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五章 綠色文明大使——廖曉義

  廖曉義

  出生年月:1954年

  性別:女

  畢業院校:中山大學哲學係

  學曆:碩士

  職位:北京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主任

  珍惜資源、簡約其行;修身養性、高尚其誌;關愛生命、強健其身;天人合一、和諧其境,這些支撐了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我們不應當輕易放棄。

  1995年回國,創辦了非營利性的民間環保組織——北京地球村。10年來她拍攝了環保專題片一百多部;發起了“綠色社區”、“綠色生活”、“綠天使”等公民活動;組織了“可持續能源記者論壇”;建立了麵積為2800畝山地的環境教育培訓基地。她認為節約是最大的環保,而節約就是減少沒有必要的消耗,首先發起了26度空調節能行動;她是中國第一位獲得有“諾貝爾環境獎”之稱的蘇菲環境大獎的民間環保人士。

  1986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哲學係,獲碩士學位,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做助理研究員。

  1990年,開始研究中國的環境問題,並成為環境影視的獨立製片人。

  1993年赴美探親,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做國際環境政治專業的訪問學者,並自費拍攝《地球的女兒》。

  1995年回國。

  1996年3月,創辦非營利性民間環保組織——北京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簡稱“地球村”)。

  1996年4月,地球村獨立製作的電視專欄“環保時刻”在央視第七套節目開播,至今已拍攝100多部環境影視片。

  1998年,編寫《中國公民環保行為規範》《兒童環保行為規範》,是中國第一套公民環保手冊。

  1998年,美國總統克林頓訪華期間,廖曉義作為中國七位民間環保人士代表之一參加了總統的圓桌會議。

  1999年5月,在北京延慶建立2800畝環境教育培訓基地。

  2001年,獲澳大利亞最高環境獎“班克西亞國際獎”;並被全國人大環資委,國家環保總局等部門授予“綠色文明大使”稱號。

  2002年,被北京2008年奧運申辦委員會受聘為環境顧問。

  2005年5月,獲國際環境與發展大獎——蘇菲獎。

  環保之路

  一次對話牽出環保情結

  1990年,廖曉義的朋友在寫關於生態環境的報告時說:“我對人類未來非常悲觀,人類活不到下個世紀,因為人類會被自己所製造的各種災難毀滅……我們就要完蛋了。造福子孫?虛妄的承諾!”廖曉義辯解:“人類有強大的技術力量,可以解決環境問題。”“怎麽解決?論據呢,拿出來。知道嗎?長江就要變成黃河了。有一天,它們的對話將是這樣的,‘長江長江,我是黃河’,‘黃河黃河,我也是黃河。’”廖曉義聽完後,覺得這位朋友太悲觀了,說:“你等著,我會說服你的。”朋友苦笑:“我等不到那一天。”

  為了說服這位朋友,廖曉義開始查找相關資料,但是遍查社科院資料,竟沒有一本關於環保的書,最後從朋友那裏借到兩本:《伐木者醒來》《江河並非萬古流》。從書裏,廖曉義第一次知道人類居住的這顆星球正麵臨著比政治、經濟問題更大的挑戰,那就是環境問題。從水到森林再到大氣,汙染處處俱在……事實如針戳心紮肺,廖曉義反省:“對地球,我也是不肖子孫,如今我要浪子回頭。”

  不久,廖曉義和朋友自發設立了“中國的工業化與環境的代價”課題組。經調查獲得的一組組因環境破壞造成生態災難的可怕數字,無情地撞擊著她的心扉。沉寂已久的生命激情燃起來了,她悄然發誓:今生今世就做一件事,為再造綠色的“地球村”做“殉道者”似的守護神。就這樣,廖曉義非但沒能找到說服朋友的有力證據,反而因朋友的一句話、一本書,被“招安”了。

  破碎的夢:《綠色訪談》

  她做的第一件事便顯書生本色——撰文《中國的工業化與環境的代價》。該文發表在《管理世界》上,但洋洋萬言無人看。受電視媒介的啟發,廖曉義決定寫電視片《綠色文明與中國》,讓環保成為大眾的共識和行為,用電視媒體來喚醒國人的綠色環保意識。隨即,腳本出生了,廖曉義懷抱腳本,四處求援,卻被冷漠拒絕……幾經求援無果,製作隻好擱淺。

