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章 原始社會

  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從遠古時代起,就在祖國的大地上勞動、生息和繁殖。

  距今大約六七千年前,中國各地以不同形式進入母係氏族社會的繁榮時期,人們的經濟生活已經以農業為主,兼事家畜飼養、漁獵和采集。原始農業是由采集經濟發展而來的,婦女是農業的發明者。粟是當時北方主要糧食作物,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粟的國家。

  直至大約四五千年前,我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氏族,先後進入父係氏族公社階段。父係氏族又叫“父權製”,也是原始社會的最後階段。在父係社會裏,土地、牧場等生產資料歸全氏族公有,人們共同享受勞動果實,過著民主的生活。

  中國古代史籍中有許多遠古時期的神話傳說。女媧是古代神話傳說中創造萬物的女神,盤古是傳說中開天辟地、創造“五嶽”的偉大人物。還有“三皇五帝”的傳說,而以有巢氏、神農氏、大禹治水的傳說流傳最為廣泛。傳說依靠人們世代口頭傳誦到後來被文字記載下來,在這一過程中,傳說也逐步地從神性色彩濃厚到具有人性的演變過程。透過這些充滿神奇的幻想、天真美麗的傳說,可以感受到我國古代人民頑強地同自然界抗爭和對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精神。

  傳說中的堯、舜、禹時期,是我國原始社會向奴隸製過渡的時期。

  華夏始祖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曆史,勤勞善良的中國人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中國是世界上有名的文明古國。我們中國人被稱為“炎黃子孫”,炎黃指的是距今大約四千多年的黃帝和炎帝。他們傳說是華夏的始祖。

  我國古代有許多傳說,最早的傳說大多是氏族部落關於本部落的來源及其祖先的神話。那時候,人們還沒有足夠的科學知識解答一些問題,便靠著口頭傳誦以豐富的想象編出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共工撞不周山等許多神奇的傳說。

  傳說遠古時期,宇宙不像現在有日月星辰的輪轉,沒有天地晝夜,也沒有山川河流、風雲雷雨。整個宇宙混沌一團,像個大雞蛋。這個大雞蛋存在得太長久了,裏麵漸漸孕育了一個生命——盤古。盤古長期生長在這混沌世界中,感到心煩氣悶,便找來先天金石之精的斧鑿,將混沌的世界劈開。於是,輕清飄逸的大氣上升,變成了明亮的藍天;混濁厚重的塵土沉落下來,凝成了厚實的大地。天地分開之後,盤古擔心有一天天會合起來,就手托藍天,腳踏大地,將天地支撐起來。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盤古偉岸的身軀,也日複一日變得越來越高大。盤古像一根巍峨的頂梁柱子,矗立在天地之間,不讓它們合攏。盤古死後,身體各部分別化作風雲雷電、日月星辰、山川湖泊、肥田沃土、樹木花草。一個幽靜美好的世界誕生了。

  又過了幾萬年,天神女媧來到大地上。她睿智而仁慈,是從大地中生長出來的神。她生得人麵蛇身,神通廣大,一天中可變化七十次。她在大地上行走,見世界荒涼寂寞,感到十分孤獨,決心要在大地上創造一些有靈魂的東西。

  女媧來到一處水窪處,蹲下身子,隨手拿一塊泥巴,仿造自己的樣子捏造了一個小泥人。女媧看到自己塑造的作品,十分得意,向它吹了一口氣,放到地上。小泥人一到地上,立刻有了生命。女媧非常興奮,又連續捏了幾個,都活了。於是,她開始不分晝夜地摶出了許多小生命。不知過了多久,女媧疲倦了,她覺得速度太慢了,幹脆就用蘆草編了一條繩子,醮著泥漿掄動,甩動時濺落到周圍地麵的泥點也立即變成了許許多多的小人。

  最初的人類就這樣被創造出來了。不久,人類的足跡便布滿了大地。

  神話畢竟隻是神話,現在誰也不會相信真有這樣的事,但是人們喜歡神話,一談起曆史,人們常常從“盤古開天地”、“女媧摶人”說起。這是因為它象征著人類征服自然的偉大氣魄和豐富的創造力。

