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節 禮製

  古人把禮看成是限製人民逾越的堤防。《禮記·禮運篇》記孔子論禮雲:“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禮必本於天,淆於地,列於鬼神,達於喪、祭、射、禦、冠、昏(婚)、朝、聘,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正因為禮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古代統治者對禮極為重視。今天能係統了解的禮製,最早的便是周禮,它在很多方麵是後代禮製的淵源。秦漢與隋唐,是我國古代禮製發展的兩個重要時期,禮製構成當時製度文明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之一。

  —、周禮的內容和意義

  禮的起源禮,《說文》解作“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豐”。關於豐,王國維對殷墟卜辭中各式豐字做考察後指出:“此諸字皆像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禮以玉,故《說文》曰豐,行禮之器。……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謂之睸若豐,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謂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謂之禮。”

  上述關於禮的分析,通常被人們引作對禮的源起的普遍性解釋。不過細繹王氏之說,可知他的結論,隻是根據殷墟卜辭而做出的。大家知道,甲骨文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從字源學上剖析禮字的最初含義,追溯至此還不能算作源頭,它僅僅反映了殷商時代人們的認識而已。所以對於禮的起源問題,似還可做進一步的探求。

  早在戰國後期,荀子便曾對禮的起源做過論述:“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製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荀子從物、欲的衝突,即人的欲望追求和社會客觀物質條件能滿足程度之間的矛盾,來解釋禮的源起,是頗符合唯物主義觀點的。

  實際上,如果用曆史的眼光審視,禮作為調節人際關係的一種規範準則,有一個相當漫長的發展過程。原始群時期古人階段,禁止父母和子女間的性關係,應該說已經屬於禮的範疇了。隨著人類的不斷進步,製約越來越嚴密。如母係氏族初期,氏族之內同輩男女互為夫妻,後來就加以限製,發展為族外婚等等。從一定意義上講,禮就是此類製約積累的產物。這之中,某些宗教性習俗和儀式所起的作用,特別值得重視,如山頂洞人向屍骨周圍撒赤鐵礦粉的葬俗,以及祭祀的種種儀式等。前文所述王國維對禮字的分析和所得結論,便證實了這一點。

  當人類邁入文明時代,禮被深深地打上了階級的烙印,並被賦予更加廣泛的政治學、社會學和倫理學的意義。今天人們所說的禮,實指此而言。西周初年,周公製禮作樂,創立以嫡長子繼承法為核心的宗法製和冊封、巡狩、朝覲、納貢等一係列維護周天子對地方統治的製度,確立維護父子、兄弟、天子與諸侯、諸侯與大夫之間尊卑等級的禮法,這些就是後世所謂的周禮。

  五禮概述按《周禮·大宗伯》的說法,西周的禮大致分為吉、凶、軍、賓、嘉五類,稱做五禮。

  吉禮。即祭祀典禮。古時認為祭祀是“國之大事”,故把吉禮列為五禮之首,所謂“禮有五經,莫重於祭”。當時吉禮規定了不同級別的人的不同祭祀對象,所謂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山川,大夫祭五祀,士祭其先人,是不能僭越的。甚至連宗廟的建製也做了嚴格的級別限製,即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祭於寢。

  凶禮。主要指喪葬之禮,另也包括對天災人禍的哀吊,故有人總結曰:“凶禮哀憂患,多屬喪葬凶荒”。喪葬禮儀產生,本是基於生者對逝者哀悼的情感,其中又摻入了鬼魂崇拜的迷信。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同宗法等級製度相適應,喪葬也有了嚴格的等級區分,儀式日益繁雜。在《禮記》和《儀禮》兩書中,專講喪葬的篇幅就占到近三分之一,由此不難窺見喪葬之禮對於整個禮治的重要性。

  軍禮。顧名思義,應主要指有關戰事的禮儀,但實際上還包括若幹需要動員大量人力的活動,如田獵、建造城邑等的禮儀。清姚彥渠《春秋會要》所列舉屬於軍禮的事例,有校閱、?狩、出師、乞師、致師、獻捷、獻俘等項,便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賓禮。具體指諸侯對周天子的朝見、各諸侯之間的聘問和會盟等禮儀。“賓禮講會同,多屬朝聘過從”。在實行分封製的周代,此禮最為常見。

