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章 漢朝興衰(2)

  張騫通西域

  “絲綢之路”是漢朝開辟的一條商路。絲綢之路由誰開辟的呢?又是怎樣開辟出來的呢?

  漢武帝初年,漢朝日趨強盛。於是朝廷便積極策劃消除匈奴貴族對北方的威脅。恰在這時,一些投降過來的匈奴說起大月氏(音ròuzhī)國的事,引起漢武帝極大的興趣。

  月氏國是一個有著40萬人口的小國,從前住在敦煌和祁連山之間。匈奴冒頓單於統一匈奴各部後,偷襲了月氏國,將月氏王的頭砍下來,用人頭骨做了一個酒杯。月氏國敗了以後,被迫遷到西域。他們恨透了匈奴,與匈奴結為世仇。月氏國的情況,給了漢武帝極大的啟發,他想:月氏和匈奴有這樣的深仇大恨,我正好可以聯合他們,共同攻打匈奴。月氏在匈奴的西邊,要是月氏願同漢朝合作,就等於斬斷了匈奴的右臂,勝利便大有把握了。於是漢武帝下了一道詔書,招募精明能幹的人出使到西域去聯絡月氏國。

  月氏既然在匈奴的西邊,要到月氏必須經過匈奴。所以沒人有膽量來承擔這一使命。這時宮中郎張騫勇敢的報名應征。張騫,漢中成固(今陝西南部成固縣)人,性格堅毅,辦事靈活而又信實。他認為打匈奴是為了漢朝的安全,出使月氏是很有意義的事,即使冒點風險,也是應當的。看到張騫報了名,一些勇士也紛紛報名,其中有一個叫堂邑父的匈奴降將。

  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正式任命張騫為使者,派堂邑父給他做翻譯,堂邑父本是匈奴一個姓堂邑的貴族的奴隸。他又應征了100多人,從隴西(今甘肅省)出發前往西域,隊伍隨身還攜帶了大量的行裝和禮物。

  他們一出隴西,便碰上了許多匈奴人。張騫一行一百多人全成了俘虜。單於不敢殺死使者,便把張騫等人全部軟禁起來。那時候,匈奴和漢朝表麵上關係還不錯,單於為了留住張騫,把一個匈奴女子嫁給了他。不久,張騫有了一個兒子。

  張騫一直將漢武帝交給他的出使證明偷偷保存著,時刻不忘自己的使命。如今被單於放逐到西部,離西域又近了不少路,心裏倒暗自高興。於是他每天專心放羊,等待機會逃走。漸漸地匈奴也不再過問他們。在張騫被俘的第11年,他率領剩下的漢使,終於逃出了匈奴的魔掌,重又踏上尋找月氏國之路。在匈奴生活了11年,張騫已能說一口匈奴話,對匈奴的風情禮節也非常熟悉。因此他們一路行走並沒有碰上什麽麻煩,匈奴人都視他們為自己人。他們終於走出茫茫草原,進入西域的沙漠地帶。他們一連走了幾十天,路上盡是沙漠,找不到人家,也找不到食物和水。虧得堂邑父箭法高超,餓急了,就射些飛鳥和野獸來充饑。

  最後他們到了一個熱鬧繁華的城市。這裏的人高鼻子,藍眼睛,滿臉胡須,和他們以前見過的人都不一樣。他們以為這就是月氏國,可一打聽,才知這個國家是大宛。大宛國國王早就聽說東南方有一個又大又富庶的漢朝,他們很渴望與大漢朝交往。張騫拿出自己的出使證明,談了自己的遭遇後,受到他們熱烈的歡迎,用上好的酒和牛羊肉招待張騫一行。張騫說明了自己出使西域的任務,希望大宛國王能派人護送他們到月氏國,答應回漢朝後,一定請漢朝皇帝用重禮酬謝。大宛王自然樂意幫助張騫。他派了騎兵和翻譯,護送著張騫等人一直到康居,再請康居人護送他們的月氏國去。

  幾經輾轉,張騫他們終於來到一個山國,這山國就是他們找了10年的月氏國。滿目望去,樹林鬱鬱蔥蔥,田裏莊稼長勢喜人,成群牛羊滿山跑。張騫等人被帶到月氏王的麵前。張騫手執節杖,遞上出使證明,對月氏王說:“漢皇帝讓我轉達他的問候,目前,漢皇帝正在抗擊匈奴,皇上派我出使貴國,是希望月氏與漢聯手對敵,夾擊匈奴。”張騫不知,這時的月氏國的情形與以往已大不相同了。

  月氏國自國王被匈奴殺害後,大臣們擁國王的夫人做了王,西遷到大夏國境內,大夏人打不過月氏人,便向月氏人投降,兩個國家便合並成一個國家,改名為大月氏國。大月氏所在的地方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他們的生活十分安樂。生活一安樂,就把報仇雪恥的事情忘了。所以張騫把他的來意說明後,國王不願再回到幾千裏之外的故鄉去對付匈奴。從此,月氏國王不再談論匈奴,隻是極其熱情地款待張騫等人。

  在月氏國,張騫與許多前來做生意的別國商人開始交往,與他們建立了很深的友誼。張騫把漢朝的情況也介紹給了西域各國。一年多過去了,張騫決定返回漢朝。他們從匈奴人足跡較少的南山向東行,沿途又走訪了不少國家,使得這些國家的君主都十分向往漢朝。可是,當他們走到祁連山腳下時,又一次被匈奴逮捕。他們被軟禁了一年。後來單於死了,為爭奪王位,匈奴發生內亂,便無暇顧及張騫。於是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張騫帶著他的匈奴妻兒以及堂邑父逃出了匈奴。

  當他們重新回到首都長安時,13年已經過去。去的時候,張騫還是個年輕小夥子,如今卻兩鬢已經雪霜。而去時的100多人也隻剩下他和堂邑父了。拜見漢武帝後,張騫談了月氏國不肯出兵的原因,以及自己兩次被俘的經過,還詳細談了西域各國的風土人情,漢武帝聽得入了迷。為了表彰張騫的卓越貢獻,漢武帝拜他為太中大夫,拜堂邑父為奉使君。

  漢武帝得知匈奴正在內亂,便封張騫為校尉幫助大將軍衛青製定最佳行動路線和作戰方案。按這個方案,衛青果然出師告捷,一舉消滅了匈奴的一支主力部隊。漢武帝很快將張騫提升為將軍,並封了他“博望侯”。

  公元前119年,漢朝與匈奴展開一場決戰,給予匈奴以毀滅性的打擊,最終將匈奴趕到了漠北。通往西域的道路就此通暢。過了兩年,張騫建議漢武帝去結交西域的烏孫國。漢武帝派張騫做正使,帶領副使和將士300多人,帶去許多金銀、綢緞和牛羊,再次出使西域。張騫到了烏孫後,將副使分別派往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國,他自己留在烏孫並說明了自己的來意。烏孫王決定先派人去長安。並送給漢武帝幾十匹烏孫寶馬。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張騫帶著烏孫的使者回到長安。烏孫使者親眼看到了漢朝的繁華和人民的友善,回去後便對烏孫王詳實地作了匯報。烏孫王很高興,決定跟漢朝建立友好關係,並且娶了漢朝公主。

  張騫從烏孫回來的第二年便病死了。這一年,派到大宛等國去的副使陸續帶著各國的使者回到長安。這些國家和烏孫一樣都和漢朝建立了友好關係。張騫和他的隨從幾次出使西域,到過36個國家,對於溝通西域和漢朝的關係作出了重大貢獻。

  從此以後,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石榴和大蒜等陸續傳入漢朝;漢族人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打井和煉鐵的方法,也傳到了西域;西域的音樂舞蹈和樂器傳到漢朝,漢族生產的絲綢等也帶進西域,並由西域進一步傳到歐洲和世界各國。後來,人們習慣把張騫開通的漢朝到西域的道路稱為“絲綢之路”。張騫出使西域,為的是軍事目的,但預期的目的沒完成,卻為漢朝展現了一個嶄新的世界。漢朝的威名也遠播四海。

