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五章 宋朝

  宋朝(960~1279)是繼分襲割據的五代十國之後出現的以漢族為主體的封建王朝。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取代後周,建立了宋王朝,定都於開封。宋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重要階段。

  宋太祖趙匡胤即位後,厲行中央集權,消滅各地分裂割據勢力,統一全國。鑒於五代十國的軍閥擁兵割據,趙匡胤削奪將帥兵權,將地方財賦收歸中央,並設立中央禁軍,將各地精兵收歸京城禁軍管轄,進一步鞏固和加強了中央集權。

  宋代經濟十分繁榮,耕地擴大,水利興修,農業產量增加。手工業進步顯著,瓷器、造紙、紡織、印刷等部門極為興盛。城市興起,商業發達,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南宋綿紡織業的發展是手工業發展史上的大事。

  宋代科技與文化藝術極為輝煌,科技上最主要的成就是指南針、印刷術和火藥三大發明的開發應用。南宋時的造船業極為發達。此外,沈括的《夢溪筆談》為公認的古代科技名著。在哲學領域,以程顥、程頤和朱熹為代表的理學體係的形成,對中國哲學的發展影響深遠。宋代詞的創作達到高峰,蘇軾、柳永等人被稱作一代詞宗。宋代繪畫造詣極高,出現了趙佶、張擇端、米芾、李公麟等大畫家。

  宋朝分北宋和南宋兩個時期,宋徽宗統治時,是宋代政治最為腐朽、黑暗的時期,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宋朝都城開封,宋朝政權傾覆,史稱北宋。公元1127年,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後又建都臨安,史稱南宋。南宋經濟發達,但政治腐敗,苛捐雜稅繁重,階級矛盾尖銳,人民的反抗連綿不斷。公元1279年,南宋終於被元軍消滅。

  趙匡胤陳橋兵變

  公元960年正月,周朝大將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奪取周朝大權,改周為宋,做了宋朝皇帝。

  趙匡胤祖籍河北涿州,出身於武官家庭,祖父當過營、薊、涿等州的刺史。父親趙弘殷,是後唐的一名禁軍軍官。趙匡胤生於洛陽,並在那裏度過了他的童年。

  趙匡胤生長在動蕩不安、群雄角逐的五代十國時期。那時,武功往往是人們往上爬的最好階梯,也是人們建功立業的唯一途徑。趙匡胤受家庭的熏陶和社會的影響,孩童時就喜歡擺弄刀槍,做打仗的遊戲。長大後,年輕的趙匡胤毅然選擇了精練武藝以求功名的道路。因此,他對刀槍劍斧、騎馬射箭都比較熟悉。少年時期,他曾馴服一匹烈馬,聲名遠揚。

  公元948年,22歲的趙匡胤離家出走。起初,他曾去投奔與他父親有舊交的防禦使王彥超。但未被王彥超收留;後來,他又投奔隨州刺史董本,因為董本的兒子瞧不起他而離開隨州。這時,趙匡胤已身無分文,連住宿的地方都找不到了。

  一天,趙匡胤投宿在一所廟中,廟中和尚見他如此貧困潦倒,但舉止談吐又頗具雄才大略,便開導他說:“我給你一點路費,你向北走,會有好運的。”傳說,當趙匡胤走到河南商丘的高辛廟時,見到一個占卜者,便湊上去,問訊自己的前程。他先問能否當一名小兵,卜顯示“不吉”;又問能否當一名刺史,卜又顯示“不吉”。他不解,再問能否當皇帝,卜上顯示:“吉”!於是,他向南投到後漢樞密史郭威的帳下,郭威見趙匡胤氣質不凡,便留在軍中。

  公元951年,趙匡胤與一批將領擁立郭威,奪取後漢政權,建立後周。在推翻後漢的過程中,趙匡胤因為作戰有功,後來被提拔為禁軍軍官,這激發了他繼續往上發展的勇氣。公元954年,周世宗柴榮即位,趙匡胤又因智勇雙全、連戰連勝,先後被提升為“殿前都禦侯”、“殿前都指揮使”,成為禁衛軍的高級將官。

  顯德三年(公元956年)春,周世宗柴榮親征淮南,趙匡胤隨駕南征,又立下大功,占領了南唐的滁州。在滁州,趙匡胤部下捉到100多名百姓,指認他們為盜匪,準備斬首示眾。新來滁州上任的軍事判官趙普卻不同意全殺,他說:“你不審問清楚就一律處死,如有被誣陷者,豈不誤傷人命?”趙匡胤說:“這裏的百姓,都是俘虜,我將他們全都赦免無罪,已經夠仁義了。可他們這些人還要做盜匪,不動刑罰,就不能儆戒他人。”

  趙普不同意趙匡胤的說法,反駁道:“南唐雖屬敵國,但百姓有什麽錯?你既然想一統中原,為何要把這裏百姓看作俘虜?”趙匡胤無言爭辯,隻好說:“你若不怕辛苦,就煩請代為審理這些人吧!”趙普對這100多平民認真查問,絕大多數沒有作盜匪的證據,除個別有物證定罪外,其餘無罪釋放。百姓們非常高興,稱讚趙普英明。趙匡胤由此對趙普格外信任,凡有大事,必同他商量。

  周兵攻占滁州,南唐國主李害怕了,向柴榮求和未果,便命齊王李景達為帥帶6萬兵馬直奔揚州。揚州當時的守將是韓令坤,忙向滁州求援。趙匡胤率兵來到六合,準備去支援揚州,但韓令坤已撤出揚州,趙匡胤聞訊,捎信批評了韓令坤。韓令坤立即下令回兵揚州,與唐將張孟俊遭遇。周兵各個勇敢善戰,唐兵大敗,張孟俊被活捉。

  過了幾天,唐兵主帥李景達發兵攻周。趙匡胤率兵迎戰。趙匡胤發現有幾位兵士畏懼不前,便用劍在他們的皮笠上砍出痕跡,做為記號。這一仗,雙方不分勝負。收兵後,趙匡胤將皮笠上有劍痕的兵士斬了,通報全軍。第二天再戰,周兵以一當十,殺得唐兵一敗塗地,最終平定南唐。

  周軍節節勝利,直逼幽州,但柴榮大病臥床,不能繼續指揮作戰,隻好撤軍。趙匡胤隨柴榮皇帝征遼有功,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禁衛軍,兼檢校太傅,不久又增加了歸德(今河南商丘市)軍節度使一職,權力越來越大。

  公元959年,後周周世宗病亡,周恭帝柴宗訓年幼。這時的趙匡胤由於屢建戰功,聲望日高,他除了典掌禁軍外,還兼宋州歸德節度使(今河南商丘),負責防守京師。於是,當年占卜時得來的一顆當皇帝的心願,便開始萌發,並很快膨脹起來。

  此時,趙匡胤得到率兵出征的命令後,便有條不紊地行動起來。趙匡胤立即調兵遣將,大造聲勢,像是真要去抵禦大敵。其實,這是趙匡胤等人設下的圈套。當大隊人馬開進到大梁城北40裏的陳橋驛時,天色已晚,便駐紮下來。夜裏,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和謀士趙普,按照趙匡胤的預先部署,進行了緊張的活動。他們派人到將士中鼓動兵變,擁立趙匡胤當皇帝。將士們很快地議論開了。大家說:“現在皇上年幼力弱,未能親理政事,我們為國出生入死,有誰知道?不如先立點檢為天子,再北征不遲。”趙匡義和趙普見將士們行動起來,立即派飛騎回京,與留在汴梁的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秘密約定,待趙匡胤回師時作為內應。這天夜裏,在陳橋驛的將士們都沒有入睡,趙匡胤假裝酒醉不醒,躺在床上。黎明時分,趙匡義、趙普和諸將闖進臥室,個個手拿兵器說:“諸將無主,我們願立太尉(趙匡胤)做天子!”眾將士一邊叫喊著,一邊團團圍住正打著哈欠的趙匡胤,並把早準備好的龍袍強行披到趙匡胤身上,隨後叩頭便拜,高呼:“萬歲!”這就是曆史上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一說的來由。這一年,趙匡胤34歲。

