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一、人生設計通則(1)

  傳統管理會阻礙我們的學習。因此,我們必須由實際行動中學習自我思考,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進行自我管理。

  先懂得管理自己

  管理他人之前,必須先懂得管理自己。如果我們能夠為人師表,那麽我們已經在使周圍人走上正軌的道路上踏出了第一步。因此,我們應學會由內而外的管理,意即由自身而外界。現在讓我們從檢視你管理自身的程度來開啟序幕。

  內部與外界

  平日裏你如何管理自身與環境?請擇優與擇劣各記錄四、五則。分別就各則回想當時的你,是否一切都在範圍之中?是否能為所欲為,言所欲言?

  是否能控製自己的情緒,不為外界所左右?

  這些優劣事件之間可能存在著某種關聯。當你能有意識地掌握自我時,事情必然是很順利地進行。反之,當你自我失控時,也就無法掌握周圍狀況。

  換句話說,由內而外的經營法建立在這樣一個理念上:外在世界是內在世界的反映,反之亦然。它給我們一個啟示,扮演正式的經營者角色,是以管理者自身與周圍為基礎。除非能掌握自身的內在世界,否則將無法有效地處理外在世界的困擾。現在,讓我們對彼德·福特進行個案研究。

  彼德·福特是某大銀行的人事主任,現年39歲,晉升得非常快。許多同事羨慕他的成功、他的活力與他給人的信賴感。近兩、三年來,他在董事會裏擔任重要的任務。他在某一天當中的活動記錄是:

  早晨八點半:彼德抵達辦公室,比平時早到十五分鍾,但比預定計劃晚十五分鍾。為了清理辦公桌,他預計七點起床,可惜昨晚因有應酬,以致……

  他幾乎來不及吃早點,他很焦急,交通仍然是那麽擁擠——而且在正式上班之前還有許多雜事等待他處理呢!他衝上樓,在走廊上對外籍上司點頭打招呼,但卻忽略了向侍者問好。一路上他盼望別遇見同事,以免浪費時間在閑聊上。

  下午一點半:用午餐。距離與人事室同仁開會討論一份獎勵辦法之前還有半小時可利用。彼德邊用午餐,邊處理備忘錄裏的雜事。唉!由於三個臨時插入的會談,上午就這樣渡過了。第一個會談在九點,為了商議一個職位——“社團計劃負責人”的權責。這個會議僅威靈頓的冗長挑剔就拖了兩個小時。會議結束時,彼德已經感到頭痛。第二個是與潘·瓦爾頓和約翰·諾瓦拉的會談,較為有趣、不沉悶。會談尚未結束,彼德就匆匆忙忙地趕赴老板處做周報。

  他停下筆稍作休息,放下電話並按摩頸項左側。無疑地,他患了血管風濕症。他想到今天的後半段——有更多的會談,至少要花兩小時寫信、批閱公文,下班後還要搭車至愛登堡買些晚餐及明天會議中的餐點。沒多少時間可讓他休息,或者補給點營養。下星期在巴黎將更慘——成功得付出代價!

  彼德突然覺得實在很虧待自己。他何必總是如此過度工作呢?就拿準備明天會議用的餐點來說吧,他可以拒絕呀!事實上,他知道真正的原因——

  他要事事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一切都因他而貴,才能顯示出自己的重要性。他的生活大致如此。這不僅僅增加他的工作量與複雜程度,而且無形中,他還要花心思、施手腕以確保地位。事實上,彼德很不喜歡自己的這一麵。在總公司的權位爭奪戰中,他是有足夠能力的;但是,難道他喜歡這樣過日子嗎?他原可活在沒有嘲笑、爭戰、算計、秘密……之中呀!

  偶而他停下腳步,思索這個問題時,不禁感到渾身不自在。好在他所做過的事情,其實並不是那麽重要,那隻不過是自我表現罷了。它們究竟實現了自己或別人的哪些成就呢?這世界是否真的因而更好呢?有時他真希望時光倒流,從頭開始。

  別人並未走同樣的路,接觸麵不同,自然無法體會他的感受。他自問:

  “你的精神一直緊崩著,你有閑暇放鬆、開玩笑嗎?”另外,他明白年輕人會成長,不再那麽依賴他。自從佩蒂回來之後,她顯得對事業那麽有興趣,他們的關注焦點一致的情況已經愈來愈少了。下午兩點:彼德將用剩的午餐倒進垃圾桶,穿上外衣拿起紙筆,走向202室。好了,現在你已知道大概情形。彼德·福特在許多方麵可算得上是成功的,但在生活上卻不理想。在我們當中像他這樣每天像崩緊的發條一樣的人多得很,一部分由於你自我推動,一部分由於周圍——如同事、老板、顧客、委托人……的需求。假如彼德不趕快停止,也許會有某些其它因素促使他停止。但是他怎能打破這個長期累積的,人為造成的現狀呢?

  從彼德身上你看到幾分自己呢?這就是由外界看自身,去留意個案主角是如何掉進陷阱與錯誤之中(雖然你也看到他的同事給他很高的評價,但是他的家人又是持著怎樣的想法呢?)。所以,你是否了解你自己呢?你對你自身以及周圍的事情處理得如何?