  1992年,廖曉義在失望之中遠走美國,給讀數學博士的丈夫做陪讀夫人,指望攢足錢後再圓綠色的環保夢。

  三個月後,朋友來信說搞到了一點錢,“綠色”的夢能否實現就看她能否回來一趟,大約需要3個月;如果她再不回來,攝製組就可能散夥了。廖曉義在心裏掂量一番後,跟丈夫借錢,許諾3個月就回到他的身邊,然後帶著借款回國了。回來後才發現,“綠色”依然是個沒有希望的夢。朋友搞到的一點錢,對拍攝大型的電視片而言隻是杯水車薪,隻夠請人攝像、租機房。最終,她騎著自行車采訪了三十幾位生態專家,製成60分鍾的《綠色訪談錄》,其中的艱難讓人無法想象:她吃了100多天的煎餅;當生活開支難以為繼的時候,廖曉義以零借錢為生,《管理世界》讓她填支出理由,她寫了“生存”……60分鍾的節目耽擱了她1年零2個月的時間,然而等到片子殺青後,卻沒有電視台播出。廖曉義隻好悻悻踏上了重登大洋彼岸的路。1993年5月,她帶著一個破碎的夢回到女兒身邊。

  放棄博士夢,繼續環保夢

  在踏上美國土地的一刹那,廖曉義又一次感受到了中國和美國空氣的差異,她覺得自己的使命有了沉甸甸的質感:“總有一天,我們國家也要這樣。”

  為了攻克口語關,廖曉義到美國人家中做保姆;為了強化語言的輸入,她白天抓緊時間聽廣播,看電視,晚上睡覺時也塞上耳機。

  一年後,她的口語足以應付正常采訪了,便辭去了保姆的工作,通過了托福考試。北卡羅來納州州立大學馬爾文教授想收她攻讀博士學位,廖曉義拒絕了,最終選擇做馬爾文教授的訪問學者。她每天上午上課、泡圖書館,下午到餐館打工,幹完活後,累得全身骨節都疼。可是不管再忙再累,到了星期日她都要去參加當地人組織的環保活動,接受環保理念,研究環保法規在中國的可操作性,撿拾垃圾,垃圾分類等。

  《地球的女兒》

  第四屆世婦會前夕,廖曉義發現有一個叫NGO的民間環保組織,這個組織幾乎薈萃了全美的民間環保精英,以女性居多,負責監督環保執法,影響力足以撼動美國國會。廖曉義深受啟迪,萌發了一個新的想法:采訪國際傑出的環保女性並製作成片子,拿到即將在北京召開的“世婦會”上播放,讓中國有影響力的女性投入環保工作。為這一衝動,廖曉義到了紐約,在聯合國所在地,她聽到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代表的聲音,卻沒有發現中國人。就在那一刻,她突然悟到在人類的哲學思想中,中國人是最早講究天地人合一、天地人共生的,如今卻如此沉默,隻能遺憾。

  她不但傾其打工所攢的兩萬美元,還向朋友借了一筆數額不小的債,以每天900美元的高薪聘請專業攝像師,開始了采訪行動。

  美國人對這個加入他們撿垃圾行列唯一的中國婦女表示了興趣和歡迎,主動給她提供環保人士的采訪線索和最新資料。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裏,她采訪了國外40多名熱心環保的女士,其中有家庭婦女,也有身居高位的聯合國副秘書長兼環境署主任道德絲·微爾、第一次提出環保問題的美國生物學家卡遜、英國經濟學家芭芭拉沃德……她給這部片子取名為《地球的女兒》。

  拒絕高聘,堅持環保

  1995年5月,得知第四屆世婦會要在中國召開的消息,廖曉義帶著尚未殺青的《地球的女兒》回國了。

  工作依然是拍片。她用國際上申請到的一點錢拍《環保時刻》,將誰要、何時播這樣的問題置之度外。此時的廖曉義已是成熟的製片人,為了省錢,一年多都隻用自行車馱著帶子於市郊間往返。

