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20章 有關高力士的幾個問題

  ——讀高力士的《神道碑》及《墓誌銘》

  高力士是唐玄宗時的宦官,兩《唐書》均有其傳,另有《高力士外傳》等文獻,對其曆史本已有略述。但近讀《高力士神道碑》(簡稱《神道碑》)和《高力士墓誌銘》(簡稱《墓誌銘》)後,發現原有文獻的記載中,有些內容需要補充,有些內容各種記載不一,應該認真辨別正誤。因此,筆者撰寫此文,力求運用碑石文對文獻資料發揮補遺證史的作用。

  高力士本名馮元一

  《舊唐書·高力士傳》載,高力士“本姓馮”。《新唐書·高力士傳》記:“高力士,馮盎曾孫也。”這裏都肯定他姓馮,但沒有說明其名字。他的《神道碑》和《墓誌銘》都一致說他“本姓馮,初諱元一”。其《墓誌銘》說:“馮之先,北燕人也。”這正說明他是馮盎之後。

  馮盎是什麽人呢?他“本燕馮弘裔孫”。北燕是長樂信都(今河北冀縣)人馮跋建立的政權,都城昌黎(今遼寧朝陽)。馮跋死後,其弟馮弘繼立。宋元嘉十三年(436),北魏進攻北燕,馮弘投奔高麗,立國28年的北燕滅亡。馮弘子馮業浮海南投東晉,留在番禺(今廣東廣州)。馮業孫馮融,為梁羅州(今廣東化州)刺史。其子馮寶娶少數民族女洗氏為妻,遂為當地少數民族首領。這就是馮盎的祖父。所以,兩《唐書》、《馮盎傳》都說馮盎是高州良德(今廣東高州東北)人。但《舊唐書·高力士傳》卻說高力士是潘州(今廣東茂名北)人。這主要是因為高力士的父親馮智曾為潘州刺史之故。

  聖曆元年(698),嶺南討擊使李千裏將高力士進獻宮中。這時他還不滿十歲。初入宮,頗受武則天喜愛。武則天令一宮女撫育,又使其受教於翰林院。由於高力士勤於學習,“學業日就,文武不墜,必也射乎。五善即閑,百發皆中,因是有力士之稱”。既有“力士”之稱,又奉命為宦官高延福養子,於是他就被稱為高力士了。由於這是奉武則天之命所為,故被認為是“則天聖後賜姓高,改名力士”。從此,馮元一就被改稱為高力士了。

  高力士與唐玄宗

  高力士之所以為家喻戶曉的曆史人物,是因為他和唐玄宗的政治生命相伴始終。玄宗在位44年,是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再加上玄宗又是唐朝由極盛走向衰落的轉折點上的皇帝,所以這一時期的曆史內容特別豐富,也特別引人注意。始終緊隨玄宗的高力士,也必然成為這一曆史階段的重要人物。因此,如果說玄宗是唐朝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值得研究的話,高力士其人的研究就成了其中不可缺少的內容。離開高力士去研究唐玄宗是不科學的。

  由於武則天給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所以高力士逐步成了文武兼備的有用之才。他不僅可以下傳詔令、上呈四方奏請,使玄宗感到“力士當上,我寢乃安”,而且也顯示出他的武藝超人。例如,有一次隨玄宗外出,碰見“有二雕食鹿,上命取之,射聲之徒,相顧不進。公(高力士)以一箭受命,雙禽已飛,控弦而滿月忽開,飲羽而片雲徐下。壯六軍而增氣,呼萬歲以動天”。“呼萬歲以動天”,實際上是眾人為高力士的武功喝彩。