  那麽,人類曆史究竟應該從哪兒說起呢?後來,科學發達了,人們從地下發掘出來的化石,證明人類最早的祖先是一種從古猿轉變而來的猿人。

  我國科學工作者在祖國各地先後發掘了許多猿人的遺骨和遺物的化石,可以看到我們祖國境內最早的原始人,已經有一百萬年以上的曆史,像雲南發現的元謀猿人,大約有170萬年曆史;陝西出土的藍田猿人,大約有80萬年曆史。在北京周口店出土的北京猿人,據今也有40~50萬年了。

  北京猿人的體質比元謀人和藍田人進步,但古猿特征仍較明顯,頭骨前額低平向後傾斜,鼻子寬扁,眉脊粗壯,下頜部前伸。北京人的四肢較發達,可以靈活地運用雙手勞動創造工具。北京猿人生活在周口店,當時,這一帶的西北和西南部是高山和丘陵,有茂密的森林,東南一帶是廣闊的草原,河流縱橫,氣候溫暖濕潤。北京人用石器和木棒等工具從事采集和狩獵,獵獲的動物有劍齒虎、羚羊、水牛等,而鹿類特別多。北京人生活十分艱苦,壽命較短。能活到50歲就是高壽。

  由於猿人所處的惡劣生活環境以及生產能力低下,單靠個人的力量無法維持生存,均以群居的方式生活。這種群體被稱為原始人群,我們的祖先就是依靠原始人群這種社會組織,共同勞動,共同對付猛獸的侵襲,頑強地改造著生存環境。

  幾十萬年過去了,猿人在艱苦的鬥爭中進化了。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穴裏,發現了另一種同現代人很相似的原始人的遺跡。我們把他們叫做“山頂洞人”。山頂洞人不但能把石頭砸成石斧、石錘,而且還能把野獸的骨頭磨製成骨針,用骨針把獸皮縫製成衣服。

  山頂洞人時期,由於生產力的提高,後來發展到按性別、年齡進行勞動分工,古人的智慧也有了發展。古人進一步禁止了直係的長幼輩和同輩之間的群內亂婚,從而實行不同血緣親族間通婚。這種族外婚是形成氏族的直接原因。血緣群婚是原始人群向氏族公社過渡的重要環節。從此,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公社製度,便萌芽了。血親關係的確定,使人類社會得以穩固發展。

  人工取火

  遠古時代的原始人類,生存能力很差,居沒有房舍草棚,吃不知熟食,僅靠生吃獵取到的鳥獸的肉,吸飲其血,生吃草木的果木根莖維持生存。後來,原始人經過反複觀察,他們的動手能力提高了,生存環境漸漸有了改變。

  原始人的工具十分簡單,周圍又有許多猛獸,隨時隨地會遭到它們的傷害。後來,他們看到鳥兒在樹上做窩,野獸爬不上去,不能傷害它們。原始人就學著鳥兒的樣,在樹上做起窩來,也就是在樹上造一座小屋。這樣就安全得多了。後來的人把這叫做“構木為巢”。是誰發明的呢?當然是大家一起摸索出來的。但是在傳說中,卻把這件事說成有一個人教大家這樣做的,他的名字叫做“有巢氏”。

  最早的原始人,還不知道利用火。火的現象,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發,有火;打雷閃電的時候,樹林裏也會起火。可是原始人開始看到火,不會利用,反而怕得厲害。後來偶爾撿到被火燒死的野獸,拿來一嚐,味道挺香,經過許多次的試驗,人們漸漸學會用火燒東西吃,並且想法子把火種保存下來,使它常年不滅。吃熟食的猿人體質提高了許多,壽命也有所延長。

  又過了相當長的時期,人們懂得了人工取火。人們把堅硬而尖銳的木頭,在另一塊硬木頭上使勁地鑽,鑽出火星來;也有的把燧石(燧音suì)敲敲打打,敲出火來。這是誰發明的呢?當然是勞動人民,但是傳說中又說成是一個人,叫做“燧人氏”。

  人工取火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從那時候起,人們就隨時可以吃到燒熟的東西,而且食物的品種也增加了。據說,燧人氏還教人捕魚。原來像魚、鱉、蚌、蛤一類東西,生的有腥臊味不能吃,有了取火辦法,就可以燒熟來吃了。

  後來人們學會了用繩子結網,用網去打獵,還發明了弓箭,這樣,平地上的走獸、天空上的飛鳥、水裏的遊魚,都可以射殺、捕捉起來。捕來的鳥獸,多半是活的,一時吃不完,還可以留著、養著,留到下次吃,這樣,人們又學會了飼養。這種結網、打獵、養牲口的活,都是人們在勞動中共同積累起來的經驗。

