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七節 天文名詞

  天文學家

  阿裏斯塔恰斯(約公元前200年):希臘人,日心說的提倡者。

  喜帕恰斯(約公元前100年):希臘人,古代最偉大的天文學家。

  托勒密(約公元100年):希臘人,在他著名的天文專著《大綜合論》中,論述了喜帕恰斯的研究工作。

  哥白尼(1473~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日心說(即“地動說”)的創立人。

  第穀·布拉赫(1546~1601年):丹麥人,傑出的天文觀察家。

  伽利略(1564~1642年):意大利科學家,於1609年製造出一架望遠鏡,成為第一個使用這種儀器的偉大天文觀察家。

  開普勒(1571~1630年):法國人,第穀·布拉赫的助手,發現了行星運動定律,其中第一條定律指出行星沿著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行。

  牛頓(1642~1727年):傑出的英國科學家和數學家,提出萬有引力定律,解釋為什麽天體會運動,並計算出它們的軌道。

  哈雷(1656~1742年):曾任第二任英

  國皇家天文台台長,以研究彗星而著名。他指出哈雷彗星(科學家們後來以他的名字來命名)以前曾按一定時間間隔規律出現過許多次。

  愛因斯坦(1879~1955年):美國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他的相對論使許多天文學概念產生了變化。

  洛厄爾(1885~1916年):美國人,預言太陽係存在著第九顆行星——冥王星。

  哈勃(1899~1953年):美國人,研究銀河係外宇宙空間的先驅。

  北鬥七星

  北麵天空中的著名星座大熊星座由七顆較亮的恒星組成,它們在天空排列成勺狀,所以稱為北鬥,也叫北鬥七星。

  北鬥七星從鬥身上端開始,到鬥柄的末尾,分為7個部分,我國古代把它們分別稱作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季節不同,北鬥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也有所不同。因此,我國古代根據它的位置來確定季節:“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

  七星中,最亮的是“玉衡”,最暗的是“天權”。北鬥星始終做著緩慢的相對運動,其中五顆星基本以相同的速度朝著一個方向運動,而“天樞”和“搖光”則反方向運動。經過漫長的宇宙變遷,北鬥星的形狀會發生變化。

  人造衛星的由來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並宣布成功地把世界上第一顆繞地球運行的人造衛星送入軌道。美國官員宣稱,他們不僅因前蘇聯首先成功地發射衛星感到震驚,而且對這顆衛星的體積之大感到驚訝。這顆衛星重83千克,比美國準備在第二年初發射的衛星重8倍。

  前蘇聯宣布說,這顆衛星的球體直徑為55厘米,繞地球一周需1小時35分,距地麵的最大高度為900千米,用兩個頻道連續發送信號。由於運行軌道和赤道成65度夾角,因此它每日可兩次在莫斯科上空通過。蘇聯對發射這顆衛星的火箭沒做詳細報道,不過曾提到它以每秒8千米的速度離開地麵。他們說,這次發射開辟了星際航行的道路。

  宇宙大爆炸理論

  (big-—bang cosmology)現代宇宙係中最有影響的一種學說,又稱大爆炸宇宙學。與其他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說明較多的觀測事實。它的主要觀點是認為我們的宇宙曾有一段從熱到冷的演化史。在這個時期裏,宇宙體係並不是靜止的,而是在不斷地膨脹,使物質密度從密到稀地演化。這一從熱到冷、從密到稀的過程如同一次規模巨大的爆發。根據大爆炸宇宙學的觀點,大爆炸的整個過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溫度極高,在100億度以上。物質密度也相當大,整個宇宙體係達到平衡。宇宙間隻有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態的物質。但是因為整個體係在不斷膨脹,結果溫度很快下降。當溫度降到10億度左右時,中子開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條件,它要麽發生衰變,要麽與質子結合成重氫、氦等元素;化學元素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形成的。溫度進一步下降到100萬度後,早期形成化學元素的過程結束(見元素合成理論)。宇宙間的物質主要是質子、電子、光子和一些比較輕的原子核。當溫度降到幾千度時,輻射減退,宇宙間主要是氣態物質,氣體逐漸凝聚成氣雲,再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恒星體係,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大爆炸模型能統一地說明以下幾個觀測事實:

  (1)大爆炸理論主張所有恒星都是在溫度下降後產生的,因而任何天體的年齡都應比自溫度下降至今天這一段時間為短,即應小於200億年。各種天體年齡的測量證明了這一點。

  (2)觀測到河外天體有係統性的譜線紅移,而且紅移與距離大體成正比。如果用多普勒效應來解釋,那麽紅移就是宇宙膨脹的反映。

  (3)在各種不同天體上,氦豐度相當大,而且大都是30%。用恒星核反應機製不足以說明為什麽有如此多的氦。而根據大爆炸理論,早期溫度很高,產生氦的效率也很高,則可以說明這一事實。

  (4)根據宇宙膨脹速度以及氦豐度等,可以具體計算宇宙每一曆史時期的溫度。大爆炸理論的創始人之一伽莫夫曾預言,今天的宇宙已經很冷,隻有絕對溫度幾度。1965年,果然在微波波段上探測到具有熱輻射譜的微波背景輻射,溫度約為3K。

  宇宙有多大

  在18世紀人們的眼裏,宇宙還隻是太陽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認識到:太陽也隻是天空中數以萬計的恒星中的一顆。於是,人們心目中的宇宙開始逐漸擴展到了銀河係。近代,人們的認識範圍逐漸擴大,人們心目中的宇宙已不再是銀河係。人類已經認識到:在銀河係以外,還有許多河外星係的存在。十幾個或幾十個星係一起組成星係群。成百上千個星係則組成更高一級的星係組織——星係團。北冕星座是有一個包含著400個星係的星係團,離我們更遠,光從那裏照射到我們地球,需要整整7億年之久。這樣的一個個星係團共同組成了我們的總星係。人們都說“宇宙廣闊無垠”,那麽,宇宙究竟有多大呢?

  牛頓的“箱子宇宙”

  從哲學角度上說,宇宙不光在空間上是無限的,在時間上也是無限的。“天地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正因為宇宙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無限,才使得宇宙能夠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而存在。德國大哲學家康德曾提出著名的時空悖論,強調人們關於宇宙有限與無限的理解必然存在著矛盾。古典力學創立者牛頓設想:宇宙像一個無邊界的大箱子,無數恒星均勻地分布在這個既無限又空虛的箱子裏,靠萬有引力聯係著。他的觀點引出了有名的“光度怪論”(即“奧爾伯斯佯謬”):如果宇宙真是無限的,恒星又是均勻地分布著,那麽夜晚的天空將會變得無限明亮!

  宇宙到底是什麽樣子

  宇宙到底是什麽樣子?英國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的觀點比較讓人容易接受:宇宙有限而無界,隻不過比地球多了幾維。比如,我們的地球就是有限而無界的。在地球上,無論從南極走到北極,還是從北極走到南極,你始終不可能找到地球的邊界,但你不能由此認為地球是無限的。實際上,我們都知道地球是有限的。

  地球如此,宇宙亦是如此。怎麽理解宇宙比地球多了幾維呢?舉例來說:一個小球沿地麵滾動並掉進一個小洞中。在我們看來,小球是存在的,它還在洞裏麵,而對於一個假設的“二維”世界的動物來說,它得出的結論就會是:小球已經不存在了!它消失了。為什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呢?因為它生活在“二維”世界裏,對“三維”世界是無法清楚認識的。同樣的道理,我們人類生活在“三維”世界裏,對於比我們多幾維的宇宙,也是很難理解清楚的。

  愛因斯坦的“有限宇宙球”

  相對論大師愛因斯坦,於1917年提出了有限宇宙的模型,“把宇宙看作是一個在空間尺度方麵有限閉合的連續區”,並從宇宙物質均勻分布的前提出發,在數學上建立一個前所未有的“無界而有限”、“有限而閉合”的“四維連續體”,即一個封閉的宇宙。根據愛因斯坦提供的“宇宙球”模型推想,在宇宙任意一點上發出的光,都將會沿著時空曲麵在100億年後返回它的出發點。人類目前的認識,實際上是把宇宙作為在時間上有起點,在空間上有限度的想像模型來對待的。