  正因為高力士文武兼備,所以玄宗始終把他視為須臾不可離開的人物。玄宗登上皇帝的寶座,就是得到了高力士的支持。

  《高力士神道碑》載:“及孝和棄群臣,韋氏窺大寶,不利王室,已禍梯。玄宗赫然提劍而起,公實勇進,□龍上天。扶皇運之中興,佐大人之利見。自是之後,恩遇特崇,公卿宰臣,因以決事。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驕。順而不諛,諫而不犯。”這段話是什麽意思呢?孝和皇帝就是中宗。中宗被其皇後韋氏毒殺以後,韋氏想走武則天的老路,自稱皇帝。睿宗子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武則天女)殺韋後,使睿宗再次為帝。睿宗讓位於隆基,隆基即位,就是玄宗。所謂“玄宗赫然提劍而起,公實勇進”,就是說高力士在這一政治事件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睿宗讓位於玄宗,太平公主極力反對。高力士又幫助玄宗消滅了太平公主的勢力,殺了太平公主的心腹宰相蕭至忠、岑羲,迫使太平公主自盡於家中。於是,玄宗在獎勵功臣時,也“以高力士為右監門將軍,知內侍省事”。本來,玄宗在為藩王時,“力士傾心奉之,及為太子,奏為內給事,至是以誅蕭、岑功賞之”。由此看來,在玄宗取得帝位的過程中,高力士確是有重要貢獻的。

  宦官本來是皇帝的家奴,地位不高。所以,“太宗定製,內侍省不置三品官,黃衣(下級官員的服色)廩食、守門傳命而已”。中宗時,情況有所改變,“宦官七品以上至千餘人,然衣緋者(五品以上)尚寡”。玄宗時,宦官增加到三千餘人,“除三品將軍者浸多,衣緋、紫(三品以上者)至千餘人,宦官之盛自此始”。高力士就是品級最高的宦官。

  高力士雖然顯赫一時,令人矚目,“中外畏之,太子亦呼之為兄,諸王公呼之為翁,駙馬輩直謂之爺。自李林甫、安祿山輩皆因之以取將相”。但是,他“性和謹少過,善觀時俯仰,不敢驕橫,故天子終親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惡也”。這就是說,他還保持著一個傳統宦官的本色,不像李輔國以後的宦官那樣,架空皇帝,爭權跋扈,甚至隨意廢立皇帝。李輔國竟敢狂妄地對代宗說:“大家但內裏坐,外事聽老奴處置。”顯然,宦官與皇帝的位置顛倒過來了。

  高力士仍然極力維護玄宗的權力和地位。玄宗初即帝位,宰相姚崇“奏請序進郎吏”,玄宗不做回答,隻是仰視殿屋。姚崇不得要領,無所適從。退朝後,高力士問玄宗道:“陛下新總萬機,宰臣奏事,當麵加可否,奈何一不省察?”玄宗回答道:“朕任元之(姚崇)以庶政,大事當麵奏事共議之;郎吏卑秩,乃一一以煩朕邪!”稍後,高力士借機向姚崇透露了玄宗的心意,“元之乃喜。聞者皆服上識君人之體”。高力士這樣承上啟下地溝通關係,必然加強君禮臣忠的相互情意,無形之中也就起了鞏固玄宗地位的作用。“開元之治”的形成,和這種和諧的君臣關係密切相關。

  唐的都城長安,由於交通不便,常常發生糧食危機。為了解決糧荒,皇帝多次移住洛陽。玄宗頗感東西遷移之苦,故而征求群臣意見道:“朕親主六合二十餘年,兩都往來,甚覺勞弊,欲久住關內,其可致焉?”在群臣均無良策的情況下,宰相李林甫主張用變造、牛仙客建議用和糴的辦法緩解困難。實行這種辦法的結果,“數年之中,甚覺寬貸”。玄宗遂對高力士說:“朕自住關內向欲十年,俗阜人安,中外無事,高止黃屋,吐故納新,軍國之謀,委以林甫,卿謂如何?”