  像這樣的過程,由自身出發,進入周圍,影響他人,再反過來接受他們的反饋並學習,因而又回到自身;由內而外與由外而內的交替發展,是個內外並重的學習管理法。

  我們剛談到內在與外在世界,並強調它們之間不可分解的關聯,這種關聯關係,無論是內在世界或外在世界,都是非常重要的。這正如同單麵硬幣不存在一般,你不能說那一部分比較重要,它們必須是同時存在的。也就是說內在的與外在的都是一樣重要。我們可稱它為同步思考法。

  這個同步思考法以“皆”來取代“或”,有很深的含意。例如,考慮管理問題:舊式經營法把注意力集中於外在世界,專注於經濟學、商業、市場等等的模式與理論。甚至談到人時,重點也幾乎完全擺在別人身上,他們的動機是什麽?什麽原則造成他們這樣……等。有多少管理課程會留點空間探討“我自己,我的動機,什麽原因造成我如此,假如我是個顧客將會如何呢?”

  不僅管理課程的內容,甚至它的過程,也一樣把注意力集中於外在世界。幾乎所有管理教學過程都采用一些已處理、易消化的填鴨知識。

  傳統保守的管理法則將心力集中於外在世界,其實是阻礙我們學習的。它所運用的方法無法達到內外互動。這就是雷格·雷文斯所謂的“經驗神話論”。由此引發出種種對創造與學習的限製。

  限製一,我們已養成盲目崇拜與依賴一些隻不過擁有盔甲在身的所謂專家,也讓我們在事情弄糟時更能找到漂亮的借口。(這是由於許多專家隻提供最後的服務。而其提供意見又取決於何類專家,其間之差別真是驚人。如:

  奶品工業、電路板、人造奶油工業、或生態學等領域的專家,可說是各言其道。)

  因此,在這新紀元裏,我們必須自我授權,由實際的行動中學習,必須有自信並能自我思考。當然,我們也得從別人那兒尋求信息(但不是勸告)。

  我們也會與別人共事,但仍得由自己決定事情,並且對自己負責。波羅·弗瑞爾說:“教育是要使人免於受製於人。自我管理就是要使人自由——使我們自身與組織免除於那長期的膏藥。”

  自我管理的另一要點是自我授權——當然,隨權力而來的就是責任,你有責任有效地獲取、使用它。沒有任何人告訴你,使用自我管理會使生活更舒服。事實上,有時卻是正好相反呢?

  舊式管理法的另一特質是它鼓勵我們依賴過去的角色模型。因此,柯勒內爾·渥維克把軍中的命令與衡量模式帶到工業上來。包括近年來承認東方文明在內的多數有關管理方麵的書籍,都建立在手工製造業的組織模式上,它們忽視了近來在經濟發展上它已淪為次要了。再者,實際上所有管理的書籍均由男性著述,而勞動力中卻包含有大量的女性。

  這並非輕視過去的知識與智慧,但仔細思量其實質,正如彼德的例子一樣,似乎隻是顯現他人的感受罷了。我們並非提倡鑽牛角尖,也非貶低前人的定理,更非壓抑知識。而是希望發展出更強有力、更令人喜愛的新傳統,這得由自我發現著手。讓我們大略描述其輪廓吧!

  在這裏,我們已提出同步思考法來表明兩者不可缺少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將集中注意力於:

  ·內外在並重,兩者不可分,不可將其視為各自獨立。

  ·考慮管理自身與周圍時,也是兩者不可分。能經營自身,才能經營周圍;同樣地,能經營周圍才能經營自身。

  ·同時考慮自身與他人的感受。

  ·理論與實務並重。由實際生活中產生問題,進一步產生解決問題的辦法,並再度印證於生活之中。

  這就是現在試圖兼顧個體與組織的做法。同時,我們一直希望以讀者為出發點來完成本章內容。

  求生存、求維持和求成長

  為了打開此話題,讓我們看一看包含在經營自身過程中的另一觀念。當我們不論在家庭裏、在辦公室,或在何處,可以說是在求生存、求維持和求成長。這是什麽含意呢?

  求生存意指當事情不順利時,仍然使你保持向上掙紮,避免崩潰。雖然它看似最低水準的功能,但卻是任何人都承認這是我們所能做到的最好地步了。

  以此觀點來看,檢視你的求生存經驗將是很有用的。(你可將它們記在腦海裏,或隨手摘記,或如前所建議般,記錄在一本簿子裏。)試舉出四、五件你努力掙紮的情境。然後,在每個例子裏留意你當時的感受如何?什麽力量促使你向上掙紮?一旦那段時期過去,它帶給你什麽影響?你有無任何改變?它又帶給你周圍的人什麽改變?

  從上述練習中,你可能會有所發現:當你為求生存而掙紮時,外界給予支持的重要性。有些人尋求鎮靜劑的支持,那可能是最直接的,但是實際上它們是無法提供任何正麵功能的(酒精類也一樣)。較有益處的——雖然較難獲得——是旁人的支持,不論是個人或群體。不僅因為這種支持能助你度過黑夜,更重要的是它能讓你逐漸了解究竟發生了什麽事,從而促使你進入到成長階段。

  接著考慮成長階段,如前所述,我們建議你思考三、四個親身經曆,當你尋求發展時,你與旁人的感受分別如何?

  有些成長事件會與某些求生存的插曲相同;這正是因為往往危機就是機會,求生存往往導致求發展,但也並不意味著所有的成長均來自危機;然而,這兩者之間卻關係密切。為何如此呢?