  地球知識

  地球是距太陽第三顆,也是第五大行星:

  軌道半徑:149600000千米

  (離太陽1.00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12756.3千米

  質量:5.9736e24千克

  地球是唯一一個不是從希臘或羅馬神話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詞來自於古英語及日耳曼語。這裏當然有許多其他語言的命名。在羅馬神話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臘語:Gaia,亥亞,大地母親)直到16世紀哥白尼時代人們才明白地球隻是一顆行星。

  地球,當然不需要飛行器即可被觀測,然而我們直到20世紀才有了整個行星的地圖。在空間拍攝的地球照片有很高價值;它們大大幫助了氣象預報及暴風雨跟蹤預報。而且這些圖片都非常漂亮!

  地球由於不同的化學成分與地震性質被分為不同的岩層(深度——千米):

  0-40地殼

  2700-2890D“layer-D”層

  40-400Upper mantle-上地幔

  2890-5150Outer core-外核

  400-650Transition region-過渡區域

  5150-6378Inner core-內核

  650-2700Lower mantle-下地幔

  地球生命的起源

  關於地球生命的起源,有一種說法認為原始生命是原始地球上產生的。進化論學派生物學家認為,35億年前岩石形成時期的一種單細胞細菌是人類的祖先。這種原始生物的構造也相當複雜:它擁有DNA和BNA兩種基因,並由蛋白質、脂類和其他成分組成。人們懷疑在這種原始生物出現以前,另有一種構造更簡單的生物存在。1953年,美國大學生唐來·米勒的實驗證明,生命的單位氨基酸能從幾種簡單的化合物中得到,從而使生命的“地球產生說”幾乎成了定論。但近15年的研究發現原始大氣不是還原型的。米勒的實驗很難合成生命的基本素材——氨基酸。所以,這一說法受到了質疑。

  隕石與生命

  另一些科學家認為生命來自星際空間,原因是在月球表麵或火星的火山口,都可以找到不少有機合成物。早在19世紀初,人們已在隕石上找到了有機分子,它們是有機合成物誕生的重要因素,這種觀點認為:地球生命來源於宇宙,隕石是載著生命種子的星際“飛船”,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就是由隕石送來的。不過,持原始生命產生於地球本身觀點的科學家們認為,這些星體上的有機物,遷居地球的機會絕無僅有,因為它們降落到地球時,產生的高溫足以把整個海洋蒸幹,令地球成為不毛之地,任何生物都無法在其上生存。

  彗星與生命

  彗星是一種很特殊的星體,與生命的起源可能有著重要的聯係。彗星中含有很多氣體和揮發成分,根據光譜分析,主要是C2、CN、C3,另外還有OH、NH、NH2、CH、Na、C、O等原子和原子團。這說明彗星中富含有機分子。許多科學家注意到了這個現象。也許,生命起源於彗星!1990年,科學家們對白堊紀——第三紀界線附近地層的有機塵埃作了這樣的解釋:一顆或幾顆彗星掠過地球,留下的氨基酸形成了這種有機塵埃,並由此指出,在地球形成早期,彗星也可能以這種方式將有機物質像下小雨一樣灑落在地球上——這就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

  黏土礦物與生命

  黏土礦物這種地球上最常見的物質是最初的生命物質,這一說法已不再是西方的聖經故事和中國的神話傳說,而是新的科學研究成果。黏土礦物是一種微小的晶體。科學家們發現,黏土礦物晶體中存在一種有趣的缺陷結構,這種結構可以保存相當多的信息,從而決定晶體生長的取向和結構。因此,對於諸如屬於“低技術”的催化劑和膜等原始控製結構來說,這些無機晶體作為一種構造物質要比大的有機分子更為合適。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章澤
4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5從日記到作文
6西安古鎮
7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8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