  這種漁獵的時期又經曆了許多年,人類的文明越來越進步。開始,人們偶爾把一把野穀子撒在地上,到了第二年,發現地麵上生出苗來,一到秋天,又長成了更多穀子。於是,人們就大量栽種起來。他們用木頭製造一種耕地的農具,叫做耒耜(音lěisì,一種帶把的木鍬)。他們用耒耜耕地,種植五穀,收獲量就更大了。後來傳說中把這些種莊稼的人說成是一個人,名叫“神農氏”。

  傳說中的神農氏還親自嚐過各種野草野果的味兒,有甜的,也有苦的,甚至碰到有毒的。他不但發現了許多可以吃的食物,還發現了許多可以治病的藥材。據說,醫藥事業,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從有巢氏到神農氏,這些傳說中的人物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從構木為巢,鑽木取火,一直到漁獵、畜牧,發展農業,反映了原始人生產力的發展大致過程。1952年,在陝西西安半坡村發現了一處大約六七千年以前的氏族村落遺址。我們從遺址中發掘出來的東西,知道那個時期的人已經學會飼養和農耕了。迄今,我國已發現這段時期的文化遺址達7000多處,東北到黑龍江,西北到新疆,西南到雲南和西藏,東南到台灣。但各地區的發展是不平衡的,並且有鮮明的地區特點。

  軒轅黃帝

  關於黃帝有很多美好的傳說。遠古的人類在地上行走全靠雙腳,若要搬運東西,隻能肩扛手拿,很費事費力。黃帝便設計出了車子。有了車子,人們便可以以車代步,也可以用車載運東西,從而,人類的生活方式發生了一次重大的變化。車子古時又叫轅轅,人們為了紀念和感謝黃帝發明車子的功勞,便親切地稱呼黃帝為轅轅。黃帝姓姬,號軒轅氏,又號有熊氏,他是北方氏族部落的首領。

  遠古時期,在我國遼闊的黃河、長江流域,生息繁衍著許多氏族和部落。相傳當時在西北方居住的有氏部落中年輕女子附寶,與另一部落的首領少典成親,生下了黃帝。據傳說,黃帝剛一降生便與眾不同。目光如電,閃爍著神靈之氣。3個月後就能隨著母親呀呀學語,3歲時已能言善辯,聰慧過人。到了20歲時,他已成長為一個極具修養的人,並且待人誠懇、友愛,在族人中享有很高威望,很快他便被人們推舉為華族部落的首領。

  當時,古老的氏族製度已日益瓦解,各氏族部落之間為爭奪領地、擴充勢力經常相互侵伐,暴虐百姓,天下紛亂。在此情勢之下,黃帝審時度勢,從長遠計,一方麵他大力訓練軍隊,將本部落軍隊和統歸黃帝領導的以虎、豹、熊、羆等為圖騰的各部落人馬訓練成為一支號令嚴明、訓練有素、戰鬥力強的勇猛之師,用以討伐那些破壞部落聯盟規則、相互侵伐的部落,迫使他們歸順於華族部落。另一方麵,黃帝在本部落內推行德政,愛護百姓,教化萬民,積極發展畜牧農業生產,發明了打井、作杵臼、作弓箭、服牛乘馬、駕車、造舟船等技術。黃帝的妻子嫘祖養蠶抽絲、染製五彩衣裳、製扉履。黃帝的史官倉頡創造了文字,臣子大撓占日月、作幹支,樂官伶倫發明樂器。據說世界上第一隻鍋,是黃帝本人製作的,很快,人們就學會和推廣用鍋煮飯燒菜了。

  黃帝部落的活動範圍也日漸擴大,從發祥地陝西北部逐漸向東進入黃河中遊流域地區。此後逐漸東進,後來定居於今河北涿鹿附近。在黃帝領導的華族部落進入黃河中下遊地區的同時,西方以炎帝為首的炎帝部落和南方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族部落也進入了黃河中下遊流域。