  嘉禮。其內容相當龐雜,舉凡宴飲婚冠、吉慶活動的禮儀,均屬嘉禮之列。宴飲之所以製禮,據說是有鑒於殷人酗酒亡國的教訓,周公作《酒誥》禁止群飲;但人之嗜酒,不可盡廢,於是又製訂《鄉飲酒禮》,以約束之,並使之成為教化的手段。男婚女嫁,被賦予不勝繁瑣的禮儀,並被抬到“禮之本”的嚇人高度,是有其社會基礎與政治背景的。“昏(婚)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納采、問名、納言、納徵、請期、親迎等六禮,不僅是婚禮的具體內容,而且也是古代婚姻法規的組成部分之一。冠禮為男子的成人禮,用加冠的形式進行。以此表示孩子長大成人,可以成家立業,進入社會。

  通過上述,可知古代所謂禮,不僅是社會生活中的製約性規定和儀式,還包括國家政治製度在內。史實表明,當時禮和法律、官製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許多政治、法律方麵的規定同時也是禮的內容。“禮者,法度之通名,大別則官製、刑法、儀式是也”。上述五禮之說,為曆代禮家所遵用,對後世禮學產生了重大影響。如宋代張大享所作《春秋五禮例宗》,即將《春秋》經傳所記有關事跡,分屬於五禮。再如清代秦蕙田撰《五禮通考》,即按五禮的劃分來通論古代禮製。

  維護等級社會的工具周禮內容的龐雜表明,它已不再專指祭祀的禮儀製度,而是維護分封、宗法、繼承製度,調整政治權力、經濟利益、婚姻家庭等各種規範的準則,並大都具有法律效力,由國家機關強製執行,其不少原則,起著管理國家事務,調整社會關係,規範人們行為的法律作用。在這裏,維護宗法等級製,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關係,自然是周禮的首要職能。

  “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製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顯然,禮是統治者用來區分貴賤、尊卑、長幼、親疏之別的一種工具。西周統治者正是通過這一工具,建立起以周王為中心,包括諸侯、卿大夫等各級貴族在內的金字塔式政權組織機構。周王是全國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名義上的所有家族的最高族長,集行政權、主祭權、生殺權和財產權於一人之手。在這種政權統治下,不僅等級森嚴,貴賤分明,主、奴之間的鴻溝不可逾越,就是貴族內部,也不得越等僭位,否則要受刑事懲罰。總觀周禮,貫穿其中的基本精神無非“親親”與“尊尊”。前者就是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核心在一個“孝”字;後者就是要下級貴族絕對服從上級貴族,各級貴族皆聽令於周王,核心是一個“忠”字。兩者相為裏表,彼此交融而為一體。倡孝旨在忠,倡忠旨在維護宗法等級,把四方諸侯納入周王的統治軌道。

  周禮的第二職能,是以根本法的形式,調節整個社會各領域的正常運行。西周統治者始終把禮作為治世治民的根本,認為禮是政治、軍事、經濟、司法、教育、道德等各個領域行動的準則。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治國需要禮,如同“衡之於輕重也,繩墨之於曲直也,規矩之於方圓也”;治國離開了禮,猶如“無耜而耕,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研究者認為,“從法的角度考慮,禮很像今天的根本法,它是西周國家一切政治生活的根本”,並由此進一步指出:“製禮,是西周一次重要的立法活動”。

  周禮的第三職能,在於預防犯罪,特別是遏製民眾的反抗鬥爭。《禮記·經解》雲:“禮之教化也征,其止邪也於未形,使人日徙善遠惡而不自知”。這就是說,禮可以教化人心,使其避惡而歸善,消除犯罪於“未形”。當然,在統治者眼裏,最大的“邪”,莫過於人民起來造反,所以便有“以禮防民”的說法,即以禮來節製人們的行動,防止人民的反抗。

  這裏,有必要再就禮與刑的關係略做說明。

  我國古代講禮必講刑,講刑亦必講禮;禮與刑好像一對孿生兄弟,不可分離。“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刑者,禁於已然之後”。禮是積極、主動製裁,刑則是消極、被動處罰。禮和刑同為行為規範,二者既有分司分治的一麵,又存在著相為裏表、互相補充的一麵。凡禮所不容的,必為刑所禁止;禮所不禁的,刑亦不禁。違禮即違法。禮是以德為政的保證,而法則是禮賴以維持和付諸實行的力量和前提。如果沒有禮,周的德治政治隻能是一句空話。德和禮,其內涵和作用雖有不同,但二者的目標卻是一致的。德治是走向禮治的開端,禮治是實現德治的動力。周公製禮,可以說是完成了德治與禮治的統一,即所謂的“周公寓刑於禮”。