  蘇武牧羊

  驃騎大將軍霍去病率兵打敗匈奴,使其退到大沙漠以北。有時候匈奴派使者到漢朝來訪問,為了表示友好,漢朝也派使者去回訪,還送一些中原地方的土特產。可是匈奴單於很不講信用,經常扣留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為了報複,也扣留匈奴派來的使者。日子一久,雙方互相扣留使者的事就有十多起了。這時,西域已經安定,漢武帝便打算給匈奴一點顏色看看。

  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匈奴放了被他們扣留的漢朝使者路充國,跑充國隨同匈奴的使者回到了長安。漢武帝立即召見了他,問明情況。路充國陳奏說:“現在匈奴由且繼單於,他十分怕漢朝派兵打他,自稱:‘我乃兒子,怎麽敢對抗漢朝,漢天子是我丈人呢!’並且把原先扣留的漢使全部釋放送回,奉書求和。”

  漢武帝聽了路充國的報告,又招來匈奴使者,讓其呈上來書,展閱一番後,覺得匈奴單於且果然還懂道理,決定與匈奴友好相處。就派中郎將蘇武為正使、副中郎將張勝為副使,帶著助手常惠和一百多名士兵,以及許多金銀綢緞等禮物,護送以前扣留下來的全部匈奴使者,出使匈奴。

  蘇武到了匈奴,把匈奴使者交還給了單於,並且送上禮物。匈奴單於見到漢朝送來那麽多禮物,反而驕橫起來。蘇武為了維護雙方的友好,盡量耐著性子跟單於打交道,準備完成任務後,好快點返回漢朝。

  正在蘇武準備回漢朝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原來,早在蘇武出使匈奴之前,漢朝使者衛律投降了匈奴,並且死心塌地地為單於出謀劃策。衛律的部下有個叫虞常的人,是個忠於漢朝的血性漢子。蘇武出使匈奴,虞常高興極了。他本來認識蘇武的副使張勝,就暗地和張勝商量說:“衛律這個賣國賊,幹盡了壞事。我決定暗地裏除掉他。”張勝很讚成虞常的打算,並資助了他一些財物。但計謀被泄露,虞常被單於逮捕,交給衛律審問。

  事情發生後,張勝隻好把虞常跟他合計的經過告訴了蘇武。蘇武說:“事情已經到了這般地步,你才告訴我,看來我也要受牽連了。我是漢朝使者,如果上公堂受審,等於我們漢朝受了侮辱,還不如趁早自殺為好。”說著,就拔出刀來要自殺。張勝和隨員常惠眼快,奪去他手裏的刀,把他勸住了。

  衛律審問,虞常受盡了種種刑罰,隻承認跟張勝是朋友,說過話,拚死也不承認跟他同謀。

  第二天,衛律又提審虞常和張勝,叫蘇武去旁聽。在審問的過程中,衛律當場把虞常殺死,以此來威脅蘇武。張勝害怕了,跪下投降,並承認了與虞常同謀。於是,衛律勸蘇武投降,他舉著寶劍對蘇武說:“你不投降,我就殺了你!”蘇武麵不改色地迎上去說:“你膽敢殺了我,漢朝定會發兵蕩平匈奴,你會死無葬身之地。”衛律看蘇武那樣鎮定,知道用武嚇不倒他,隻好向單於報告。單於聽說蘇武這樣堅定,就更希望他投降,便讓衛律去勸蘇武投降。

  蘇武聽衛律讓他投降匈奴,怒氣衝衝地說:“衛律你這個無恥之徒。你是漢人的兒子,做了漢朝的臣下。你厚顏無恥的做了漢奸,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還有什麽臉麵來同我說話。”

  衛律碰了一鼻子灰,隻好向單於報告。單於便把蘇武下了地窖,不給他飲食,想用長期折磨的辦法,逼他屈服。這時候正是入冬天氣,外麵下著鵝毛大雪。蘇武忍饑挨餓。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餓了,就扯一些皮帶、羊皮片什麽的啃著充饑。

  過了幾天,單於見折磨他也沒用,隻好把了放出來,說要封他為王,蘇武說什麽也不答應。單於隻好又把他送到北海(今貝加爾湖一帶)邊去放羊,還說:“等公羊生了小羊,就放你回去。”公羊怎麽能生小羊?這麽說無非是想把蘇武長期監禁罷了。

  蘇武到了北海邊,身旁什麽人都沒有,和他作伴的隻有那一群公羊和那根代表漢朝的旌節。蘇武拿著那根旌節從不離手,連晚上睡覺也摟在懷裏,他總想著有一天,拿著旌節回到自己的國家。

  北海終年白雪皚皚,荒原千裏,人跡罕見。為了生存下去,回漢複明,蘇武經常取野鼠洞裏的草籽來充饑。歲月悠悠,北海的風雪染白了他的須發,凍餓練就了他錚錚硬骨,蘇武在北海一呆就是十九個年頭。

  漢武帝死後,漢昭帝即位,匈奴又跟漢朝進行和議。這時昭帝年紀還小,大臣霍光掌握著朝中大權,他對匈奴使者提出要求說要放回蘇武等匈奴扣押的漢朝使者。可是,匈奴人卻騙漢朝大臣說蘇武已死了。與蘇武一同出使的副使常慧被單於流放到別處,現在也活著,他收買了匈奴兵,得到了與漢使見麵的機會。常惠告訴使者蘇武還活著,並出了一個主意,讓漢使救蘇武。

  第二天,使者去見單於,提出放蘇武回朝的要求。單於說:“我早說過,蘇武已經死了。”使者臉色一沉道:“你們說想和漢朝和好,我看你們根本無誠意。蘇武根本就沒有死。有一天,我們皇上在上林苑裏射獵,射下一隻大雁,那大雁腳上係有一封信,說蘇武就在北海牧羊。”單於聽使者這麽一說,不覺大驚。隻好承認蘇武還活著,並派人將蘇武從北海接回。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的春天,蘇武、常惠等9人才回到久別的首都長安。蘇武出使的時候,是個40歲左右的壯年漢子,他在匈奴度過了19年異常艱苦的歲月,回來已經是個須發全白的老年人了。他堅強不屈,不怕磨難,永不失節的非凡事跡,轟動了朝野上下,不論是做官的,還是普通老百姓,一提起蘇武的名字,沒有一個不欽佩的。

  司馬遷寫《史記》

  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曆史學家,他著的《史記》是我國第一部係統的曆史著作。《史記》被後人謄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字子長,生活在西漢景帝、武帝時期。他出生在一個世代為史官的家庭,父親司馬談是個很有學問的人,擔任著掌管天文、曆法和曆史文獻的太史令。司馬遷的少年時代是在他的家鄉——今陝西省韓城縣度過的。10歲時他跟當時著名的古文經學家孔安國學過用古文字(大篆)寫的先秦典籍,已能誦古文,還在儒學大師董仲舒門下學過用當時的文字(隸書)寫的《公羊春秋》。

  20歲那年,司馬遷離開了家鄉,到各地考察遊曆:曾到過會稽(今紹興),訪問韓信的故事;到過豐沛,訪問蕭何、曹參、樊噲的故鄉;到過薜,訪問孟嚐君的封地;到過鄒魯,訪問過孔子的故鄉。此外他還北過涿鹿,登長城,南遊沅湘,西至崆峒,足跡踏遍了大半個中國。

  他沿途搜集的許多資料,補充了史書記載的不足,那些波瀾壯闊的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故事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中。

  他的父親司馬談在京城做太史令,他也因此到了長安,做了郎中。公元前111年,武帝平定西南夷,派遣司馬遷到今川南、貴、滇一帶視察,這又一次的大遊曆,為他提供了了解西南地區風土人情,搜集遺聞舊事,考察山川地理的大好機會。

  就在這次出使歸來,司馬遷見到了垂危的父親。父親在彌留之際,拉著他的手,語重心長地說:“我家祖先在周代就當太史,我死了以後,你一定成為太史,身為太史,別忘了我所說的著作啊!”原來,司馬談過去曾說過:周公死後500年有了孔子,孔子死後到現在又是500年了,應該有人繼承孔子,做一番著述事業。身為史官的司馬談,立誌繼孔子《春秋》之後修一部通史。現在,司馬遷在父親病榻前,淚如泉湧,答應了父親的要求。