  為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了解何謂成長?此處我們對發展的建議與一般的定義稍有不同,根據字典上的定義,所謂成長是指:

  ·發揮潛能。

  ·更上一層樓。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它可以是一種新的技巧、新的觀察事物的態度,或是新的感受、新的管理模式。以上種種,最重要還是在一個新字。成長不僅僅是增長一點知識和技能,還是一種新的,與原先不同的狀態或功能。

  是否成長的定義和特質完全改變了?可想而知,並不!成長的改變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好的、有益的,或是方向正確的。因此,如果你瞧瞧你所列出的事件,以及它們對你的影響,你幾乎可以得到正麵的結果。當然,隻有你能判斷某一結果是好是壞,而且該結果決定於所有事情,包括你自身、你的工作、你的家、你的處事方式、你的個性、所有你生活當中發生過的事件等等。

  我們來檢視一下為何成長與危機的關係是那麽密切。當事情開始不順利時,我們感到驚訝。這時隻有麵對現實,重新調整過去不再有效的思考方式。

  讓我們看看下麵這個例子。

  穆薩·穆罕默德在一家工程公司幹得很成功,42歲就擔任首席設計工程師的助手,上司在兩個月後即將退休,他有自信繼任該職位。因此當人家告訴他“這個職位決定外調,為的是要引進一些新觀念。”他是多麽震驚。

  所以穆薩對於他的公司、他的工作、他自身的觀點突然不再適用。對此他能有什麽反應?顯然地,他會很難堪、很生氣(他可罵一句“種族歧視”)

  等等。實際上,通常對危機的反應是不信任,緊接著是氣憤。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去麵對、去認識,並繼續前進;而非一味地停留在負麵的反應上。

  此時,支持者成為不可缺少,假設穆薩在這上麵是幸運的。他有個好友,不僅支持傳統觀,也願冒險給穆薩反饋,所以經過開始一小段傾聽之後,他建議穆薩或許他已陷入泥坑中,他有時拒絕考慮新觀念、輕視新想法等等。

  起初穆薩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的老朋友或多或少指責他!然而,在內心深處他承認那些話是有許多事實。漸漸地,再度經由朋友、家人,以及新上司的支持,他改變了自己的想法,了解到必須發展一套麵對新局麵的新態度。然後他開始尋求新的思考方法,並且還發生興趣。三年後,他對工作的態度完全改變了,並且他不論在原來或其它公司都可得到更高的職位。

  這個例子中,首先是震驚與危機,很快地促進了成長。起初的不相信、 生氣、驚慌、痛苦、悲傷等等都可轉化為成長的激素,尤其是如果我們有一群支持者的話。反之,若持相反態度的話,將或多或少導致永久的氣憤、沮喪與自暴自棄。

  打擊與成長之間的另一個關聯,在於當我們需求一個新世界時,我們正在向過去的某一重要部分告別;即使我們能很清楚地看到這種改變是好的,但是要告別一個珍愛的觀念、價值、野心、關係、人物、工作、地點,或其它任何什麽的都是很困難。往往在這階段裏,我們會有懷疑、罪惡感或未把握最好時機的感受。舉個實例來說:

  卡文先生的長女珍妮現年18歲,最近離家到洛杉磯工作。她離家得很恰當,沒有怨恨、拒絕,而且事事都自然地成長,她獨立了。卡文先生不再是一個未獨立的小女孩的父親。然而,有時他覺得惋惜,並且懷疑自己是否未盡責任,茫然地看著家中的照片度日。

  所以即使成長來得那麽自然,甚至是好的開始,有時也是一種打擊。我們來看看在何種情況下會維持現況。最明顯的例子是生理上的維持現狀。假如你生理上仍覺得舒適,那麽你的心理也不至於受打擊。合適的更一般化語意是什麽?韋氏字典所給予的定義是“在最恰當的情況之中”“準備妥當以擔當責任”。故維持可視為成長的先修班,備妥要更新的準備,注視事態的發展。在生理上維持良好的狀況,建立好一個支持網絡,同時也需要一些技巧(例如觀察、反應、自我認識)當你要將危機轉化為成長時,這些技巧都是需要的。

  所以維持現狀比求生存更進一步,但比起成長來,它是頗為穩定的。這兒有個危機,你可能自滿於穩定、維持現狀,而逃避成長的挑戰。保持最佳狀態應該是準備妥當迎接任何挑戰。

  將保持最佳狀況置於求生存與成長之間有其另一層意義存在,可使人從兩者的衝擊中恢複過來。所以,再度地,我們提出“皆”而非“或”的概念。

  求生存是基本的,但你遲早要推進到成長階段。如果你想有所作為,保持最佳狀況是很重要的。成長是好的,但是如果你沒有準備妥當,將可能產生發狂似的改變。

  讓我們來談談求生存、保持最佳狀態、求發展,所應注意的事項:

  ·健康:良好的身體與心理。

  ·熟練:心理上的、技術上的、社會性的、藝術性的。

  ·行動:把事情做完、做好。

  ·認知:自我認識、自我接納。當然,這四者之間也有關聯;如果你想要有熟練的技巧,或想把事情做好,你就必須有健康的身心;同樣地,做好事情必須有熟練的技巧與動機。而且你的技藝是建立在你的自我認知之上的。

  健康、技巧、認知若不付諸行動,終歸徒然,你可說那是你才能的浪費。所以對一個新時代的管理者而言,底線是自我負責。我們能夠以一名管理者的經驗來說明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

  數月前,瑪莉要求晉升。不幸地,她在麵談時遇到“男性沙文主義”的上司,並表示不信任她。她原本很有希望得到這職位的。瑪莉開始變得慌亂,爾後的交談也變得更糟,結果她自認為自己不擅長談判交涉。