  在《環保時刻》生存難保的時候,一家國際谘詢公司找到了她。他們看中的不是廖曉義對環保的熱情,而是廖曉義具有哲學、經濟學、社會學和生態學的理論背景和社會活動的綜合能力,及深厚的中、英文功底,並對她許諾日薪400美元。朋友為她高興,勸她答應了吧,先生存後發展。但廖曉義還是拒絕了,她隻一句話:“我還是要搞環保。”

  夢圓之時

  1996年3月,挪威前首相布蘭特倫夫人訪華,廖曉義以民間環保組織負責人的身份致函挪威駐中國領事館,要求采訪。布蘭特倫夫人是全球皆知的“老環保”,對廖曉義的提議欣然同意。整個采訪過程圓滿完成,為《地球的女兒》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布蘭特倫夫人中國之行隻會見了4個人,廖曉義是唯一的民間人士。

  《地球的女兒》在世婦會上播出了,博得了與會者的一致好評,福特基金會為此給了廖曉義4萬美元——這是她得到的第一筆經費。

  1996年4月22日地球日這天,中央電視台第7套節目18:50首播《環保時刻》。曲格平與廖曉義共同主持。此後每周五的同一時間,廖曉義的聲音傳給千家萬戶:“人類隻有一個可生息的村莊——地球,保護環境是每個地球村民的責任。”從此,廖曉義結束了孤膽英雄的時代,有了同道者。

  地球村問世

  有了錢、有了房,廖曉義注冊了中國第一家民間環保組織——北京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從此,地球村問世了,廖曉義終於有了安放理想的棲息地。幾年下來,廖曉義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她拍環保、說環保、呼籲環保,在北京、西安、重慶、成都、石家莊等地的機關、社區、學校作了上百次的環保講演,發表有關環保的論文和文章40多萬字。

  為了讓環保走進生活,地球村和國家環保總局共同審編了《公民環保行為規範》《兒童環保行為規範》。這兩本書和地球村人的名片一樣,都是用再生紙印刷的。在卷首語裏,作為主編的廖曉義語重心長地寫著:“21世紀,環保行為意味著一個人的素質和教養,環境質量標誌著一個國家的尊嚴和力量。”

  廖曉義近年來作為中國民間環保組織的代表多次參加了在美國、英國、日本、挪威、印度、巴西等國的重要環保會議和活動,為中國爭取了建立全球環境基金會第14個民間組織聯絡站的機會,成了民間綠色大使。

  完善培訓基地,開展環境教育

  以前訪問挪威和巴西時,廖曉義便心儀那裏的生態農場,曾構想過什麽時候地球村也有一塊土地,作為集教育、培訓、交流為一體的生態示範基地,基地的住戶奉行綠色生活模式:節約資源,減少汙染,選購綠色消費品,垃圾分類,重複使用……那麽環保就不是一句空話了。

  1999年5月16日,在兩個美籍華人的資助下,地球村在延慶租賃了3000畝山地,建立了地球村自然保護區。在奠基儀式上,有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委員會主任曲格平先生、世界自然基金會主席郝克明及當地政府和環保企業的有關領導,更多的是踴躍參加的市民和學生。環保,這一陽光下的事業,正在人們熱情和良知的托舉下放出熠熠華光。

  地球村基地位於碓臼石村。碓臼石村有40多戶農戶,是個有著久遠文化的老村落,以自然形成的九個石臼聞名。基地總麵積2800畝,包括自然景觀和人文設施。其自然景觀較好地保存了生態環境的多樣性特征。自然保護區中還有大片的濕地,類型包括:灘塗、溪流、沼澤、水庫、池塘等,作為地球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濕地與森林、海洋一起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係統。由於人們對濕地的認識和了解很少,忽視了濕地的功能和效益,造成了濕地大麵積的退化和消失。所以,這片保存完好的濕地就成為對公眾進行環境教育的最好典範。

  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基地創建七年來,為來自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的上萬人進行了環境教育培訓。建立該基地的目的是讓人們在親近自然的同時接受環境教育,並與縣、鎮政府和當地村民共同創建農村可持續發展模式。