  所謂變造,就是將備荒之用的義倉之糧變換輸送京師。所謂和糴,就是官府出錢與民議價購糧。初雖議價購糧,但後來發展為壓價或強買。高力士認為,這種辦法雖然暫時有效,但不可長期實行。他對玄宗說:“且林甫用變造之謀,仙客建和糴之策,足堪救弊,未可長行。恐變正倉盡即義倉盡,正義俱盡。國無旬月之蓄,人懷饑饉之憂。和糴不停,即四方之利不出公門,天下之人盡無私蓄。棄本逐末,其遠乎哉?”於是,他建議:“但順動以時,不逾古製;征稅有典,自合恒規。”高力士的意見是為鞏固玄宗政權考慮的。變造與和糴,隻能在距長安不遠的地方實行;否則,沒有實際意義。因為“江淮漕運轉輸極難”,才使玄宗“兩都往來,甚覺勞弊”的。如果長期實行這種辦法,長安附近的正倉(官倉)、義倉存糧將被用完,民間餘糧也被購盡。這樣一來,民無存糧,國無蓄積,自然使玄宗政權發生危機。所以,他主張仍然按常規征收賦稅。高力士雖然沒有談出解決京師糧食危機的根本辦法,但他是為鞏固玄宗政權的長遠利益著想的。

  更能說明高力士為玄宗政權的長遠利益考慮的,是他反對玄宗要把“軍國之謀,委以林甫”。他說:“軍國之柄,未可假人。”玄宗欲把軍國大事委以李林甫是絕對錯誤的。因為“林甫麵柔而有狡計,能伺候人主意,故驟曆清列,為時委任。而中官妃家,皆厚結托,伺上動靜,皆預知之,故出言進奏,動必稱旨。而猜忌陰中人,不見於詞色,朝廷受主恩顧,不由其門,則構成其罪;與之善者,雖廝養下士,盡至榮寵”。這就是說,李林甫是一個表裏不一、陽奉陰違的人。把軍國大事委之於他,當然是危險的。看來,高力士反對玄宗大權旁落,正是為了鞏固玄宗政權。

  天寶十三年(754),由於前一年“水旱相繼,關中大饑”。玄宗擔心“雨傷稼”,宰相楊國忠“取禾之善者獻之”,並且掩蓋其真相說:“雨雖多,不害稼也。”凡是如實反映災情者,都受到了楊國忠的打擊。從此,無人敢說真話,玄宗被蒙在鼓裏。玄宗放心不下,遂問高力士道:“淫雨不已,卿可盡言。”高力士道:“自陛下以權假宰相,賞罰無章,陰陽失度,臣何敢言!”這就是說,皇權旁落於宰相,形成楊國忠專權,無人敢反映真實情況了。由於玄宗此時已由積極進取的皇帝轉變為驕奢淫逸的皇帝,情況難以改變,但高力士極力維護皇權的思想是依然如故的。

  正因為高力士極力維護玄宗的權力和地位,所以李輔國等人千方百計欲除之而後快。安史之亂即將結束,玄宗從成都回到長安,住在興慶宮。李輔國是因擁立肅宗即位而取得權勢的,所以他時刻考慮玄宗回到長安是否威脅肅宗的地位。為了削弱玄宗的勢力,他迫使玄宗遷居太極宮,把玄宗和外界隔絕起來。把高力士這個鐵杆保皇派驅逐出京,並強加罪名曰:“力士潛通逆黨,曲附凶徒,既懷梟獍之心,合就鯨鯢之戮。以其久持帷幄,頗效勤勞,且舍殊死,可除名,長流巫州(今湖南黔陽西南)。”高力士最後一次維護玄宗的地位,反對李輔國迫使玄宗離開興慶宮,就成為高力士與玄宗永別的事件了。《高力士墓誌銘》載:“上元初,遭謗遷謫,安置巫州。”即指此而言。