  但父親死後,司馬遷沒有能立即開始寫作。主要忙於巡祭、封禪,跟從漢武帝先後到過泰山、長城內外諸多名山大川。到公元前108年,他做了太史令,得以充分利用朝廷收藏的圖書和檔案資料。在公元前104年,他正式開始了著述《史記》的浩繁工作。這時他已步入中年了。

  為了盡早完成這部史書,他夜以繼日地忘我寫作,幾乎斷絕了一切往來應酬。公元前99年,正當司馬遷以全部身心投入《史記》著述時,一場大禍從天而降,這就是“李陵事件”。李陵,是號稱“飛將軍”李廣的孫子,力大過人,善騎射。在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兵伐匈奴時,李陵自請獨當一麵,迎擊匈奴,他長驅直入,不料恰好遇上匈奴大軍,他與部下雖奮勇戰鬥,但因寡不敵眾,矢盡糧絕,援兵不到,終於戰敗被俘,投降了匈奴。消息傳到朝廷,那些平日交口讚譽李陵的朝臣一反常態,紛紛落井下石。

  司馬遷深感不平,他與李陵雖無深交,但對李陵的為人一向敬佩,因而仗義直言,陳述李陵平時為人和這次孤軍奮戰的功勞,認為不應該過分責備李陵。結果漢武帝勃然大怒,他覺得司馬遷讚揚李陵,就是貶低另一個同時出征的將軍李廣利。而李廣利正是武帝極寵愛的李夫人的哥哥。因此,他把司馬遷關進了監獄,並且判了死刑。此時,是司馬遷正式開始寫作《史記》的第六個年頭。

  按照漢朝法令,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種辦法是用50萬錢贖罪。司馬遷官小祿薄,無論如何也拿不出這筆錢來。另一種辦法是“減刑一等”,受宮刑。而宮刑在當時刑罰中是最殘忍、最恥辱的一種。它不僅對人體是殘酷的摧殘,對人格也是極大的侮辱。麵對這種現實,司馬遷悲痛欲絕,想一死了之。

  此時此刻,他想到了《史記》的創作。這樣一死,誰又來完成《史記》呢?他又想起父親臨終前的囑托,便更不會忘記自己撰寫《史記》的宏偉理想,他要以孔子作《春秋》為榜樣,用自己的著述,辯善惡是非,以有益於天下。於是,他決計接受宮刑。司馬遷受宮刑之後,精神受到很大打擊,在極度痛苦中,又曾想到過自殺。但痛定思痛,撰寫《史記》的崇高理想鼓舞著他,為完成尚未著成的《史記》,他決心頑強地活下來。

  出獄後,他做了中書令,中書令就是為皇帝掌管文書、起草詔令的官。他之所以接受這個卑微的職務,也仍是為了不離開他所需要的皇家圖書館裏的圖書資料,為了繼續完成他的偉大著作。就這樣,他又忍辱發憤地度過了8年。到公元前91年,當司馬遷終於完成了《史記》這部曆史巨著時,已經是年近花甲的老人了。從開始閱讀、整理史料,到正式寫成,他一共花費了18年的時間。如果從他年輕時的遊曆算起,《史記》一書是他幾乎用盡了畢生精力,忍受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極大痛苦而完成的一部永遠閃耀著光輝的偉大著作。

  司馬遷以他傑出的才華和驚人的毅力,在廣泛占有材料的基礎上,經過認真考辨,融會貫通,寫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從而把曆史學推進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階段,在中國史學史上樹立了一塊不朽的豐碑。司馬遷和他的《史記》一起,將永垂青史,光照千秋。

  霍光輔佐昭帝

  漢武帝通西域,擊敗匈奴,保衛邊疆安全,做出了令人稱道的貢獻。但是他生活奢侈,喜歡講排場,連年大興土木,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國庫中文帝、景帝時候積累起來的錢財,這時已所剩無幾了。

  為了補充國庫收入,他重用殘酷的官吏,加稅加捐,甚至讓有錢的人可以出錢買爵位,賣官職。這些人做了官,拚命搜刮老百姓,再加上水災旱災,搞得百姓日子很艱難,各地方有大批農民起來反抗官府。

  漢武帝在位的最後幾年,才決心停止用兵,並且提倡改良農具,改進耕種技術。他還親自下地,做個耕種的樣子,吩咐全國官吏鼓勵農民增加生產。這樣,國內才逐漸穩定下來。

  公元前87年,漢武帝得病死了。即位的漢昭帝年紀才八歲。按照漢武帝死前的囑咐,由大將軍霍光來輔助他。

  霍光字子孟,是前驃騎將軍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霍光由哥哥帶到長安後,先做郎官,逐步升為奉車都尉、光祿大夫。他為人沉著精細,公正無私,把國家大事管理得井井有條。霍光掌握了朝廷大權後,幫助漢昭帝繼續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減輕稅收,減少勞役,把國家大事管理得很好。

  朝廷中有幾個大臣卻把霍光看作眼中釘,想把他除去。左將軍上官桀想把他六歲的孫女,嫁給漢昭帝做皇後,霍光沒有同意。後來,上官桀靠漢昭帝的姐姐蓋長公主的幫助,讓孫女當上了皇後。上官桀和他的兒子上官安想封蓋長公主的一個身邊人做侯,霍光無論如何也不同意。

  上官桀父子、蓋長公主都把霍光看作眼中釘,他們勾結了燕王劉旦,想方設法要陷害霍光。漢昭帝十四歲那年,有一次,霍光檢閱羽林軍(皇帝的禁衛軍),並把一名校尉調到他的大將軍府裏。上官桀他們就抓住這兩件事,假造了一封燕王的奏章,派一個心腹冒充燕王的使者,送給漢昭帝。

  那封信上大意說:大將軍霍光檢閱羽林軍的時候,坐的車馬跟皇上坐的一樣。他還自作主張調用校尉。這裏麵一定有陰謀。我願意離開自己的封地,回到京城來保衛皇上,免得壞人作亂。漢昭帝接到那份奏章,看了又看,把它擱在一邊。

  第二天霍光要進宮朝見,聽到燕王劉旦上書告發他的消息,嚇得他不敢進宮。

  漢昭帝吩咐內侍召霍光進來。霍光一進去,就脫下帽子,伏在地上請罪。漢昭帝說:“大將軍盡管戴好帽子,我知道有人存心陷害你。”

  霍光磕了個頭說:“陛下是怎麽知道的?”

  漢昭帝說:“這不是很清楚嗎?大將軍檢閱羽林軍是在長安附近,調用校尉還是最近的事,一共不到十天。燕王遠在北方,怎麽能知道這些事?就算知道了,馬上寫奏章送來,還來不及趕到這兒。再說,大將軍如果真的要叛亂,也用不著靠調一個校尉。這明明是有人想陷害大將軍,燕王的奏章是假造的。”霍光和別的大臣聽了,沒有一個不佩服少年的漢昭帝的聰明。

  漢昭帝把臉一沉,對大臣們說:“你們得把那個送假奏章的人抓來查問。”

  上官桀怕昭帝追查得緊,他們的陰謀要露陷,對漢昭帝說:“這種小事情,陛下就不必再追究了。”

  從這時候起,漢昭帝就對上官桀這些陷害忠良的人開始懷疑起來。

  可是,上官桀等並不就此罷休,他們偷偷地商量好,由蓋長公主出麵,請霍光喝酒。他們布置好埋伏,準備在霍光赴宴的時候刺死他,又派人通知燕王劉旦,叫他到京師來。

  上官桀還打算在殺了霍光之後再廢去昭帝,由他自己來做皇帝,沒想到有人早把這個秘密泄露了出去,讓霍光知道了。

  霍光連忙報告漢昭帝。漢昭帝命令丞相田千秋火速發兵,把上官桀等人全部逮起來處死。這樣一來,國家安全多了。

  漢昭帝是個不錯的皇帝,他才二十一歲就得病死去,沒有孩子。霍光聽了別人的意見,把漢武帝的一個孫子、昌邑王劉賀立為皇帝。劉賀原是個浪蕩子,他從昌邑(今山東巨野東南)帶來了二百多個親信,天天跟他們一起吃喝玩樂,即位才二十七天,就做了1127件不該做的事,把皇宮鬧得烏煙瘴氣。像這樣的人無法讓他再繼續做皇帝。因此霍光和大臣們一商量,聯名上書,請皇太後下詔,把劉賀廢了,另立漢武帝的曾孫劉詢,就是漢宣帝。