  她的上司再度考慮到她,她具有許多這新職務所需的條件與特質,然而她的負麵自我認知(即不擅於交涉)仍被考慮在內。結果她覺得沒有自信,她希望表現得更好些而無法克服結結巴巴,她無法表現出她有能力擔任這項工作。

  這是很常見的缺乏技巧的個案(在處理不合理的敵對或批評)導致負麵的自我認識,反過來更缺乏技巧,惡性循環。自我認知很重要,我們將在後麵詳細討論。

  現在讓我們再度看看瑪莉的個案——特別是第二次晤談時,我們可抽離出幾個要點:

  ·她自認為不善於晤談。

  ·她缺乏自信。

  ·她沒有意誌力克服以上兩點:換句話說,她無法正確地表現她自己。在這裏強調意誌力有三個內容:

  ·想法:你的思想、觀念、理論、信仰、價值、感覺。

  ·感情:你的情緒、感受。

  ·意誌:你的意向、動機、感受。

  不過三者主要在決定我們的行為。在瑪莉的個案裏,她的負麵想法使她沒有自信,並且這兩者之間互相牽製,以致她想做好事情的欲望被抑製了。

  結果她無法如期自我管理。

  為了管理你自己,你必須能夠掌握你的思想、感受與意誌。這是相當重要的。

  至此,我們已看到自我管理的四方麵(健康、技巧、行動、認知),以及三個內含過程(思想、感受、意誌)。

  我們將它綜合概要作成上表,它是取自最近有關有效管理法的特質的研究。此表顯示了如果你想有效地管理自己與他人所需具備的特質。它是本章中最基本的結論。

  幫助他人管理

  讓我們回顧一下。或許讀者已能自我管理。如果你已能達到你的目標並排出優先順序,可以在健康、技巧、行動、認知方麵將你的思想、感受、意誌力發揮出來,以求生存,保持最佳狀況以求發展,那麽,很顯然你已有所進步。

  沒有人是個孤立者,我們與別人工作、生活在一起。他們是我們的一部分,正如同我們也是他們的一部分。在考慮管理時,我們必須投入大部分心力,在如何以各種不同方式自我管理時,將會如何影響這些重要的人。

  自私是管理中最受批評的。確實,管理者的首要任務是與他人一起工作,將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是自我縱容甚至是自戀。

  隻求自己發展確實是自私的。你隻顧你個人的需要、長短處和目標等等。這就是為什麽我們反對自我否定與自私支配這兩個傳統的主要原因。這兩者都不是我們所要的,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同步思考法。

  讓我們再由傳統的“沒有自己”的經營方式出發,他們為其工作者負責,我們也不願完全拋棄它。然而,如果這種信仰使你無法學習新技能,或者不為你與你的家庭付出足夠時間,那麽就一個管理者而言,你是失敗的。

  其中的麻煩是當你以自我為考慮中心時,可能又陷入另一傳統——隻對自己感興趣,不論它對別人的價值是如何。因此,在某些人眼中,你可能是自私的。也許,更重要的是,這種做法對那些自認這是我的權利的人,似乎是自私而且錯了。舉例來說,“從現在開始,每周我要騰出半天時間來閱讀與思考”或說“由於我要外出工作,你與小孩可要自己照顧自己一些”,這都是需要勇氣的。

  不過與前述凡事以自我為主,完全不顧他人。不同的是,我們是可以不自私的,可以平衡自我與他人的需求(特別是那些對我們很重要的人,但更理想的是每一個因我們的作為而或多或少受影響的人)。我們接受來自父母的遺傳與幼年期的教養,而得到許多關於行為責任的觀念和規則,我們必須擁有自己並與他人分享。年歲稍長,因受到來自周圍的人的影響,我們把他人的需求擺在前頭,忘了自身的需求,這樣就失去平衡。

  欲求不自私的主要問題,在於你必須忍耐,你必須忍耐別人不喜歡的事,忍耐所有因怕煩擾別人而做的事;最糟的是你得忍受無法求新求變。理由很簡單,求新求變必須考慮到自身——自己的需求、目標、能力、限製、機會、 狀況、白日夢、恐懼、野心、責任、感情、憎愛……你如何能一直不自私地想到這些呢?

  忍耐也是削弱組織生命力的重要問題之一。組織裏無效率的主要原因是我們所要忍耐的人數。忍耐也許使你無法發揮才智,甚至能力、野心和學習都受到限製。我們稱之為官僚、無進取心、安於現狀、懶惰或許多其它字眼。無論如何,人們與組織的自我設限至少是互相影響的。容易忍耐是危險的,因為如此必須停止自我管理。當然,有時忍耐會導致暴力。我們可以壓抑我們的需求,直到有一天……

  懷著無可控製的情緒、興奮、災禍而爆發了,因為長期壓抑後,突然發現需求是會讓我們發怒的。而且當我們生氣時,我們無法知道我們的能力,並且會傷害、譴責他人。做為一個成人,複習孩童時代的處事原則是求發展的一部分。並且看看這些原則與目前的情形有多少相關?它們是否空洞?是否避免煩擾那些我害怕他們生氣或我所依賴的人?還是它們確實是有用的?