  總而言之,高力士幫助玄宗取得了政權,又支持玄宗鞏固了政權,也伴隨玄宗失去了政權。玄宗由一個大有作為、積極進取的皇帝轉變為怠於政事、驕奢淫逸的皇帝,而高力士對玄宗的態度則始終是忠心耿耿的。因此,《高力士神道碑》對他有如下的評價:“扶皇運之中興,佐大人之利見。自是之後,恩遇特崇,公卿宰臣,因以決事。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驕。順而不諛,諫而不犯。□王言而有度,持國柄而無權。近無閑言,遠無橫議。君子曰:此所謂事君之美也。”

  高力士首為內侍監

  玄宗時,宮中的宦官數量增加,權力也超越過去,然地位之重要,都不及高力士。他們都為高力士所左右。例如,“黎敬仁、林昭隱、尹鳳翔、韓莊、牛仙童、劉奉廷、王承恩、張道斌、李大宜、朱光輝、郭全、邊令誠等,並內供奉,或外監節度軍,修功德,市鳥獸,淨為之使,使還,所裒獲,動巨萬計,京師甲第池園,良田美產,占者什六,寵與力士略等,然悉藉力士左右輕重乃能然”。至於朝廷的將相大臣,如寧文融、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安思順、高仙芝等,“雖以才進,然厚結力士,故能踵至將相”。甚至哥舒翰與安祿山、安思順甚有恩怨,矛盾頗深,玄宗也命高力士設宴邀請雙方,為其和解。雖然未達目的,但由於高力士的暗示,哥舒翰對安祿山的怒罵未做回擊,才使矛盾沒有進一步激化。由此看來,高力士不僅在宦官之中權大位尊,而且還可代表玄宗駕臨將相之中。不言而喻,高力士確是令人矚目的宦官。

  由於玄宗的信任,高力士的頭上屢加官銜,玄宗即位後,“特加朝散大夫、內給事、充內弓箭庫使。尋遷內常侍、兼三宮使,又加雲麾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又“累遷冠軍、鎮軍、輔國、驃騎等大將軍,特拜內侍監。內侍有監自公始也”。《高力士神道碑》也說:“內侍置監,公首為監。”這就是說,高力士又被加上了空前未有的內侍監頭銜。

  內侍監被視為職官是前所未有的。在《中國曆代官製詞典》中,也隻解釋內侍監是“唐內侍省的改名”。這當然有所根據。《唐六典》的《內侍省》和《舊唐書·職官誌三》,都明確說龍朔二年(662)把內侍省改稱內侍監,但都沒有說明內侍監也曾是一種職官。《中國曆代職官辭典》則明確說內侍監是“官署名”。但高力士的《神道碑》和《墓誌銘》都肯定加給高力士的內侍監頭銜是一種官名,而且前所未有。

  其實,《新唐書·高力士傳》已有這種意思:“有袁思藝者,帝亦愛幸,然驕倨甚,士大夫疏畏之,而力士陰巧得人譽。帝初置內侍省監二員,秩三品,以力士、思藝為之。帝幸蜀,思藝遂臣賊,而力士從帝,進齊國公。”這就是說,袁思藝和高力士都受寵於玄宗,都被任命為內侍監,秩三品。這是宦官中最高級別的職務。按照唐製,內侍省最高的官職是內侍,官階是從四品上。其次是內給事、內謁者等。現在,新設置了內侍監,官階是三品,當然是至高無上的了。

  既然初置內侍監是袁思藝和高力士二人,為什麽《高力士墓誌銘》載“內侍有監自公始也”,而未提到袁思藝呢?這不難理解。高力士、袁思藝雖然都受寵於玄宗,“然力士巧密,人悅之;思藝驕倨,人士疏懼之”。顯而易見,高力士人緣甚好,受人稱讚;袁思藝為人傲慢,人士懼怕而疏遠他。這樣一來,褒高貶袁的思想傾向必然存在於有關人士之中。