  漢宣帝即位的時候也隻有18歲,霍光又輔佐他六七年,教他怎樣做一個好皇帝。漢宣帝地節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患病去世。漢宣帝和皇太後親自為霍光主持葬禮,用十分隆重的禮儀把他安葬在漢武帝的陵墓旁邊。

  王昭君出塞

  秦末漢初,居住在我國北方的匈奴族,擁有騎兵三四十萬人,成為西漢王朝北部的重大威脅,由於當時漢朝的社會經濟有待複興,國力空虛,內部統治還不夠鞏固,無力與匈奴進行大規模戰爭,於是劉邦在公元前199年,采納了劉敬提出的與匈奴“和親”的建議,決定以宗室女嫁給匈奴單於,每年送去酒、肉、糧食等物,並且與匈奴單於結為兄弟。

  西漢初期的這種“和親”政策,是在當時的形勢下,由西漢統治者迫不得已施行的。盡管如此,這種“和親”政策,卻帶來了相對和平的局麵,匈奴不再或極少侵犯西漢邊境,兩族人民開始了友好往來。

  隨著西漢初年社會經濟的恢複發展,漢朝的國力逐漸強盛起來。到漢武帝時,便放棄了對匈奴單於退讓的“和親”政策,向匈奴貴族展開了大規模的反擊戰爭,從此西漢和匈奴斷絕“和親”80多年。匈奴在漢朝軍隊的連續打擊下,勢力衰落下去,再也沒有向漢朝發動進攻的力量了。於是漢朝政府與匈奴貴族之間的戰爭漸漸平息下去,又重新恢複了兩族間的“和親”。

  漢宣帝在位的時候,漢朝又強盛了一個時期。漢宣帝五風元年(公元前57年),匈奴內部發生了五個單於爭統治權的鬥爭,爭來爭去,形成郅支單於和呼韓邪單於南北對峙的局麵。最後,郅支單於打敗了呼韓邪單於,呼韓邪單於帶兵南移,投降了漢朝。

  甘露三年(公元前61年)呼韓邪單於到長安朝見漢宣帝,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朝見的單於,漢宣帝像對侍貴賓一樣招待他,親自到長安城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

  呼韓邪在長安住了一個月,回去的時候,漢宣帝派長樂衛尉董忠、車騎都尉韓昌等,帶領1.6萬名騎兵護送他回國。還派人先後送去了3.4萬斛糧食接濟匈奴人。

  漢宣帝死了以後,他的兒子元帝即位。沒幾年,匈奴郅支單於侵略西域各國,還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聯合西域各國,打下了郅支城,殺了郅支單於。

  郅支單於一死,呼韓邪單於的地位穩定了。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呼韓邪單於又一次到長安來。他為了表示要和漢朝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請求漢元帝答應他跟漢朝結親。漢元帝同意了他的請求。

  以前,漢朝與匈奴和親,都得選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次,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代替公主。他吩咐太監到後宮傳話:“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對待。”

  後宮的宮女都是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皇宮,就好像飛鳥被關進了籠子,失去了自由。都盼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可是現在要遠出塞外,嫁到匈奴去,那裏天寒地凍,語言不通,生活習慣大不一樣,因此,她們又都猶豫起來,不願意報名應選。

  有個叫王嬙的宮女,出身於小康家庭,幼年念過幾年書,學名叫做昭君。她剛被選入宮中不久,還沒見過皇帝。聽說匈奴要與漢朝和親,覺得這是關係到匈奴和漢朝友好的大事,便報名應征到匈奴去。經辦這件事情的官員,稟明了元帝。元帝吩咐為王昭君準備嫁妝,並且找了匈奴女人,給王昭君講解匈奴的生活習慣,教她學習匈奴語言,演奏琵琶、胡琴等西域地方樂器。王昭君聰明勤學,沒有多久,就都學會了。

  到了結婚那天,新郎呼韓邪單於按照漢朝的風俗習慣,親自來長安迎娶新娘王昭君。新郎新娘拜見了漢元帝。漢元帝賞賜他們許多財物,並設宴為他們送行。新郎新娘離開長安去匈奴的時候,文武百官一直送到十裏長亭。王昭君抱著琵琶,騎在馬上,內心交織著歡樂和憂愁的情緒出發了。王昭君在馬上思索了一陣,很快地就把自己這種矛盾的心情譜成了一首曲子,一邊走著一邊彈奏起來,人們把這首曲子稱為《昭君怨》。其實,這首曲子的內容並不完全是憂愁怨恨的情緒。後來有人把王昭君叫做漢明妃,《昭君怨》就又被人叫做《明妃曲》。

  王昭君出塞到了匈奴,幫助呼韓邪發展匈奴的生產事業,改革了一些牧民的風俗習慣。從王昭君到匈奴時候起,匈奴人學會了使用從漢朝輸入的農業生產工具,逐步發展了農業生產,基本上解決了糧食的自給。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畜牧業更加發達,出現了人畜兩旺的繁榮景象。

  王昭君是匈奴單於的妻子,地位與漢朝的皇後差不多,出塞以後,便不能輕易回到漢朝。可是王昭君非常熱愛和思念自己的父母之邦。經常派人送信回來,有時還叫單於派使者送些匈奴的土特產奉獻給漢朝皇帝。漢朝皇帝也回贈一些金銀珠寶和綢緞。

  王昭君年老的時候立下遺囑,要求在她死後安葬在歸化(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郊外,墳墓要坐北朝南,讓她能夠遙望自己的父母之邦。她去世以後,她的子女們在歸化郊外選了一塊向陽的水草豐茂的小坡地,為她修建了墳墓。沙漠地區寒冷幹燥,大多數地方隻在夏季很短的一段時間才長青草。可是,據說昭君墓得天獨厚,墓上的草生長期特別長,一年大部分時間都是青蔥蔥的。因此,後人就把昭君墓稱為“青塚”。

  王昭君為了漢族和匈奴族的友好,自願遠嫁匈奴。從此以後,匈奴和漢朝長期和睦相處,60多年沒打仗,昭君為祖國民族大家庭的團結做出了貢獻。她這種自我犧牲的精神,受到後人的稱讚。

  王莽篡漢改製

  王昭君出塞的那一年,漢元帝得重病去世了,他活了42歲。

  漢元帝去世後,他的兒子劉驁即位,史稱漢成帝。漢成帝是個荒淫的皇帝,即位以後朝廷的大權逐漸落在外戚手裏。成帝的母親、皇太後王政君有8個兄弟,除一個兄弟王曼早年死去外,其他7個都被封為侯。其中最大的王鳳還被封為大將軍。

  王鳳掌了大權,他的幾個兄弟、侄兒都十分驕橫奢侈。隻有他的侄兒王莽,沒有那種驕奢的習氣,讀書也很盡力,把四書五經讀得個滾瓜爛熟。他像平常的讀書人一樣,做事謹慎小心,生活也比較節儉。人們都說王家子弟數王莽最好。

  對於擔任大司馬大將軍的大伯王鳳,王莽像孝敬自己的父親那樣孝敬他。王鳳病重的時候,王莽親嚐湯藥,端屎端尿,不嫌髒,不怕累。王鳳被王莽的這種行為感動了,臨死以前,他向皇太後和漢成帝推薦王莽。這樣,王莽才被任命為黃門郎,接著被提拔為射聲校尉。

  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由於叔叔王商的推薦,王莽拜為新都侯、光祿大夫。又過幾年,他的叔叔、大司馬驃騎將軍王根年老退休,王莽就代替他做了大司馬,掌握了朝政大權。

  王莽是王家的第五個大司馬,前四個都是他的伯伯叔叔。為了使自己的名聲能夠超過他的前輩,王莽恭謹勤勞,不知疲倦地工作。他還很注意招攬人才,有許多讀書人慕名而來投奔他,不論地方遠近,出身貴賤,他都一概收用,委以官職。為了收服人心,他把從自己封邑裏收來的錢和糧,都拿出來贈送給賓客,而自己家裏卻過著十分儉樸的生活。這樣,王莽舍己為人、克己奉公、勤儉樸素的名聲就傳開了。