  值得注意的是,禮和刑作為兩種統治手段,其適用範圍因等級、階級的不同又有所側重,這就是人們熟知的“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唐孔穎達《禮記正義》講:“‘禮不下庶人’者,謂庶人貧,無物為禮,又分地是務,不服燕飲,故此禮不下與庶人行也。‘刑不上大夫’者,製五刑三千之科條,不設大夫犯罪之目也。所以然者,大夫必用有德,若逆設其刑,則是君不知賢也。……非謂都不刑其身也,其有罪則以八議議其輕重耳。”總之,“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規定表明,禮主要用來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關係,使各級貴族、奴隸主充分享用各種特權,平民和奴隸則無權享受,也不準僭越,貴族、奴隸主與庶人、奴隸之間存在著一條“貴賤有別”“尊卑有序”的永遠不可逾越的鴻溝;而刑罰的鋒芒所向,則專指勞動人民,貴族們為所欲為,也能逍遙法外。這一禮刑適用原則,對貴族、奴隸主和平民、奴隸分而治之,前者用禮,是受保護對象,後者用刑,是被鎮壓對象。

  二、秦漢隋唐的禮製

  秦的禮製雖不離周禮的窠臼,但卻有不少新的內容。如吉禮中的封禪,即不見《周禮》,為秦始皇首次付諸實踐的禮典。吉禮中的妻河,同樣不載於《周禮》,當為特殊的禮俗。再如嘉禮中的朝賀,《藝文類聚》卷五引晉張亮議:“臘之明日為初歲,秦漢以來有賀。”可見此禮開始於秦。至於如凶禮之園寢,為秦新創,史有明文,就用不著再多盌嗦了。總之,秦的禮製在承繼周禮的基礎上,又明顯展現出其鮮明的個性,即具有自己的特色。

  《史記·禮書》載:“至秦有天下,悉內(納)六國禮儀,采擇其善,雖不合聖意,其尊君抑臣,朝廷濟濟,依古以來。”《正義》雲:“秦采擇六國禮儀,尊君抑臣,朝廷濟濟,依古來典法行之。”《通典》卷四一《禮一》進而將上述史實概括為:“秦平天下,收其(指山東各國)禮儀,歸之鹹陽,但采其尊君抑臣,以為時用。”可見秦統一後曾經進行過整齊統一禮儀的工作,其具體做法是在秦原有的禮儀製度的基礎上,充分吸取山東六國禮儀中有關尊君抑臣的內容,從而建立起與秦帝國中央集權政治製度相適應的新禮製。

  這裏值得注意的是,前引《禮書》中所謂的“古”和《正義》所解釋的“古來典法”,究竟何指?大家知道,早在春秋時期,孔夫子已經歎息夏、商兩代的禮文獻不足,難以研究了。因此西漢的司馬遷和唐代的張守節所能了解的古禮,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比孔子所了解的更古,他們所說的“古”和“古來典法”,顯然隻能指周禮。這表明,秦帝國的新禮製是遵依周禮的典法而建立的,隻不過特別突出了尊君抑臣的內容罷了。這樣一種維護皇帝最高權威的禮製,不僅符合秦王朝的胃口,而且也受到後世曆代統治者的青睞,從而成為秦以後各王朝禮製的基礎。

  漢代的製禮活動“漢興,天下草創,未遑立製”。“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這種情況,與專製皇權是不相容的,於是提倡禮樂的儒生開始受到皇帝的重視,博士叔孫通受命擬定朝儀,是為漢王朝的首次製禮活動。

  公元前200年,長樂宮建成,舉行隆重的群臣朝賀皇帝的大典,正式啟用新朝儀,“竟朝置酒,無敢盓嘩失禮者”。事後,漢高帝劉邦感慨萬分地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充分反映了禮儀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此次叔孫通製禮,史稱“大抵皆襲秦故”,他本人也講是“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可見漢禮基本上沿襲秦禮而來。僅此而論,對於秦禮的曆史地位亦不宜低估。其後,叔孫通被任命為掌管禮儀的奉常,除製定朝儀的專律外,在惠帝時還曾定宗廟儀法和其他儀法。

  文帝朝,漢的製禮活動曾呈現出較活躍的局麵。《漢書·禮樂誌》載:“至文帝時,賈誼以為……漢興至今二十餘年,宜定製度,興禮樂,然後諸侯軌道,百姓素樸,獄訟衰息。乃草具其儀,天子說(悅)焉。”這次頗具聲勢的製禮活動,可惜由於“大臣絳、灌之屬”的反對,而最後隻好作罷。