  趙匡胤黃袍加身後,率領大軍回師京城。一路上沒有遇到任何阻擋,大軍很快便進入開封。進城的軍隊對人民秋毫無犯,市麵秩序井然,人心安定。後周百官大臣聽說趙匡胤擁兵自立,已經回到開封,慌作一團。有人把皇宮大門關起來,企圖抵抗。趙匡胤來到通往殿前都點檢官署的左掖門時,作內應的石守信立即把宮門打開,趙匡胤順利地回到殿前都點檢官署。

  這時,一群將士把宰相範質、王溥拉到官署門前,趙匡胤看見,立即往前假裝慈悲地哭著對範質說:“我趙匡胤受世宗柴榮厚恩,今天,大家把我逼到這步田地,真有負天地啊!有什麽辦法呢?”範質正想說話,站在一帝的軍校羅彥瑰立即高聲吆喝道:“我們無主,今日必須有一個天子!”趙匡胤假裝叱退他,但羅彥瑰一動也不動。範質、王溥看到這般情景,一時不知說什麽好,停了片刻,王溥首先退到階下,跪倒下拜,範質也隻好跟著下拜,口呼“萬歲!”朝中大臣見大勢已定,一個個都對趙匡胤表示屈服,小皇帝柴宗訓和符太後被迫讓位。

  當天在皇宮崇元殿上,百官齊集,按班次站定,舉行了隆重的禪位儀式。翰林學士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禪位製書,以柴宗訓的名義宣讀,趙匡胤跪倒在龍階上,麵向北受拜。

  製書讀完,宰相扶趙匡胤升殿,換過皇帝穿的禦袍,即皇帝位。群臣朝賀,高呼“萬歲”。因為趙匡胤原來所領的歸德軍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所以該國號叫宋,仍以開封為都城,稱東京。這就是曆史上的北宋。

  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用計奪了周朝江山,自己做了宋朝開國皇帝之時,正是重重矛盾交加之際。趙匡胤胸有成竹,勇敢地麵對各種矛盾。潞州節度使李筠和揚州的淮南節度使李重進,不服趙匡胤,也想當皇帝。趙匡胤就派大將石守信率領勇猛的宋軍打敗了他們。滅了二李,其他想反抗的看到這種局麵也不敢動了,這時候,宋朝的政局才稍稍安定。

  為了防止後周殘餘勢力東山再起,他采取安撫策略,對周世宗的符皇後、剛做不幾天皇帝的柴宗訓遷往西宮,進行封賞,命令有關人照顧好他們的生活;對後周文武大臣仍舊留用。對擁護他稱帝有功的人予以重賞:石守信為歸德軍節度使,高懷德為義成軍節度使,張令鐸為鎮安軍節度使,王審琦為泰寧軍節度使,慕容延釗為殿前都點檢,賜皇弟趙匡義為殿前虞侯,改名光義。

  宋太祖對有功人員做了兩手準備:一是大加封賞,二是防範他們居功自傲。一位跟隨趙匡胤打天下立了戰功位居京城巡檢官的王彥升,半夜三更到宰相王溥家胡鬧,王溥係後周留用官員,王彥升沒把他放在眼裏。第二天,王溥向趙匡胤反映了此事,趙匡胤豪不留情,撤了王彥升的職,使後周留用的大臣,很受感動,從心裏擁護這位宋朝開國皇帝。

  對於不願歸順宋朝的幾個節度使,趙匡胤不慌不忙,一個個把他們製服。

  趙匡胤為了了解民間實情,經常微服私訪,趙普勸他小心,防止大臣生變。趙匡胤說:“這些重臣,都與朕故交,不致生變,卿不用多慮。”趙普說:“臣不是疑慮這些人不忠,而是看他們不是帥才,難以統帥部下。一旦軍中有人脅迫他們謀反,恐怕不得不聽啊!”這句話,說到趙匡胤的心裏,他也擔心將來發生這件事。趙普建議他把一切權力都收歸自己,趙匡胤暗暗點頭。

  第二年秋天,太祖趙匡胤召趙普入殿推心置腹談話。他說:“自唐(後唐)以來,幾十年間,帝王換了8姓、12人,戰亂不止,百姓遭殃,是什麽原因?我擬平息兵患,定出長治久安計策,你看應怎麽辦?”趙普說:“唐以來戰亂不止的原因,是地方權勢太大,君弱臣強。陛下要尋治國之計,隻要削奪節鎮之權,將地方精兵歸於中央,天下則必然安寧……”趙匡胤原來也有這種想法,與趙普不謀而合,於是想出一條既文明又能達到目的的計策。

  一天,趙匡胤讓有司在便殿設宴,款待石守信、王審琦、張令鐸等結義兄弟。酒宴氣氛十分融洽熱烈,逐漸達到高潮,趙匡胤說:“我能有今天,全仰仗諸位鼎力相助,你們功德無量,我心中有數。可是,做皇帝太難了,一年多來,我沒睡過一個安穩覺啊!”眾人聽皇上的頭半截話時,都很高興,聽後半截話時,覺得有點不對勁。石守信問道:“陛下現在還憂慮什麽呢?”趙匡胤說:“我與你們都是故交,話就直說了。這皇帝的寶座,誰不想坐呢?”大家一聽,慌忙離席叩頭。石守信說:“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下平定,誰還敢有二心?”

  趙匡胤說:“我知道你們不會有二心。可誰能保證你們的部下沒有異心呢?如果有人把皇袍穿在你們身上,你們怎麽辦?”這一番話,竟把石守信等人嚇哭了,讓皇上指示一條明路。趙匡胤說:“人生短暫,轉瞬即過。諸位不如釋去兵權,到地方做官,多置田地房屋,為子孫後代立下不動之產業。再多買些歌女,每日飲酒作樂,平平安安過好後半輩子,君臣之間,兩相無猜,豈不更好?”眾人立即明白皇上之意,連忙拜謝。大家接著喝酒,在友好的氛圍中結束酒宴。酒雖進了肚,眾武將心裏不是滋味。

  第二天,這些將帥們一起上表稱病,不能入朝。趙匡胤很高興,收回了他們的兵權,解除了後顧之憂,全部兵權集在自己手中,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的典故。

  宋太祖又把禁衛軍兩司之一的侍衛司分成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兩部分,與殿前司統稱“三衙”。任命資曆淺的低級軍官為三衙使。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掃除了曆代禁衛軍專橫跋扈的風氣。宋太祖還經常調動軍隊,將領也不固定統帥一支軍隊。這就造成了“兵無常帥,帥無常師”,也就是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局麵。

  趙匡胤經過一杯酒釋兵權等一係列的改革,自己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大,為維護國家統一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這些措施也造成了宋朝軍隊戰鬥力低下,致使後來軍隊打仗經常失敗。同時,宋太祖注重京城的防守,而忽視邊防,宋軍隻是挨打,而不能主動出擊進攻。

  李後主亡國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以後,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麵依然持續著。除了北宋政權以外,北方的遼對中原虎視眈眈,另外還有北漢、吳越、後蜀、南漢、南唐、南平等7個並存的割據政權。其中,占據江淮地區,以金陵(今江蘇南京市)為都的南唐算是一個江南大國。

  南唐,由十國之一的吳將李於公元937年滅吳所建。李在位時,鼓勵生產,功課農桑,實行“民與休息”的政策。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南唐經過勵精圖治一度在政治、經濟等方麵均處於10國的領先地位。李死後,王位由其長子李繼承,史稱中主。李嗜好詩詞書法,不懂治理國家,又聽信讒言出兵閩、楚而屢遭敗績。南唐國勢漸弱,從公元955年起,前後三次遭到強盛起來的後周的襲擊,皆兵敗。公元961年,李撒手歸西,將一個支離破碎的南唐交給了兒子李煜。

  李煜,字重光,初名李從嘉。他繼位以後,十分畏懼北宋的強大,親自撰寫奉表向宋太祖進貢大批金銀財寶,表明“惟堅臣節,上奉天朝”,意思是說一定臣服於北宋。而宋太祖卻從沒有放棄過統一全國的打算。他和大臣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商議著出兵的策略。