  漢成帝死後,不出10年,換了兩個皇帝——哀帝和平帝。漢平帝即位的時候,年紀才9歲,王政君以太皇太後身份臨朝,王莽為大司馬,總攬朝政。

  這時的皇室中,僅還有成帝、哀帝的外戚,以及王莽自己的一個叔叔王立,能夠與王莽相爭權。為防止他們對王莽的權力構成的潛在威脅變成現實,王莽通過逼他們自殺等各種方法,把他們一個個清除或擠走了。然後,王莽又在朝廷中安插自己的親信,讓他們做了大官。王莽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漢平帝做皇後,這樣,他又多了“國丈”這一身分,地位更加顯赫了。

  公元2年,中原發生了旱災和蝗災。由於多少年來,貴族、豪強不斷兼並土地,剝削農民,逢到災荒,老百姓沒法活下去,都騷動起來。為了緩和老百姓對朝廷和官吏的憤恨,王莽建議公家節約糧食和布帛。他自己先拿出100萬錢,30頃地,當作救濟災民的費用。他這樣一起頭,有些貴族、大臣也隻好拿出一些土地和錢來。王莽也因此而獲得了很好的名聲。

  太皇太後把新野的2萬多頃地賞給王莽,他推辭了。然後,王莽就派8個心腹大臣到各地方去宣揚王莽怎麽怎麽虛心,怎樣怎樣謙讓。當時,中小地主都恨透了兼並土地的豪強,一聽王莽連封給他的土地都不要,就覺得他是個了不起的好人。王莽越是不肯受封,越是有人要求太皇太後封他。有人還收集了各種各樣的文字歌頌王莽。王莽的威望就越來越高了。

  王莽的地位一天天提高,漢平帝也一年年長大了,他已經長到14歲了,多少懂得了一些事情。漢平帝看出王莽的野心不小,內心又是害怕,又是怨恨。

  王莽也漸漸感到逐漸成年的平帝可能對自己的權力擴張構成不利,因此一直也在尋找機會殺害平帝。

  有一天,大臣們給漢平帝祝壽。王莽親自獻上一杯毒酒。漢平帝沒有懷疑,接過來喝了……第二天,宮裏傳出話來,說漢平帝得了重病,沒有幾天就死了。王莽還當眾使勁痛哭了一場。

  漢平帝死的時候才14歲,當然沒有兒子。王莽從劉家的宗室裏找了一個兩歲的幼兒為皇太子,叫做孺子嬰。王莽自稱“假皇帝”(“假”是代理的意思)。有些文武官員想做開國元勳,迎合王莽的心意,勸王莽即位做皇帝。一直以推讓出名的王莽這會兒也不再推讓了。於是,王莽向太皇太後去討漢朝皇帝的玉璽。太皇太後這才大吃一驚,不肯把玉璽交出來。後來被逼得沒法子,隻好氣憤地把玉璽扔在地上。

  公元8年,王莽正式即位稱皇帝。改國號叫“新”,王莽自稱“新皇帝”,都城仍在長安。這樣,從漢高祖稱帝開始的西漢王朝,統治了210年,到這時就結束了。

  王莽做了皇帝以後,為了顯示他的威德,也為了鞏固統治,解決西漢末年社會上出現的各種矛盾,實行了一係列製度上的變革,這在曆史上叫做“王莽改製”。

  王莽改製最突出的一件事就是改變土地製度。他規定全國的土地都不允許自由買賣,而由政府按人口重新分配。這實際上是把奴隸社會時期的井田製重新又搬了回來。在奴隸製社會裏實行井田製,能夠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但當時已是封建社會,如果還要實行井田製,就會限製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從而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結果,土地製度變革實施不到3年,就被王莽無奈地下令取消,土地自由買賣可照舊進行。

  王莽還推行了幾次貨幣製度變革,結果也是改來改去,甚至於把古代一度用作交易媒介的貝殼也規定作為貨幣使用,逼著老百姓兌換來兌換去,造成了極大的混亂。最後,錢越改越小,無形中老百姓手中的錢都被搜刮光了。商人也都不敢做買賣了。

  王莽還施行了其他一些製度變革,可是到頭來除了擾民以外,什麽也行不通,結果更加激化了社會矛盾。王莽為了轉移人民的視線,就派兵去征伐匈奴、高麗、西南夷和西域,這就又引起了各部族的反對。同時,浩大的軍費開支又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

  在王莽這些倒行逆施的反動統治下,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當時全國各地又普遍發生了旱災和蝗災。在北方由於鬧饑荒,出現了人吃人的慘劇;在南方人們成群結隊到沼澤地裏去挖野菜來充饑。關中地方四處流亡的幾十萬饑民,因為得不到救濟,餓死的占十分之七八。王莽又加重捐稅,縱容殘酷的官吏,對老百姓加重刑罰。這樣,社會矛盾就進一步激化了。

  綠林赤眉起義

  王莽的殘酷壓榨,加上一連串的天災,逼得農民走投無路,紛紛起義。東方和南方都有大批的農民起來反抗官兵。

  公元17年,南方荊州鬧饑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澤地區挖野荸薺充饑。人多野荸薺少,引起了爭奪。新市(今湖北京山東北)有兩個有名望的人,一個叫王匡,一個叫王鳳,出來給農民調解說:“我們如今這樣的慘狀,都是地主惡霸和王莽政權的罪惡,大家何不聯合起來,與他們打呢?”這話啟發了大家,受到農民的擁護。大家就公推他們當首領。

  王匡、王鳳就把這批饑民組織起來起義,一下子就聚集了數百人,還有不少逃亡的犯人也來投奔他們。

  王匡他們占領了綠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作為根據地,攻占附近的鄉村。不到幾個月工夫,這支起義軍發展到七八千人。

  在王莽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派了兩萬官兵去圍剿綠林軍,結果被綠林軍打得大敗而逃。綠林軍趁勢攻下了幾座縣城,打開監獄,放出囚犯;把官家糧倉裏的糧食,一部分分給當地窮人,大部分搬到綠林山。投奔綠林山的窮人越來越多,起義軍增加到五萬多人。

  第二年,正當起義軍迅速發展的時候,綠林山上不幸發生了疫病,五萬人差不多死了一半。還有一半隻好離開綠林山,後來分作三路人馬——新市兵、平林(在今湖北隨縣東北)兵和下江(長江在湖北西部以下叫下江)兵。這三路人馬各自占領一塊地盤,隊伍又強大起來了。

  當南方的綠林軍在荊州一帶打擊官兵的時候,東方的起義軍也壯大起來。琅琊海曲(今山東日照縣)有個姓呂的老大娘,兒子是縣裏的一個公差,因為沒肯依縣官的命令毒打沒錢付稅的窮人,被縣官殺害了。這一來激起了公憤。有上百個窮苦農民起來替呂母的兒子報仇,殺了縣官,跟著呂母逃到黃海,一有機會就上岸打官兵。起義軍迅速擴大到1萬多人。這次起義曆史上稱呂母起義。

  這時候,另一個起義領袖樊崇帶領幾百個人占領了泰山。呂母死後,她手下的人投奔樊崇起軍。不到一年工夫,就發展到一萬多人,他們在青州和徐州之間來往打擊官府、地主。

  樊崇的起義軍保持著窮苦農民的淳樸作風,很講紀律,規定誰殺死老百姓就要被處死,誰傷害老百姓就要受罰。所以,百姓能擁護他們。

  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師王匡(和綠林軍中的王匡是兩個人)和將軍廉丹率領十萬大軍去鎮壓樊崇起義軍。樊崇作好準備,跟官兵大戰。為了避免起義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雜,樊崇叫他的部下都在自己的眉毛上塗上紅顏色,作為識別的記號。這樣,樊崇的起義軍得了一個別名,叫“赤眉軍”。

  王莽的軍隊和赤眉軍打了一仗。結果,官兵打了敗仗,逃散了一大半。太師王匡的大腿被樊崇紮了一槍,逃了回去;將軍廉丹在亂軍之中被殺了。赤眉軍越打越強,發展到了十多萬人。