  武帝朝,漢代製禮活動出現了空前的熱潮。當時“進用英雋,議立明堂,製禮服,以興太平”。其間雖曆曲折,但最終“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泰)山,定宗廟百官之儀,以為典常,垂之於後”。尤其自惠帝四年(前191)除《挾書律》之後,未毀於秦火的典籍紛紛麵世。孝武始開獻書之路,時有李氏得《周官》五篇,闕《冬官》一篇,河間獻王千金購之不能得,遂取《考工記》以補其闕,奏之。此即傳至今日的《周禮》一書。

  那時候,“諸學者多言《禮》”。“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而魯徐生善為頌。孝文時,徐生以頌為禮官大夫,傳子至孫延,襄。襄,其資性善為頌,不能通經;延頗能,未善也。襄亦以頌為大夫,至廣陵內史。延及徐氏弟子公盧滿意、桓生、單次皆為禮官大夫。而瑕丘蕭奮以《禮》至淮陽太守。諸言《禮》為頌者由徐氏”。可見漢興以來,以禮而仕宦者,不在少數。這從一個側麵反映了時人對禮的重視。

  值得注意的是,蕭奮有個學生叫孟卿。他以禮學授後倉和閭丘卿。“倉說《禮》數萬言,號曰《後氏曲台記》,授沛聞人通漢子方、梁戴德延君、戴聖次君、沛慶普孝公。孝公為東平太傅。德號大戴,為信都太傅;聖號小戴,以博士論石渠,至九江太守。由是《禮》有大戴、小戴、慶氏之學。通漢以太子舍人論石渠,至中山中尉。普授魯夏侯敬,又傳族子鹹,為豫章太守。大戴授琅邪徐良卿,為博士、州牧、郡守,家世傳業。小戴授梁人橋仁季卿、楊榮子孫。仁為大鴻臚,家世傳業,榮琅邪太守。由是大戴有徐氏,小戴有橋、楊氏之學”。今傳世的“三禮”中的《禮記》,即戴聖編撰的《小戴記(禮)》。

  王莽秉政後,製禮活動及禮學發展皆進入一個新階段。“莽奏起明堂、辟雍、靈台,為學者築舍萬區”,“製度甚盛”。他把方士學說、儒學的經典及陰陽五行糅合在一起,建立了一整套繁複的祭祀禮典,史稱“元始之製”。特別是經由當時主持學術工作(“典文章”)的最高領導人國師劉歆的奏請,將《周官》六篇升格禮經,名曰《周禮》,置博士,列於學官,影響更為深遠。

  東漢王朝雖然自我標榜是劉氏西漢的繼續,但它的許多製度,特別是禮製,卻直接承襲王莽手定的“元始中故事”。通觀《續漢書》“禮儀”“祭祀”“百官”“輿服”等誌,可知東漢禮製較之西漢更臻完備。考其製禮活動,主要集中於光武、明帝、章帝三朝。“世祖中興,張純定郊廟冠昏之製,東平王創製車服冠冕之儀,殘缺之餘,賴以正定。建武末年,初建三雍。顯宗即位,親行其禮。天子始冠通天,衣日月,備法物之駕,盛清道之儀,威儀既盛美矣。”“永平三年,始用曹充之言,正名大予樂”;“肅宗時,曹褒撰次禮製為百五十篇”。

  必須一提的是,東漢的禮學在西漢基礎上亦有長足的發展。其具體反映在三個方麵:一是對《周禮》的傳授與研究。早在永平初年,名儒鄭眾、賈逵即往杜子春處受業,習讀《周禮》。杜曾從劉歆學習《周禮》,當時年且九十,是惟一“能通其讀、頗識其說”的傳人。後鄭眾傳《周官經》;馬融作《周官傳》,授鄭玄,玄作《周官注》;賈逵亦作《周官解詁》。二是對《小戴禮》的傳授與研究。前文曾講到西漢後蒼禮學傳為《大戴禮》《小戴禮》《慶氏禮》三家。當時,“三家皆立博士”。東漢後,大、小戴仍立為博士,但相對來看,小戴更受學人重視。名儒馬融即傳小戴之學,並整理所傳《禮記》為四十九篇。“鄭元(玄)受業於融,複為之注”,是為鄭氏學。三是對《慶氏禮》的傳授。東漢後慶氏學相傳不絕,著名的代表性人物如曹充、曹褒父子,以及董鈞等。他們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學以致用,以禮學積極參與當朝的製禮活動,並做出貢獻。