  傳說炎帝族發祥於陝西岐山東麵的薑水附近,該部落沿渭水東下,再順黃河東進入河南西南部,後到達今山東地區。炎帝族首領炎帝也是少典的兒子,黃帝兄弟,姓薑,號神農氏,生得牛頭人身。炎帝族與黃帝族世代互通婚姻。炎帝族部落在其進入山東地區的進程中,與從南方北上的九黎族部落相遇,雙方發生了長期激烈的衝突。傳說九黎族首領蚩尤長著四隻眼睛六隻手,人身牛蹄,頭上生著銳利的尖角,耳旁鬢毛硬如刀劍,以石頭和沙子當飯吃。蚩尤武功高強,還善能呼風喚雨。他共有81個兄弟,人人銅頭鐵額,個個凶猛無比。炎帝族在激烈的衝突中失利,被迫退向北方,向居住在涿鹿地區的黃帝族求援。

  黃帝聞訊後,便與炎帝族聯合,四處調集兵馬,準備抵禦蚩尤的進攻。蚩尤擊敗炎帝族之後,勢力迅速膨脹,他跟蹤追擊北上,直逼涿鹿地區。當時,蚩尤的部落已掌握了銅的冶煉技術,開山洞采集礦石,打造戈、矛、戟、弩弓等各種兵器,用以裝備軍隊,具有強大的戰鬥力。他帶領81個兄弟,指揮大量軍馬,氣勢洶洶地向黃帝軍隊發起了進攻。

  黃帝的部隊與蚩尤的人馬在涿鹿原野上展開了激烈的大廝殺。正當雙方人馬酣戰之時,蚩尤施展本領,造起彌天的大霧。黃帝及其人馬頓時迷失在大霧之中,大家不辨方向、敵我不分、自相殘殺,蚩尤趁機進攻。正在危急之時,黃帝的臣子風後替黃帝製造了指南車,車上立一木人,手指著一特定方向,無論車子如何旋轉,那木人手始終指向同一方向。依靠指南車的指引,黃帝統率大軍衝出了大霧的包圍。

  後來,黃帝命臣子應龍選一適當地形,積蓄了大量的水,準備以水攻擊蚩尤的大軍。卻不料蚩尤搶先從天上請來了風伯雨師,縱起漫天的狂風暴雨掃向黃帝大軍。黃帝的軍隊被打得隊形大亂、四散奔逃,陷於一片汪洋之中。黃帝大驚,連忙召自己的女兒天女魃從天上下凡助戰。天女魃降落到地麵,施展自己周身的本領,將滿天的狂風暴雨和遍地橫流的洪水一掃而光,黃帝的大軍這才轉危為安。

  黃帝立即命令大軍乘勢轉入反攻。大家士氣大振,向蚩尤部隊猛衝,勢如破竹,殺得蚩尤人馬丟盔棄甲、大敗而歸。為防止蚩尤反撲,黃帝開始馴養猛獸助戰。他將猛獸餓上幾天後,又命軍士穿上蚩尤部的服裝去逗弄它們,等它們被激怒後,便丟過去一些小動物。久而久之,猛獸一看見穿蚩尤部服裝的人就野性大發,衝上前去撕咬。

  黃帝利用猛獸最終戰勝蚩尤之後,天下重歸太平。各部落對其也愈加敬重,一致推舉他為天子。從此,黃帝成為中原地區部落聯盟的首領。

  黃帝擔任部落聯盟首領後,對那些不服從命令的部落,四處率兵親征。他的遺跡東至大海、北到河北、南至長江流域、西達甘肅。經過多年的征戰,黃帝終於統一了中原。

  黃帝以仁德治理天下,任用風後、常光、力牧、大鴻四大臣輔政,管理朝政,安頓萬民。由於黃帝的努力,中原地區獲得了統一。涿鹿大戰之後留在中原地區的九黎族部落民眾,與炎黃兩族融為一體,成為華夏族。所以,中國人便把黃帝奉為始祖,我們常常把自己稱為炎黃子孫。為了紀念這位傳說中的共同祖先,後代的人還在陝西黃陵縣北麵的橋山上造了一座“黃帝陵”。

  倉頡造字

  傳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負責記載史實。那時還沒有文字,人們記事都用繩子打結的方法。時間一長,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繩結都記了些什麽,就連自己都無法辨認了。

  有一次,黃帝要和炎帝談判,他讓倉頡整理這幾年來炎帝入侵殺民的史實。於是,倉頡便跑到了記史的的庫房裏去尋找材料,但是這裏邊的東西太多了,他在裏麵泡了幾天,弄得頭昏腦脹,耳鳴目眩,最後還是出了差錯,使自己的民族受到了損失,黃帝也指責他沒有盡職。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倉頡的心,他想:我一定不能再犯這樣的錯誤了。但是應該怎麽辦呢?人的大腦記憶的東西畢竟是有限的,而且還容易出現差錯。最後他決定要搞出一種簡單易記的符號,讓大家都能用符號表達思想,傳授經驗,記載曆史。