  2004年,基地增設了多種環境教育展品和展板,並建立了民間綠色圖書館,為學員提供包括環保讀物、電視光盤招貼畫和小冊子在內的多種資料,組織了綠色書架交流活動。基地還進行了參與式農村社區能力建設培訓,開展了民俗旅遊與公眾環保教育互動的多樣化活動。

  公民環保意識的提高和參與環保活動是實現2008年綠色奧運的重要條件之一,為了使更多的民眾得到環境教育機會,地球村將在大家的支持下做好各項工作,使環境教育培訓工作開展得更加有聲有色。

  開發“流動課堂”——“綠色列車”

  “綠色列車”項目全稱為“奧運綠色專列——西南生物多樣性公眾教育”項目。該項目由關鍵生態合作係統基金資助,北京地球村實施,旨在通過列車這一“流動的課堂”,增加公眾對西南熱點地區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現狀的了解和關注,提升公眾生物和文化多樣性保護意識,從而減少對野生動物的消費,監督當地政府減少或停止那些嚴重破壞生態係統的基礎設施工程,發展對環境友好的產業和經濟,促進這些地區的生態保護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北京奧組委環境活動部、鐵道部環保辦、全國鐵道團委等合作單位對該項目給予了大力支持,項目已於2004年10月在北京——昆明的T61/T62次列車上進行了試運行。試運行階段,昆明鐵路局黨委宣傳部、客運處、團委、環保辦高度重視、積極協助,至2004年年底北京——昆明的T61/T62次列車共8個車組的全體乘務員都進行了項目培訓,陸續開展了係列宣傳活動,並計劃2005年春在客運段開展“青年文明號為綠色奧運作貢獻”的活動。

  在該項目執行過程中,包括雲南生態網絡、雲大喚青社等在內的許多NGO組織和一些自然保護區的環保人士等積極回應“綠色列車”的呼喚,紛紛提供宣傳素材和有關資料,協助地球村製作印刷了“奧運綠色專列”的宣傳小冊子;在北京人民廣播電台專業播音員的指導下,地球村精心製作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綠色奧運”環保專題廣播節目及歌曲,刻成光盤在綠色列車上播放。項目開展至今,共培訓乘務人員和誌願者300人次;在列車上發放宣傳小冊子4000多份;獎勵旅客環保書籍200多冊;做調查問卷約2000多人次;收聽環保專題廣播的流動旅客約20多萬人次。同時,北京地球村在網站上也做了及時的追蹤報道。

  編寫“草根之聲”服務草根網絡

  《草根之聲》通訊是一份由北京地球村主辦、加拿大公民社會項目署資助的反映中國草根環保組織理念與活動的讀物。它的目的是為中國草根環保組織建立一個信息交流平台,推動環保組織對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進一步參與。

  2004年1~12月,《草根之聲》每月發送中英文電子版本各一期,並以兩月合刊的形式印刷成冊。同時,北京地球村網站上專門設置了《草根之聲》同名欄目,使每期內容都能及時上傳至互聯網,供全世界有興趣的讀者瀏覽。

  一年來,《草根之聲》通過介紹環保動態、政策法規和民眾聲音等方式,增進了民間組織與政府、企業之間的溝通與合作。該通訊對一些重大環境事件的報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與特別關注,為相關事件的妥善解決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嚐試製度創新,深化能力建設

  能力建設一直是北京地球村在組織建設發展過程中十分關注的領域。自2003年起,在福特基金會的資助下已完成了戰略規劃、結構調整等重要的工作。2004年,北京地球村繼續開展一係列組織自身的能力建設活動,通過不同形式的講座、采取互動式交流等方式對員工進行培訓,內容包括組織任務、前景、策略和計劃發展;項目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組織結構和部門功能;公共關係和外部資源管理合作等,使員工們有機會了解國際及本土NGO在運作方麵的成功經驗。