  更有說服力的,是安史之亂爆發以後,玄宗逃到成都,高力士緊跟而去;而袁思藝則投降安祿山叛軍。這就是所謂“帝幸蜀,思藝遂臣賊,而力士從帝,進齊國公”。唐軍收複長安、洛陽後,肅宗對投降安祿山的官員都進行了嚴厲的處分,按照投敵的情節分六等定罪,嚴重的斬首或賜其自盡,其次是重杖或流貶者。叛變的袁思藝當然不能與忠心耿耿的高力士相提並論。總而言之,高、袁二人的人際關係大有差別,在關鍵時刻的政治態度又截然不同,最高級別三品宦官內侍監也就隻有高力士當之無愧了。由此看來,高力士的《神道碑》和《墓誌銘》隻提高力士是首為內侍監者而根本不涉及袁思藝,是事出有因的,身敗名裂的罪人當然不能享有過去的榮譽了。

  高力士與柳芳撰史

  柳芳,字仲敷,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西)人,其生卒年代不詳,根據其事跡推測,應該是唐玄宗到唐代宗時人。他是唐代著名的史學家,著述很多。與高力士密切相關的是他對重要史著《唐曆》40卷的撰寫。

  玄宗時的另一史官韋述,在史學方麵的成就也很值得稱道。他“居史職二十年,嗜學著書,手不釋卷。國史自令狐德至於吳兢,雖累有修撰,竟未成一家之言。至述始定類例,補遺續闕,勒成《國史》一百一十三卷,並《史例》一卷,事簡而記詳,雅有良史之才,蘭陵蕭穎士以為譙周、陳壽之流”。這部《國史》雖在當時受到重視,但書未完成韋述就去世了。繼續完成這部《國史》的就是柳芳。

  柳芳與韋述在肅宗時同為史官,而且還是好友,他們共同“受詔添修吳兢所撰《國史》,殺青未竟而述亡,芳緒述凡例,勒成《國史》一百三十卷”。這是一部“上自高祖,下止乾元”的係統《國史》,比韋述所修《國史》增加了17卷。但是,這部史書的缺點很多,由於“安、史亂離,國史散落,編綴所聞,率多闕漏”,以致形成“絕無倫類,取舍非工,不為史氏所稱”。在這種情況下,柳芳既不滿足於自己的成就,也不掩飾自己的缺點,繼續努力,千方百計地想補其不足之處。

  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他大有收獲。肅宗上元年間(760-761),柳芳“坐事徙黔中,遇內官高力士亦貶巫州,遇諸途。芳所疑禁中事,谘於力士。力士說開元、天寶中時政事,芳隨口誌之。又以《國史》已成,經於奏禦,不可複改,乃別撰《唐曆》四十卷,以力士所傳,載於年曆之下”。這就是說,柳芳為彌補其所修《國史》的不足,利用被貶黔中、碰到高力士的機會,請高力士麵談了開元、天寶即玄宗時的政事,並筆錄了高力士所談內容。他認為高力士所談是他難以掌握的事實,必須載入史冊。但由於《國史》已上報朝廷,“不可追刊,乃推衍義類,仿編年法,為《唐曆》四十卷,頗有異聞,然不立褒貶義例”,故而“為諸儒譏訕”。所謂“頗有異聞”,就是新的內容很多。采用編年史的體例,“不立褒貶義例”,故而“為諸儒譏訕”。

  為什麽“不立褒貶義例”就會遭到“諸儒譏訕”呢?自孔子修《春秋》以來,各種史書無不寓褒貶於其中。紀傳體的正史,每一卷後都有作者評語。由此可見,“不立褒貶義例”是不符合史學傳統的。不過,隻要如實地寫人敘事,對後人認識曆史是更有幫助的,比起那些為了褒貶的需要而掩蓋曆史真相或歪曲曆史更有實際意義。所以,《唐曆》的史學價值是不能因此而低估的。

  這部編年體的《唐曆》,對後人修撰兩《唐書》和《資治通鑒》是起了重要作用的。現在我們無法看到《唐曆》的全部內容,以便拿它和兩《唐書》及《資治通鑒》進行對比,分析它對修撰兩《唐書》和《資治通鑒》所發揮的作用。但是,司馬光的《通鑒考異》卻為後人保留了很多《唐曆》的內容,從這些內容中,我們可以對《唐曆》有大概的了解。

