找出更好的統治方法,以取代過時的部民製。於是在日本出現了向中國學習的改革。改革是從上層開始的。蘇我稻目(?—570年)是改革的代表人物。他曾任兩朝天皇的大臣,在朝廷中掌管財政。他本人與中國的來日人員交往很多,與大陸的移民有著良好的關係。當時,與日本一海之隔的中國社會發展程度較高,向中國學習是一些上層貴族青年的時尚。早在公元5世紀,日本就與中國南朝的劉宋和朝鮮的百濟交往密切,亞洲大陸上先進的文化和科學技術不斷進入日本。蘇我稻目於555年在吉備五郡設立過屯倉,但部民逃跑的很多。後來他試用了編製戶籍的辦法,取得了良好效果,部民很少逃跑。這種作法得到了天皇的獎賞。采用建立戶籍的辦法,使過去以部為單位受奴役的田部民,變成以戶為單位的小生產者。這些小生產者直接向國家交納年貢,實際上成了自由的國家農民。但是改革的主張遭到了朝廷中頑固勢力的反對。物部氏的物部尾輿是掌管軍事的大貴族,他極力維護舊有的統治方式。引起雙方直接衝突的事件是佛教信仰問題。522年,百濟王獻給日本佛像和佛經。在朝廷上,欽明天皇詢問君臣可否崇拜佛教。稻目主張崇拜佛教,以佛教來統一全國的思想,尾輿堅決反對,認為佛教會給日本帶來災難,不如仍然崇拜原來各個氏族的神。

  半個世紀後,兩個對立的勢力再次交鋒。587年,欽明天皇去世,因皇位繼承問題,稻目之子蘇我馬子與尾輿之子物部守屋進行了決戰。物部氏被打敗,蘇我馬子控製了朝廷。594年,由天皇下詔,提倡佛教,為了提高日本的國際地位,聖德太子在與中國加強來往的同時,不再以臣相稱,而是采取了對等的稱呼。他還向中國派遣大批留學生。但是聖德太子的改革隻是一個準備,並沒大力推廣開來,頑固勢力還相當強大。622年,在聖德太子死後,蘇我氏害怕進一步的改革損害蘇我氏獨攬朝政,於是殺死了聖德太子的兒子山背大兄皇子,使剛剛開始的改革夭折。但是改革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

  蘇我氏的專權遭到朝野反對。645年6月12日,中大兄皇子聯合中臣鐮足等人在接見三韓使者的儀式中,突然發動襲擊,刺殺了蘇我氏的代表人物蘇我入鹿,接著立即在奈良組織軍隊,嚴加防衛。13日,蘇我入鹿的父親走投無路,被迫自殺。14日,革新派人物組成了以改革派人物中大兄皇子、中臣鐮足為核心的集團,廢黜了蘇我氏擁立的天皇,擁立中大兄的舅舅輕王子繼位,稱教德天皇,並效仿中國的作法,建年號“大化”,遷都難波(今大阪)。646年正月元日,新政權頒布了《改新詔書》,並全力向全國貫徹,新政權在全國各地登記人口和檢查田產。為了表示改革的決心,這年3月,中大兄皇子毅然將自己的莊園和部民獻給了國家。此舉果然奏效,其他一些貴族也效仿起來。701年,改革大有成果,朝廷又發布了《大寶律令》,使改革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來。大化革新是個逐步的過程,大約經曆了半個世紀,改革的綱領在實施中也不斷完善和修改。大化革新之後,日本在經濟方麵廢除了部民製,建立起封建土地國有製。在政治方麵,廢除了貴族的世襲特權,建立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在軍事上,實行征兵製,在京師設立了五衛府,在地方設軍團,所有軍隊一律歸中央統一指揮。

  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產力,完善了日本的統治製度,奠定了日本的國家發展方向。從此,日本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大化革新促進了日本的經濟發展,使日本由奴隸社會製逐漸地過渡到封建社會。但也留下了鐮足專權的禍根。公元前669年,因中臣鐮足參與大化革新有功,天皇賜姓藤原。後來藤原氏采取與皇室聯姻等手段,控製朝政近500年。

  玄奘西行

  《西遊記》是我國明朝文學家吳承思的不朽名著,深受中外讀者所喜愛。《西遊記》講述了唐僧師徒四人不畏艱險,勇鬥惡魔,最終取得真經。雖然故事情節大多是作者藝術虛構的,但作者的確是依據唐朝三藏法師到印度取經這一事實,才著成這部傳世之作。三藏法師很有誌氣,他為了什麽要去印度取經呢?