  倉頡有了初步想法,就是要創造一種符號,但具體到做的時候並不容易。倉頡坐在家裏冥思苦想,想得飯吃不下、覺睡不著,最後也沒有想出條條道道來。看著倉頡愁眉苦臉的樣子,母親對他說:“你應該出去走一走,向大家請教,眾人智慧多嘛。”倉頡聽了母親的話,眼前一亮。於是收拾好東西上了路。

  倉頡翻山越嶺,跑了許多村莊,拜訪了成百上千位能思會道的人。有一次,他來到一個村子,正趕上他們集體狩獵,倉頡也參加了,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住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住北,說前邊不遠處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隻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麵上野獸的腳印的形狀來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種形狀的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麽不能用各種東西的形狀來編成符號呢?

  就這樣,倉頡在不知跑了多少路,受了多少苦之後終於開竅了。他高高興興地回到了家鄉,著手整理采訪收集來的材料,創造代表世間萬事萬物的各種符號。

  為了不受外界幹擾,他獨自躲進村西頭的溝裏。倉頡住在溝內,日夜忙著創造新的符號,吃飯也由母親送到溝口。為了叫起來方便,他給符號取了名字,叫做字,這些字都是仿照萬物的形態造出來的。比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紅圓的模樣勾的;“月”字,是仿著月牙兒的形態描的;“人”字,是端祥著人的側影畫的,“爪”字,是觀察著鳥獸爪印塗的……倉頡就這樣細心觀察萬事萬物,辛辛苦苦地創造著文字。

  那時世上還沒有筆墨紙硯,他就用折來的樹枝,把字寫在山洞的牆壁上,一個山洞寫滿了,他又挖出第二個山洞繼續寫。第二個山洞寫滿了,倉頡又挖出第三個山洞,時間一天天、一月月地過去了,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就這樣,倉頡整整造了三個山洞的字。這時,倉頡才離開山溝,回到了村裏。

  倉頡回到家裏,母親看到他又黑又瘦的模樣很心疼,勸他在家好好休息休息。但是倉頡並沒有這樣做,他要把山洞裏的字教給大家,使這些字能夠流傳下去。於是他開始不辭辛苦地辦學校,教人們認字,他不僅教本村的人,還到其它村子去講學,他去過很多地方,從此後,中國人就開始使用文字了。雖然當時的文字以象形體為主,還很不規範,但這已經很不容易了。

  “倉頡造字”的故事,隻是一個傳說,文字不可能是一個人創造出來的,它是古代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

  共工怒撞不周山

  黃帝和他以後的顓頊(音zhuānxū)、帝嚳(音kù)、堯、舜這五個部落聯盟領袖,被古代的曆史學家尊稱為“五帝”。

  據傳說,顓頊是黃帝的孫子。他為人聰明,具備高超的琴瑟之技,又有智謀,善於利用鬼神迷信來管製部族成員,在群眾中有很高的威信。顓頊視察過許多地方,北邊到過現在的河北一帶,南邊到過南嶺以南,西邊到過現在的甘肅一帶,東邊到過東海中的一些島嶼。

  但是顓頊也辦過不討人喜歡的事情。據說他製訂了一條法律,規定婦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須避讓一旁。這道命令實際上宣布了男尊女卑的開始。

  與顓頊同時代還有一個叫做共工氏的人,他的本領也很高強。據說共工氏姓薑,是炎帝的後代。他聰明,有力氣,懂得生產方麵的許多事情。他很樂意為公共的利益工作。那個時候,人類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共工氏是繼神農氏之後為發展農業生產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人。

  共工氏有一個兒子,名叫後土,也很懂得農業。為了發展農業生產,他們父子二人考察了我國古代九個州(這九個州是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的土地情況。九個州的廣大群眾十分歡迎共工和後土,他們尊稱後土為社神,也就是土地神;尊稱共工為水師,也就是管理水利灌溉的神。

  共工氏和兒子後土考察了九個州的土地情況,認為有的地方地勢太高,田地不能用水灌溉;有的地方地勢太低,容易被淹:都不利於農業生產。因此,共工氏製訂了一個計劃,要把高地削平,低地墊高。他認為挖下高地的土填在低窪的地方,就可以在更多的土地上種上莊稼,就可以發展農業生產。可是顓頊不同意共工氏這樣做。