  一天深夜,宋太祖與其弟趙匡義一起來到了有智有謀的宰相趙普府上,共同計議。宋太祖先說:“朕難以入睡啊!一榻之外,都是別人的地盤。”接著又講了自己有意先攻打北漢。趙普連忙阻止:“如果打下北漢,邊陲強大的遼國就要由我們獨擋了。不如留著北漢替我們擋住遼國,等我們平定南方諸國之後再轉過頭來攻打北方。”宋太祖聽此言笑著說正合朕意,原先說的話不過是在試探趙普。就這樣,君臣定下了“先南後北”統一中國的策略,也就是要先弱後強,先攻下宣庶的南方地區以後,再集中力量對付北方的強敵。

  由於戰略方針的正確,南下的北宋大軍迅速滅了南平,攻下後蜀、南漢,對南唐形成了三麵包圍之勢。

  公元971年,當宋滅南漢以後,李煜被嚇壞了。他急忙上表宋太祖,主動要求去掉國號,改稱自己為“江南國主”,各級官員依次普遍降級。宋太祖同意了李煜的請求。他這樣做絕不是受了感化要放南唐一條生路,而不過是采用“羈縻”手段,穩住南唐,實行分化瓦解,以便日後各個擊破,全殲對手。在治國和謀略上,李煜和宋太祖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李煜通曉音律,喜愛歌舞,尤擅詩詞,他的大部分精力也都是放在這些事情上,無暇顧及朝政。為了逃避南唐即亡的恐懼和內心壓力,李煜還篤信了佛教。他大修佛寺,自己穿上袈裟,跪拜誦經,顯得十分虔誠。大臣們對李煜的這種消極無能的作法十分氣憤,但沒有人能阻止皇上繼續昏昏噩噩地混下去。

  在北宋方麵,征伐南唐的時刻就在眼前了。開始,宋太祖還在為找一個出兵的借口傷腦筋,因為南唐自俯首稱臣後一直百依百順,且貢獻了許多寶物。公元974年,宋太祖召李煜入朝。李煜因害怕被扣留托病未去,沒想到卻讓宋太祖給他加了個“倔強不朝”的罪名,同時也給宋兵南下找到了借口。就在這一年,宋太祖命曹彬、潘美率兵10萬向南唐攻打過來。

  大兵壓境,南唐馬上亂了陣腳。幾年來李煜一直抱著得過且過的僥幸心理,根本沒做必要的防備。南唐士兵見到宋兵到來,一開始以為他們不過是和以往一樣在江上巡邏一下而已,還上前去犒勞宋軍,待明白是大難臨頭時都嚇得倉惶棄城而逃。

  李煜此時龜縮在金陵城內,緊閉城門,也不詢問戰局和派兵應戰,反而把統兵大權都交給都指揮使皇甫繼勳,自己仍在一旁不忘享樂之事。

  宋兵來到了長江邊,開始渡江。長江寬險難渡,自古是一道天險。有一個在南唐考進士未果,心懷不滿的人叫樊若水,為了歸順北宋,在采石磯附近(今安徽當塗附近)為宋兵搭浮橋。他先在石牌口(今安徽懷寧)試驗,而後移至采石江麵,結果搭起的浮橋尺寸正合適,並且十分穩當。宋兵利用浮橋大舉過江,飛速向金陵進發。

  搭浮橋的消息傳入金陵,大臣們竟認為這種事以前從未有過,沒準兒是軍中謠傳。李煜也覺得不過是兒戲罷了。而實際上,宋兵此時早已到了金陵城下。

  都指揮使皇甫繼勳貪生怕死,隱匿軍情不報。李煜整天召集一幫和尚念經拜佛,祈求神靈保佑自己。直到有一天他親自巡城,才發現城下已是遍布北宋的旌旗,金陵已被宋兵圍作鐵桶一般。他一氣之下斬了皇甫繼勳,急令朱由從湖口發15萬兵救援。沒想到援兵被宋軍打得落花流水。金陵已完全孤立無援,李煜無奈之下隻好做最後的掙紮。他派遣學士徐鉉到宋太祖那裏替自己求情。

  徐鉉是江南名士,他見到宋太祖果真講出一番道理:“陛下,李煜一直臣服於您,並未有什麽過失,像兒子侍奉父親那樣,您就不要再出兵討伐他了。”沒想到宋太祖不急不慢地回答:“李煜既然視我如兒子對父親,就是一家人,哪有南北而分恃的道理?”徐鉉又道:“李煜多年進貢給陛下您,可您強加罪名而出兵,這未免太說不過去了罷。”

  大祖勃然大怒:“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你不要再多言了!”徐鉉隻得退下,他沒能替李煜求下情來。宋太祖統一中國的心願怎能改變呢?

  公元975年,宋軍攻克金陵。當時由於長時間的被困,金陵城內缺吃少用,鬥米萬錢,死者無數。而據說當李煜被抓時,還正在寫長短句,正寫到“櫻桃落盡”一闕,來不及寫完,便跪下投降了。亡國後的李後主被押解著乘船離開金陵,來到汴京,被辱為“違命侯”,開始了三年階下囚的生活。

  昔日江南國主之身,如今倍嚐寄人籬下的亡國之苦,終日以淚水洗麵。宋太祖死後,繼位的宋太宗霸占了李煜鍾愛的皇後,李煜為此痛不欲生。受盡屈辱的李後主,回想起往日的榮華富貴和自己的昏庸,隻有無限地感慨人世無常。因為看夠了人間滄桑,這個軟弱無能的李後主寫下了許多情真意切,千古流唱的佳句: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思念故土,哀悼亡國的詩引起了宋太宗的不滿。公元977年,李煜42歲生日時被太宗毒酒賜死,結束了他軟弱、昏庸、縱情而又悲慘的一生。

  宋太祖任賢用能

  趙匡胤在少兒時期,母親讓他好好讀書,他提出了“治世用文,亂世用武”的論點,偏重習武,以學習唐太宗李世民打天下。母親嫌他口出狂言,很不高興。後來的事實證明,他並沒有說大話,的確靠非凡的武藝,創立了宋朝大業。

  趙匡胤從公元963年發兵荊湖算起,至公元976年13年間,平定了南方割據勢力,結束了這一地區的連年戰爭,使老百姓逐步過上安定的生活。

  宋朝建立以後,需要“治世”了,趙匡胤並不因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而輕視讀書,反而願意讀書,重視知書有學問的人。在趙匡胤跟隨周世宗討伐南唐時,攻下壽州城後,有人告狀說,趙匡胤搶掠好幾車財寶。周世宗派人檢查,發現車裏裝的全是書籍,不禁感到奇怪,周世宗問他要這些書幹什麽,趙匡胤說:“臣無智謀大才幫助皇上,卻受重任,深感慚愧。所以廣購書籍以長知識增智慧。”周世宗聽了很高興。

  宋太祖建宋不久,就設立儒館,請有學問的人辦教育培養人才。把他的啟蒙老師辛文悅請到朝廷中當官。下令增修最高學府國子監學舍,經常派內侍官代表皇上到國子監看望學生,並賜酒菜。老百姓見皇帝重視有學問的文人,非常高興,常常議論:如此一來,天下可以太平了!

  趙匡胤在任用宰相這樣的高官時,原則是:必須是讀書人。如趙普、盧多遜等都是因有學問而當了宰相。樞密使、三司使也由文臣擔任。趙匡胤還說過,用文臣做事,即使貪汙腐敗也不及武臣的十分之一。

  趙匡胤對科舉製度也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規定不論出身貧富都可以應舉;設立複試、殿試製度,杜絕舞弊和走後門行為。

  有一年科舉考進士,十位合格者中,有一人是戶部尚書陶穀的兒子。趙匡胤聽說過陶穀教子無方,懷疑他做了弊,於是下詔:“從今以後,凡出身官宦家庭之人參加科舉考試,統統要經過中書複試。”趙匡胤還說:“以前考中的人,多為官僚世家子弟,使出身貧寒的讀書人難有做官機會。如今朕要親自臨試,以標準定進退。”

  趙匡胤說到做到,從開寶八年(公元975年)起,親自主持殿試。宋朝經過改革後的科舉製度,深得人心,這時期兒童學的《神童詩》中有“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詩句,是趙匡胤稱帝時期重視文化教育的真實寫照。

  趙匡胤重視選拔人才,不看資曆重水平。隻要有能力,則破格提拔。如中牟縣令李鶴一步升為國子監丞;萊蕪縣令劉琪直接升任朝中拾遺;鄭州防禦判官升遷為中央監察禦史等等,不勝枚舉。趙匡胤對過去有舊怨的武臣,也不打擊報複。例如以前他曾去投靠王彥超、董遵海,他倆將趙匡胤拒之門外。趙匡胤做了皇帝,不計前嫌,將王彥超任命為中書令。