  綠林、赤眉兩支起義大軍分別在南方和東方打敗王莽軍的消息一傳開,別的地方的農民也都活躍起來。黃河兩岸的大平原上大大小小起義軍有幾十路。有一批沒落的貴族和地主、豪強也乘機起兵,反對王莽。

  南陽郡舂陵(今湖南寧遠北)鄉的豪強劉縯(音yǐn)、劉秀兄弟兩人,因為王莽廢除漢朝宗室的封號,不許劉姓人做官,心裏怨恨,發動族人和賓客七八千人在舂陵鄉起兵。他們和綠林軍三路人馬聯合起來,接連打敗了幾名王莽的大將,聲勢逐漸強大起來了。

  綠林軍的幾支隊伍缺乏統一的指揮。將士們認為人馬多了,必須有個首領,才能統一號令。一些貴族地主出身的將軍,利用當時有些人的正統觀念,認為一定要找一個姓劉的人當首領,才能符合人心。綠林軍裏姓劉的人很多,該推誰做首領呢?舂陵兵想推劉縯,可是新市和平林兵的將領怕劉縯勢力太大,一定要立一個破落的貴族劉玄做皇帝。劉縯又提出等消滅了王莽、收服赤眉軍以後,再立皇帝,也遭到反對。劉縯覺得自己力量不夠,也隻好同意了。

  公元23年,綠林軍各路將士就正式立劉玄做皇帝,恢複漢朝國號,年號“更始”,所以劉玄又稱更始帝。更始帝拜王匡、王鳳為上公,劉縯為大司徒,劉秀為太常偏將軍,其他將領也各有各的封號。從那時候起,綠林軍又稱為漢軍。

  王莽見農民起義軍已經成為燎原之勢,他在忐忑不安中準備和漢軍決一死戰。

  昆陽大戰

  更始帝劉玄即位後,派王鳳、王常、劉秀進攻昆陽(今河南葉縣)。他們很快地打下昆陽,接著又打下了臨近的郾城(今河南郾城縣)和定陵(今河南舞陽縣)。

  王莽聽到起義軍立劉玄為皇帝,已經忐忑不安,如今連失了幾座城池,更是又急又怕,立即派大將王尋、王邑率領兵43萬人,從洛陽出發,直奔昆陽。

  為了虛張聲勢,王莽軍物色了一個巨人,名叫巨毋霸,巨毋霸長得個子特別高,身子又像牛那樣粗大。他還有一個本領,就是能夠馴養老虎、豹、犀牛、大象。王莽派他為校尉,讓他帶了一批猛獸上陣助威。

  駐守在昆陽的漢軍隻有八九千人。有的將領在昆陽城上望見王莽的軍隊人馬眾多,怕對付不了,主張放棄昆陽,回到原來的據點去。劉秀沒有這樣想,他對大家說:“現在我們兵馬和糧草都缺少,全靠大家同心協力打擊敵人;如果大家散夥,昆陽一失守,漢軍各部也被消滅。”

  眾位將領覺得劉秀說得有道理,但是又覺得王莽軍兵力強大,死守在昆陽也不是個辦法。商量的結果,就決定由王鳳、王常留守昆陽,派劉秀帶一支人馬突圍出去,到定陵和郾城去調救兵。

  這天晚上,劉秀帶著十二個勇士,騎著快馬,趁黑夜衝殺出昆陽城南門。王莽軍防備不足,他們衝出了重圍。

  昆陽城雖然不大,但是挺堅固。王莽軍憑著人多武器精,認為攻下昆陽不在話下。他們製造一座座十多丈的樓車,在樓車上不斷地向城裏射箭,箭像雨點一樣向城裏射來。城裏的人到井邊打水,也不得不背著門板擋箭。王莽軍又用橦(chōn)車撞城,還挖掘地道想打進城裏去。但是昆陽城裏的漢軍,防守得也很嚴密,城始終沒被王莽軍攻破。

  劉秀到了定陵,想把定陵和郾城的人馬全部調到昆陽去。但是有些漢軍將領貪圖財產,不願意離開這兩座城。劉秀勸他們說:“現在咱們到昆陽去,把所有的人馬集中起來。打敗了敵人,可以成大事,立大功。要是死守在這裏,敵人打來了,咱們打了敗仗,連性命都保不住,還談得上財物嗎?”將領們被劉秀說服了,才帶著所有人馬跟著劉秀上昆陽來。

  劉秀親自帶著步兵、騎兵一千多人組織一支先鋒部隊,趕到昆陽,他們在離王莽軍四五裏的地方擺開了陣勢。王尋、王邑一瞧漢軍人少,隻派了幾千兵士對付。劉秀趁敵軍還沒有站穩陣腳,先發製人,親自指揮先鋒部隊衝殺過去,一連殺了幾十個敵人。漢軍前來救援的大隊人馬趕到,見劉秀的先鋒部隊打得勇猛,也鼓起了勇氣,幾路人馬一齊趕殺過去,王尋、王邑被迫後退。漢兵乘勝猛擊,越戰越勇。

  劉秀帶著三千名敢死隊,向王莽軍的中堅部隊衝殺過去。王尋一看漢軍人少,不放在眼裏。他親自帶著一萬人馬跟劉秀交戰。但是一萬人還真打不過劉秀的敢死隊。打了一陣,王尋的軍隊開始亂了起來。漢兵越打越有勁兒,大家看準王尋,圍上去亂砍亂殺,結果了王尋的性命。

  昆陽城裏的漢軍王鳳、王常,一見外麵的援軍打了勝仗,就打開城門衝了出去,兩下夾攻,喊殺的聲音震天動地。王莽軍一聽主將被殺,全都慌了神,亂奔亂逃,自相踐踏,沿路一百多裏,丟下大批王莽軍的屍首。

  這時候,天空突然暗了下來,響起了一聲大霹靂,接著狂風呼嘯,大雨像傾盆一樣地直倒下來。巨毋霸帶來助威的猛獸,也嚇得直打哆嗦,不但不往前衝,反而往後麵亂竄。漢軍一股勁兒往前追殺,王莽軍好像決了口子的大水一樣直往今河南魯山沙河方向逃奔,兵士掉在水裏淹死的成千上萬,把沙河的河流也堵塞了。

  大將王邑嚴尤帶著王莽軍逃回洛陽的時候,43萬大軍隻剩下幾千人。漢軍打掃戰場,戰場上到處都是王莽軍丟下的兵器、軍車、糧草。漢軍搬了一個多月,都沒有搬完,最後放了把火,把剩下的燒了。昆陽大戰漢軍大勝的消息,鼓舞了各地人民,紛紛起來響應漢軍。有不少人殺了當地的官員,自稱將軍,等待漢軍的命令。

  更始帝派大將申屠建、李鬆率領漢軍乘勝進攻長安。王莽驚慌失措,把監獄裏的囚犯都放出來,拚湊一支軍隊,抵抗漢軍。這樣的軍隊怎麽肯替王莽打仗,還沒有接觸,就陸續逃散了。

  攻打長安的漢軍很快打到長安城下,從東北方的宣平門攻入城內。城裏的居民在少年朱弟、張魚的號召下起義,跟漢軍一同圍攻王莽的宮殿,放火燒掉未央宮的大門。大夥兒高聲吆喝,要王莽出來投降。王莽走投無路,帶了少數將士逃進了宮裏的一座漸台。那座漸台,四麵是水,火燒不到那裏。

  漢軍把漸台一層層圍起來,一直圍上幾百層,等漸台上的兵士把箭都射完了,漢兵衝上台去,其中有個對王莽改製痛恨入骨的商人杜吳,跑在最前麵,一口氣衝上漸台,殺死了王莽。漢軍將士出於對王莽的仇恨,一塊塊地分割了王莽的屍體。

  到此,維持了15年的王莽新朝,最終土崩瓦解了。昆陽大戰王莽軍的慘敗,是導致其消亡的重要因素。昆陽大戰中,昆陽城內外的漢軍總共不過1萬人,卻擊敗了王莽的43萬新軍,這是中國古代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之一。

  光武中興

  劉秀在昆陽大戰中消滅王莽主力,立了大功。其兄劉縯也打下了宛城,兄弟二人的名聲就越來越大了。暫時建都宛城的更始帝怕劉秀兄弟勢力強大起來,會威脅自己的皇帝寶座,於是找了個借口把劉秀的哥哥劉縯殺了。