  為了爭奪部族的領導權,顓頊與共工氏之間發生了一場十分激烈的鬥爭。顓頊拚命宣傳鬼神迷信,嚇唬群眾,叫他們不要幫助共工氏。當時社會生產力很低,人們還很迷信,不少人害怕共工氏一平整土地,會觸怒鬼神,引來災難,他們都站到顓頊那一邊去了。然而,共工氏具有堅強的信念。他認定自己平整土地的主張是正確的,所以決不認輸。他決定用生命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猛然用自己的腦袋去撞怪石嶙峋、高聳入雲的不周山(即現在的昆侖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頂撞下來,填平山邊的窪地。

  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攔腰折斷,泥土石塊嘩啦啦地崩塌下來。頃刻之間,整個天空劇烈地搖晃起來,整個地麵劇烈地顛簸起來。原來這不周山是天地之間的支柱,天柱折斷了,係著大地的繩子崩斷了,大地向東南塌陷,天空向西北傾倒。因為天空向西北傾倒,太陽、月亮和星星就每日裏從東邊升起,向西邊降落;因為大地向東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騰向東,流入東邊的大海裏去了。共工氏雖然撞得頭痛欲裂、眼冒金星,但是他撞崩了不周山,在我國北方造成了有利於農業生產的大片的平原。

  關於共工氏怒撞不周山的傳說,已經流傳了兩千多年。這個傳說說明了我們的祖先想要解答為什麽太陽、月亮、星星都是東升西降的,為什麽大江大河都是從西向東奔流,為什麽華北地區有一片大平原等許多問題。他們沒有足夠的科學知識來回答這些問題,隻能以豐富的想象編出像共工氏撞崩不周山那樣有趣的神話傳說來。

  至於傳說中的共工氏,當然並非實有其人。但是他那種勇敢、堅強,不甘屈服於鬼神,願意犧性自己來改造山河的大無畏精神,永遠值得我們敬仰。

  堯舜禪讓

  顓頊在位七十八年,到九十一歲的時候去世。帝嚳(音kù)接替了他的地位。帝嚳又稱為高辛錯。帝嚳從十五歲起就輔佐顓頊,即位那年他已經三十多歲。帝嚳為人大公無私,能明察善惡。他在位的時候能嚴格要求自己,所以天下人都很信服他。帝嚳去世後,他的兒子摯接替了他。摯因為荒淫無度,不修善政,九年以後被廢黜,堯被推薦為部落聯盟的領袖。

  堯姓伊祁,名放勳,號陶唐氏,簡稱唐堯。相傳堯是顓頊的七世孫。古書上說堯很善於治理天下,他命令羲、和兩個人掌管天地,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別掌管東、南、西、北四方。他還製訂了曆法,規定一年為三百六十六日,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使農牧業、漁獵業都能根據季節安排生產。

  堯從十六歲開始治理天下,在位七十年。到八十六歲那年,他覺得自己年老力衰,想要找一個人來接替他。他向各地發出公告,號召人們推薦賢能的人。過了不久,人們推薦虞(音yú)舜做他的繼承人。

  據說虞舜姓姚,名重華,冀州(今河北省一帶)人。他的父親是個瞽叟(瞎老頭),母親早去世了。瞎父親又娶了一個妻子,也就是虞舜的後母。後母生了個兒子,取名叫象。象好吃懶做而又非常傲慢,經常在父母麵前說異母哥哥虞舜的壞話。老夫妻倆和象常在一塊兒密謀,要找機會害死虞舜,好讓象一個人繼承父母的全部財產。虞舜並不介意。他十分孝順自己的瞎父親,對待後母和異母弟弟象也很好。

  唐堯聽了人們的介紹,決定先考驗考驗虞舜。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都嫁給了虞舜,派虞舜到各地去同群眾一起幹活。虞舜結婚以後,帶著兩個妻子一起去種地幹活,仍舊孝順父母,關心弟弟。虞舜的名氣就更大了,大家都說他是個好兒子,好丈夫,好哥哥。