  一次,趙匡胤隨便問王彥超:“當年你在複州時我去投奔,為什麽不收留我?”王彥超頓時麵紅耳赤,無言以對,嚇得第二天竟不敢上朝了。趙匡胤對他進行撫慰,才使他放下心來。

  董遵海不止一件事得罪過趙匡胤,趙匡胤當皇帝以後,召見他入朝。非但沒治他的罪,反而封賞他,之後趙匡胤又派人把董遵海的母親從幽州接來,使董遵海感激涕零。趙匡胤這樣做,得到了應有的回報,致使董遵海在以後的保衛邊境平叛中,立了大功。

  趙匡胤性格質樸而不事矯飾,他的日常生活十分儉樸,宮中所用葦簾,以青布鑲邊,身上穿的衣服,都浣洗過很多次。到了晚年,仍保持清醒頭腦,從而體現出他政治上的高瞻遠矚。

  宋太宗征北

  趙匡胤建立宋朝稱帝以來,對內鞏固了統治地位,對外滅掉了一些割據小國,使宋朝國土麵積擴大,中原驅於統一。但正在他大展宏圖、統一全國之際,卻病倒了。

  這次患病,是在他和弟弟趙光義飲酒以後,舊病複發,臥床不起的。朝廷大事隻好由趙光義代理。趙匡胤與趙光義兄弟倆,多年來一直相處得很好。趙光義從小好學,喜歡讀書,趙匡胤跟隨柴榮征伐淮南,所過州縣都不取財物,但卻要搜尋書籍,拿回來送給趙光義。趙匡胤甚至沒有立自己兒子德昭為太子,準備駕崩之時傳位給光義。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宋太祖趙匡胤病世,年五十歲,諡號太祖。

  按照皇太後杜氏的遺囑和皇帝趙匡胤的遺願,皇弟趙光義繼承皇位,即宋太宗。改年號為太平興國元年。

  光義即位第三年(公元978年)五月,吳越國國王錢鏐進京朝見新皇帝,想繼續討好宋朝,因吳越國太小了,不堪一擊。太宗光義竟把吳越王留在京城。占據泉州、漳州的陳洪進,害怕大宋的勢力,主動獻出二州於宋。錢鏐在這種形勢下,也把吳越所轄州縣送給宋朝。吳越共州十三、縣八十六,戶五十五萬、兵十一萬。至此,宋朝統一了南方。

  宋太宗趙光義繼承宋太祖趙匡胤的遺誌,把統一中國當做頭等大事。在南方統一的第二年,又把矛頭指向北方的北漢和遼朝。

  太宗做好了北伐準備,任命潘美為北路招討使,帶領崔彥進、李漢瓊、米信、田重進、劉遇、曹翰等人四路進兵,攻打太原;命令邢州(今河北邢治)判官郭進為太原石嶺關都部署,阻截遼朝援軍。

  北漢主劉繼元,得到宋朝大舉犯漢的消息,忙向遼朝求救。遼朝派大將耶律沙率軍前往北漢救援。走到白馬嶺附近,聽說宋軍已占領白馬嶺,耶律沙命令大軍停止前進,等待戰機。但監軍耶律敵烈依仗自己是遼太宗的四兒子,反對耶律沙駐軍的命令,認為遼軍從未有過遇敵不前的先例,要率兵去攻為白馬嶺。

  耶律沙無奈,隻好命令遼軍繼續前進。耶律敵烈為先鋒,率兵衝進白馬嶺山澗。宋軍居高臨下,從山上殺入山澗遼兵陣內。遼兵地勢不利,立足未穩受到包圍,頓時大亂。宋軍大將郭進與耶律敵烈剛戰幾個回合,一宋兵用長槍將耶律敵烈戰馬刺倒,耶律敵烈摔到地上,郭進隨即一刀劈下,斬了這位驕橫的遼朝王爺。

  敵烈一死,遼兵更亂,耶律沙見狀不妙,組織部分殘兵敗將逃走。

  打敗援軍,宋軍將士全力以赴進攻太原,潘美也取得幾次勝利。五月初一,捉住北漢大臣範超斬首示眾;五月初四,北漢守將郭萬超派人出城與宋太宗秘密約定投降之事。北漢主劉繼元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被迫同意投降。

  第二天,宋太宗率大軍來到太原城北,劉繼元帶領北漢文武百官恭恭敬敬迎候宋朝皇帝一行,聽候發落。不料,就在受降儀式將結束之時,城上有一員金甲銀盔大將大聲喊道:“主子投降,我不投降,非與宋軍戰個你死我活不可!”

  雙方將士尋聲望去,有人認出,他是北漢建雄節度使劉繼業。劉繼業本姓楊,因跟隨北漢主崇而賜姓劉。劉繼業驍勇善戰,足智多謀,名震南北。宋太宗也知道他,不忍傷害,派人進城好言相勸,指出為保全城中百姓生命,不要再爭戰了,劉繼業這才大哭一場,開城門迎宋軍入城。

  宋太宗進城後,立即召見劉繼業,授予右領軍衛大將軍,並給予厚厚的賞賜。從此以後,他恢複了原姓,叫楊業,後人稱之為楊令公。

  北漢就這樣被宋朝滅掉了。宋太宗沒有休整軍隊,而要一鼓作氣奪回被遼朝占領的十六州。這時,有人建議應先把北漢主劉繼元殺掉,說他曾殘殺臣民。宋太宗說:“凡亡國之君,不是懦弱,就是殘暴。這種人,隻要投降不再做惡,放過他就算了。”於是,劉繼元得以活命。

  宋太宗妥善安排好劉繼元及其部屬以後,又率大軍北進,陸續攻下被遼朝占領的易州、薊州、順州,然後又向幽州發起攻擊。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80年)六月,由宋太宗親率的宋軍直取幽州城下。

  王小波李順起義

  宋朝消滅了後蜀,宋將王全斌等人指使宋兵對當地居民進行無法無天地搶掠活動,使受害的蜀民強烈不滿。盡管王全斌等多位將領,因此受到處罰,仍時常有一些蜀兵和蜀民自發組織起來反抗宋兵。

  淳化四年(公元993年),爆發了王小波、李順領導的農民起義,給宋朝統治者以沉重的打擊。

  王小波是青城縣(今四川省灌南縣南部)農民。青城縣除出產糧食外,還盛產茶葉。茶農以種茶為生。宋太宗時期推行“榷茶”法,由朝廷專門強行收購茶葉,致使許多茶農失業,而朝廷官員和地主商人卻趁機牟利。貧富差距拉大,許多種茶的人和種莊稼的人難以生活。淳化四年二月,王小波在青城縣領導一百多號破產的農民和失業的茶農起義,他號召說:“現在的人窮的窮、富的富,太不合理!今天我們起義,就是要均貧富!”

  起義軍的行動,立即得到廣大農民的擁護,短短幾天時間發展到一萬多人。王小波指揮大家攻下青城後,又用棍子抽打的屍體。起義軍隊伍迅速擴大,接著又打下邛州(今四川省邛崍)、蜀州(今四川崇慶)、眉州(今四川眉山)的彭山。隨後攻取永康、雙流、新津、溫江、郫縣等地。起義隊伍增加到幾萬人。

  彭山縣令齊元振,是被朝廷賜予璽書獎勵的清官。起義農民從這個所謂的清官家中搜出一大批金帛。起義軍把縣令齊元振和一些土豪劣紳處死,為民除了害,參加起義的農民就更多了。可是,在十二月份進攻江原縣(今四川省崇慶東南)時,王小波中箭,不治身亡。起義者並沒有因王小波犧牲而氣餒,又推舉他的內弟李順為首領,繼續與官府鬥爭。

  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初,李順帶領義軍在兩天內攻下漢州(今四川廣漢)、彭州(今四川彭縣),對成都構成了威脅。起義軍乘勝前進,隻用十多天時間便攻克成都。李順在成都建立了農民政權,號稱“大蜀”,自己稱為“大蜀王”,立年號“應運”。