  這時,劉秀正在別處,聽說哥哥被劉玄殺了,內心又悲憤又恐懼。他知道自己的勢力敵不過更始帝,就立刻趕到宛城,向劉玄謝罪。有人問起他昆陽大戰的情形,他也一點兒不居功,說全是將士們的功勞,還把許多錯誤都攬在自己身上。他對劉玄也是百依百順。

  更始帝劉玄以為劉秀不記他的仇,反倒有點過意不去,拜劉秀為破虜大將軍,但是仍然不敢重用。後來又把他派到河北去了。沒想到,劉秀到了河北,不僅可以保全自己,免遭劉玄殺害,而且得到了一個擴大勢力的機會。

  王莽的新朝政權被推翻以後,黃河以北的地主勢力害怕農民起義的烈火燃燒到他們那裏,紛紛組織起了地主武裝。他們見劉秀到來,就都前來歸附。劉秀到了以後,廢除了王莽時期的一些苛刻法令,釋放了一些囚犯,一麵消滅了一些割據勢力,一麵鎮壓河北各路起義軍。這樣,劉秀的勢力逐漸壯大起來,在黃河以北站穩了腳跟。

  公元25年,劉秀和他的隨從官員認為時機成熟,在鄗城自立為皇帝,這就是漢光武帝。而定都長安的更始帝卻以為自己的江山已經坐定,整日在宮中飲酒作樂,不理朝政。赤眉軍的首領樊崇眼看著更始帝不行了,就率領20萬人進攻長安,推翻了更始帝。

  赤眉軍進入了長安,聲勢浩大,長安城裏的老百姓扶老攜幼、成群結隊地來到街上表示歡迎。可是,幾十萬將士的口糧成了個大問題。富商和地主趁機屯積糧食,結果長安陷入一片混亂,天天都有人餓死。

  正在赤眉軍陷入困境之時,富有政治鬥爭經驗的劉秀派大將鄧禹一路打來,最終使赤眉軍被迫投降。

  劉秀鎮壓了農民起義軍後,又消滅了割據隴右和蜀地的兩個割據政權,從而結束了國家四分五裂的局麵,最終統一了中國。他把洛陽為都城。因為洛陽在長安的東邊,所以曆史上稱劉秀建立的漢朝為東漢,又叫後漢。劉秀是東漢第一個皇帝,曆史上稱他為漢光武帝。

  連年的戰事使老百姓苦不堪言,光武帝認為應當休養生息,隻有這樣才能興複漢室,以保天下太平。光武帝決定緩和階級矛盾,他調整了統治政策,來減輕百姓的壓力,首先連下了九道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的命令,接著廢除新朝時期的苛捐雜稅。

  “民有嫁妻賣子,欲歸父母者,恣聽之。敢拘執論如律”。“天地之性人為貴,其殺奴婢,不得減罪。”從建武二年和建武十一年所下的這兩道詔書基本上可以看出光武帝的決心。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處理朝政上,對於戰爭則盡量避免。從早到晚無閑暇,日理萬機。他還和文武大臣們熱烈討論國富民強的辦法及怎樣興利除弊,振興漢朝。有的時候,他們整天整夜地研究,種種方略全是為百姓著想。公元30年,光武帝把田租從十稅一恢複到西漢時期的三十稅一;提倡節儉,整頓吏治,征處貪官,這些舉措得到了天下人的稱讚,社會秩序明顯好轉。

  光武帝有個兒子叫劉莊,已立皇太子,他很年輕,對於父親不知疲倦,廢寢忘食的處理朝政認為過於刻苦。有一次深夜他進宮見父親還在伏案批柬,熬得雙眼通紅,就勸道:“父王,漢室興複,大業顯赫,應有黃帝、老子修身養性之福德,無須勞神傷體。”光武帝微微一笑道:“雖濟大業樂此不疲,雖見天下稍起成效,何足誇驕。國事權綱須慎重適度,不到之處尚多,豈能無視。封賞開朝功臣,使其少要參與政治,以保太平,多預謀士三思而行,收斂兵刃,放還戰馬,停止武鬥,方稱聖賢。可明否?”一席話深使劉莊感到意外,明白了父親中興漢朝的雄偉胸懷,頓時暗自羞愧。

  光武帝生活很儉樸,與曆史上的各位帝王有所不同,他對女色看得相當淡漠,後宮隻設一名皇後,幾名嬪妃,而且她們的吃穿花銷都有數量規定,每年的賞賜也很少。光武帝這樣做,大大減輕國家財政開支和人民的負擔。但同時他也辦了件錯事,例如把土地隨意賞賜給功臣王侯,造成官僚地主拚命搶占土地,天長日久竟然形成許多龐大的莊園,使社會分化加劇,民眾普遍不滿,從而留下嚴重的隱患,在封建社會土地集中極其正常,其主要責任並不在光武帝,但他的作法無疑助長了這種風氣的蔓延。

  光武帝實行中興政策最明智的地方在於他謹慎地對待戰爭,有個叫盧芳的人,他依靠匈奴的勢力,占據著今陝北和內蒙一帶,宣布稱帝。但他打不過光武帝劉秀,先後兩次投降又兩次叛變,並且都是逃入匈奴避難。匈奴對東漢政權有所威脅,許多大臣乃至皇太子皆向光武帝建議討伐匈奴。光武帝為保和平使農業生產順利進行,堅決不采納,戰事的緩和是中興的條件之一。

  相比前朝的君主,光武帝的這種態度是十分正確的。他經曆過戰亂的歲月,深知百姓疾苦,也懂得王莽的覆滅是因為沒有看到人民的力量,在治國之道上極力避免戰爭,安養民眾,就這樣,他所統治的十多年間,全國出現了較為安定的局麵,經濟恢複,人口增加。盡管如此,光武帝仍時常告誡皇太子和文武大臣,少說空話,多辦實事,保持和平。這便是曆史上著名的“光武中興”。

  同宗操戈

  有個成語叫“同室操戈”,後漢劉氏家族的人為當皇帝,同宗動刀、自相殘殺的事情時常發生:劉玄怕劉縯搶他的皇位,殺了叔伯兄弟,而劉玄又被劉盆子打敗慘亡,劉秀又將劉盆子降服。劉永也是皇族成員,他在建武元年劉玄勢力瓦解後不久,於睢陽稱帝,公開表示要與劉秀爭奪天下。光武帝劉秀為保住他打下的江山就必須與劉永決一死戰。

  其實若按皇族支係譜來看,劉永要比劉秀更加具有當皇帝的資格。劉永也打著漢朝的旗號,占據今河南省東部、安徽省北部、山東省南部等大片土地,兵力雄厚。

  光武帝於建武二年三月派虎牙大將軍蓋延帶領數員戰將率精兵浩浩蕩蕩,直奔睢陽,一路攻克襄邑、麻鄉,進而包圍睢陽城,把劉永困得動彈不得。但還沒等蓋延攻城,他手下有個叫蘇茂的人忽然反叛,投降劉永,使漢軍損失慘重。原來蘇茂本是劉玄的部將,以後跟隨了劉秀,可他對劉秀很有看法,這次被派來討伐劉永他心裏就非常不痛快,索興趁機反叛對付蓋延。蓋延氣得怒火萬丈,爆竹開花般破口大罵一番,堅持圍城,死困睢陽。就這樣過去了三個月,劉永被圍得裏無糧草,外無救兵,每況愈下,蓋延一直沒攻打城池,始終按兵不動,他將睢陽附近的麥子全部收走,斷絕劉永的糧食來源。其實蓋延不僅武藝高強,並且很有智謀,他猜測睢陽城內的情況必定相當困難,決定發動總攻擊。