  唐僧姓陳,名煒,生於公元600年。他的二哥是洛陽淨土寺裏的和尚,所以他在15歲時也做了和尚,取了一個佛教的名字,叫玄奘。玄奘和尚走遍了中國的長江和黃河流域,向許多高僧學習佛教的教義。但是,各派對佛經的講解各各不同,各種佛經的翻譯本子又往往互有出入,而且有許多佛經還沒有翻譯成漢文。所以,他決心西行,到印度去學習佛教的真諦,精讀佛經的原本。

  朝廷沒有批準玄奘的出國申請。於是,他孤身一人,於公元627年偷偷地踏上萬裏征途。到涼州時,被都督大人的部下截住,要他返回首都長安。由於得到當地一個名僧的幫助,晝伏夜行,走到了邊境城市瓜州(今甘肅敦煌)。不料,都督大人緝拿玄奘的文書已經送達瓜州。幸虧,玄奘有一個熟悉當地路途的弟子護送,才繞道走出了玉門關。

  出了玉門關,是一片一望無際的大沙漠,氣候變化異常。玄奘一個人在沙漠中走了四天五夜,沒有水喝,昏倒在地。半夜,被涼風吹醒,經過努力,總算找到了水源。以後,又走了五天路程,到達了伊吾(今新疆哈密)。

  伊吾附近有一個高昌國(今吐魯番),國王名叫鞠文泰。他聽到了這個消息,馬上派人請玄奘去講解佛經。鞠文泰以殷勤的招待和優厚的待遇,來挽留玄奘定居在高昌。但是,玄奘決心要去印度取經。鞠文泰深為感動,就和玄奘結為異姓兄弟,並且寫了24封親筆信,給沿途24國的國王,以便玄奘過境時能得到照顧。臨走時鞠文泰還替他準備了30匹駿馬和25位隨從人員,並讓他們帶上足夠旅行20年所應用的物品。

  玄奘一行曆盡千辛萬苦,越過蔥嶺,來到了素葉城(今蘇聯吉爾吉斯共和國);又經過現在的阿富汗地區,於公元28年到達北印度。

  玄奘在迦濕彌羅國(今克什米爾)苦學了兩年,把佛教徒第四次結集的30萬頌(當時印度用梵文寫的韻文,每兩行押一次韻,叫做一“頌”)佛經全部讀完,總共學了96萬字的佛教典籍;而且還學會了《聲明學》(古印度的語言文字學)和《因明學》(古印度的邏輯學)。

  兩年之後,玄奘開始作全印度的旅行,訪問佛教古跡,向名師學習。

  他們離開了迦濕彌羅國以後,向西南走了700多裏,又折向東南走了400多裏後遇到一個學識豐富的婆羅門學者。玄奘留了下來,向他學習了一個多月。以後,玄奘進入中印度的大國——閹若鞠國,在戒日王的首都曲女城,訪問了許多名寺高僧。三個月後,離開了那裏,乘船在印度河上航行。

  玄奘他們又向東走了2500裏,經過四個國家,來到釋迦牟尼曾經講過二十年教義的聖跡——園。接著,走了800多裏,來到釋迦牟尼的父親淨飯王的宮殿參觀。再走1000多裏,到釋迦牟尼得道後第一次講解佛法的鹿野寺訪問。之後,走到伽耶城(今印度比哈爾邦),向當年釋迦牟尼的修道處——一株古老的菩提樹頂禮膜拜。