  大蜀政府最高長官為“中書令”,軍事最大官職為“樞密使”。李順沒有貪圖享受,仍繼續指揮義軍擴大成果。農民軍占領的地盤越來越大,北至劍關,南至巫峽,全歸於義軍手中。義軍發展到幾十萬人之多。

  起義軍的壯舉,使宋太宗又恨又怕,派宦官王繼恩率兵鎮壓起義軍。起義軍的主要力量放在進攻上,忽視了防守。所以,當朝廷軍隊打來時,防線很快被攻破,農民軍成千上萬人犧牲,李順也在戰鬥中英勇地犧牲了。李順犧牲後,張倉餘領導剩下的幾十萬義軍堅持戰鬥,先後攻下嘉州(今四川樂山)、戎州(今四川宜賓)、瀘州、渝州(今重慶市)、涪州(今四川涪陵)、萬州(今四川萬縣市)等地。

  宦官王繼恩沒有鎮壓住農民起義,宋太宗又派白繼斌帶兵入川對付義軍。農民軍受到宋兵前後夾擊,損失慘重,兩萬多人戰死。張倉餘隻好率一萬來人退守嘉州。但宋軍追至嘉州時,大蜀嘉州知州王文操叛離義軍投降朝廷,張倉餘被捕,英勇就義。時值公元995年。

  後來,民間傳說在成都陷落的時候,李順並沒有死,他化裝成一個和尚,秘密逃出成都,繼續率領農民軍戰鬥。宋軍進城時,抓到一個胡子很長的人,外貌很像李順,就把他殺掉了。又過了四十年,在廣州街上出現一個老翁,有人認出他是李順,官府把他抓起來,在監獄裏秘密殺死了。這些傳說雖然不一定可靠,但是說明李順在群眾中影響是很大的。

  王小波、李順、張倉餘領導的農民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卻有深遠的曆史意義。

  楊無敵高梁河救駕

  太平興國四年五月,宋太宗滅掉北漢,要繼續北伐時,潘美等大將認為部隊應該休整,補充糧餉,然後再派兵攻遼,收複幽雲16州。但總侍衛崔翰卻說:“乘勝北伐,機不可失,取勝不難”。太宗急於求成,采納了崔翰的意見,連續北進。

  宋軍進攻幽州時,遇到耶律學古的頑強抵抗,一時難以取勝。宋太宗正在考慮對策,忽然得到遼朝宰相耶律沙率兵救援幽州已到高梁河的消息,於是決定,先迎戰援兵,獲勝後再來攻打幽州城。宋軍放棄幽州,轉向高梁河進軍。來到河邊,與遼軍遭遇。耶律沙指揮遼兵與宋軍大戰兩個多小時,漸漸不敵,往後撤退。宋太宗立即命令宋軍乘勝追擊。

  宋軍正全力以赴追殺遼兵,忽然幾聲炮響,遼朝大將耶律斜軫從左方殺來,耶律休哥從右側殺出。宋軍連續作戰,已經疲憊不堪,而兩支遼軍以逸待勞,以一抵十,衝入宋軍陣中,如入無人之境。耶律休哥直奔宋朝皇帝而來,宋太宗見狀不妙,命令各將護駕,然而諸將應付遼將已力不從心,無法接近皇上。太宗正在著急,幸虧大將輔超、呼延讚趕到,掩護著皇帝逃走。

  皇帝逃走,將士們也無心戀戰,紛紛敗逃,天將傍晚,宋軍要進城休息,但遼兵又由耶律休哥率領追了過來。宋軍此時已損失一萬多人,潰不成軍,各奔生路去了。連皇帝的衛隊也四散而逃。宋太宗無奈,打馬再逃。天越來越黑,後麵追殺聲不斷,太宗慌不擇路,馬掉進沼澤之中,越陷越深,難以自拔。

  就在這危難的關頭,見前麵影影綽綽跑來一隊人馬,太宗以為是遼軍追兵,暗忖今命休矣!軍隊來到近前,看清旗上有一“楊”字,才知是楊業的隊伍,不禁狂喜。說來也巧,楊業押運糧草回來,路過此地,聽見皇上呼救,忙奔過來,躍馬跳進泥坑,將太宗拽起,再遞交岸上的小將,然後又將禦馬拉上岸。

  宋太宗絕路逢生,非常感激楊業,問他身邊的小將是誰,楊業告討他是自己的兒子延昭。太宗很高興,把這父子倆誇讚一番。正在這時,有一股遼軍追來,太宗又慌了,問道:“敵軍又追來了,怎麽辦?”楊業非常冷靜地說:“請陛下騎馬先行,我父子去退敵兵。”可是,皇上騎的禦馬趴在地上,站不起來了。楊業讓皇上騎自己的戰馬,太宗不肯,說:“卿要退敵,不能沒有坐騎。朕看有驢車,可騰出一乘,由朕坐著吧!”楊業立即命令部下找來一輛驢車,讓太宗入座,由兵士們護衛著往回撤。

  潘美一聽,羞愧難當,命令楊業組織殘兵迎敵。時間不長,有一隊遼兵追到,為首的兩位大將是兀環奴、兀裏奚。楊業催馬上前,揮刀大戰二將。楊延昭怕父親不敵二將,也打馬出陣,挺槍相助,直逼兀裏奚。

  僅幾個回合,便把兀環奴一刀劈死。兀裏奚見兀環奴被殺,不免心慌,楊延昭趁機一槍,將他刺死落馬。宋將見楊家父子斬了遼軍兩員大將,頓受鼓舞,紛紛上前助陣,遼軍退走,宋軍追殺一陣,搶回許多軍用物資,才收兵。宋軍回到定州(今河北定縣),與皇上相遇。太宗命令幾位大臣駐守河北幾個州鎮,自己帶部分兵士返回國都汴京。

  遼軍獲勝以後,遼主非高興,命令南京留守韓匡嗣和耶律沙、耶律休哥率5萬兵馬再次南下,擴大戰果。遼兵攻至鎮州(今河北正定),駐守真定的劉延翰得報,忙請來崔彥進、李漢瓊幾位守將商量禦敵計策。崔彥進和李漢瓊想出一個“獻糧餉假意投降,誘敵深入而圍殲”的辦法,韓匡嗣以為宋軍剛剛吃了敗仗,損傷十萬兵馬害怕了,便信以為真;但耶律休哥不相信,怕其中有詐,命令自己的部下按兵不動。

  韓匡嗣和耶律沙按商定入真定城授降,走到城門口沒發現一人,這才懷疑有問題,然而為時已晚,一聲炮響之後,城西殺出劉廷,城東殺出李漢瓊。接著炮聲再次響起,崔彥進率軍殺出,阻住遼軍退路,遼軍大敗。正在這時,耶律休哥帶兵殺來,幫助耶律沙和韓匡嗣逃出重圍,但損兵逾萬。

  宋太宗得到捷報,很高興,派楊業駐守重鎮代州(今山西代縣),以阻止遼軍南下。

  陳家裕楊業被俘

  楊繼業歸順大宋後,宋太宗也十分喜愛楊業,仍然派他守衛邊關。楊業任代州的刺史,是當地的最高長官。他帶領著軍隊日夜不停地訓練,以防止北邊遼國的軍隊南下。

  高梁河一戰,遼軍打敗了宋軍,遼景宗得意洋洋並揚言:“朕要發兵,乘勝追擊,一舉滅掉大宋。”公元980年3月,遼景宗不顧蕭皇後以及其他人的阻攔,發兵10萬直向雁門關撲來。

  雁門關在代州的北麵,楊業知道如果雁門關失守,代州肯定就保不住了。遼軍10萬大軍,楊業才幾千人馬,他和手下的將領們商量,硬拚是不行的,應用計謀取勝。

  遼兵到雁門關駐紮下來。天黑了,伸手不見五指,這時楊業帶領幾百士兵,騎著馬繞到敵人後麵,突然向遼兵殺了過來。宋兵邊衝邊喊,遼兵一個個睡得正香,聽到外麵喊殺聲驚天動地,他們連東西南北都找不到了。遼兵隻顧逃命,所以楊業沒費多少人馬就取得重大勝利。