  隋唐禮製的日臻完備禮製作為維護皇權和整個封建秩序的重要手段,受到曆代統治者的高度重視。隋文帝即位第一年就下詔,規定祭天祭祖冕服必須依照《禮經》。不久,又“命牛弘、辛彥之等采梁及北齊儀注以為五禮”,計130篇。另,“煬帝在廣陵亦聚學徒修江都禮集”。開皇五年(585),正式“詔行新禮”。

  從古代禮製的發展史來看,西周的禮製顯然是最為典範的;春秋以後,“禮儀大壞”,孔子時“禮教已亡”,複“遭秦燔煬,遺文殆盡”;西漢一代,“曲台無製”,直到東漢光武,禮儀才“粗備”,而“漢末喪亂,又淪沒焉”。隋立國後的修禮活動,可以說是對漢末以來禮製的一次大整合。可惜隋帝國短祚,其禮製未能進一步完備化。

  “唐初即用隋禮”。自太宗至玄宗,是唐代禮製變革發展,日臻完備的時期。《通典》卷四十一《禮一》概述這段史實雲:及太宗踐祚,詔禮官學士修改舊儀,著吉禮六十一篇,賓禮四篇,軍禮十二篇,嘉禮四十二篇,凶禮六篇,國恤五篇,總百三十篇,為百卷,貞觀七年(633)始令頒示。高宗初,以貞觀禮節文未盡,重加修撰,勒合成百三十卷,至顯慶三年(658)奏上,高宗自為之序。時許敬宗、李義府用事,共取舍多依違希旨,學者不便,異議紛然。上元三年(676)下詔,命以貞觀為定。儀鳳二年(677)詔並依《周禮》行事。自吏禮司益無憑準,每有大事,輒別製一儀,援古附今,臨時專定,貞觀、顯慶二禮,亦皆施行。武太後時,以禮官不甚詳明,特詔國子司業韋叔夏率更令祝欽明,每加刊定。叔夏卒後,給事中唐紹專知禮儀。紹博學,詳練舊事,議者以為稱職。開元十四年(726),通事舍人王岩上疏,請改撰《禮記》,削去舊文,編以今事。集賢院學士張說奏曰:“《禮記》漢朝所編,遂為曆代不刊之典,去聖久遠,恐難改易。但今之五禮儀注,已兩度增修,頗有不同,或未折衷,請學士等更討論古今,刪改行用製定之。”於是令徐堅、李銳、施敬本等,檢撰曆年,其功不就。銳卒,蕭嵩代為集賢院學士,始奏起居舍人王仲邱修之。二十年(732)九月新禮成,凡百五十卷,是為大唐開元禮。於戲,百代之損益三變而著明酌乎!文質懸諸日月,可為盛矣!

  開元禮體係龐大,內容豐富,是唐代禮製完備化的標誌,充分體現了大唐帝國禮製建設的最高成就。德宗貞元二年(786),科舉考試特設“開元禮”一科,足見其在唐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為了便於讀者對該禮有所了解,茲將《通典》中《開元禮纂類》的綱目抄錄如下:

  序列上:五禮篇目,卜日禮,神位

  序列中:大駕鹵簿,皇太後皇後鹵簿,皇太子鹵簿,皇太子妃鹵簿,親王鹵簿,群官鹵簿,內命婦四妃九嬪婕妤美人才人鹵簿,外命婦鹵簿序例下:君臣冕服冠衣製度,皇後王妃內外命婦服及首飾製度,齋戒,祈禱,雜製吉禮一:皇帝冬至祀圜丘吉禮二:皇帝秋季大享於明堂,皇帝立春祀青帝於東郊,皇帝臘日盕百神於南郊吉禮三:皇帝春分朝日於東郊,立春後醜日祀風師,立夏後申日祀雨師,立秋後辰日祀靈星,立冬後亥日祀司中司命司人司祿於國城西北吉禮四:皇帝夏至日祭方丘,祭五嶽四鎮四海四瀆吉禮五:皇帝仲春仲秋上戊祭大社,冬季盕太社吉禮六:皇帝時享於太廟,祭七祀,袷盙以功臣配享吉禮七:皇帝孟春吉亥享先農,皇後季春吉巳享先蠶吉禮八:皇帝拜陵,皇後拜陵,太常卿行諸陵,薦新於太廟,有司享先代帝王,祭中盚,孟冬祭司寒,興慶宮祭五龍壇吉禮九:皇帝皇太子視學,皇太子釋奠於孔宣父,皇太子束盜吉禮十:皇帝巡狩告圜丘,巡狩告圜丘有司攝事,皇帝巡狩吉禮十一:皇帝封祀泰山吉禮十二:時旱祈太廟,時旱祈於太社,時旱祈嶽鎮以下於北郊,時旱就祈嶽鎮海瀆,久雨睺祭國門,諸州祈社稷,諸州祈諸神,諸州睺城門吉禮十三:諸州祭社稷,諸州釋奠於孔宣父,州學生束盜,諸裏祭社稷,諸太子廟時享,三品以上時享其廟,三品以上礻合享其廟,王公以下拜掃嘉禮一:皇帝加元服,皇帝納後嘉禮二:皇帝皇後正至受皇太子朝賀,皇帝皇後正至受皇太子妃朝賀,皇帝正至受群臣朝賀,皇帝千秋節受群臣朝賀,皇後正至受群官朝賀,皇後正至受外命婦朝賀嘉禮三:皇帝於明堂讀五時令,皇帝於太極讀五時令,皇帝養老於太學嘉禮四:臨軒冊命皇後,臨軒冊命皇太子,內冊皇太子,臨軒冊命諸王大臣,朝堂冊命諸臣,冊內命婦三品以上,遣使冊受官爵,朔日受朝,朝集使引見嘉禮五:皇太子加元服嘉禮六:皇太子納妃嘉禮七:皇太子元正冬至受群臣賀,皇太子元正冬至受宮臣朝賀,皇太子與師傅保相見,皇太子受朝集使參辭,親王冠嘉禮八:親王納妃,公主出降嘉禮九:朝集使於尚書省禮見,任官初上,京兆府河南牧初上,萬年長安令初上,鄉飲酒,宣赦書,群官詣闕上表,群官奉參起居,皇帝遣使詣蕃宣勞,皇帝遣使諸州宣撫,皇帝遣使詣諸州宣製勞會,皇帝遣使詣諸州宣赦書,諸州上表賓禮:蕃主來朝以束帛迎勞,遣使戒蕃主見日,蕃主奉見,受蕃國使表及幣,皇帝宴蕃國主,皇帝宴蕃國使軍禮一:皇帝親征類於上帝,皇帝親征告於太廟,皇帝親征盝於所征之地,皇帝親征及巡狩郊祭有司盞於國門,皇帝親征及巡狩告所過山川,平蕩寇賊宣露布,遣使勞軍將,皇帝講武,皇帝田狩軍禮二:皇帝射於射宮,皇帝觀射於射宮,製遣大將出征有司宜於太社,製遣大將出征有司告於太廟,仲春祀馬祖,仲夏享先牧,合朔伐鼓,大儺凶禮一:賑撫諸州水旱蟲災,勞問諸王疾苦,勞問外祖母疾苦,五服製度凶禮二:訃奏,臨喪,除服,敕使吊,盠賻,會喪,榮贈,會葬,致奠凶禮三:中宮舉哀,成服,奔喪,臨喪,除服,遣使吊,東宮舉哀凶禮四:東宮妃聞喪凶禮五:三品以上喪上凶禮六:三品以上喪中凶禮七:三品以上喪下,王公以下居喪雜製如果將上述開元禮與《周禮·大宗伯》所列的五禮(詳前文)相對照,那末,任何人都會發現,前者較後者更為細密、周詳和完備。這自然是與唐帝國空前鼎盛的形勢相適應的,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亦應看到,禮學發展到唐代,已經出現了一些集大成性的成果,如賈公彥的《周禮疏》十二卷、《儀禮疏》五十卷,孔穎達等的《禮記正義》七十卷,等等。這些都構成了唐代禮製完備化發展的時代大背景。

  在唐王朝的官僚機構中,禮部、太常寺及殿院等幾個部門,都是以掌管或監察禮儀為主要職責的。由於唐代禮製的完備,加之最高當局的導向,如設立科舉科目,用禮勸以官祿等,故而造成了當時社會濃厚的重禮傾向。這從唐人杜佑編撰的《通典》,《禮典》竟占全書二百卷的一半,即可窺見端倪。

  §§第四章 文化信仰(上)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從日記到作文
6西安古鎮
7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8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