  後來,玄奘來到了印度的最高學府——那爛陀寺。那爛陀寺的長老是年老德劭的戒賢法師。經過戒賢法師的嚴格考查,決定把“三藏法師”的稱號授於玄奘。原來,佛教法師的稱號,是根據學識來決定等級的。在那爛陀寺學習的4000多名和尚中,精通20部經律論的有1000多人,精通30部經律論的有500多人;要精通50部經律論的,才能稱為“三藏法師”。在那爛陀寺獲得這種高貴稱號的,當時隻有九個。現在增加了玄奘,正好10人。因為玄奘是中國唐朝去的,所以人們都稱他為大唐三藏法師。

  玄奘在那爛陀寺學習了五年,又到印度各國有名的學者那裏去遊學,前後經過六年,到公元641年才回到那爛陀寺。戒日王來請那爛陀寺的高僧去參加辯論時,戒賢法師就派出了玄奘,終於取得了全勝。從此,玄奘名揚全印度。

  玄奘載譽歸國時,帶回了佛經657部,佛的舍利(釋迦牟尼的骨灰)150粒,高三尺五寸的釋迦牟尼金質塑像一座,以及其他金質、銀質的佛像許多座和花果種子等。公元645年玄奘返回長安。長安居民紛紛出城歡迎,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在洛陽接見。玄奘不願做官,決心把印度帶來的佛經譯成漢文。他還把途經5萬裏、曆時17年的所見所聞寫成了一本《大唐西域記》,對中國和中亞、印度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傑出貢獻。公元653年,日本和尚道昭來到長安,拜玄奘為師。從此,又為佛教的傳播和中日的友誼作出了重大貢獻。

  公元664年二月初五的半夜,玄奘在緊張的翻譯工作中猝然逝世。唐高宗李治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非常悲痛。他十分感歎地說:“從此,僧侶們失去了導師,佛教中失去了棟梁,而朕(我)失去了國寶!失去了國寶!”

  玄奘火化後的遺骨,珍藏在樊州(今西安市南)的佛塔裏。後來,佛塔毀壞了,遺骨不知去向,直到1943年,才在南京市中華門外三藏殿的石函中找到。同時,還發現了許多當時的佛像、香爐、燭台、金銀寶石、悲翠玉器、珊瑚、古代錢幣等。這些珍貴的曆史文物,現在分別收藏在南京、北京、天津、廣州和成都的佛教寺院裏。

  遣唐使

  大化革新後,日本政府不斷地派出使臣,到中國的唐朝來。起初每次是百人左右,到公元8世紀初,人數大大擴展,達到好幾百人之多。其中有大使、副使、留學生、僧人、醫生、商人以及水手等。因為是派遣到中國唐朝去的使臣,所以稱“遣唐使”。

  一千二百年前,要橫渡波濤洶湧的大海並非易事。風暴經常使航船傾覆,或者把它們吹到台灣甚至越南等地。遣唐使的船隊先沿著日本海岸航行,最後在九州北部開始橫渡大海。早期的路線是向北到朝鮮半島附近,經渤海在中國山東北部上岸。後來就直接西渡東海,在中國大陸的揚州和寧波登陸。

  公元717年3月,滿載遣唐使的“四舶”(日本詩歌中四艘航海大船的簡稱)大船從日本難波港揚帆出航了。這是日本派出的第八次遣唐使,包括水手在內有550多人。他們取道南路航線,征服了東中國海的萬頃波濤,平安到達長江口,然後輾轉西行。當他們被迎入長安城的時候,已經是九月以後了。

  在這次遣唐使中,有許多日本留學生。16歲的阿倍仲麻呂,由於勤奮好學,才華橫溢,被選為留學生,來到了長安城。這時作為東亞中心的唐朝,經濟繁榮,文化發達,被視為世界的中心。年輕的仲麻呂走在長安大街上,看到那輝煌的宮殿,喧鬧的店鋪,整潔的書坊,心中有說不出的高興。很快,他進了“太學”(中國古代的高等學府),開始了學習生活。先識字,後學詩作文,同時閱讀儒學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