  陰曆六月三十半夜,漢軍趁黑摸到睢陽城下,他們悄無聲息運來一批梯子。慢慢往上爬。由於漢軍圍城三個月無戰事,劉永的士兵們警戒十分鬆懈,再加又餓又乏的情緒,都懶得巡視,所以誰也沒發現漢軍,漢軍登上牆頭溜到城門前,拿掉鐵檉,把門打開,蓋延指揮千萬兵將高聲呐喊著衝入城內,劉永的士兵還未明白過怎麽回事,就被亂刀砍死。此時劉永正在睡覺,他聽見喊殺聲,從夢中驚醒,知道是蓋延打進來了,他慌忙攜帶家屬和護衛由東門逃出,往虞縣而去。蓋延正式占領睢陽,劉永剛逃到虞縣就給一夥來曆不明的人攔住道路,對方二話沒說,揮刀就砍,混戰中劉永的妻子和老母都被殺死,劉永跑得快,幸免於難。

  劉永又逃到譙縣躲了起來,蓋延趁勝追擊,一路過關斬將,拿下薛縣、蕭縣、彭城、浦郡各地,許多太守皆被殺,士卒投降。這時蘇茂聯合幾員劉永的部將,率領3萬大軍趕往譙縣,企圖救劉永。蓋延,一場血戰,蘇茂大敗,傷亡慘重,隻得奪路逃走。然而事情並未平息,建武三年,瞧陽又反了,迎接劉永入城,重整旗號,妄想東山再起,蓋延氣得雙眼噴火,二度圍城三個月,直到城中糧絕,劉永冒死突圍,結果不是蓋延的對手,兵將死傷無數,他的手下為投降保命,把他殺死,把首級奉獻漢軍。

  劉永死了,但他的兒子劉紆逃出重圍,以蘇茂輔助,據守垂惠,稱作梁王。他們在皖北蘇北一帶活動,跟漢軍戰鬥,極其頑強。蓋延幾次圍剿效果不大。這時一件意外的事情發生了,平狄將軍龐萌起兵叛亂,自稱東平王,輔助劉紆,駐紮於桃鄉以北,從前龐萌非常受劉秀的信任,所以叛亂後滿朝嘩然,劉秀險些氣死,親自率軍討伐龐萌,下奔睢陽。

  3萬漢師圍攻桃鄉,但這不是劉秀的軍隊,劉紆也打著漢旗。劉秀帶領3000騎兵,步卒數萬,趕到距桃鄉60裏外的任城。諸將軍都想迅速出戰,劉秀卻按兵不動。

  龐萌攻打桃鄉20餘日,毫無進展,傷亡慘重。劉秀從外圍又調來大軍,裏應外合,將龐軍打得人仰馬翻,橫屍累萬。龐萌和蘇茂什麽都扔了,單騎去找劉紆,幸好劉紆還有幾萬兵力,駐紮在昌慮城中,先遣軍一部分駐紮在城外30裏的建陽縣,以保護昌慮。劉秀與他們對陣良久就是不出兵,他說:“昌慮、建陽均缺糧草,難以維持局麵,自會退卻,無需交戰。”果然,5日之後建陽軍隊退走。劉秀親自指揮攻打昌慮,經過3天血戰,終於占領全城,城內火光衝天,殺聲四起,亂作一團。劉紆知道大勢去矣,他瘋了一般,叫手下人拚命抵抗。眼見劉秀的軍兵越來越多,許多將士不願再替劉紆作戰犧牲,他們殺死劉紆,砍掉首級,向劉秀投降。可憐的劉紆,落得的下場與他父親相差無幾。

  劉秀見到劉紆的首級,心中暗喜,這兩個心腹之患已除,隻須捉拿逃走的龐萌和蘇茂了,然而他表麵上沒有高興之色,又對同宗之情唏噓一番方才作罷。龐萌逃到繒縣大山裏,夜晚趁黑逃亡,可終究沒跑掉,被漢軍追上殺死。蘇茂下落不明,再無音信。

  光武帝劉秀占據山東後,挺進中原,擴大勢力,消滅了襄陽的秦豐,五當(今湖北十堰市東)的延岑,戰到建武五年,與大將彭寵正麵交鋒。彭寵沒能打過劉秀,拱手讓出中原,從此劉秀成為中原的主人,一統天下。

  董宣和郅惲

  漢光武帝建立了東漢王朝以後,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例如減輕一些捐稅,釋放奴婢,減少官差,還不止一次地大赦天下。因此,東漢初年,經濟得到了恢複和發展。

  漢光武帝懂得打天下要靠武力,治理天下還得注意法令。不過法令也隻能管老百姓,要拿它去約束皇親國戚,那就難了。

  漢光武帝的大姐湖陽公主就依仗兄弟做皇帝,驕橫非凡,無視法令。她的奴仆也不把朝廷的法令放在眼裏。但是,當時也出了一些執法嚴明、敢於跟皇帝貴戚、豪強地主作鬥爭的官吏,他們甚至不怕丟掉自己的烏紗帽和性命,也要維護法律的尊嚴。外號叫做“強項令”的洛陽令董宣就是其中的一個。

  湖陽公主有一個家奴仗勢行凶殺了人。凶手躲在公主府裏不出來。董宣不能進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門口守著,隻等那個凶手出來。一天,湖陽公主坐著車馬外出,跟隨著她的正是那個殺人凶手。董宣得到了消息,就親自帶衙役趕來,攔住湖陽公主的車。

  湖陽公主認為董宣觸犯了她的尊嚴,沉下臉來說:“好大膽的洛陽令,竟敢攔阻我的車馬?”董宣可沒有被嚇倒,他當麵責備湖陽公主不該放縱家奴犯法殺人。他不管公主阻撓,吩咐衙役把凶手逮起來,當場就把他處決了。湖陽公主氣得趕到宮裏,向漢光武帝哭訴董宣怎樣欺負她。

  漢光武帝聽了,十分惱怒,立刻召董宣進宮,吩咐內侍當著湖陽公主的麵,責打董宣,想替公主消氣。董宣說:“先別打我,讓我說完了話,我情願死。”漢光武帝怒氣衝衝地問:“你還有什麽話可說的?”

  董宣說:“陛下是一個中興的皇帝,應該注重法令。現在陛下讓公主放縱奴仆殺人,還能治理天下嗎?用不著打,我自殺就是了。”說罷,她挺起頭就向柱子撞去。

  漢光武帝連忙吩咐內侍把他拉住,董宣已經撞得血流滿麵了。漢光武帝知道董宣說得有理,也覺得不該責打他。但是為了顧全湖陽公主的麵子,要董宣給公主磕個頭賠個禮。

  董宣寧願把自己的頭砍下來,怎麽也不肯磕這個頭。內侍把他的腦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兩手使勁撐住地,挺著脖子,不讓把他的頭摁下去。內侍知道漢光武帝並不想把董宣治罪,可又得給漢光武帝下個台階,就大聲地說:“回陛下的話,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漢光武帝也隻好笑了笑,下命令說:“把這個硬脖子攆出去!”

  湖陽公主見漢光武帝放了董宣,心裏很氣,對漢光武帝說:“陛下從前做平民的時候,還收留過逃亡的和犯死罪的人,官吏不敢上咱家來搜查。現在做了天子,怎麽反而對付不了小小的洛陽令?”漢光武帝說:“正因為我做了天子,就不能再像做平民時候那麽幹了。”漢光武帝不但沒辦董宣的罪,還賞給他三十萬錢,獎勵他執法嚴明。董宣回到官府把這筆錢全分給了他手下的官員。以後,董宣繼續打擊不法的豪門貴族。洛陽的土豪聽到他的名聲都嚇得發抖。人們都稱他是“臥虎令”。

  當時,敢於執法的官員除了董宣以外,還有一個管洛陽城門的小官,名叫郅惲。別看郅惲官職低,這老頭可倔得很。郅惲的耿直早在30年前王莽篡政的時候就已名滿天下。劉秀做皇帝後,聽說過他的學問和品德,本想重用,見他年老體弱,認為沒多大用處,就讓他做了個管城門的小官,他也不推辭,幹得挺認真。

  有一次,漢光武帝帶了一批人,到洛陽郊外去打了一天獵,回城的時候,已經是深夜。皇帝的車駕到了上東門,城門早已關了。隨從打獵的侍從叫管城門的開門,郅惲拒絕了。

  過了一會兒,漢光武帝親自策馬立到橋邊,吩咐郅惲開門。不料郅惲說:“夜裏看不清楚,不管是誰要進城,還是按朝廷的規矩不能隨便開門。”漢光武帝隻好繞道到東中門進城。

  第二天,漢光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