  根據自己不一定十分準確的統計,在《通鑒考異》中,提到《唐曆》的地方將近150處(同一問題提到兩次者隻算一處)。僅此一點,就可以肯定,《唐曆》是司馬光修撰《資治通鑒·唐紀》部分的重要參考書。

  根據《通鑒考異》所提到的《唐曆》內容,政治方麵的最多,如政治事件、皇帝的活動、各種製度、戰爭的過程、官吏的任免、宮廷內部的矛盾等等。這些內容,多是高力士所熟悉的。因此,如果說高力士為柳芳修撰《唐曆》提供了重要內容,肯定是無可惑疑的。換言之,柳芳在史學方麵的重要貢獻中,包含著高力士提供珍貴資料的功績。

  高力士的年齡

  寶應元年(762)四月,玄宗、肅宗先後去世,代宗即位,高力士遇赦還京。七月,高力士“發巫山(應為巫州)至朗州(今湖南常德),八月病漸亟。謂左右曰:‘吾年已七十九,可謂壽矣。官至開府儀同,可謂貴矣。既貴且壽,死何恨焉。’……言畢,以寶應元年八月十八日終於朗州開元寺之西院”。《新唐書·高力士傳》也有類似的記載:“寶應元年赦還,見二帝遺詔,北向哭嘔血,曰:‘大行升遐,不得攀梓宮,死有餘恨。’慟而卒,年七十九。”顯而易見,高力士終年是79歲。

  《中國曆史大辭典·隋唐五代史卷》載,高力士的生卒年代是684-762年。實際上,這也是按高力士終年79歲推算來的。總而言之,古今史書都認為高力士79歲而終。

  另有一種記載必須注意。《高力士墓誌銘》載:“寶應元年,有製追赴上都。中路聞天崩地坼,二聖下席。長號泣血,勺飲不入口。惜攀髯而無及,俄易簀而長辭。其八月八日,終於朗州龍興寺,享年七十三。”這與以上記載有三處不同。其一,高力士死的時間雖同為寶應元年八月,但有十八日與八日之別;其二,高力士死的地點雖同是朗州,但有開元寺和龍興寺之別;其三,高力士終年是79歲還是73歲。前二者無關緊要,筆者暫不論述,僅就高力士終年歲數分析如下:

  高力士終年如果是79歲,應該生於嗣聖元年(684);終年如果是73歲,應該生於天授元年(690)。高力士入宮的時間,《舊唐書·高力士傳》認為是聖曆元年(698);《新唐書·高力士傳》認為是聖曆初。聖曆的年號隻用了二年,所以聖曆元年和聖曆初是一致的。這時高力士多大年齡呢?

  《高力士神道碑》載:“年在童齔,入侍玉階。”《高力士墓誌銘》載:“年未十歲,入於宮闈。”“童齔”應該是童年換牙的時候,一般是七八歲;“年未十歲”,當是接近十歲。看來,兩種記載基本一致。這樣一來,按照他入宮的時間和年齡,他終年必然是73歲。因為他生於天授元年(690),到聖曆元年(698)正好8歲。說他“年在童齔”或“年未十歲”,都是符合實際的。

  如果他終年是79歲,生年是嗣聖元年(684),聖曆元年(698)他入宮時,當是15歲,顯然和“年在童齔”或“年未十歲”差距甚大,是不可能的。再者,高力士是寶應二年(763)四月安葬的,距他死時僅差八個月。《墓誌銘》是安葬時放入墓中的,放入墓中之前肯定有知情者過目。既有當時的知情者撰寫或過目,像墓主的年齡這樣具體的數字是不會有錯的。因為這些地方發生錯誤是會立即被人發現的。

  綜上所述,高力士的生年應該是天授元年(690),卒年為寶應元年(762),享年73歲。

  (原載《史學月刊》2003年第4期)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