  像成人般的自我管理,需要你的意識決定,以過去經驗為基礎,學習、 發展、應用在目前的情況上。並且決定究竟要忍耐還是要求新求變。我們不抑製需求,而要考慮如何與他人的需求相配合。

  所以自我管理不是自私。如果我們與組織想要生存、健康的話,自我管理是必須的。以下是某大公司中層管理者的問題以及她所受到的影響:

  我們能夠求新求變到什麽程度?人們在等待,等待領退休金、安全感等等,因此許多中級主管的壓力就由此而生。人們保護、隱藏自己,也許有人教你我以暴力威脅他們,如此會更糟。他們往往是仁慈、善良的,你不能指責他們工作不力。他們需要幫助,他們往往盡力而為,而我們卻無法幫助他們。

  為何對某些人與其周圍的人而言,生活變得如此痛苦。而其它人在六十歲時,還能提供良好的模式……以求自我改變,也幫助別人求新求變。

  所以,別忍耐!包括自我管理、求生存、維持最佳狀況、求發展在內。這不是自私,而是幫助他人求新求變,在組織、社會裏,基本上它是決定於個人的努力——就像其解毒藥(熱心)一樣,忍耐是有傳染性的。它感染我們,我們再感染給別人。當我們自我設限時,我們已讓自己與組織忍耐了。

  在這裏我們做個暖身運動,將管理過程視為一種狀況來闡明、測量,並且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我們現在想做的是看看你如何從了解到計劃並實行。

  因此,讓我們看看下列問題:

  評估

  一、排定目標的優先順序。

  二、推行各種不同的行動方式。

  三、評估各種行動的方式。

  四、決定以何種方式行動。

  行動

  五、計劃你打算做的事——你的第一步。

  六、執行第一步——行動。

  七、重新檢討並計劃下一步。繼續重複以上步驟。

  未執行前,先看看以下這些問題,你可獨自思考也可以和他人共同討論,但千萬別急著下結論。你可能發現必須深思一、兩天,或是偶而回過頭來溫習一番,那將會更好。

  有關你的行動方式的幾個問題

  一、你如何決定優先順序?如何選擇目標?你考慮哪些因素?你能否想到其它被你忽視的重要因素?你能否舉例?

  二、你如何推行各種不同的行動方式?在諸多方式中,你如何選擇?你考慮哪些因素?是否有其它可能的因素?

  三、回想在過去一年中,最難做決定的兩三件事,它們為何困難?當時你如何處理?現在你覺得當時處理得如何?你現在的感受如何?

  四、你了解你是如何下決定的?有哪種類型?

  五、當你遇到挫折,行事不順利時,感受如何?哪些因素影響你的感受?

  六、看看以上這些問題的答案,別人認同嗎?換句話說,別人與你自身眼中的你是否一致?你是如何發現的?

  七、對於以上的問題,你的想法如何?感受如何?想不想有所行動?若不,為什麽?若要,做什麽?

  排定優先順序,了解自己意向身為管理者,或簡單說,作為一個人——在你的生活當中,你麵對許多問題。你必須做決定並付諸行動。有時該由何處開始,是很容易決定的。即使真的是如此,也值得你稍停一下,自問是否能確認自己的決定?優先順序是否很清楚?別人同意你嗎?你做決定的大前提是什麽?

  雖然,偶而使用同步思考法是有用的,但是第一步還是認知問題。你所麵臨的問題是什麽?在此我們是指如果你想求生存、準備最佳狀況、求發展時所麵臨的問題。

  換句話說,如果你想要有效地管理自己,你必須去做有效的事情。任何人都會麵臨許多問題,有許多問題很明顯地會困擾我們(雖然在這種情況下,真正的問題可能被隱藏起來)。另外還存在著那些不明顯的問題,我們應把它們尋找出來,而不是等它們來打擊我們。

  也許以例子來說明各種類型的困擾比較有用些。

  ·與工作有關的困擾——例如有些工作需要較好的管理,以自我的角色、工作為基礎,可以預測出某些困擾與以後的自我有關;這類困擾我們應麵對它,而不該逃避。

  ·來自他人的困難——例如由於別人的要求而造成自我的困難。

  ·來自過去的或未來的自身的困擾——必須擺脫過去的負荷與阻礙。往好的方麵想,並且要有前瞻性。尋找機會,向未來的目標挑戰。應學會成熟地處理問題,並同時考慮限度與機會。

  與我的個性有關的困擾——例如健康、技能、認知、管理方式、發展步驟。

  閱讀完上述各種困難類型,你可能知道如何解決你所麵臨的困難。若能如此,真是可喜可賀。然而本章的主旨是檢驗從明了問題的存在到如何計劃、執行的各種方法,這將有助於你推進至執行的階段。

  你如何閱讀全賴你如何詮釋它。你可以此刻就麵對問題,若是如此,你可以立即執行我們即將描述的過程。

  另一方麵,你可能尚未知道問題的所在。若是如此,你可以略去本章不讀,以後再回頭來看。或者現在就看完本章,以求得到某些執行過程的主意,這可使你在閱讀往後幾章時具有驗證作用。

  領域範圍

  這種技巧在整個行動過程中都可使用,所以我們將再次強調,現在,我們來以前麵提到過的人事主管彼德為例子,繪出他的領域範圍。這些範圍包括:

  ·與同事相處——彼德帶給同事壓力;沒有機會和他們開玩笑,輕鬆輕鬆。

  ·性情——彼德經常發脾氣,在家時更厲害。(孩子們似乎成長很快,不再信賴他)

  ·生活方式——他總是來去匆匆,忙碌終日。

  ·健康——頭痛……血壓高、風濕症。

  ·從事什麽——他懷疑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是否都很重要?