  宋太宗在京城聽到消息,也興奮地睡不著覺,太宗下令封賞楊業和其他將領。從此楊無敵的美名叫得更響,傳得更遠了。

  楊業的勝利也引起宋朝中有些人的不滿。潘美還偷偷上書給宋太宗,說了楊業的不少壞話。宋太宗也不在意,還把這些書信給楊業看了,楊業心裏很感激宋太宗。

  公元982年,35歲的遼景宗死了。他的12歲的大兒子耶律隆諸繼位,他就是遼代曆史上有名的遼聖宗。30歲的蕭綽現在成了皇太後,因為遼聖宗還小,國家一切事務都由她處理。

  宋朝得知遼朝小皇帝登基,就認為攻打遼朝的機會到了。

  公元986年年初,宋軍兵分3路向北進發。曹彬在東邊,目標是幽州;田重進領中路兵,攻打河北西北部和山西東北部;西路軍,由潘美為元帥,楊業為副帥,從雁門關出兵,攻占遼的西京——雲州(今山西大同)。3路兵馬一起出發,向遼國發動了全麵的進攻。

  開始的時候,東中西3路都節節勝利。楊業為先鋒的西路軍更是厲害,很快就打下寰(音huán)、朔、應、雲四個州,山西北部大部分地區包括大同府都被收複了。西京大同府一丟,遼聖宗也十分著慌了,楊業繼續前進,準備和中路、東路宋軍合兵一處共同打下幽州城。

  曹彬率領的東路軍曾經打到幽州城下,但是遼大將耶律休哥用計謀在涿州把曹彬打敗了。東路軍是主力部隊,它一敗,中西路宋軍受到很大影響,宋太宗害怕宋軍被全部吃掉,就急忙命令退兵。潘美在飛狐關(今河北淶源北)被遼將耶律斜軫打敗,宋軍被迫退出了寰、朔、應、雲四州。但這四州百姓都是中原人,因此宋太宗命令把這四州百姓遷回內地。

  楊業的軍隊掩護著百姓向後撤退,速度就更慢了。這個時候耶律斜軫和手下的副將蕭撻凜已經派兵把宋兵的退路截斷了。

  這時的潘美隻想衝出一條血路,馬上回到雁門關。他對楊業說:“楊副帥,看來我們隻能拚命了,你帶領精銳部隊在前開道。”楊業一聽,他搖搖頭,想了一會兒,說:“遼兵現在士氣很盛,我們不能硬拚,再說我們還有這麽多百姓,我們應該避開遼兵的主力,繞道走碣穀,然後再到雁門關。”

  軍中的監軍王侁冷冷地一笑,“楊副帥,你可是楊無敵呀,怎麽現在你都這麽膽小啊。”潘美因為和楊業有矛盾,知道楊業說得有道理,他就支持王侁。

  楊業一聽王侁、潘美說這話,知道今天自己不打這一仗是不行了。他一邊流淚一邊說:“願主帥派兵在陳家穀口接應我。”說完頭也不回,領兵向朔州方向走去。在隊伍中有楊業的兒子楊廷玉和嶽州(今湖南嶽州)刺史王貴。

  在路上,楊業就和蕭撻凜的部隊交成起來。楊業盡管快60歲了,仍然勇猛無比,宋軍也一個個拚命殺敵,遼兵死傷無數。但是遼兵越殺越多,而宋兵一個個倒下了。楊業渾身上下都是血,隻好領兵一邊打一邊後退,這一仗從天亮一直殺到天黑。

  楊業領著100多名宋兵殺到了陳家穀口,那裏靜悄悄的,一個宋兵都沒有。原來,潘美、王侁預先在穀口等著,等了大半天,也沒有見楊業領兵回來,王侁對潘美說:“看來楊副帥旗開得勝了,我們不能在這裏等著。”他的意思是不能讓楊業得頭功。王侁領兵走了,潘美也攔不住,他也跟著走了。當他們得知楊業戰敗時,頭也不回地逃跑了。楊業一看陳家穀口沒有宋兵,就大叫一聲:“蒼天啊!”眼淚嘩嘩地往下流。“各位將士,看來今天,我們隻有一死了,大家拚吧!”大家一聽,也都流下眼淚,“楊副帥,帶我們殺吧!”楊業一舉大刀“殺!”

  楊業帶兵左衝右殺,他身上也負傷了,最後這百十人來到了一片小樹林中,他們本想休息一會,不料遼兵又衝上來了,小樹林已經被團團圍住了。70多歲的老將王貴用箭射死了幾十個敵人,最後壯烈犧牲。楊廷玉也殺死了許多遼兵,也獻出了生命。楊業力盡被俘。

  楊業被俘以後,遼將勸他投降,他一口回絕:“我生是漢人,死是漢鬼,何來投降!”楊業不吃不喝,絕食3日壯烈犧牲。

  楊業雖然犧牲了,他的後代繼續守邊關、抗敵兵。楊延昭早年跟隨父親楊業打仗,常常為先鋒。後來他鎮守河北邊關,長達20多年,他的軍隊紀律嚴明,多次打敗了遼國軍隊,立下赫赫戰功。

  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也是將門虎子。他後來跟隨範仲淹在西北同西夏國作戰,立下戰功。楊文廣在河北做地方官時,曾經出謀劃策攻取幽雲等州,但宋統治者沒有采納。楊家祖孫三代英勇殺敵的事跡,千百年來一直為人民所敬仰。

  蕭太後的功勞

  遼國皇帝兀欲的次子耶律賢即位,即遼景宗。景宗幼年時經曆過一次致命的遭遇,公元951年,察割發動政變,率眾闖入宮帳殺死遼世宗和太後,年幼的景宗被深明大義的禦廚用毛氈藏在柴禾堆中,這次劫難後景宗落下頑症,做皇帝力不從心。但他的夫人蕭綽皇後,卻是個傑出的女強人。

  蕭綽字燕燕,應年三年(公元953年)出生,父親是宰相蕭思溫。父親非常喜歡燕燕這個女兒,曾把她許配給漢族重臣韓知古的孫子、韓匡嗣的兒子韓德讓,但女兒17歲時被景宗耶律賢選為貴妃,不久立為皇後,與韓家親事自然取消,但兩家關係仍然和睦融洽。

  乾亨元年(公元979年),宋趙匡胤去世,趙光義繼位,出兵北漢。遼朝得到消息,派使臣去宋朝,詢問為何攻擊北漢,宋朝皇帝太宗說:“北漢不服大宋之命而割據,理該討伐。如遼朝不援北漢,我們仍可保持友好關係;否則,那就隻好開戰了。”

  遼朝使者回國報告這一情況,景宗猶豫不決,找蕭皇後商量。皇後說:“北漢與我朝修好多年,漢主還是我朝冊立。宋朝進攻北漢,下一步就該攻我幽、雲各州了,我們應即刻備戰。”

  二月,宋朝大軍進攻北漢都城太原,蕭皇後讓耶律沙為帥救北漢,但由於監軍耶律敵烈狂傲輕敵,招致兵敗白馬嶺,陣亡大將五員,士兵無數。景宗聞訊大怒,要處置耶律沙,蕭皇後說:“兵敗不全怪耶律沙,冀王敵烈隻知冒進,不慮地形,強行開戰,導致失敗。”景宗聽皇後這樣說,覺得有理,不再堅持治耶律沙的罪,而讓他帶罪立功。

  宋太宗趙光義打敗遼軍,急於求成,不顧將士勞累,繼續指揮北進,攻打遼朝戰領的幽州。景宗得報非常害怕,蕭皇後卻鎮定自若,說:“宋朝攻幽燕本在意料之中,皇上不必擔心,我已命令耶律去幽州,命耶律休哥和斜軫增援。南京城堅池固,韓德讓智勇雙全,而宋軍係孤軍深入,南京一定能守住。”

  蕭皇後分析得很正確,這一仗,果然宋軍大敗,宋朝皇帝險些喪生,逃回汴京。

  蕭皇後又下令讓韓匡嗣為都元帥,率耶律休哥軍南伐宋朝,但韓匡嗣中了宋朝假投降誘敵深入之計,吃了敗仗。景宗要責罰這些敗將,蕭皇後為之講情,沒有加罪。

  又過了兩年,景宗皇帝去世,他12歲的長子耶律隆緒即位,是為昭聖皇帝。蕭皇後被尊為“承天皇太後”,攝政軍國大事。

  蕭太後是年30歲,整個遼朝的重擔,壓在她的肩上。她表現出成竹在胸,大智大勇的氣魄,首先任賢用能,注意調動方方麵麵的積極性。她把韓德讓、耶律斜軫召入宮中,讓他倆輔佐朝政。他倆一一表示盡忠。蕭太後則命令耶律休哥坐鎮南京,總管南麵軍務。以後又任命韓德讓為政事令、宰相等職。

  為了讓小皇帝學習政務,蕭太後讓隆緒親自審理囚犯,在實踐中得到鍛煉。一天,小皇帝要從臣跟他去赤山狩獵,蕭太後自然一起去了。在路上,小皇帝見斜軫的青花馬與他的銀鬃馬個頭一樣高,就說:“你的馬和朕的馬大小一樣,不知誰的馬跑得快,咱們比賽如何?”