  虞舜到曆山腳下去種地。原來那裏的農民經常為了爭奪土地而鬧得不可開交,虞舜一去,農民們就互相謙讓,你幫我,我幫你,把生產搞得很好。虞舜到雷澤地方去捕魚。本來那裏的漁民經常為了爭奪房屋而打得頭破血流,虞舜一去,漁民們就互相讓房屋,和睦得像一家人。虞舜到河濱去燒製陶器。原來那時的陶工幹活粗製濫造,陶器的質地粗劣,虞舜一去,陶工們就認真工作,製作出來的陶器十分精美。虞舜每到一個地方,人們都緊緊跟隨著他。舜時父權製已確立,私有財產也已產生。舜擁有許多私有財產,有牛羊,倉庫裏儲存許多物品。

  虞舜的瞎爸爸和弟弟象聽說虞舜得到這麽多東西,又起了壞心。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補糧倉的頂。當舜用梯子爬上倉頂的時候,瞽叟就在下麵放起火來,想把舜燒死。舜在倉頂上一見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經不知去向。幸好舜隨身帶著兩頂遮太陽用的笠帽。他雙手拿著笠帽,像鳥張翅膀一樣跳下來。笠帽隨風飄蕩,舜輕輕地落在地上,一點也沒受傷。

  瞽叟和象並不甘心,他們又叫舜去掏井。舜跳下井去後,瞽叟和象就在地麵上把一塊塊土石丟下去,把井填沒,想把舜活活埋在裏麵,沒想到舜下井後,在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鑽了出來,又安全地回家了。象不知道舜早已脫險,得意洋洋地回到家裏,跟瞽叟說:“這一回哥哥準死了,這個妙計是我想出來的。現在我們可以把哥哥的財產分一分了。”說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進屋子,舜正坐在床邊彈琴呢。象心裏暗暗吃驚,很不好意思地說:“哎,我多麽想念您呀!”

  舜也裝作若無其事,說:“你來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幫助我來料理呢。”

  以後,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唐堯聽說虞舜這樣寬宏大量,對他更加放心了,就把治理天下的大權交給了他,自己帶著一班人到各地去視察。虞舜行使了二十年的治理大權,把各種事情辦理得井井有條,使天下的人全都十分佩服。這時候唐堯已經很老了,他視察各地回來之後,就把部落聯盟領袖的職權全部讓給了虞舜,自己退居一旁養老。這在曆史上就叫做“堯舜禪讓”。

  虞舜擔任領袖的第八年,堯去世了。他更加勤懇奮發地工作,把天下治理得比堯的時候更好,農牧漁業有了很大的發展。

  舜年老時,在部落聯盟會議上,因禹治水有功舉其為繼承人。禹為舜處理部落聯盟事宜達17年,培養了能力,提高了威信。舜在晚年也到處巡視。最後一次,他巡視到蒼梧地區(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和湖南省南部一帶),得病死了。他的妻子娥皇和女英非常想念他,常常扶著門前的竹子悲哀地哭泣,她們的眼淚滴在竹子上,凝成了斑斑點點的美麗的花紋。這種有花紋的竹子,後來就被人們稱為湘妃竹,其實就是斑竹。

  大禹為舜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並修了零陵與舜廟以示紀念。在返都時,娥皇、女英雙雙投進湘水。百姓傳說她們已成為湘水之神,稱她們為湘妃。

  堯和舜選賢任能、寬厚豁達的高尚品德被人們世世代代讚揚傳頌著,“堯舜禪讓”的故事不愧是千古佳話。

  大禹治水

  黃河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國人民世世代代在黃河流域繁衍生息。人們在黃河水的滋潤哺育下頑強地生活著。

  相傳在四五千年前,我國原始社會末期,黃河、長江流域地區發生多次大水災。洪水滔天,浩淼無際,淹沒了廣大的原野、茂密的森林和許許多多的村莊,百姓流離失所,被迫逃往突兀的峰巒或躲入深山岩洞中避難。

  堯在位時更是連年降雨,黃河水勢猛漲,泛濫成災。黎民百姓深受其苦。於是,堯在眾臣的推薦下任用夏後氏的首領鯀治理洪水。

  夏部落起源於我國西北方的一個古老部落,為黃帝族的一個分支。他們步其前輩黃帝族的前進路線,向東進入黃河流域地區,後定居於今河南嵩山至伊水,洛水流域一帶。該部落由夏後氏、有扈氏等12個姓的氏族組成。鯀辦事果斷但剛愎自用,他在臨行前胸有成竹地對堯說:治不好洪水甘願受罰。