  經過2004年一年的能力建設,北京地球村在組織建設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由地球村各部門負責人組成的核心小組,共同商榷組織的人員管理和項目管理,並決策組織的發展。員工的年齡結構更加合理,專業背景也更為廣泛,包含了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生態學、哲學、文學等。項目管理的提高表現在項目執行能力方麵的增強,培訓出了一批能夠設計項目、編寫項目計劃書、執行項目的人員。在不斷的努力中,員工的溝通與合作能力得到了整體的提高,項目逐漸多元化。同時在對外交流中不斷摸索與政府和企業合作的經驗,使合作夥伴關係在2004年有了長足的進步,各種大型活動都得到了政府及企業的有力支持。

  北京地球村通過能力建設改進了管理中的不足,在各方麵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媒體關注率明顯上升,地球村的環保活動和理念被廣泛報道。

  “26度”空調節能行動

  2004年7月13日,是北京申奧成功三周年紀念日,電荒席卷全國,廖曉義聯合北京地球村等6家民間環保組織借“綠色奧運”之風,在北京發起了空調26度節能倡議,立即引起熱烈反響。

  在奧組委的協調下,冬天“低一度”,夏天“高一度”的折中辦法被京城80多家高檔次酒店接納,承諾使用空調在26攝氏度基礎上上調或者下調1攝氏度。廖曉義曾經給一家隻有200間客房的賓館算過一筆賬,“高一度低一度”以後,一天就能節約電能上千度。

  2004年夏季,有關“26度空調節能行動”的報道在各大媒體頻繁出現,“26度”創造了全國多家NGO首次聯合進行倡導活動的先河,以北京為中心通過媒體和誌願者的參與搞了多次宣傳活動。大家走進社區,走進企業,甚至在大型演唱會的現場也能看到豎立的印有“26度”宣傳標語的背板和熱情洋溢的誌願者。6家發起單位把節電的理念上升到“氣候變暖”這一高度,組織公眾觀看電影《後天》並邀請氣象專家進行“氣候變暖”的教育。同時發起組織還邀請到了中醫專家以健康的角度闡述26度的室溫是最適合人體健康的。這次行動得到了奧組委的大力支持,一份“26度空調節能行動”致全國人民的公開信遞交到了奧組委環境部的餘小萱部長手中。

  成功點評

  環保人生

  1998年,北京市秀水北街3號的美國駐華使館大廳裏,廖曉義在一張表格上簽了字。她的身後空空蕩蕩,旁邊的窗口卻排著長隊。在人們爭搶著申請簽證出國的時候,廖曉義選擇了回來。她簽字的表格叫做“誌願放棄美國綠卡登記表”,理由一欄寫的是:留在中國搞環保。

  環保主義者廖曉義堅信象牙塔裏生不出哲學,隻有深入自然才能深刻地理解哲學。在思想發生巨大轉型後,她離開象牙塔,不是放棄了哲學,而是換一種角度和理念去詮釋哲學。

  廖曉義不想被別人誤認為在美國閑來無事才回中國搞環保,所以她把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環保裏去,用行動表示,她是認真的。可以說,她的一生都在為環保事業而活著,環保帶給了她生活的意義,是她生命的快樂和寄托,是她終生的夢想。

  敬畏自然

  哲人廖曉義是“敬畏自然”的忠實信仰者,她一直努力將東西方文化融合,把這種信仰轉變、分解成日常可以接受的符號。

  敬畏自然,是西方哲人的聲之大者。康德就曾經說過,敬畏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戒律。然而,欲望的膨脹使人類向大自然索求了太多的東西。可以說,廖曉義站在了人類欲望膨脹的對立麵。

  從廖曉義站立的高度去看環保,不難理解她要把環保做成文化。她所追尋的目的,聽起來更像現代堂吉·訶德的夢——給予人類終極關懷,追尋人類去向的答案。廖曉義所要鬥的大風車,龐大得嚇人。不過,在她看來,人都有最基本的真實的心。作為自然之子,對自然如果有感情,在這個集體中還有一份善良和感恩,就會對自然災難感到不安,就會為自然這個集體做點什麽,所以她一直堅持,從未放棄過“敬畏自然”的信仰。

  廖曉義也明白,自己倡導的環保文化被廣泛深入地接受需要漫長的時間,也需要具體行動的推動。她要讓人們知道,保護自然與發展之間並非不可調和,另一種生活是可能的,關鍵是人們是否願意為之遏製自己的欲望。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