  斜軫卻說:“陛下是君,臣怎敢和君賽馬呢?臣若贏了皇上,豈不是失大禮了?”小皇帝點了點頭,說:“不過在戰場上和打獵時,君臣的馬跑來馳去,就難說什麽失禮不失禮的啦!”

  蕭太後聽見兒子和大臣的對話,笑著說:“論國禮,你們是君臣。今天咱們按契丹風俗,好朋友以交換馬、弓為盟。你們倆就在我的麵前,互換弓和馬,結交朋友吧!”

  斜軫聽了,雖然心中高興,但嘴上卻說:“臣不敢。”小皇帝拉著他的手說:“怕什麽,太後已經下旨,不遵旨才是失禮呢!”

  小皇帝命人將兩匹馬互換了,又把自己的弓送給耶律斜軫,斜軫忙跪下接弓,然後把自己的弓矢送給皇上。在場的官兵一陣歡呼,敬佩蕭太後這種熱忱待臣的做法。皇帝和耶德斜軫成了真正的朋友,耶律斜軫在以後的征戰中,衝鋒陷陣,立下了許多大功。

  蕭太後善於用人,而且肯吸收良臣們治國的好經驗、好辦法,如減輕百姓賦稅、獎勵生產、頒布禁止官吏受賄枉法的法令,不得敲榨百姓等等,深受廣大平民百姓歡迎。遼朝的政治經濟形勢、社會秩序等,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可謂日新月異,比景宗在位時,有明顯好轉。這其中主要功勞,當然屬於攝政的蕭太後。她不僅是一位政治家,而且還是一位了不起的軍事家。

  元昊建立西夏

  大宋朝沒有能夠統一整個中國,在它的北麵有契丹族建立的遼國。在它的西北麵還有一個國家,這就是西夏國。

  西夏國是由黨項族建立的。黨項族是羌族的一支,羌族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直到現在羌族還是我國民族大家庭的一員。黨項族原來居住在青海東南部和四川西北部,唐朝以後黨項族人逐步向東北遷移。黨項族也是一個以遊牧為生的民族,在同漢人的交往中,他們的生產才有了發展。

  黨項族分為很多部落,有東山部落、平夏部落等等。平夏部居住在夏州(現在陝西橫山縣)一帶,屬於拓拔氏。唐後期黃巢大起義的時候,平夏部曾經派兵幫助唐政府鎮壓起義,因此算是立了功。唐僖宗就任命平夏部的首領為難軍節度使,冊封為夏國公。從此後拓拔氏就改姓李氏。

  五代時期,夏州黨項李氏占領了西北,開始發展自己的力量。宋朝一建立,就想剝奪黨項族的力量。宋太宗的時候,平夏部部落內部有了矛盾,一個叫李繼遷的頭目不想投靠宋朝。李繼遷率領著部眾逃往夏州東北300裏的地斤澤(現在內蒙古伊克昭盟巴彥淖爾),開始不斷地向宋邊境侵擾。公元984年,李繼遷的部落被宋軍偷襲了一次,被殺了500人,李繼遷的母親妻子也被俘虜了。但是李繼遷並沒有灰心,他積極號召黨項族同宋進行鬥爭。公元985年李繼遷一舉攻下銀州,力量開始強大起來。當宋和遼戰亂不休的時候,李繼遷投靠了遼,向遼稱臣,公元990年,封李繼遷為“夏國王”。

  宋真宗繼位以後,李繼遷仍然不斷發兵攻打宋朝,公元1002年,李繼遷打下了靈州(現在寧夏靈武縣),把它改為西平府,這就成了黨項族的根據地。公元1004年,李繼遷攻打吐蕃人的時候,中箭死亡。他的兒子李德明繼位。宋朝封李德明為平西王,每年賜給他不少金帛和茶葉。在李德明統治的30多年裏,黨項族的經濟發展很快。

  李德明的兒子元昊,他看到父親甘作宋臣,唯唯諾諾,很不高興。他對李德明說:“我們應該有骨氣,不應向宋稱臣,離開了它們,我們照樣能活。我們雖然很窮,但我們可以訓練兵馬,等我們力量強大了,我們可以去奪取地盤,那時我們什麽都會有的。”李德明被兒子的一席話感動了,但他是個穩重的人,雖然他有當皇帝的想法,但終究沒有膽量。

  李德明死後,元昊做了首領。元昊精通漢文和佛學,他希望自己成為至高無上的皇帝。元昊的叔父山遇看出了元昊的野心,對元昊說:“大宋待咱們可不薄呀,咱們說什麽也不能忘恩負義。”元昊看著山遇,點了點頭,山遇以為元昊聽進去自己的話呢,其實他是想辦法治山遇呢。

  元昊派手下人誣告山遇,說他要謀反。山遇一聽,知道自己在元昊手下呆不住了,就趁夜逃往宋朝。山遇逃到延州(現在陝西延安市),宋朝的官員沒有收留山遇,為了對元昊表示友好,竟把山遇抓起來送給元昊,元昊以謀反的罪名把山遇殺了。元昊不僅把親叔叔殺了,而且把反對自己的人都毫不留情地殺了。

  公元1038年元昊正式宣布自己為皇帝。國號為大夏。因為大夏國在宋朝的西北方向,曆史就被稱為西夏。元昊就是夏景宗,都城在興慶(現在寧夏銀川)。西夏控製著甘肅、寧夏、清海和陝西、內蒙古的一部分地方。

  元昊仿照宋朝的製度建立了西夏的官製,另外在漢字的基礎上,元昊發明了西夏文字。元昊是一個很有才幹的人,在他的統治下,西夏的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

  西夏國建立的時候,宋朝的皇帝是宋仁宗。元昊上書要求寧仁宗承認西夏國,宋仁宗聽罷勃然大怒。下令撤了元昊的官職,還命令邊關貼下告示捉拿元昊。元昊一聽此消息,就在公元1040年領兵攻打延州。

  這時候宋在西北有軍隊三四十萬,但這些軍隊很分散,駐紮在五路二十四州的幾百個寨堡之中,他們互相都不聯係,打起仗來根本不合作。守衛延州的是宋將範雍,範雍不敢出戰,結果元昊用詐騙的辦法使範雍放鬆了警惕,元昊派兵猛攻延州,宋軍被打死了1萬多人。延州的失敗使宋仁宗很生氣,他把範雍撤了職,命韓琦和範仲淹到西北指揮抗遼。

  範仲淹是北宋有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到了延州以後,日夜操練兵馬,宋軍的戰鬥力大大提高了。在西夏營中有這樣的說法:“小範老子(指範仲淹)胸中有幾萬軍兵,可不像老範老子(範雍)那麽好欺負了。”元昊看到延州防守嚴密,知道不好攻打,他就不碰這個硬釘子了。

  公元1041年2月,元昊親自領兵攻打渭州(現在甘肅平涼縣)。宋朝大臣韓琦在那裏指揮。範仲淹勸告韓琦以守為主,但韓琦卻主張主動出擊。

  當西夏軍將要逼近懷遠城(現在甘肅平涼縣)的時候,韓琦組織了一支1萬人的軍隊,派大將任福指揮,前去迎敵。不料中了埋伏,宋軍大敗。元昊取得了勝利,還不罷休,他繼續領兵攻打北宋,並取得一係列的勝利。

  宋朝既然和遼作戰,又不得不和西夏作戰,並且都打了敗仗。因此宋仁宗派人到西夏求和。由於元昊連年不斷地打仗,黨項族的生活也很困難,再加上鬧災荒,西夏人民不願打仗了。元昊看到自己的力量滅不了北宋,也就同意議和了。