  決定優先領域這裏所謂的“意向”是指從哪個難題下手?以及你所希望的結果。你如何選擇這個優先領域?當然是由你決定。然而我們可以訂下出如規則供你做決定——雖然仍是由你選擇。按你的判斷力,你可以決定優先領域為下列之一:

  ·最重要的,是你真正想要或需要處理的;它帶給你與他人最大的回饋。

  ·它給與最快的回饋。如果你夠幸運的話,你可能得到最快又最大回饋的決定。不過,通常是速度與效益無法得兼。

  ·它是最急迫的。意即如果不解決它,將會招致最大的災禍。

  ·它是最容易解決的。讓我們從最易得到好結果之處下手。

  ·它是最難解決的。讓我們從最難處下手。

  如果我們能掌握它,就能掌握任何事情了。

  ·它是關鍵所在——它與許多其它事情有關聯。一旦解決了它,這些相關聯的事情也就相應地有所進展。

  回到彼德的個案。考慮過後,彼德決定以“生活方式”為第一優先,因為這是造成某些其他困難的重大因素,例如疾病的警訊、不能夠照顧家庭、脾氣不好、與同事相處有某種程度的不和諧。其次,他也希望立刻改善健康。所以這兩項是他的“馬上辦”。

  評估各種不同的路線,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欲實現某一目標,通常有許多不同方式因目標而異,某些目標可能有許多簡單清晰的路線,而其餘的可沒有那麽容易。讓我們再來看看彼德,他的短期意向,改善健康,尤其是工作壓力症候群,是容易解決的。例如,他可以:

  1.看病、吃藥。

  2.運動——如同事們常玩的軟式網球。

  3.作生理上的適當訓練。

  4.作心理上的訓練。

  5.以上某幾項的組合。當然,並非每個難題都能這麽容易、清楚。故彼德的長期難題——改變生活方式——沒有簡單的解決技巧。像這種較大的難題,可以將它分解成四個概要的策略,以便做個有裨益的選擇。

  一、改變環境——你與老婆有過節?那麽,麵對她,要求市場部門給予協助,可促使你的生產部門更能掌握超出的產量。改善補充係統,向理查說明他可以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告訴他這不是雞蛋裏挑骨頭。

  二、改變自己——也許老婆有她的見解,而你有你的理由。當市場部門的主管嚐試與你討論事情時,也許你該更放開胸襟。你指責理查時,也許是潛意識裏希望他犯錯,如此才能顯得你聰明。所以你需要自我分析並改變你的某些行為和態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事物,聽聽別人的意見,學習新知識、 新技巧。

  三、離開這個環境——行動時盡可能找出一條積極性、建設性的路子。也就是說,對你及相關人士而言,都是有益的。最起碼也要試著將你的行動的破壞性減至最小。隨時提醒自己,當你離開時,小心事情困難度提高的警訊。

  四、容忍環境——聳聳肩,告訴自己:“你不可能討好每一個人。”逆境中,你可乖乖地順從也可堅守你的原則。若決定容忍環境,最重要的是你不再怨天尤人,牢騷滿腹。你不被環境所左右,環境不會帶給你負麵的效應。調整你的心理以適應環境。

  這就是與別人共事,或在團體裏工作的好處。你可將它視為信息的來源,或視為有聲的廣告牌、有聲的思考、概念的反彈、得到回饋等等。

  按彼德的生活方式,他不大可能立即想找一個傾吐的對象,他必須靠自己的想法從事。或者,他的另一困擾是他與家庭的關係。他何不跟妻子佩蒂談談呢?

  這裏有個困難。想與周圍極親近的人客觀地探討問題是不容易的。說得明確些,極親近的人幾乎無法超然地、冷靜地、客觀地、從正反兩麵來看待事物。這就是為何當有兩個團體互相衝突時,尋找超然的第三者協助是有益的,諸如仲裁者、婚姻顧問、一般顧問等等。因為假如你希望當你在傾聽、指導他人時,能給與助益,則你必須能夠處在一種無拘束的狀態。這裏所謂無拘束是指你對他無所求,無所預期,無先入為主的成見。

  由於彼德了解到這一點,所以他決定不與妻子佩蒂談。深思過後,他決定的策略如下:

  1.放棄工作,作為“家庭主夫”,並且依靠佩蒂的收入來過活。

  2.繼續留在銀行,但自願降級。

  3.換另一家公司。

  4.留任原職,但改變自己的態度——例如放手交給別人去做,信任別人也有能力。勇於說“不!”,降低出風頭的欲望。

  上述的第四點,包含了一個彼德的新難題——在他的領域圖中一個新區段——他喜歡凡事走在最前線,出風頭。以上這些說明了整個行動過程。雖然,為了方便起見分成七個步驟,實際上這是個一再重複的過程,換句話說,這裏麵包含有往返的動作,回到以前的步驟,並加以修改,然後繼續做,又重返,如此周而複始。

  然而,在彼德的專題裏,我們將這些規則、步驟納入彼德的領域圖。欲評估各種不同的路線,必須視其正反兩麵,分別評估其可行性與效果。

  評估可行性需考慮信息的需求與可用性,及其他有利的因素;反過來,也得考慮可能有哪些阻力與障礙。至於另一問題有關行動的效果,應該考慮:究竟要達到什麽程度才算是完成目標?可能會有哪些正反兩麵的效果?對你自身以及周圍的人可能產生什麽效果?