  鯀治水心切,立即著手治水。鯀不停地命人挑土運石、造堤築壩,企圖將滔滔洪水擋住。可是黃河水勢太猛,受阻後更如籠中困獸左衝右突。結果黃河災情更加嚴重,附近的村屯房倒屋塌,百姓死的死逃的逃,其狀慘不忍睹。水災反而日益嚴重了。

  前後費時9年,鯀雖然瀝盡心血,但黃河水仍然沒被治服。那時堯已經很老了,自知力不從心,便將首領之位讓給賢明的舜。舜繼位後,親自前往水災地區巡視。所到之處洪水浩大,一望無邊,良田房屋都淹沒在水中,由於鯀治水不利,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舜便將其免職,發落到羽山,不久便將其殺掉。

  百姓的慘狀使舜寢食難安,經多方調查了解,他決定任用鯀的兒子禹治理洪水。

  禹繼承了父業,決心平複水患,拯救萬民。禹的心情很沉重,他深知此事關係重大,首先父親的死無形中給他施加了很大的壓力,另外,如果自己再治水不利,對於早已無家可歸的百姓來講,無異於雪上加霜。他沉思了很久之後,請來幾位有威望的長者,共商治水大事。

  經過一番激烈地爭論,禹決定用疏導的方法將黃河水引走。禹在結婚第四天告別了妻子,帶著契、後稷等助手們踏上了漫長艱險的治水之路。

  那時人煙稀少,大部分地方除了河流就是深溝和荒山野嶺,禹所到之處隻能邊開路邊前進,足跡幾乎踏遍了當時整個中國。但禹憑借超人的毅力,跋山涉水,在各地勘察、測量、規劃。他還和人們一起運石伐木、開河挖渠,使治水這項宏偉浩大的工程在風霜雨雪中緩慢艱難地進行著。

  禹風餐露宿治水13年,人累瘦了,腰壓彎了,他的手指甲磨禿了,腳底生了腳墊。13年中他三過家門而不入,據說有一次他在家門前經過,恰逢兒子出世啼哭不止,他也沒有進去看一眼。和他一起勞動的百姓見了,都十分感動。

  禹率百姓由甘肅積石山一路疏通黃河河道而下,走到黃河中遊(今山西河津和陝西韓成縣交界地),發現一座大山擋住了黃河的去路,浩蕩的黃河水盤旋回流,將高高的孟門山淹沒了。禹當即命人將山劈開一個大大的豁口。被困的黃河水開閘般吼叫著狂瀉而出,水聲震耳欲聾。從此常年奔湧暢通無阻。當時禹將此處命名龍門,人們為追念他的功績,稱龍門為禹門口。

  禹順著水流的方向繼續前進,走著走著,發現又有一座大山擋住了水道。禹又命人將此山鑿開三道門,並分別命名為神門、鬼門、人門。也就是今天著名的三門峽。禹的足跡踏遍了黃河兩岸,黃河水終於被徹底治服了。

  大禹的名字被萬民稱頌,各地百姓都以不同的形式紀念他。當年他由於過度勞累曾靠在一棵柏樹上休息,人們就把這棵柏樹稱作神柏,柏樹所在的山峪被稱為神柏峪,附近還建有一座紀念大禹的神廟。天長日久,這裏漸漸有了人煙,並形成今天的鎮子——大禹渡。不遠處還有一個大禹留宿過的地方,被後人叫作禹店村。據說,在三門峽附近有7口石井和2個馬蹄坑都是大禹當年留下的痕跡。

  禹完成使命,百姓重建家園安居樂業。這一輝煌神聖的功績使舜激動不已,他立即召見大禹,讓他談治水經驗。禹謙遜地說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我所做的隻是采納大家良好的建議而已。舜欣慰地點了點頭。接著又同他談了治國之道,認為禹是個不可多得的賢才,於是將帝政交於禹。

  禹作首領後,繼續兢兢業業,勤於政務。

  禹派伯蓋把稻種分發給住在多雨高溫地區的人們,讓他們種植水稻。禹又派擅長種植莊稼的後稷將各種不同的糧食分發給不同地區的民眾,以解決口糧和種子,並教會人們如何耕種。他的一係列措施使當時的農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

  由於禹治水有功,又發展了農業生產,各部落人民對他十分擁護。為了歌頌和表現他不畏艱險,為民造福的偉大功德,後人稱他為大禹——即偉大的禹。

  大禹統治時期,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