  公元1044年12月,宋和西夏立下盟約,西夏對宋稱臣,但宋每年要給西夏絹15萬匹,銀7萬兩,茶3萬斤。元昊名義上是宋朝封的國王,而實際上就是西夏的皇帝。宋通過這種賞賜的辦法來維護政權,而人民的生活則更加困苦了。

  元昊建立的西夏國從宋朝得到不少東西,兩國議和以後,在邊境上開設了許多市場,西夏人通過市場和內地人做買賣,西夏的政權不斷穩固。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軍隊所滅,前後共統治了90年。

  澶淵之盟

  宋太宗時,遼朝從石敬瑭手中得到幽雲十六州,此後,遼、宋兩朝打打停停,戰事不斷。至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時,兩朝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遼朝大將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等相繼去世,韓德讓已升任大丞相,蕭撻凜為南京(幽州)統軍使;宋朝太宗皇帝已死,其次子趙恒繼承皇位,史稱宋真宗,寇準、畢士安為宰相。

  這年秋天,蕭太後為了結束長期戰亂,決定發動一次大規模戰爭,迫使宋朝求和。出兵之前,她和皇帝隆緒又指揮了傳統的“射鬼箭”儀式。然後命令大軍向南進發。

  遼軍攻勢迅猛,宋軍難以抵擋。遼兵所向無敵,連續攻下唐州、瀛州、祁州,十一月到達洛州(今河北永年縣),然後向澶州(今河南濮陽西南)進兵。

  遼朝大舉南下,宋朝一片恐慌。皇帝趙恒征求大臣們的意見。大臣王欽若說:“遼軍來勢凶猛,已逼近澶州,威脅汴京。不如避其鋒芒,遷都金陵(今南京市)。”陳堯叟也同意遷都,但認為遷往四川更好。因為四川易守難攻,適合做京都。王欽若的家在金陵附近,就建議遷都金陵;皇上不知按誰的意見辦才對,征求宰相寇準的意見,寇準說:“應該把建議遷都的人殺了,用他們的血祭鼓,然後擊鼓出征,抵抗敵軍!”寇準是我國曆史上著名人物之一,對抵禦外敵入侵態度堅決。在當時,寇準在人民群眾中的聲望是很高的。

  皇上趙恒問寇準,大敵當前,有什麽辦法退敵。寇準說:“如果陛下禦駕親征,文臣武將必合力以赴,則不難退敵;如果堅守要地,遼兵孤軍深入,不宜久戰,亦能自行撤退;但是,一旦遷都,軍民之心必亂,江山社稷將難保了。”皇上覺得寇準的話有道理,就否定了遷都的建議。一麵命人去找王繼忠,讓他向遼朝轉述宋朝求和之意,一麵征求具體禦敵之計。王繼忠原為宋將,去年戰敗降遼。遼朝仍然起用他,宋朝有什麽事也通過他向遼轉達。

  寇準向皇帝建議,應當派兵先守住天雄(今河北大名),王欽若帶兵駐守天雄。皇上同意,使王欽若去要地天雄,王欽若嚇得像丟了魂似的,但又不敢抗旨,隻好硬著頭皮接受了任務。

  蕭太後在逼近澶州途中,得到王繼忠轉達宋朝的求和之意,當即表示同意講和。但命令遼軍繼續進兵,以增加和談的份量。不久,遼軍占據澶淵。

  宋朝皇帝趙恒聽說這個消息,忙派大臣曹利用到遼營議和,同時下詔宣告天下:他要禦駕親證。就在宋朝使臣曹利用來到遼營之際,蕭太後得報:大將蕭撻凜中箭身亡!蕭太後大驚,眼淚湧上眼眶,但很快鎮定了情緒,與宋朝使臣談判。

  蕭太後是個了不起的女人,她也想讓邊界兩朝人民過安定的生活。倘若為了爭奪這幾個州城,戰爭何時才會平息?於是,蕭太後又命令韓杞為使臣隨曹利用去見宋朝皇帝,商談議和條件。

  宋朝皇帝趙恒已率大軍到達澶州。他聽說遼軍就在附近駐營,嚇得又提起遷都之事,寇準隻得再次給皇上打氣壯膽。趙恒勉強答應不遷都了,但堅持議和。

  遼朝使臣韓杞來到澶州行宮談判,趙恒皇帝讓寇準負責和談,可以貢錢百萬。寇準對具體參加談判的曹利用說:“皇上雖然說可給遼百萬,但你與韓杞談判如答應給財帛過30萬,我就立即殺你!”曹利用害怕寇準的權威,自然不敢多給,最後達成協議:宋朝每年送給遼白銀10萬兩、絹20萬匹;遼不再追索關南數州;遼帝稱宋帝為兄,宋帝稱遼蕭太後為叔母。

  澶淵之盟終於簽訂,遼朝與宋朝自此結束了多年的相互征戰。統和二十七年(公元1009年)十二月初五,遼朝承天皇太後蕭綽在南巡路上病逝,是年57歲。從17歲嫁給景宗皇帝為貴妃算起,整整40年。這40年來,她顯示出非凡的政治、軍事才能。在治理國家方麵功績卓著,使遼朝的農業、畜牧業、文化、冶金、紡織等方麵都得到發展。

  “澶淵之盟”揭開了遼宋曆史的新篇章,從此結束了雙方兵戈相見的敵對局麵,建立了睦鄰友好,邊境無幹戈之憂。在此後的120多年間,雙方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爭,民間互市,政府友好往來。

  範仲淹實行新政

  範仲淹,字希文,原籍陝西邠(音bīn)州(今陝西彬縣),後遷徙到蘇州吳縣。他不僅是個軍事家,而且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從小失去了父親,因為家裏貧窮,母親不得不帶著他另嫁到一個姓朱的人家。範仲淹在十分艱苦的環境中成長,他住在一個廟宇裏讀書,窮得連三餐飯都吃不上,天天隻得熬點薄粥充饑,但是他仍能刻苦自學。有時候,讀書到深更半夜,實在倦得張不開眼,就用冷水潑在臉上,等倦意消失了,繼續攻讀。這樣苦讀了五六年,終於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他以進士及第進入仕途。

  範仲淹在朝廷當過諫官,宋仁宗對他比較信任。後來,仁宗趙禎下詔廢郭皇後,範仲淹因率諫官、禦史極力諫阻,被罷免職務,調去做了睦州知州,幹了一年多,轉任蘇州知州。他在蘇州時,恰值發大水,農民有田耕不得,他曾組織民眾疏通五河,把太湖裏的水疏導入海。後來,範仲淹被召還朝,任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看到呂夷簡濫用職權,任用私人,就向仁宗大膽揭發。這件事觸犯了呂夷簡,呂夷簡反而說範仲淹交結朋黨,挑撥君臣關係。宋仁宗聽信呂夷簡的話,把範仲淹貶謫到南方做了饒州知州,直到西夏戰爭發生以後,才把他調到陝西去。

  範仲淹在陝西軍中任職三年,采取了一係列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強國防,頗有成效。宋仁宗覺得他的確是個人才。這時候,因為宋王朝腐敗,加上在跟遼朝和西夏戰爭中軍費和索賠支出浩大,財政發生恐慌。宋仁宗就把範仲淹從陝西調回京城,宋仁宗是位不錯的皇帝,他看到國力衰弱的局麵,也很著急,更想有所作為。派他擔任參政知事(副宰相)。

  範仲淹一回到京城,宋仁宗馬上召見,要他提出治國的方案。範仲淹知道朝廷弊病大多,要一下子都改掉不可能,準備一步一步來。但是,禁不住宋仁宗一再催促,就提出了十條改革措施,它的主要內容是:

  一、對官吏一定要定期考核,按他們的政績好壞提拔或者降職;

  二、嚴格限製大臣子弟靠父親的關係得官;

  三、改革科舉製度;

  四、慎重選擇任用地方長官。

  還有幾條是提倡農桑,減輕勞役,加強軍備,嚴格法令等等。範仲淹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出發,說得很中肯。

  宋仁宗看了範仲淹的改革方案,立刻批準在全國推行這十條改革措施。曆史上把這次改革稱為“慶曆新政”(“慶曆”是宋仁宗的字號)。

  範仲淹為了推行新政,先跟韓琦、富弼(音bǐ)等大臣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