  針對以上各問題,有一個解決的好辦法,那就是通過“力場分析”來解決。“力場分析”一是個能得到某一行動路線的利與弊的整體觀念的好方法,它雖然聽起來好像既複雜又高深,其實很簡單。我們將以彼德為例子來闡述。讓我們討論彼德改善健康的各種方式,我們選擇哪一種並不重要。不論我們選擇他的五種方式的任何一種做“力場分析”都是明智而切實的。

  雖然這是較易實行的意願。當你發現比較主要的行動路線後,則你必定也會發現還得將別人也一並考慮進去,這是自我管理的困難之處。雖然自我管理是最主要的,它必須在完全清楚自己所為何事的情況下完成。如此清楚自己所為何事,同時考慮對自己與他人的影響,所下的決定就是“聯係”的行為,能對自己與他人負責。

  某些特殊的行動是很清楚的,你很容易將它寫下來。然而,通常問題都是很複雜的,我們建議你采用“道德想像法”。

  盡可能詳細地進行道德想像

  此法是魯道夫·史坦納所命名。其中“道德”二字意指,你意識到你的行為對你與相關的人所造成的結果。雖然你可能希望詢問相關人士的意見,但最後還得由你做決定。而你將意識清楚地受那些意見的影響來做決定——通常是不容易做到的。最起碼你得讓負麵影響減至最小。(忽視法律等於縱容犯罪。同樣地,忽視道德是最大的罪過。)

  這種技巧是知易行難!它包含一條可能的行動路線:你想像未來的你選擇某種特殊的行動。換句話說:想像你已將該選擇付諸實施,想像可能產生什麽結果。你還得決定何時真正地實施該選擇。一個重大的決定,可能需要多次的試驗——例如一個月、六個月、甚至一年。

  想像時應盡可能地詳細。試著想像發生什麽事,在心裏繪個畫麵。愈仔細愈好,如顏色、聲音、氣味、你的思想、感受是如何?你想做什麽?實際上你正在做什麽?相關人士有哪些人?他們的想法、感受如何?他們正在做什麽?

  雖然萬事開頭難,但此法仍值得你堅持下去。按此法你將認識到自己的某些想法是個好主意,或者你尚未得到足夠的信息以做決定。

  以彼德想改變生活方式為例:他很快認識到第一項選擇——當個家庭主夫——不適合於他。在想像中,他看到他自身的挫折感與厭煩。而且孩子們很快就要離家了,所以家庭主夫也無事可做。

  事實上,經過道德想像法與力場分析之後,彼德決定采用第二項:繼續留任原職,但改變他的態度。

  把焦點放在第一個步驟上許多人都強調製訂詳細行動計劃的重要性。這些計劃描繪出所有你打算實施的各種不同步驟,包括實現目標的日期、測量成功與否的規定、指定資源的子計劃等等。

  我們的做法稍有不同。坦白地說,我們發現行動計劃是個很方便的工具,很難真正實施,卻能預估效果。

  我們寧可將焦點放在第一個步驟上;你打算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麽?什麽時候去做?怎樣去做?一旦你實踐了第一個步驟,就能考慮到下一個步驟,然後繼續進行下去。

  看起來似乎是很簡單,但是其實未必是這樣。你必須考慮即將來臨的機會,做某一件事情,開始某個行動,或是實踐決定好了的計劃,都有正確、適當的時機,什麽時候才是正確、適當的時機呢?實際上,你能做的又是什麽呢?

  就彼德而言,第一個決定是相當簡單的。彼德可以馬上開始運動和冥想,就像本章所敘述的那樣。但也可以等到明天晚上,從愛登堡回來後再開始。

  不過,彼德最好還是先考慮一下怎樣運用時間。別忘了,彼德希望多和家人相處,最好是把那天晚上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和佩蒂談談將來的計劃,討論愛登堡會議的情形,而不是自己溜到一邊去運動和冥想。於是,彼德改變了主意,準備後天再開始運動和冥想,後天傍晚一回到家裏,就開始運動,吃過晚餐,過了三小時以後,再開始冥想。

  彼德的另一個決定,就比較複雜了。要趁著什麽機會,來開始新的處世態度呢?他不妨取消到巴黎去出差這件事,叫珍妮去好了。珍妮會很樂意出這趟差,也許會有點緊張,就珍妮而言,這是個很好的發展機會,彼德隻要向珍妮充分說明一番就可以了,其實也不必說明得太詳盡,應該給珍妮自己動動腦筋的機會,應該要開始信任珍妮以及其它職員的辦事能力。

  當然,有時候擬定第一個步驟計劃時比較容易,可是真要實行起來,就困難多了。你打算向別人說些什麽,最好事先演習一番,這是非常有用的。

  雖然你也可以自己一個人練習,自己對自己說話,不過最好找個對話的同伴,或者在一群人中練習。這是個很好的方法,可以讓自己確切地知道要說些什麽,可以增加自信、增強勇氣,走到對方麵前,說出想要說的話。還有一種做好心理準備的方法,是自我肯定——“我能辦得到。”就是個簡單的例子。

  我們將在後麵章節中詳細討論這個技巧。

  還有一個相當好的主意,那就是和同伴或支持你的人約定好,以“心電感應”的方式來鼓勵你。這就是說,你先設定好時間,什麽時候要開始執行第一步驟,和同伴約好,在那個時候想著你,向你送出“支持你的心電感應”。和我們一同工作的發展小組,就經常運用這個技巧。說起來也真叫人驚訝,獲得支持的人,覺得功效神奇得很。“因為我知道你們都在想著我,我就能走進老板的辦公室,對老板說我認為她錯了……”

  下麵要談的,是另一種準備的方法:

  想象已采取了步驟首先,要把自己放輕鬆下來。然後,選出你要采取的步驟或行動。你想像著自己經采取了這個步驟,這就是說,腦海中要呈現出一幅鮮明的畫麵,描繪出你所希望的情景。舉個例子來說,假定你的目標是希望能在一大堆人麵前發表演說,而且還要一點也不覺得緊張;你的第一個步驟,就是要在下星期舉行的銷售研討會上演說。

  現在想像著你自己,非常冷靜而充滿自信地站在聽眾麵前,發表精采的演說。想像得愈周全愈好,要包括聽眾在內,想像著聽眾聽得興高采烈,十分欣賞你的表現。聽眾中有人提出問題,你都能回答得恰到好處,不覺沾沾自喜。聽著大家熱烈的掌聲,心裏舒坦極了。接著,聽眾紛紛向你道謝、稱讚,你覺得非常光彩。

  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太過頭了?不管怎樣,試著做做看。話又說回來,有多少次,發生的狀況剛好跟這相反?心裏頭一直擔心著失敗,忐忑不安;

  到頭來卻發現,所擔心的竟成為事實!

  在實行時反躬自省

  說起實行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實際去進行!先踏出第一步,然後繼續做下去。

  當然,我們已經注意到,並非每一次都是這樣簡單的。如果你的勇氣不夠,那該怎麽辦?如果你的意誌變薄弱了,又該怎麽辦?

  首先,別忘了要記住自己的決定,為什麽這決定就你而言是重要的?倘若你事先演練過,要記住從預演中學到的東西。

  想一想那些支持你的人,對你會有不少助益。要是你和人家約好,以“心電感應”的力量來支持你,你自己心裏就得惦記著,感覺支持的力量源源而來。有沒有其它超自然的支持?如果你精神上的信仰包括了其它存在的根源(例如指引天使、上帝或諸神,不論你喜歡用的辭匯是什麽),你能不能依靠這些精神上的信仰,來支持或指引你?還有,你內心深處的朋友呢?隻要你讓內心深處的聲音發言?那心靈的聲音就會告訴你,該做些什麽?怎樣去做?你是怎樣和內心深處的聲音溝通的?(假如你覺得,很難聽得到這種心靈的聲音,我倒有個很有效的方法,能讓你聽到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那就是所謂的“倒轉回顧”的練習法。這個方法在後將詳細談到。

  你實行第一個步驟的時候,要反躬自省,要能掌握得住自己,對自己做的事情,心裏有分寸。客觀地觀察一下自己,就好像是在觀察其它人一樣。

  留意下麵這這幾個重點,仔細觀察一下:

  生理方麵:這個人感覺怎樣?(其實這個人就是你自己,為了要客觀一點,所以用第三人稱來稱呼你。)是緊張,還是輕鬆?是沉著,還是煩亂?

  是呼吸短促,還是深長?(我們有時候會這樣說:“深呼吸一下,就會恢複正常。”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思想方麵:這個人的思想、觀念、主張是麽怎樣的?為什麽會這樣呢?這個人思想的根源是什麽?未來的走向是怎麽樣的?會有怎麽樣的影響?

  感覺方麵:這個人感覺怎麽樣?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感覺?這種感覺的根源是什麽?會有怎麽樣的影響?

  意向方麵:這個人想說些什麽?想做些什麽?為什麽想這樣說這樣做?這說法或做法的根源是什麽?這個人的動機是什麽?這個人理想中,真正希望做的是什麽?實際上準備要做的又是什麽?為什麽要這樣做?這個人沒打算要做的又是什麽?為什麽沒打算這樣做?這一切會有什麽樣的影響?

  還有,要是你能知道其它有關的人想的是什麽?有什麽樣的感覺?想做些什麽當然也是不錯的。我們會在以後章節中再度討論到這一點,到時候我們會探討和其它人合作的方法。

  在這樣的過程中,你必須要知道發生的一切情況。一方麵,不要輕易放棄,也不要偏離了正軌;另一方麵,假如發現這個方法行不通,或者隻是把事情弄得更糟,最好是修正一下計劃,這兩方麵,要保持適當的平衡。

  這樣說來,其實在實行的時候,檢查的過程就已經開始了。不過,事後你最好以冷靜、超前的眼光,來看看你做的事情,你做事的方法,發生了些什麽事,你學到了些什麽,倘若能這樣做,對你當然是有助益的。你不妨運用倒轉回顧法(我們剛剛才提到過這個方法),以及重要事件分析法,不妨和你的同伴或支持你的人討論一下。

  也許你對自己的決定有了新的看法,或者你現在發現了其它重要的問題,或者發現了其它可以展開行動的領域。但是你要有把握,絕對不隻是逃避原先預定的計劃。相反地,不要因為初步的成功而樂昏了頭,以為這就大功告成了。別忘了這隻是你的第一個步驟而已,所以,經過檢查之後,你就可以準備進行下一個步驟了,然後就這樣周而複始地繼續下去。

  勇氣和意誌很重要

  最後,我們要談的是勇氣和意誌。有了勇氣和意誌,才能貫徹實行,所以勇氣和意誌是很重要的,你不妨嚐試一下,以簡單的練習,來增加你的勇氣和意誌。

  增強勇氣和意誌,就和增強肌肉的情形一樣,愈是經常使用,強度就愈是增大。所以,倘若你經常要做某件事情,而且要發揮意誌力才能做好這件事,而你的確能做這件事,那麽,你的意誌就能日漸增強。

  本章裏敘述的許多行動,都有這樣的性質。舉個例子來說,持之以恒地實行倒轉回顧法,就要有相當強的意誌力才行。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